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技术总结报告范文(最新)
项目技术总结报告范文1
一、项目总体技术水平。3
二、项目实施技术方案。4
1.制定项目实施技术路线。4
2.建立健全产品制造工艺与工装。5
3.完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5
4.建立健全的产品销售服务网络。6
三、关键技术及创新点。7
1.项目已解决的关键技术。7
2.已取得的创新点。8
四、项目产业化推广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及工艺改进。9
1.产业化推广过程解决的关键技术。9
本报告旨在总结项目的技术实现过程,以及解决过程中遇到的关键问题和创新点,以供参考。
一、项目总体技术水平
本项目的总体技术水平较高,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机械、电子、软件等。项目团队成员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并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研究和探索新的技术,提高了项目的技术水平。
二、项目实施技术方案
1.制定项目实施技术路线
在项目实施前,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技术路线图,包括各个阶段的任务和时间节点。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按照路线图的要求,有条不紊地推进项目,确保了项目的顺利进行。
2.建立健全产品制造工艺与工装
我们针对产品的特点和生产需求,制定了相应的工艺流程和工装设计方案。并且在实际生产中,不断优化和改进工艺和工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完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
我们建立了完善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出厂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和检验。通过严格的质量管理,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4.建立健全的产品销售服务网络
我们建立了健全的产品销售服务网络,包括售前咨询、售后服务等环节。通过及时、专业的服务,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三、关键技术及创新点
1.项目已解决的关键技术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解决了多个关键技术问题,包括XXX、YYY、ZZZ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2.已取得的创新点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取得了多个创新点,包括XXX、YYY、ZZZ等。这些创新点的发现,为产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四、项目产业化推广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及工艺改进
1.产业化推广过程解决的关键技术
在项目产业化推广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多个关键技术问题,包括XXX、YYY、ZZZ等。通过技术攻关和合作,我们成功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为项目的产业化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还不断改进产品的工艺和制造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技术总结报告
一、项目总体技术水平本项目的新型多功能自走式玉米/青贮联合收获机产品已通过科技成果鉴定,核心技术属国内首创,产品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获得了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取得了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该项目代表了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装备的发展水平,成为我国玉米机主流机型。
通过本项目建设,企业提高了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成果——新型多功能自走式玉米/青(黄)贮联合成果产业化能力。企业新建了自动焊接工作站,并引进了焊接机器人、光纤激光切割机等先进制造设备。企业还新建了阴极电泳、静电喷涂及烘干生产线,并新建了产品关键零部件加工车间,实现了关键部件的数字化制造。此外,企业还对现有的装配生产线进行了工艺优化和改进,设计制作了280台套工装模具。企业已建成年产20台套项目产品的生产线,工艺装备水平达到国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和我区领先水平。企业实现了重大科技成果的快速产业化。
二、项目实施技术方案
1.制定项目实施技术路线
本项目坚持自主创新的技术研发路线,以农民增产增收为目标,市场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我国玉米收获农艺要求,采用不对行收获技术,满足不同种植模式下的玉米机械化收获。企业应用先进的“模块化设计技术”手段进行研究开发,通过产品优化设计、工艺设计及改进、生产试验、技术集成、成果辐射转移、示范推广、产业配套体系建设,形成产业化。2.优化工艺路线、引进关键工艺装备,提高质量、降低成本
企业引进了先进的自动焊接工艺技术及装备,提升了关键部件整体焊接工艺技术水平。企业还在关键部件加工制造过程中引进应用先进数制造技术,并依托公司在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的产业化基地,制定了产业化关键部件及产品装配工艺流程及相关工艺文件,优化和规范作业。
和创新点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先进的技术装备和工艺引进优化,使得项目产品制造成本下降了3%。此外,我们还建立了健全的产品制造工艺与工装,通过专用模具、仿型加工、激光切割、数控成型等先进加工工艺,确保零部件的加工精度符合图纸设计要求,实现了年产200台项目产品的生产能力。
另外,我们还完善了产品质量管理体系,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在项目产品开发中运用“基于可视化虚拟设计技术”,重点以Solid Edge三维专用设计、动态运动仿真分析及校验软件为技术平台,提高了研究设计效率,缩短了设计改进周期。我们还与其他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建立了一整套质量控制程序,包括外购、外协件质量控制程序、工序质量控制程序、装配质量控制程序、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提高了整体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
最后,我们建立了健全的产品销售服务网络,在内地市场积极开拓,通过各种形式的对外宣传和在主要农牧区建立示范点和人员培训,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销售服务网络,将产品推广到了主要辣椒产区。在项目期内,我们累计推广销售了24台项目产品,实现了销售收入和利润,成为我国大型自走式玉米收获机最先进机型的代表。
2、未来的关键技术和创新点
在未来,我们将继续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和工艺,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我们还将加强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共同推进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为市场提供更加先进、高效、可靠的产品。
另外,我们还将不断完善销售服务网络,加强与用户的沟通和交流,不断提高售后服务质量,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我们还将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推广项目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成为行业的领先者。
1.1 我们新建了玉米收获机生产线,并进行了工艺方案设计,制定了产业化生产工艺。同时,我们设计制作了相应批量生产的工装、模具等工艺装备,已经形成了年产200台新型多功能自走式玉米/青贮联合收获机生产线,实现了重大成果产业化。
1.2 我们制作了各类工装模具280余台套,并进行了相应的试制和调整,形成了批量生产的工艺装备。这些装备提升了产品的质量,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我们成功将产品制造成本从22.86万元下降到22万元左右,制造成本降低了3.76%。
1.3 我们对关键零部件进行了配套选型及试验,并确定了产业化生产关键零部件供应商20余家。这些关键零部件质量稳定可靠,满足了产品加工工艺要求。
1.4 我们完成了项目产品关键部件剥皮辊及摘穗拉茎辊通用化设计,并研制了通用的工装模具。这些工装模具实现了产品关键部件的通用化、标准化。
1.5 在项目实施期内,我们进一步优化了产品技术的参数及结构,使得苞叶剥净率由≥85%提高到≥96%。同时,我们研制了适应于东北种植模式的对行割台,研制了系列机具,提高了不同种植区域下收获的适应性。我们还优化了秸秆回收结构参数,使秸秆回收率达到了85%以上,解决了我国玉米机械化收获时秸秆不能高效经济处理致使秋冬季秸秆焚炼烧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1.6 在进行成果熟化的同时,我们加强了成果的辐射转移。项目产品在全国玉米主产区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已成为玉米收获机用户最满意品牌之一。XXX品牌连续两年荣获全国农机行业最具市场竞争力十大品牌,成为我国收获机械行业龙头企业,已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及品牌认知度。
1.7 在全国各玉米主产区如新疆、黑龙江、吉林、内蒙等地进行技术应用与示范,召开机具现场作业演示会,举办技术培训班5次,培训农机技术骨干300余人,提高了农机技术骨干的使用操作技能。
1.8 我们扩大了产品销售区域及市场影响力。项目产品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农机用户满意产品,产销量位居全国同行业前三位。我们的产品评为全国农机行业“十大创新产品”及“十大用心智造产品”。
2.0 我们取得了以下创新点:
2.1 通过工艺创新,我们研制了满足大批量生产的成套工装模具,制定了适宜的工艺流程,确定了产业化生产的13个装配工位及工序要求。我们成功建成了年产200台自走式玉米/青贮联合收获高效装配生产线,日均装配机具5台。
A、优化甩刀结构设计,采用新型材料制造,提高了甩刀的耐磨性和寿命,减少了动力消耗,提高了秸秆切断质量;
B、优化抛料筒结构设计,增加了抛料筒的直径和长度,提高了抛料筒的排出能力,减少了堵塞现象;
C、优化升运器结构设计,增加了升运器的升降速度和灵活性,使其能够适应不同含水率的秸秆,提高了秸秆回收效率和质量;
D、优化秸秆粉碎还田机构/秸杆切断铺条机构结构设计,增加了切割刀片数量和布局,提高了秸秆的切割质量和均匀性,使其更适合于还田和铺条作业。
2、产业化推广过程中的工艺改进
A、应用先进数字测量和制造技术及设备,建立数字化自动焊接生产线及关键部件加工生产线,提高了生产线的效率和产品的质量;B、建立适应于我区长距离运输的技术配套、协作快捷的收获机械产业配套技术体系和方案,提高了产品的运输效率和降低了运输成本;
C、通过应用先进制造工艺技术,优化了产品的制造流程和工艺,降低了制造成本,提高了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
以上是在产业化推广过程中所解决的关键技术和工艺改进,这些改进不仅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效率,也降低了制造成本,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1)优化切割装置工艺
为解决在甩刀刃口上堆焊硬质合金的焊接工艺难题,提高刀刃的耐磨性,我们增加了定刀的数量,以提高秸秆切断质量。在正常使用情况下,不再出现抛料筒堵塞,甩刀寿命也得到了延长。
2)改进机构设计
我们将原摇杆滑块机构改为四连杆机构,以保证垂直升降的特性,确保操纵灵活。此举解决了原机构容易卡死的问题。
3)改进刀片设计
原动刀为两片L型刀片铆合,使用中发现一片损坏而另一片完好,为了保证刀轴的平衡,更换就要换4片,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我们将刀片铆合改为单个两片L型刀,减少了制作和更换成本。
4)优化壳体结构针对有壳体开裂现象,我们分析原因为部分结构强度不足和作业时振动所致。改进了壳体结构,强化了刀轴、皮带轮、抛送轮等的动平衡试验,严格控制装配工艺,消除了壳体开裂现象。
5)优化抛扔叶轮结构
我们优化了抛扔叶轮的结构,将原有的焊接结构的三叶轮改为螺栓连接结构的六叶轮,将叶轮线速度提高到58m/s。这样做提高了叶轮工艺精度,增强了抛送能力,改善了出料的均匀性,从根本上解决了抛料筒易堵塞的问题。6)优化玉米果穗自动剥皮装置参数、结构设计
针对玉米剥皮装置工作时,当收割速度大于5km/h时,剥皮机的生产率不够,剥净率下降,达不到设计值的问题,我们优化了剥皮机的剥皮辊、压制器及风机的配置与结构参数,提高剥皮轮转速15%,将原四组剥皮辊增加至五组,解决了生产率不足问题,实现了高效作业。同时,我们改进了剥皮机下筛网结构,优化链耙速度、角度,提高了籽粒回收率,加大了前后压制器转速差及风机转速,提高了剥净率,改进锥齿轮材料,提高了耐磨性。
综上所述,通过技术改进和优化,我们的产品技术性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经过自治区农牧业机械试验鉴定站及XXX试验鉴定站的推广鉴定,苞叶剥净率达96%以上,总损失率降低至2%以下,籽粒破碎率下降1%以下,果穗含杂率降低至0.7%以下。我们的产品被评为全国农机行业“十大创新产品”及“十大用心智造产品”,已成为我国自走式玉米收获机最先进机型的代表。
在本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成功地建立了合理的批量装配生产线和工艺流程,同时确定了相应的要求。通过工艺研究和引进新工艺技术,我们研制了关键部件工装模具,并确定了产业化装配生产工位和流程,解决了大批量生产工艺技术难题。同时,我们引进了先进的自动焊接工艺技术和装备,并建立了5个机器人焊接工作站,解决了项目产品关键部件高效、高质加工的工艺难题,提升了结构件整体焊接工艺质量水平。
为了优化工艺,我们制定了产业化关键部件及产品装配工艺流程及相关工艺文件,规范作业工序及工位要求,提高了作业效率。我们分布13个工位,完成关键部件装配及整机装、调整作业。生产线日装配机具由项目实施初日均15台提升至目前日均25台,装配效率提升了66%以上。
为了满足年产200台套项目产品的部件制作加工质量和效率,我们设计制作了包括钻模、冲孔模、冲压模、压型模、精加工工装、铸模、装配工装、焊接工装等280套(件)工装模具。
最终,我们成功地建成了年产2000台的生产线,制造成本下降了3%。这是一个重大的成果,也是我们在工艺流程和工装模具方面的一项重要突破。
以及技术措施
示范点位于某某县某乡,土壤为黄壤,气候为干旱半干旱气候。主要种植作物为马铃薯和玉米。通过实施膜下滴灌技术,实现了水肥一体化,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和肥料利用率。同时,采用了有机肥料和微生物肥料,改善了土壤质量,提高了作物品质和产量。
二、技术推广效果
通过推广示范,全县已有3000余亩农田采用了膜下滴灌技术,并配合使用有机肥料和微生物肥料,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民收入增加,农田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土地肥力得到保护和提升,同时也为其他地区推广提供了经验和借鉴。三、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在推广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技术推广不到位、农民意识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加强技术培训和宣传,提高农民的意识和参与度,同时也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推进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全县的推广和应用。
综上所述,通过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某某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为其他地区推广提供了经验和借鉴。在今后的推广过程中,我们将继续加强技术培训和宣传,推动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全县的广泛应用。
某某县位于秦岭南麓东段,南洛河上游,全县辖16个镇(办),243个村(居)委会,总人口46万,总耕地面积62万亩。该县地形为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土石山区,平均海拔1200米。某某年平均气温11.1℃,日照时数2045小时,≥10℃积温3463.8℃,无霜期195天,平均降雨量754.8毫米。垂直差异明显,西北多而东南少,山区高于丘陵,丘陵高于川道。年平均蒸发量为779.5mm,干燥指数为1.24-1.6.年内月季间降水分布极不均衡,一般在7-11月水分供应有余,其余月份供应不足。该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8万亩,其中旱地面积63.1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92.8%,无灌溉条件,是一个典型的旱作农业区。马铃薯、玉米、小麦是本县优势粮食作物,马铃薯面积12万亩,玉米30万亩,小麦22万亩,粮食作物总产17万吨,是陕西省30个粮食主产县之一,然而干旱成为某某旱作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最大制约因素。每年因干旱造成的农业生产损失达2000万元之多。该项目涉及洛源、保安、石门、古城、景村5个镇16个行政村,总耕地面积15.9万亩,其中粮食面积26万亩,种植模式为一年一熟和两年三熟。常年马铃薯面积5.1万亩,平均亩产1182公斤,玉米面积10.9万亩,平均亩产321公斤。
在技术观测方面,通过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地膜覆盖和露地栽培技术三种种植方式,对肥料用量、肥料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以及生产经济效益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总结膜下滴灌技术成效。
观测结果表明,膜下滴灌技术对增产效果有显著影响。项目区膜下滴灌马铃薯平均亩产2755.2公斤,较地膜马铃薯平均亩产2240公斤增产515.2公斤,亩均增产23.3%,增收566.72元;较露地马铃薯平均亩产1920公斤增产835.2公斤,亩均增产43.5%,增收918.72元。膜下滴灌玉米平均亩产达到622公斤,比地膜玉米亩产462公斤增产160公斤,增幅34.6%,增收256元;比露地玉米403公斤亩增产219公斤,增幅54.3%,增收350.4元。
在水肥一体化方面,我们共完成了2150亩的面积,亩均增收693.9元,总增收达到了149.2万元。其中,马铃薯占了1800亩,亩产量较全县平均亩产2080公斤增产了675.2公斤,总增产1215.36吨,增收133.7万元;而玉米则占据了350亩,亩产量较全县平均亩产346公斤增产了276公斤,总增产96.6吨,增收15.5万元。
在节水方面,我们采用了滴灌模式,相较于传统灌溉方式,马铃薯灌溉3次用水200方,而滴灌模式则灌溉4次用水120方,节水80方,节水率达到了40%。而玉米的全生育期传统灌溉用水需245立方米,而滴模式灌水5次,只需140立方米左右,节水105立方米,节水率达到了42.9%。
在肥料用量方面,我们也进行了显著的降低。马铃薯传统施肥方式为基肥磷酸二铵20公斤+尿素15公斤+硫酸钾20公斤,每亩总养分为29.7公斤;而滴灌模式为基肥50公斤(马铃薯配方肥14N-6P2O5-15K2O),追肥尿素5公斤+钾动力(13.5N-46P2O5) 5公斤,每亩总养分为25.08公斤,减少了4.63公斤,肥料用量减少了15.6%。而玉米传统施肥方式为基肥磷酸二铵20公斤+尿素10公斤,追肥尿素15公斤,每亩总养分为24.3公斤;而滴灌模式为基肥用量25公斤(玉米配方肥20N-12P2O5-10K2O),追肥尿素20公斤,每亩总养分为19.7公斤,比传统施肥每亩减少了4.6公斤,肥料用量减少了18.9%。
在生产效率方面,我们采用滴灌技术,将浇水时间由平均每亩3.5-4小时减少到2小时,缩短了灌溉周期。同时还可在多个田间管理环节上减少用工,节约用工30%以上,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利于劳动力转移,增加收入。
在技术集成研究及成果方面,我们初步提出了膜下滴灌配套技术,这是将灌溉与施肥相结合的一项综合技术,具有省肥、省水、省工、环保、高产、高效的突出优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参照本地历年气候情况以及土壤墒情监测情况,综合运用抗旱品种(良种)、地膜覆盖、配方施肥、合理密植、机械播种、水肥一体等技术,初步制定了马铃薯、玉米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方案,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我们还制定了马铃薯、玉米生产及灌溉施肥制度,以实现更高的产量目标和更好的经济效益。
2、合理施肥。根据作物生长期和需求,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少盲目施肥带来的肥料面源污染。马铃薯基肥采用配方肥14N-6P2O5-15K2O,每亩施用50公斤,浇水追肥方案为滴灌4次,每次灌水120方,追施尿素5公斤和钾动力5公斤。玉米基肥采用配方肥20N-12P2O5-10K2O,每亩施用25公斤,浇水追肥方案为滴灌5次,每次灌水140方,追施尿素20公斤。根据生长期不同,灌水量和追肥量也有所不同。3、科学灌溉。采用滴灌技术,每次灌水量和灌水次数根据作物生长期和需求进行调整。马铃薯苗期灌水1次,每次灌水20方;现蕾期灌水1次,每次灌水35方,追施尿素5公斤;开花期灌水1次,每次灌水35方,追施钾动力水溶肥5公斤;膨大期灌水1次,每次灌水30方。玉米苗期灌水1次,每次灌水20方,追肥5公斤;拔节期灌水1次,每次灌水35方,追肥10公斤;抽雄期灌水1次,每次灌水35方,追肥5公斤;灌浆期灌水2次,每次灌水25方。
4、科学防治。采用一喷三防技术,开花期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高氯氟氰菊酯+烯酰吗啉混合溶液,7-10天一次,连喷2次。同时,定期巡查,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避免大面积损失。
5、科学管理。对作物进行科学的田间管理,包括及时除草、翻土、松土、加强通风等工作,保证作物健康生长。此外,还要合理安排施肥和灌溉时间,避免在高温、干旱等不利条件下进行灌溉和追肥,影响作物生长和产量。
通过以上主要技术规程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还能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节本增效的目标。
2、为了减少施肥的用量,我们采用了配方施肥和减量施肥的方法。基肥的用量为传统施肥量的65%,总用量平均降低了17.25%。例如,我们在马铃薯种植中,选择了XXX生产的14-6-15配方肥50kg/亩,追肥2次,分别在现蕾期和开花期追施尿素5公斤和钾动力5公斤;在玉米种植中,选择了20-12-10配方肥25kg/亩,在苗期、拔节期和抽雄期追肥3次,共追施尿素20公斤。同时,我们也采用了腐熟的农家肥每亩1500kg的方法来施肥。
3、为了规范间套和合理密植,我们采用了马铃薯间套玉米垄沟地膜覆盖种植模式,马铃薯和玉米之间的株距为9寸,每垄2行,亩种植密度各为2640株。我们先播种再压滴灌带,最后腹膜。基肥在翻地前施入,基肥随播种与种子隔离施入,水溶肥料按照1:500倍液分次结合灌水施入。
4、我们的灌溉系统由水源、首部控制枢纽、干管、支管和滴灌管(毛管)五大部分组成。水源在河道近路处建取水井一座,保证出水量在50-60方/小时。将其引水至北侧田间160米处蓄水井中,蓄水井初步沉淀过滤后输入管理房过滤系统。首部控制系统由水泵、过滤装置、施肥罐及各种控制和量测设备组成,如压力调节阀、流量控制阀、水表、压力表、排气阀、逆止阀等部件组成。我们选用离心泵,出水量50方,扬程20米。过滤器选用砂石+网式过滤器,以保证灌溉系统的正常运行。施肥罐选择可根据设计流量和灌溉面积的大小,肥料和化学药物的性质而定。
4.1.3干、支管布置选型
在项目区地势平坦的情况下,滴灌系统的干支管布置应按照水源、作物分布和毛管的布置铺设。根据水源出水量及灌溉周期时长,选择PVC¢90干管,以达到管理方便、工程费用小的要求。如果靠近水源,可以只设支管,不设置干管,以PVC材料性价比最佳。地面采取PE灌溉管铺设,柔韧性和耐寒性都很好。4.2滴灌的铺设方式
滴灌材料为PE软管,分总管、支管和毛管。采取滴灌带滴灌,将滴灌管(¢16*0.2mm*150mm*3L/H)(部分间距200mm)沿行向单条铺设。主管道铺设应尽量放松扯平,自然畅通,不易拉得过紧,不易扭曲。滴灌带在播种起垄后将垄顶刮平后铺设,再进行腹膜。
5、灌溉制度
根据水量平衡法与历年经验值,合理确定马铃薯、玉米的灌溉制度。马铃薯滴灌4次,灌水120方,追施尿素5公斤,钾动力5公斤。玉米滴灌5次,灌水140方,追施尿素20公斤。
五、技术创新及发展前景1.技术创新
1.1改变传统的粗放施肥方式为精准施肥方式。通过项目实施,彻底改变了施肥方式,实现了定向、定量、定时、滴灌与施肥同步进行。施肥时间和数量能够做到精准控制,提高了生产效率。
1.2优化施肥配方,减少肥料使用量。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调整基肥、追肥用量比例,优化了肥料配比和施肥量。变浇地为浇作物,变看长势施肥为看土壤营养元素配方施肥。项目区肥料施用量减少近17%,水肥利用率明显提高,减轻了盲目施肥和过量施肥带来的面源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安全。
1.3优化灌溉模式。形成了适用于农户小面积的“一统两分”灌溉模式。“一统”就是集中建立大蓄水池或蓄水井,统一供水管理;“两分”就是把原先300-500亩一个滴灌区按若干户分成多个灌溉单元,每次只灌溉1-2个灌溉单元,单元间轮流灌水施肥,概括起来就是“大井统一管,农户分开用,作物轮流浇”。
2、发展前景
膜下滴灌技术节水节劳,解决了农作物灌溉水源不足以及农村缺乏劳动力的现实问题。对纳入合作社、生态园区统一管理的农田浇灌十分便利,在马铃薯、蔬菜等经济作物的经济效益方面尤其显著,发展前景广阔。应用效果良好,建议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大力推广膜下滴灌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项目技术总结报告范文 项目技术总结及工作思路】相关文章:
技术调查报告范文 技术调查报告编写大纲08-15
技术述职报告范文 技术述职报告范文怎么写08-15
技术报告范文3000字 专业技术报告范文3000字08-15
技术报告 技术报告格式模板范文08-15
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 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400字08-15
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 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300字08-15
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400字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