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三篇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案

时间:2023-09-15 02:11:31 文档下载 投诉 投稿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三篇

      范文一: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共有三首诗。《望天门山》是唐朝诗人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小诗,描绘了西湖夏季时晴时雨的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望洞庭》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写的,这首诗描写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

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

      1.创设情境,理解词意。

      众所周知,古诗语句精炼,意思深奥,距离学生的生活时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学望天门山,我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词意。在教学“碧水东流至此回”中如何理解“至此回”?我首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接着让学生起立,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体验,边读边做动作演示,借助具体的情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对古诗的内容形成整体感受,并帮助学生来突破难点,感受、体验并想象意境,从而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2.狠抓细节,一“到底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因而才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美妙画面本节课在教学《望洞庭》时,我注重字词基础知识的教学,狠抓细节的指导。我在指导理解诗题目“望洞庭”时,学生说“望”就是“看的意思”,我追问“怎样的看才是望呢?”学生回答:“远远的看才是望的意思”。我又问:“既然作者是远远地望,我们和诗人一起望望洞庭湖的美景吧。” 师生研读从一个“望”字着眼,第一、二句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第三、四句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很实际,很有效。

      二、成功之处

      《望洞庭》这首诗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很多的比喻句。“潭面无风镜未磨”是把月光下的洞庭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白银盘里一青螺”是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前一个比喻句与往常不同,在平时,我们通常说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这样的比喻学生就见得多,容易理解,但是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学生就不容易理解了。先向学生介绍古人使用铜镜,都是要先打磨一番,才能光滑,才能照出清晰样子,最后我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一块磨砂玻璃,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月光下的湖面和没有打铜镜以及这个磨砂玻璃都是朦朦胧胧,这样帮助学生理解了这个比喻句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

      三、不足之处

      教学《望天门山》时,我强调了学习古诗,要知道作者的观察点,有学生这首诗的观察点在哪儿?是‘孤帆’上还是江岸边的某处?对此我没有及时让学生依托文本,从诗中找答案。我应该让学生细读“两岸青山相对出”。两边的山景不断地扑入眼帘,只有舟行水上才会有这个感觉。这样学生不就很好地理解了吗?

      四、改进措施

      回顾本课教学,今后我将作如下改进:

      本课三首古诗,作者三个不同朝代的,学生在搜集资料的时候,难度很大。我应该让学生按作者,分类搜集,做一些记录,这样交流起来,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课后可以布置学生继续搜集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打破课内外的界限,延伸课外阅读,丰富学生阅读和情感的积累,升华课文的主题。

      范文二: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望天门山》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古诗主要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

      一、教学效果:《望天门山》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态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二、成功之处:1.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讲解这首古诗时,先让学生知道天门山写的是一句一景,结合插图,感知这首诗都写了哪些景物,从楚江和天门山的气势入手,我对难点适当点拨,抓重点字引导学生理解这首古诗,感受这首诗的非凡意境。从第一句的“开”字,引导学生体会长江势不可挡的气势;从第二句的“回”字,引导体会天门山的奇险;从第三句的“出”字,体会诗人以动写静的手法;从第四句的“来”字,引导体会诗人当时的喜悦之情。2、创设情景,以读为本。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每一句都有课件出示的画面,理解“相对出”时,结合学生组与组之间的距离,来理解什么叫“相对”。出字的理解,感受舟行过程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蕴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情,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

      三、不足之处:学生课堂上自学交流的时间少。

      四、改进措施: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大多数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范文三: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一、教学效果: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新旧十景风光图片,并且用优美的语言作旁白,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首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于学生交流读懂诗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渗透使用。以读代讲,以读悟语,以读悟情。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浅入深,铺垫得较好,有层次性。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接力读、齐读、配乐入境读,多种形式的读,课堂上书声朗朗。图文并用,借助图画将古诗词形象化,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更直观地理解诗词,反复吟咏诗句,体现语文课堂浓浓的语文味培养学生语感,感悟诗意,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的过程中发现美的词,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在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二、成功之处:引导学生在苏轼的笔下感受西湖朦胧细雨之奇。在这个环节,我先出示画面,让学生想象并来描绘,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之际,出示诗中的句子“山色空蒙雨亦奇”,体会奇的独特之处,加之各种方式的情感朗读引导,使学生能够走进诗中奇妙的境界。在感受奇妙的意境后,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领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不足之处:在这次诗词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过于引导,没有放开学生大胆的想象,有的环节时间过于仓促,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 

      四、改进措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以教为重心向以学为重心的转移。由于每个教学环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步步推进,因此,学生生生互动时,生成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引导比较巧妙到位,生生之间思维碰撞的火花很精彩,个性得以充分张扬。

      《望洞庭》教学反思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在诗中,作者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图。

      一.教学效果:  首先我先让学生了解“镜”。古代的镜子。不是现在的镜子,而是用青铜,经过打磨后,可以找出人的影子来,接着,我设计了如下的安排: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理解“镜未磨”的意思,“镜未磨”是指的是没有打磨的镜子,在表面上有一层凹突不平的感觉。然后在进行质疑,作者将湖面比喻成了镜子,有凹突不平的感觉,那是为什么呢?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凹突不平的感觉是因为湖面有细小的波浪在轻轻地涌动,是湖面呈现出层层的波浪,才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而使学生明白了“镜未磨”的含义。在此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和老师、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就解决了这个教学难点。

      二.成功之处:在这首诗中,作者将“湖面”写成“潭面”,是诗人认为自己的心胸是非常宽阔的,在作者的心中,洞庭湖的湖面比自己的心胸那要小得多,但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呢?在教学之前,我为了让学生更加好的理解,我在黑板上板书“湖面”、“潭面”,让学生区别哪个大,哪个小,学生就很快地明白了,“湖面”比“潭面”大,然后通过出示法国的哲学家卢梭的名言“在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但是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但是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心怀。”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言外之意。通过学生的讨论,学生慢慢地明白了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再联系诗,通过学生反复地读,理解诗人的想法。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理解了作者将“湖面”写成“潭面”的原因。

      三.不足之处:当然,在此堂课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老师在课堂上,讲得过多,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老师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将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自己讲了出来,有点将老师的思维强加给学生的味道,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四.改进措施:(1)在理解诗意思时,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诗句的意思,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已经学过的课文,开展合理的想象,或者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或者通过画面顶活动方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意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意译层面上。

      (2)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形式的训练学生朗读。在课堂上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紧密联系诗词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的思考,把握诗中的感情基础。

        17 古诗三首

      【课后反思】成功之处: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1.展开想象,体会意境。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适当引导,借助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用丰富的想象使诗句描绘的美景如在眼前。为下面的品读古诗、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打下了基础。 

      2.品读诗句,欣赏美景。通过学生自读诗句,结合注释,欣赏画面初步理解诗意。然后师生交流,共同品读,感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深入探究,课件展示图片及教师语言渲染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想象、体会。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探究,在层层探究中赏美、悟美。不足之处:在教学中过分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古诗的语言文字和听过语言文字所体现出来的意境,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忽略了结合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系社会,进而对学生进行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教育。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三篇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下册三首古诗教学反思09-15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12.古诗三首》教学反思09-15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部编三下第九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09-15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四年级古诗三首的教学反思09-15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09-15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简短09-15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三篇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案09-15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四上9古诗三首教学反思简短09-15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课后反思09-15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学期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09-15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09-15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与改进09-15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