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答:《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如下:
在执教《小猴子下山》一课中,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1、随文识字与归类识字结合
本课属于童话故事,读来意趣非凡,为了扫清学生的阅读障碍,保持整体连贯性的阅读体验,结合了本课生字的鲜明特点,我采用了随文识字与归类识字结合的教学法,让学生在读文时发现生字,通过动作理解字义,低段学生好动、表演欲强,在这一环节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课堂参与很积极,学习氛围浓厚。
2、紧扣文本构段特点
本篇课文情节反复,我抓住了“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么样,做了什么”的构段特点,重点教学第一段,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由扶到放,让学生详学第一自然段后,同桌合作进行后续第二三段文本的阅读,学会提取信息,明白故事的构段特点。
3、短语拓展训练
本课词汇训练点“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这类“又___又___”的短语在文中主要是从视觉上包括大小、数量、颜色和形状来描述,我引导学生基于本课的内容进行思维拓展,从味觉、触觉、嗅觉等方面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作业本的练习反馈中发现卓有成效。4、课堂语言的情境性
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若想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对课堂的参与,此时教师的情境性语言非常重要,要让学生觉得很有欲望回答问题,比如“小猴子也想考考你,谁能记住我的名字呀!”、“小猴子下山时不小心把他的路线图打乱了,谁能帮帮他按顺序排一排呢?”等情境语言的创设,让孩子们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更有体验感。
一年级的课文教学与先前刚接触的识字教学侧重并不相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总结如下:
1、生字教学板块缺少整合
在试教课的集中识字环节,第一组动词逐字请学生上台做动作,难字顺势点拨,这样设计学生需要一个个跑上讲台,比较浪费课堂时间,而且观感较累,拖慢了教学节奏,可以调整教学顺序,把多音字的教学在集中认读的环节落实,再用一组多位学生你做我猜的游戏将单字教学整合。
2、未处理好课堂生成问题
在进行生字归类教学,第一组“掰、扛、扔、摘、捧、抱”与手有关的动词中,学生在根据动作猜字环节没有出现误区,但在图文连线的练习环节对“抱”和“捧”的辨别出现了问题,当时我未及时地进行点拨,使得学生在之后的造句中也出现了用法不当,“抱”应该是用双手从两侧怀抱,而“捧”是用手从下面托起。
3、朗读指导不够到位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我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发挥学生想象力的办法,引导学生揣摩角色内心活动,从而读出心情。部分思维活跃、接受能力较快的学生能够顺利地有感情朗读,但对于多数悟性没有那么强的学生而言,需要一种更清晰、简单的方法,让他们能够找到感觉,那便是抓句子的重音,语气的强烈程度一下就能凸显出来。
短语“又__又___”的朗读也是需要读重音的部分,而第一段教学作为学生的学习支架,可以在该处就落实短语教学,包括拓展练习部分,这样学生在读的时候就更有感觉。读充分的基础上,关注小猴子的动作,进行角色扮演,学生的朗读兴趣会更浓,也会与文中的角色距离更近。在齐读的时候,班上学生读得较沉闷,效果不佳。教师可以为学生领好了第一句,定下基调,学生会模仿教师的朗读感觉,并带着这种感觉完成之后的朗读。
4、整体教学节奏较慢
对每个环节缺少时间的把握,比如回顾生字的时候,给学生自由朗读的时间过多,学生在系统地学习过生字后,重新复现进行朗读是很容易的。比如请学生上台对第三、四两段的内容进行提取和梳理时,小朋友可能一下子难以归纳出来,教师应该适时指导和点拨,不应在此环节停留过长时间,导致后面的生字教学时间不够充分。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与小结】相关文章:
中学思想政治课应有的深度、高度、温度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作用09-15
教师政治教学心得体会 教师政治素质提升专项培训心得体会09-15
2023初中政治教师教学随笔 初中政治教师教学日志范文30篇09-15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与小结09-15
《小猴子下山》优秀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反思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