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班化教育?
(1)国内外关于小班化教育的研究情况。
小班化教育是当今发达国家提高基础教育质量、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一项重要对策。美国、日本、荷兰、韩国等国政府都对控制与缩小班级规模做出相应的规定,出台相应的政策。在美国,克林顿政府将缩小班级规模作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一大关键,提出到2005年实现小学低年级每班18个学生的班级规模。小班化教育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教育发展趋势。
随着出生人口负增长、教育资源的充裕和家长对子女教育投入的加大,被称为“精品教育”的小班化教育在国内部分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渐露风采,成为教育改革新的探索热点,被称为“教育
领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在推行小班化教育上,上海起步之早和迈步之速在国内至今无人能及:1996年刚刚组织专家进行小班化教育的可行性研究,1997年就已经在黄浦等8个区县的12所小学启动试点;1998年试点学校增加到150所,1999年达到280多所,一些区在一年级基本普及了小班化教育。目前,上海有300多所学校实施了小班化教育,小班化教学基本模式的研究重心已经转移到中高年级。预计今后3-5年,上海将有80%的小学实行小班化。北京市从1997年开始进行小班化教育实验研究,到目前为止,有16个区县的145所学校、819个教学班20300名学生参加,平均班额不足25人。随之,南京、长春、大连、泰州等城市紧跟其后,改革势头方兴未艾。浙江省杭州、宁波、台州、金华(新世纪学校)等地的部分学校(多为小学和初中)也开始关注这项改革并参与其中。
虽然,小班化教育在各地兴起的原因不尽相同:在一些地方,小班化出现的动因是为了增加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而在另一些地方,小班化的出现可能源于生源的萎缩和教育布局的调整。但是,我们关注小班化,因为它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班级学生数量的变化,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背后教育观念和思想、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变化。从一定意义上,小班化正是在“普九”后,基础教育领域在努力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它保留了传统班级授课制的优势,但是避免了传统的大班额必然带来的不能充分适应学生个性差异,无法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此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受到忽视的状况。小班化教育带来的对个体受教育充分程度的关注,体现了教育上的人文关怀,单纯学生数的削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班化教育,小班化教育的核心在于实现以人为本,这为传统班级授课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2)“小班化教育”的概念。
“小班”是相对于大班而言,班级学生数的缩小,是一种个别化、个性化教育理念追求的教育活动的空间形式。
小班化教育指的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种班级教学活动形式。小班化教育过程的重心由教师主体转向学生主体,一般而言,小班化教育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①缩小班级规模。一个班级通常控制在25-30人左右
②改变教室空间格局。在各地开展的小班化教育实验中,教室环境的设计和创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课桌椅的布置,一改过去那种简单的秧田型,而采用马鞍型、品字型、周边型等多种形式。同时在教室中配置了图书架、玩具、体育器材等设施。
③强调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确立以育人为本的思想,把学生视为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文化背景、知识积累、兴趣爱好等不同特点且客观上存在差异的人。这种教育观念的变化导致学校从教育目标、课程、教学到评价的整体改革。
(3)小班化教育的优势。
①有利于全体学生受到更充分的教育。小班化教育使教学的空间大为增加。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的频率与密度随之增大。教师利用扩大了的空间与充满人性味的教育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时间与空间,并通过加强指导与交往,强化对学生的学力乃至人格的影响力,从而大大提高了每个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充分占有和享用人的发展资源。
②有利于使每个个体受到更多的关注。传统的大班授课模式很难对每一个体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地监控、指导与反馈,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而小班教育突破了传统的大班教学的局限,使每个学生都在教师的关注视野之内,使过去存在的教育“死角”被减至最低限度内。科学的教育实践表明,教师最适合的视野范围为25名学生。在小班中,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个别辅导,有更多的机会在教室内巡回,增加与每一个学生的接触,教师对学生可以当面交流,当堂面批,当场指导,既缩短了师生间的空间与心理距离,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每一个方面,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相对优质的教育和最优发展。
③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注重师生的双向和谐活动,更注重学生的情感参与过程,解放了学生的五官,克服了以往普遍存在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参与、部分参与、形式参与的局面,为学生提供了大大高于以往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主活动、群体活动的机会与空间。课堂中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得到激发,参与欲得到满足,创造欲得到发挥,从而使主体作用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④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陶行知先生早年曾呼吁“砸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小班化教育摒除了“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旧观念,改变了教师作为至高无上的权威者的地位,努力为学习者营造民主、平等、自由地进行“学术”研究的良好氛围,此时教师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学生跳出了围着教师转的怪圈,通过自己学习、自编小品、即兴表演、发明制作等以自学、自强、自治为核心的“三自”活动,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解放了学生的头脑、双手、嘴、眼睛、时间和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76.小班化教育的基本教育理念有哪些?
(1)教育均等。教育均等是指社会中的任何成员都享有均等参与学习和受教育的权利。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个受教育对象都有平等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和平等共享各种教育资源的权利。原国家教委提出:“要办好每一所学校,学校要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指导思想上则更强调了大众教育,以教育均等观为基础,赋予学生均等的教育机会与发展权利。义务教育作为法定教育,更要体现教育均等的思想。小班化教育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为他们在课堂上动脑、动口、动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使“教育好每一个学生”目标的实施得到更有力的保证。教育均等的理念无疑是小班化教育的理论支撑之一。
(2)以人为本。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一份报告中强调:应当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接受教育不再只是为了升学和谋生,更是为了个人能力的发挥和个人终身学习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不久前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并结合时代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使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相协调、相一致。学生是有能动性的、有学习愿望的、有实践能力的人,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位,以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目标,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学生思维的参与与内驱力的调动。建立在现代质量观基础上的小班化教育正是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体现人的个体性、充分性与主体性,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这也弥补了大班教育中的不足之处,有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提出的新基础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即以人为本,他呼吁:“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生长气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贯穿于小班化教育的始终。
(3)因材施教。教育者面对的是一个个在家庭教养、文化背景、知识积累、独立人格、兴趣爱好等方面均存在着差异的活生生的人,因此必须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施行切合实际的教育,使每一个体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高。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因材施教”的主张并躬行之。国外有实证研究表明,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学生随年龄增长,个性差异也越大,遵循因材施教这一古老的教学原则并赋予新的涵义尤显重要。小班化教育与传统的大班授课制相比,教师的“照顾面”明显扩大,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别化教育,同时也需要教师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尊重学生主体选择基础上,努力实现全员全程分类教学,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作业批改、教学评价等各环节实施因材施教。当代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只要提供适当的先前和现时的条件,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上所能学会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我们的教学中没有差生,只有存在着差异的学生。小班化教育必须遵循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
77.实施小班化教育,教师应该转变哪些观念?
小班化教育的目标是创设和谐、生动、愉快的“小班化教育”环境,尊重教师、学生的个性发挥,崇尚人文关怀,让小班成为提升师生自信和成就的天地。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小班化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形式的改变上,座位的调整,学生数的减少,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教学策略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国内外的许多实验表明,小班教学要取到良好的教育效益,教师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学生观、师生观的更新是关键。转变教师观念是实验教师的首要任务,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
(1)教育观:
●树立素质教育的质量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以加强德育为灵魂,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树立系统工程的教育观。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情,家庭教育要由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学校要热情帮助家长提高育人的水平,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
●树立正确方向与科学方法的教育观。“学校和家庭要求和鼓动青少年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是对的,不经过艰苦的学习和磨练,年轻人是很难成长起来的,但一定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方法”,要把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愿望、教书育人的责任心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讲究科学育人的方法,千万不要用心良苦而方法不当,导致适得其反的恶果。要组织引导学生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参加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以开阔视野,增长社会经验。
(2)学生观:
教师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就会对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态度和方法,它不仅影响教育效果,也影响学生的发展。
●学习主体的学生观。学生是从师学习的受教育者,但学生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不是接受教训、听话的“驯服工具”,而是活生生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只是外因,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才能实现,正如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教学生学。”教师要从教会学生学习出发,改变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各有个性的学生观。“学生”是个整体的抽象的概念,它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存在差异、各有个性的学生个体组成的。教师的“目中有生”,就既要了解研究学生共同的年龄特征,更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不是一味地按分数高低来看学生,确定对学生的喜好,而是要善于看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不足、优点和缺点,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或扬长补短。
●处在发展中的学生观。学生正处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很大,具有许多发展的潜能。教师应当善于辩证地、发展地看待每个学生,既要严格要求,更要关心爱护,正确对待学生身心发展不足之处,和思想行为上一时的缺点错误,给予正面的教育、矫正,使他们获得新的发展。教师只有具有正确的学生观,才能做到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用知识的力量和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仿效。(3)教学观:
教学观包含教学的目的观、内容观、过程观、评价观。对于学生来说,教学就是要满足学生的发展的需要,促使学生的潜力的开发,实现学生的充分自由的发展,要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能促进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的培养,教学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成长的过程,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4)质量观:
在教学质量的评价上面,必须摈弃单纯以分数为标准的质量评价体系,要构建动态的多元的质量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和潜能的发挥,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知识的同时获得身心各方面良好发展。树立生生能成才的成才观。尽管每个学生存在着差异,有着不同的个性,但是“天生我才必有用”。通过多元质量的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5)师生观:
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这是社会主义公民关系在学校教育中的集中反映,也是培养现代创新型人才的先决条件。所谓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首先是人格上的平等、教师和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公民应该互相组织内讧对方的人格、信仰和爱好;其次是在学问上的平等。正如唐代文人韩愈所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现实的师生关系中,一般不存在学生歧视教师的问题,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平等地对待学生。教师是否平等地对待学生,不只是教师与某个、某些学生之间地个人关系问题,是牵涉到把学生培养成国家与社会未来地主人问题,师生之间长年累月相处的关系本身就是一种隐性课程。
小班化教育的归宿是使小班学生在思品、文化、身体、心理诸方面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培养具有世界意识的、个性充分发展的、有竞争力和创造力的开拓型人才。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变自卑为自信、变压抑为开放、变死气沉沉为生动活泼。充分利用每个学生追求成功的心理倾向,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位具有独立人格、活生生的学生个体、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创设有利于学生潜能发挥的情景,帮助每一个学生去发现自己的价值、发展自己的个性。
实现师生平等的人际关系,教师采取的教育行为有:
●教师首先要唤起关爱的意识,像母亲一样发自内心地关爱每一位学生,分析每一位学生的爱好和需要,爱字当头,严而有度。
●经常运用鼓励性语言,并善于用体态语言对学生的进步表示赞赏,对学生的失败给予真诚的鼓励,让学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馨,老师和同学的亲切。
●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保护学生的创造火花,开发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双手,鼓励学生大胆对教师进行质疑或挑战,即使是错了或输了也没关系,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撤掉教室中的讲台,一改过去师生隔离、教室高高在上的模式,采取师生角色互换的策略,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
●开展一学期两次的师生民主评议活动,让教师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评议中,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增进师生间的友谊。位师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创造浓厚的民主氛围。
●班级管理中的班主任和学生实行换位,由专制型的班主任一人说了算转变为民主型的学生们讨论着去办。实行班干部竞选制和值日岗轮换制,使班级管理更加民主。78.如何实施小班化教学?
(1)文化环境的营造。
改变班级环境,优化学习空间。创设有别于传统大班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是实施小班教学必要的物质条件。要尽可能为小班创设适合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最佳环境,配齐必备的电化教学设施,尽量考虑给小班学生更广阔的活动和展示空间。
教室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室环境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整体素质,它有利于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崇尚人文关怀,是提升学生自信和成就的天地,所以教室文化的营造是小班化教育实验成败的基础。要营造富有特色的小班教室文化,让教室的墙面、四角、壁橱都能“说话”,使班级成为师生共做、共学、共享、共赏的乐园、家园。
传统的教室布置不论做法如何往往易陷入一种模式,且应付检查式的,如学生作品栏,多是找一些优秀的学生作品如书法、美术、作文等贴在上面,这一贴往往是一个学期都不变,或直到被学生撕毁后再更新,这样的教室布景是死的,是为布置而布置,浪费学校资源及大家的时间、精力。我们认为小班的布景应当是活的,应体现学生的成长的过程,作业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是它却是学生的学习成就是学生引以自豪的。
环境布置原则:①富有教育意味;②讲究整体效益;③注意安全方便;④具有独特风格;⑤注重动态变化;⑥力求实惠节约。
橱柜文化:根据学生具有很强制独立性和自主性,他们想要自己的天地或展示自我,橱柜起到很好的作用。学生的橱柜可让学生自我管理,里面存放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档案,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回顾,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橱柜上可设立学生图书角、生物角、巧手创作角等;
课桌文化:讲台、课桌椅的摆放,可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科学排列,有条件的学校尽量单人单桌,并采用马鞍型、品字型、多边型等各种形式,方便师生交流,这样的摆放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张扬学生的个性,这种氛围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当在具体摆放时,要重视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统一有效,教学手段与课程目标的协调一致,使课桌的变化产生最大的教学效益。墙面文化:学校教室的墙壁多是坚实冰冷的水泥砖墙,为使墙壁生动起来,更具人文特色,体现学生的成长魅力。利用教室的四面墙壁和走廊墙壁空间,让墙壁说话:可以有学校教育,如张贴《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引导学生争做文明人;可以是让学生感受世界文公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积累精华,强化学生的阅读习惯并学会整理分析,设立“放眼天下”“科学世界”“看谁读得好”;可以是表现学生塑造自我,表现自我等,让学生互相观摩,放松自己,培养良好情怀;可以是展示集体荣誉,体现协作精神合作意识,设立“荣誉台”、“信息台”、“我真棒”。
教室的墙壁上挂上格言、名句、古诗,让孩子一进教室就能感受到文化的氛围,对一年级新生在教室墙壁上贴出《上学歌》《早读歌》等行为规范的儿歌,
黑板文化:教室内目前都只有两块黑板,一前一后,但根据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发展水平,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又有不同的发展,教室内可设置“一大几小”黑板,主要用于小组合作学习;后面的黑板报的黑板也可进行改造,比如划出一块专门用绒布铺,或用吹塑纸铺,这样学生可将手工作品、剪纸作品等自由张贴在上面。
班主任可在教室墙壁上设置一个或几个板块作为学生作品发表区,可分配时间,规定每一组学生展示其作品的日期,如第一周由第一组学生展示,第二周由第二组学生展示,这样每学期每位学生都有三至四次机会展示其作品。
(2)教学方式的变革。
“小班化”教育不仅是人数的减少,更重要的是教育方式和方法的改变,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的设计不仅要备教材,更要把备课重点放在备学生和教学具的准备上。要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尽量实行课后单独辅导,作业面批以及分层作业和测验。在小班化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好互动教学策略、合作教学策略、反馈教学策略、分层教学策略,确保课堂上学生的操作、交往比大班学生明显增多,每个学生接受教师单独辅导的机会明显增多。
“一个大班教师可能毁掉一部分学生,一个小班教师则有可能毁掉每株幼苗。”这句话似乎有些危言耸听,但不无道理,当一个教师面对大班中五、六十个学生时,由于无暇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他的意识、理念也就不一定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得到内化,但当一个教师面对二十来个学生时,情况就会截然不同。所以小班教学更需要“阳光教师”来构建课堂,播下仁爱、正直、文明、智慧、诚信,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
●教学氛围的营造(小班化教育软环境)
学校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师民主平等意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师生互动、师生并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营造教学氛围原则:
①尊重每个学生,营造温馨气氛,让爱充满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角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②生动活泼快乐,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③在合作中竞争(分组教学是小班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之一)提倡在合作中竞争,即变个人竞争为小组合作竞争。
营造教学氛围方式:
①采用“关心,赞赏或激励”的教学用语
②运用教学体态语,创设温馨的人际环境,传递师爱信息
③创设有利于人际交往的教学空间形态●教学过程的优化
①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小班化的教学形式,更需要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认真钻研教材,领会新课标要求,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备好每一节课。小班的备课可包含: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教学重难点、教学媒体(教具、学具、桌椅的排列)、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个性指导、设计意图、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十个方面,要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交互方式,还有信息技术的介入等,尤其强调学生活动、个性指导这两块内容的设计,学生活动要凸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个性指导可以是课前对不同层次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进行预设,也可以是课中对个别学生的个性指导在课后进行及时小结,课后强调对课堂经验教训进行及时、深刻的反思,并提出整改措施。也就是在备课中要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最终使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班老师在备课时要注意四个侧重:
★根据小班教学特点,加强教法与学法的研究。
★注重课前准备工作。充分发挥好教具和学具的作用,使每个孩子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提高教学实效。
★注重备学生。了解学生综合认知水平,能够解答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多角度思维,灵活处理教材,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
★注重教学札记。加强教师和学生对教学行为的反思,找出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行为,开展每周上交一篇精选札记(贴到姜堰教育资源网小班化论坛中),评选优秀札记和汇编优秀札记等系列活动,以此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
②上课。
专家们指出,小班化并不等于教学优化,相当多的教师并没有因为缩小班级规模而改变自己原来的教学方法。甚至不少学校因急于缩小班级规模而聘用了不合格或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反而影响了小班化的效果。所以教学要想取得显著的效果,大部分取决于我们的老师“怎么做”,小班学生人数少,学生的活动空间加大,原来许多大班教学所做不到的,现在小班化教学都能做到。所以小班教师要本着均等性、公平性、充分性、综合性的原则,挖掘小班化教学的潜力,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得到“阳光普照”,使小班的课堂通过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式,努力呈现“六多”现象:学生发言的人数多,实践时间多、合作机会多、接受的个别辅导多、获取的反馈信息多、得到的认可和欣赏多。③作业。
精心设计学生的作业,必做题可面向A、B、C三类学生,重在学习巩固基本知识,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选做题面向A类学生和部分B类学生,重在培养运用与创新能力,达到教学目标的较高求,即发展性学力与创造性学力。课学练习的时候,教师要心中有底,有的放矢地进行巡视,指导A类学生自己落实双基要求,点拨B类学生发挥潜能,进行练习,帮助C类学生完成练习。教师面对学生的练习,可采用多种批改方式,要有教师即时面批,让学生当场订正,有的练习教师可批一部分,留一部分由学生自批自改、互批互改或集体讨论批改,再给组长检查老师抽查。
④辅导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要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辅导不仅要辅导知识内容,还要辅导学习方法、习惯,激发学习兴趣、意志等。
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辅导。辅导既有集中辅导,也有个别辅导,其中,集中分层辅导有针对性地化解难点;个别辅导则注重帮助学困生和指导优秀生。
利用小班化的优势,有效预防差生的形成。
●设置和谐的教育课程
小班相对于大班,无论是学生的自主性发挥,教师的个性化教育还是师生间的交流,都有着明显的优势,小班化教育不仅是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的改革,更是教育理念、教育内容的系统探索,作为教育内容的源头,课程体系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为宗旨,以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理念为指针,以学生发展需要为目标,以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为前提,不断适应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需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强化学科间,年段间的衔接与联系,重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实践性、社会性、操作性和前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协作性、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使课程更适合小班化教育。
课程设置为基础性课程和活动课程、发展性课程。基础性课程就是按国家课程计划开全开足所有课程,活动课程,设有班队活动、体育活动、晨间活动、午间交流等,依据小学生特点,给他们提供充分的交流和户外活动的空间,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性课程包括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发展性课程的设置各校要从校情出发,重点考虑学生潜在的发展需求和兴趣,同时兼顾学校条件和师资在课程开发上的能力,可设置了英语口语、语文导读、形体训练、趣味数学、手工制作、绘画、书法、器乐、音乐舞蹈、棋类、心理保健等学生喜爱的科目,让学生在完成国家教育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的同时,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给他们更多的亲自动手、动脑及独立操作、独立尝试体现自我的机会,从而培养各种素质和能力,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成为合格加特长的学生。
做法:每学期初,由教师根据本人的特长列出可能开设的发展性课程菜单,列表公布,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打破原有的教学班编制,人人参与自己喜欢的课程。
另外,充实教学内容,挖掘基础课程的活力。如语文课着重补充能提高学生积累、信息搜集管理、写作等能力的内容;数学课补充思维训练、小课题研究等内容;科学课拓展社会实践活动;音乐课开辟自编、自舞、自奏等创作项目;美术课充入美术鉴赏和合力创作的内容。
课程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小班教育涉及各类必修课、活动课的教材编制。但是目前小学的综合、活动课程以及隐形课程,都没有统一的教材,各校组织力量开发校本课程,耗时费力。因此,推广小班教育,课程教材的建设要纳入实施计划之中。
●讲究教学方法
小班化采用“自主和谐”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发展为本,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每一个学生求得最佳发展。分组教学法、探究学习法、主动提问法、交融教学法、分层教学法、体验尝试法、鼓励教学法、留有余地法、活用资源法、个别指导法等。
分组教学法:根据学生的差异、兴趣爱好、需求,进行同质或异质编组。同质有利于教师重点辅导、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异质,有利于同学间的互相帮助,有利于合作精神的培养。并在教案上体现出不同分组,不同要求。
个别指导法:教师到小组中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特别关注和帮助学习有困难、不常举手、不愿表演的同学。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基础和个性特点,有针对性指导,不仅指导教学内容,还要指导非智力因素提高。
师生交融教学法:师生角色转换,情感交融,学在一起玩在一起,体现了教学法民主教学相长,营造温馨的愉悦的氛围。教师要做到:①树立教学民主教学相长观念,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由学生当“小先生”活动,进行学生教学生,教师当学生;②教师当学生是从教学的主角转为配角和导演,仍要起好主导作用,必要时介入小先生教学,进行适度调控;③教师要对学生施之以爱,与学生建立“双爱”的情感受通道,缩短师生心理距离,在让学生认知满足的同时获得情感的满足。
留有余地教学法:灵活掌握时间,可以先上25分钟或30分钟课,剩下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或向老师同学发问,(这主要是针对高年级的学生)所以老师经经常注意控制教学时间,不满打满用,给学生留有余地;这时教师也可以适当的个别辅导,让中上学生发展提高,给中下学生提供困难帮助,夯实基础,同时也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时间,分配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79.小班化教育的教学策略有哪些?
小班化教育的教学策略有互动教学策略、合作教学策略、分层教学策略、反馈教学策略、体验教学策略、问题教学策略、兴趣教学策略、弹性教学策略等。下面主要介绍五种教学策略:
(1)互动教学策略互动教学策略指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的认知互动,情感互动、实践活动互动等促成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局面,以改善课堂教学人际关系,开发课堂交往局面,从而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在课堂上互动形式概括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境互动。
师生互动:教师的精讲是一种互动,教师在精讲的过程中要实现与学生的对话,沉到学生中与好中差不同水平的学生交流,走到学生中间和学生交流情感,边指导、边释疑,还可有适当的鼓励。
生生互动:生生互动又可分为个体与个体互动,小组与小组互动,全体学生互动等,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展开小组讨论、集体辩论等,可以让好生帮助差生,甚至可以让一些学生来当“小老师”,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小班化教育的特点,使师生互动的频率和效果大大提高。
人境互动:教室的人文布景和教师创设的情境,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较好地实现人境互动,达到情景结合、人境和谐相处的目的。
【什么是小班化教育 小班教学和小班化教学的区别】相关文章:
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 小班额教学模式09-15
实施小班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小班教学质量的措施09-15
小班化教学实施方案09-15
小班化教学研究综述 小班化教学策略研究09-15
小班化教学 小班化教学研究论文09-15
部编版全国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大雁归来》教学设计+教学反思09-15
大雁归来教学反思大雁归来课后反思 大雁归来教学反思简短100字09-15
《大雁归来》教学反思 大雁回来教学反思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