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模板下载 教学设计模板表格免费下载

时间:2023-09-08 20:05:08 文档下载 投诉 投稿

      教学设计模板下载(共 7 篇)

      篇:教 学 设 计 模 板

      教 学 设 计 模 板模板

      (一)

      此模板适合当前班级集体授课形式。在进行设计时,教师不但要考虑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更要注重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体现,使他们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

      基于“教”的课堂教学设计表由 4 张基本表格组成5~8),在填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章节名称

      按照教科书上的章、节(或课)的顺序和名称填

写。

      在一般情况下,是以教科书上的一节(或一课)为单位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如果教科书上的一节(或一课)在实际教学时需要两堂以上的课(我们把它称为学时)才能完成,那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既可以统一设计、分段教 学;也可以按学时分别设计、各成体系。

      如《初中化学》第二章第二节:原子,统一设计时章节名称可填写为:§2.2 原子;分别设计时则为:§2.2 原子(第一学时)和§2.2 原子(第二学时) 两个设计表。

      2.计划学时

      按照设计的授课实际需要填写。如上述统一设计,需要两堂课来完成“原子” 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因此在“计划学时”栏中应填写“2”;若按照第二种分学时的设计方案,则在对应的“计划学时”栏中填写“1”。

      3.教学目标

      应根据本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和分析教学对象的特点,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般教学目标的编写包括了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 3 方面的内容。尤其是情感目标,应在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挖掘、提炼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有积极意义的方面,因势利导、自然贴切。若本节课(尤其是理科的一些章节和思想、情感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则不必挖空心思搞形式主义。

      

      教学目标的叙述应简洁、准确、精炼,概括性强,包括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四个要素。它和表下方的各知识点学习目标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又不是所有学习目标的简单相加。

      另外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涉及的范围要和上面“章节名称”栏中所确定的范围相符合。如果是一节(课)的统一设计,教学目标也应是整节(课)的;若是按学时分别设计的,则教学目标应是对应该学时教学内容的那一部分,而不是该节(课)的全部。

      4.学习目标描述

      学习目标描述的内容分 3 个部分:

      (1)知识点编号

      指该知识点的代号,它在本课程中具有惟一性。知识点编号由两部分组成:前边为章、节(或课)的代号,后边为该知识点在本节(课)中的顺序号,中间用短横线相连。如:

      2.6—1 代表第二章第六节的第一个知识点;

      3.2—3 代表第三章第二节的第三个知识点;

      2 8—4 代表第 28 课的第四个知识点;

      1.3.4—2 代表第一编第三章第四节的第二个知识点。

      (2)学习目标指每个知识点所具有的学习目标层次。

      (3)具体描述语句

      指对学习目标各个层次的具体描述。

      在课堂教学的条件下,教学对象特指授课班级的学生,在目标描述中可以省略而不致引起误解;教学条件一般都在教室、实验室等教学场所进行,如非必要也可以省略;评价标准除了特指以外,都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或本知识点的学习目标层次为依据,因此也不必再重复说明。对于学习目标的具体描述, 只要用动宾短语来说明与学习目标相对应的学习行为就可以了。如:

      知道电路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和基本作用。

      能画出常见电路元件的符号和简单的电路图。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了解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树立环保意识。5.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构成本课程的知识能力体系中最重要和最本质的学习内容。

      教学难点主要指由于知识的深度和知识的模糊性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

      在填写此栏时,除应简明地说明重点、难点的内容外,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突出和强化教学重点、突破和化解教学难点。在填写“解决措施”栏时,应把考虑的具体内容简要地进行说明。

      6.教学媒体的选择(1)知识点编号同前。

      (2)学习目标同前。

      (3)媒体类型

      指选用的教学媒体的物理形态。一般常用的有:图表、照片、标本、模型、幻灯、投影、电影、录音(CD)、录像(VCD)、课件(视频、音频、动画)、网络等。除此之外还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如演示、示范、实验、上网等。

      (4)媒体内容要点

      指选用的教学媒体的主要内容,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一般情况下,媒体的名称(题目)大多可以反映它的内容要点。

      (5)教学作用指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它已在表中列出,选用时,只要把相应的代号 A、B、

      „„等填入栏内即可。

      (6)使用方式

      指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它也在表中列出,只要把相应的代号 A、B、

      „„等填入栏内即可。

      (7)所得结论

      

      指媒体使用后预期的结果。如阿基米德实验预期的结果是学生将认识到: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系。(8)占用时间

      指媒体使用过程需要的时间。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估计到实际教学过程进行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计划好媒体使用的时间。这样有利于教学进度及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合理掌握。

      (9)媒体来源

      包括自制、购入、库存、××资源库、网上下载等。7.板书设计

      板书是指教师讲课时在黑板(白板)上所写的文字、公式符号和所画的图表等内容。它是整个教学思路和内容的浓缩,是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

      板书设计的目的不仅仅是从表面上要求做到美观、整齐,充分合理地利用板 面,更重要的在于板书可以使课堂讲授的主要内容按一定的形式有条理地呈现在黑板上,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突破难点、掌握重点,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要求板书设计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做到重点突出、内容完整,系统性、逻辑性强,符合视觉心理,便于学生的学习。

      板书设计一栏,整体可做为一幅板面,也可分为 4 幅板面,或者作为 8 幅投影片(只限板书内容)使用。如果需要在板面上书写的内容较多,可以只用符号“×××”代替板书内容即可,不必把字符一一写出。

      我们通常所用的板书,多为逻辑式的: 一、× × × × × × ×

      1.× × × × ×(1)× × × ×

      (2)× × × × × × ×

      其实,板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果精心设计,学生得到的将不仅仅是学习的内容,而是一种艺术上的享受和审美情趣的陶冶。

      8.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

      

      这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前面所进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工 作,都将在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中得到体现。

      为了便于教学和交流,我们规定在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中统一使用下列图形符号:

      内填写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活动内容; 内填写媒体的类型和媒体的内容要点;

      内填写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活动内容; 内填写教师进行逻辑判断的内容;

      为课堂教学过程开始和结束的符号。9.形成性练习

      它是按照教学目标编制的一组练习题,用以考核学生对本节课(或本知识单元)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形成性练习题的编制,应按如下要求进行:

      (1)将每个知识点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练习题与之对应;

      (2)将每个知识点上每个层次的学习目标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练习题与之对应;

      (3)将所有的练习题由简单到复杂顺序排列;

      (4)在满足上述 3 项要求的前提下,练习题要尽量精简,要求做到题量少但满足检测的需

      要。这就需要任课教师深入钻研、精心设计。10.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对每节课(或知识单元)教学情况的评价,在本栏中应填写以下内容:

      (1)形成性练习题的检测结果;

      (2)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信息;

      (3)批改作业中发现的问题;

      
(4)遇到有测验和考试时,记录其评价结果。

      本栏目应在课后及时填写。对上述反馈信息中发现的问题,应在后续教学中及时解决,以保证教学效果最优化。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表模板

      (二)

      模板 1 专题课程学习模式专题课程的标题

      一、学科领域

      介绍本教学设计方案所适用的学科领域,并突出主要学科。二、适用年级

      介绍本教学设计方案所适用的学生年级。教学/学习内容概述在此处对学习内容进行简要的概述,如果涉及到角色扮演等,还应在此处设置情境。

      四、学习目标/学习成果

      先要用一两句话概述学生通过此次学习将会获得或学到什么,然后清晰明了地描述学习者行为的最终结果将是什么。这些最终结果可以是:

      ·学到了一系列知识;

      ·解答了一系列问题;

      ·培养了高级思维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了所创建的事物的特征;

      ·阐明了自己的立场并进行了说明;

      ·进行了具有创意的工作;·„„

      

      五、学习过程

      介绍学习者完成任务时应遵循的步骤。这一部分是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一定要使这些步骤简明清晰。你还可以在此处为学生提供一些建议,以帮助他们组织所收集到的信息或发展高级思维能力。“建议”可以采用由复选框组成的问卷形式,其中的问题旨在分析信息或提请对要考虑的事物的注意。如果有必要,可以在此处考虑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个别化教学问题。

      (1)第一步

      (2)第二步(3)„„

      六、所需材料及资源

      利用这一部分介绍学习者可以用于完成任务的材料或参考网址(建议在每个网址后写上一句话,简要介绍通过该网址可以获得的信息)。

      七、评价方法或工具

      创建量规、自我评价表或其他评价工具,以便使学生可以知道将如何评价他们。

      模板 2 基于网络的探究型学习(WebQuest)模式探究型学习(WebQuest)的主题

      一、介绍

      在此处向学生们简要介绍这个 WebQuest 的有关情况。如果在此 WebQuest 中包括角色扮演或闯关游戏(如“你现在是一个鉴别神秘诗人的间谍”),则应在此处设置情境。也可以使用这部分做先期的组织或概述工作。

      二、任务

      清晰明了地描述学习者行为的最终结果将是什么。任务可以是:

      ·一系列必须解答的问题;

      ·对所创建事物进行总结;

      ·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

      ·阐明自己的立场并对此进行说明;

      
·一项具有创意的工作;

      ·任何需要学习者对自己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和转化的事情。三、资源

      利用这一部分指明学习者可以用于完成任务的网址。在每一个链接中嵌入对此资源的描述,以便学习者可能在点击前知道自己将通过访问该网址获得什么。

      四、过程描述

      介绍学习者完成任务应遵循的步骤。这一部分是探究学习的关键所在。一定要使这些步骤简明清晰。

      (1)第一步

      (2)第二步(3)„„

      五、学习建议

      在此处,你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建议,以帮助他们组织所收集的信息。“建议” 可以包括使用的流程图、总结表、概念地图或其他组织结构,“建议”也可以采用由复选框组成的问卷形式,问题旨在分析信息或提请对要考虑的事物的注意。

      如果将“学习建议”部分嵌入到“过程描述”中,可能效果会更好。不过如果你提供了大量的建议,或者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过程不是几步就可以完成的事 情,那么还是将这两个部分分开的好。

      六、评价

      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如何被评价。另外,你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七、总结

      用一两句话概述学生通过完成此 WebQuest 将会获得或学到什么。模板 3 基于问题的研究型学习模式

      研究型学习的主题

      一、确定问题或提出更多的问题

      

      向学生们展示一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此部分的目的在于确定一个可以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问题。确定较高层次问题的关键,是要保证解决这个问题时需要学生做出选择。在这里,学生们要分析即将解决的主要问题,然后提出一个问题列表,这些问题将指导他们在资料收集过程中选择恰当的信息。教师可能有必要确定问题或帮助学生们提出他们的指导性问题。

      二、组织分工

      小组成员要一起确定所应承担的责任,决定谁将做什么工作,以及他们将如何合作。他们还将决定利用什么资源,以及如何收集信息。成员们需要一定的合作技巧。

      三、收集信息

      小组成员收集有助于回答或解决主要问题的相关信息。如何收集事实是一个需要传授的技巧。小组工作时应确保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并能很好地合作。四、整理分析信息

      当小组成员们认为他们已经收集到足以回答或解决问题的信息时,他们将在一起把所收集到的信息分类。

      为了分析所收集的信息,小组成员需要明确回答以下问题:

      (1)所收集的信息是否有助于回答主要问题?

      (2)信息是否充足?是否需要收集更多的信息?

      (3)所收集的信息是否足以做出决定或解决问题?

      在这一步骤,小组成员需要更为深入地研究所收集到的信息。学生们(或在教师的帮助下)将利用以问题形式组成的标准列表来分析事实。他们要根据这个标准来研究所收集到的事实,这将有助于他们筛选有用的信息,以便获得最终的答案和解决方案。

      五、创建答案/解决方案

      在这一步骤,小组成员们要思考下面一些问题:怎样才能利用已有的观点和所收集的资料创建一个新的答案或解决方案?最终结果(产品)将是怎样的?这段时间将是富有创意的,但小组成员们必须记住这一切要基于他们根据已收集并分析的信息所产生的答案或解决方案。

      六、评价与展示作品

      
小组之间共享他们所创建的答案或解决方案,评价他们在这个项目上的表现。评价需要关注研究过程的每一步骤。在项目结束的时候,多花一些时间确定一个新项目的目标,这点很重要,因为学生们希望按这样的研究步骤在下一次的研究中提高自己的表现!

      第 2 篇:《桥》教学设计模板

      《桥》这篇课文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下面给大家分享《桥》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桥》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认识 6 个生字,会写 14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课文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深刻感受老汉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人格与精神。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同学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高尚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板书:桥)

      回想我们学过的有关“桥”的课文。《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写的是海峡两岸人民用爱心共同救助一位大陆白血病患者的感人故事。

      这节课再来学习一篇有关“桥”的文章。大家读课题。

      
这是一篇小小说。它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曾经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为什么会获得如此佳绩呢?

      二、整体感知关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找生汇报。本文讲的就是在突如其来的洪灾面前,一位老汉为了救大家牺牲了自己和儿子的感人事例。

      三、认读词语关——词语分类1.老师从课文中挑选出以下词语

      课件出示词语:咆哮、放肆、狞笑、势不可当;惊慌、你拥我挤、折回来、乱哄哄;喊、揪出、吼、推;

      2.读了这些词语,发现了什么?

      3.分别加上“洪水”“人们”“老汉”再读词语。四、品读句子关——体会洪水的无情

      1.找句子。

      师: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大家边读边找出描写暴雨和山洪的句子。2.生自由读文,师巡视。汇报。

      3.大屏幕出示 6 个句子,出声读一读。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5)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6)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4.六句话好在哪里?选一句话说说生汇报: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师:“像泼。像倒。”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字却字字千钧,更突出了雨非同寻常的大,致使洪水泛滥成灾。两个字一句话,我们把这样的句子称作短句。

      (板书:短句)简短却写出了雨的力度,写出了形势的危急。全文 511 个字,27 个自然段,平均每一句不到 20 个字。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师: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能不能用你的语言读出当时山洪的咆哮?

      ……

      生再读这些句子,说说从中你读出了什么?(生自由读,师归纳句式特点,以及修辞手法,让学生体会洪水的肆虐无情。)

      师:作者除了短句、段的运用,还用了哪些表达方法呢?自己读读句子,相信你一定能发现。生自由读句子

      师:同学们发现了吗谁来说?指名说。(板书:拟人、比喻) 5.六句话能换顺序吗?为什么?

      6.师生合作读:

      文章用文字表达,我们用声音表达。我读多快,你们就读多快;我读多高,你们就读多高;我停,你就接。

      让我们再一次用自己的语言来感受当时山洪的凶猛吧!

      小结:这是故事发生的环境。小小说并不是写环境的,而是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为中心的。

      五、品味人物关——体会人物形象

      (一)人们

      1.面对恶魔一样的洪水,人们是什么反应?

      2.师幻灯出示有关语句。读句子。

      3.师: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人们当时的情况,你认为哪个词最准确呢?(惊慌失措)你能抓住文中哪些词语来体会人们的惊慌失措呢?试着读一读。

      (二)老汉

      

      在这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他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仔细读课文,找出描写老汉的语句,边读边品悟:

      1.在这危急关头,那个受全村人拥戴的党支部书记——老汉出现了。(1)课件出示: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2)“拥戴”是什么意思?(拥护、爱戴2.你们觉得老汉为什么会受人拥戴呢?

      请同学们读课文第 7—23 自然段,找出关于老汉的描写,完成老汉是一位

          的人。共同走进品位人物关。

      学生汇报交流,读句子,谈体会,师适时点拨,感悟朗读“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1)课件出示:“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老汉是一个沉着冷静的人。 这里为什么说老汉像一座山?(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3)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来报名。”

      (4)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救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是一个不徇私情的人。

      (3)老汉是一个先人后己的人。

      ……

      4.在洪水面前,老支书选择了让村民先走;在群众与党员面前,他选择了

      ();在自己与小伙子之间,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唯一没有想到的是

      (),老支书真是()!正如老话说的好:“听其言,观其行”,一个人的言行决定一个人的品质,这样的一位老人怎么能不受人拥戴呢?

      六、品悟内涵关——体会人物精神

      

      课文最后,(课件出示: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课文写到这才交待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找生自由说.

      师:这个结果简直叫人为之深深感动,这个结果简直叫人震撼。作者故设悬 念,直到最后才揭开谜底,让我们更为之感动,读到这儿的时候,也更显得悲壮。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一部分。

      七、品味含义关——体会“桥”的含义 1、说一说课文为什么以“桥”做题目?

      2、再读课文,想想:这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桥?

      (生死桥 逃命桥 生命桥 救命桥 希望桥    )

      3、马上就是清明节了,请你用上“桥”字,写几句赞颂老支书的话来祭奠他。

      (“老支书,你是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老支书,你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你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远不会坍塌的桥”。)

      八、归纳表达特色

      师:让我们回过头来再回顾一下这篇这篇课文的写作特色。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师:这些表达方法希望同学们再今后的习作中学会运用。八、课外延伸同学们,其实在与自然灾难的较量中,像老汉这样用自己的生命筑起他人生命之桥的,又何止是他呢?让我们再来认识几位感动中国的好党员。

      《桥》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洪水的凶猛,感受人物的人格魅力。教学重点:

      理解描写老汉的句子,感受老汉的人格魅力。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学生想象,换位思考,入情入境,体会老汉党员形象和父亲形象,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些什么样的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篇以桥为题的课文,让我们一起走进《桥》这篇课文,去看看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出示课题

      《桥》

      2、自学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从课文中自己读懂了什么?

      二、走进洪水,感受“洪水的可怕”

      1、这个故事发生在怎样的一个场景中?让我们一起看看 1——2 段,在文中找到描写洪水的句子。

      2、课件出示: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3、假如当时你也在场,面对可怕的洪水,你会怎么做?

      4、洪水如猛兽般席卷了整个村子,农田被淹没了,房屋被冲毁了,死亡向人们步步逼近,灾难来临了,人们是怎么做的?

      5、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出路,他们找到了吗?如果大家你争我抢的向木桥涌去,会有怎样的结果?

      
三、细读感受人物形象

      1、是啊!灾难来临了,人们极度孔慌,一心想着逃生,唯有一人是例外的, 他是谁?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他又作出了怎样的抉择?

      2、再读课文,找出描写老汉的句子,读一读。

      (1)老汉清瘦的脸上趟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2)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3)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中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是个党员吗? 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面对老汉恶狠狠的“揪”出来,小伙子是怎样反应的?终于只剩下老汉和小伙子了,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事?

      (4)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老汉如果能喊,他会喊什么?)

      (引导学生进行体会老汉的心里矛盾。) 3、通过交流,说说老汉是个怎么样的人? 四、启发想象,升华情感

      1、洪水退了,老汉和自己的儿子却永远离开了自己的亲人,村民们也来祭奠他们的村支书,村民们会怎么做,怎么说?老太太会怎么说?

      2、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

      3、说说现实生活中像老汉一样的人有那些?

      《桥》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读懂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洪水肆虐的可怕,体会老汉高尚的的人格。情感态度价值感:

      

      通过品读课文内容,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桥”所蕴涵的深意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词语导入,初知洪水的凶猛可怕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谈歌的《桥》。

      咆哮 狂奔 狞笑 放肆 没腿深 吞没 白茫茫1、请看大屏幕,谁能准确读出这些词语吗?

      2、齐读词语,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请试着在词语前面添上“洪水”两字读读,体会这是一场怎样的洪水。二、走进洪水,感悟洪水的肆虐可怕

      1、这究竟是一场怎样可怕的洪水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大声地读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洪水的句子。

      2、学生自由地读文,划句。

      3、指名学生汇报。

      4、出示所有句子。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5)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6)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7)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5、引导理解句子,体会洪水的可怕。

      自由读读这些句子,想想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洪水的可怕?

      (1)“像泼。像倒。”形容雨大的词语很多,有————(瓢泼大雨、倾盆大雨、滂沱大雨)而课文却没有用这些词语来形容当时的雨大,却用(像泼、像瓢)这样的短句,你感受到了什么?(雨水之大,雨势之猛)(板书:来势凶猛)谁能读出雨势之大?

      (2)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谁能读出这种可怕?(指名读-齐读)(板书:疯狂可怕)

      (3)说到跳舞,一般给人开心、愉悦的感觉,而此时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你有什么感觉?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还有哪些句子也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你体会到了什么?(抓住“狞

      笑、窜、舔、爬”体会洪水的疯狂可怕) 6、反复练读,体会洪水的可怕。

      小结:作者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让我们生动形象地感受到这场洪水的来势凶猛、疯狂可怕。现在让我们用朗读告诉大家,这的的确确是一场可怕的洪水。(学生齐读)三、聚焦老汉,品悟老汉大山般的人格

      同学们,一般说来,如此可怕的洪水,往往会导致怎样的结果?但是,这场洪水导致的结果怎样?在这场可怕的洪水中,村民们之所以能够得救,是谁起了关键的作用?(板书:老汉)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7-23 自然段,找出描写老汉的句子,划下来反复朗读,想想你从中体会到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在边上写写自己的体会。

      2、交流:哪句话深深地打动了你?请你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从中体会到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沉着冷静)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老汉的沉着冷静?“一座山”——镇定如山。此时的人们是怎样的?(乱哄哄)老汉不说话,他想用眼神告诉人们什么?这句话是对老汉的什么描写?(神态)从老

      

      汉这样一个神态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老汉的沉着冷静、镇定如山。谁能读出老汉的沉着冷静?(指名读———点评—————齐读)

      (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这句话是对老汉的什么描写?(语言)从老汉喊的几句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从三个感叹号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老汉的话就是命令)老师在这句话中加了几个语气词,你觉得好不好?为什么?谁能学着老汉的语气来喊一喊这句 话?一起来,放开嗓子喊一喊。

      (3)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jiū)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这是对老汉的什么描写(动作、语言)你从中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老汉?

      (大公无私)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让你感受到老汉的舍己为人?(揪)他揪出的是谁?是儿子吗?此时此刻,眼前的这们小伙子不是自己的儿子,而是一名党员。是党员就得怎么样?哪怕是自己的儿子也不能例外。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汉?(不徇私情)读谁能读好这句话?

      (4)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从这句话,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老汉?(父爱如山)哪个词最能体会到老汉对儿子如山般的爱?(推)是呀,在关键时刻,老汉把生的希望让儿子,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我们一起来感受老汉对儿子如山般的爱。(齐读)此时,水已经爬到老汉的胸膛了,老汉心急如焚,再读。

      3、小结,结合人物描写的方法进行习作指导。四、设置矛盾,体会老汉父亲形象

      孩子们,老汉大山般的形象让我们刻骨铭心。除了老汉,文中还有一个人作者也进行了具体描写,谁?(小伙子)1、请你们快速默读 15—22 自然段,划出描写老汉与小伙子动作的词。

      划好了吗?老师把他们相关的几个自然段打在屏幕上。请你们把他们前后各自的动作对照看看,发现了有什么矛盾的地方吗?

      出示句子: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 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了木桥。

      2、老汉和小伙子,他们前后说的、做的,似乎充满了矛盾。孩子们,你们能读懂吗?

      读了下面这段话,相信你们在顷刻间会明白许多许多……

      出示文章的结尾: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到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的儿子。(课件)背景音乐

      让我们随着这哀伤的音乐读读这段话。

      3、现在,你读懂了吗?(老汉和小伙子,原来是一对亲生父子啊!)课文为什么不一开始就点明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而在结尾才交待他们的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是呀,这样的情节,这样的构思,的确让人揪心,让人震撼,

      4、当时老汉的揪和推;小伙的瞪和推,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呢?请同学们任选其中一句写一写老汉与儿子的内心独白。

      父亲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儿子啊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父亲啊

      儿子推了父亲一把——父亲啊父亲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啊5、分组写,交流汇报。

      五、聚焦“桥”,感悟其深刻含义

      课题是《桥》,但文中写桥的句子并不多,看到大屏幕,读读这几个写桥的句子。

      (1)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桥。

      (2)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3)突然,那木桥轰地塌了。

      桥和老汉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是呀!在洪水肆虐的时候,老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村民们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让我们深情地来歌颂这座桥吧!

      桥颂

      
北面,有座窄窄的桥, 桥上,雨像泼,像倒。

      桥下,洪水咆哮着,势不可当。

      是您,指引村民穿过险桥,奔向安全。老支书啊,您永远刻在了人们的心中。您,是一座山。

      您,是一座桥。

      六、布置作业,延伸课外 1、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2、用上本课学到的表达方法,写一件令自己感动的事。。板书设计:

      

      洪水 来势凶猛 比喻疯狂可怕 拟人

      沉着冷静 神态老汉 舍己为人 语言不徇私情 动作

      第 3 篇:《鸟的天堂》教学设计模板

      《鸟的天堂》主要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们两次游历“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美丽的大榕树和群鸟欢闹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 美。下面是关于《鸟的天堂》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鸟的天堂》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朗读,了解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场景。

      

      2、理解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品味文本:让学生在朗读和交流中咀嚼语言文字,品位语言, 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和思想感情。

      2、以动静结合的方法学习课文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由衷赞美,感受人与自然、动物的和谐之美,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中描写的大榕树的奇特景象及众鸟纷飞的幸福场景。

      2、体会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和留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提供声音,要求学生闭目听音感受场景。

      2、图片欣赏(各种各样的鸟的图片)。

      3、谈话:这群鸟纷飞、百鸟齐鸣的场景是怎样的?现在我们将跟随巴金爷爷一起去看一看。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身临其境,感受鸟的动态美。

      (一)自读课文 10—13 自然段,找出本段的重点段落。(12、13)

      (二)边读边想(第 12、13 自然段),体会鸟儿的动态美。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概括鸟的天堂场面变化的词。(静寂——热闹)

      2、思考问题:

      ①是什么让这场面发生了变化?(鸟)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是怎样变化的?

      ③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这种热闹情景?(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起来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④是什么把小鸟给引出来了?(拍手的声音)

      ⑤由这样热闹的场景你想到了什么?(这棵大榕树上一定有很多鸟)

      ⑥作者是否写了这里住着许多鸟?是那些语句?这些句子让你明白了什么?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鸟的种类多;

      有的……有的……有的……——这些鸟姿态各异。

      ⑦这么多的鸟作者有什么感觉?(应接不暇)

      师引导学生理解榕树上群鸟纷飞、百鸟齐鸣的场景:是啊,你看:这边刚飞

      出来一只,另一只又从那边飞起来了,看清楚了这只,却又错过了那只……真是应接不暇啊。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我们用掌声表示鸟的叫声,用双手做鸟飞翔的样子来体会一下榕树上群鸟纷飞、百鸟齐鸣的场景)

      ⑧这么多的鸟,哪一只小鸟引起了巴金爷爷的注意?请找出句子。

      3、看到了这么多姿态各异的鸟,我们的心情怎样?(喜悦、兴奋)现在请大家带着这种心情读读这几句话。

      4、小结:小鸟出现后的场面是非常热闹的,我们把这种对活动状态的事物描写称为动态描写。(板“动态”)

      5、过渡:从课文中我们知道:那么多、那么美的鸟都生活在一棵树上,那这棵树又是棵怎样的树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的段落。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图文结合,朗读体会榕树的静态美。

      1、出示榕树整体图,说明这就是刚才那些鸟的家,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形容一下自己看到的树。

      2、作者看到这样的大榕树后总体感觉是什么?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3、作者是怎样描写这美丽的树的?先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这美丽的树的赞美之情。①朗读理解语段一:(出示幻灯片)

      
语段一: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这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根垂到水面,从远处 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a、是一株什么样的榕树?(茂盛的大榕树)“真是一株”说明什么?(榕树的大)

      b、“不可计数”是什么意思?(“数”在这里读 shǔ,作动词用,是“查点数目”的意思;“不可计数”没有办法清点、无法计算)“枝上又生根”说明什么?(榕树的奇特)

      c、从“一部分根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你明白了什么?(“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的原因)

      d、说的真不错,同学们都感受到了榕树的美,我们一起来看看图(出示图片),再来把这句话有感情的朗读一遍。

      ②朗读理解语段二(出示幻灯片)

      语段二: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 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a、自读语段二,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b、这段话中的重点词是哪些?由这几个词你明白了什么? “簇”和“堆”——树叶很密;

      “明亮”和“照耀”——树叶很绿;

      “颤动”——树叶充满生机或生命力极强。老师讲解:这句话写的多好啊!一个“颤动”把叶子写活了。我们一起来欣赏被日光照耀的绿叶(出示图片)。我非常喜欢这句话,也想来读一读(师朗 读)。

      b、老师读的怎样?谁也想来试一试,指名读。

      c、朗读点评并升华:我想一定还有不少的同学也愿意以读来表达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吧!请想读的同学都一起来读一读吧!

      4、老师总结:

      ①看着这样一株榕树,作者不禁发出了怎样的赞叹?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你们说的真好!作者赞美了这美丽的榕树,让我们带着赞美的感情读一读这句话。

      ②现在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作者是怎样描写这棵大树的?(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由总到分地顺序描写)

      ③作者抓住了榕树大和生命力强的特点,突出了榕树奇特的美,让我们从中体会的了榕树的宁静与优雅我们把这样的景物描写称为——静态描写。(板书: 静态)

      三、情感升华,总结全文。

      教师引导:作者既看到了宁静幽雅的大榕树,也感受了“鸟的天堂”那百鸟齐鸣、群鸟纷飞的热闹场景,至此,作者由衷的说——(学生齐合)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师)看来,人们把这里称为鸟的天堂,果真名不虚传。

      1、自由组合朗读课文。(若出现没人自愿朗读的段落,教师加以引导、鼓励, 强调合作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合作学习的快乐。)

      2、总结课文

      (1)课文写了作者先后两次赴新会“鸟的天堂”,所见所闻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去的时间不同)

      (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我们知道“鸟的天堂”其实就是指什么?(大榕树为什么大榕树能成为鸟的天堂?联系上下文找出原因。

      (①大榕树周围环境安宁,景色幽静。)

      (②大榕树枝繁叶茂,便于鸟儿栖息。)

      (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鸟儿得到保护。)

      (3)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总结课文中心。

      3、各抒己见谈收获。

      (1)在景物描写方面——描写有顺序

      ①由远而近:作者在描写大榕树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

      ②由总到分:作者在描写大榕树的近景时,先总写后具体写枝、根、干、叶的位置和颜色。

      
③由面到点:作者在写鸟的活力时,先写群鸟,再突出一只画眉鸟。

      (2)注意事物的动态和静态的结合:

      课文在描写大榕树时,主要以静态描写为主,从而有助于我们清晰地认识它, 感受到它的高大、美丽。课文在描写鸟的活动时,主要以动态为主。这样动静结合,给事物增添了情趣,让人感受到一种蓬勃向上的活动。此外,作者在描写同一事物的时候,也注意了动静交错。如“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3)作者注意了文章结构的前后照应:

      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由于是在黄昏的时候,鸟儿都躲进了茂密的树叶中栖息,所以没能看到一只鸟,心里感到很失望。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由于是在早晨,是鸟儿活动的时间,所以看到了群鸟欢腾的情景,心里感到特别高兴,前后照应,作者发出了“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的感 叹。

      四、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七、八自然段。

      2、读第七自然段,完成练习。

      (1)这段话的中心词是。

      (2)榕树的美丽在于它所表现出的旺盛的。

      (3)这段话通过写榕树叶子的和叶子的来突出它的旺盛的生命力。(4)“颤动”是指,“似乎每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写出了榕树的。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 2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榕树为什么被称为“鸟的天堂”

      2、学习作者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第 4 课《鸟的天堂》

      

      二、出示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榕树为什么被称为“鸟的天堂”

      2、学习作者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三、第一次先学后教

      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作者和他的朋友去了鸟的天堂几次?第一次见到了什么景象?为什么两次所见所闻会不一样?(时间:5 分钟)

      1、生自由读

      2、指名反馈

      3、指名分段

      4、师生共议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

      默读课文 2——4 段,思考:为什么这里会成为鸟的天堂?小鸟是怎样在这个天堂里生活的?用笔勾画出相关句子。(时间:3 分钟

      1、生默读

      2、指名反馈

      3、出示相应语句

      4、这些语句突出了大榕树的什么特点?属于啥态描写?

      5、指名反馈(大而美的特点,是静态描写)

      6、齐读这两句话。五、第三次先学后教

      指名读 5——8 段,思考:哪些语句写了群鸟欢闹的情景?用笔画出来。间:3 分钟

      1、指名读

      2、指名反馈

      

      3、师出示相应句子(我们继续拍掌……)

      4、这些语句属于啥态描写?(指名反馈:动态)

      5、齐读这两句话。六、第四次先学后教

      再写品读课文中动态、静态描写得语句。想一想:动静结合突出景物的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时间:2 分钟)1、生自由读

      2、指名反馈

      3、师:动静结合给事物增添了情趣,让人感受到一种蓬勃向上的活力。七、拓展:

      为什么说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呢? 一、当堂训练

      你能说说《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是怎样前后照应的吗?在习作中你也这样用过吗?

      二、板书设计鸟的天堂

      (按游览的顺序) 大榕树(静态)喜爱许多鸟(动态)赞美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1、认识“浆、耀”等 14 个生字,会写“隙、暇”等 8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

      “应接不暇、不可计数”等 20 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描写最美的或自己喜欢的部分。

      
3、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 的不同感受,难点是体会描写大榕树特点的语句。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鸟、树的词语。

      2、词语卡片、课文插图。教学时间:2 课时

      第一课时一、揭题

      1、出示“天堂”,提问:这个词常常用来比喻什么?(比喻美好的生活环境, 没有烦恼,只有快乐的地方,那地方如仙境一般)

      2、那“鸟的天堂”指什么?

      二、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初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交流:你喜欢读哪一节?教师相机出示学生感到陌生或困难的词语:缝隙、颤动、应接不暇、静寂。

      三、精读大榕树部分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出示插图,图文对照:欣赏图画,把能表示榕树特点的词写到黑板上,可以从课文中找,也可以用自己的词来概括。

      3、我们来看同学们所写的词,有不合适的吗?如有把它划去。

      

      4、大榕树的这些特点,都交叉地写在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现在老师只要求你们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这些特点表现出来,你先自己试试。

      5、指名读。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a、你为什么这样读?

      b、“垂”写出榕树最与众不同的特点,独木成林,盘根错节。c、“枝上生根、不可计数”写出榕树很奇特、很壮观的景象。

      d、就让我们把奇特、壮观、美丽的榕树朗读出来。那么多的绿叶,……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a、读了这句话,你最喜欢哪里?为什么?

      b、看着这一切,作者被榕树的勃勃生机震撼了,产生了联想,请你再读这一段话,想一想哪些是作者看到的?哪些是作者联想到的?

      c、这么美的大树,这么美的语言,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

      d、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大榕树这一部分。

      e、把你最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的奇特、美丽。其实在这棵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小鸟。第二天清早,我们又来到这里,有幸目睹了百鸟欢腾,群鸟纷飞的情景,你们想看吗?

      二、精读写鸟部分

      1、请大家静静地看,仔细地看,你感受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老师指图,你看这只鸟在干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那么巴金爷爷是怎样把百鸟欢腾写出来的呢? 出示课文,请你想一想怎样读才能表现这种场面?

      

      a、读好的,老师马上说:老师感觉到你刚才这里的短句子读得特别好,像跳舞似的,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吗?

      b、读不好的,老师说:老师觉得这句子写得很特别,你看都是两个字两个字的短句组成,你想想怎么读才能读出韵味来。

      c、师读后,师点评:

      对呀,大大小小,各种颜色,还用了四个短句子就写出来了,读起来多有节奏感啊,就像刚才同学说的像跳舞似的。好,现在你能读好了吗?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好的。

      d、13 小节呢?你能读出“应接不暇”吗?好,试试看。

      4、刚才大家用自己的嗓音读出了小鸟的欢乐,小鸟的欢腾,那么,小鸟们为什么如此的快乐?如此的开心呢?

      5、联系第九自然段,生自由谈。

      6、师接着说:是啊,你的意思老师明白,繁茂的大榕树给了小鸟一个舒适美丽的家,你看,生活在大榕树怀抱里的小鸟,它们没有烦恼,没有忧愁,没有敌人,没有威胁,没有争吵,只有快乐,只有自在,只有欢乐,只有幸福。就好像生活在天堂一般。小鸟因树而可爱,树因小鸟而充满生机,你感受到了

      吗?(齐读第十三自然段)是啊,树离不开鸟,鸟离不开树,所以,画眉时常引歌高唱,站在树枝上唱起了婉转动听的歌呢!看图,你想想画眉会唱些什么歌呢?

      7、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三、抄写句子,积累语言

      把描写优美的语段抄写在作业本上,并背诵。四、拓展练习,读写结合

      “鸟的天堂”现已成为一处浏览胜地,根据课文内容和搜集到的资料,写一篇导游词。

      板书设计:

      树:大、茂盛、奇特、美丽

      鸟的天堂————————————————————鸟的天堂

      鸟:多、热闹、兴奋、自由

      第 4 篇:《静夜思》教学设计模板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下面是关于《静夜思》教学设计模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静夜思》优秀教学设计 1

      一、教材简说

      《静夜思》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二、学习目标

      1.认识 10 个生字,会写 4 个字。认识 1 个偏旁“攵”。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朗读、背诵这首古诗。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1.识字。

      (1)自学古诗,说说已经认识哪几个字,是怎么认识的。请认识的学生当小老师,教大家把字读正确。

      (2)本课十个生字中,“床”“光”“望”“乡”都是后鼻音,注意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生字的巩固。在教学中,可以用组词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字义,加深对生字的记忆。如,光—光明、月光、灯光;举—举手、举重;还可用“大转盘” 以游戏的形式复习生字。(4)结合“故”的认记,认识“攵”这个偏旁。2.写字。

      本课要求书写的 4 个字可分两类。“目、耳”要注意提示横与横之间的距离; “头、米”要提示这两个字的最后一笔笔画不同,“头”的最后一笔是

      “点”,“米”的最后一笔是“捺”。可让学生运用对比法加深记忆:大— 头。

      

      (二)朗读感悟

      1.播放《静夜思》配乐朗诵录音,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2.小组合作,试读诗歌,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学生自由读,说说在读这首诗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4.启发想象,熟读成诵。播放柔和的音乐,创设一种意境,让学生配上简单的动作边做边读,熟读成诵。

      (三)课后练习

      “我会说”,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说话。在学完这首诗后,布置学生留心观察夜晚的天空。通过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方式把看到的夜空说一说。注意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及时纠正发言时的一些语病。同时还要注意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说话的内容更加充实。

      (四)实践活动

      古诗朗诵会:每个同学准备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进行一次古诗朗诵比赛。

      (五)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 1—2 课时。四、教学过程

      (一)自我展示,激发学习兴趣

      请学生背诵自己已经学过的古诗,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了解诗歌大意

      1.播放《静夜思》配乐朗诵录音,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2.自由读古诗,圈出不认识的生字。

      3.请学生当小老师,带读生字的字音。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记字方法,说说怎样朗读古诗比较好。

      (三)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画面

      1.互相交流,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在什么时候见过“霜”;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示“低头”“举头”的意思。

      
2.配乐朗读《静夜思》,想象诗歌画面。

      (四)朗读指导,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诵,教师随机指导。

      2.朗读反馈,练习背诵。

      (五)复习生字

      1.将生字与音节打乱,让学生以找朋友的方式复习巩固要认的生字。

      2.小组合作,认记生字。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识字竞赛,并评出优胜者。

      3.全班交流认记生字的方法。

      4.用“词语转盘”的形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游戏中复习本课的生字。(六)书写指导

      1.观察范字,指导书写。

      “耳”上横短,下横长;“头”的第五笔是“长点”。2.描红、临写,并提醒坐姿与执笔姿势要正确。

      3.展示学生作业,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七)实践活动

      观察夜晚的天空,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还可用图画来展示。

      五、资料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是盛唐时期的典型代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而奇特,风格飘逸而豪 放,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现存诗歌近千首,有“诗仙”的美 名。他与杜甫齐名,合称“李杜”。

      名诗欣赏古朗月行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谜语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静夜思》优秀教学设计 2 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写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难点:

      1、在诵读古诗过程中体会古诗意思,感受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2、培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落实观察夜空、阅读有关课外读物的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每位学生留心看夜空,看看有些什么。

      3、收集并阅读了解有关李白的事迹、其它诗作

      教学方法:初步学习运用理解词义串连句意的方法学习古诗。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观图导入。 说说自己看到的。二、揭题、释题。

      1、思:思念,想念。

      

      2、谁在什么地方,思念什么?

      3、课前准备情况(有关李白的)交流。三、初读古诗。

      1、借助拼音自由读,要求把每个字音都读准。

      2、把诗中的生字单独拿出读两遍,认一认。

      3、检查读的情况。(主要是字音)

      4、读后交流:你知道了什么,想知道什么。四、细读古诗。1、朗读古诗。你喜欢怎样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读,多肯定,多鼓励)

      2、配乐朗诵。

      3、当堂背诵。思念故乡为题材的诗作,除了静夜思以外,你还知道哪些呢?指名背诵,出示其中二首:《泊船瓜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朗读,背诵

      五、认记生字记字形静夜床光

      举头望低故乡

      1、说说你认记生字的方法,结合故的认识新偏旁。

      2、生字卡片认读。

      3、摘苹果游戏:把认到的生字摘下,组成词大声说出来。六、练习写字,

      1、观察范字指导书写耳上横短,下横长

      头:第一笔写在左上格,中间横略向上写在横中线上,第四笔竖撇,压竖中线起笔,最后一笔是长点,写在右下格

      

      米:第一笔点写在左上格,小撇与点相对写在右下格2、描红,临写,并提醒坐姿与执笔姿势要正确

      3、展示学生作业,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七、课外作业

      1、再看夜晚的天空,把新的发现说给同学听。2、课外继续收集和阅读:有关李白及他写的其他诗,还有描写夜空或介绍有关星体的科学知识的一些课外读物。把收集到的和读过的带到班里,向同学介绍或互相借阅。

      《静夜思》优秀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认识 9 个生字,会写 7 个字。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朗读、背诵这首古诗。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教学时数

      两 课 时 第一课时切入举偶

      1、谈话:同学们喜欢背古诗吗?你会背哪首古诗?能背给大家听吗?(指名回答,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课 题,齐读课题,提示“思”读平舌音,交待作者。)“静、夜”这两个字你认识吗?你怎样记住这两个字?你能简单地说出这两个字的意思吗?

      2、演示:出示课件或挂图,问:图上都画了什么?看到这晴朗美妙的夜空, 你想到了什么?(适时引出课题,板书课题)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李白写的,你能把课下收集到的资料向大家展示出来,并介绍一下他吗?

      对话平台

      

      范读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边看图边欣赏。自读

      1、请打开课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或者背一背吧!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和读背方式。)

      2、仔细观察,诗里面的字你认识了哪几个?是怎么认识的?把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古诗,互相评议。

      4、指名读文,师生共同评议。识字

      1、学习新的偏旁“攵”,出示生字卡片“故”,引导学生观察:“攵”象你认识的哪个字?它和“文”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怎么记住这个偏旁?2、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3、汇报。谁来当小老师,教大家把字读准确?请小老师说说在认读这些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4、开火车认读生字。

      5、组词,用你喜欢的字说一句话。

      6、游戏:找朋友。为生字宝宝找到自己的拼音朋友。熟读

      1、自由练读。(可以大声读,小声读,同桌读,小组读,你读我听,二人齐读……)

      2、指名读文,注意字音读得是否准确。

      3、与伙伴开展竞赛读: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自己找伙伴赛读。写字

      1、出示田字格中的字:“目、耳”,小组展开讨论:这两个字怎样写?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每一笔都写在什么位置?

      
2、汇报。

      3、教师范写。提示写这两个字时要注意横与横之间的距离。

      4、自由练写。想写几个就写几个,每个字都要让自己满意。

      5、哪个字最满意,找出来和同座交流,指出你满意在哪里。第二课时

      导入

      1、游戏:大转盘。(转盘上的指针转到了哪个词上就读哪个词,巩固识字效果。)

      2、齐读古诗。评读

      1、指名读,大家评。(整体读得怎么样?哪儿读得很好?哪儿读得还不够,应该怎样读?)

      2、组内互评。感悟

      1、自由读诗,想想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感受?

      2、说说你什么时候见过“霜”。用动作表示“低头”、“举头”的意思。

      3、你或者你的亲人有过想念亲人的体验吗?具体说说当时的感受。质疑

      仔细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背诵

      1、参照插图,边想诗的意境边自由练习,教师随机指导。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可以同座背,组内背,自由找伙伴背。)

      3、教师引背、指名背、齐背。

      3、表演背:假如你就是李白,请你边做动作边背这首诗。(配乐) 写字

      

      1、大屏幕出示“头、米”,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写这两个字时要注意什么。

      3、学生描红、临写。

      4、把自己认为写得最满意的字向学习伙伴和老师展示(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识字和写字的乐趣。)实践

      1、课后练习“我会说”,把你观察到的夜晚的天空说给同学们听。

      2、古诗朗诵会。(此项活动可延伸到课外进行,比比谁会背的古诗多,评出“小诗人”。)

      3、有余力的学生收集李白的其他古诗并摘记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可以问爸爸妈妈或其他长辈,也可以自己查找。)

      第 5 篇:《挑山工》教学设计模板

      《挑山工》是冯骥才在 1981 年写的泰山见闻之一,在文中没有着墨于泰山的雄姿和胜景,而是把目光投向挑货上山的山民,描绘了他们艰辛的劳作和惊人的毅力,赞颂了挑山工坚韧不拔的攀登精神。下面给大家分享《挑山工》教学设计,欢迎借鉴!《挑山工》教学设计 1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快与慢”的第一篇课文。文章是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作品。课文记叙“我”登泰山时发现挑山工登山的路程,虽然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却不比游人慢。经过与一位挑山工相遇、接触、交谈,得知他们速度不慢的原因在于他们登山时脚踏实地、坚持不懈,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踏踏实实、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课文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首先写“我”登山时看见挑山工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却不比游人慢,心中感到很奇怪;其次写“我”与一位挑山工交谈,明白了他登山速度快的原因;最后写下山后画了一幅登山画,用挑山工登山不止的精神勉励自己不断向前。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写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理解能力。

      

      3.通过人物外貌,体会人物性格特征;理解挑山工的话,从其登山中感受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理解挑山工的话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从中受到启发。

      (四)教学难点

      理解挑山工的语言;体会课文最后一句中“它”的含义。

      (五)课时安排2 课时

      (六)教学资源准备教学课件

      二、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1、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激发他们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果。

      2、以读为本,读中悟理悟情。读,是语文课堂的基点。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知,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

      3、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性。注重学生自主理解、体验。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做批注。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简略)

      一、师生浅谈单元主题“快与慢”。二、导入课文《挑山工》。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四、集中学习重点生字词。

      五、梳理文脉,概括主要内容。

      

      六、认识挑山工们登山特点(学习第一自然段)。

      七、了解作者关于挑山工的“不解之谜”(学习第二自然段)。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挑山工》。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挑山工是一群从事挑货上山的人。本文作者冯骥才为他们既写了一篇文章又创作了一幅画,通过阅读课文、欣赏图画,让我们初步认识了解了这群人。

      2.复习巩固生字新词。课件出示:

      诵读 平衡 朴素 健美 哲理包蕴 陡直 攀谈 憨厚 登攀咧开嘴 光溜溜 沉甸甸 黑黝黝

      腾云驾雾 不解之谜 心悦诚服 意味深长3.回顾作者的“不解之谜”。

      师:挑山工泰山上随处可见。作为作家和画家的冯骥才登山时却把目光投向最不起眼、最普通的挑山工。这源于作者登山时留心了一个现象,他感到奇怪, 成为了他心头的一个不解之谜。同学们,你们知道他的谜是什么吗?

      师引导学生回顾挑山工登山的情形强调“谜”点。二、精读感悟、体会人物形象

      1.引人新授内容。

      师:要想解开这个谜,我们得走近他们、深入了解他们,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作者有幸在泰山上结识了一位挑山工,在登山途中几次相遇,还进行了一番亲切交谈,最后不解之谜终于解开了。

      2.初读,整体(3—5 自然段)把握。

      师:找找读读文中描写这个挑山工的内容,看看作者主要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这个挑山工?

      生交流反馈。

      

      教师梳理:外貌、语言。

      【设计意图】对这一部分先整体把握,为后续的理解体会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奠定基础。

      3.细读外貌,体会人物性格特征。请画出文中描写挑山工外貌的语句,体会他的形象(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可在书旁或稿纸上做批注,可以是几个词语或句子。

      师生交流。 课件出示——

      (1)我们在山下买登山用的青竹杖,遇到一个挑山工,矮个子,脸儿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大约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中间露出鲜红的背心。

      (2)……褂子脱掉了,光穿着红背心,现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

      (3)他浓眉一抬,咧开嘴笑了,露出洁白的牙齿。师引导概括:健美、朴实等。

      【设计意图】认识了解人物,大都从直观外貌入手。由表及里,由易到难,这是认识规律。此处,可以通过文本阅读渗透写法指导——描写人物,外貌是重要内容。

      4.精读“语言”,体会人物精神品质。

      (1)师:这位挑山工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还是他的语言,他的一番话让“我”心悦诚服,消除了疑问。我们来看看他对“我”讲了哪些话。找找、读读、体会体会、做做批注。

      (2)师生交流。课件出示——

      “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是一条道?你们走得快,可是你们在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停下来呗!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么,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你看,是不是这个理儿?”

      思考——

      a.“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是一条道?”

      
请把这句换一种说法(变为陈述句)。

      b.“你们走得快,可是你们在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停下来呗!” 找出文中与之相对应的句子。

      c.“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么,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

      体会、概括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d.“我们跟你们不一样。”

      请结合课文内容,想想游客与挑山工还存在哪些方面不一样?

      【设计意图】这是课文理解的重难点。教师设计几个问题,有条理,有层次地分解了理解难点,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速度并不慢”的原因和体会出挑山工的坚持不懈、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精神。

      师生交流,体会人物精神品质(坚持不懈、脚踏实地、勇往直前)。

      师引导总结: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慢就是因为他们他们坚持不懈、脚踏实地、勇往直前。

      5.体会最后一自然地的“它”的含义。

      6.教师总结全文。

      7.回顾全文,填空练习,领会文章主题。课件出示:

      回顾课文内容,动脑填一填挑山工一番话让我( ),让我明白了他们的登山速度并不比游人慢的原因。虽然他们( ),虽然他们( ),但是他们( )、( )、( );可不像我们游人( )、( ),一路上时而饱览壮丽的山色,时而( )时而( ),怎不被落在后面挑山工赶上、超过?

      是呀,真正的“快”、最终的“快”,往往就取决于这种精神态度——朝着目标,坚持不懈地、脚踏实地地去努力。

      【设计意图】语文课堂离不开语言文字训练,这是语文教学的本真。此处设计让教学由点回到面,由局部回到整体;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让学生感悟“快与慢”的辩证关系,并受到思想启迪。

      

      三、欣赏泰山风景,升华情感。

      课件出示数幅风景图画,激发对挑山工钦佩、赞美之情。四、作业:写一篇读后感。

      【设计意图】读,起于疑,得于思,成于写。“写”是阅读理解的物化, “写”促进学生将美好思想情感不断内化。

      (三)板书设计挑着重担

      挑山工 路程多 坚持不懈、脚踏实地、勇往直前速度并不慢

      三、课堂反馈

      教学设计适应四年级学生认知水平。课堂交流顺畅,互动频繁。学生成功掌握阅读重难点,课堂教学效果佳,基本达成预定目标。

      《挑山工》教学设计 2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通过一组课文的学习,对自己有所感悟和收获,从中得到启发。

      教学重点:理解挑山工话语中蕴含的意味深长的意思。学习挑山工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难点: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从而领悟文本传递的含义。教学方法:读、说、思、议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阅读议题:生活中的启示。

      2、简介作者。二、学习新课

      1、初读文本,群体挑山工。

      说说挑山工在你的心中留下的初步印象? 2、再读文本,个体挑山工。学生交流预设一: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语,似乎包蕴这意味深长的哲理。

      学生交流预设二: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

      师引导:有什么地方不理解?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 出示金钥匙:我们经常采用的方法就是联系上下文。学生交流预设三:链接山民的话。

      他想了想说:“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是一条道?你们走得快,可是你们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停下来呗!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 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取了。你看,是不是这个理儿?”

      交流:从山民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师生对读。学生交流预设四:对比提升。

      如:或者在道边诵读凿在岩壁上的古人的题句,或者在喧闹的溪流边洗脸洗脚,他们就会不声不响地从你身旁走过,悄悄地走到你的前头去了。

      引导:游人上山的心情应该是怎么样的?而挑山工呢? 再读挑山工的话语,你从他的话中还体会到了什么?

      3、品读文本,理想挑山工。

      出示图片,大胆质疑。你有什么发现或问题?学生交流解疑。

      
引导思考:说说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它”指的是什么?作者需要它吗?再次齐声朗读。4、延伸文本,体会生活。

      本文的写法是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讲述一个道理。还学过类似的课文吗?

      《珍珠鸟》珍珠鸟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说说你的感受。

      《野草》这是一种怎样的草?具有什么品质?说说你的感受。三、总结

      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一件事,每个人感受不同,往往收获的也不一样。挑山工的作者冯骥才不光饱览壮丽山色,还能关注不声不响的挑山工,并从中悟出哲 理。生活就是一本书,只要你细心体会,你会从中收获更多的人生体验,这就是生活带给我们的启示。

      四、布置作业

      1、结合这一组课文内容,为自己写一句座右铭。

      2、挑山工就是挑货工,思考作者为什么不用“挑货工”为题? 五、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启示

      挑山工 坚持不懈珍珠鸟 信赖

      野草 坚韧

      《挑山工》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通过写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技能目标:学会本课“泰、衡、黝、咧、呗、哲、憨”7 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积累下面的词语:节奏、平衡、饱览、诵读、不解之谜、耽误、哲理、意味深长、心悦诚服。

      

      3、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说明的道理。了解挑山工,感受其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联系以前的自学方法,在质疑问难的基础上,学会课文内容;教师要从学生具体情况出发,推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谈话渲染、主题导入

      从今天起我们学习新的单元《快与慢》。一提起快慢,老师就会想到《龟兔赛跑》的故事。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生说)

      这节课我们一块儿来学习与快慢有关的一篇课文:《挑山工》。二、交流资料,链接文本

      课前布置同学们上网或通过其他的渠道搜集有关泰山和挑山工的资料,下面谁愿意向大家汇报一下。(生汇报)

      三、初读感知,自主质疑1、让学生带着任务,充分地自读课文。

      (1)自学生字,打开智慧门,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字形。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质疑。2、组织交流:

      (1)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如果觉得自己说不好,也可以说一说你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或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解疑释惑。各小组选择出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准备在全班交流。

      
(3)组织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师生共同提炼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学生的问题可能会有如下几个:“我们跟你们不一样。”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挑山工肩背重物,走折尺形路线,可速度为什么不比游人慢?课文最后一句里的“它”指什么?……)

      四、布置作业,熟读延伸

      把课文多读几遍,直到能够读流利为止。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开火车”读课文。师生从正确、流利、朗读习惯、技巧等方面进行评议。二、以疑促读,读中感悟

      1、按处理的次序出示上节课提炼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内容见前)

      2、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挑山工和游人的不同:

      (1)各自默读思考,然后填写表格中概括差异的部分。

      |    挑山工    |            |

      |    |    |

      |    |    |

      |    |    |

      |    |    | 对比结果:

      (2)在小组内分析交流,开展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统一认识。

      3、挑山工的速度为什么不比游人慢呢?在挑山工的回答中,有一个问句:

      “你看,是不是这个理?”挑山工是怎样理解“这个理”的呢?请同学们勾画出挑山工说的话,反复朗读,精读细品,然后填写表格中“对比结果”部分。

      (1)放手让学生自学。

      (2)组织交流评议。

      

      (3)通过朗读,你觉得在挑山工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有一种不怕吃苦,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

      (4)鼓励学生读出挑山工的精神。

      4、组织学生讨论:课文最后一句话“因为我需要它”里面的“它”指的是什么?

      三、再读深思,学习表达

      1、快速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人物品质的。

      2、组织交流,形成共识,指导习作。四、情境交融,心灵互动

      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认识了令人肃然起敬的挑山工。他们身上具有吃苦耐 劳,脚踏实地,认定目标,勇往直前的可贵品质。假如有一天你有机会去登泰山,你会和挑山工进行一次怎样的对话?(出示画面《与挑山工“面对

      面”》)

      五、赏读品味,激发情感

      同学们,在这篇课文的学习即将结束之时,你觉得哪些内容是自己最喜欢的, 请你富有激情地读一读,再说一说理由。如果你心里的想法一下子无法表达出来,那么就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行吗?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说说挑山工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并形成文章形式。第 6 篇:《美丽的规则》教学设计模板

      《美丽的规则》记叙了我们乘车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出发,赶往南端菲律普岛看企鹅归巢的路上看到的景象。赞扬了人们自觉遵守行车规则的美德。下面给大家分享《美丽的规则》的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美丽的规则》优秀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认识 1 个生字“澳”,读读记记“忧心忡忡、成千上万、炫耀、耀武扬威、依然、密密麻麻、失衡”等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美丽的规则”的含义,提高遵守规则的自觉性。教学重点:读懂课文,体会“美丽的规则”的含义。

      教学难点:认识严格遵守规则的意义,提高遵守规则的自觉性。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创设情境,质疑导入课题

      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和大家玩个“脑子急转弯”的游戏,游戏的规则是老师读完题目后说“开始”才能举手回答(先用课件出示脑筋急转弯题目,让学生回答后再出示答案)

      2.小结:刚才有的同学急于回答老师的问题而忘记我提的规则,虽然答对了但很遗憾没有得分!国家的法律是一种规则,社会公德是一种规则,学校的规章制度也是一种规则,通过遵守这些规则,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才能有序、正常地进行。今天,我们继续围绕“规则”这一个话题,来学习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3.板书课题:美丽的规则,学生齐读。

      4.引导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呢?

      (1)文中的“规则”指的是什么?板书:是何规则?

      (2)为什么说这规则是美丽的?板书:为何美丽?

      (3)这篇课文给我们什么启示?板书:有何启示? 二、检查预习

      课件出示生字“澳”)认识生字“澳”,并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1、(出示图片)认识并简单介绍澳大利亚、墨尔本的菲律普岛。

      2、(出示词语)理解词语意思,能加以运用,并积累部分词语。

      (1)理解词语的意思

      忧心忡忡:忡忡,忧愁的样子。忧愁的心情。炫耀:夸耀。

      

      耀武扬威:炫耀武力,威风。失衡:失去平衡。

      观察这几个词语,说说其中的某个词有什么特点,你能举出类似的词吗?(学生能说出描写心情、神态或 ABCC 式的词都行)你能用其中的一个词说一句话吗?

      (3)把自己最喜欢的词写在采集本上。

      3、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记叙了“我们”乘车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出发,赶往南端的菲律普岛看企鹅归巢的路上看到的景象,赞颂了澳大利亚的人们自觉遵守行车规则的美德。)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完成教师导学一(课件出示问题和方法)

      (1)“我们”在赶往澳大利亚南端的菲律普岛看企鹅归巢的美景的路上为什么担心会堵车?

      (2)在离企鹅岛还有六十多公里的时候,对面出现了什么情况?后来“我们” 看到了什么场景?

      方法: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1—5 自然段,在文中找出答案。2、交流汇报问题(1)

      (1)指名回答,读第二自然段。

      (2)指导朗读,抓住“短短的”“遗憾”体会出能看企鹅归巢的时间短和“我们”的担心,再指名读,然后出示第二自然段齐读。

      3、交流汇报问题(2)(指名读——抓住“终于”“耀武扬威”指导朗读—— 男女生比赛读)

      4、完成小练笔(出示课件:认真默读第三自然段,试想象车上的乘客看到一眼望不到头的车辆时,表情会怎样?试为其中的一位“年轻人”设计几句神态描写。

      (1)学生在小练笔上写。

      (2)指名汇报。

      

      (3)教师出示有关神态描写的句子。(比如神态描写:“他的眉头紧皱着,眼睛睁得很大,时不时地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车辆。”)

      5、完成教师导学二(出示问题,并提出学习方法)

      为什么看起来毫无美感的“失衡”之景作者却说是他平生见过的最美丽的景观之一?

      方法:学生自由轻声读 6——8 自然段,读后交流,并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交流汇报。

      (3)指导朗读。(课件出示第六自然段课文内容师:轻声朗读第六自然段,说说读后的感受。

      师:请你们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老师在读这段课文时,会在文章的前面加上“呀”“啊”这些语气词来表达自己的惊讶之情!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

      6、请同学们再想一想,这种情况在我们国家是非常罕见的,或者说在我们身边是非常少见的。

      师:.下面我给大家出示一副我们国家堵车的画面(出示课件),请你用一个词形容。(毫无秩序、一片混乱、混乱无章等)

      师:这是澳大利亚公路上的一幅画面(出示画面),请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眼前的这种景观?(井井有条、井然有序)

      (3)(课件出示齐读有关句子)要知道,这里是荒凉的澳大利亚最南端,没有警察,也没有监视器,有的只是车道中间的一道白线,一道看起来似乎毫无约束力的白线。(板书:白线——风景)

      (4)出示 6.7 自然段读(男女生赛读)

      (5)让我们把目光注意到这个“聪明人”请大家想想“聪明人”指的是怎样的人。(指耍小聪明的人、违规越线的人)四、合作探究,揭示题义

      为什么说“它留给我的印象,甚至要比后来我们看到的可爱的小企鹅还要深刻?”

      1.完成教师导学三(出示课件)学生快速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与课题相对应的句子。

      
2.出示美丽的小企鹅图片

      3.指名反馈,齐读句子:“因为我从那条流淌的车灯之河中,看到了规则之美、人性之美。”

      4.体会句中的含义。

      (1)“那条流淌的车灯之河”指的是摩托车赛散场后,从对面开来的成千上万的车辆。这里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再次说明了对面驶来的车辆之多, 并且正缓缓有序地前进。

      (2)讨论:为什么作者说他从那条流淌的车灯之河中,看到了规则之美、人性之美?

      教师小结:看到“规则之美”是因为:正是有了规则的存在,才出现了车流行进时井然有序的和谐美好的情景;看到“人性之美”是因为:正是由于人们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维护交通秩序,这条车灯之河才能得以顺畅流淌。

      5.这里的“规则之美、人性之美”不仅指最美丽的这种“失衡”的图景,也指创造这种美景的人们自学遵守规则的道德美。既点明了文章的主题,也照应了文章题目。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板书:人性)

      6.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7.课堂小结

      这是一条只有两车道的路,一条车道上行驶着成千上万辆车,另一条车道上却只有一辆车,这里没有警察,没有监视器,有的只是车道中间的一条白线,然而,在那拥挤的车流中,没有一辆车越过中线,所有的车辆都在顺畅地行驶, 是规则创造了这井然有序、和谐美好的景观。而规则,是需要我们每个人去自觉遵守,去用心维护的。

      五、课堂内外

      1、完成教师导学四(出示课件:说说生活中你还从那些场景体会到了规则之美?)

      2、谈谈学习了本课后有哪些启示?

      3、了解遵守交通规则的公益广告(出示相关公益广告读)

      六、课堂延伸(出示课件:从课外书籍中搜集“没有规则、不成方圆”的实例。

      板书设计:

      

      美丽的规则是何规则?

      

      人性为何美丽?

      

      白线——风景有何启示?

      《美丽的规则》优秀教学设计 2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记叙了“我们”乘车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出发,赶往南端菲律普岛看企鹅归巢的路上看到的景象。赞颂了人们自觉遵守行车规则的美德。

      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美丽的规则”的含义,提高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2、帮助学生认识一个生字“澳”,读读记记::“忧心忡忡、成千上万、炫耀、耀武扬威、依然、密密麻麻、失衡”等词语。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读懂课文,体会“美丽的规则”的含义。四、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严格遵守规则的意义,提高遵守规则的自觉性。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马路上堵车的情形,看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在《美丽的规则》一课中作者乘车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出发,赶往南端菲律普岛看企鹅的路上看到什么情形呢?(引出新课、板书课 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不懂的句子。(生字画“    ”,句子画

      “﹏”)

      2、指名交流。

      3、再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组织小组交流。

      三、自读感悟,体会内涵。

      1、分小组读课文,边读边想:(课件出示问题点)

      (1)、“我们”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出发,赶往南端的菲律普岛看企鹅归巢的美景的路上最担心的是什么?为什么?

      (2)、在离企鹅岛还有六十多公里的时候,对面出现什么?后来,“我们”看到了什么场景?有什么感受?

      (3)、为什么说“它留给我的印象,甚至要比后来看到可爱的小企鹅还要深刻”?

      (4)、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归纳主题。

      4、小结。

      通过学习,让我们了解了作者从那条流淌的车灯之河中,看到规则之美、人性之美。这里的“规则之美”、“人性之美”不仅指最美丽的这种“失衡”的图景,也指创造这种美景的人们自觉遵守规则的道德美。既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也照应了文章的题目,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从课外书籍中搜集“没有规则、不成方圆”的实例。五、布置作业:

      

      1、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美丽的规则”的含义。

      2、在课文中挑选自己喜欢的词语,读读写写。

      第 7 篇:《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模板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面积的认识和常用面积单位的认识两个内容。下面给大家分享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 1方米、1 平方分米、1 平方厘米的表象。

      2、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探索物体和图形大小的过程。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发展空间观念。

      3、初步学会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初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1 平方米的表象,会选择合适的单位,量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或平面图形的面积。

      教学准备:常用面积单位模型。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信息窗 1 主题图)

      师:小明家要买新房了,大家看,他们一家笑得多开心呀!观察画面,看你发现了什么?你想提什么问题?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

      1、师:你能解决刚才我们提出的“餐厅和厨房哪个大”这个问题吗?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出比较房间地面的大小。

      利用比一比或摆一摆的方法,自己尝试解决。 2、请学生汇报自己是怎么做和,有什么发现。

      
3、师:厨房和餐厅和地面是有大小的,地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你能说说客厅、卧室的面积是指什么吗?

      学生可能用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摆,得到厨房比餐厅大。4、现在你知道什么是面积了吗?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对面积的理解。活动二:

      1、师: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晚厅的面积有多大?”的问题吗? 学生自己摆。

      2、师:把你解决的办法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交流。

      3、师:大家用来计量的单位不一样,所以得到的结果不一样。为了方便,人们统一了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活动三:

      1、认识平方厘米。

      师:边长 1 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 1 平方厘米。2、学生操作、感受。

      (1)画出 1 平方厘米大的正方形。

      (2)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有 1 平方厘米。

      (3)1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量身边较小物体的面的面积。3、认识平方分米

      师:请你量量桌子面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操作,会感到太麻烦,质疑,有没有大一点的面积单位呢? 师介绍面积单位 1 平方分米,并感受它们的大小。

      4、认识平方米。

      (1)介绍1平方米有多大。

      
(2)画出 1 平方米的大小。

      (3)让学生站一站,看大约站多少名同学。

      课堂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学生思考,回顾学习内容)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 70~74 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

      2.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表象。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经过探究、讨论,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面积为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1 平方米的纸片各一张。

      学具:每组一张粉红色纸(长 18 厘米、宽 6 厘米),一张绿色纸(长 12 厘

      米、宽 9 厘米);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学具若干;每生面积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的学具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操作感受,认识面积

      师:同学们,前段时间侯老师刚买了一套住房(出示课件),你们想了解点什么? (学生回答。)情况一:若学生回答的问题有价值。

      师:同学们有的想知道……,有的想知道……,这是新房的平面设计图,从这个图上,你知道了些什么?

      情况二:学生回答的问题没有价值。

      

      师:同学们想知道的事情可真多,这是新房的平面设计图,仔细观察这个图, 你知道了些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房间是有大有小的。)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有的房间大,有的房间小,房间的大小指的是面积的大小,客厅大也就是说客厅的面积大,卫生间小是指卫生间的面积小,那你能说一说,客厅的面积指的是什么吗?引导学生说出是指地面的大小。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房间地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比如,餐厅地面的大小是餐厅的面积,厨房地面的大小是厨房的面积。

      师:再比如说,你看,这里是我手掌的面,那么这个手掌面的大小,就是我手掌的面积。那你们的手掌面呢?谁愿跟我比比,谁的面积大。

      师:你来,同学们看,谁的面积大? 师:同位互相比一下。

      师:其实,周围物体的面也有大有小。现在大家可以任意找一找,比一比。然后互相说一说,看看哪些面的面积大,哪些面的面积小。开始吧。(学生小组自由探究。)

      师:谁来说一下,你们比较的哪些面的面积大,哪些面的面积小?

      学生交流(学习重叠法的语言:这个同学是把这两个面重叠在一起来进行比较的,他发现垫壳的面多出一部分,所以就说垫壳的面积大,这个方法不错,我们可以叫它重叠法。)

      师:刚才通过观察,同学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以前,我们学过不少图形,你们看,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课件出示),这些图形的周围都是封闭的,我们叫它封闭图形。这些图形也有大小吗?

      师:你能看出正方形和长方形哪一个大吗?圆形和三角形呢?

      师: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我们可以说正方形比长方形的面积大,圆形比长方形的面积大,你能说出在这四个图形中哪一个的面积最大吗?

      生: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二、比较面积大小,探索面积单位

      师:刚才有的面的面积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大小,那你觉得餐厅和厨房哪一间的面积大呢?现在我们就想办法来研究一下,好不好?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学具,在信封里装着,可以利用这些学具摆一摆,数一数,看它们的面积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好吗?看哪个小组能最先得出结论。

      学生小组活动并汇报。(师巡视观察学生摆的有几种情况)

      

      展示摆的好的小组,正确的摆法有以下情况: 红纸 绿纸

      正方形 12 12

      圆形 12 12

      长方形 18 18

      师:刚才,老师发现有一个小组是这样摆的,(出示错误的一组)你能说说你们比较的是哪张纸的面积大吗?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答)

      师:那你认为这样合适吗?师:找同一小组同学说:那你认为怎样就合适了? 引导学生说:要用一样的。

      师:也就是说,我们在测量面积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师:也就是说,我们在测量面积的时候,要用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 就叫面积单位。

      刚才,我们用到的正方形、长方形都可以看作一个面积单位,为了方便,人们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想不想知道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几个?是怎样规定的?请带着这两个问题看数学课本 73、74 页,从这里边找到答案。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每个面积单位有多大?学生看书后小组互相说说这两个问题。

      师:谁来告诉同学们,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几个?(学生回答。) 师:你知道 1 平方厘米有多大吗?

      师:你能从你的学具里面找出 1 平方厘米吗?(师贴 1 平方厘米)

      师:量一量,看它的边长是不是 1 厘米?在你的脑海里想象一下 1 平方厘米有

      多大?看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的面积大约是 1 平方厘米?也可以跟你的同位说一说。(学生汇报。)

      师:现在我们知道 1 平方厘米有多大了。现在你估计一下,这块橡皮的面积大约有几个 1 平方厘米呢?

      

      生:5 个。

      师:51 平方厘米也就是几平方厘米(5 平方厘米),你认为橡皮这个面的面积是 5 平方厘米,还有谁想说?

      是: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里的 1 平方厘米摆一摆,看你们的估计是否正确?

      学生小组合作验证。

      师:刚才,咱们用 1 平方厘米的学具很快测量出了橡皮的面的面积。请你想一下,如果用它来测量这张桌子的面积,你觉得怎样呢?(学生答。)师:对呀,太小了怎么办?你觉得用哪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师:你能从你的学具里面找出 1 平方分米吗?(如果学生举起 1 平方分米就说,你知道这是多少吗?)

      师:祝贺你们,找对了。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学生量。)

      师:我们周围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 1 平方分米呢?(学生找。)

      师:想一下,用 1 平方分米可以测量哪些面的面积呢?(学生答。师:如果用它来测量操场的面积,你感觉怎样?

      师:你觉得用哪个单位来测量操场的面积比较合适呢? 生:平方米。

      师:你知道 1 平方米有多大吗?

      师: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 1 平方米,看大不大。

      师给学生展示 1 平方米。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找一找 1 平方米,好吗?(学生交流。师:估计一下,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几平方米?(师演示。) 师:看一下,1 平方米的面积上能站多少个人,好吗?

      三、小结,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咱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而且知道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米和平方分米,咱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好吗?

      
四、巩固练习

      师: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邮票和课桌面的面积。

      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的收获不小,不仅知道了什么是面 积,而且还了解了面积单位,并且也学会了用测量的方法知道一些表面的面 积,下节课,我们将学习用计算的方法来知道物体表面的面积,老师希望你们能好好学习,学到更多的知识,好吗?

      五、评析

      《标准》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取得进步和发展。”本节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教师在教学时充分展现了概念的生成过程,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充分的动手操作活动中,理解和建立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概念。

      课的开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摸一摸身边熟悉物体的面,直观体会和发现物体的面有大有小。在获得多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揭示面积概念,顺理成 章,水到渠成。动手摸面体会比较面的大小也有利于与前面学习的长度加以区分比较。

      在学习面积单位时,教师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两张纸面积的大小,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理解要测量物体面积要用统一的标准,这统一标准就是要学习的面积单位。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探索规律,有利于学生面积单位这一知识的形成。

      2.巧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交流中构建知识。

      在面积单位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引进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教师设计了一系列探究性问题,让学生想办法比较红、绿两张纸面积的大小,使学生产生了认知矛盾的冲突,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比较面积方法的强烈愿望。教师很好地抓住这一时机,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借助手中的学具,在摆一摆、量一量、数一数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标准── 面积单位”,从而体会到用正方形测量比较方便。这一系列的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和建构,培养了学生探索意识和合作能力。

      3.让学生用 1 平方分米这些面积单位进行实际测量、估测,有利于学生对各面积单位概念的建立和估测能力的培养。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注重了学习过程的探索性,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指导性,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1、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2、在实践操作和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历、体验面积单位统一的必要性和建立面积单位的规则。

      3、通过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初步认识并建立常用面积单位的表象。教学难点:

      体验、感受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1 平方米的纸各一张、三张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彩纸

      学具:每组两个学具袋,一号袋:一张黄纸(21 厘米,宽 6 厘米),一张红

      纸(15 厘米,宽 9 厘米),小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纸片若干;二号袋:一平方厘米的小纸片若干,一平方分米的彩纸和接近一平方分米的彩纸各一张, 尺子、剪刀。

      教学过程:

      一、直揭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1、(屏幕出示课题)知道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什么吗?

      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想知道它的哪些知识?(生提问题)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进入今天的知识殿堂吧!

      二、观察比较感知面积的意义1、物体表面的面积(1)看一看

      课件出示书上 71 页两幅图,生回答小精灵的问题。

      

      (2)摸一摸

      每个物体都有面,请你从身边物体中找一个面摸一摸。

      (3)比一比

      比较刚才摸的这些面,你有什么发现?

      (4)形成概念

      师: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2、感知封闭图形的面积(1)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师:物体的表面不仅有大小之分,它们的形状也各不相同,如果把物体的一个面描画下来,就得到了我们学过的一些平面图形,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生:封闭图形(课件出示)师:如果让你给他们涂色,要求最快涂完,你会选谁?为什么?

      (2)下面两个图形,(课件出示)你能比出它们谁大谁小吗?怎样就能比出大小了呢?生说师演示。

      师:不但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封闭图形也是有大有小的,封闭图形的大小也是它们的面积。

      3、揭示面积概念

      让学生完整地说出面积的概念。三、动手操作统一面积单位

      ①观察法

      出示两个长方形(出示教具)

      师: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一眼就能看出来?

      ②重叠法

      师:你还能看出这两张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吗?

      师:凭观察很难判断出大小,怎么办?用什么方法就能知道? 生放在一起比较

      

      师:就是重叠在一起比较出了面积大小,这是一种比较面积大小的好方法

      ③动手拼摆法

      A 师:老师这儿还有两个图形,你能用刚才的方法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吗?

      (生:重叠后先剪再比,生评价)

      师:对于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谁大谁小,大家的意见不一致,有人说黄纸大, 有的说红纸大,还有的说一样大?看来,直接观察或重叠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都有困难,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比较大小?(思考:究竟谁大谁小呢?)

      师: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这样两张卡片和各种形状的学具,大家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量一量,验证自己的判断。

      B 师提出活动要求:

      ①由小组长负责,各组内成员要有分工、有合作、有交流。

      ②边摆边交流边记录。

      C 小组活动,师参与收集反馈信息D 汇报交流:课件配合演示

      生说师反馈。

      师:比较出结果的同学们汇报一下,你们比较的结果?先说你们组比较的结 果,再说说你们的理由,一生汇报,其余评价,师出示用不同形状来比较的课件,参与学生的讨论。

      师:也就是说,比较面积大小时应注意什么?

      (生答)用到的学具大小要怎样?要用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在数学上,我们就把小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那么,作为面积单位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呢?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还是去请教一下课本吧!

      四、自学课本认识面积单位

      1、自学课本 73、74 页,(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2、生看书师参与指导

      3、生汇报学习收获

      师:你从书上学到了哪些面积单位?(师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A:认识平方厘米

      师:平方厘米是怎样规定的?实物贴在黑板上。

      生:请大家从 2 号学具袋里拿出面积是 1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边长应该是多少?

      量:验证边长是不是 1 厘米

      画:画一个面积是 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比:想一想,身上或周围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是 1 平方厘米

      估:有 1 平方厘米的帮助,我们就可以测量一些物体的面有多大了,这个火柴盒(师出示火柴盒)这个火柴盒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先估再量。

      B:认识平方分米

      师:如果继续用 1 平方厘米的小纸片来测一测数学书的封面有多大,你感觉怎样?1 平方分米有多大呢?书上怎么说的?

      找:从学具袋中找一个 1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摸一摸看它有多大?想想身边有

      哪些物体的面是 1 平方分米?

      比:用手比划 1 平方分米的大小?

      剪:请大家拿出剪刀,用你的彩纸剪出面积是 1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注意:

      不要拿 1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去比,也要用尺子量生动手剪后,高举作品。

      师:拿出那张 1 平方分米的纸板和你剪的比一比,自己评价剪得怎样? 估:数学书封面面积大约是多大?动手测量。

      C 认识 1 平方米

      师:刚才我们用平方分米作单位,很方便地测出了数学书的面积,若想知道这个教室地面的面积,你感觉用平方分米作单位怎么样?用哪个面积单位合适 呢?(生:平方米)

      师:1 平方米有多大?书上怎么规定的?想像一下,1 平方米大概多大生比划)(板书)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 1 平方米,想不想看看,大吗?身边有 1 平方米吗?

      
师:做个小游戏:老师把 1 平方米的纸铺在地上,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这平

      方米 1 有多大?(找一生体验感受)

      如果找小朋友站到这上面来,你估计能站多少个小朋友? 五、结合实际综合应用

      1、填合适的单位

      2、小故事

      3、拼一拼

      六、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如果用今天学到的面积单位测量祖国的面积,合适吗?有没有更大的面积单位呢?请大家课后查资料了解。

【教学设计模板下载 教学设计模板表格免费下载】相关文章: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新颖09-08

幼儿园中班教学反思 幼儿园中班教学反思20篇09-08

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 精选 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09-08

主题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主题教学活动方案设计步骤09-08

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方案怎么写09-08

数学教学心得感想 教数学的心得09-08

教学设计模板下载 教学设计模板表格免费下载09-08

教学设计万能模板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万能模板09-08

幼儿园教育教学方案设计 幼儿园教学方案模板09-08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七篇 教学设计方案参考模板09-08

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小学语文09-08

政治优秀教学设计案例范文 政治教学设计方案09-08

作文教学反思 六年级变形记作文教学反思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