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中教学观念的转变 新课改教学观的转向

时间:2023-09-11 22:53:40 文档下载 投诉 投稿

      新课改中教学观念的转变

      新一轮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要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是关键。教师应首先转变观念,充分认识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以及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也是课程的研究、建设和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教师应积极地探索和研究,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思想素质。

      各学科为了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纷纷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出台相应的对策。适应新的课程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是当前广大教师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应对新课改呢?

      

1教学观的转变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这意味着上课不仅是教师传播知识,而且是师生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基于以上认识,当前,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学科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上帝。因此,教学必须由过去的学科本位转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在教学中,不仅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更要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在教育过程要注意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真正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改革对教学模式的建构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教学模式,把学科思想、学科知识、学科技能和学科方法融为一体,建构综合化的教学模式。

      2课程观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传承作用,教学活动以教师、教材为中心,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必须坚持素质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发展的统一,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新的课程将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多样性和选择性,面向生活,面向社会,与社会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新的课程体系中.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组织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促进者和研究者。新形势下,要反思课程是学科的传统观念,确立课程是经验的新型课程观。课程是一种经验,强调体验。只有当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共同活动、产生实际的教和学的行为时,“课程的意义、课程改革的目标才能实现。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课程是一种过程,强调参与与生成。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课程不仅仅是现成的教科书,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是师生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经验。视课程为经验,从本质上说,就是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

      3学生观的转变

      新课程要求为不同学历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需要的教育,而不能强迫不同学历水平的学生适应单一的教育。新课程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即承认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存在差异性的要求,加强了课程的选择性。通过选修课、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各类校本课程,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学习潜能的开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真正体会到学习生活的愉悦和因发挥主动性、创造性而得到的精神满足及能力的发展。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它要求: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和创新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倡导全人教育。倡导全人教育,即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注重基础学历的提高、信息素养的养成、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新的课程能够保障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权力实现,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求得每个学生的发展。新课程开设了大量的综合课程,以关注学生生活经验,使学校课程与学生生活产生联系。学校教育应该促进人有个性的发展,这才是教育的真正价值。

      4师生观的转变

      教师要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要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研究性学习,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强调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和备课方式,多研究学生,上课时多倾听学生,多关注学生的即时反应,而不是一心只盯着教学内容的讲解。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情境,合适的阶段,开展非指导性教学。强调师生交往,构建对话——互动的师生关系,是本次课改的要求。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在教学中有效运用对话——互动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转变角色和行为,与学生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本,就要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长期以来我们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更是绝对权威。新课程要求教师从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下来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克服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的单一教学模式和将理论观点强加给学生(硬性灌输)的做法,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就学习中的有关问题与老师争论。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其次,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和引出一定的话题话题对话——互动媒介”,真正的话题应该是能引起当事人共同兴趣、共同思考、共同探究、共同解决问题的话题,应该是能引起学生自由思考、自由叙述他们的疑问和见解。另外,话题还要能引起课堂讨论。再次,教师要学会一些引导对话——互动的策略和技巧: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在课堂上讨论、研究有争议的问题;讨论应尊重参与者的不同观点,无须达成一致意见;教师作为讨论的主持人,对学习的质量和标准负责。要改变单纯的知识传授身份,确立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开发者和研究者的新型教师角色。要突破知识授受的教学传统,营造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学氛围。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关注每位学生。

      5学习观的转变

      本次课改要求改变当前学校中普遍存在的单——、被动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直接经验应当重视,学习方式单一化应当变革。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是本次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方面提出的要求之一。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的经验,在课程结构中增设了经验课程,在课程实施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调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现行课程与教学确实较少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眼、动口,也很少给学生留下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学习书本知识(间接经验)时往往脱离他们自己的直接经验,在接受书本知识时往往未能把概念原理建立在他们的感性经验基础之上。这样学生对书本知识只好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不能真正理解,更不能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际。由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单一化,即使学生掌握了书本知识,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仍得不到提高。至于普遍存在的机械性接受学习和机械训练过多的情况,更是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因此改变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是十分必要的。现行课程存在的非改不可的地方,并不是不该以接受学习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而在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把接受学习当成了唯一的学习方式,而且更严重的是,机械性接受学习在很多时候、很多学校成了主要的学习方式。本次课程改革针对这个问题鲜明地提出学习方式要多样化,要让长期以来不被重视、不占重要位置的探究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为了更有保证地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课程结构上也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从小学到高中都必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之一。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多样化的课程类型以其各自所长的功能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从而使学生在扎实掌握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技能时不仅仅停留在认知的层面上,而且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会学习上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特别是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得到培养和提高。6评价观的转变

      新课程强调评价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改革的进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改进自己的评价方式和方法,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新课程实施的新的评价模式。改革以往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倾向,强化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和机制。实施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已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改革的明确目标,而这一目标蕴涵着深刻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就是评价要真正了解、满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评价改革,就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评价理念,营造以人为本的教育评价环境,并切实实施以人为本的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通过科学的评价,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成就和问题增加自尊和自信,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

      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这就是说,教师是课程的最终实施者,他们的思想、行为、观念等对课程改革过程以及对将课程政策转化为课程实践的方式,都有强有力的影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而教师角色的转换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每一位有责任感、事业心的教师,都应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积极地探索和研究,使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思想素质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得到洗礼和提高。

【新课改中教学观念的转变 新课改教学观的转向】相关文章:

教学成果推广情况怎么写 推广应用情况怎么写09-11

教师教学成果范文 教师教育教学成果怎么写09-11

教育教学成果总结 教育教学成果范文09-11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 新课改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中公09-11

浅谈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 新课改中教学理念改革的主要内容09-11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的基本内容 新课改的教学观的转变包括09-11

新课改中教学观念的转变 新课改教学观的转向09-11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观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观和素质教育观的区别09-11

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和新课改理论 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09-11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观 -完整获奖版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观是什么09-11

新课程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 新课改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中公09-11

新课改的教学观 新课改的教学观4点口诀09-11

新课改的教学观4点 2023新课改的三大核心理念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