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三年级上册

时间:2023-09-11 12:33:38 文档下载 投诉 投稿

      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1

        第一章第三节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一)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要充分揭示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此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验证解决方法”为主,主要采用观察、启发、类比、引导、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使教学目标体现的更加完美。

  二.教材分析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中的公式(二)至公式(六).本节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公式(二)、(三)、(四).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诱导公式(一)的基础上,利用对称思想发现任意角 与 、 、 终边的对称关系,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他们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即发现、掌握、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公式(二)、(三)、(四).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为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本校高一(1)班全体同学,本班学生水平处于中等偏下,但本班学生具有善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采用发现的教学方法应该能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过程,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

        (2).能力训练目标: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以及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求值与化简;

        (3).创新素质目标: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提高三角恒等变形的能力和渗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个性品质目标:通过诱导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感受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规律,运用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诱导公式.

        2.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

        六.教法学法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 如何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者苦心钻研、认真探究.下面我从教法、学法、预期效果等三个方面做如下分析.

        1.教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数学知识,更主要作用是为了训练人的思维技能,提高人的思维品质.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以学生为主题,以发现为主线,尽力渗透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共同探究、综合应用等教学模式,还给学生“时间”、“空间”, 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尽力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味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学法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很多课堂教学常常以高起点、大容量、快推进的做法,以便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点,却忽略了学生接受知识需要时间消化,进而泯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如何能让学生最大程度的消化知识,提高学习热情是教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引导学生的学法为思考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简单应用、重现探索过程、练习巩固。让学生参与探索的全部过程,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使之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的自主学习.

        3.预期效果

        本节课预期让学生能正确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证明过程,掌握诱导公式,并能熟练应用诱导公式了解一些简单的化简问题.

        七.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

        1.复习锐角300,450,600的三角函数值;

        2.复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3.问题:由 ,你能否知道sin2100的值吗?引如新课.

        设计意图

        自信的鼓励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简单易做的题加强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热情,具体数据问题的出现,让学生既有好像会做的心理但又有迷惑的茫然,去发掘潜力期待寻找机会证明我能行,从而思考解决的办法.

        (二)新知探究

        1. 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与2100角的终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2.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和2100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的坐标有什么关系;  3.Sin2100与sin300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

        由特殊问题的引入,使学生容易了解,实现教学过程的平淡过度,为同学们探究发现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做好铺垫.

        (三)问题一般化

        探究一

        1.探究发现任意角 的终边与 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

        2.探究发现任意角 的终边和 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关于原点对称;

        3.探究发现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  设计意图

        首先应用单位圆,并以对称为载体,用联系的观点,把单位圆的性质与三角函数联系起来,数形结合,问题的设计提问从特殊到一般,从线对称到点对称到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逐步上升,一气呵成诱导公式二.同时也为学生将要自主发现、探索公式三和四起到示范作用,下面练习设计为了熟悉公式一,让学生感知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敢于挑战,敢于前进

        (四)练习

        利用诱导公式(二),口答下列三角函数值.

        (1). ;(2). ;(3). .

        喜悦之后让我们重新启航,接受新的挑战,引入新的问题.

        (五)问题变形

        由sin3000= -sin600 出发,用三角的定义引导学生求出 sin(-3000),Sin150 0值,让学生联想若已知sin3000= -sin600 ,能否求出sin(-3000),Sin150 0)的值. 学生自主探究

        1.探究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又有什么关系;

        2.探究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过程的再现是深刻记忆的重要途径,在经历思考问题-观察发现-到一般化结论的探索过程,从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以深入脑中,此时以类同问题的提出,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重现了探索的整个过程,加深了知识的深刻记忆,对学生无形中鼓舞了气势,增强了自信,加大了挑战.而新知识点的自主探讨,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充满了极大的挑战.彼此相信,彼此信任,产生了师生的默契,师生共同进步. 展示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

        诱导公式(三)、(四)

        给出本节课的课题

        三角函数诱导公式

        设计意图

        标题的后出,让学生在经历整个探索过程后,还回味在探索,发现的成功喜悦中,猛然回头,哦,原来知识点已经轻松掌握,同时也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小结.

        (六)概括升华

        的三角函数值,等于 的同名函数值,前面加上一个把 看成锐角时原函数值的符合.(即:函数名不变,符号看象限.)

        设计意图

        简便记忆公式.

        (七)练习强化

        求下列三角函数的值:(1)sin(-1000 ); (2). cos(-204000).

        设计意图

        本练习的设置重点体现一题多解,让学生不仅学会灵活运用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还能养成灵活处理问题的良好习惯.这里还要给学生指出课本中的“负角”化为“正角”是针对具体负角而言的.

        学生练习

        化简: .

        设计意图

        重点加强对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的综合应用.

        (八)小结

        1.小结使用诱导公式化简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为锐角的步骤.

        2.体会数形结合、对称、化归的思想.

        3.“学会”学习的习惯.

        (九)作业

        1.课本P-27,第1,2,3小题;

        2.附加课外题 略.

        设计意图

        加强学生对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的记忆及灵活应用,附加题的设置有利于有能力的同学“更上一楼”.

        (十)板书设计:(略)

        八.课后反思

        对本节内容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本人反复阅读了课程标准和教材,针对教材的内容,编排了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亲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积极投入到思维活动中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在逐渐展开中,引导学生用已学的知识、方法予以解决,并获得知识体系的更新与拓展,收到了一定的预期效果,尤其是练习的处理,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感受“观察——归纳——概括——应用”等环节,在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展开思维,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提高了学生主体的合作意识,达到了设计中所预想的目标。

        然而还有一些缺憾:对本节内容,难度不高,本人认为,教师的干预(讲解)还是太多。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于一些较简单的内容,应放手让学生多一些探究与合作。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教学因素,都在不断更新,作为数学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设计课堂教学,关注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使教学过程更加切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用全新的理论来武装自己,让自己的课堂更有效。

      教学设计与反思2

        一、教材分析

        《故乡》是9年级一篇小说。本单元共有四篇__,各篇小说都能形象而深刻地反映了人物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人物形象不但个性鲜明,而且都会给今天的中学生,特别给初三的学生以某种人生的启迪。同时这四篇__也是小说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作品。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能力的上乘之作。而鲁迅的《故乡》更具有代表性。

        在初一、二我们就已经学过小说这一种文体了,学生们对于小说的相关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和积累了。如小说的三要素中对人物、情节,环境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对于这篇__的学习不仅是对这些知识的回顾,同时也是一次对所学知识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学习运用对比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②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③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小说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 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收集__的背景材料;

        ②通过学生质疑提问、编排课本剧,培养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③通过比较性阅读,深入领会小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__主题思想的探讨,让学生体验旧社会中国广大人民的痛苦生活,认识其社会根源, ②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新课程改革中反复强调,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中心、书本中心,改变学生接受学习的被动局面,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__的特点,我将引导学生把握__结构,掌握对比的写作方法,领会__的主题,确定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将体会“我”理想中的故乡和理解__的主题思想,以及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教学的难点。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教学 对象是初三的同学,他们具有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也还是不错的。但是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与同学们的时代相去甚远。对于当时劳动人民所处的时代所面临生存困境是不易理解的。虽然同学们是喜欢阅读小说的。喜欢小说中离奇的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但多数是停在直观的感受上,还不习惯于深入分析作者写作的目的、写作的特点等。

        因此在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让同学们在预习时多阅读本小说,然后让同学各自表达自己对__初步的看法和感受。结合同学们的发言来引导同学来分析人小说中的人物,小说的主题、写作的特点。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五、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设计

        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我们长期孜孜以求的目标。教法学法大同小异,因为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老师用什么样的方法教,学生也就也大体用类似的方法学。

        1、比较法:与古诗词中游子怀念、眷恋故乡的情感比较,思考故乡变化原因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以写促读法:初步感知全文后,写简短的读后感,体悟作者的思想。

        4、自主学习法: “闰土”形象学生可自主分析

        5、讨论法: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可以自由讨论。  6、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希望”部分,熟读成诵,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7、讲析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8、练习法:“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

        六、教学资源

        1 .多媒体网络教室

        2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

        3.专门为本课制作的网页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 诗词导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九龄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好处:1、温故知新,语文味浓。2、操作方便,简便易行 3、反差强烈,引发思索。)

        (二)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词。

        2、写50——60字的读后感,对作者思想感情初步感知,为理解主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分析小说

        1、情节: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2、人物:

        (1)闰土:在小学出现过,而且刻画时浓墨重彩,前后对比鲜明。故学生可以自主分析,突破学习重点。

        (2)杨二嫂:协作质疑,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突破学习难点。

        A、对小说的社会环境解析(对比闰土看瓜所言)——世风日下缘于经济凋敝,人穷志短。

        B、杨二嫂是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为了生存不择手段(嘴快、手快、脚快——尖嘴利舌、小偷小摸、造谣中伤)。她在作品中的存在意义有二:一是她的自私刻薄衬托了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她的变化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

        3、主题:

        现实是残酷的,我们当然憧憬未来,但未来是有希望的吗? 《故乡》中关于希望的阐述,是一段寓意深长的独白,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一位心情沉重,感觉悲凉的成年知识分子,对前途对未来难以确知的希冀的表露。

        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光有美好的希望,不去努力奋斗,必然落空,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看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奋斗,百折不挠地去实践,希望终能实现。

        联系1934年作者所写《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有行动,才有路;有实践,才有希望。希望来自奋斗,鲁迅先生要我们明白的就是这一点。

        (四)练习

        目标检测上相关练习题

        备注:有些教参上确立的教学重点,比如景物(自然环境)描写等,因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掌握的比较好,在此不再作为教学重点。

        (五)、教学总结

        通过《故乡》的学习,学生们解决的不仅仅是对课文主题的准确把握问题,同时也要求初步学会分析小说的能力。另外,还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鲁迅,了解鲁迅笔下的故乡,为以后学习鲁迅的作品打下较好的基础。

        八、教学反思

        教学这节课,让我受到很大的启发。

        首先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师理解课文的深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理解的深度。对于文本的解读,教师首先要有一个底。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回答有合理的评价——对于他们的欠缺和不足,教师能够及时的点拨和纠正;对于学生出色的表现,教师也能及时捕捉,适当的表扬将影响其他同学的思维倾向。在这次的备课过程中,与不少老师反复研讨,又查看了鲁迅年谱,作家作品评论,以及《呐喊》自序,对鲁迅的为人和思想有了新的认识。  其次,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要有充分的认识,他们的认知障碍可能会出现在哪里,学生理解问题有偏差又该如何纠正?这些教师备课时都应该有所准备,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到山峰的坡度,教师才能给予适当的台阶,帮助学生登上山峰。

        再次,对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其一,语文课应当重视方法的传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任何一堂语文课,不是让学生了解一篇课文,而是通过这篇__,能够解读更多的__。教师重视了方法的传授,也就让教材成为真正的教材,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鉴赏能力。其二,课堂环节的设计要注意坡度。例如,《故乡》的一个环节设计,就体现了这一点。分析完杨二嫂人物形象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了学习方法,然后用相同的方法分析闰土的形象。这个环节,虽说有助读到自读的跨度,但是学生的思维层面却是相同的。如果要让学生从零散的点状的层面提高到综合的网状的层面,教师就要提高要求,设置障碍。在教学中,补充一个答题语言的要求,粗看是语言的训练,其实是思维的训练。组织整理已有的材料,正是学生思维的过程。更何况学习有条理的阐述观点和理由,综合和归纳是初二学生的学习重点。这对学生以后学习和写作议论文,也有很大的帮助。其三,重视课与课之间的衔接,课内学习和课外探究的衔接。我们应该明白学生学习是一个完整的序列,这堂课只是这个序列中的一环。学生能力是否有序的提高,就需要教师研究一环与一环之间的衔接。也就是说,我这节课,是上节课的延续,又是下节课的基础。《故乡》教案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就比较合理的让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文本解读拓展到知人论世,既有知识层面的扩展又有能力的提升。所以宏观地看待教材,合理地利用教材,甚至重新组织教材也是教师迫切需要认识的问题。

      教学设计与反思3

        上周我给学生们上了节作文课。因为我的教学对象是一群初三年级的特别害怕写作文的孩子们,所以在上课前,我就在想怎么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们对“写作”的畏惧感呢?我打算认真地倾听一下同学们的心声。因此在这节课的准备过程中,我向同学们提了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写作文难吗?具体难在哪里?”鼓励同学们畅所欲言。学生们也许也许也是感受到了我的真诚,也许是少了课堂的约束,表现的特别积极。有的说:“没有内容可写”。有的说:“不知道怎么把要写的内容表达出来”。有的说:“写出来的内容像白开水,越写越没信心了”。听了学生的发言,我心里有底了。学生们在写作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生活中不是没有写作的材料,而是同学们很少留心观察生活中值得记录的小细节,缺少了善于发现的眼睛。

        二、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忽略了对写作技法的归纳和演练。

        三、缺乏必要的文辞积累,__缺乏文采。既然找准了病根,那就得趁热打铁,对症下药。  在上课伊始,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标题:“三句话写好作文”。学生们这下可炸了锅。有的人表示怀疑,有的人迫切想知道究竟是那三句话。在学生的“千呼万唤”中我板书了这三句话并作出了简明的解释:

        一、把要写的事情写清楚了。(及格)

        二、把要写的事情写清楚了,并有文采。(优秀)把要写的事情写清楚了,并有自己的感悟。(高分)。公布答案后,学生似乎对我的说法将信将疑。于是,我拿出了事先准备的两篇中考考场作文(《怀念葱油饼相伴的日子》、《那一刻我长大了》),请学生们当一回“小老师”评判一下__写得怎么样。接下来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有的同学说:两篇__的作者都从生活小事中感受到了真情。有的同学说:《那一刻我长大了》这篇__,作者观察很细致,用词也特别准确,也很有文采。譬如,作者写因为天气热,补鞋子的老爷爷额上渗出了汗珠。用“渗”而不是“流”。待学生评判完毕,当我告知学生这两篇作文就是今年中考的高分作文时,学生终于信服了写在黑板上的三句话。最后,我给学生们提出了有关写作的两点希望:

        一、多观察,多练笔。

        二、从身边的小事写起,记小事,书真情。

        课后,我认真地反思了这节课的教学。在课堂上我充分地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给了学生一些写作上的启发。但课堂有限学习无限,要想让学生们真正地爱上写作,写好作文,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会学生立足生活,感受生活!

      教学设计与反思4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3、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发现。

        【重点难点】

        1、重点:

        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

        课文的感情朗读、背诵。“羞、遮、嫩”的识记,“摇、溪”的书写。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投影仪、卡片、歌曲《春天在哪里》、古诗《早春》。

        【设计一】

        第一课时

        一、古诗引入

        出示古诗《早春》,请会读的学生朗读,看看早春有什么特点呢?

        春天刚刚来到的时候,脚步轻轻,若隐若现,羞羞答答,躲躲藏藏。但如果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春天的踪迹。当我们发现春天的时候,心里一定会荡起一阵惊喜,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让我们读读课文吧,看看课文里的小朋友在春天里发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课文

        1、教师读课文。要求:老师在读时,是什么样的感情?

        2、自学:

        记:边读边划出不认识的字,并想办法记住它们。

        读:读通、读准、读熟课文。

        想: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3、小组检查自学情况,教师巡视。

        三、师生交流

        1、指读课文,正音。

        2、指读生字。

        3、重点识字。

        (学生自学时记不熟的字)

        4、同桌互读,打五角星。

        5、读词:  羞羞答答害羞遮遮掩掩遮挡掩盖掩饰

        探头探脑试探躲躲藏藏嫩绿嫩芽音符

        符号触手触觉喜鹊解冻脱衣溪流

        小溪田野野外摇动摇摆化解棉花  6、齐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感知发现

        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后说说课文中的小朋友发现了什么。

        五、指导写字

        1、观察字的结构特点。

        2、你要提醒同学什么?

        3、教师书写,生看后抄写生字。

        六、总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词语:

        羞羞答答害羞遮遮掩掩遮挡掩盖掩饰

        探头探脑试探躲躲藏藏嫩绿嫩芽音符

        符号触手触觉喜鹊解冻脱衣溪流

        小溪田野野外摇动摇摆化解棉花

        2、说说课文中小朋友的发现。

        二、朗读感悟

        1、快速读读课文,你感受到“我们几个孩子”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找春天呢?

        感悟“冲出、奔向”蕴含的意思。

        (指读──挑战读)  2、指读第三自然段,从第1句话中你能够体会到什么?

        (结合生活经验,说说初春的特点。从而体会课题中的“找”字,体会课文表达的发现的乐趣。)

        (指读──模仿读)

        3、作者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边读边用波浪线划出。

        (体验发现的乐趣)

        (指读──示范读──挑战读)

        4、他们找到了春天,心情怎么样呢?让我们一起来带着欣喜高兴的心情来读课文最后一段吧!  从课文结尾的省略号出发,说说“我的发现”。

        三、选读课文,自主积累,练习背诵

        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背一背。

        2、展示成果。

        3、配乐朗读课文。

        四、迁移使用,拓展想象

        1、画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然后写一句话。

        2、播放《春天在哪里》的歌曲,在想象中结束。

        【设计二】  一、听音乐激趣

        1、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让学生听听旋律,做做动作,说说感受。

        2、导入课题:

        让我们到课文里去找找春天吧。

        自学方法四步骤:

        标:标出自然段

        划:划出生字并注上拼音,记一记。

        记:把美的词句、不懂的地方作好记号。

        想:提提问题,想想收获。

        3、用不同的方法识记生字:  ⑴动作表示:遮、掩、躲、探触

        ⑵谜语、顺口溜:

        一头羊长得丑──羞

        一朵花藏身后──躲

        ⑶读音归类:

        前鼻音:掩、探、嫩

        翘舌音:遮、触

        ⑷拓展词语:

        ①近义词组成的词语:遮掩、躲藏拓展──奔跑、寻找。跳跃等;

        ②AABB词语:“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拓展。  4、第一自然段的教学让学生读读后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然后抓住两个“!”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5、用换词和做动作理解“害羞”,再让学生从句子中找出哪些词写出了春天“害羞”这一特点。

        6、学生汇报时教师配以简笔画理解排比句和比喻句的特点,如抓住“探”,给它换词“钻、伸”,又与它们区别,让学生懂得用“探”字的妙处。

        7、看课件:用“小草、野花、嫩芽、小溪”练习说话。练习“……像……”句式。

        说一说,我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触到了什么,她是什么样子。你还能从哪里找到春天?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找春天

        冲出、奔向────────────急切、向往、激动

        找(仔细)

        发现(小草、野花、树木、小溪)──惊喜

        感受(看、听、闻、触┄┄)────欣喜

        看小草

        找闻野花

        春触嫩芽……

        天听小溪  …………

        二、作业布置

        找春天,画一画,写一写。

        【课后反思】

        “读”是理解课文的有效手段。读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多读的目的在于将课堂的学习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感悟领会课文。本课教学时我采用多种方法指导朗读。

        1、听读:

        学习课文之前,可安排学生看课文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听力,让学生受到录音或教师朗读的熏陶。

        2、自读:

        自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读通、读熟课文。在学生自由读前,要提出要求:

        ⑴借助拼音,仔细读课文,不丢字,不加字。

        ⑵读的过程中遇上难读的句子可作记号或随时请教老师。

        ⑶读通课文后,标出自然段序号和画出生字。对于课文中出现的难读的字和较长的词组,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注意。如“遮”不少学生读成“zhen”,“掩”读成后鼻音 ,我都及时进行了纠正。

        3、细读:

        所谓细读,就是一句一句地读,一段一段地读,边读边进行字、词、句、段的训练。这一步是以“情”贯穿的读。课文一段我抓住两个它“!”、二段我让学生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脱”、“冲”、“奔”、“找”这几个动词,描绘出孩子们急着到外面去找春天的心情。这时适时引导:哪些词应该重读?为什么?这两段应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去读?使学生明白面对春天这美丽的景色,我们应用盼望、高兴的、急切的语气去读。课文三至七段,可抓住文中的三个比喻句和反问句引导学生朗读。这三句话把春天生机勃勃的画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为春天增添了不少生机。读这一部分时,要读得亲切活泼。

        4、赛读:

        经过教师的指导,多数学生能读熟课文。这时,可安排学生分组比赛读,每组选出最好的同学再比。读完后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和不足,以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在读熟、读出感情后,再进行背诵的练习。

      教学设计与反思5

        要求:

        1. 必须是原创,抄袭将被判定为“不合格”。

        2. 内容和格式必须与教学设计与反思模版要求相符合。

        注意事项:

        1. 将教学设计与反思模版表格从网页上复制到word中 ,在word中进行填写,注意要删除内容说明(蓝色部分)。再上传到网上,为了方便辅导老师批阅大家的作业,请大家将内容全部粘到页面上,不要以单一附件形式上传。

        2. 如教学设计与反思中用到图片,上传到编辑器时不能直接粘贴,必须用插入的方式,如图:

        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

      教学设计与反思6

        《夹竹桃》是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散文,作为当代著名的语言学教育家,季羡林先生的作品,一向以文质兼美而著称。而这篇夹竹桃可以说是季羡林先生的代表作。__用美丽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第二课时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去欣赏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走近作者,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伊始,我以作者的感情为主线,紧紧抓住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学生质疑为什么夹竹桃既不美丽也不名贵,却是作者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学生抓住最后一个自然段为突破口,直奔中心,展开教学。学生围绕最后一段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夹竹桃的韧性体现在哪里?二、月光下的夹竹桃给人带来哪些幻想?我因势利导,这节课中重点指导学生感悟“韧性的内涵。“韧性”是夹竹桃的魅力之一,首先然学生理解韧性的意思,说出和它有关的成语,首次感受它的内涵,然后重点抓住第四自然段的语言文字,把韧性读厚。

        所以课文第四自然段的教学,我以读为主,力求通过个性阅读,引导学生读中学文,读中生悟,由悟生情。学生通过朗读表达了自己对夹竹桃韧性的理解,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感悟,如从“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体会出了夹竹桃生命力的

        顽强,从“然而”悟出了“与众不同”,从“悄悄地一声不响”读出了“韧性”就是默默无闻的奉献??从而感受到“韧性”就是坚强,就是默默地奉献,就是坚持不懈。从“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读出了坚强,读出了花期长。在其中,我又穿插了比较双重否定句与肯定句的区别:(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在和煦的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每日都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全都奉陪。)学生通过朗读理解了课文通过运用双重否定句使表达的效果更为强烈。

        第三自然段相对于第四自然段而言,所起的是对比衬托作用。这一自然段的教学我没作过多的讲解,只是分别出示了春夏秋三季的花,春季的迎春花、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夏季的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秋季的玉簪花、菊花。在出示每一季节的花时,我让学生将百花盛开时的艳丽与凋谢时的无奈和夹竹桃一年三季的旺盛对照着读,学生就不难体会到夹竹桃默默无闻、可贵的韧性,也就不难体会第三自然段所起的对比衬托作用。然后又抓住“这样的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这句

        话展开。并让学生把这句话改成陈述句。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师生一起将三四自然段对比读,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使学生和作者在感情上产生了共鸣,使学生对夹竹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之后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应用课文中对比反衬的写法写一写我们身边具有夹竹桃韧性的人或物,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起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进一步体会了作者的写作方法。

        反思这堂课,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以下不足:

        1、课前钻研教材不够深入。只看到三、四小节的花期长短的对比,没关注到迎春花的炫耀张扬和夹竹桃默默无闻的对比。

        2、进行小练笔之前对“幻想”的质疑,冲淡了练笔的热度。

        3、在指导朗读时有点太机械,放不开。

        4、给予学生思考时间不太充足,激励性评价还有点欠缺,导致学生的感情不是太浓厚。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这节课,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与反思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框架结构网页的概念及在网页中的作用,了解它与表格网页的区别。

        (2)、掌握框架结构网页的建立、框架结构的拆分、框架的删除等。

        (3)、掌握框架中页面设置及保存的方法,如设置初始网页按钮、新建网页按钮等。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区分框架结构属性设置与网页属性设置的不同点。  (2)、通过框架结构网页设计,使学生对网页的整体结构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将表格与框架结构网页结合使用,在创作中体验乐趣。

        (2)、培养学生网页设计的审美意识、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框架网页的作用和功能,框架的建立与属性设置。

        (2)、框架中各个页面之间的关联,每个框中页面的设置方法。

        (3)、框架网页的保存方法。

        2、教学难点:

        (1)、框架结构网页中框架属性与页面属性的设置方法。

        (2)、理解框架结构的多页面存储方法及各页面之间的关联。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一组表格制作的网页,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并提问如何快捷地制作这种网页(学生回答:使用复制、粘贴快捷地制作)。

        (2)、教师又提问: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相同的区域我们能否只做一遍呢?从而导入新课——框架网页的制作。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比较,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

        2、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1)、教师展示一个框架网页,引导学生理解框架网页的概念。

        (2)、出示任务一:框架网页的新建与保存。教师要求学生先阅读教材中的操作步骤,再尝试完成书本第227页的实践学习。

        (3)、教师讲解框架结构中的每个框都是一个独立的选项文件,即网页文件,因此当框架确定之后,需要为每个框分别指定其网页文件的________,可以通过每个框中的“新建网页”按钮和“设置初始网页”按钮进行选择。

        (4)、学生理解框架网页的概念,通过阅读教材中的内容,自学新建框架网页的操作,初步了解“新建网页”和“设置初始网页”两个按钮的不同,并认真聆听教师的讲解,注意观察,按要求模仿操作。

        (5)、出示任务二:相关页面的制作与设置。教师要求学生先阅读教材中的操作步骤,再尝试完成书本第228、229页的实践学习。

        (6)、学生制作相关页面,同时也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复习和回顾。教师反馈学生的操作情况,开展评比活动,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与表扬。

        (7)、出示任务三:框架网页属性的设置。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有问题可向教师寻求帮助。教师基础扎实的同学完成任务后可进行拓展学习。

        (8)、教师请学生示范操作,并说明自己设置的方法和原因。同时鼓励做的比较好的学生。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课堂教学难点,学生在教师的讲解后模仿操作,有效突破难点。

        3、展示作品、课堂小结

        (1)、教师给出一些常见的框架结构应用界面,如Web邮箱页面等,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内容,并让学生分组,推进一些优秀作品在全班展示。

        (2)、教师点评,并鼓励完成作品比较好的学生。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框架的应用方法。展示优秀作品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四、教学反思:

        1、本节课是在学习完简单网页、表格布局网页、交互式网页的基础上,进一步页的设计方法。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网页设计基础知识与技能,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更灵活

        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简单介绍框架结构网页的功能及框架的建立与编辑方法,以及框架属性设置与网页属性设置的方法与区别。然后由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学案及演示动画,完成框架网页设计任务。

      教学设计与反思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囿”“钹”“招徕”“铁铉”“饽饽”“秫秸秆”等字词。

        2.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理清__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3.倡导开展记录街头吆喝声并整理的语文活动,为抢救文化遗产做贡献。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培养热爱本土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感。

        2. 把握__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教学难点:

        开展语文活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吆喝,导新课

        1、(放录音——老北京的吆喝声)

        请听听这是什么声音?  有这么一群被人们忽视的艺术家,他们就是沿街串巷的贩夫走卒,他们为了将货物成功贩卖,用曲艺清唱或口技形式韵味十足的吆喝着,今天,我们就听听萧乾笔下的旧北京那悠远的吆喝声。

        2、积累作者:萧乾,现代著名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西欧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

        3、揭示学习目标

        (1)、从语言中体会吆喝声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的组材技巧。

        (3)、热爱家乡本土文化,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读《吆喝》,知内容

        1、读准字音

        2、感知文意: 用你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

        (1)文中介绍了哪些物品的吆喝?

        (2)这一声声吆喝,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旧北京城?

        三、赏吆喝,品语言:

        1、这么多的吆喝中, 哪一句让你一听,就垂涎三尺?请大家选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你的理由。

        2、交流品读:

        例:“馄饨——开锅”,这句最吸引我,我仿佛看到那冒着热气的锅里,馄饨薄薄的皮,大大的馅,在深夜里吃上一碗很舒服。

        “蒸儿又炸,油儿又白搭……”这段吆喝里介绍了制作的过程和方法,让我觉得很好吃,蒸了又炸,放的油又多,肯定很香。

        “喝了蜜的大柿子。”很甜。 “喝”用得好,用拟人方法,柿子喝了蜜,肯定很甜,又大又甜,汁水多。肯定很甜,连心里都是甜的。

        “烤白薯哇,真热乎!”课文里说了,北京冬天很冷,你想一大早,卖烤白薯的喊一声热乎,又能吃又能暖手,真是让人不能不去买上一个。

        “葫芦——刚蘸的!”让人想到这葫芦新鲜,一定很甜,很好吃。  “葫芦——冰塔”用了一个比喻,写出了葫芦晶莹剔透,咬上去一定很脆,很好吃。 “塔”,写出了形状,一层一层的,由大到小。

        3、积累方法:(1)、比喻 拟人 夸张

        (2)写形 写色 写味儿

        四、悟吆喝,说感情

        1、请大家寻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文中直接体现作者感情的词句,想想在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什么感情?

        2、寻找语句,读出感受,交流感情。

        3、积累方法:

        (1)、抓程度副词:如“更值得一提” “更喜欢”  (2)、抓评价语、褒贬语:“十分精彩”

        五、学吆喝,再体验

        老北京最本色的方言,机智幽默,贴切鲜活,极富表现力,再加上吆喝人的个性演绎,那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我们也来试着唱唱,感受一下吆喝人的本领。

        1、建议:以小组为单位,各挑选一种吆喝,自己试着编个调子,唱一唱。

        2、吆喝串烧表演。(吆喝,学吆喝,老师也参与吆喝活动。)

        3、体味吆喝人的人生境界: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吆喝人,虽然利润微薄,处境艰难,但他们面对生活又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乐观的生活态度)

        六、探《吆喝》,学写法

        如此多的吆喝,作者是怎样巧妙的串接起来的呢?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吗?(提示:顺序、关键句……)

        1、学生跳读课文,寻找关键语句。

        2、积累方法:1、把握关键句 过渡句

        总领句

        段落中心句

        2、写作技法: 言之有物

        言之有序

        言之有情

        七、拓展:

        我们的安康是一个历史悠久,民风淳厚的文化名城,你发现我们身边有哪些民俗文化?

        师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八、布置作业:

        1、今天的作业:搜集整理你身边的民俗文化,或(用饱含感情的笔调抒写你心中的一种民俗文化)。

        2、明天的作业:请用发现的眼睛追寻生活中更多的美。

        老师赠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教学设计与反思9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

        ③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浮力》这章一直以来都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之一。如何在教学中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需要从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入手。如果学生从实验探究中认识到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密度、液体的深度等无关,就不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了。所以__的重点是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样也就可以突破难点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而本节所教授知识浮力的概念又贯穿全章,“称重法”测浮力又是__各节的探究基础,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称重法”测浮力为本节重点。而本节的探究浮力影响因素比较多,开放性较强,因此为本节的难点。

        教学对象分析

        浮力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得到的一些结论是片面的。针对学生的一些错误观点,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寻找真理。当然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总体来说比较差。因此,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实验探究活动,运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本节课从观看录像引出学生生活中能感受到的浮力现象入手,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重现浮力的存在。然后在老师指导下的进行了一系列学生实验进行有关浮力存在和浮力大小决定因素的实验,为随后学习科学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做必要的知识铺垫。

        2.进行科学探究:每4人一组,用教材中所展示的操作为主辅以发挥学生富有创意性的实验设想进行实验。本环节完成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确定测量的物理量、具体进行实验操作,得出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评估、交流等七个环节。其中教师需要在设计实验中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和学生一起确定要测量的物理量,共同形成统一的探究步骤。  3.采用形象具体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水到渠成的理论讲解保持学生的兴趣,进行适当的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起到巩固作用。

        4.最后师生共同做一个简短的小结。

        5.教学方法采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

        教具学具

        乒乓球、大量筒、弹簧测力计、细线、石块、铝块、铜块、橡皮泥、烧杯、水、酒精、浓盐水。

        教学媒体设计

        1. 利用网上资源录像,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 利用课件展示教学板书结论小结等环节。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1、观看录像: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潜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想一想,为什么?

        2、演示:把石块、木块投入盛水的水槽中,石块下沉木块上浮那么石块受到浮力吗?

        教学设计说明:在教师引导下,从生活中观察到的大量浮力现象并提出与浮力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投影)板书:第五节 浮力

        二、实验探究过程

        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分组交流、讨论:1.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2.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下沉物体是否受浮力?3.浮力大小等于什么?4.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等。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板书。下面我们先探究:什么是浮力,有无方向,方向向哪?

        (投影)探究一: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

        学生体验:利用桌面上的学具,将乒乓球放入水中并逐渐压入水底,然后放手。一是体会:手的感觉;二是观察:乒乓球最终的情况。尝试得出结论。

        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投影)(板书:一、什么是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投影)二、浮力大小的测量

        演示:在弹簧测计的下面悬挂一个石块,把石块浸入水中,比较前后两次测力计的读数。这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设计实验:  (1)明确探究的目的,制定探究计划,明确以下问题:

        (2)明确探究所需的材料用具,如弹簧测力计、烧杯 等。

        (3)明确如何测定浮力的大小。

        (4)确定整个实验是否设置对照组及设置方法,是否需要重复及次数。

        (5)选择实验记录表格。

        参考表格:

        项目

        次数

        在空气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G 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石块所受浮力F0 小桶重G1 水桶和水总重G2 比较F与G0的关系

        1

        2

        3

        (投影)结论: 浮力的大小 F浮=(G-F)

        教学设计说明:让学生体验物体在液体中确实要受到浮力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寻求测量物体所受到浮力大小的简便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投影)三、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生体验:将饮料瓶慢慢压入水桶,体会浮力的变化,观察水位变化情况,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情况。从中获得启示,进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可能猜想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的重力、物体的体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形状、深度等因素有关系。

        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测,并引导学生合并归类,引导各小组认领实验课题。按下列要求设计实验报告:实验课题、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步骤。

        (投影)(实验报告的格式)

        学生分组探究:

        (1)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的密度的关系;

        (2)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深度的关系;

        (3)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

        (4)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5)利用测力计、橡皮泥探究浮力与物体形状的关系。

        各小组根据要探究的课题,设计实验。设计完毕,投影各小组设计的实验步骤,进一步修正完善。根据修正的步骤探究课题,设计记录实验数据表格并交流,然后进行探究实验。  教学设计说明: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体验并不断的思考,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并进行因素归类,分成各个独立的可能因素让各小组认领课题。通过学生团队间的协作,进行方案设计,并对设计的方案从理论上的正确性、操作上的可行性进行全班交流讨论,思辨、质疑和完善。

        学生汇报实验过程与结论: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即: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质量、体积、物体的形状等无关。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结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得出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有关,最终推出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

        (投影)(板书 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即F浮=G排)

        教学设计说明: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本节的重点,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经历知识建构过程,便于对知识的理解。由于时间的关系只能让学生分别来探究其中的一个因素与浮力的关系。由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到得出阿基米德原理还要经历一个思索、推导的过程。教师做好引导,这样才符合认知过程。  (投影)完成课本上的例题。

        三、小结

        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并说明自己的收获和可能存在的在疑问:物体的浮沉与什么有关?

        教学设计说明:对整节课进行小结和评价,设置下节课应思考的问题,鼓励学生课下继续探讨和研究。

        四、板书设计:

        第五节 浮力

        一、什么是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二、浮力大小的测量

        F浮=(G-F)

        三、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即F浮=G排

        教学流程: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贯穿整节课,从而对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活动总结和教师的引导演示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定义、以及影响浮力的大小的因素。在浮力的影响因素的猜想上有学生很多分歧,但采用合并归类的方法保证了大部分学生的猜想都有所体现,所以得意保证大部分同学都积极的参与进入。合作性的操作进行顺利得当,并且对数据能有效快速进行分析的论证,得出了浮力的两个影响因素,对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都有了亲身良好的体验,自我感觉是一堂较成功的新授课,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掌握本节知识良好。

      教学设计与反思10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

        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课前准备】

        白杨、戈壁滩的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袁鹰的__《白杨》。

        板书课题:  白杨2、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

        ⑴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⑵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注意:

        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字音易错的:清晰。

        字形易错的:____。“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荒凉、寸草不生、贫瘠……

        2、读一读你刚才所划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⑴理解:

        不要求非常深入理解,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说说从字面上体会到白杨的生长环境十分的恶劣,感受到白杨十分的坚强就可以了。

        ⑵朗读: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

        (赞美、骄傲的语气。)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

        四、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爸爸仅仅是在赞扬白杨吗?他的话中似乎还有更深的含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吧。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轻轻闭上眼睛听录音,看看在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板书并理解:

        高大挺秀2、为什么会感受到白杨是高大挺秀的?

        (戈壁的荒凉,寸草不生,而白杨在那里是如此的挺拔,在满眼没有绿意的戈壁上,白杨越加高大挺秀了。)

        3、爸爸看到白杨,有什么感受?引读第一段。

        (体会“高大挺秀”的感情色彩。)

        4、当哥哥和妹妹在议论白杨时,什么问题使爸爸变得严肃起来(默读4~13节)?

        三、理解研读,深悟课文

        1、找到爸爸说的话,弄清有几句,并想想这几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请一名学生朗读并一同归纳,板书:

        枝干挺直

        白杨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2、默读:  把表现白杨生命力强的词语勾划出来,理解这三句话怎么表现白杨生命力顽强的。

        3、有感情地朗读,注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感情。

        4、体会句群关系,重点读第三句。

        5、换人称读:

        用爸爸的话来赞美白杨。把“它”换作“你”。

        6、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把16和14节对比着默读,爸爸要表达什么呢?他和白杨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服从需要、扎根边疆、无私奉献。

        7、默读最后一段话,想想爸爸为什么开始沉默,后来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适应那里的艰苦的生活,一定能像白杨一样很顽强地生活下去。

        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四、纵览全文,体会中心

        1、我们和爸爸一同感受了白杨的品质,那么现在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⑴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⑵爸爸的心愿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他们一样为边疆出力,一样建设边疆。

        ⑶爸爸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白杨一样顽强,不怕困难。

        ⑷……

        2、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句子。

        五、拓展练习

        1、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阅读链接《帐篷》。

        3、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教学设计与反思11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下雨吗?(说说自己的亲身经历。)那么今天我们要感受的会是一场什么样的雨呢?你听,他来了!(播放雷雨录音)他是——雷雨,相机板书课题:雷雨。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雷雨》,请同学们齐读课题。2、引发想像:出示文中的两幅插图,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想像把雨前、雨后和插图进行正确搭配。出示视频《雷雨》听课文范读,整体感知课文。(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雷雨可以说是学生记忆中的一个影像。采用多媒体组合的方式,营造了教学氛围,创设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学文情境,把语言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融为一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自学平台

        1、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2、学习生字“压、乱、垂、虹”,引导学生用自己散文方法识记,扩词。

        教师要注意组织学生进行识字方法的交流,促进学生丰富识字经验。如:用动作记住:“压”"垂";用换偏旁记住“虹”等。3、引导学生找出这个字在文中的那句话,结合文中的句子朗读进行巩固。4、小组读课文,互相正音,评价。5、全班合作读文,把课文读通读顺。(把课文真正交给学生,组织他们在读中发现,在自学互动中交流识字的方法,丰富识字经验,激发了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进而提高了自主读书的能力。)

        三、细读梳理

        1、范读,引导学生谈谈听读的感受。启发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进而理清课文记叙的顺序。2、学生再读课文,试着把描写“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三个部分划分出来。3、图文对照读,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和课文语言的简炼。4、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读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同样也是重要方法和手段。坚持以读为本的进行设计,有效地突出了读的目的性、层次性,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多形式和多次数的读书活动中,理清思路,感受语言,体会情感,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和体验。)

        四、学习写字

        1、出示“我会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生归类分析字行,说发现。)如:“虹、蜘、蛛、蝉”都是虫字旁,书写时要注意“扁口”上宽下窄;“压、逃、越”都是半包围构;“彩”字右边的“三撇”是上下排列的。“垂”字上边的撇要写得短而平,下面的横逐渐加长,最后一横又要缩短等。2、教师范写学生认为的难点字,边写边强调注意的重点笔画。3、学生临写,同桌交流评价。对照

        总结

        之后,再进行书写,写得好的全班展示。(由于__篇幅较短,所以把整课的写字任务安排在这一课时,集中时间和精力。引导观察,分类指导,突出了重点,促进了学生自主写字能力的提高。)

        第二课时一、回顾

        1、读写上节课学习的字词。利用生字卡片或课件等形式,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2、分段读文,回忆课文内容。(字词的掌握、读书的水平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基础。课堂教学要追求创新的同时,更要兼顾的是学生语文基础能力的扎实训练。)

        二、研读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划分的“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三部分内容,进行合作读书。思考:你认为这个部分写得怎么样?结合文中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由。2、交流读书感悟的情况;教师相机点拨。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互相提问题。如:描写雷雨前的部分“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的压下来。”“黑沉沉”写出了什么?能把它去掉吗?为什么?“压”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你认为该怎么读这句话?“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该怎么读才能体现天气骤然变化?描写“雷雨中”的部分,为什么用3个“哗”?该怎么读这3个“哗”?两个“渐渐地”说明了什么?等等。(这一过程,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组内充分交流互动,教师的相机点拨与学生提出问题相结合,在读中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观察的细致,描绘的生动形象。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三、诵读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2、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拓展

        1、你还读过其他描写下雨的__或段落吗?把自己收集的材料在组内或全班交流。2、观察一个自然现象,写一篇观察日记。(促进学生积累,引导观察生活,拓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语文能力。)

      教学设计与反思1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是美好的品质。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自我阅读的能力,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信任与被人信任的喜悦之情。 教学难点:

        学习侧面烘托的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信任》这篇课文。谁来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谁信任谁的故事?  (桃园主人信任客人,客人信任主人;双方互相信任) 2.那么双方是怎样信任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录音,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课文写了“我”和丈夫到一个无人看管的桃林,自己摘桃子,自觉付钱的故事。) 二、深入学习

        1.这次采摘桃子,作者最深的感受是什么?默读课文,画出__的中心句。

        (在那儿,我们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人信任的喜悦。) 2.学习1-2自然段。

        重点体会告示牌的作用:“桃子——自采——三里路”、“醒目”、“总之,每当转个弯,眼看就要失去方向时,红箭头又出现了。” (告示牌的设置赢得去果园的客人的信任,体现了果园主人的精心设计和细心)

        3、学习第3自然段。

        屋前有一张木桌,桌上搁着几只竹篮,篮下压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朋友,欢迎您,每篮桃子五元钱,尽管自己采,然后把钱放在箱子里。祝您愉快!”

        (1)你从这张纸条中获得哪些信息?

        (A.把“我们”当作朋友;B .让“我们”自己采桃子自己付钱;C .信任“我们”)

        (2)从这张纸条上,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主人?

        (热情,有礼貌,信任客人,友好??)  (3)让我们以主人的语气,把这张纸条读一读。

        4、学习第4-6自然段。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钻进桃林,亲自体验一下自采桃子的乐趣? 下面就请小狗为大家带路,同学们齐读第4、5、6自然段,来体验一下自采桃子的乐趣。 (1)(“沁人心脾”是什么意思?沁,渗入。本课指桃子芳香的气味让人感到非常舒适。“馋涎欲滴”是什么意思?涎,口水。馋得口水都要滴下来了。你感受到了吗?)

        (2)从哪里还能感受到桃园主人对我们的信任呢? (我掏出钱包,这才发现钱箱旁躺着一只大花猫。)

        (3)__中多次提到狗和猫,你们能体会到了什么? (果园的主人虽然没有出现,但处处与人为善,相信每一位客人。课文通过对狗和猫动作、神态的描写,从侧面烘托了主人的美好品质。)

        (4)请同学们找一找课文中描写果实的长势的句子?我们从中又可以体会到什么?

        (说明桃园虽无人看管,但主人护理得很好,可见付出了很多劳动,主人很勤劳)

        三、 品读结尾,学习第7-9自然段。

        (1)当我们满带着喜悦,上了车,这时又有一辆车朝这儿驶来,你认为他们又将在这儿收获些什么呢?

        (相信来到果园的人都将收获同样的喜悦——那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

        (2)学生齐读第9自然段。思考课后的第一个问题,公路边的告示牌把人们引向了什么地方?

        (公路边的告示把人们引向了??,让人们采摘到??;还把人们引向了??的崇高境界,让人们感受到??。) 四、拓展延伸,激情发散,表达感悟。

        看着这美好的桃园,想着未曾谋面的桃园主人,回味着这次奇特的采摘经历,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五、布置作业。

        小练笔:如果“我”和丈夫回到家,会怎样告诉家人由信任带来的有趣的摘桃经历?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板书设计:

        主人→信任 ←客人 真诚 喜悦

      教学设计与反思13

        第15课《争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李波仪陇县大寅镇小学校

        一、设计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应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与创造,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课文。同时,作为新课程改革之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还应该关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主要讲的是“我”的笔记本被克莱谛弄脏了,“我”认为他是故意的,也把他的本子弄脏了。虽然“我”很后悔这样做,但“我”没有勇气向他承认错误。放学后,克莱谛却主动要求与“我”重归于好,“我”受到了教育。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四段第一段(从“开头”到“我在外边等你)讲“我”和克莱谛吵加的原因

        第二段(从“我觉得很不安”到“我一句也没有听进去”)讲“我”后悔和克莱谛吵架。

        第三段(从“终于挨到了放学到“高高兴兴地分手了”)讲“我”和克莱谛重归于好。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父亲对“我”的教育。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朗读能力,通过自学能够自由地朗读课文,并对课文进行简单的理解和分析。此外,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较贴近,因此,学生在理解这篇课文的大致内容上也会较容易。

        课时目标:

        1. 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2.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3.小练笔:写写和同学发生过的一件事。

        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读懂“我”和克莱谛争吵后各自表现。体会争吵前后的心里变化。

        2、技能目标

        感情朗读课文中的有关段落

        3、情感目标

        体会父亲说话的含义,懂得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宽容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揣摩品味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关键词语。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回顾词语,导入课文

        1、开火车读词语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出示课件,以填空的形式,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师出示答案,师复述时板书)

        争吵

        我 克莱谛

        故意 无意

        和好

        (五)品读感悟,体会心理变化

        1、教师:当“我”故意把克莱谛的本子弄脏后,克莱谛脸都红了,举起手又缩回去,那“我”看了克莱谛的表现后,心里会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下面我们来学习第5—8自然段。

        2、学生各自放开声音朗读第二部分(第5—8自然段),在读的过程中,画出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

        3、交流反馈(讨论)

        1“我觉得很不安,气也全消了。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 ○

        为什么不该那样做?能用书上的话说出来吗?(“克莱谛是个好人······父亲又是那么喜欢他的种种情形来。”)

        克莱谛是个好人,他的“好”体现在哪儿?(“我想起那次去他家玩······母亲的情形”)(师总结: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懂事、勤劳(“还有他来我家的时候······种种情形来”从这里知道他是一个十分(惹人喜爱)的孩子。“我用眼角偷偷地看他······缘故吧”

        2“我”认识到了自己做错了,可为什么不向克莱谛道歉,说明了什么?(生自由○

        说:说明了“我”爱面子、没有勇气面对错误,承认错误。)

        3课件出示“我在外边等着你!” “我也等着你!”看看这两个句子,请同学们思○

        考他们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俩人想的一样吗?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先同桌互读,再分角色读。男女生读,指名学生来评价,那你能和你的好好朋友一起来读一读吗?(注重评价、朗读这两句话,朗读时要语气,应读出文中人物他们当时心里想的语气)

        克莱谛说的在外面等“我”,是想向“我解释,以求化解矛盾,不是故意的。“我”说的在外面等着你,误解了克莱谛的意思,以为他要报复我,要打我,我只采取防御措施)

        我们明白了俩人想的不一样,应该怎么去读。(学生试读,评价,教师指导朗读第一句要表示强调,语气应加重,第二句表示“不甘示弱”的语气,也应稍重。)

        4画出父亲说的话,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三处,勾画) ○

        a.“应该知错认错。”(要勇于承认错误)

        b.“要是你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要是错了,别人打你,只要防御,不要还手。)

        c.“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而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戒尺!”(一定要在读中去体会,(单个读,同桌互读,小组读,)小组讨论体会,由代表汇报,师再总结板书)

        争吵

        我克莱谛  故意 无意

        和好

        团结友爱

        以诚待人

        (六)拓展延伸

        1、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去处理矛盾,你在生活中与同学有发生过类似“我”和克莱谛的事情吗?设置几对曾经有矛盾的学生,请上讲台来以不同的方式和好(握手、拥抱、语言)

        2、安利柯和克莱蒂最后的和解归功于谁?讨论交流。

        3、师小结:希望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能宽容别人,珍视友情,与别人团结友爱,做一个人人都喜欢的人。

        五、教学反思

        《争吵》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最后解决矛盾的事,表现了克莱谛主动认错和安利柯知错就改的品质。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一文围绕“我”和克莱蒂之间因为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情,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新课标提出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三方互动的“对话”中,尤其以“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为最终出发点和归宿。因为只有学生和文本真正对起话来,才能真正建构起文本的意义,为学生体验情感内化语言做好铺垫。因此,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朗读,再让学生反复读重点句。

        1、主要抓住我的表现的两个句子:“终于挨到了放学。我愣住了。”展开教学。自

        我感觉在教学“挨”时比较成功。我先请学生朗读,从读中感悟出此时我觉得时间过得很漫长。在层层剥茧,平时不觉得时间漫长,今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我到底在想些什么?在给“挨”字换词。第一个学生换了一个“等”,学生马上有不同意见,认为“等”的心情并不一定是我现在的心情,有同学马上想到了“熬”这个字。在请学生举例说说自己平时觉得时间难挨的情况。学生也能从不同的情况出举例,有的说被关在门外等妈妈下班,挨了批评不好受??。最后走进我的内心,朗读训练。对于克莱谛的表现我主要抓住第十段展开教学。让学生从克莱谛的动作、神态、语言中去体会他对朋友的宽容和友爱。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很棒,很会说。父亲教育我的话,我在教学时这样处理:先解决今天是怎么教育我的,主要告诉我什么;再联系全文,平时又是怎么教育我的,对于父亲的教育,那些我已经做到了,哪些我没有做到。自我感觉整堂课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学生的发言面比较广。但对于一些问题的引导上指向不够明确,学生无从答起。还有教师的应变能力不够,对于滑出教师答案的回答有的无措,拉回比较生硬。

        2、教学本课,我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让学生找出描写争吵后“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反复朗读,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不但使学生感到课文写得真实具体,而且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因为课文讲述的这种情况,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是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的。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在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只有多想别人的好处,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建立起和谐真诚的友谊。最后让学生齐读父亲的话,说说父亲说的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道理。

        3、在学习完课文后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安利柯和克莱蒂最后的和解归功于谁,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是克莱蒂,因为克莱蒂心胸宽阔,当安利柯骂他时他也没有还口而是主动地去讲和,和好。而有的学生却在大声说应该归功于安利柯德爸爸,当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时,学生说到安利柯最后之所以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向克莱蒂认错是因为他有一位了不起的爸爸,他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是爸爸

        长期教育的结果。于是,我根据学生的发言适当引导,使学生深刻理解父亲的话的意思。引导学生讨论文中人物的行为,使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还要互相宽容、团结友爱。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在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只有多想别人的好处,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建立起和谐真诚的友谊。

      教学设计与反思14

        数铅笔〖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一样东西(出示装有15枝铅笔的盒子),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生:粉笔、糖、……

        师:其实里面装的是铅笔。上课之前老师想跟你们玩猜铅笔有多少的游戏,愿意和我玩吗?

        生:(兴趣极浓,大声回答)愿意!

        (评析“猜猜老师盒里装的是什么?”“愿意和我玩猜铅笔有多少的游戏吗?”这一话题的提出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铺垫。)(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1.操作、数数 师:(老师把盒子里的铅笔全抓在手中)同学们,猜猜看,老师手里的铅笔有几枝?

        生:(自由猜测)6,9,15,…

        师:同学们猜了这么多,那到底谁猜的对呢?怎么办呢?

        生:数一数就知道了。

        师:好,我们数数看,(把铅笔拿在手上边数边摆在桌上)

        1,2,…,15,有15枝,你猜对了吗?(台下猜对的学生发出一阵欢呼声。)

        师:好,我们再来猜,(教师在桌上再添铅笔)现在有几枝?

        生1:20枝。

        生2:5枝。  师:原来有15枝,再添上去,应该怎么样?

        生:肯定比15枝要多。

        (自由猜测,在猜测的基础上数数发现有20枝。)

        (评析估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环节中,教师通过创设“猜一猜铅笔的数量是多少”,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当学生把估算当成胡乱猜测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使学生体会到检测估算正确与否的策略与方法,加强对学生数感与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

        师:我们再来猜。

        (变20为26,重复经历猜――数的过程。)  师:好,我们猜最后一次。(教师在桌上拿掉了4枝)现在猜猜有几枝呢?

        生1:肯定比26少了,18枝。

        生2:20枝……

        (教师与学生一起兴趣浓厚地一枝枝数着:1,2,3,…,22。)

        师:刚才我们猜完以后要想知道到底有几枝铅笔,都是通过一枝一枝地数,每次都要这样数一数,你感觉怎样?

        生1:很麻烦。

        生2:很累……

        师:对呀,一枝一枝地数这么麻烦,那有没有好办法使铅笔摆起来别人一看就知道有多少枝呢?可以和同桌的同学讨论讨论。

        (师巡视,加入学生的讨论中。)

        师:好,现在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其他同学呢?

        (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回答板书几种数法并标上序号。)

        生1:2枝2枝地数。

        生2:5枝5枝地数。

        生3:把10枝扎成一捆。

        ……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想出这么多种数法,你们比较一下,觉得哪种数法最好呢?

        生:把10枝扎成一捆的好。

        师:为什么把10枝扎成一捆,就能很容易看出有多少枝呢?

        生1:2个2个或者3个3个也要数好几次,也比较麻烦。

        生2:10枝扎成一捆,一看就知道有10枝了,然后就接着一捆一捆地数:

        10,20,30,…

        师:对,一捆就是1个十即10,二捆就是2个十即20,三捆就是3个十即30,……,九捆就是9个十即90(板书:1个十是一十,2个十是二十,3个十是三十,……,9个十是九十,学生齐说),再数数有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几十几了。

        (评析这个环节通过多次猜铅笔,然后一枝枝地数铅笔的活动,使学生感觉到当铅笔数目多时,一下子不容易看出是多少,激发学生去寻找好方法,以便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在反复数的过程中,学生领悟到10枝扎成一捆,可以使数数更加方便2.摆小棒,读数 师:现在我们就用刚才想出的好办法来试试看,(用小棒在黑板上摆出3捆加4根小棒)你们知道这表示多少吗?  生:(快速且大声地回答)34。

        师:你们这么快就看出来了,怎么看的呢?

        生:(大部分学生抢着举手)3捆就是30根,再加旁边的4根,就是34。

        师:(拿起3捆小棒)这是几个十?

        生:3个十。

        师:(再拿出4根小棒)几个一?

        生:4个一。

        师:(语速放慢)3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34(板书:3个十和4个一)。好,刚才老师讲的这句话,谁来说一说?(指名复述这句话。)

        师:还有好多同学都想说,那同桌互相说一说。(同桌互相说。)

        (评析由于学生在前面猜数环节中已经亲身体验到“10根扎成1捆”的缘由,感知了几个十和几个一就读作几十几,这样在理解数的组成的基础上学读数自然水到渠成。对于数的组成这句话,教师通过放慢速度、让学生复述,教给他们一个说完整话的模式,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对学生学会完整表达自己思想的培养。)

        师:(出示5捆加8根)现在老师再摆,这表示多少?

        生:58。

        师:为什么是58,谁能用刚才的说法说一说呢?  生:5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是58。

        师:(又出示7捆加2根)现在有几根?

        生:72。

        师:为什么是72?

        生:7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72。

        师:同学们想一想,刚才老师摆小棒都是怎样摆的呢?

        生:先摆出几捆,旁边再摆几根。

        师:对,先摆几捆,就是几个十,再摆几根,就是几个一。

        师:刚才都是老师摆小棒,现在同学们能不能也用这种方法摆一下,有问题吗?  生:没问题。(学生各自操作后教师指名回答。)

        师:你摆的小棒表示几?

        生1:17。

        师:好多同学都没看见你是怎么摆的,你能介绍一下吗?

        生1:我是先拿1捆,再加7根。

        师:也就是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呢?

        生1:是由1个十和7个一组成的。

        生2:我摆的是29,是由2个十和9个一组成的。

        生3:我摆的是46,是由4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

        ……

        师:现在反过来,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摆的,让其他同学猜猜你摆的表示几。

        生1:我摆的数由3个十、5个一组成,你知道我摆的是多少吗?

        生2:35。

        ……

        (小组之间根据各自所摆的数字互相猜数、评价。)

        (评析在摆小棒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只顾自己,而忘记倾听别人的发言。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创设“我说组成,你猜数”的练习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内张力,并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学习。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猜数、摆数、读数的过程,思维非常活跃。)

        师:现在老师和你们一起一捆一捆地边摆小棒边数数,从10开始。10,20,…,90(当数到90时,教师故意停顿),我们一根一根地摆数到99(放慢速度),再数100。

        师:同学们,100根怎样摆让别人一眼看出是100根呢?

        (学生又想到了扎成一捆的方法。)

        师:为什么这样就是100了?

        生:1捆是1个十,2捆就是2个十,……,10捆就是100。  师:对,真聪明,10个十就是100。(板书:10个十是100) 3.数的顺序和大小

        师:同学们很聪明,能够看着小棒读出它们表示的数,现在老师说出一些数,你能很快地用小棒摆出来吗?

        生:可以。(一个学生在投影仪上摆,其他学生在下面操作。)

        “44”

        师:你是怎样摆的?

        生:4个十4个一。

        “54”

        师:54在44的基础上只要怎样?  生:再加一捆。

        “67”“89”“100”

        (生边摆边解释。)

        师:接下来同学们拿出你的皮尺,把你认识的数字读出来好吗?

        师:尺子上的数字,越往右越怎样呢?

        生:数字越来越大。

        师:老师看着尺子上的数字,就能想出好多问题,比如,75前一个数是几?

        生:74。

        师:比36多1是几?

        生:37。

        师:49比50少几?

        生:少1。

        师:谁能学老师的样子,看着尺子上的数字给大家提问题呢?

        (学生提问,其他人倾听、回答。)

        师:好多同学还想提问题,那么我们小组合作,1人提问,其他同学回答。(小组内交流。)

        师:同学们能否把尺子上的数字记住,不用看尺子进行抢答呢?

        师:63比64少几?89前一个数是多少?5个十是多少?(学生抢答)

        (评析学生通过读数、了解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进一步认识100以内各数。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数,知道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对100以内的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三)游戏活动 1.数字接龙

        师:老师说一个数字,你们说出后面连续的五个数,看谁说得又对又快。

        师:23。

        生:24,25,26,27,28。

        师:真棒!56。

        生:57,58,59,60,61。  师:77。

        生:78,79,80,81,82。

        师:同学们真能2.接力赛

        师:你们能按照老师的方法说出后面三个数吗?试试看。

        师:34,36,38。

        生:40,42,44。

        (有学生说成39,40,41,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师所给数字的特点,再想一想。)

        师:45,50,55。

        生:60,65,70。

        师:真能干!20,30,40。

        生:50,60,70。

        师:请同学们互相考考。

        (同桌互相出题。) 3.排顺序

        师:同学们,学校的运动会快到了,今天老师特地选出了几位运动员,请看(10名学生上台,每人胸前有个数字,分别是24,36,30,42,75,63,50,21,19,38)。

        师:他们身上都有一个数,表示什么呀?

        生:号码。

        师:有几位运动员呀?

        生:10位。  师:看这些运动员上场,你感觉怎样?

        生:很乱没有次序。

        师:很乱,那怎么办呢?

        生:给他们排队吧。

        师:那你们说说按什么顺序排队呢?

        生1:按号码从小到大。

        生2:按号码从大到小。

        师:现在我们先请运动员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吧,看谁排得又快又好!

        (运动员互相矫正排好队。)

        师:哪位运动员愿意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号码?比如,我是几号,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如果同学们觉得介绍得好,就鼓掌表扬,好吗?

        生1:我是19,是由1个十9个一组成的。

        生2:我是21,是由2个十1个一组成的。

        ……

        师:作为运动员,反应要特别敏捷,现在我们来比赛。当给出问题的答案是你胸前的号码时,就请你举起手,说:是我。其余同学当裁判,对反应快的运动员鼓掌表扬,好吗?

        (师生共同出题,如:比25少1是几?3个十和6个一是几?7个十和5个一是几?3个十是几?49的邻居是几?比18大1的数是几?)

        师:同学们,你对这些运动员的表现满意吗?我们平时也要向运动员学习,锻炼好身体,才能学到本领。

        (评析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当学生学习感到疲倦之时,教师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小小运动员”这一情境,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判断正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渗透了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今天学习了100以内各数,在平时生活中,你在哪看到过或听到过呢?

        生1:红绿灯的计时牌上。

        生2:车牌号。

        生3:电子钟。

        ……

        (评析通过列举生活中的数,使学生充分感受数的意义,充分体会用数学的快乐,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四)小结 师:这节课中你最高兴的是什么事?

        生1:我学会了100以内各数。

        生2:我很喜欢猜数字。

        ……〖教学反思 从本节课的设想到实践体会很多,最深切的是以下几点。

        1. 加强估算,重视数感的培养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由于一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方法掌握得较少,因此,一开始通过猜铅笔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借助对实物的观察、数数来理解100以内数的意义,使学生能用数字将小棒的根数表示出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2. 转变了教师的角色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告诉学生。如数的组成,反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案例点评 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100以内的数,但对于数的概念却未必都清楚。一年级的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除了落实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外,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教师通过猜铅笔的游戏,立刻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最后在综合应用中创设“小小运动员”这一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按照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基本模式展开的。教师不仅让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设置问题如:“每次都这样一根一根数,感觉怎么样?”“看这些运动员上场,感觉怎么样?”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3.让学生经历知识形傻墓?BR>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基于这一理念,教师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例如数的组成,教师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机械地记忆,而是让学生在重复猜小棒的游戏中感悟,在动手摆数中体会,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4.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

        例如,在看尺子提问题时,学生之间的抢答;在“小小运动员”时,运动员介绍自己,其余同学的评价、提问等实践活动,都是为了让学生养成与他人沟通、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同时,这也是对学生主体地位尊重的表现之一。在学生互动中,使知识在交流中理解,能力在交流中发展,情感在交流中体验。

        总之,整节课突出了主体性,为学生创造参与的条件;突出了实践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于生活。

      教学设计与反思1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32~13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打电话”(综合应用)的探究,初步感受运筹思想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在问题情境中应用优化思想解决问题。

        3.指导学生用画图、表格等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打电话”省时的最优方案。

        教学难点:通过图表的方式发现“打电话”隐含的规律。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揭题:同学们,我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需要打电话通知相关人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打电话”的数学问题。

        提出问题:大家先看一段“中俄联合军事演习”报道。在这次演习中,为了考验两国部队的临时应变能力,中俄军事演习前几分钟突然要改变作战计划,总指挥需要尽快通知7名司令员。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一个人,几分钟能通知完,请大家帮助设计一个“通知方案”。

        二、探究方法,逐步优化

        1.观察思考,示范引导。

        提问:假设由总指挥打电话一个一个通知(7名司令员),同学们想一想要多少时间呢?

        观察思考:老师用一个简单的图把这个通知方案表示出来了。(屏幕显示下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的示意图,说一说大、小长方形各表示什么?斜线上的数表示什么?

        2.小组合作,设计方案。

        师:大家都知道在战争中时间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情况十分紧急,总指挥需要尽快把改变后的作战计划通知到每位司令员,按刚才的方案,如果每分钟通知一位司令员,需要7分钟,太慢了。你能不能帮总指挥设计一个比较好的方案?

        (1)独立思考。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打电话”的更优方案。

        (2)小组合作探究。

        要求:①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通知方案。

        ②推出小组中自己认为最佳的通知方案。

        ③小组合作摆出这个“最佳方案”,并用学具在斜线上标出通知时间。

        ④在小黑板的右上方写出这个方案一共需要的时间。

        (3)各组在组长的组织下,在学具板上进行方案的交流、讨论、设计。

        3.展示汇报,介绍方案。

        (1)教师在巡视中了解学生设计的情况,让学生上台展示各小组的方案。

        (2)选择有代表性的方案进行点评指导。

        提问:你设计的方案需要几分钟?(选择有代表性的设计方案展示。)

        (预设)方案一:分组方案

        方案二:最优方案  4.启发引导,优化方案。

        思考:为什么“方案二”比“方案一”节省时间?比较步骤:

        ①让展示的学生先比较这两个方案有什么不同。

        ②师生共同将局部优化方案完善成最优方案。

        ③电脑演示最优方案的结构图。

        小结:只有每个接到通知的人员都继续往后通知,直到全部通知到为止,这样的方案才是最省时的。

【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三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英语课的教学反思 英语课教学反思英文版简短09-11

英语教学反思与总结简短 英语教学反思怎么写范文09-11

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2023年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计划09-11

幼儿园教学工作计划 幼儿园教学工作计划2023春季09-11

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大班上学期09-11

幼儿园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幼儿园教师教学工作计划表09-11

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三年级上册09-11

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总结 教师教学能力个人总结09-11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09-11

《短歌行》教学设计 《短歌行》教学设计思路09-11

《短歌行》教学设计及赏析 短歌行教学流程图09-11

短歌行教学设计导入 短歌行教案导入09-11

高一语文教案:《短歌行》教学设计 短歌行教学实录视频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