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设计一等奖作品 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时间:2023-09-12 08:14:44 文档下载 投诉 投稿

      第4篇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液体的压强是一个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却又非常重要的概念。为了使学生加深理解,获得深刻影响,特在课本P81的演示实验上增加学生分组探究实验。通过本节课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液体压强的特点,认识到液体压强只与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

        本节课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日常生活经验的相关情景,使学生对液体压强获得初步印象,然后让学生猜想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设计实验,自主探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同时还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相关

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2) 知道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3) 理解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知道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进行操作的能力,通过实验分析,概括出物理规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2)        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主动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

        (3)        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教学用具]

        演示用:橡皮膜、两端开口的直玻璃管、侧壁开口的`玻璃管、压强计、盛液筒两个、小烧杯两个、水、盐水。

        学生用:盛液筒、压强计、玻璃管、橡皮膜、水、盐水。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是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两个因素。

        难点: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归纳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1、  用多媒体展示情景一: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茶杯对桌面存在压强。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茶杯对桌面存在压强是由于茶杯受到重力作用,并提问:液体也受到重力,液体对容器底有没有压强呢?

        2、  用多媒体展示情景二:夏天天气炎热,不少同学喜欢游泳,当你站在齐腰深的水中时,有什么感觉?

        学生回答后,提出探究课题,板书课题。

        二、根据情景进行猜想,通过实验得出初步结论

        1.上述实例中,人在水中游泳,水对人有没有压强?水对池底和游泳池侧壁有没有压强?

        现在,我们把游泳池搬到课堂上来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出示一个底部扎有橡皮膜的两端开口的直玻璃管,放入一块小橡皮,让学生观察底部橡皮膜的形变。

        2.教师提问:用这样的一个器材如何研究液体对容器底部有没有压强?学生回答后,设计

        实验验证,将水倒入玻璃管中,可以观察到橡皮膜向外凸出,并引导学生归纳出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问:用底部扎有橡皮膜的容器可以检验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怎样用一种器材来探究液体对容器侧壁有没有压强呢?按照学生回答的思路,设计一个实验,在侧壁开口的玻璃管的侧壁开口处扎上橡皮膜,并向其中倒水,让学生从看到的现象中归纳出结论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并进一步分析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的原因。

        3.教师问:刚才我们认识到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那么,液体内部有没有压强呢?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向大家介绍一种仪器——压强计。教师通过类比的方法介绍压强

        计。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一个结论:橡皮膜上承受的压强越大,液面的高度差越大,若两次高度差相同,则说明橡皮膜承受的压强相同。

        把橡皮膜放在水中的某一深度,转动橡皮膜的朝向,看两边的高度差有无变化。学生从现象中归纳出结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三、学生分组探究,验证猜想

        前面,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两条初步结论,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同学发现橡皮膜有时候凸出得多,有时候凸出得少,这说明液体压强有大有小,那么,液体压强的大小究竟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情景三:当洪峰来临,大江大河的水位迅速上涨,有时会发生决堤的事故。

        1、学生讨论

        从日常生活的事例出发,利用已学知识或生活经验,猜想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2、教师板书一些学生可能出现的猜想,比如:

        (1)与深度有关  (2)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或与其它的一些因素有关

        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后,教师进行整理,用实验的方法,或其它的方法进行筛选、整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的猜想,都是从已有知识或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不管猜想正确与否,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3、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检验猜想

        (1)教师介绍实验桌上的器材。

        (2)在教师的指导下,各小组根据猜想选择某一课题进行实验,并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3)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查,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帮助。

        在学生动手做实验之前,介绍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并强调合作学习,通力协作的重要性。

        四、交流评价,总结出变化规律

        1、各小组派代表将实验记录结果用投影仪展出,交流经验成果,教师对每一组学习的效果进行鼓励性评价,并引导学生对各组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通过各小组合作,讨论得出实验结论3: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不同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2、提出部分实验小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能应用的改进意见。  3、在屏幕上逐条显示本节课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

        五、拓展训练

        利用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可以解释、解决很多生活以及技术上的问题。

        1、人站在齐胸深的水中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2、投影显示潜水服,提问:在不同深度潜水时,为什么潜水员穿的潜水服对装备的要求不同?

        3、工程师把拦河坝设计成什么形状?为什么这样设计?当洪峰来临时,大江大河的水位迅速上涨,超过警戒水位时,为什么有可能发生决堤的事故?如何防止?

        用多媒体课件显示相关资料:1998年洪水过后,荆江大堤的相关堤段进行了整险加固,使重点堤段的防洪能力从五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六、课堂小结与评价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和评价,谈学习体会。学生的学习收获,可以从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进行交流。

      第5篇教学设计

        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水母、太阳)和人造光源(灯泡、火把)。以下是八年级物理光的传播教案,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教学,使学生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小孔成像的实验和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对比实验,归纳推理能力(根据光传播的一些个别现象,推想光传播的一般规律),动手能力 (制作小孔成像实验装置)

        3 、通过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重难点

        1、 光的直线传播的内容。

        2、 分析解释有关现象。  3、知道颜色、颜料之迷。

        教学过程

        (一)光源

        光把世界打扮得如此美丽动人(出示迷人夜景图),同学们对光感兴趣吗?

        观察课本32页“色彩斑斓的光现象”夜景图。

        引题

        同学们,我们要看清五彩缤纷的世界,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那么,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

        除了太阳、电灯之外,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  (板书):太阳、萤火虫、恒星、水母

        火柴、霓虹灯、蜡烛、电灯

        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

        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

        反馈练习1:

        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

        A.月亮。 B.萤火虫。 C.水母。 D.霓虹灯。

        提出问题

        (二)光的'传播

        手里拿着一个激光手电,它可以发光,是一个光源。

        有一个问题:从光源发出的光是沿着怎样的路径传播出去的?

        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知识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猜想。

        设计实验

        让学生讨论回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到底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就用桌子上这些简单的器材去大胆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进行实验

        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

        小组实验

        (合作)分析实验

        下面我们请各小组展示一下自己的实验,请把你们通过实验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告诉大家。

        让各组学生展示不同的实验组合:

        A.光手电、水

        B.激光手电、汽水瓶

        C.激光手电、玻璃砖

        D.激光手电、白纸

        E.激光手电、平面镜

        让学生讨论、归纳后,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补充完整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板书:)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路线是弯的。

        同学们,你们能够列举一些有关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吗?(让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影子、皮影戏、手影、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排队看齐、激光准直、瞄准射击。

        反馈练习2:开凿隧道时为什么要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呢?

        (三)光速  同学们,喜庆节日放“响炮礼花”的时候,先看到礼花,还是先听到响声呢?

        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讨论回答)光速大于声速。

        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了哪些现象是属于光速大于声速的例子?

        关于光速究竟有多大呢?请自查课本。

        同学们,回想有关声的现象,想想两者之间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反馈练习3:下雨打雷时为什么先看到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呢?

        思考、讨论 列举例子  讨论、交流 反馈练习

        观察、思考 猜想假设

        猜想

        讨论、回答

        讨论、交流

        信息交流得出结论

        讨论、归纳 举例

        练习贴近生活

        讨论回答巩固

        观察生活

        阅读比较  小组讨论反馈

        板书设计

        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的速度: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 c=3×108/s,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教学小结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作业设计

        1. 完成配套练习册中相应的内容。

        2. “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1、2、3、4题。第6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学习以同种物质 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目标: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难点: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中考撷要

        密度是中考试题中重要的考试内容,考查的重点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及计算,并能用密度知 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最近几年中考中,有关探究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题也经常出现。

        教学工具

        天平、各种金属块、酒精等常见物体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启动课堂

        一、课前感悟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具有______________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公式写出来就是________,其中符号表示密度的是________,表示质量的是________,表示体积的是________。

        二、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我们鉴别物质,有很多时候,仅靠气味、颜色、软硬、形状等特性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我们发现物质还有其它的特性,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讨论:前面我们学过物体的质量用来鉴别物质行吗?

        密度的单位是:

        自学导航  一、实验探究:物体体积与质量的关系

        1、学生实验:调节好天平,用天平称量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铁块。看看它们的质量相同是否相同?

        结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同。

        2、出示:100g水和100g酒精体积,看看它们的体积是否相同?

        结论: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体积相等。

        3、提问:以上两个实验用不同的物质进行比较,根据实验结果,受到了什么启示?关于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来进行研究?

        让学生讨论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会什么关系?

        4、验证同学们的推测是否正确?请同学们(类比研究同一金属导体两端和电流关系实验)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用实验来验证推测的正确性。

        5、根据实验方案不同实验小组分别用体积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或铁块、松木块)作实验。学生还可以把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

        由此可以得到结论:

        (1)同种物质质量增加,其体积也增大;质量减少,体积也会减少。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定。

        (2)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二、建立概念

        从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B.密度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三、密度物理意义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3)公式ρ=m/v的物理意义。

        知识梳理

        1.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表示

        2.密度公式:ρ=m/v

        3.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

        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密度物理意义:ρ水=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它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因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

        技能迁移

        1、一个烧杯质量是50g,装了体积为100mL的液体,总质量为130g,求该液体的密度。

        2、一个空瓶质量是200 g,如果装满水总质量是700 g,今先向瓶内装一些金属颗粒,使瓶和金属颗粒总质量为1 kg ,然后再向瓶内装满水,则三者质量第7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初步了解一些物理现象

        2.对教师讲解的内容有所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和实验,然后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

        2.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学科—物理,然后你听别人说过物理吗?你心中的物理是怎样的呢?谁起来说一下?(让学生起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二、新课教学

        1.演示几个实验,说明物理是十分有趣的。

        (让学生先猜测现象,再演示)

        (1)器材:一大一小两只试管(尺寸十分接近),水,红墨水。

        做法:大试管装入过半的水,管口朝上,放入小试管,倒过来,水流下,管上升。

        现象:试管自动上升。

        (2)器材:漏斗,乒乓球。

        做法: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倒扣的漏斗中,通过漏斗嘴用力吹下面的乒乓球。

        现象:乒乓球悬在空中不下落。  拓展:让学生撕下两张纸,用力吹两张纸的中央,然后发现纸靠近。

        (3)器材:两只大烧杯,鸡蛋,清水,盐水。

        做法:把一只鸡蛋分别放入两个大烧杯中。

        现象:鸡蛋有浮有沉。

        (4)器材:导线,开关,电池组,小灯泡,变阻器。

        做法:连好电路,闭和开关,移动滑片,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现象:灯变亮。

        2.物理不仅有趣,而且是十分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再解析)

        提问1:人听到子弹声再躲来的及吗?为什么?

        解析:子弹出膛飞行时的速度比声音快,所以来不及。

        提问2:我们对着水中看到的鱼用手去抓,能抓到吗?

        解析:抓不到,我们看到的是像,真正的鱼在像的.下边。

        提问3:黄浦江边的路灯,水中的像为什么是一道光柱?

        解析:古诗云“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荧。微微风簇浪,散做满河星”,起伏的水面相当于许多平面镜,每盏灯在水里有好多像,连在一起就成了一道光柱。

        提问4:冬天的冰花结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

        解析:外表面。

        提问5:在光滑的路面上,空身容易摔倒,还是肩挑重物容易摔倒?

        解析:空身。

        小结:同学们,今天对所提的问题的分析,大家可能还领会不了,没关系,随着以后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3.怎样学好物理。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勉励学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学问要躬行”。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不能死记硬背,贵在理解,要多问,“为学贵有疑,有疑贵问师”,不要以为问老师一些简单的问题会遭到耻笑,而不问。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我们学了知识以后,如果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就完成了一次飞跃,如果遇到生活中的疑问,又从课本中找到根据,就又完成一次飞跃。

        (4)像科学家那样探究。

        介绍伽利略的贡献:伽利略望远镜,伽利略温度计等。

      第8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结合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受力分析.

        (2)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学会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力学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利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表述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动力学两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两类问题是: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解物体的运动情况;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解物体的'受力.

        教法建议

        1、总结受力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正确、快速的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

        2、强调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一般步骤是:确定研究对象;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列方程求解;对结果的合理性讨论.要让学生逐步习惯于对问题先作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弄清问题的物理情景后再动笔算,并养成画情景图的好习惯.

        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这部分内容分层次要求,即解决两类基本问题——→解决斜面问题——→较简单的连接体问题,建议该节内容用2-3节课完成.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物体的受力分析;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两类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教学难点:物体的受力分析;如何正确运用力和运动关系处理问题.

        示例:  一、受力分析方法小结

        通过基本练习,小结受力分析方法.(让学生说,老师必要时补充)

        1、练习:请对下例四幅图中的A、B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答案:

        2、受力分析方法小结  (1)明确研究对象,把它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

        (2)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外力顺序进行受力分析;

        (3)注意:分析各力的依据和方法:产生条件;物体所受合外力与加速度方向相同;分析静摩擦力可用假设光滑法.

        不多力、不丢力的方法:绕物一周分析受力;每分析一力均有施力物体;合力、分力不要重复分析,只保留实际受到的力.

        二、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

        3、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

        选取研究对象;(注意变换研究对象)

        画图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和运动情况;(画图很重要,要养成习惯)

        进行必要的力的合成和分解;(在使用正交分解时,通常选加速度方向为一坐标轴方向,当然也有例外)

        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列方程求解;(要选定正方向)

        对解的合理性进行讨论.

        三、处理连接体问题的基本方法

        1、若连接体中各个物体产生的加速度相同,则可采用整体法求解该整体产生的加速度.

        2、若连接体中各个物体产生的加速度不同,则一般不可采用整体法.(若学生情况允许,可再提高观点讲)  3、若遇到求解连接体内部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问题,则必须采用隔离法.

        以上各问题均通过典型例题落实.

        探究活动

        题目: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编一份有关牛顿运动定律应用的练习题.

        题量:4-6道.

        要求:给出题目详细解答,并注明选题意图及该题易错之处.

        评价:可操作性、针对性,可调动学生积极性。

【物理教学设计一等奖作品 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教师应具备的五大教学能力 教师应具备的教学技能09-12

教师教学能力的定义 教师教学能力包括哪些内容?09-12

高中物理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单元教学设计图书09-12

物理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09-12

物理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物理教学设计09-12

物理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物理教案优秀示范09-12

物理教学设计一等奖作品 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09-12

2.0典型课例物理教学设计 物理优秀教学案例09-12

物理教学设计 物理教学设计四维目标09-12

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新课标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09-12

“六步教学法”介绍 六步教学法属于什么模式09-12

六步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 学导式学学法 6步教学法的总结09-12

六步教学法 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