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精品6篇)
1、“捣蛋王”也需要爱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不管是主题教学活动或游戏活动,遵守纪律和守规则的幼儿,都会受到老师的表扬和疼爱,反之,那些“捣蛋王”听到的,只能是教育和训斥,其实,有时细想起来“捣蛋”的孩子也有很多可爱之处。
晨晨是我们班特别活泼可爱的孩子,白净的皮肤,可爱的脸蛋,看着都着实招人喜欢,而他就是我最头疼的“捣蛋王”,小手就没有闲的时候,特别是在游戏的时候,总是与小朋友发生纠纷,告状的屡见不鲜,在我观察中,晨晨其实特别喜欢与小朋友交往,也乐意和小朋友一起游戏,每次在玩区域活动时,他都表现积极,愿意参与游戏,也希望老
师会关注他,喜欢他。从我关注他后,我发现晨晨与小朋友交往的方法不对,所以经常事与愿违,所以告状的也就见怪不怪了,如:在玩区域活动时,在区域里随意走动,随意拿或抢玩具,“老师,你看晨晨,跑我们这里抢东西”“老师,他挤我们”“老师……”。
每当发生这种事情,我都有意识地,悄声提醒他,教他正确的交往方式,在与他交往的过程中,鼓励他与小朋友们搞好团结,要学会分享玩具,解决不了的事情,要和小朋友们商量,不能硬抢,大家一起玩才快乐,在主题教学活动时,让他有表现的机会,因为他聪明好动,上课喜欢回答问题,我就多给予表扬,潜移默化的教育有了小小的气色,慢慢的他和群了,会说:“我们一起玩好吗”。 孩子的心灵都是纯洁的,调皮的孩子也不列外,只要我们做老师的,多一些关爱,多一些耐心,也许一个眼神或一个提示,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教育效应,让爱走进幼儿的心田,让世界弥漫爱的芬芳。
2、开放的“睡前五分钟”
每天午睡总让我感到头疼,孩子们嘻嘻哈哈,说说笑笑:如厕的如厕,脱衣服的脱衣服,赖在活动区不肯离去的仍在玩耍。一会儿告状声又此起彼伏,谁推人了,谁还不肯睡了,谁又在讲话了,谁手里还拿着小玩意儿了。老师帮着这个,劝着那个,就这样,那几个磨磨蹭蹭的还在挤眉弄眼呢。
午睡是孩子们统一的活动。在孩子们看来,一旦睡下了,就失去了讲话、活动的自由,所以想方设法要在睡前说完自己想说的话,做完自己想做的事。于是,我告诉孩子们,以后,老师在午睡前五分钟会提醒大家,小朋友可以在这五分钟内做完自己想做的事,过了这五分钟,小朋友就必须上床睡觉了。有了这“睡前五分钟”的提醒,到了午睡时小朋友不再那么忙乱。
有时候,当我们感觉到孩子太烦、太吵、大闹的时候,不妨反思一下自己是否理解了孩子,满足了孩子。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一下,多释放一些时间与空间给孩子,孩子一定会配合老师的工作。尊重幼儿与严格要求幼儿相结合,既有明确的常规规定,在一些事情上又给幼儿一定的空间与自主权,反而提高了幼儿的积极性。
同时,在幼儿训练有素配合积极的时候,我会奖励小朋友一些文明礼仪遵守纪律的小故事,让幼儿提高认知与理解,主动去遵守班级秩序。对于表现突出的小朋友我会及时表扬,在班级中树立榜样,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对于老是不配合又捣乱的小朋友,除了普通日常提醒外,我会通过取消一项奖励或一项权利的方式去进一步提示并训练幼儿。通过开放的“睡前五分钟”以及这些配套措施,他们的睡前秩序真的好多了。
3、难以启口的“对不起”
晓昀是一个倔强、好强、性子急、自我意识非常强烈但又脆弱而爱哭的男孩,他做错了事往往不肯承认,如果受到批评了,就容易情绪激动,而这种情绪会影响半天甚至一天的活动。
有一次吃早点时,他在厕所里小便后急着去洗手时,一下子撞倒了丁丁。丁丁摔倒了,疼得哭了起来。可他不但不道歉,还无理地指责丁丁挡在了他前面。几个小朋友马上来告诉老师。看到晓昀涨得红红的又气呼呼的脸,老师感到了他的情绪正在激动。为了让他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但又避免抵触,老师没有直接地批评他,而是先询问他事情的经过。晓昀别过头嚷着:“是她自己挡在我前面的!”老师轻声说:“别急,请你慢慢说说吧!”晓昀气呼呼地重复:“是她不对!是她自己挡在我前面的!”老师耐心对他分析:“厕所里,小朋友那么多,大家都急着小便、洗手,总会互相碰到。可能晓昀也没看到丁丁吧!既然,大家都是不小心的,晓昀,你是个男子汉,马上说声‘对不起’就没事了。”但晓昀还是不肯认错,反而耍起了“无赖”:“谁让她站在这里的啦!谁让她站在这里的啦!”倔强的孩子一时牛皮气上来怎么也说不通。
面对他的强词夺理,老师冷静下来,没有发火,也没有放弃。老师试图以先让孩子吃早点来缓和情绪,晓昀还是很激动,眼里闪动着泪花,站在原地不肯吃。此时老师从他的激动中读出了倔强、懊恼、受挫、羞愧交织的复杂情绪。正巧那天有其他幼儿园的老师来听课,客人老师走过教室时,老师轻柔地拉着他的手避开教室里的孩子们来到走廊,把自己也当成一个孩子,一起请客人老师来“评理”。老师诉说着:“刚才我们班发生了一件事,有两个小朋友在厕所里撞到了,大家都很不开心……”老师故意没有说明两个孩子是谁。客人老师也明白了这位老师的用意,也客观地帮助分析起来。晓昀的表情开始有了变化,那一触即发的激动渐渐缓和下来。谢过客人老师后,老师和晓昀说起了悄悄话:“老师知道晓昀其实是个很讲道理的孩子,只是刚才小朋友们都在,你有些不好意思对吗?”晓昀终于勉强地轻轻点了一下头。老师又说:“那没关系,其实丁丁也早就原谅你了。等你喝好牛奶后,再悄悄地跟她说句话好吗?”晓昀再次点点头。喝完牛奶,晓昀终于轻轻地向丁丁认了错。
教师要及时处理幼儿的摩擦与纠纷,通过耐心的询问矛盾的双方和找其他相关人了解情况,洞悉事件的真相,才能对症下药,找到治愈问题的良方。对于一些经常导致矛盾和摩擦的幼儿要注意疏导幼儿,教导他们与人相处的方式,帮助幼儿交到朋友,融入到班集体。同时也不要夸大一些摩擦,多引导幼儿学会自己沟通解决问题,也是一种不错的办法。
4、孩子的眼睛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个窗户,人们可以了解与感受一个人的心理、情感、精神与生命状态,并在了解与感受的基础上调整自己与对方的交往状态。从而达到预期的交往效果,并体验到这种交往给双方带来的愉悦。那么,面对还不太会掩饰自己情绪情感的孩子,教师是否经常会透过孩子的眼睛来了解孩子,并在此基础上及时调整自己的语言或行为方式,从而提高师幼互动的质量呢?
请看几个我们在幼儿园里经常可以看到的情景:孩子将自己精心制作的作品呈现给了教师,但教师并没有细看与品味,而是匆匆地作了个评价,然后就把视线转向了其他孩子。这时,孩子的眼睛里流露出了失望……
孩子们把小手高高举起,争先恐后地抢着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教师只是简单提问了几个孩子,便匆匆进入下一个活动环节,而并没有在意其他那些仍然高高举着小手的孩子。这时,孩子的眼睛里流露出了泄气……
一个孩子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教师给予了较充分的肯定和赞扬。而对接下来表现同样出色的孩子却没有给予足够的肯定和赞扬。这时,孩子的眼睛里充满了疑惑……
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些孩子的眼睛里不仅充满了失望、泄气和疑惑,还时常充满不安、焦虑和伤心,而这一切往往源于教师的一句话语、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这里,我想说的是,那么多迷惘、疑惑、焦虑的眼神都是教师的行为对孩子产生的最为真实直接的影响,充分证明孩子的眼睛并没有真正成为教师了解孩子心灵世界的窗户。孩子的眼睛原本是教师了解孩子、感受孩子的重要通道之一,而教师却视而不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我们知道,教师是以专业的眼光赋予学习者及其学习以价值的人,全美幼教协会(NAEYC)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之一便是教师要“善于观察和评量儿童的行为表现,以此作为计划课程和进行个性化教学的依据”。教师若想走进孩子的内心,设计出符合孩子年龄特点与学习需要的教育活动,保证教育活动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切实提高教育活动的质量,就需要立足于孩子的视角,从观察孩子的眼睛开始,重视和理解孩子的需要。毫无疑问。这样的行为是在感受与体验孩子,是在发现与理解孩子,是在尊重孩子,更是在通向有意义的教育,其背后也充分体现了“儿童观决定教育观”这一简单的道理。
最后,我还想说的是,教师如果有了观察孩子眼睛的自觉,自己的教育人生将会因此摆脱平庸、虚妄、苍白,逐渐变得深刻、丰富、充盈起来,就能对孩子的发展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和体悟,就能有意识地为孩子营造和保持安全、健康的氛围……
5、由声音带来的变化
天气有点闷,幼儿的精力又旺盛,常规活动时幼儿显得很躁。晨间谈话的时候,我在上面点名,幼儿在下面有的说话、有的玩耍,完全没注意我的指令。我正想喝止,提醒他们安静下来,突又想到这样的办法治标不治本,于是灵机一动,对着孩子说:“来,我们现在谁都不要说话,竖着耳朵听。你仔细听,听到了什么声音过一会老师请到你,你就起来告诉大家。”顿时,教室一片安静,大家都在仔细的寻找更多的声音,过了不多久,小朋友都能说出他们当场听到的很多声音:小鸟声、水声、对面马路汽车开过的声音……有的幼儿还会描述他听到的声音感觉,老师告诉幼儿,如果这些声音象录音机一样把它们同时放大,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些声音就会成了噪音,耳朵就没法清静,长期这样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和身理健康。
接下来几天,我变化着玩法,比如我让幼儿闭上眼睛,然后老师用铅笔敲敲杯子等凡是能弄出比较有趣的声音来,再让幼儿猜猜老师发出的声音是什么,再进行节奏练习。
还有一种变形玩法,就是传悄悄话,请一名幼儿出来看老师口型说什么,然后用小声的声音传给他的好朋友,好朋友听了后,按指示玩游戏,如“请你帮老师拿点名册来。”等。
这些“听声游戏”有助于孩子养成保持安静、沉默的习惯。这也是诱导孩子们服从命令的好方法。小朋友们对这些游戏很有兴趣,几天下来,幼儿安静了许多,说话声音也轻了。所以我也总结出: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必须在万变中去“应付”幼儿的千变。
教师要善于运用教育机智,抓住机会,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根据问题联想到共同生活或探索求知相关主题,然后创设新的教育活动去引导幼儿,对于解决一些相关问题,往往能事半功倍。
6、敲水杯
在我们班的教室里,我们每天都要给孩子喝水,但是每次吃点心或是喝水时都会听见“嘭嘭”的敲击水杯声音,不管我怎么说,孩子们亦然我行我素。
这天,我们刚做好早操回到教室,我就跟孩子们说请到口杯架里拿杯子,拿杯子时要一个一个排队拿。这时,我看到黄家瑞小朋友先拿到杯子坐在位置上看到别的小朋友还没拿好,就玩起战绩的小水杯在桌子上敲击起来。这时别的孩子看到黄家瑞玩的好开心,也开始叮叮咚咚的敲了起来,黄家瑞看到这么多小朋友都跟着他学着,他觉得好开心!开心同时可能玩的有些过火,一不小心,黄家瑞把杯子敲到手上了,他哇哇大哭起来,我听到哭声,马上奏了过去安慰黄家瑞,手哪里疼呀,又乘机说:"哎呀,小水杯生气了!” 黄家瑞望着我,我告诉他们,平时老敲杯子,现在把它敲疼了,它就火大了。我又很认真地说:“以后还敲不敲小水杯了?”他轻轻地对我说:“不敲了。”
现在每当吃点心或是喝水时,小朋友很少用水杯敲打桌子了,偶尔还会听到,但提示一下马上就放好水杯,他们也就停止敲杯子了,我看到他们也感到非常欣慰。 教育心理学学家皮亚杰认为4-8岁幼儿还处于“泛灵论”阶段。把一切事物都看成和人一样是有生命、有意识、活的东西,常把玩具当做活的伙伴,与他们游戏、交谈;6-8岁儿童把有生命的范围限于自己能活动的东西;更晚些时候才将动物和植物看成是有生命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多用拟人化的语气,将幼儿的玩具、桌椅、水杯等等常用物品看做幼儿的朋友,会生气、高兴、疼痛,请幼儿爱护自己的朋友,轻拿轻放,按照规则和秩序玩耍使用,才能跟自己的朋友相处的更好。
【教育笔记 教育笔记100篇简短】相关文章:
教师学习笔记 教师政治笔记2023摘抄09-15
最新教学笔记五篇 教学笔记图片09-15
大班教育教学笔记 大班教育教学笔记短篇09-15
数学教学学习笔记 教学笔记小学数学09-15
小班教学随笔笔记 小班教学随笔笔记上学期09-15
教育笔记 教育笔记100篇简短09-15
数学教学学习笔记 数学教学扎记09-15
如何写教学笔记 如何写课堂笔记09-15
信息技术教学笔记 信息技术教育笔记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