初中历史评课稿范文 初中历史评课常用语

时间:2023-09-07 07:49:47 文档下载 投诉 投稿

      篇一:初中历史说课稿:《戊戌变法》说课稿范文

      初中历史说课稿:《戊戌变法》

      各位评委专家:

      我说课的题目是:“戊戌变法”。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观念,要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将从教材、方法、过程三个大的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把握。

      第一部分是教材分析。

      “戊戌变法”是新编教材上册)第二章的第七节,内容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中地位非常重要。一方面,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继续: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饱受痛苦和屈辱的同时,希望通过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来寻求救亡图存之路。但最终,由于

维新思想的宣传和变法的措施触及到顽固派利益,变法运动遭到扼杀。这样的结果,又进一步刺激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反思,为之后的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作了铺垫。另一方面,“戊戌变法”也标志着中国人开始跳出了“中体西用”的迷局,越过学习“器物”的层面,开始学习西方的制度,是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又一个重要步骤;同时,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考虑到本课的内容比较多,有变法的背景,兴起,高潮(百日维新),结果,评价等,本课教学准备用两个课时。第1课时主要解决变法的背景、兴起;第2课时,继续完成变法的高潮、结果以及评价。为了教学内容、过程的连贯性、延续性,应安排连堂课。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地方,一是康、梁的维新思想。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当时中国人向先进的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它继承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它的产生发展也表明中国的思想领域又发生了重大变化。学习这一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变化,也能了解到康、梁等人崇高的爱国救国意识和品质,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

      另外,变法的内容也是重点。学生通过对内容的学习,可以了解变法的本质,也可以在比较中发现维新思想与变法内容的差异。从而体会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以及社会改革的不易。

      从难点来看,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难点。学生掌握的史实有限,很难理解康有为在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时为什么要利用孔子,利用儒家思想。授课时需要教师精心设问启发诱导,在适当补充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得出正确的认识。

      好学教育:

      戊戌变法的评价也是难点。戊戌变法的评价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括能力。而这恰恰是学生的弱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探究,同时给学生以一定的提示。

      根据对本课教材的分析,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从知识与能力来看:

      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兴起、内容、结果。

      理解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特点,以及变法的意义和教训,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2、从过程与方法来看:

      通过查找和阅读资料以及分组讨论有关问题,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发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潜能。

      3、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看:了解近代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了解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变化,也能了解到康、梁等人崇高的爱国救国意识和品质,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部分是方法的问题。

      首先是教法。新课程要求历史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基本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的改革思路。从本课的教学内容来看,戊戌变法的兴起、内容都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变法的评价则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且考虑到高一年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其思维也逐渐趋于理性化,为本节课开展探究提供了条件;此外学生对自主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让他们亲自动手寻找发现更,能激发学生的探求欲、表现欲,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同时结合教学目标的实现、的需要,也考虑到本人优于课堂组织和多媒体教学的长处,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为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再就是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而我们经常提到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同样也是要通过学法指导的有机渗透,让学生自己掌握一把金钥匙去开启知识和智慧宝库的大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本课的设计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讨论能够有效掌握学习的一般方法和历史学习的方法。一方面,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历史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提高课堂效率,加深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在讨论的过程中,培养提高学生阅读材料提炼观点的能力。另一方面,在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主体,以好学教育:

      情境问题为任务驱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完成基本的历史知识的学习,更主要的是使他们学会了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第三部分是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按照“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设计。从具体的教学流程来看,“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可以分为创设情境,导入探究——提出问题,初步探究——发现问题,深入探究——总结反思,拓展探究四个环节。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以一则诗歌为主线,围绕诗歌提问,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展开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人文素质。

      在进入正式的教学前,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做好相应的准备。教师要做好知识储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也需要观看相关影片、阅读相关资料做好情境准备,通过预习教材,做好知识准备,并且按要求分组。

      在第一个环节里,以多媒体呈现诗歌,并请学生朗诵诗歌,从而将学生带入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这样一个历史时刻。制造一种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历史氛围为学生的探究创设情境,并提供探究的材料。

      并且提出这样的问题:“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中的“多事”主要指的是哪些事?假如有一台时光倒流机,让你回到“那个多事之秋”,你将有何感受?

      由已掌握的知识导入探究,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能充分激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探究的动机,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去。由“多事”来总结变法的背景,由“感受”来引入变法的兴起。在第二个环节(提出问题,初步探究)里,教师再就诗歌提出问题

      1、落日的紫禁城为什么热闹起来?

      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热闹起来意味着变法运动从维新思想的传播已经开始兴起。

      2、“几个读书人”“呼号”些什么?在他们之前,有没有人提出类似的呼号?他们的主张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这个问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明确思维的方向,使学生理解维新思想的内容。康梁的维新思想是重点,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早期维新派的主张、评价的

      表格,利用多媒体适当介绍康有为、梁启超的生平,找出康、梁维新思想的基本主张,以及早期维新派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对维新思想有更深刻的理解。

      学生在提到康梁维新思想的时候,肯定会从教材中找到,“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道理”话,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这正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那么,请学生看问题

      3、康有为为什么要在宣传变法思想的时候,贴上孔子的标签呢?

      好学教育:

      这个问题是教材的难点,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介绍《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的内容。引导学生一方面理解“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可以减少变法宣传所遇到的阻力,与康有为的出身经历也分不开;同时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注意提醒这个特点也反映了康有为以及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政治和思想上与封建统治阶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是他后来是政治上倒退的一个原因。此外,可以通过问题

      4、“几个读书人”除了呼号,还做了些什么?

      提示学生掌握变法兴起的其它内容。如“公车上书”、创办《中外纪闻》、成立强学会、与顽固派进行论战等。对“公车上书”,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显示画面,并提问: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举人都挣着联名上书光绪帝。假如你也是当时的应试举人,你会在上面署名吗? 为什么? 使学生思维进一步延伸,理解变法由思想宣传变成了爱国救亡运动。同时,教师展示《戊戌变法时期学会、学堂、报馆分布示意图》进行简单介绍。“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则要求学生掌握内容、实质和影响,注意它在思想解放方面的作用。

      第三个环节(发现问题,深入探究),关键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深入探究,最终解决问题。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当变法已经兴起,各种准备都做好之后,就意味着变法高潮的到来。并通过这样的提问,

      1、“一个苍老的声音”指的是哪些人的声音?为什么终于要“改”?

      理解高潮到来的原因。包括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保国会等内容。改的标志就是光绪帝《定国是诏》。

      另外变法的内容也是重点,所以,学生自主学习了变法的内容后,要引导学生去思考:    2、“改”了些什么?这些变化到底会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

      从而引导学生逐条分析变法内容的作用。通过问题

      3、“改”的内容与维新派“呼号”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发现维新思想与变法内容的差异,探究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注意提醒学生光绪帝与“维新派的关系。从而形成对变法内容的正确评价。

      4、“杀”字指的是什么?

      反映变法的结果——戊戌政变。对这部分内容,教师只需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经过即可。第四个环节是总结反思,拓展探究的部分。在这个环节里,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思考

      好学教育:

      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历史在这里沉思”,沉思什么?为什么“眼角”会“滑落一行浊泪”?“悲哀”的是什么?“感动”的又是什么?从近代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角度思考。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各组派代表阐述观点后,教师点评:“沉思”中国近代化的道路、近代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滑落一行浊泪”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痛心,为辛亥革命的进一步探索埋下伏笔;而通过“感动”和“悲哀”来引导学生形成对戊戌变法的正确评价。最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分析、理解、综合、概括能力得到锻炼。此外,教师还还可以

      提供一组关于谭嗣同的材料,指导学生对谭嗣同的言行进行辩论、评价,从而使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

      最后是教学预测。本课的设计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与探究活动,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并尝试指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组织课堂讨论。期望学生在此过程中提高辨析能力,锻炼思维能力,培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和组织策划能力,同时深刻理解、切实体验历史。

      篇二:初中历史说课稿:《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

      初中历史说课稿:《辛亥革命》一、说教材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探索”中的第3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就中国近代化艰难历程的又一段新的历史体验。本课与教材前两课《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下一课《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所以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办兴中会,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搜集资料以及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同盟会的建立以及革命纲领;辛亥革命的意义。

      重点体现方案: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的内容,对比媒体展示的“兴中会成立简表”,自己设计“同盟会成立简表”。教师强调同盟会成立的意义,并通过讨论探究理解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革命是成功的。但革命果实又被袁世凯窃取,革命又是失败的。因此,学生在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对辛亥革命的目标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找到以完成目标的和未完成的目标,再结合辛亥革命的结局,从而认识到辛亥革命成功的一面和失败的一面。

      三、说教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课前导学,采取提问讨论、分析综合、、创设情景、对比分析等教学方法。

      四、说学法

      好学教育:

      指导学生收集历史证据和观察图片,了解辛亥革命过程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重要事实和取得的重要成果,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与能力。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认识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历史的能力。

      通过问题的设计和提出,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学生合作探索、创设情景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五、说教学构思

      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显示孙中山画像,学生介绍孙中山是怎样走上革命道路的?(要提示学生,只是简单介绍。)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以课本两个大标题为依据,通过辛亥革命的组织准备和发展——高潮——结局——历史意义四个环节开展教学)

      一)、组织准备和发展——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用媒体展示《兴中会成立简表》,指出兴中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创建人、革命纲领以及性质,并指导学生看《兴中会会员在檀香山秘密宣誓地点》,让学生想象宣誓场景。教师强调: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必然建立。

      2、同盟会的建立:首先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参照《兴中会成立简表》自己设计《同盟会成立简表》;学生完成后,教师强调,同盟会的成立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政党,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提出孙中山在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上,把同盟会的纲领阐述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进行活动与探究:

      (1)如何理解“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和“三民主义”的关系?(提示学生结合第37页小字内容分析)

      (2)(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探究课文第37页的“动脑筋”的问题。

      二)、革命高潮——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武昌起义:

      多媒体展示武昌起义的形势图、教师根据形势图简要讲述武昌起义经过:(不展开讲解)武昌→武汉三镇→(湖北军政府)→全国(清朝土崩瓦解)

      中华民国的成立:

      好学教育:

      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学生掌握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和领导人设问:1、中华民国是什么性质的政权?(资产阶级民主政权);2、鲁讯的作品《纪念刘和珍君》中提到“民国十五年”,你知道是哪一年吗?(来了解民国纪年法)三)、革命结局——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袁世凯出卖维新派等劣迹。并结合视频材料和查询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袁世凯作为一个反动人物,为什么可以窃取革命的果实呢?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的原因。(多媒体展示结论)

      四)、辛亥革命的意义

      指导学生归纳辛亥革命的结果,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辛亥革命的目标和结果”,要求学生对比辛亥革命的目标和结果进行分析,找出革命已完成的目标和未完成的目标。进行讨论探究:“辛亥革命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辛亥革命成功的一面和失败的一面”,并做进一步的分析说明。课堂小结:利用媒体展示本课的知识结构,教师简单概括。

      巩固练习:媒体展示习题

      篇三:初中历史说课稿:《隋唐的文学艺术》说课稿范文

      初中历史说课稿:《隋唐的文学艺术》

      导语:各位领导、同志们:你们好!

      我选择说的课是:岳麓版初一历史第五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中的第 7 课内容,题目是:《隋唐的文学艺术》。

      一、说教材

      1 、教材地位和作用: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在我国和世界文学史都处于重要地位 , 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唐诗及代表人物,楷书、草书的代表人物,画家阎立本、吴道子,石窟艺术敦煌莫高窟,隋唐的音乐和舞蹈等。

      通过阅读教材与课后的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在小组的讨论、合作的基础上,能使学生初步了解政治、经济与文艺关系。

      过程与方法

      感知隋唐文学艺术,学会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隋唐时期文学艺术名家辈出,成就辉煌,在我国和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 、教材重点与难点

      重点:诗歌的黄金时代。

      难点:敦煌莫高窟保存至今的原因?

      二、说教法、学法

      ( 1 )多媒体辅助的导谈法:增加课容量,同时把繁杂的问题简易化,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提高教学效率。

      ( 2 )引导讨论法:通过师生与生生的互动,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 3 )观察学习法:所谓观察学习法是指学生能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通过观察实物,如历史文物、历史遗迹、古人的诗歌等,从中发现

      好学教育:

      它们的特点、所反映的历史内容,并与所学内容联系,如此为学生的思维力的发展、想象力的发展,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4 )实践学习法: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情景模仿的途径来学习历史,让学生在生活中亲身体验历史和感受历史。

      三、说学情

      我所讲的这节课面对的是初一学生,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喜欢动手去做,动口去表达对事物的认识,但仍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而我所讲的内容偏重文学艺术方面,理性强,学生理解难度较大。为此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为学生创设直观的思维情境,鼓励启发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从而完成知识的“认知—理解—内化”。

      四、说教学过程

      1 、导入:(采用问题导学探究法,引入课题)

      隋唐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有哪些?(学生回答)

      同学们回答非常好。隋唐的科技领先于世界,那么,你知道吗?隋唐的文学艺术成就,也是享誉世界的,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隋唐的文学艺术。

      2. 讲授新课:(多媒体课件展示)

      一、诗歌的黄金时代

      ( 1 )唐诗的空前繁荣。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为什么到唐代会出现诗歌的黄金时代?”

      ( 2 )李白:①学生介绍李白生平。

      ②展示其作品:《蜀道难》。③欣赏《望庐山瀑布》、《下江陵》。

      ( 3 )杜甫:①学生介绍杜甫生平。

      ②欣赏《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4 )白居易:①学生介绍白居易生平。

      ②琵琶诗及白居易。

      学生讨论“李、杜、白的诗各有什么特色?”

      二、书法与绘画(挂图展示师生欣赏学生谈感受)

      ( 1 )书法:楷书:颜真卿、柳公权

      草书:张旭、怀素

      好学教育:

      ( 2 )绘画:阎立本吴道子(欣赏作品)

      三、敦煌莫高窟

      ( 1 )地理位置:(出示挂图)

      ( 2 )欣赏塑像和壁画

      思考:“联系当地自然地理条件,保存较好原因?”

      四、音乐和舞蹈(师生共同欣赏)

      3. 巩固练习(略)

      4. 作业布置(略)

      5. 板书设计(略)

      通过简明实用的板书,使学生对当堂所学的知识一目了然,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6. 总结(学生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隋唐的文学艺术有了一定的了解,隋唐时期文学艺术在我国和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爱国情感。使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心,为祖国的辉煌而拼搏。

      篇四:初中历史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评课稿

      初中历史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评课稿

      今天有幸听了周梅老师《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值得回味的有一下几点:    1.教学目标明确,符合新课程理念和课标要求。教学内容围绕本课标题“万千气象”展开,突出了宋代社会风貌的特点。既有宋代社会生活的展示,达到了知识目标;又有总结归纳的方法提升,达到能力的锻炼;更有宏扬中华文明传统文化的情感提升,出色地实现了三维目标的要求。本课重点明确突出,理清了宋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内容充实丰富,使学生印象深刻。

      2.教材处理得当。本课以学生探究展示为主,贴合教材内容的同时,适当拓展外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示内容侧重锻炼学生表达、分析等能力,条理清晰。课堂结构编排合理,将教材内容设计为几个生活场景,并设计了主人公来福这个角色,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种设计是本课的亮点所在。

      3.教学程序流畅自然,合理有序,环环相扣。用几个探究案例将宋代的社会生活一一呈现,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内容编排合理、顺畅。通过教室布置渲染过年气氛,导入自然,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小组展示之后由教师总结,启发设问,提起学生思考的兴趣,最后由小组互评和自评,实现了完整的教学和评价过程。本课教学由学生展示,感性认识;教师总结,理性分析;最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情感升华。整个过程浑然一体。

      4.教师的教学方法多样,情景导入、启发诱思、讲述法等教学方法灵活应用;文字、图片等课外资料非常丰富,令人目不暇接;学生的学法也非常灵活:分组合作探究、小组汇报、材料展示、知识归纳、互动提问等,显示了本课极高的学生参与度,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的

      重要性。同时,又有教师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史论结合,学生之间交流探究途径,可以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评价,达到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5.教师的教学技能娴熟,语言简洁精炼,课件精美,教态自然,合理利用了一节课45分钟的教学时间。本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受益匪浅,教学效率高,充分展现了学生的能力和教师风采,是一节令人称赞的优质课,值得回味和学习。

      篇五:初中历史说课稿:《洋务运动》说课稿范文

      初中历史说课稿:《洋务运动》

      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历史《洋务运动》,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理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构思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课介绍的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盈,在历史上曾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隆盛时代。可是到近代,却饱受屈辱,在屈辱中的清统治阶级为了拯救没落的封建统治而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这场运动持续了几十年,它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使中国由经济变革发展到改变封建统治的政治变革。因此洋务运动在近代化的历程上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本章知识点包括:洋务派的产生;洋务运动的内容;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3、教学目标

      ⑴识记和理解

      理解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和目的,记住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的姓名和洋务运动的起止时间,了解洋务运动的内容,掌握洋务运动中兴办的主要企业,说出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作用。

      ⑵能力与方法

      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发生的原因及其目的,培养学生从已学过的知识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有关信息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的能力;通过组织课堂辩论,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论的能力和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敏捷答辩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洋务运动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走向中国、中国开始融入世界的近代化进程,树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化”意识;评价、辩论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科学价值观念、人文价值观念和人类价值观念,帮助学生吸取洋务运动留下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4、教材的重点、难点

      重点:洋务派创办的军用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难点: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二、教法设计

      好学教育:

      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高效率地实现教学目标,我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指导下,运用多媒体,采用创设情景法,直观演示法、整体教学法,诱思导学法等教学方法。

      三、学法指导

      根据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的实际情况,我让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法、发现法、历史联系法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从材料中获取有效的历史

      信息,深化对教材的整体认识,把握洋务运动发展的内在联系和洋务运动的巨大历史作用,并提倡学生与教师互动,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学而思,思而疑,疑后悟”的目的。

      四、教学流程

      1、设计理念

      鉴于对《新课标》的理解,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我在教学中精选了教学内容,设计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通过历史学习,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2、教学过程

      在整个新课教学中,我以“自主学习、实践、创新”为主线,对本课教学环节作如下构想和设计:

      [引入新课]

      在新课的引入中,我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先创设一个重回洋务运动的历史现场,新颖别致的动画片不但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针对这个动画片我巧妙设问:“片中的曾国藩是什么时代的伟人?与他同一时代的人物还有那些?”学生回答后进一步指出:“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清朝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在屈辱中掀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洋务运动”自然导入了本课主题。

      [新课讲授]

      1)洋务派的产生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思维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本章内容的第一个子目的学习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新课标的理念,我先采用情景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给学生放一段录象,然后根据录象内容和教材的内容,设计出如下问题:结合课本知识谈谈洋务派是在什么形势下产生的?他们的代表人物有那些?他们推动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你会怎样做?通过情境再现,学生从历史场景中吸取信息,然后联系所学知识发挥想像,畅所欲言,既能深刻地理解历史现象,又能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一则材料“购买外洋器物,??尤其属名正言顺??可以剿发捻,勤远略”来总结洋务运动的原因和目的。进一步指出为了

      好学教育:

      达到这个目的,统治阶级内部才掀起了洋务运动,开始创办军事工业。自然过渡到第二个子目录——洋务运动的内容。

      2)洋务运动的内容

      3)洋务运动的影响

      对于洋务运动的影响,我采取情景教学法、诱思导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等三种教学法并用的方式来处理。首先我通过关于洋务运动的影响的录象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从中获取有关洋务运动的影响的历史信息。然后我通过设计问题:“洋务运动为什么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假如你是一个资本家,面对洋务企业的刺激,你会采取什么行动?你采取的行动会有什么作用?”一步步诱导和启发学生深入理解洋务运动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从已学过的知识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有关信息对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进行分析、论证的能力。最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我们应从这场运动中吸取什么教训?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树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化”意识和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科学价值观念、人文价值观念及人类价值观念。

      [小结]

      深入学习后,为了体现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我安排了回顾全文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将教学回到整体,师生根据整课板书总结全文,构筑本课的主体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

      [知识巩固与思维拓展]为拓展思维,学以致用,在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之后,我再提出两个探究性课题,要求学生讨论“1、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你对这种看法有什么评价?2、我国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篇六:初中历史评课稿 - 襄州教研

      《科学和思想的力量》评课稿

      程河中学赵虎

      今天听了田老师的历史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这一堂课在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

      一、评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目标制定得全面、具体、恰当。能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确定;这三个目标从浅至深,课堂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相互渗透,既有知识的传承、能力的提升,又有情感的培养与熏陶。本课能够以课标为指导,符合了学生的年龄实际和认知规律,难易适度。也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点。课堂上,运用多种方法使学生明确科学和思想的重要性从而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通过教师活动的设计以及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更深刻细致的认识了解,不仅知识目标很好地达成,而且更深层次的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了教育,使学生了解人才对社会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评教学过程

      教学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有一定的独创性,能给学生以新鲜感受。教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本节课中课堂利用神八与天宫一号对接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视频导入,既切合课题又能引起学生兴趣和感情共鸣,很快进入学习佳境。教学过程中教师紧紧围绕自己的小课题《在活动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来设计,课堂主要通过三个活动来完成。一是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以问题引路,提出四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新知,首先让学生通过读书自主解决课本知识,这样培养了学生的思考精神和自学能力,然后分组讨论交流,让代表发言,强调了学生间的合作,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这个环节很好的完成了学习目标一。二是辩论赛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精心设计论题,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每一方各有四个辩手,双方首先亮明自己的观点,一方主张思想的力量大,一方认为科技的力量大。交战双方唇枪舌剑、针锋相对,列举古今中外的例子来阐述自己的观点,驳斥对方的观点,培养了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唯物史观学生的思维和表达都得到提高。也很好的完成了学习目标二。三是角色扮演活动。学生通过讲述名人的故事,讲述他们为之付出的艰辛劳动,辛勤和汗水,从中体会他们的伟大人格。学生从他们的事迹中感受他们的精神,受到思想的熏陶和洗礼。完成了学习目标三。另外本课的课件设计科学合理,有条理性,直接体现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学生易懂。

      三、评教法学法

      本课以“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法为主,辅以目标导学、问题探究等学习方式,通过活动创设宽松、民主、自然、和谐的课堂气氛,活动贯穿教学过程始终,是整堂课的一大特色。教师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能让学生自己通过活动得出结论,同时又能引起波澜,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并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如:通过视频、辩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将内容直观化,激发学生的兴趣;以点拨为

      主,让学生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鼓励学生自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师生共同探讨,多角度创设活动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思维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这节课课堂结构合理,构思新颖,体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注重课堂起伏,采用多种形式,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活动来

      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达到预期的效果。

      不足之处:

      课堂中自主学习时学生的读书时间过少。设计了小组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建议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可以更多一些师生互动,教师也参与课堂讨论,给学生一些建议或评价,课堂可能会更和谐,小组讨论也会更有效。

      篇七:初中历史评课稿 - 襄州教研《科学和思想的力量》评课稿

      程河中学赵虎

      今天听了田老师的历史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这一堂课在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

      一、评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目标制定得全面、具体、恰当。能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确定;这三个目标从浅至深,课堂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相互渗透,既有知识的传承、能力的提升,又有情感的培养与熏陶。本课能够以课标为指导,符合了学生的年龄实际和认知规律,难易适度。也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点。课堂上,运用多种方法使学生明确科学和思想的重要性从而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通过教师活动的设计以及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更深刻细致的认识了解,不仅知识目标很好地达成,而且更深层次的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了教育,使学生了解人才对社会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评教学过程

      教学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有一定的独创性,能给学生以新鲜感受。教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本节课中课堂利用神八与天宫一号对接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视频导入,既切合课题又能引起学生兴趣和感情共鸣,很快进入学习佳境。教学过程中教师紧紧围绕自己的小课题《在活动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来设计,课堂主要通过三个活动来完成。一是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以问题引路,提出四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新知,首先让学生通过读书自主解决课本知识,这样培养了学生的思考精神和自学能力,然后分组讨论交流,让代表发言,强调了学生间的合作,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这个环节很好的完成了学习目标一。二是辩论赛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精心设计论题,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每一方各有四个辩手,双方首先亮明自己的观点,一方主张思想的力量大,一方认为科技的力量大。交战双方唇枪舌剑、针锋相对,列举古今中外的例子来阐述自己的观点,驳斥对方的观点,培养了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唯物史观学生的思维和表达都得到提高。也很好的完成了学习目标二。三是角色扮演活动。学生通过讲述名人的故事,讲述他们为之付出的艰辛劳动,辛勤和汗水,从中体会他们的伟大人格。学生从他们的事迹中感受他们的精神,受到思想的熏陶和洗礼。完成了学习目标三。另外本课的课件设计科学合理,有条理性,直接体现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学生易懂。

      三、评教法学法

      本课以“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法为主,辅以目标导学、问题探究等学习方式,通过活动创设宽松、民主、自然、和谐的课堂气氛,活动贯穿教学过程始终,是整堂课的一大特色。教师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能让学生自己通过活动得出结论,同时又能引起波澜,激发

      学生的探究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并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如:通过视频、辩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将内容直观化,激发学生的兴趣;以点拨为主,让学生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鼓励学生自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师生共同探讨,多角度创设活动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思维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这节课课堂结构合理,构思新颖,体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注重课堂起伏,采用多种形式,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活动来

      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达到预期的效果。不足之处:

      课堂中自主学习时学生的读书时间过少。设计了小组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建议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可以更多一些师生互动,教师也参与课堂讨论,给学生一些建议或评价,课堂可能会更和谐,小组讨论也会更有效。

【初中历史评课稿范文 初中历史评课常用语】相关文章:

评课稿范文 八年级地理评课稿范文09-07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范文九篇 道德与法制评课稿09-07

[专题范文]评课稿范文 评课范文大全评课评课范文大全09-07

小学英语课评课稿范文 小学英语评课稿集锦09-07

教师评课稿范文万能模板 教师评课稿范文万能模板下载09-07

小学美术评课稿范文 小学美术优秀评课稿09-07

初中历史评课稿范文 初中历史评课常用语09-07

初中语文评课稿范文 初中语文评课发言稿09-07

高中物理评课稿范文 高中物理评课经典语录09-07

物理评课稿范文 物理评课稿范文高中09-07

小学语文评课稿范文 小学语文评课稿通用09-07

有关评课稿范文 关于评课09-07

党委支部小组会议记录范文 党支部小组会议记录大全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