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总论 (4)
1.1 项目提出的背景和评价任务的由来4
1.2 编制依据5
1.3 评价目的和指导思想5
1.4 评价标准6
1.5 评价工作等级6
1.6 评价范围7
1.7 控制与保护目标7
1.8 评价工作程序8
第二章项目所在地区环境概况 ........... . (9)
2.1 自然环境概况9
2.2 社会环境错误!未定义书签。
2.3环境质量现状错误!未定义书签。
2.4环境功能规划 (13)
2.5环境敏感因素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工程分析 (14)
3.1 工程概况14
3.2工程环境影响因素分析14
3.3污染物防治措施分析15
3.4污染物排放量估算15
3.5项目选址可行性分析16
第四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17)
4.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与评价18
4.2 污染气象资料18
4.3 施工期环境空气影响预测与评价25
4.4 运营期环境空气影响预测与评价 (27)
第五章水环境影响评价 (30)
5.1 地表水概况30
5.2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30)
5.3施工期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30
5.4 运营期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30)
5.5 结果分析31
第六章声环境影响评价 (32)
6.1 声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32
6.2 声环境影响预测33
第七章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 (36)
7.1 固体废物排放情况分析36
7.2 施工期固体废物影响评价36
7.3 运营期固体废物影响评价36
7.4结论37
第八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38)
8.1 生态评价原则38
8.2 评价区生态环境现状38
8.3 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38
8.4 运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39
8.7 小结39
第九章环境保护措施 (41)
9.1大气污染防治措施41
9.2水污染防治措施41
9.3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41
9.4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42)
9.5 生态污染防治措施 (42)
9.6 环境保护措施汇总 (42)
第十章总量控制与达标排放 (44)
10.1 总量控制44
10.2 达标排放44
第十一章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46)
11.1 环境管理46
11.2 环境监测计划46
第十二章公众参与 (48)
12.1公众参与的目的和作用48
12.2公众参与的时间、方式、人群和范围48
12.3公众参与人员统计情况49
12.4公众意见调查结果统计和分析50
12.5 访谈公众意见 (51)
12.6公众意见小结51
第十三章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52)
13.1 分析目的 (52)
13.2社会效益分析52
13.3经济效益分析52
13.4环境损益分析52
13.5结论52
第十四章结论与建议 (54)
14.1 项目概况54
14.2 城市规划54
14.3 环境质量现状55
14.4 厂址的合理性分析55
14.5 环境影响评价55
14.6 环境保护措施56
14.7总量控制与达标排放57 14.8总结论57
第一章总论
1.1 项目提出的背景和评价任务的由来
项目提出的背景
洛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孙金峰新校区迁建工作会议中指出,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老校区发展空间狭小的局限日益凸显,学校发展受到极大控制,学校领导一致决定整体搬迁,这是一个痛苦的、长期的的决策过程,但也是必须的。近几年来,学校领导通过各种途径,多方奔走,寻求上级和地方政府支持,着手解决这一问题。
主导思想是立足于在老校区发展,就近在校区附近拓展,满足学校一段时期的发展需要。但是受国家大遗址保护限制等多种因素制约,这一愿望难以实现。
正当学校艰难寻求发展出路之时,恰好碰到洛阳市开发建设伊洛工业园区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洛阳市需要大发展,我们学校也需要大发展,洛阳市委、市政府对我校整体搬迁到伊洛工业园区极为期待和重视,成立洛阳师范学院新校区建设指挥部,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毛万春任政委,市长郭洪昌任指挥长,并表示在资金上给予我校最大的支持,在政策上给予我校最大的优惠。洛阳新区领导对我校的搬迁也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伊洛工业园职教园区为我校规划出了2850亩土地。洛阳市负责我校老校区置换,三年为我校新校区建设投入16亿资金,我校投入4亿资金,三年内建成容纳4万人、国内最美丽的大学校园。
这次学校整体迁建是我校获得跨越式发展的一次大好机
遇,将为我校以后的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硬件基础。这也是我校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认识,在1月25日的教代会专题会议上,全体代表一致同意学校整体搬迁这一重要决策。
孙书记最后强调,学校整体搬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方案一定要做细,保证学校的内涵发展不受影响,教职工的待遇稳中有升,做到“建新校、强内涵、保民生、促和谐”四位一体,总体目标是达到校园根本性改观,内涵大幅度提升,建成国内一流的大学校园。
评价任务的由来
1、通过对本项目拟建区域与周围地区的社会、经济、自然和环境等现状调查、监测,掌握项目所在地环境质量状况并指出该区域主要环境问题;预测本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情况与排放规律,预测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提出有效的污染控制手段,为项目建设和环境有效管理提供可靠信息和依据。
2、通过对区域环境调查和区域规划分析,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本项目区域选址合理性和开发建设的可行性。通过对废水、废气、噪声、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技术分析,论证项目在环境保护角度的可行性、经济合理性。
3、本项目涉与范围较广,开发面积大,使原有农业生态系统改变为城市生态系统,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分析本项目的影响并提出保护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编制《河南洛阳师范新校区环境影响报告书》,为项目建设的环境保护与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在进行实地勘察、资料收集,与分析的基础上,依据项目性质、污染特征和区域环境状况,制定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大纲,并编制该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1.2编制依据
法律、法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10月28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5月15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4月29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10月29日)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12月29日)
(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29日)
(9)《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9月20日)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年1月
(11)《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
(1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国家环保总局令14号)
(13)《河南省环境保护条例》(2005年12月3日)
(14)《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
技术规范依据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2.1-93)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2-93)
(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
(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2.4-1995)
(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
(6)《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01)
(7)《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
(8)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131-2003)
编制依据
(1)《关于洛阳师范学院新校区建设项目的批复》;
(2)《洛阳师范学院新校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洛阳理工学院);(3)关于洛阳师范学院新校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任务委托书;
(4)洛阳市建设与规划委员会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5)《洛阳师范学院新校区总平面调整与学生公寓、食堂建造,教学楼扩建初步设计》
(5)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申报表。
1.3 评价目的和指导思想
评价目的
1、针对本工程的性质和外环境特征,从环境保护角度,对本工程建设的可行性做出结论;根据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对本工程的环保措施提出对策和建议,为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2、本工程环评工作应贯彻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原则。
3、通过对各环境要素的评价,结合国家与地方环保政策的要求,最终从环保角度回答工程的可行性、厂址的合理性,为工程设计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指导思想
1、在符合区域发展规划前提下,通过对本项目的环境影响分析,认识项目建设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而
从环保角度评价新建项目可行性;
2、利用现有有效资料,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程进度,在现场监测的基础上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进而分析建设项目的对环境的影响;
3、评价工作应遵循政策性、准确性和科学性的原则,在工作中应从实际出发,使环境影响报告书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1.4 评价标准
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
1.5 评价工作等级
地表水环境
由于本项目运营后主要是生活污水,废水水质复杂程度为简单,按在校师生35000人,生活用水量以100L/(人*天)计,排放系数0.8,则产生污水量为2800m3/d,废水排入Ⅳ类水体,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HJ/T2.1~2.3-93)确定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环境空气
根据初步工程分析,本项目没有大的废气污染源,各污染物等标排放量小于
2.5×108m3/h,故确定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声环境
本项目是学校,没有大的噪声污染源,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增加很小且受影响人口变化不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24-1995)确定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生态环境
本项目建筑面积2850亩,即1.9km2,直接影响区域﹤20km2,没有重要珍稀物种,无敏感地区,该项目主要使绿地系统减少,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确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3级。
1.6 评价范围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结合本工程特点与所处区域的环境特征来确定本次评价范围。
大气
项目所在区域;
废水
根据建设项目建设内容进行用水量与废水排放量预测分析,评价范围为拟建区域至排放口;
噪声
评价范围为项目所在地周边延伸100m的范围内;
固体废物
主要为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废料;
生态
评价范围为项目占地区域与边界外100m的范围内。
1.7 控制与保护目标
在对拟建项目沿线的环境现状、环境功能要求进行调查,对拟建项目工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本项目的主要环境保护目标为:
环境空气
评价区内环境空气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水环境
施工期与营运期各种污水经处理达标排放;
声环境
保护周围敏感受体,使区域声环境不因本项目的建设而恶化,同时保护本项目在运营期不受外界影响;
固体废物
项目施工期和运营期的固体废弃物得到合理的处置,特别是妥善处理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弃土,避免引起水土流失、扬尘污染等二次环境污染问题。
生态环境
最大程度的降低项目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并尽快做好植被恢复措施
1.8 评价工作程序
第二章项目所在地区环境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地理位置
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东经111.8’至112.59’,北纬33.35' 至35.05'之间。东邻郑州,西接三门峡,北跨
黄河与焦作接壤,南与平顶山、南阳相连。东西长约179公里,南北宽约168公里。河南省第二大城市,中原经济区中心城市。位处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南北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之腹地”之称。
洛阳师范新校区位于洛阳伊洛工业园李村镇南寨村附近的职教园区,沿开元大道向东方向,距龙门大道与开元大道交叉口约11.5公里,距二广高速关林出
口约6公里,距郑西高铁和洛偃快速通道均约1公里,在玉泉街以东、中原大道以西,吉庆路以北,现在的袁付村和武屯村之间,面积2850亩,南北长约1.25公里,东西长约1.6公里。
地形、地貌
洛阳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川丘陵交错,地形错综复杂,其中山区45.51%,丘陵40.73%,平原占13.8%,周围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荆紫山、周山、樱山、龙
门山、香山、万安山、首阳山、黛眉山、嵩山等十多座山脉;境内河渠密布,分属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黄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铁滦河、涧河、瀍河等10余条河流蜿蜒其间,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由于洛阳地处中原,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所以“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地质构造
洛阳北与太行山前缘相望,南位伏牛山以北,与南阳山地相连,东与嵩山萁山山地相接,西与伏牛XX段和小秦岭接壤。区内以西南山地地貌为骨架,以东北部黄土地貌为主体,形成西南屋脊向东北、东南缓慢下降的地势,从西南到东北依次分布着中山、低山、低山丘陵、河谷与冲积平原等不同类型的地貌特征。海拔高度从2215.5米到112.8米,高差达2000米以上。各条河流从
高山峡谷奔出、分注东北、东南、西南的黄河、淮河、长江之中。漫长的地质演变,地块的起伏升降造就了洛阳多样化、复杂化的地形地貌特征。
洛阳地貌基本分为西南部山地地貌,东北部黄土丘陵地貌,和川区平原地貌三大类。其中山地地貌面积达9016.7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9.4%,主要由秦岭的崤山、熊耳山、伏牛山、外方山四大支脉构成。其中绝大部分位于XX、XX、栾川、嵩县、XX境内;丘陵地貌面积4206.14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7.7%,主要分布在新安县的北部、伊川县的东北部和孟津县的西北部与伏牛山到熊耳山山地的北部,黄河的南侧,洛河和伊河的中下游地带;河谷平川地貌面积1960.63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2.9%,主要由黄河流域的黄河、洛河、伊河、涧河,淮河流域的汝河,长江流域的白河、老灌河流经的谷川平原盆地组成。
地震烈度
从历史渊源上看,包括洛阳在内的中国“七大古都”,都是“风水宝地”,
7个城市都没有发生过大的地震,所以大家不用担心,咱洛阳的确是个“福地”。
根据历史记载,在洛阳本地发生的超过5级的地震,只有7次,分别是——
公元前1767年,偃师市东南发生6级地震,烈度为8度。
公元前519年,洛阳附近发生5.5级地震,烈度为7度。
公元119年,洛阳发生6.0级地震,烈度为8度。
公元133年,洛阳东南发生6.0级地震,烈度为8度。
公元147年,洛阳附近发生5.5级地震,烈度为7度。
公元149年,洛阳附近发生5.75级地震,烈度为7度。
公元1640年,洛阳发生5级地震,震中在北纬34.7°、东经112.5°,烈度为6度。
从震级上看,洛阳历史上这7次地震,均属于中强震。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程度的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建筑物的结构等多种因素有关;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从烈度上看,6度惊慌——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
棚舍损坏,陡坎滑坡;7度房屋损坏——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与喷沙冒水;8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多有损坏,少数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但造成破坏的程度不大。
气候、气象、降水
洛阳地理条件优越。它位于暖温带南缘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其气候表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大陆性、多样性等特征。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干旱大风多,夏季炎热多雨且集中,秋季晴和日照长。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市区年平均气温为14.7℃;最热月为7月份,年平均气温为27.2℃;最冷月为1月,年平均气温为0.8℃;月平均气温年较差(最热月平均气温与最冷月平均气温的差值)为26.8℃;春季年平均气温为15.1℃,夏季为26.3℃,秋季为15.0℃,冬季为2.2℃。可谓冬冷、夏热、春暖、秋凉。年平均降水量579.7毫米,且多集中在7、8、9三个月,7~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2.8%,而12月至翌年1月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的3.1%。春季年平均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19.6%;夏季占50.6%,其中最热月7月,一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22.7%;秋季占24.2%;冬季占5.6%,最冷月1月仅占1.5%。即四季降水分配是:冬寡、夏丰、春干
、秋润。全年日照时数为2141.7小时;四季分布为夏多冬少,春秋居中。全年盛行东北风或西风,频率各占10%;以冬春风速较大,
多大于2米/秒,夏秋风速较小,小于2米/秒。
2.2 社会环境
行政区划和人口分布
伊滨区(伊洛工业园区)管委会成立于2007年3月,2009年元月开始整体代管诸葛、李村两镇,统一领导和管理区域内行政、经济和社会事务。2010年10月又整体代管庞村、佃庄、寇店三镇。现管辖5个镇,106个行政村,总面积280平方公里,总人口25.5万人,是未来10年洛阳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
工农业与交通运输概况
伊宾区现有耕地22.57万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
花生,等,去年以来,该区高标准谋划,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结合地域、地貌优势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
蕴,大力发展采摘、垂钓、休闲、旅游、文化观光等现代化生态园区,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郑西高铁由东向西横贯伊滨区中部,北临洛偃快速通道,东邻中原大道,此外还有多条支线公路,该项目东临中原大道,南北距郑西高铁、洛偃快速通道均1000米,交通运输方便。
生活质量
201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01.8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4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7.9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8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11元。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未来10年伊滨区人民的整体生活质量都会有所提高。
校区社会环境
洛阳师范学院是一所省属普通高等师范本科院校,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十三朝古都洛阳市。北依洛河,碧水东流,杨柳堆烟,流传着洛神宓妃的美丽传说;南望关林和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近邻宋理学家邵雍故居;地处河洛,文脉传承,底蕴丰厚。
洛阳师范学院的历史可追溯到1916年成立的河洛道师范学校,历经洛阳师范专科学校、洛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诸阶段,2000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11年获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是1988年原国家教委首批表彰的“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方向明确,成绩显著”的十所模范师专之一。建校近90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和较为雄厚的办学实力,形成了师范教育和非师范教育并存、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教学仪器设备、设施齐全,建有两个重点实验室,共有计算机4000余台。图书馆藏书170万册,中外文期刊3000多种,电子图书20余万种,是中国知识工程文献检索二级中心。
学校现设有文学与传媒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政法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信息技术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生命科学系、管理科学系、商学院、体育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等18个院系与4个公共教学部,有50个本科专业。另设有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教育科学研究所、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水产研究所等研究机构。
学校始终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实施本科生学分制,狠抓教学质量建设,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有多项教学成获得省级奖励。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积极实施“科研强校”战略。现有2个省级重点学科,10个校级重点学科,设有“河洛学者”特聘教授岗位。近年来,学校教师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规划项目和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0多项,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并被《SCI》、《EI》收录的学术论文700余篇。荣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和优秀教学成果奖100多项。
洛阳师范新校区于2011年十月份动工,采用的是同济大学的设计方案。新校区以水为韵,既现代又古典,很有校园的书香气息,总共六套方案,每套方案均有个中心湖。同济大学的方案还有护城河,设计理念很先进,很环保,总投资20个亿,
将打造成全国最美丽的大学之一。
2.3 环境质量现状
评价区范围内基本农田、村庄,无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区等环境敏感区,主要为农业生态区,属典型的中国农村模式,环境质量良好,生态比较脆弱。
2.4 环境功能规划
在整体布局上,主要包括50平方公里的伊洛产业集聚区和230平方公里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区两个功能区域。其中,伊洛产业集聚区属于城市规划区,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引山水入城,(通过“一主两副”三条轴线构建整体城市框架结构,打造“一河两岸、组团扩展、一轴一心、一园多片”城市空间格局和“山水环抱、水廊织城、绿轴串景”城市景观系统。)在功能上以高铁为界划分为南北两个片区:高铁以北为生活片区,建设中央商务区、行政副中心、XX商住区、职教园区等;高铁
以南为工业片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业,并通过南北向的三条城市轴线和纵横交织的生态廊道实现生态、滨水和产城融合,力求打造成为洛阳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限和以高新技术产业、科教研发、商务办公、旅游度假为主的现代复合生态型滨水新城。城乡一体化发展区涵盖庞村、寇店、佃庄3镇和诸葛、李村两镇的山区,是省政府确定的城乡统筹改革发展试验区和洛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2.5 环境敏感因素分析
2.5.1 大气环境敏感性分析
由于评价区是新规划的场地,工业企业少,周围居民已搬迁,因而环境空气较好。大气污染来源主要是施工期富粉场地和运营期锅炉。根据工程大气排污特点,大气环境敏感性一般。
2.5.2 地表水敏感性分析
离项目最近的河流为伊河,距离场地3km,工程废水不外排,地表水环境不敏感。
2.5.3 地下水敏感性分析
根据监测资料,本区地下水环境较好,未受到工业企业污染,地下水环境敏感性一般。
2.5.4 声环境敏感性分析
建设场地周围居民均搬迁,距离最近的即2km的伊滨医院还在建设中,因此噪声环境不敏感。
2.5.5 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
从本工程厂区生态环境以农业生态为主,植被覆盖度一般,无国家级保护动植物,但从工程特点来看,本工程的建设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生态环境因素敏感性强。
第三章工程分析
3.1 工程概况
项目名称
洛阳师范学院新校区工程
建设单位
桩柱地基承建商:河南省地矿建设工程(集团)XX(一阶段)
河南省第一建筑工程集团(二阶段)
河南六建建筑集团(三阶段)
施工承建商:未知
建设性质
新建
1.1.4建设地点
洛阳市伊滨区李村镇南寨村附近的职教园区
建设规模
占地2850亩
建设内容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宿舍、餐厅、澡堂等。
工程投资与来源
工程总投资20亿元,洛阳市投资16亿元,师范本校出资4亿元。
供电供热
采暖采用城市集中供暖;供电系统采用开闭式和箱式变压器的分支状布置形式.
3.2 工程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施工期主要污染源与污染物
本项目施工期的主要污染为:构筑物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噪声、废水、固废等。
1、扬尘:本项目在施工期产生的扬尘主要来自施工开挖土方、以与堆积在露天的土方和建筑材料在风的作用下引起的二次扬尘,此外还有建筑材料石灰、水泥、沙子运输、装卸时以与车辆行驶产生的扬尘与油漆和涂料喷涂产生的废气等。
2、噪声:本项目土建过程中施工机械如打夯机等、挖掘机、吊车、升降机、电锤、电锯等会产生噪声污染,源强为75-95dB(A)之间。
3、固废:固废来自土建过程中产生的弃土、施工产生的建筑垃圾以与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等。
4、废水:施工期产生的废水来自施工人员生活活动产生的生活污水和施工废水。运营期污染源与污染物
运营期主要污染因素主要为废气、废水、噪声与固废等。
1、大气污染影响因素分析
新校区建成后,师生约3.5万人,食堂油烟都会增加该区域大气压力。
2、水污染影响因素分析
项目建成后,水污染主要为生活污水。
3、噪声污染影响分析
噪声主要来自学员课间休息和放学时的喧哗声,源强为75 dB(A)左右。
4、固体废物污染影响因素分析
固体废物主要为生活垃圾、隔油池残渣。
3.3污染物防治措施分析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场地周围建围墙,并洒水抑尘,油漆和涂料喷涂产生的废气,对近距离接触的人体有一定危害,施工期的污染对象主要是施工人员,应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如防护面具或口罩等;运营期油烟使用油烟净化器,从专用烟道排出。
水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期和运营期的生活污水经过化粪池处理后,通过管道排入城市管网收集至洛阳市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建筑固废、弃土等用于平整场地或填坑、铺路;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与校园内其他垃圾统一收集处理。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本项目主要噪声源为机械设备振动产生,首先要合理选择机械设备,从声源上控制噪声级别。
项目拟采
1、项目单位应加强施工期的管理和监理工作,尽量减轻施工期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
2、运营期要对各项治理设施加强管理,加强各种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使之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确保设施达到预期的治理效果,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
3、应加新校区的绿化工作,在道路两侧与校内种植适当的绿化带,既可减轻染,又可美化环境。
3.4 污染物排放量估算
虽然本项目刚建,但项目污染物排放量仍应根据现有资料进行类比估算。
大气污染物产生量估算
新校区建成后,按师生35000人、废气产生量150L/m3计算,每年工作天数按265d 计算,每年废气排放量为1.39×106m3/a。根据类比,食堂油烟浓度
为10mg/m3,油烟产生量为0.0139t/a。评价建议食堂应安装油烟去除率不低于85%的油烟净化器,本项目产生的废气经处理后,从专用烟道排出,排放浓度低于 2.0 mg/m3,油烟排放量为0.00278t/a。
废水排放量估算
本项目生产废水全部循环利用,不外排。全校定员35000人,以100L/(人*天)计,全校生活用水量为3.5×106L/d,排放系数为0.8,则生活污水产生量为742000t/a。拟采用化粪池处理废水。
固体废物排放量估算
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生活垃圾,以0.5kg/(人*天)计,则生活垃圾产
生量为4637t/a,由环卫部门统一收集处理。
噪声源估算值
噪声主要来自学员课间休息时的喧哗声,源强为75 dB(A)左右。
3.5 项目选址可行性分析
综合考虑产业政策、区域发展规划、卫生防护距离、运输条件、水、电供应等情况,项目选址可行性综合分析列于表3-1:
第四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4.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与评价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
本次监测时间为2012年4月,本项目处于地基阶段,因此,此次监测值可以作为本项目环境空气质量背景值。
1、监测项目与方法
根据项目性质、工艺特点与周围环境现状,确定空气环境质量现状常规监测项目为TSP 、PM 10、NO 2和SO 2。
监测与分析方法按《环境监测和分析方法》中有关规定进行。
2、监测时间、频率、点位
监测时间:2012年4月22日~4月26日
监测频率:连续监测五天,每天监测一次,连续采样10h 。
监测点位:李村镇南寨村职教园区
3、监测结果
3
1、评价标准
根据功能区划,项目所处地区为二类区,应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日均值),标准值见表4-2。
采用标准指数(I i )法,计算各污染物的单因子指数。
标准指数法的表达式:I i =C i /C i o
式中:C i —某种污染物实测浓度,mg/Nm 3;
C i o —某种污染物环境质量标准浓度,mg/Nm 3。
3、评价结果
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单因子指数评价,评价结果见表4-3
1022
超标情况非常严重,原因一是城市扬尘污染严重。洛阳市环境空气中扬尘污染占全部污染负荷的45%以上。目前,该市正在全面开展道路大修,路面状况较差,土石方开挖、运输、物料运输量大线长,导致城区道路粉尘较重。原因二是近年来随着该市机动车保有量的急剧增多,机动车尾气排放大幅增加。多种原因造成环境空气污染。原因三是不利气象条件影响。由于洛阳市城区三面环山,属于典型的盆地地貌,静风频率较高,逆温天气较多,污染物难以扩散稀释。空气污染和气象条件关系密切,一般雨水多、风速大、气压低的天气有利于空气的扩散和可吸入颗粒物的沉降,相反雨水少、无风、气压高的天气则不利于空气的扩散和可吸入颗粒物的沉降。
4.2 污染气象资料
基本气候概况
根据洛阳市气象局,全市多年平均气温在12.0 oC -14.7oC之间,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0oC左右,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4.0℃―27.3℃。年降水量532-851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此期间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2%。降水量明显存在季节分配不均和地域分配不均,一般是南多北少,夏秋多冬春少。全市年平均相对湿度:65%,
评价区基本气候特征
1、地面风场特点与污染系数
根据洛阳市气象台2002年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统计计算了四季不同风向风频,各月风速与污染系数,计算结果参见表4-4,4-5,4-6
频率为8.84%。最多风向和次多风向处于相邻方位,由此说明,最多的是偏NE风。NE-ENE扇形方位的风向频率之和为29.46%,称为本地区的主导风向。除此之外,偏NW、NNW风的出现频率也较多,风向频率之和为16.5%,为该地区的次主导风向。各季节主导风向与年主导风向大体相同,均以NE风为主。冬季的主导风向为NE风,次主导风向为NW风,风向频率分别为21.98%和11.6%。春季主导风向为NE、WNW,风向频率为16.85%和9.51%。夏季主导风向为NE和ENE,风向频率为25.54%和8.7%。秋季主导风向NE和NW,风向频率为18.41%和10.99%。
静风情况为:冬季为8.27%;春季为6.51%;夏季为7.06%;秋季为12.91%;全年为8.69%。
速最高为3.76m/s,其中S和SW风向的风速最低为2.18-2.29m/s。
从各季节的平均风速来看,差别不大,春季平均风速为3.31m/s,秋季的平均风速为2.41m/s,夏季和冬季的
平均风速分别为2.75和2.77m/s。可见,春季各风向风速最高,全年ENE、WNW、NE向的风速较大,分别为3.76、3.66、3.44m/s。S、SW、N平均风速最低,分别为2.18、2.29、2.31m/s。
9.6;ESE方向风污染系数最小,为1.44。
2、评价区大气稳定度特征
在不同的大气稳定度条件下,大气的扩散、稀释能力不同。稳定类型的天气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反之,则有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1~2.4-93)的大气稳定度分类方法,对常规气象资料进行大气稳定度分类,统计出全年与各月的大气稳定度频率(见表4-7)。
由表4-7看出,全年A、B、B-C、C和C-D类不稳定类型天气出现频率为22.32%;中性D类稳定度天气出现频率为53.77%;稳定类型天气E、F类出现频率为24.04%。以全年情况看,稳定度类型天气出现频率高,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
空气质量不仅与风向、风速有关,而且还与大气湍流强度和天气状况等有关,为了综合反映这些因子对污染物稀释扩散的影响,为年季长期平均浓度预测提供重要参数。2002年各风向、风速段下的大气稳定度联合频率,见表4-8。
评价区近年没有低空风实测资料,风廊线高度指数P采用导则推荐值,见表4-9。
1、扬尘的影响
本项目建设施工期间,涉与土方挖掘、运输,扬尘是施工期间的主要污染物。土方中含水量一般较高,扬尘不易产生,运输汽车卷起的扬尘是主要污染源。采取经验公式对扬尘(TSP)进行估算:
TSP预测模式:
Y=0.3474+0.00605X
式中:X—机械流量(辆/h);
Y—空气中TSP浓度(mg/m3)。
按照施工高峰期的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预测。机械流量取X=30辆/h。则TSP 浓度为0.5289mg/m3,超GB3095-1996二级标准限值(0.3mg/m3)的0.76倍。
施工现场、交通运输线路是扬尘主要污染区,据类比情况,下风向50米外TSP 仍有较高浓度,80米外接近二级标准限值。本项目距离下风向居民点均在100米以外,扬尘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均较轻。
2、施工期建筑装饰室内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的现代化,室内建筑装饰材料种类与日用化学品的使用不断增加,这些材料或产品均含有向室内释放有害化学物质的成分,造成室内环境污染。
(1)主要污染物质与其来源
室内环境污染的有害物质主要是:甲醛、氨、氡、苯和
石材的放射性,对人体的危害很大。
甲醛是一种无色易溶的刺激性气体,可经呼吸道吸收,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吸入高浓度的甲醛可发生喉痉挛、声门水肿等,长期的低浓度吸入甲醛可以导致胃癌、鼻涕咽癌等。当室内甲醛的浓度高于0.6mg/m3时可引起恶心、呕吐、咳嗽、胸闷、气喘甚至肺气肿,达到30mg/m3时可以当即导致死亡。室内的甲醛主要来自于:用做室内装饰的胶合板、细木工板、中密度纤维板和刨花板等人造板材;贴墙纸、贴墙布、化纤地毯、泡沫塑料、油漆和涂料等各类含有甲醛并可能向外界散发的装饰材料。
氨是一种无色而具有强烈刺激性臭味的气体,也是一种碱性物质,对接触的组织都有腐蚀和刺激作用。它的溶解度极高,所以对动物或人体的上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减弱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浓度过高时除腐蚀作用外,还可以通过三叉神经末梢的反射作用而引起心脏
停搏和呼吸停止。氨被吸入肺后容易通过肺泡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破坏运氧功能。短期内吸入大量氨气后可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痰带血丝、胸闷、呼吸困难,可伴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乏力等,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同时可能发生呼吸道刺激症状。室内的氨主要来自建筑本身,在建筑施工中使用的混凝土外加剂和氨水为主要原料的混凝土防冻剂。此外,氨还来自于装饰材料,如家具涂饰所用的添加剂和增白剂大部分使用氨水。
氡是由镭衰变产生的一种天然放射性惰性气体,它没有颜色,也没有任何气味,常温下氡在空气中能形成放射性气溶胶而污染空气。氡容易被呼吸系统截留,并在局部区域不断积累而诱发肺癌。暴露在高浓度氡的环境下,机体出现血细胞的变化。氡对人体脂肪的亲和力很高,特别是氡与神经系统结合后危害更大。室内的氡主
要来源有:从房基土壤中析出,从建筑材料中析出以与从供水与用于取暖和厨房设备的天然气中释放。
苯为无色具有特殊芳香气味的液体,是室内挥发性有机物的一种。苯除了易燃易爆外,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麻醉。在不良的环境中工作,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的苯蒸汽可引起以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为主的急性苯中毒。轻度中毒会造成嗜睡、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乏力、胸部紧束感、意识模糊等,并可能有轻度粘膜刺激症状;重度中毒可出现视物模糊、震颤、呼吸浅而快、心律不齐、抽搐和昏迷。少数严重病例可出现心室颤动、呼吸和循环衰竭而死。长期吸入苯还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若造血功能完全被破坏,便可发生致命的颗粒性白细胞消失症,并引起白血病。苯在各种建筑材料的有机溶剂中大量存在,主要来自于合成纤维、塑料、燃料、橡胶等。另外,还有装修中使用的胶、漆、涂料添加剂与稀释剂、胶粘剂和防水剂等都会造成室内的苯浓度超标。
(2)室内污染防治措施
①采用优质的建筑材料,达到《天然石材产品放射性防护分类控制标准》。
②装修中应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室内装饰和装修材料,这是降低造成室内污染的根本。
③装修后的居室不宜立即投入使用,通常要通风换气30天左右。
④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或选用确有效果的室内空气净化器和空气净化装置,可有效清除室内的有害气体。
可以在室内有选择的进行养花植草,既可美化室内环境,又可降低室内有害气体的浓度。
4.4营运期环境空气影响预测和评价
1、大气中SO
扩散模式的选择
2
本项目SO2的来源主要是食堂的燃油锅炉。根据新校区采用的燃油锅炉排放污染物情况,采取国家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2-93)对燃油锅炉产生的SO2
)()(2
22exp 0,0,z e z y H U Q
x C σσσπ-•=进行空气质量影响预测分析。预测模型中,
①预测因子为SO 2;主导风向为东北风;6台锅炉的排放浓度分别计算,网格布点,网格边长为100米;
②选择C 、D 、E 大气稳定度进行计算;
③选择NE (主导风向)进行预测,计算风速分别为年平均风速(U 10=2.81m/s )、小风(U 10=1.0m/s )、静风模式;
本项目中6台锅炉,规格为2t/h ,使用轻柴油单台112kg/h ,每天工作5小时,扣除寒暑假,每年工作300天,则6台总的耗油量1008t/a 。燃料情况:使用的轻柴油符合标准GB252-2000,硫含量不大于0.2%,发热量4605.7KJ/kg 。根据GB13271-2001《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附近楼房多为7层,按标准要求要高出建筑物3米以上,那么,烟囱高度按30米计,出口直径0.5米,出口温度150℃。 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大气环境》(HJ/T2.2—93)中推荐的模式进行预测,模式为:
a 、有风模式(U 10>1.5m/s ):排气筒下风向一次(30min )取样时间的最大地面浓度C m (mg/m 3)与其距排气筒的距离x m (m ),按下式计算:
污染源下风向地面轴线浓度公式为:
最大地面浓度C m (mg/m 3)与其距排气筒的距离x m (m ):
式中:
11αγσx y =22αγσx z =
b 、小风、静风条件下污染物地面浓度:在此污染气象条件下,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因而分析该气象条件下污染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小风(1.5m/s >U 10≥0.5m/s )和静风时(U 10<0.5m/s )的点源扩散模式: 式中,η和G 按下式计算:
)
2/1(21/1222)1()(a a m a a r He x -+=1
22)(P H U e Q x C e m m ••••=
π)1(21
)1(21)1(2121/2
112
1212121)1(2a a a a a a a a e He a a P --+-••+•=γγG
Q
y x C o L •=222/3)2(2),(ηγπ)
(22022012
22e H y x •++=γγη{}
)
(212/2/22012s e s e G s U φπγ•••+•=-
γ01、γ02分别是横向和铅直扩散参数的回归系数(σy=σx=γ01·T ,σ2=γ02·T )
,T 为扩散时间(S )。 上述模式中符号定义与有关参数的选取均按HJ/T2.2-93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2、模式中有关参数的选择
本次评价扩散参数依照导则推荐值,各类稳定度的扩散参数σy 、σz 与系数、幂指数γ1、α1、γ2、α2列于表4-10和表4-11;小风和静风时,扩散参数的系数见表4-12。
表4-10 横向扩散参数幂函数表达式数据
表4-11 垂直扩散参数幂函数表达式数据
表4-10 小风和静风
⎰∞
--=
s
t dt
e
s 2
/221)(π
φηγ01Ux
s =
a、预测内容
本次环境空气影响预测主要针对运营期SO
2
的排放方式,根据根据所选模式与
参数进行预测分析,预测因子为SO
2,预测内容主要包括污染源合计排放SO
2
小时
轴线浓度。
b、大气污染源强
运营期大气污染物源强主要是SO
2
。
c、结果分析
在主导风东北风,年平均风速2.81 m/s,C、D、E三种稳定度条件下,评价区
内预测点的SO
2
值不超过0.02 mg/m3,远远低于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日均值0.15mg/m3)。最大落地浓度均远低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的小时浓度值标准0.50mg/m3。预测结果表明洛阳师范学院新校区内的六个燃油锅炉排放产生
的SO
2对评价区内的SO
2
增加量贡献很小,不会对当地大气环境质量造成大的影响。
第五章 水环境影响评价
5.1 地表水概况
距建设项目最近的河流是伊河,伊河发源于熊耳山南麓的栾川县,流经嵩县、伊川,穿伊阙而入洛阳,东北至偃师注入洛阳。全长368公里,流域面积6100多平方公里。
5.2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根据洛阳市环境监测站往年对评价区地表水例行常规监测的结果知,评价区地表水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
5.3施工期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
施工期产生的污水主要是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河道或用于灌溉,届时地表水的污染物浓度会增加。
选取COD cr 和NH 3-N 作为水质预测因子。高峰施工期进驻的各类人员可达到约1000人,人均日用水量按0.
15m 3,排水量以用水量的80%计,则排水量为120m 3/d 。经化粪池处理后的污水浓度COD cr 以150mg/L 、氨氮以25mg/L 计。污水排入河流后很快与河水完全混合。根据污染物的特性和纳污水体特征,选择一维稳态混合衰减模式进行预测,模式的表达式为:
()⎪⎭⎫ ⎝
⎛
-=u x K C x C 86400ex p 10
式中:C (x )-距初始点x 远的断面上污染物的平均浓度,mg/L ;
C 0-初始点的污染物浓度,mg/L ; K 1-污染物衰减系数,1/d ; x -河道的纵向距离,m ;
u -x 方向的河流的平均流速,m/s 。 K 1采用两点法计算:
B
A
C C x u K ln 864001∆=
式中:C A -河流断面A 的污染物平均浓度,mg/L ;
C B -河流断面B 的污染物平均浓度,mg/L ; ∆x -河流中断面A 与断面B 间的距离,m 。
经计算得到COD cr 的K 1=0.99 d -1、NH 3-N 的K 1=2.79 d -1。
5.4营运期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
营运期的废水包括教职工学生的生活污水、餐饮食堂排放的含油污水、实验室废水、医疗废水等。校区内排水实行雨污分流,生活污水经污水管网排入洛阳市污水处理厂,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标准,集中送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采用与施工期一样的一维稳态混合衰减模式,分别对正常排放情形和事故排
放情形(COD
Cr
和氨氮的浓度分别以洛阳市市污水厂典型进水的浓度值312mg/L 和25mg/L计)进行预测,结果见表5-1
5.4 结果分析
从表中的预测数据可见,不管是施工期还是营运期,项目引起的CODcr和
NH
3-N浓度增值均不会造成河道的水质超标,特别是施工期,引起的CODcr和NH
3
-N
浓度增值很小,处理后的水质均能达到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V 类标准。
第六章 声环境影响评价
6.1 声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
声环境现状监测
本次监测时间为2012年4月25日,本项目处于土石阶段。 1、监测布点
根据项目场地周围环境现状,本次噪声监测共布设4个
监测点。噪声监测点设在四周,东、西、南、北侧各1个。具体位置见图6-1。
●北#
●西#
●东#
●南
图6-1 噪声现状监测布点示意图
2、监测时间
2012年4月25日,监测1天,昼夜各一次。 3、监测方法
按《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量方法》(GB/T14625-95)进行各监测点的声压级(以A 声级计)监测,取样间隔5s ,每个点的读数一次不少于100个 4、监测仪器
本次监测采用HS-6290声级计。 5、监测结果
噪声现状监测结果如表6-1所示。其中Leq 为等效连续A 声级,是监测时段内的噪声级的能量平均值。
其数学表达式为:Leq=10Lg[
∑=n
i LA i
n
1
1.010
1] 实际应用公式为:Leq=10Lg[⎰
T
LA dt
T
1.0101
]
式中: T ——某段时间的时间总量,s ; L Ai ——变化声级的瞬时值,dB (A )。
表6-1 噪声现状监测结果 单位:dB (A )
噪声现状评价
1、评价标准
噪声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中 2类标准
表6-2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单位:dB(A)
监测结果显示,建设项目选址西、南、北侧噪声现状监测值可满足《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中 2类标准。由于该项目选址东侧紧邻中原大道,受交通噪声影响较大,所以监测值较高,但可以满足《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中 3类标准。
6.2 声环境影响预测
预测方法和预测模式
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2.4-95)推荐的噪声传播衰减方法进行预测,计算中考虑了距离衰减,建构筑物等围护结构的隔声和建筑物屏蔽效应,以与空气的吸收衰减。预测模式如下。
LA(r)=L aref(r0)-(A p+A bar+A atm)
式中:LA (r) ——距声源程r 处的A声级;
L aref(r0)——参考位置r0处的A 声级;
A p——声波几何发散引起的A声级衰减量,
A p=201g(r/ r0)
r ――预测点距声源的距离,m;
r0――参考位置距声源的距离,m;
A bar――声屏引起的A声级衰减量;
A bar=-101g[1/(13+20N1)+1/(13+20N2)+1/(13+20N3)]
N1、N2、N3――三个传播途径的菲涅尔数。
N=2δ/λ
δ——声程差;
λ――声波波长;
A atm――空气吸收衰减量;
A atm=a(r-r0)/100
a―― 每100m空气吸收系数,dB(A)/100m;
各测点声压级按下列公式进行叠加:
L a=101g(∑10Li+100.1Lb)
式中:L a――测点总的A声级,dB(A)
L i――第i个声源到预测点的声压级,dB(A);
L b――环境噪声本底值;
n――声源个数。
本项目噪声源
根据工程分析可知,本项目主要噪声来源于挖土机械、打桩机械、混凝土搅拌机、升降机等设备运行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声。
声环境影响预测
从上述各噪声源特征值表可以看出,项目建设期间使用的建筑机械设备多,且噪声声级强,下面主要考虑噪声值较大的机械设备的噪声随距离衰减情况。
预测结果分析
表6-3为主要施工机械的噪声源强,在多台机械设备同时作业时,各台设备产生的噪声会产生叠加。根据类比调查,叠加后的噪声增值约3~8dB,一般不会超过10dB。由表6-3可知,在这类施工机械中,噪声值最高的为冲击式打桩机,达110dB,另外,混凝土振捣器、静压式打桩机等和钻孔式灌注机的噪声也较高,在80d
B以上。由表6-4可以看出,当距离为100m时,除了冲击式打桩机的噪声值还较大,其他的噪声值均未超过《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中 2类昼、夜间标准限值55dB(A)和45dB(A)。
另外,该项目还具有施工时间长,分期施工分期运行的特点,因此,施工噪声对前阶段建成入校生活学习的师生影响较大。为此要求施工单位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关于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的有关规定和GB12523-90《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制》的要求,采用低噪声施工设备,合理安排施工计划并采取较严格的施工管理措施,将施工噪声所造成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第七章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
7.1 固体废物排放情况分析
由于项目初建,因此,本章将详细分析项目施工期和运
行期各类固体废物的产生、排放与处置情况。建设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是建筑废物和生活垃圾,运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是生活垃圾。
7.2施工期固体废物影响评价
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包括地基平整产生的弃土和弃石、建筑垃圾与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根据工程分析的结果,施工期间年产生生活垃圾662t/a,这些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集中处理,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明显影响。
本项目预计土石方量将达数万立方米,从项目竖向分析看出,地面高程变化不大,每个子项目区的地面平整需要挖土和填土,弃土和弃石通过基地内土方的平衡,消除土方的异地处置问题;地表土含有较丰富有机质,可以被充分利用作校园绿化用土,因此,可消除弃土和弃石对环境土地资源的占用,减少弃土对环境的影响。
类比同等建设规模的学校,本项目产生的建筑垃圾近4
万吨,建筑物施工的建筑垃圾在基地被填低洼地处处置,不须外用处置,但需设适当场地临时堆放并与时清运进行填地处置并进行绿化处理,否则会造成水土流失。
另外还有施工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包装袋、包装箱、碎木块等,要进行分类堆放,充分利用其中可再利用部分,其他可以纳入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与时清运并统一处理,避免造成“脏、乱、差”现象。
综上所述,施工期固体废弃物产生较少,影响范围主要在施工区,随着施工区的结束,施工期固体废弃物的影响随之消失,因此,只要加强施工管理,并采取相应措施,施工期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是可以减缓或消除的。
7.3营运期固体废物影响评价
营运期固体废弃物影响
该项目营运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为来生活垃圾,另外有医疗中心产生的传染性废物、棉纱、一次性注射器等医疗固体废弃物和少量实验室产生的废器皿,合计产生量为30000t/a。
固体废弃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生活垃圾如不与时收集清理、外运处理,随地分散堆放将影响学校的清洁卫生。
(2)生活垃圾堆积长久,将发酵腐败,特别是高气温,高湿度季节会分解释出有毒有害气体和散发出恶臭,并滋生蚊蝇,传播细菌、疾病,危害身体健康,影响大气环境质量。
(3)分散堆放的固废在雨季因受到雨水冲刷,会造成固体废弃物扩散进入水体;堆放的固废渗出物也会渗入土壤,造成土壤或地下水的污染。
(4)校医疗保健中心产生的固废含有传染性病毒,造成病菌蔓延。
固体废物处理方案
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交由有特许经营许可证的单位统一处理。化粪池定期清除的污泥可用作绿化、花卉用肥。只要加强管理,在正常的情况下,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不大。
对于生活垃圾拟在校内设置足够数量的分类垃圾箱(桶),每天由洛阳市环卫部门有偿运到特定的垃圾处理厂所进行处置。据调查,洛阳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置系统完善,已经建立了一套固体废弃物处置管理体系,有能力处理该项目产生的生活垃圾,生活垃圾的最终去向对环境影响不大。
7.4 结论
(1)施工期间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包括地基平整产生的弃土和弃石、建筑垃圾与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弃土和弃石通过基地内土方的平衡,建筑垃圾在基地内填低洼
地处置,可消除弃土和弃石、建筑垃圾对环境土地资源的占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定点、定时分类收集,委托环卫部门清运至XX 市冲口垃圾填埋场填埋,不会产生环境污染影响。
(2)营运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生活垃圾、实验室产生的废器皿和医疗废物,危险废物分类收集,委托特许经营许可证的单位统一处理,在采取了相应措施后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得以减缓或消除。
在实施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后,将固废堆存对当地环境产生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符合我国对固体废物处置的政策要求和技术规定,可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
第八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8.1 生态评价原则
通过对本项目所在地区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的调查,
土壤、农作物和自然生态环境现状分析,结合本工程施工和运营的影响特征,对评价范围内动植物、水土流失等基本生态因子做出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项目建设和运营时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和建议。
据调查,评价区植被覆盖绿化率较低,生态环境脆弱,重点考虑对区域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对此,评价将以严谨的态度对工程生态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生态保护对策。
8.2 评价区生态环境现状
地形、地貌
伊滨区地处平原,项目建设前主要是村庄、农田和树木,伊河紧邻伊滨区北端横流而过。
植被
由于项目建设区处于城市边缘,基本不存在原生植被。
所有植物均为次生类型。草丛以禾本科白茅为优势种,间有狗尾草、茅叶荩草、地菍、飞蓬等
动物
由于人类的严重干扰,评价区内大型野生动物已不多见,野生动物资源较少。有少数体型较小的鸟类活动,主要有斑鸠、鹧鸪、山雀、布谷等,但每一种鸟的种群数量不大。在调查中未发现有大、中型鸟类或猛禽。兽类方面,调查中未发现有稍大型兽类,据村民反映,哺乳类有田鼠、屋顶鼠等;两栖类有青蛙等;爬行类有蛇、蜥蜴、壁虎、龟、鳖等;腹足类有蜗牛、田螺等;环节类有蚯蚓、蚂蟥等;节肢类有蜈蚣、甲虫、蚂蚁等,以与其他昆虫类,如蝴蝶、蜻蜓等。
地震烈度
项目所在地区地质构造简单,地震基本烈度最大为8度,经调查文献资料,历史上未发生过强烈地震,也未
发现不良地质存在,属地质稳定结构。
工农业
伊滨区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花生、红薯、油菜等,无工业。
8.3 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植物、野生动物、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影响,还易引起水土流失。
1、施工对植被的影响
工程施工将永久占用土地,使土地上原有植被消失,项目建设将使区域的生物量有所下降,这种影响可通过园林绿化和人工植被进行部分补偿,部分植被可逐步恢复。
2、施工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施工期间,施工活动车辆和人群往来所带来的各种噪声,对生活在周围地区的动物会产生不利影响。预计在施工期间,附近的部分动物因不能忍受噪声干扰而向远离施工区的方向迁移,从而使施工区四周地带动物种类和数量减少,但这种不利影响是暂时的,一旦施工结束,部分地段可以恢复到原来分布状况。
另外,施工人员聚集,对周围的野生动物造成骚扰,有些人可能在闲暇之时,对野生动物和鸟类进行捕获,这将对野生动物构成严重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往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恢复,有时甚至是不可逆的。对这种影响必须采取强有力的保护措施,防患于未然,将影响程度控制在最低限度。
3、施工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施工对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施工对动物多样性的直接影响主要是道路施工过程中对
各种动物的伤害。建设工程区域大型野生动物不多见,野生动物资源较少,主要动物有体型较小的鸟类,如斑鸠、鹧鸪、山雀等,但每种鸟的种群数量不大。哺乳类有田鼠、屋顶鼠等;两栖类有青蛙等;爬行类有蛇、蜥蜴、壁虎、龟、鳖等;腹足类有蜗牛、田螺等;环节类有蚯蚓上、蚂蟥等;节肢类有蜈蚣、甲虫、蚂蚁等,以与其他昆虫类,如蝴蝶、蜻蜓等。
施工过程中,大多数动物可以迁徙它处,这对动物分布产生一定影响,使区域动物多样性降低。
(2)施工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项目建设中对植物多样性的直接影响主要包括教学楼、宿舍、公用设施、道路等设施的建设将直接占用原有园地、牧草地、林地,同时施工期建筑材料堆放、工棚搭建也直接占用和破坏原有植被,将会在较大范围内对植被造成破坏。这些植被一旦被破坏,往往难以恢复,是
一种长期影响。由于项目建设破坏的植被大多为次生人工林、荒草等,无原始森林和濒危树种,对植物多样性不会产生显著影响。
8.4 运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营运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主要是土地利用的影响分析。校园建成后,会带动周围一大片房地产开发,商业、服务性行业随之繁荣,校园周围将成为商业集散地,土地利用将发生较大的改变,周围林地、耕地很大部分不复存在,将变成房产、商业门面、道路等硬化路面,这些占地将永久改变土地原有功能,并且影响是长期不可逆的。
8.5 小结
(1)工程施工使工程项目区的植被面积、植物生物量、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有所减少,使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降低。除建筑物占用绿地的影响不能恢复外,施工期
的大部分生态影响是可恢复的,施工结束后可以进行复种。
(2)施工期造成的水土大量流失,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将导致水土流失区流失的土壤泥沙对下游水域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3)项目建设使项目区部分土地的使用功能由农业用地变更为居住、教学、
办公、商贸用地,使其使用的功能发生实质性改变。项目区绿地减少,建筑物占地增加,永久改变土地原有功能。
第九章环境保护措施
9.1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项目建成营运后,产生的废气主要是餐厅排放的油烟和锅炉烟气,拟采取环保措施如下:
(1)产生的油烟采用厨房油烟净化器处理,该油烟净化器净化装置是《2000年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推广项目》(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0】170号文件附件)。该设备单台处理能力;200-2000 m3/h,除油效率≥98%,处理工艺为:烟罩→风阀→进风口→格栅→一级电场→格栅→出风口→烟气出口治理后油烟浓度低于2mg/m3,符合《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14843-2001)中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低于2mg/m3、净化设施最低去除效率(%)大于85%的要求。Ⅱ),蒸发量1t/h。该型号锅炉由于采用双层外燃方式,在炉膛后设置了燃尽室,有利于高温烟气完全燃烧;锅炉烟气处理上辅以机械引风除尘(单管旋风除尘器),除尘效率大于90%,锅炉烟尘排放浓度小于100mg/l。锅炉使用的煤质中
浓度为860 mg/l,符合GB13271-2001《锅炉大全硫份为0.5%,估算烟气中SO
2
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二类区Ⅱ时段标准(标准限值烟尘200 mg/m3、SO
900 mg/m3)。
2
锅炉烟气排放对环境影响小。
(3)加强校园车辆的管理,禁止外来车辆进入校园内部,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对校园环境的影响。
(4)加强园内的绿化,多栽树多种草,加大植物对废气的吸附和吸收。9.2 水污染防治措施
项目建成营运后,平均每天排放生活污水量为4000 m3。其构成中包含食堂含动植物油的废水,实验室清洗水。对食堂废水在排进入化粪池之前,设置隔油池,
对动植物油进行收集处理,减少化粪池的污染负荷;实验室废液严禁直接排入下水道,需分类收集无害化处理排放;后实验室清洗水含酸、碱、盐类,在专用的处理池处理后直接进入污水处理厂收集管网,不进入化粪池处理,避免酸、碱、盐对厌氧菌类的干扰。
生活污水采用化粪池预处理,处理后排水中主要污染物浓度符合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三级标准。处理后排水进入洛阳市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管网系统。洛阳市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够满足项目污水处理要求。
项目产生的污水在进入污水处理厂管网前,要做好以下工作:
(1)统一规划,建立合理的生活污水收集管网系统,实行雨水与污水分流,使雨水和污水分流排放。
(2)排污口规范化管理,按照GB15562.1-1995《环
境保护图形标志—排放口(源)》的规定,设置相应的环境保护图形、标志牌,设置位置应在距排放口较近且醒目处,并能长久保留。按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设置,便于测量流量、流速、采样的测流段,并安装流量计自动连续自动监测废水流量。
(3)建立污水装置与排污口的有关档案,对污水净化装置使用状况以与污水流量、水质作定期的观察和记录。
9.3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项目营运后产生生活垃圾,成分主要是食品废物、生活垃圾、废旧工具、器
具与办公垃圾,相对而言,产生的固废中有机物和可回收的成分较高,建议校园采取如下环保措施,体现固废处置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1)校园内设置分类垃圾桶,主要分两类,1类为可回收的垃圾,
例如:纸张、玻璃、金属、塑料、废弃的工具、器具等;另1类为不可回收的垃圾,例如:食品废物等。
(2)校园内应定期将可回收的固废收集,送到加工地点回收利用,以充分利用可回收的资源,减少向环境的排放而产生污染;不可回收的垃圾要定期清运到附近的垃圾填埋场处理。
(3)从源头减少垃圾数量。倡导适度消费模式代替过度消费,引导学生摒弃求新求变的消费心理,尽量少用一次性物品的使用。
(4)项目营运后实验室的垃圾属于危险废物,交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建立危险废物转移五联单制度。
(5)实验室的垃圾中含一些实验产品和废弃、过期的药品。此部分危险废物必须由专用的容器收集,送交专业的处理单位进行处理。在暂存、交换、运送处置中严
格执行转移联单制度,接触危险废物的实验器皿、包装物等,必须完全消除危害后,才能改为他用或废弃。
(6)建立环境污染事故预防和应急体系与报告制度,并配备必要的防范设备。
9.4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项目运营期主要噪声源为主要为一些教学、生活设备运行时产生的噪声、机动车辆行驶噪声、大型运动会(文娱活动)时社会噪声,噪声级为70-95dBA。由于项目性质为教学,本身也不允许有高噪声产生,对各种必须的教学生活设备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控制:
(1)各种风机、电机、水泵基础均设减振、隔振装置,其进出管道均安装柔性接头,以减少振动和固体传声。
(2)各设备间内贴吸声材料,门采用防火隔声门。
(3)对需要进行通风换气的场所采用低噪声排气扇。
学校另外的一个较强的噪声来源于大型运动会(文娱活动)时社会噪声,作为学校,大型运动会(文娱活动)是学校教学环节中重要组成部分,其噪声产生不可避免。但是,此类噪声具有瞬时性,阵发性,且出现的频次少,一般一年1次,加上学校附近最近点居民距离运动场距离在200m外,此部分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小。
9.5 生态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过程因占地减少植被面积,生物量减少,其绿化补偿主要通过校园绿化实现,包括校园周围的绿化带、校园内绿地与花园、行道树和冲沟绿化等建设形式在基础施工时将在农田、林地挖出的表层土单独堆积并采取遮盖,围堰的方式减少扬尘或水蚀。待施工完工后作为绿化用土,既减少了土壤侵蚀又节约了资源。
项目施工期校方应督促施工单位制订严格的规章制度,
在运营期,应派专人做好校园的绿化和管理工程,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护绿地、保护生态环境
9.6 环境保护措施汇总
本次新建项目环境保护措施汇总见表9-1。
表9-1 环境保护措施
第十章总量控制与达标排放
10.1 总量控制
洛阳市环境保护局“关于洛阳师范学院新建校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限值的批复”,对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了批复:污染物年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为:烟尘排放量为1.0t/a,SO
排放量为3.0t/a。
2
本次新建投产运营后,在严格落实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后,烟尘排放量为0.9t/a,SO
排放量为2.88t/a。满足洛阳市环境保护局批复的总
2
量控制指标。
10.2 达标排放
10.2.1 大气污染物达标排放分析
(1)本项目在厨房设置油烟净化器,净化效率达98%以上,对油烟达标排放分析见表10-1。
(2)本项目锅炉配备机械引风除尘器,污染物排放可以达到《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中二类区Ⅱ时段标准。对烟尘、SO2达标排放分析见表10-2。
水体污染物达标排放分析
本项目施工废水不外排,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再排入洛阳市污水处理厂,本项目对废水达标排放进行分析见表10-3。
项目噪声达标分析
本项目各界点噪声影响预测结果见表10-4。
表10-4 噪声预测结果
第十一章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11.1 环境管理
洛阳师范学院新校区的基本任务是要在洛阳市区域环境质量的要求下,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避免对环境的损害,通过控制污染物排放的科学管理,促进学校减少原料、燃料、水资源的消耗,降低成本,提高科技水平,促进消除污染、改善环境,保证人民身体健康,减轻或消除社会经济损失,从而得到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环境管理机构与职责
主要的环保目标任务应由院长亲自负责,分管主要负责人担任副职,根据政府下达的环境目标和污染排放控制总量,总体制定新校区环境保护近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确保各项环保措施、环保制度与环保目标的落实。
主要环境问题
本项目建设施工过程中,会有地面建筑垃圾堆积、运输与机械施工噪声、堆积物粉尘和其它物质逸散,以与建筑材料运输引起的二次扬尘等污染。同时,由于施工过程中对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与噪声等基本不进行治理,会对周围小区域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而且,本项目建设周期长,施工量大,但在施工结束后,这种影响也会随之消失。因此,本项目建设施工期间对环境的影响属于局部、长期的可逆性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不突出。
环境管理计划
本项目必须设置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并配备专门负责全校的环境管理和监测管理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1)明确专人负责校内环保设施的管理,做好各类环保治理设施的运行记录,保证其运行正常并达到设计要求;
(2)配合洛阳市环保局定期对污染源和校内的环境监测工作,与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3)生活污水的排放、固体废物的处置和堆放要符合环保要求。
11.2 环境监测计划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依据和基础。它为环境统计和环境定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并据此制定污染防治对策和规划。
环境监测机构设置
洛阳师范学院不具备单独进行监测的能力,委托洛阳市环境监测站进行监测工作。
环境监测的内容
环境监测计划的制定依据项目内容和校区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切实可行的方案。
(1)环境监测范围
重点监测校区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状况以与附近关心点、敏感点的污染物浓度状况。
(2)监测项目
。
① 环境空气监测项目:TSP、SO
2
②固废:
(3)监测布点
①废气监测点:锅炉烟囱出口。
②固废监测点:校门口各宿舍门口
(4)监测频率
①环境空气监测:每季度监测一次。
②固废监测:每周监测一次
(5)监测结果反馈
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汇总,上报有关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监测结果如有异常,应与时反馈生产管理部门,查找原因,与时解决。
第十二章公众参与
12.1 公众参与的目的和作用
为使当地公众了解该项目建设的意义和由于工程的建设可能会带来的环境问题,充分发挥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作用,使提出的建议更趋合理,环境和经济损失最低,本次评价进行了公众参与调查活动,并把公众对项目的各种意见、看法落实到评价中。并且,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是项目建设方或环评工作组同公众之间的一种双向交流,可提高项目的环境合理性和社会可接受性,从而提高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因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中明确规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必须要进行公众参与调查。
12.2 公众参与的时间、方式、人群和范围
2012年5月,我们对洛阳师范学院新校区建设项目进行了公众参与调查,本次公众参与调查主要在建设项目地附近展开,调查对象主要为附近村庄、企事业单位,采
用发放调查表形式和网上公示形式同步进行,主要调查公众对项目建设的态度、意见和建议。
公众调查表内容如下:
洛阳师范学院新建校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主要内容】相关文章:
社区工作者述职报告范文 社区工作者述职报告范文模板08-20
社区工作者述职报告十篇 社区工作者述职报告2023最新完整版08-20
社区工作人员的个人述职报告 社区工作人员的个人述职报告怎么写08-20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撰写 污水处理厂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08-20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主要内容08-20
关于立项申请报告怎么写_立项申请报告范文 项目立项申请报告08-20
立项申请书 农业项目立项申请书08-20
立项申请报告 农业立项申请报告08-20
2023项目立项申请报告书 2023项目立项申请报告书范文08-20
项目立项申请书 项目立项申请书怎么写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