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选有五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语文书上已明确指出: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桃花源记》乃《桃花源诗》的序文),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 《桃花源记》
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陶渊明之所以能在文中写出这样一个美好社会,同他本人的经历也有密切关系。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起来。陶渊明在农村过了几十年的隐居生活,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淳朴的老百姓在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比在官场和那些醉心功名利禄的人相处,心情要愉快得多。这些都说明了陶渊明对当时政治黑暗的社会极为不满,对广大农民有深厚的感情。 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它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给读者展现了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读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及其社会理想;
2.了解叙事完整,条理清晰,语言精练,准确的写作特点;
3.掌握豁、阡陌、诣、髫等字;
4.初步学会对照注释阅读课文,并流畅朗读课文;
5.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及其局限性。教学重点
1.了解陶渊明及其社会理想;
2.了解叙事完整,条理清晰,语言精练,准确的写作特点;
3.初步学会对照注释阅读课文,并流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了解叙事完整,条理清晰,语言精练,准确的写作特点;
2.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及其局限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为了全中国的解放,人民子弟兵势如破竹,杀敌人个片甲不留;为了解放全中国,无名英雄老头子用一枝竹篙撑起了整个白洋淀;为了正义,孱弱的老妈妈甘愿冒着生命的危险为素不相识的烈士守灵;为了正义,雨果先生用犹如匕首的笔严厉地谴责了自己的强盗同胞。
他们中,有战士,有老百姓,有作家。
在中国“学而优则仕”的古代,面对乱世,面对民生疾苦,仕大夫们会作何选择呢?
(2)看看他们的代表陶渊明吧:()
(3)简介时代背景()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同时也结束了13年的仕途生涯。告别时,先生留下了潇洒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一语。
从此,先生开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的田园生活。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他为身处乱世,悲惨,绝望的人民描绘了一幅美好生活的蓝图,那就是“世外桃源”。 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4)文言文学习导引
众所周知,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以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古典文化取胜,文言文就是古典文学的一朵奇葩。它最突出的特点是“言虽简而意无穷”(可用一字表达一词的意思:可以,现代文作为能愿动词,文言文说成可以凭借的意思),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明确我们学习文言文的具体步骤:
①熟读,背诵课文;
②解释掌握带点字解释,翻译全文,做好学习文言文的拐杖;
③积累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吾是我的意思;之可以作为助词的,也可以作为代词他,什么事物等等),学会课外迁移;
④用心领悟,学会见言而知意,把言意融为一体。
二、重点字词掌握()
三、练习巩固()
四、一读,赏美景:(开头--鸡犬相闻)
集体“字正腔圆”地读,学会评点桃源奇美之景: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朱熹示例:
“忽逢桃花林,……落英缤纷”:(再读,四字句连接稍快,体现惊喜之情)
奇在纯净,“中无杂树”;美在繁花似锦,郁郁葱葱;
技法:用四字句的形式,读起来铿锵和谐,节奏整齐,朗朗上口。
“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再读,前重后轻,体现神秘感)
奇在神秘,隐蔽;
“土地平旷,……鸡犬相闻”(前快后慢最后轻)
“平旷”指土地广阔平坦;“俨然”即整齐有序;“良田美池桑竹”三词并列,描写出田地的肥沃,
池塘环绕以及树木成阴的佳景;“相闻”则以动写静,既说明牲畜兴旺,又让人感受乡村的宁
谧,美在闲适祥和。
五、二读,赏民风:(其中至不足为外人道也)
个别“有板有眼”地读,学会评点桃源淳朴之民风: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宋人朱熹又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停顿学法指导:
(1)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如:夫、盖、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顿:
例:遂|与外人间隔
(2)特殊的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
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例:乃|大惊
(4)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
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朗读指导示例:
“①问今是问世,②乃不知有汉.3)无论魏晋、,,加着重号的调应重读,语调稍慢;第①句读得略平缓.②③句读得有起 伏;第①句与②③句间停顿略久,②③句连接要紧凑。
民风评点:
示例:
民风:
“其中往来种作……并怡然自乐”:人丁兴旺,祥和愉快;
“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丰衣足食,热情好客;
“见渔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善良,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六、三读,悟理想
集体“有情有味”地读。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
1.奇美的景致,淳朴的民风组成了桃源人的生活画卷,根据你的想象,寻找文中任一处,与战乱的外界作一对比:
(1)桃花源有着“良田美池桑竹”的秀美环境,而外界却是战乱频频,“烽火连三月”,
(2)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人们居住安定舒适,而外界百姓却是颠沛流离,背井离乡,国破家亡,一片焦土瓦砾。
(3)桃花源“鸡犬相闻”,人们“往来种作”,“恰然自乐”,处处是人丁兴旺、祥和快乐的氛围,而外界百姓却饱受战火磨难,过日如年,终日生活在痛苦之中。
(4)桃花源人丰衣足食,不受徭役之苦,但是外面的世界却是:
(5)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晋书 刘毅传)
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宋书 荆州蛮)2.既有如此乐土,外界黎民为何不蜂拥而至?
从结尾找答案。
乐土虽美,但虚幻,飘渺,不存在。“处处志之”“遂迷,未果”
它只是身处乱世,给绝境中的黎民以“逢生”的一个梦,一幅未来家园的美丽蓝图:
桃花源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阶级、人人平等自由、家家丰衣足食这样一个安宁美好的理想社会。
现时不存在,但可以期望于未来。
3.“有情有味”读理想,读出憧憬,读出神往,读出神秘。
七、总结
所谓“文如其人”,一个站在闲适幽静的家园上指点文字的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人贵真,诗亦贵真,诗真乃由人真而来,这就是陶诗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
“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
“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
八、拓展训练()板书
桃花源记
陶渊明
美景:闲适祥和
世外桃源 民风:淳朴善良
理想:平等自由
教学反思
本文的教学我的设想是以学生朗读与自学为主,教师点拔为辅,“学、问、讲、练、创”为教学理论支撑。在教学中先带着学生疏通文中的字词句,再借助幻灯片把桃花源记的美景与文字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探讨本文的思想内容和主旨。这节课上有大多数学生能积极投入到教学中,对本文比较感兴趣。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桃花源记》 初二语文下册桃花源记课文】相关文章:
小学二年级语文《千人糕》教学反思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千人糕教学反思09-14
《千人糕》教学反思 《千人糕》课后反思09-14
桃花源记反思总结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教案课后反思09-14
《桃花源记》的优秀说课稿 桃花源记说课稿和教学设计09-14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桃花源记》 初二语文下册桃花源记课文09-14
《桃花源记》 教案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 教案教学设计与反思09-14
《桃花源记》的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第一课时09-14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09-14
《桃花源记》说课稿 桃花源记说课比赛视频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