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课文,共有5幅画,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后来有看见了桃子、西瓜、兔子,见一个,就扔下这个去抓另一个,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如果三心二意,就将会一事无成了。这样讲道理的课文,对于孩子的成长型思维培养你有一定积极的作用!
我上的虽为第一课时,但要在新基础的理念下,对我来说也是个不晓得挑战。在磨课的过程中,高校长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
高校长首先提到课堂的开放性,重心下移,可以让孩子适当合作学习(通过同桌学习的方式展开)
;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孩子动动笔,圈一圈、改一改;在讲读环节,让孩子自己先练一练、说一说,可以每人用一种方式,让每个孩子都有事做;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让孩子之间相互读一读,并做适当的补充,加深印象。其次高校长提到教学时注重“教结构、用结构”的体现,本课的生字很有特点,大部分都是动作,在教学时,我把课文和生字结合在一起教学。重点在抱、扛、扔、捧、追等字上。
【例】片段:
★读一读: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找一找:学老师的样子,在书上找到表示这两个动作的词,把它圈起来,生动笔圈画。
★演一演:学着猴子的样子做动作,在读得基础上交流并演示。
开动脑筋再去读读课文第2~4自然段,边读边想:小猴子看见桃子、西瓜、兔子后分别怎么做的,找出表示动作的词圈出来。(生再一次动笔圈画)——同桌相互看看交流,并对照黑板校对(依次出示动词)
理解思路: 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 摘桃子,捧桃子,扔桃子摘西瓜,抱西瓜,扔西瓜 追兔子
理解动词的特点:
(1)质疑不会读的字。
(2)谁能用上动作,来读一读
(3)指生演一演“掰”的动作。(4)师生合作边演边读。
(5)练习:看老师做动作,你们来说动作,看谁厉害。
这些动作可以换过来说吗?为什么?说说理由。
通过音、形、义等方式的学习和朗读,孩子们基本可以理解生字的意思,最后问动作是否可以换过来,让他们把这几个生字理清楚,认明白。课堂中,生动有趣的课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在游戏中做一做、读一读学习生字。
在讲解过程中,主要是采取教师先扶后放的教学模式,充分诠释新基础教育中的“教结构、用结构”的教学方式,让孩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真正做到开放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间接培养了学生的成长型思维模式!经过高校长的提点,我受益匪浅。在接下来的磨课中,我利用新基础的理念把这节课顺利的上完,但还是觉得有所欠缺。
【例】在细读课文的环节,我抓住课文的特点,对孩子进行词句的训练。如结合插图,理解“又大又多”这一词语。“又大又多”从图上看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在教学中我问孩子: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非常高兴”就是(生:特别高兴)你们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孩子在比一比,读一读中,感受事物的可爱。同样的,又大又红说明桃子长得好,又大又圆说明西瓜长得非常好。在理解了这几个词语后,我又问:小猴子把曾经喜欢的桃子、西瓜都扔掉了,这说明了什么呢?其实小猴子的心里没有明确的目标,他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看见一个就喜欢一个,而原来的那个就直接被扔掉了。这一环节的设计还不够直接充分体现新基础的理念,在之后的重建中我应把关注点放在学生回答上,关注学生的成长型思维的产生。
听课后,高校长还给予了较高的指导:
1.老师都能关注学情,教学过程的展开比较充分,年段特点清晰。
2.做到三个融合:一内容与表达形式的融合。不仅关注文本内容,而且关注表达的形式,如低年级动词的运用;中年级段落结构、修辞的运用;高年级品读语言中用词的精妙等等。二是内容结构与方法结构的融合。低、中年级的教材都有三或四个相似的结构,能注意提炼方法结构。三是教师组织方式与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融合。比如合作学习的指导与训练,让更多的孩子有参与的机会与空间。积累、运用的迁移也很充分等等。
建议:小组合作要注意提炼集体智慧;语言的训练更具情境化;方法结构要仔细推敲,力求一致。
在之后的教学中,我定会秉承新基础的理念,继续前行!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与不足】相关文章: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与小结09-15
《小猴子下山》优秀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反思09-15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成功和不足改进措施09-15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与不足09-15
一年级《小猴子下山》的教学反思 一年级《小猴子下山》的教学反思与评价09-15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200字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200字左右09-15
小班教学反思 我会保护眼睛小班教学反思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