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较全) 2023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3-07-25 01:10:06 文档下载 投诉 投稿

        ⑵本质: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职能⑴基本职能①价值尺度:含义: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形式:观念上的货币②流通手段: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形式:现实的货币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③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⑴内容: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⑵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5、纸币⑴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代表的价值)⑵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磨损减少贵金属的无形流失⑶限度: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

        6、电子货币: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支付的货币

        7、货币的发展:金属货币(金银条块—铸币)—纸币—电子货币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1、结算方式⑴现金结算: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⑵转账结算: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2、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⑴信用卡:①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②优点:功能多、方便、节省、安全等⑵支票:①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②种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3、外汇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4、汇率: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反之,相反。

        5、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⑴含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⑵★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影响价格的因素

        1、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⑴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卖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⑵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买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2、价值决定价格⑴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一般情况下,商品价值量与价格成正比)⑵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讲,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不利地位;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有利地位。

        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⑷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价值规律⑴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⑵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四、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人民生活的影响⑴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⑵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⑶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购买,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购买,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即替代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反向的)⑷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会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随之增加(即互补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同向的)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⑴调节生产⑵提高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⑶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五、消费及其类型

        1、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其他因素有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购买方式、服务态度、家庭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等。

        2、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⑴一般说来,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与居民消费成正比——要发展经济,增加居民收入⑵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改善收入预期⑶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一般说来,二者成反比)——缩小收入差距

        3、一般说来,物价水平与人们的消费水平成反比——稳定物价

        4、消费类型:⑴按产品类型分,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⑵按交易方式分,可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⑶按消费目的分,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最基本的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5、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6、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消费心理:往往,一种消费行为会由多种消费心理引发⑴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要做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⑵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⑶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是不健康的⑷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是一种理智的消费

        2、★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⑴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过于节俭不可取)⑵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⑶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含义: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其核心是可持续消费;可概括为“5R”)⑷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本章整合基础⑴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⑵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⑶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⑷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⑴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产品消费了,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⑵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⑶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够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发展⑷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3、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交换、消费(是最终的目的和动力)四环节。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公有制经济:⑴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⑵内容: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⑶主体地位的表现: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②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⑷态度: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3、非公有制经济⑴内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⑵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⑶态度: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4、★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⑴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⑶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即:三个有利于)

        三、公司的经营

        1、企业:⑴含义: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⑵地位:是市场经济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⑶分类:按所有制标准划分,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⑷组织形式: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2、公司:⑴含义: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并由股份形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⑵形式:特殊形式(国有独资公司)和基本形式(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⑶组织机构:①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②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其助手):负责公司日常经营③监督机构(监事会):进行监督⑷公司制的优点: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管理结构

        3、公司的经营⑴直接目的:利润⑵★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②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③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4、企业的兼并、联合或破产⑴企业兼并是指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兼并相对劣势的企业。

        意义:有利于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和实力,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有益于减少失业,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⑵企业联合:“强强联合”⑶企业破产是指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意义: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四、劳动

        1、就业⑴意义:①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社会生产顺利地运转。②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⑵★形势: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通畅⑶★解决途径①党和政府: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劳动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环境②劳动者:树立正确就业观:自主择业观、职业平等观、竞争就业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2、劳动者的权利:⑴维护劳动者权利的意义①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②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⑵劳动者权利的内容: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法律规定的其它权利⑶劳动者权利的维护①维权基础:自觉履行劳动义务②维权依据:依法签订劳动合同③维权途径: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

        五、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1、储蓄机构:商业银行(吸收存款最多的金融机构)、信用合作社、邮政企业

        2、利息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影响因素:本金、利息率水平、存款期限

        3、存款储蓄的种类: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

        4、商业银行⑴含义: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⑵组成:我国商业银行以国有独资银行和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⑶主要业务:①存款业务:基础业务②贷款业务——主体业务,是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③结算业务④其它业务:债券买卖和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管箱业务等⑷作用:“纽带”、“依据”、“监管”

        六、股票、债券和商业保险

        1、股票:高风险、高收益同在⑴性质:入股凭证(股东可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重大决策、收取姑息或分享红利等)⑵收益:股息和红利收入、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⑶影响股票价格因素: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多种因素。

        ⑷意义:搞活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筹措建设资金、促进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2、债券:稳健的投资⑴性质:债务证书⑵类型: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3、保险:规避风险的途径①性质:风险保障⑵类型: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⑶投保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本章整合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⑵必然性①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②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③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⑶★意义:①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⑷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3、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在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4、按生产要素分配⑴含义: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⑵内容: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⑶意义:①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②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⑷原则: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二、兼顾效率与公平——分配原则

        1、含义:⑴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

        效率提高: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⑵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要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二者具有一致性。

        表现: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三、财政收入与支出

        1、财政就是国家的收入与支出。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是国家预算;上一年度的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是国家决算。

        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是财政的两个方面。

        2、财政收入⑴形式:税收收入(主要来源)、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⑵主要影响因素①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的影响因素)——发展经济(根本途径)②分配政策——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

        3、财政支出⑴含义: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⑵分类(用途):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

        4、财政收支关系⑴收入>支出,财政盈余⑵收入<支出,财政赤字⑶收入﹦支出,最理想的状态,但几乎不存在⑷财政收支平衡:收入>支出,略有节余;收入<支出,略有赤字;收入﹦支出(是指当年的情况)

        四、★财政的作用

        1、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财政政策的运用①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降低税收和增加财政支出,经济增长缓慢、有效需求不足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②紧缩性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增税和减少财政支出,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五、税收及其种类

        1、税收的含义: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实现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3、税收的种类种类:⑴流转税:增值税⑵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

        4、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特点: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作用:既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又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六、依法纳税

        1、★依法纳税的必要性⑴税收是国家实现职能的物质基础,有国必有税⑵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具有一致性.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⑶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项服务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自觉依法纳税。

        2、违反税法的行为:偷税(即逃税)、欠税、抗税、骗税

        3、★增强“依法纳税”的意识⑴必须承担义务,自觉依法诚信纳税⑵要增强对国家工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积极态度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即纳税人的权利)本章整合源的原因):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2、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

        3、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进行。其实质是价值规律在发生作用。

        4、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⑴在经济生活中,市场能够及时、灵活的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传递市场供求的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⑵市场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说市场是调节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

        5、市场调节的局限性:⑴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不能调节的领域: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市场能够调节,但不让它调节的领域: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不能让市场来调节。⑵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因此,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6、★单纯市场调节的危害:⑴严重危害公民的身心健康,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安定;⑵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⑶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⑷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7、规范市场秩序:⑴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条件: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

        ⑵市场规则①形式:法律法规、行业规定、市场道德规范②内容: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⑴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⑵根本目标:共同富裕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3、★宏观调控⑴必要性:①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②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要求)⑵含义: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⑶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⑷主要手段①经济手段:财政政策(税收、国债等)、货币政策(利率、汇率、信贷等)②法律手段:立法规范、司法打击③行政手段:辅助手段,用得比较少。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1、总体小康⑴微观上看: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⑵宏观上看: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GDP)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2、全面小康⑴实现时间:本世纪头二十年⑵特点: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即:六个“更加”)

        3、★全面小康的经济建设目标:⑴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⑵基本实现工业化,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加开放更有活力的市场体系。⑶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⑷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福足的生活。

        4、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一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四、★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1、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2、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追求GDP的增加,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

        3、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发展(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根本方法)

        五、面对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3、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强有力的载体。⑴跨国公司是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⑵目的:为了实现自己最大的利益⑶业务: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⑷作用: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4、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其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5、★经济全球化的有利影响: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6、★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不利影响)⑴经济全球化扩大了世界各国的贫富差距⑵经济全球化导致风险全球化,加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7、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迎接挑战。

        六、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1、国际世贸组织的地位: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2、国际世贸组织的作用:组织多边贸易谈判、制定贸易基本原则和协定、提供解决贸易争端的场所。

        3、国际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最重要的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原则与公平贸易原则、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

        4、★我国加入国际世贸组织的利弊⑴利:①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②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⑵弊:经济风险显著增加

        5、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6、要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必须坚持“引近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基本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7、我国对外开放的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也是我国发展的根本基点)。本章整合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3、人民民主的特点:⑴广泛性: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民主主体的广泛性。⑵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4、★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⑴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国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写入我国宪法。⑵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①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

        ②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打击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5、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⑴生存权、发展权是根本和重要的人权。⑵保护和促进人权,必须从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这个环节入手;⑶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⑷国家主权是一国人民充分享受人权的前提和保障。

        二、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

        1、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

        2、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⑴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⑵遵守宪法和法律⑶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⑷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3、★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⑴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⑵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⑶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4、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公民平等的享受权利,平等的履行义务,平等的适用法律。

        5、★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⑴是什么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权力和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力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⑵怎样坚持①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

        既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②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6、★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⑴为什么在我国,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一致的。

        ⑵怎样坚持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公民在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时,要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三、民主选举

        1、四种选举方式比较

        2、影响选举方式、选举制度的因素

        3、我国的选举制度及其影响因素

        4、★公民应珍惜自己的选举权⑴为什么选民要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①选民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即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②是否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这一权利,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③怎样行使选举权,如何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也是表明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

        ⑵选民应怎样行使选举权①要不断提高自己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端正参加选举的态度,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选出切实能代表人民利益的人。②要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和公民参与意识,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自己的选举权。③要不断提高政治参与能力,在周全考虑、理性判断基础上,郑重投出自己的一票

        四、民主决策

        1、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⑴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⑵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⑶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⑷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2、★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重大意义:公民通过各种渠道、采用不同方式直接参与决策过程,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⑴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⑵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⑶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⑷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五、民主管理

        1、发展基层民主的重要性⑴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⑵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2、基层民主自治的形式: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

        3、实行基层民主管理的意义:有利于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六、民主监督

        1、公民监督权的内容:公民的监督权是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利,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

        2、公民行使监督权的合法渠道(注:每种渠道的意义)⑴通过信访举报制度行使监督权。⑵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实行民主监督。⑶通过舆论监督制度行使监督权。

        ⑷其他方式: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

        3、★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⑴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⑵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⑶有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4、★公民怎样行使监督权:公民行使监督权时,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⑴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⑵必须采取合法形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七、有序的政治参与有序与无序的区别

        1、是否遵循法律、法规

        2、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3、是否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

        本章整合

        一、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1、我国政府的性质: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

        2、★我国政府的宗旨与基本原则。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⑴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⑵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⑶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我国政府的职能⑴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⑵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⑶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⑷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4、建设服务型政府我国正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其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5、★公民与政府的关系⑴人们的社会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⑵我们公民要了解、相信、支持政府,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不断提高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⑶当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公民可以通过政府设立的热线电话、信访部门、电子政务、依法建立的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等求助或投诉,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我国政府受人民监督

        1、我国政府依法行政的必要性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2、★我国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⑴有利于保证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⑵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⑶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利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⑷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3、★怎样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⑴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是: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

        ⑵具体举措⑴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⑵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⑷政府要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

        4、★为什么要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必要性+意义)⑴必要性:权利是把双刃剑。政府权力运用得好,可以造福人民;权力一旦被少数人滥用,就可能滋生腐败,殆害无穷。

        为了防止权利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来为人民谋利益。⑵意义: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①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治工作失误②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正清正廉洁③才能更好的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④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

        5、★怎样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⑴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利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⑵依据宪法和法律,建立和完善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⑶政府自觉接受监督,建设法治政府。

        6、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群众通过法定渠道(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政府系统内部(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

        7、★政府为什么接受人民的监督⑴从根本上说,是有我国政府的性质所决定的。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政府的公职人员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利益工作的。

        ⑵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只有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才能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依法行政。

        8、如何接收人民监督我国政府为了方便人民群众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进行监督,建立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例如,“阳光工程”。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实施“阳光工程”是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表现)

        9、★“阳光工程”意义⑴规范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⑵保障人民的权益,目的是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开放红头文件的查阅,说明政府的群众意识、服务意识正在逐步加强)⑶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于群众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⑷利于群众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⑸利于群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⑹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10、政府的权威及其体现政府的权威,是指政府在管理公共事务过程中形成的得到人民认同的威望和影响力。

        从根本上讲,一个政府能否具有这种权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民自觉的认可和服从,这是区别有权威与无权威的政府的根本标志。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政府的权威是通过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道德形象,依法行政的态度、能力和水平,履行职责的效果等树立起来的。

        11、★怎样树立政府权威⑴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⑵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⑶政府工作人员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本章整合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和职权①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②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设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职权:国家立法权、国家决定权、国家任免权、国家监督权)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我国的立法机关2.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地位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

        二、人大代表

        1、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2、人大代表的产生和职责:人民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产生方式有两种:⑴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间接选举)⑵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3、人民代表的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等。

        4、人民代表的义务: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5、人民代表与人民的关系:人民代表来自人民,受人民监督,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注意: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人民是国家权力的间接行使者。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和地位⑴含义: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择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⑵地位: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是什么,民主集中制的含义及表现⑴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⑵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只有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有人民代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⑶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⑴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⑵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

        ⑶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⑷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优越性:⑴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⑵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⑶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⑷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⑸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四、中国共产党

        1、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性质、地位和指导思想⑴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⑵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⑶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⑷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⑹★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①科学发展观的④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⑴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⑵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⑶才能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及其关系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⑴科学执政(就是遵循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⑵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⑶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关系:依法执政是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的意义: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工作。

        4、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五、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地位: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2、基本内容⑴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⑵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⑶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⑷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⑸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①政协的性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②主题:团结和民主③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⑴它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⑵它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⑶它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⑷它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是什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⑴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首要原则)、民族团结(重要原则)、各民族共同繁荣(根本原则)⑵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坚持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重原则。⑶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要性: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

        ⑷三项原则之间的关系: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①民族平等是实践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②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③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⑴含义: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机关。

        ⑵为什么实行: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社会和政治基础)⑶★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特别是地处边疆的民族自治地方,对维护边防安全,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七、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基本内容: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弘扬科学精神,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⑴宗教自身原因⑵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⑶中学生要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⑴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⑵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⑶民主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本章整合⑶自卫权⑷管辖权(主权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有管辖的权利)

        4、主权国家的义务: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义务。

        二、国际组织

        1、成立特点:以正式条约或协议为依据

        2、类型⑴按主体: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间国际组织⑵按范围:世界性国际组织、区域性国际组织⑶按职能:一般性国际组织、专门性国际组织

        3、★国际组织的作用⑴促进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⑵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⑶调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

        三、联合国

        1、联合国的性质:当代国际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2、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3、联合国的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和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他国内政。

        4、联合国发挥的积极作用: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四、国际关系

        1、影响国际关系变化的决定因素国家之间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2、★我国坚定不移的维护国家利益⑴我国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⑵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

        ⑶怎么办①要树立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②努力学习,学好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③努力维护国家安定、社会稳定的政治局面。

        ④必须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现象作斗争。⑤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要尊重其他国家正当的国家利益,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五、维护和平促进发展

        1、和平问题: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2、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世界和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世界和平的维护将给各国经济的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条件

        3、和平成为时代主流

        4、发展问题: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贫富悬殊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旧秩序。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南北发展不平衡)

        5、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6、★怎样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⑴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必须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⑵世界发展的主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必须由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参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7、★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必要性:⑴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部受干涉的权力⑵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力⑶保障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⑷保障各个民族和各中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力★各国应怎样做⑴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⑵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⑶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⑷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⑸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六、世界多极化

        1、形成: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

        2、发展: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

        3、意义:⑴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⑵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七、我国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依据: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

        2、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及基本内容⑴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⑵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⑶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⑷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①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五项原则的核心和基础)②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各国和平共处的保证)③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目标)

        3、★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⑴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⑵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⑶我们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和深化合作,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

        我们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本章整合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⑶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2、文化的内涵以及特点:⑴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⑵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纯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⑶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后天参加实践及学习获得的。⑷文化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4、★文化的力量(作用):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对人的活动和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也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要做到物质和精神都富有。

        5、★文化与经济、政治⑴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⑵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⑶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构成并影响民族生命力的重要因素,文化是民族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保证,文化是重要的软实力)

        6、★怎么样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⑵转变政府职能。

        ⑶培育市场主体。⑷实施“人才兴文”战略。⑸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打造中华文化品牌。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⑴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⑵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⑴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⑵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4、★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对人的作用)⑴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和载体。(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已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⑵增强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5、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本章整合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意义和作用)。(世界遗产分为三类: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

        2、怎么样认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⑴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地位作用)⑵主要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

        3、★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没有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奇斗艳的景象。)⑴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⑵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

        4、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原则:各国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5、尊重文化多样性⑴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⑵★怎样做①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②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6、文化传播的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7、文化传播的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移、教育(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使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8、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大众传媒⑴传播媒介(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⑵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播被称为大众传媒。⑶大众传媒的作用与特点: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9、★中学生应该怎么样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10、★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⑴对内:中华文化①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维护民族文化。②将中国先进文化推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③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④有利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⑵对外:世界文化①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③有利于加强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发展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二、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⑴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⑵传统建筑的继承: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⑶传统文艺的继承:中国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⑷传统思想的继承:传统思想是传统文化影响的重要体现,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2、传统文化的特点(即传统文化能够保留至今的原因):(传统文化的含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⑴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⑵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两面性):⑴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⑵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因此,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4、★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⑴对于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⑵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5、★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产生的积极影响):⑴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⑵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6、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它们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②文化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7、★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⑴社会制度的更替。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⑵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⑶思想运动。思想运动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大大促进了文化自身的发展。⑷教育(教育方式的变革)。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2、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⑴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①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去解决,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②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3、★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⑴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⑵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先进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4、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5、文化创新的途径⑴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⑵★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②对待外来文化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③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既要排除“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又要排除“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

        6、★“学习型社会”⑴“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全民学习、终身学习⑵为什么要建立“学习型社会”①教育在文化传承中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②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也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③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⑶怎么样建立“学习型社会”①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②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本章整合⑵古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逐渐形成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秦的统一,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汉代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隋唐时期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了全盛时代→宋元明时期中华文化在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有巨大成就,产生了宋明理学→明清时期,随着西方近代思想文化传入,中国传统文化开始面临冲击。

        ①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②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与史学典籍(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最具说服力。

        3、怎么样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⑴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⑵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⑶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4、★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⑴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独特性):①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文学艺术(不仅仅是指文学,好包括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曲等多种形式)②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⑵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文化的区域性):①不同区域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以及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②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⑶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5、★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⑴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⑵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民族文化的地位: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多民族文化的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6、★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⑴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⑵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⑶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⑷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二、我们的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永不磨灭是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的原因。

        2、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熔炼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也玉成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更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

        3、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4、★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⑴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⑵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要表现在具体的行动上。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⑷在当代,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怎么做)

        5、中国共产党对发展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中的贡献(主要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就已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突出表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⑵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突出表现: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

        6、★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重要性+必要性+意义)⑴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⑵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⑶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①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增强,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②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从而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7、★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途径)⑴要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⑵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⑶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⑷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⑸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本章整合⑴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可喜的变化(积极的影响)⑵文化市场的自发性与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消极的影响)⑶必须对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进行管理,正确引导,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水平,自觉抵制不健康的文化。

        3、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⑴为什么: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⑵★怎么样发展: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无论什么类型、风格的文化,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应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

        4、★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⑴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⑵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⑶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

        一切有利于民主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

        5、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含义、危害及存在原因:⑴落后文化: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如看相、算命、测字、看风水等。

        ⑵腐朽文化: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⑶危害:这些文化污染文化环境、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⑷原因:①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②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既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带来文化活力的同时,还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也会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例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唯利是图、权钱交易、损人利己、欺诈勒索等现象)

        6、如今,我们面对的文化有传统的和现代的、外来的和本土的、先进的和落后的、健康的和腐朽的、积极的和颓废的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

        ★我们应该怎么样做:①社会主义文化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应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②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根本要求、根本保证)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⑵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起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⑶发展先进中国文化的含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⑷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基本要求①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③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④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更加昂扬向上。

        ⑸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重要性: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⑴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⑵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重要性)②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面对文化发展这一阶段性特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要性)⑶基本要求: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⑷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即中国共产党引领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⑴根本目标(任务):培育“四有”公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⑵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⑶为什么①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②科学技术是②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③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

        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⑸建设和谐文化,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4、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与建设和谐文化的关系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⑵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柱,建设和谐文化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造,培育文明风尚。

        5、★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⑴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⑵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建设。

        ⑶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亿万人民的创建活动,当代青年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

        三、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中心环节)⑴地位: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⑵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⑴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⑵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为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⑶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3、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⑴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⑵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4、如何加强思想道德素养: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5、★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人们树立起崇高理想和信念,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主人翁的创造热情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

        本章整合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⑵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⑶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⑴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⑵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注意: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⑴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⑶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三、基本派别

        1、唯物主义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⑵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局限性:①机械性②形而上学性③唯心史观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⑴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是唯一的实在,是⑶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⑴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批判作用)⑵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引导、塑造的作用)⑶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五、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⑴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⑵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⑶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⑴⑶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物质形态。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⑴自然界具有物质性。⑵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⑶人的思维具有物质性。

        二、运动

        1、含义: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⑴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⑵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⑶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⑴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⑵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⑶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三、规律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⑴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⑵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方法论⑴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⑵人可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四、意识的本质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总之,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⑵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⑴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⑵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六、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⑴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意识。

        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为什么: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2、★怎样办⑴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⑵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⑶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本章整合⑵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⑶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3、基本形式⑴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⑵变革社会的实践⑶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注意:认识的来源是实践。

        认识的内容是客观事物。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参与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学习间接经验。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

        ⑵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2、★方法论:坚持实践加实践活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三、真理

        1、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⑴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⑵真理是有条件的⑶真理是具体的

        2、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⑴原理①认识具有反复性②认识具有无限性③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即认识具有上升性)⑵★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本章整合⑴原理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②每一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③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注意:并非任意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联系是具体、有条件的。⑵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

        3.联系的客观性⑴原理: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⑵★方法论①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⑴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⑵★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⑴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区别:①含义不同。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②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联系:①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②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⑵★方法论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②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⑴系统的含义和基本特征①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②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⑵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①内容: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的结构的优化趋向。②★要求: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

        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注意: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但整体和部分与系统和要素并不完全一样。

        三、发展

        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注意:①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②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四、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⑴区别: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⑵联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②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③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⑶★方法论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客观事物质变创造条件。②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③坚持适度原则。

        五、矛盾

        1、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⑴含义:对立统一。◆注意: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⑵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①含义:a、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b、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②关系:a、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3)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⑴原理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②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

        ⑵★方法论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②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反对片面看问题。

        3、矛盾的特殊性⑴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⑵方法论要求: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⑴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⑵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⑴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⑵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⑴含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⑵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注意: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但次要矛盾反过来也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

        ⑶★方法论: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⑴含义: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⑵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⑶★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即抓“主流”,同时不可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⑴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⑵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⑶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⑷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六、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辩证的否定观⑴原理①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③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⑵★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⑴原理①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②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⑵★方法论: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创新的作用⑴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⑵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⑶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⑷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保生机的源泉。

        七、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⑴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⑵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⑶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坚决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章整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⑴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⑵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①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②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但这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⑴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劳动群众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③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⑵★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①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②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二、价值

        1、价值与人生价值⑴价值: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⑵人生价值①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②人生的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⑴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⑵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注意: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非科学的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消极的阻碍作用。

        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和主体性特征。

        4、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⑴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⑵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5、如何真正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社会利益的关系)⑴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⑵当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⑶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⑷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和他人利益没有发生冲突时,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6、★价值的创造与实现⑴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⑵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7、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实现⑴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也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动力。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在当代,只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创造自己永恒的价值,才能铸就无愧于时代的辉煌。

        本章整合梳理•总结政治武志霖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较全) 2023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归纳07-25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完整版07-25

高中政治知识要点总结 高中政治知识大全要点07-25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湖南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07-25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结(大全) 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整理07-25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大全(非常全面)07-25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较全) 2023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07-25

高中政治知识点归纳总结(经典详细)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超全!!!!)202007-25

高中政治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超全!!!!)202007-25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大全07-25

(完整版)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07-25

高中政治必背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归纳07-25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归纳知乎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