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六年级下册

时间:2023-09-09 03:13:40 文档下载 投诉 投稿

      教学设计与反思15篇

      教学设计与反思1

        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吹开了我们教师冰封已久的千万朵创造的梨花。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久已干渴的心田。新课程倡导课堂应该是放飞师生思想的天堂,教师应用自己思想的火种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

        在这堂课上,孩子们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在我的面前,我不得不惊叹于孩子们的思维!他们的发明很有创意,他们的发言充满激情。我不禁要问,我们的孩子几何时变了?什么使他们变得如此投入,如此扎实,如此聪慧?这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反思。

  过去,在以知识传承和技能训练为主的课堂上,教师需要营造一种高度紧张、严肃有序的学习氛围,教师要排除各种外在因素,努力将学生们的有意注意及行为统一到计划中的学习需求上,并通过奖惩手段维持课堂纪律。但是,在以学习者知识的主动构建和学习者情感、态度、意志的积极发展为价值的新课堂上,教师的重要职责在于帮助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习者充分感受到课堂中的安全、轻松、欢愉,从而释放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的情感因素,以张扬他们的个性。在这堂课上,我一改以前的教学方式开设了一个“新产品发布会”,这是学生们以前从未遇到过的,也是他们所喜欢的,因此在这堂课上学生们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新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新的课堂应该是充满问题探索的课堂,新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知识魅力的课堂,新的课堂应该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新的课堂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

        孩子希望我们“变”,课堂也需要我们“变”,变一变,孩子们会给我们一份惊喜;变一变,你会发现一片崭新的天地!

      教学设计与反思2

        本节课学生要掌握的知识很多,有很多的短语还有一种时态。对于时态,学生不必掌握太多,只知道它的意思就行,但是短语还得掌握。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对于一部分同学来说,完全掌握是有点困难的,在课堂中应多多练习。

        这一模块学生在上一学期学过,再学起来比较容易些,尤其是教学歌曲中的词组时,边做动作边学习词组,学生记得能快一些.只是对于“with”中的“th”发音不是很准确,采用比赛的形式练习本课所学的知识,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在玩中记住了所学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小组合作意识,今后还应继续采用这种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

      教学设计与反思3

        教学设计

        《卡罗纳》是节选自《爱的教育》一书中的__。课文讲述了一个叫卡罗纳的孩子失去母亲极度痛苦,在母亲去世后回到学校上课的一天中得到老师、同学、家长关爱的事。

        我以提问的方式和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为切入点,一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通过讲述学生的亲身经历来调动起学生的一种生活体验,感受母爱带来的幸福感。再引出失去母亲的可怜的卡罗纳,引起学生对他的同情。

        课文顺利地导入后,我出示一个句式:当卡罗纳时,谁是怎么做的?让学生读课文根据这个句式说话。学生找到一处场景,我就课件出示原文。如果学生找不出来,我就通过适当的过渡语出示,指导学习,让生体会情感,理解卡罗纳的悲伤情绪。

        同时,在体现“爱”这一主题时,借助其中一个场景时,同学们围在卡罗纳身边没有说一句话——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卡罗纳的同学,把自己想对卡罗纳说的话写下来,进行写作说话练习,让学生把“爱”说出口。

        最后通过播放音乐《爱的奉献》进行升华。

        课堂小练笔:以卡罗纳的角度对老师、同学、阿姨说几句话。下面是其中三位学生的小练笔:

        敬爱的老师,谢谢你!是你把我从悲痛中拉了回来,是你告诉我母亲虽然已经去世了,但她依然关心着我,依然活在我的身边。

        亲爱的同学,谢谢你们给我的关爱。我知道母亲永远都不在了,但她却看着我,我会好好表现,我会快乐地生活下去的。

        亲爱的阿姨,谢谢您。您不去拉你自己儿子的手,却示意他来拉我的手,给了我无比的温暖,就好像是我妈妈拉着我的手。

        总体说来,我在把握课文的脉络上是比较清晰的。一个又一个环节下来,学生能体会到两大情感:悲伤和爱。

        教学反思

        一、朗读训练

        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自读自悟,集体交流,有感情地朗读语句,学生体会到了卡罗纳失去母爱的悲痛,从而激发起了要关爱他、帮助他的情感。但我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到位。在每一处__场景教学后,应该多让学生读,反复又多形式的读,在读中体会感悟,然后用学生自己的话来表达感情。显然,我讲得太多,而学生说得太少。

        二、评价语

        整堂课的评价语比较单调模糊,虽然有几处评得还不错,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恩”、“好的”、“不错”等等语言。

        课堂要体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虽然自己的感情是调动起来了,但因为没有设计好学生的朗读,他们的感情并没有很好得被调动。除此之外,对学生的反馈不够精细等等。当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但是不管得与失,都为我以后的教学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只有知道哪里做得不够好,才知道怎么样才能做得更好!

      教学设计与反思4

        【教材解读及设计理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花的勇气》是一篇有关生命主题的略读课文。__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富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咀嚼品味。针对以上特点,我力争在“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指出: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引导学生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以及通过对语言的感受,领悟,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进而增强语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和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出示“勇气”,让学生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勇气。  2、补上“花的”:

        (今天,让我们去感受一份特殊的勇气──花的勇气)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

        ⑴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⑵思考:

        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  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就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来说,也可以借助作者情感变化的词来说一说)

        三、品味语言,情感共鸣

        过渡:维也纳的春天犹如一位善变的魔术师,作者的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

        1、这些情感变化的词分别在哪些段落?并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

        2、交流──深入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以及作者用词的精妙、对生命的感悟:

        重点抓好最后两段,特别是带点的字词。

        “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花儿(结合前文“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理解并积累)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结合前文“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理解并积累)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结合前文“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理解并积累)。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拓展“白的小花、黄的小花、紫的小花”;“这么多的小花、这么密的小花、这么辽阔的小花!”理解并积累),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小小的花居然有如此(怎样的?)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3、作者的“失望、遗憾”只作为铺垫,做“略”处理。而“精”在对花的勇气的震撼和对美好生命的感悟。

        4、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体会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有问题的提出来,在小组内交流,并引申至课外。

        四、积累语言,拓展阅读

        1、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语段或词语。

        2、推荐阅读《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和人教版四年级第五单元的课文《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

        【板书设计】

        花的勇气

        惊奇怦然一震

        吃惊

        失望遗憾

        【课后反思】

        略读课文教学的追求──“精略相辅,略中有精,教略而学不略”。

        著名特级教师王燕骅老师说:“略读课文的教学应当是‘教’略,而学要‘丰’;应当是‘教’略,而‘学’不略。”比较好的做法是:略中有精,整体把握求“略”,重点感悟求“精”。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花的勇气》是一篇有关生命主题的略读课文。__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富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咀嚼品味。我力求在“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指出: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引导学生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以及通过对语言的感受,领悟,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进而增强语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现在,仔细审视自己教学略读课文《花的勇气》的课堂,觉得有很多地方需要修正。

        1、略需更略,精要更精:

        在备课时,我的预设是1~6段略教,只作为“我”对花的生命的感悟的铺垫,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放不开,还是牢牢地牵着学生抓住作者的情感线一步一步地学习、朗读、交流、感悟。而在处理第7、8两段时,没有足够的时间精教、精学。致使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略还不够略,精也不够精。如果改为:

        ⑴初读课文后,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就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来说,也可以借助作者情感变化的词来说一说。只需了解大意即可。)  ⑵再读课文,找出这些情感变化的词分别在哪些段落?并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交流中重点感悟7、8两段,即精读。)

        ⑶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体会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有问题的提出来,在小组内交流。

        ⑷积累:

        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语段或词语。

        拓展:

        ①延伸课外──阅读《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

        ②搭起与精读课文的桥梁──阅读人教版四年级第五单元的课文《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

        相信这样的处理,略会更略,精会更精,这才是真正的略读课文教学。

        2、充分利用导语,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

        在课前,我考虑到现在四年级的学生,对导语还不熟悉,还没接触文本就给予一定的定势,不太可取,于是舍弃了导语的利用。其实,略读课文前的导语一般都体现了略读课文教学的思路,__也不例外。所以,充分利用导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大意,更重要的是可以直接抛出矛盾冲突: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从而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师生对话也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和力度。真可谓一举多得。

        3、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只有老师大胆放手,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才有可能培养好。如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大致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再读课文,找出这些情感变化的词分别在哪些段落?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这些宽泛的问题就需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接触文本,有更大的空间去思考。这样,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叶老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重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了一半。”可见,略读课文教学是何等的重要。

        为了“精略相辅,略中有精,教略而学不略”,吾将上下而求索!

      教学设计与反思5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4个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认识笔画“”,能利用图画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2、正确诵读韵语,了解一些昆虫的名称,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教学重点读准“采、牛、虫、蟀”的音,正确书写田字格中4个生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渗透学法

        1、出示课文插图,启发谈话:“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到大自然中走一走,看一看,边玩,边学习《识字4》中的词语,好吗?”(出示生字词)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这课生字词。(学生讨论、交流)

        3、教师小结:小朋友可以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借助图画了解词义,多种方法记住字形。已经认识课文中部分生字的小朋友,可以重点学那些自己不认识的字。[教师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需要,让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提高。]

        二、创设情境,看图学词

        1、教师引导谈话:“今天,我们到野外去的任务是什么呢?”(随机出示词语:观察采集昆虫)

        (1)让学生用多种方式读词语。

        (2)指导看图:“瞧,已经有一些小朋友在观察、采集昆虫了,谁能把这两个词语贴在图中相应的位置上?”(两人合作在图中贴卡片词)齐读词语。让学生联系图画,说说“观察、采集”的意思。[文中的插图和表示事物的词语是一一对应的,教师借助图画创设虚拟的探究环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动手贴卡片的活动中,自主识字和解疑。]

        2、引导读词:“我们要观察、采集哪些昆虫呢?”(随机出示词语:螳螂蚂蚁蟋蟀蝴蝶天牛蜻蜓)

        (1)让学生自由认读词语,再指名读词语。

        (2)引导质疑:“在大自然中采集昆虫,首先要学会观察和寻找,课文中哪些昆虫自己从未见过?”(学生质疑、解疑。)同座讨论,在图中哪些地方能找到这些昆虫。(课前将昆虫模型贴在图中相应位置上)

        (3)指名“采集昆虫”。(要求学生将“采集”到的“昆虫”摆在黑板上相应的词语下面。去拼音认读词语。

        (4)拓展延伸。电脑出示昆虫图片,让学生说说昆虫的名字,听听蟋蟀的叫声,看看蜻蜓捕捉害虫的样子。(出示标本)谈话:这是小朋友们采集的昆虫做成的标本。这些标本可以长期保存,供人们欣赏和研究。让学生说出6种昆虫中,谁是“除害能手”?(小结:像蜻蜓、螳螂这样的益虫,大自然中还有许多,同学们可以到课外书中查阅有关资料,并向身边的人发出倡议,不要伤害益虫。)[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践的活动中,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识字和认识事物合起来,将课内外知识相互渗透,既交给学生识字的主动权,又适时给予指导,较好地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3、引导思考:日常生活中,我们能从哪些地方采集到昆虫?(随机出示词语:田野树林花丛)请会读的小朋友起立读。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总结全文

        1、让学生自己试读词串。

        2、指名读。

        3、教师引读小结: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到大自然中干了哪些事?(指导读:观察采集昆虫)。我们去了哪些地方?(指导读:田野树林花丛)。我们观察、采集了哪些昆虫标本?(指导读:螳螂蚂蚁蟋蟀蝴蝶天牛蜻蜓)

        4、让学生打开语文书,配乐朗读词串。

        5、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借助拼音读准了字音,借助图画理解了词义,相信小朋友能想出许多好办法记住字形。

        四、复习巩固,指导写字

        1、出示文中4个生字,学生借助笔顺表书空笔顺。

        2、让学生自主记字形(选自己认为最容易记的字交流记字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记生字。如“牛”①数笔画记忆;师示范写“牛”②联系事物记忆,板书象形字;③熟字“二”或“十”加笔画记忆)。

        3、指导学生描红“牛”,“田。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请学生开火车认读生字、新词。

        2、指名进行读字比赛,尝试用生字组成新词。

        3、指名书空“牛”和“天”的笔顺。

        二、继续读词串,指导写字

        1、指名读词串,点评。

        2、逐行指导朗读。(小朋友到大自然中采集标本多开心呀,指名读“观察采集昆虫”。他们到了许多地方,那儿的风景可美了。指导读“田野树林花丛”。小朋友观察、采集了许多昆虫,多有趣呀!请学生小声说说采集了哪些昆虫。指名读“螳螂蚂蚁蟋蟀蝴蝶天牛蜻蜓”)。

        3、出示文中生字,让学生自己记“虫”和“天”的字形。随机指导写“虫”,板书,帮助学生记住字形,也可采用“中”加笔画的记字方法。重点指导“虫”的最后一笔,是“”。引导学生观察文中的昆虫名称,知道这些与虫有关的字大部分是虫字旁。

        4、让学生借助笔顺表自学笔顺,再描红临写“虫”和“天”。[对初学识字的学生来说,记住所学的生字并正确书写,是一个难点。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记住字形,既能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发现汉字构字的规律,又促使学生掌握自主识字的方法,提高识字的效率。]

        三、练习

        1、写一写,根据拼音写字。tiántiānniúchóng()野天()昆()  2、说一说,用文中的词语填空:我在(地点)观察(昆虫名称)。

        3、画一画,把下列词语和相关的图画用线连起来。

        蚂蚁螳螂蟋蟀蝴蝶天牛蜻蜓作业描红、仿影。教学后记这节课采用了假想采集标本的方式,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中,亲历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产生探索自然的愿望。教学活动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在自主、和谐、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教学实践证明:一年级学生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部分知识,教师可以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的主体地位取代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读不准的字音,容易写错的字,不理解的意思,仍需要教师给予适当地点拨。教师在渗透学法的同时,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加以科学地引导,让学生学会联系已有的知识,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注意引导学生不仅从课本中学知识,而且到社会大课堂中开阔眼界。课堂上,教师采用了多种方法,不断地唤醒学生已有的或类似的情感体验,不断地促使学生向新的学习目标迈进。

      教学设计与反思6

        这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个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__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而《端午的鸭蛋》这篇__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__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灌注深情于__,写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

        从__出发,在自主探究这个环节中以语言为教学立足点,关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和积累。首先引导学生朗读、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使学生深入领会文中的思想情感。接着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合作探究,体味好词好句。学生在朗读讨论后,找到了许多体现情感,以及语言特点的句子(比如:对比、字词生动、文白夹杂等)。语言离不开生活,为了让学生的语言发展得更好,我让学生在分析时先朗读,自己感受作者的情感,然后再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这时我适当地给予一些评价、点拨。比如:在体会作者对家乡鸭蛋的自豪之情时,学生找到了作者拿其他地方的鸭蛋与家乡鸭蛋那对比的句子,但分析不够到位。我提示说:“作者还有哪些话没说出来,意犹未尽呢?”教学就转入了情感体会,学生立刻融入角色,揣摸音调、神态、领悟作者的心理感受。回答到:“别的地方的鸭蛋哪里有我们高邮的鸭蛋好,还是我们高邮的鸭蛋是真正的鸭蛋。”再如,说到__为什么引用元稹的诗句”除却巫山不是云”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引用文言诗句的作用,我结合了以前学过的《春》这篇课文,提问说:我们以前学过哪篇课文的引用使用得较好,好在什么地方?学生很快得出引用的作用:简洁、凝练。而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在这种探究、品味、互动的过程中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语言的赏析能力。

      教学设计与反思7

        以一篇《狼》的学习来领略《聊斋志异》的特色。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

        2.通过把握狼之狡黠来理解《聊斋志异》内容上“异”的特点。

        3.通过朗读体会《聊斋志异》“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的手法,即__叙事的委曲,情节的曲折。

        教学整体思路

        初读——读通文意

        再读——读出情景  三读——读懂作者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读通文意

        1.自由朗读、展示读(纠正错误),齐读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提出质疑,学生释疑(难者,教师释疑)

        3.出示文意,齐读。

        二、再读——读出情景

        1.教师范读第二段,分析“仍”、“前狼”,强调重音。  学生体会朗读其他段落。

        展示朗读,分析重音。教师适时点拨。

        2.教师范读第三段,强调缓急,并分析。学生跟读。

        学生体会朗读第四段。

        展示朗读,分析缓急。教师适时点拨(最后强调“目似瞑”的拖音。)

        3.提示:2、5段各有一个音需要拖音。学生朗读展示。

        4.注意重音、缓急和拖音,自由朗读,齐读(或一生展示)。

        点拨:一个屠户杀狼的小故事,作者却写得波澜起伏,生动曲折,扣人心弦,这也正是《聊斋志异》在叙述上的一大特色,鲁迅评之为“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三、三读——读懂作者

        解释聊斋、志、异,那么蒲松龄为何要写这么一个故事呢?或者说,这则故事有什么奇异之处呢?

        小结:作者也正是要通过这样一个奇异的故事来告诉人们:狼,或者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怎样狡诈,最终是要失败的。

        应该说,这个教案我没有涉及“文笔简练”,因为我没有真正对此理解透彻,更不知如何让学生理解透彻。

        第三步:上课前的准备。

        6月10日我需要上组内的研讨课,正好上《狼》,让大家提提意见。于是,我对上面那个简案进行精加工。

        一是翻译。《狼》在文言文中属于较长的,如何翻译,才能快而不做秀?我采用了张文梅老师的方法:结合注释,自己翻译,有疑难处做标记;小组交流疑难处,没有解决者再做标记;全班交流各组疑难处,学生问,学生答,不会者老师帮助;教师提出几处疑难处,全班解决。

        二是朗读。《狼》的故事味、情景感,我是读出来了,但如何让学生读出?我反复回忆研究余映潮老师执教的《三峡》、《口技》、《记承天寺夜游》等课例的朗读指导,并一一记录朗读时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结果总结出几类情况。一是形势的危急与缓和(即狼);二是屠户的动作;三是屠户的心理;四是作者的态度。

        三是文笔的简练。文笔的简练是《聊斋志异》的一大特色,如何设计活动?我在晚饭之余反复溜达之后突然冒出一个问题:《聊斋志异》,那么__异在何处?这个问题,应该说,即可以涵盖故事上的奇异之处,有可以包括__表达上的奇异之处。我欣喜欲狂。并总结了奇异之处:《狼》,异在狼的心机。故事中的狼竟然具有和人一样的心机和城府。《狼》,异在情节的曲折。狡诈的狼与机警、勇猛的猎人进行了一场殊死搏斗。《狼》,异在屠户的心理复杂多变。《狼》,异在文笔的简练。作者仅用202个字就生动刻画了一场情节波澜起伏的人狼大战。《狼》,异在表达的神奇。作者仅用“记叙”这一种表达方式竟然能够将故事渲染得如此扣人心弦。

        课后反思

        本课的优点:

        1、整节课的设计是一种读书方法的指导,具体来说,是阅读故事类文言文的三种境界,即

        初读——读通文意,再读——读出情景,三读——读懂特色

        所以说,本课是比较有高度的。

        2、本课试图以一则《狼》的学习来让学生领略《聊斋志异》的特色:内容上“奇异”,情节上曲折,文笔上简练。应该说,本课是比较有深度的。  3、对朗读的指导是比较有成效的。四步走:读出形势的急缓,读出屠户的动作,读出屠户的心理,读出作者的态度。几遍朗读下来,大部分同学已经能够读出《狼》的惊险与曲折。

        并且四步的指导尽可能的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形势之急(第二段)是老师分析引导示范,学生齐读;形势之缓(久之……意暇甚),是学生找出原句,老师朗读,学生听出拖音,然后齐读;屠户的动作是老师问如何读?快还是慢?学生自由读,单个展示;屠户的心理是老师告知心理:吃惊与放松,加入“啊”与“呼”,问应该加在哪?自由趣味朗读,同桌交流,然后学生说理由,单个展示朗读;最后是老师问什么态度?齐读。

        以朗读带动分析理解,从而以朗读达到体味情节曲折的效果,手法比较新颖。  本课的朗读学生是趣味盎然的,尤其是“读出屠户的心理”。

        不足及启示:

        1、有些课必须提前预习。公开课、评优课课前让学生拼命预习、拼命准备确实是一种不好的现象,但是,绝对的不预习,有时反而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无论是常规授课还是公开课。像本课文言文,不短,想40分钟让学生有收获、有突破,不预习,难。像《社戏》,那么长,不预习,上课变成了自读课文了。

        预习与否,都应该依课文长度、难度及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收获最大化来定。

        2、朗读的指导如何更生本一些?我们看即便是余映潮老师的朗读指导,也往往是师本的痕迹非常明显,老师直接告诉学生、直接示范,朗读能否也走向生本、高效的道路?

        3、《狼》这篇__有什么让人感到奇“异”的地方呢?这个问题太难了,初一的学生,基本上也就能理解到故事的奇异。

        4、文笔的简约是《聊斋志异》的一大特色,但我却没有好的办法进行突破。原因是我的水平有限,而绝不是像有些人认为的文言文都简练,不必讲。我想,不是的,不是不必讲,是我们不会。文言文为什么都简练?《聊斋志异》的语言又有什么特殊的魅力?这其中当然有原因,只是我们不知道。近来,我在想,一个教师,即便是他拥有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也绝不是据此便可以大有作为的,其关键还是要看自身的学问根底。  我们可以没有高学历,但一定要有深学力。余映潮老师只有高中学历,但国内中语届谁看小视他?

      教学设计与反思8

        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是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在学习了我们共同进步后学习的,本节内容的通过一系列的生活小实例,让学生去思考出怎样去面对这样的场面,从而使学生的思想得到熏陶。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就是知道心胸开阔有益于身心健康,心胸狭隘等不良心理对自己的成长有害。培养学生心胸开阔、宽容的品质,能替别人着想,体谅别人的难处。做一个心胸开阔的人,开开心心每一天。,  学情分析

        1.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社会经历,平时与人交往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做法,已有能力去理解与人交往的方法。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培养学生心胸开阔、宽容的品质,能替别人着想,体谅别人的难处。

        3.学生认知障碍点:如何成为一个心胸开阔的人,开开心心过每一天。

        教学目标

        1、明白将心比心是理解别人的好方法,能理解他人、对他人宽容。

        2、激励学生能替他人着想,并在与人相互交往中学会换位置思考。  3、做一个心胸开阔的人,开开心心每一天。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明白将心比心是理解别人的好方法,能理解他人、对他人宽容。

        难点:做一个心胸开阔的人,开开心心每一天。

        教学过程

        一、课前体验、唤醒生活

        寻找有关心胸开阔的名人名言、故事,准备小卡片若干。

        二、课中体验、深化感悟

        (一)引入话题、唤醒生活  1、师:“对不起”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常用语,你最近在什么地方又听到过?在什么场合用过呢/

        2、说说自己曾经在什么地方用这两句话解决里实际问题。

        (二)合作学习、体验生活

        1、学生阅读萧伯纳的故事。讨论: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从中你有什么启发?

        2、学生看图说故事,续编结尾。仿照萧伯纳的语言,也来幽默一下。

        3、情景表演:

        ①分组选择图中的四种情景,分角色表演。要演出不同的结果,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②有表演者和观众交流感受。

        ③教师小结;当别人的错误影响到自己时,我们要能够原谅别人;当遭到别人的误解时,要能够心平气和地解释;当听到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时。我们要学着坦然面对,一笑置之。

        (三)深化感悟、引导生活

        交流生活中的感受,制作备忘录

        1、学生联系实际谈自己不开心的事,侧重于被别人误解的事,其他同学帮助他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要开开心心每一天,你有什么办法?

        3、学生交流并写在备忘录中。

        三、课后践行、内化感悟

        1、课外继续寻找有关心胸开阔的名人名言,写在卡片上。

        2、将卡片送给你的亲人、朋友,让大家开开心心每一天。

      教学设计与反思9

        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背诵课文。

        2、情感目标: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教学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生感受__的意境美,品味__的语言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  师:今天是什么节日?(中秋节)你准备怎么过呢?

        老师送大家一首歌,听完后把你听得感受给大家说一说.

        请你带着这种感觉把课文读一遍.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散步,再来感受一下吧。

        师:这节课,让我们再次随着作者一起和阿妈手牵着手漫步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月亮”吧。

        二、品读课文

        1.师:请同学们体会着月色下的美好意境自读课文,然后找出最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并试一试谈谈自己的感受。

        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2.、你有没有和妈妈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全班交流。

        教师随机点拨:其实亲情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会发现我们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是那样的温暖,那样的幸福、快乐。

        3.整体回顾

        《走月亮》这篇__用优美的文字,把我们带入了一个诗情画意般的美景,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全文,用心和阿妈一起走月亮!

        4.小结  说到亲情,我们眼前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小路上,妈妈伸展双臂迎接蹒跚学步的幼儿;风雨中,爸爸手持雨伞呵护着放学归来的孩子;月夜下,奶奶教小孙孙数天上的星星……

        在浓浓的亲情中,我们一步步长大成人。

        这伴随生命每一刻的亲情,你感受到了吗?同学们想一想,说一说,然后写在采蜜集上。

        教学反思:

        我们的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就有多么广阔;生活有怎样的色彩,语文就有怎样的色彩;生活有什么滋味,语文就有什么滋味。怎样“联系生活感受促进文本感悟”,我就这节课的几个片段进行自我反思。

        一、想象画面,激发感悟。

        《走月亮》这篇__为读者勾画出了一幅如诗、如梦、如画的画卷,例如在教学“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时,我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调动生活体验,发挥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之中。我问:“你读这句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问题将学生的思维由文本拉向了他们的生活,学生的回答缤纷多彩:“老师,我看到柔和的月光洒在溪面上,溪面是一闪一闪的!”“老师,我看到了一条瘦长瘦长的小溪,溪面上银波荡漾;我听到了小溪欢乐的歌声;我闻到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山草和野花的清香!”……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小溪流水含月,水塘映月如抱”的美景,此时学生透过文字看到了一副动态的,有声音,有香气的画面,这时候学生再读__,就是带着头脑中的画面,带着自己的感受美读了。  二、创设情境,驱动感悟。

        《走月亮》一文不仅给我们展现了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更多的是母女俩之间真真切切的情,相融相沫的爱。在感悟“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我闻得见阿妈身上的气息”时,我引导学生回忆和妈妈一起散步时的情感体验,学生立刻回想起自己和妈妈一起散步是那样的温暖、幸福、安全、快乐……学生仿佛回到了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感受到了妈妈浓浓的爱,学生此时是激动的,情感是高涨的,学生读得是那样动情,那样幸福。学生已经将自己的情感不知不觉的潜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中,这时的读就是用心读书,用真情实感读书。

        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生活,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让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教学设计与反思10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以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诗经》中的爱情诗歌,大部分表现劳动人民纯洁、朴实、健康的思想感情。而《关雎》则是《诗经》中较为优秀的.爱情篇章。那么在教学《关雎》的时候,我们究竟该教给学生什么呢?

        这是我师傅在上完课之后问我的一个问题,当时这个问题掷地有声,重重地砸在我心里。我发现我不知道怎么去回答,脑袋里一片空白。现在静下心来细细地思考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教给学生以下几点。

        1、赏古韵。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朗读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让学生明白诗歌的内涵,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像《关雎》这首诗,它在韵律上有这样几个特点:①双声叠韵。如窈窕、辗转等词。②重章叠句。这是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各章句法基本相似,只是在中间更换少数几个词语,达到回环往复的作用。③两两停顿。《关雎》每句四字,两两停顿。读起来非常有节奏感。

        所以在带领学生读这首诗歌的时候,教师要带领学生体会这首诗歌的韵律特点,要让他们去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同时还告诉学生朗读这首诗歌的一些方法。比如在读两两停顿的时候,中间要做到气断声延,声音要稍微延长点。关关—雎鸠。也可以让一个学生范读,其他同学点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体会评价诗歌朗读。

        2、体会情感。古语有云:诗言情,诗言志。在诗歌精炼的语言背后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所以在教学诗歌的时候带领学生体会蕴含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在第一堂课的时候我就犯了一个错误,没有依据诗歌的特点进行教学。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赏析君子和淑女这两个人物上,而且还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这两个人物贴上了固定性的标签。当学生的回答超出这个框架范围的时候,我就想方设法把学生拉回了自己设定的框架。其实诗歌贵在它的多义性,贵在它所展现的一种朦胧之美。像我这样过于强调诗歌的形象性,等于是把诗歌给上死了。

        教学诗歌要体会蕴含其中的情感,那教师应该如何带领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呢?我认为还是借助语言这个载体,通过品味里面的语言来带领学生体会情感。但在品读语言的过程中,这个方法应该是多变的,这样可以避免课堂的单调。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法:①图画法。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以让学生根据某一句诗或某一节诗给课文添加插图。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发挥想象的平台,同时又丰富了学生对这句诗或这节诗的理解。②改写法。让学生将诗歌改写成散文,从而将自己的理解寓于散文之中,在改写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情感。③换词法。这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换词比较,体会诗歌中某个词语所蕴含的丰富意蕴。

        3、了解诗歌本身的特点。诗歌虽然有共同的一些特点,但每一首诗歌都有它自己的一些特性。同样是《诗经》当中以爱情为主题的优秀诗歌,《关雎》和《蒹葭》的特点就不一样。《关雎》比较大胆直白,比较质朴;《蒹葭》则比较含蓄朦胧。所以我们在教学诗歌的时候,应该让学生体会这首诗歌本身的特点。《关雎》这首诗选自《诗经·周南》,是周南这个地方的民谣,这首诗歌的特点之一就是直白通俗,表现得是劳动人民纯洁、朴实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这首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特有情感。但体会情感的过程不应该教师直接讲述给学生,而应该渗透在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和引导性语言中,从而将课堂教学内容引向深入。比如在导入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现在的一些民歌导入,让学生体会民歌的特点,这样既为接下去的教学作了铺垫,又渗透了一些民歌的相关内容,丰富了课堂教学。

        以上是我在两堂课后对《关雎》这篇课文的一些的理解和感悟。虽然有些理解不一定正确,但我毕竟用心思考过了。我相信只要坚持,只要多思,我能够走得更远。

      教学设计与反思11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  2、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中心思想,初步掌握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3、自学生字词,理解并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愿的有关句子。

        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初步从内容中体会思想这一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教具准备:

        《小白杨》歌曲磁带。

        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走进白杨世界

        1、播放课件。课件的背景音乐为歌曲《小白杨》,画面为茫茫大戈壁及傲然挺立的白杨。

        2、学生看完课件后交流感受。

        3、师导入:美丽坚强的白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再次走进白杨的世界。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生与白杨的距离,为学生作好心理铺垫,激发学生走进白杨的欲望。

        板块二:初读课文,感知白杨形象

        用自己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提出以下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3)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课文,为下一步解读白杨物象打下基础,避免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阅读。

        板块三:解读物象,勾画白杨轮廓

        1、勾画白杨生长环境——大戈壁的轮廓。请同学找出描写大戈壁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语。

        重点体会词语:茫茫没有??没有??也没有??浑黄一体

        2、勾画白杨的轮廓。请同学们找出描写白杨树外形特点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语。

        重点体会:高大挺秀;粗壮

        3、想像轮廓

        师:读着这样的句子,品着这样的词语,我们的脑海里一定浮现出了一幅清晰的戈壁白杨图,请大家想一想,能把你想到的画面说出来与大家交流吗?

        (设计意图:先把握物象,为后面体会精神作好准备,把平面的文字变成立体的图画,让学生深刻感受白杨的正直、奉献的光辉形象)

        板块四:品读意象,探究白杨神韵

        1、深情朗读爸爸说的三句话,在细细品读中体会白杨的神韵。  1)比较下组句子,反复朗读体会

        白杨树在任何时候都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白杨树很直。

        2)联想具体环境展开述说。

        需要白杨,白杨就在____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当风沙袭来时,白杨_____;当雨雪来临时,白杨_____;当干旱来到时,白杨。

        (设计意图:把眼中的白杨深化为心中的白杨。在语言的训练熏陶中激荡起学生对白杨的崇敬之情。)

        板块五:学习白杨,构筑精神家园

        1、白杨树在荒凉的戈壁中顽强地生长着,同学们,读了课文,你觉得还有谁也像白杨树一样,在那里默默奉献着?

        2、爸爸的做法和白杨的特点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从爸爸的做法可以看出爸爸具有怎样的心愿和怎样的精神?

        3、爸爸像白杨,在你们眼中还有谁像白杨?你们愿做一棵白杨吗?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贵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得到情感的熏陶,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提升)

        教学反思  对于“白杨”一文的教学,按课前预设共分为五大板块进行。在预设中,每一个板块都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读、思、体验的空间,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意识,因而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创设情境,走进白杨”这一板块中,利用音乐和画面的感染力,让学生走近白杨,认识它驻守边疆,哪里需要哪里扎根的奉献精神。动听的音乐流淌在学生的心上,每个人对于音乐的都感受不一样。当学生听完歌曲欣赏完画面后,再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都积极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运用自己掌握的表达方法,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有的感受到了白杨的正直挺拔,有的感受到了白杨的无私奉献,有的感受到了白杨的亲切朴实,拨动学生善感的心灵,掀起学生情感的的波澜,课堂生成自然展现。在初读课文,感知白杨形象,进而勾画出白杨轮廓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充分读文,品味“高大挺秀”、“茫茫”“有的没有?也没有”等重点词语,有意把白杨的外形与白杨生长的环境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白杨浓浓的情意。在此基础上,让大家把感受到的画面描绘出来,这无疑又是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有的学生动情地用课文中的语句描述,有的学生创造性地加入了自己想像中的事物,课堂生成在你渲我染中走向高潮。

        在《白杨》教学的全过程中,我力求做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言表述能力和思维能力,力求能使本课有比较浓烈的“语文味”。例如板块四中,利用具体环境展开述说环节,还有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谁像白杨等教学预设,有效地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分析与综合、想象与表达等思维能力,学生在相互交流启发中激起课堂生成的美丽涟漪。

      教学设计与反思12

        一、教材简析:

        《养花》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通过写养花的过程,表达了养花的乐趣: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工夫、置之不理、三年五载、循环、自生自灭、一来二去、门道、昙花、秉烛夜游、见识”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叙事具体、清楚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1、从家中收集一些有关花卉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回忆或向家长了解一些养花的常识或经历。

        五、教学用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及要求:

        1、检查预习,掌握生字词,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2、交流资料,理解作者养花的原因及养花的种类。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出示花卉图片,说说花卉的名称。

        2、交流养花的知识和乐趣。

        3、揭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认读生字词,纠正错误的读音;说说难记、难写的字。

        2、说说预习课文之后对老舍先生养花的经历有哪些了解。

        (三)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默读全文,思考:老舍先生从养花中得到了哪些乐趣?(画出能概括全文的中心句)。

        2、由中心句回顾全文,理清课文脉络,说说课文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3、交流。

        (四)理解作者养花的原因及种类。

        1、指名读第一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一段写了养花的什么?

        2、指导朗读,读出作者对花的喜爱之情。

        3、自由读第2段,思考: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4、指导朗读。

        (五)自由朗读全文,体会作者养花的乐趣。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及要求:

        1、继续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老舍先生养花的乐趣。

        2、学习作者叙事具体、清楚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老舍先生总结出养花有哪些乐趣呢?他又是怎样把这么多种乐趣写具体、写清楚的?

        (二)理解3—6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养花的种种乐趣写具体的。

        1、自由选择喜欢的段落,细读,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每一种乐趣写具体的。

        2、分组(根据选择的相关段落)进行交流。  3、全班交流,学习作者言之有序、具体清楚的表达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3—6段,边读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总结全文

        1、指名读第7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自由读,体会其作用。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作业:

        1、找出课文中最能体现作者爱花的句子,读一读,再抄下来。

        2、写一篇__表达自己的一种乐趣,注意写具体。

        [板书设计]

        13、养花

        长见识

        有益身心

        养花的原因→养花的好处分享快乐总结养花的乐趣

        有喜有忧

        [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校语文课题组正式启动了《农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研究》的课题研究。本学期,我们侧重于开发整合家庭课程资源。因此,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抓住一些精读课文在开发整合家庭课程资源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老舍先生的这篇《养花》真实地叙述了他养花的乐趣,而在实际生活中,大部分学生随着家庭条件的改善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养花的见识。因此,在课前,我着重布置了他们回忆或向家长了解一些养花的常识和经历;上课之初,带领他们交流,因此,他们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了,他们读起来也觉得兴味盎然,理解作者养花的乐趣也就水到渠成了。因此,我体会到了开发整合课程资源的益处,真可谓是“磨刀不误砍柴功”!

      教学设计与反思13  教学思想

        《秋天》是何其芳于三十年代初创作的一首优美的抒情诗。诗人用情味深长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组合成三幅既流动又整合的秋天意象,抒发了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本身就是一本美学教科书,一部优美的文学画卷,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因而,借助这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上一堂美学课,上一堂文学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首诗的内容简单易懂,同时作为一篇自读课文,教师也不宜对它分析得过细。所以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由课文这一素材,我大胆地设计了半节课的拓展训练,我想体现的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整体感知与深入探究的结合,从书本向生活,由课堂向课外的延伸。

        教学中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想象法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尝过中秋的月饼,赏过重阳的菊花,我们又迎来了一场场凉丝丝的秋雨。同学们当中有谁喜欢秋天这个季节,能说说为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后)师:是的,很多人都喜爱秋天,爱它的天高云淡,爱它的四野飘香,爱它的霜色洁白,也爱它的叠翠流金……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一起走进现代诗人何其芳的《秋天》,去领略秋的风采,倾听秋的诉说。

        【设计说明】说秋,旨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初步感受秋天的美好,引入本课内容。

        二、感知课文

        1.师配乐诵读诗歌,生一边听读一边欣赏大屏幕展示的一幅幅秋景。

        【设计说明】赏秋,旨在培养学生听的能力,感受美的意境、语言、旋律、情感,得到美的陶冶。  2.资料助读:作者简介。

        3.齐声诵读。师作朗读指导:重音的处理。

        【设计说明】读秋,旨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4.指名朗读。A生读,全班同学找出每一诗节的中心句。(生回答后)明确:全诗依次描绘了三个场景的秋天。B生再读,全班同学闭上眼睛听读,脑海中想象一幅幅秋天的画面。

        【设计说明】想秋,旨在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深入领会诗的意境。

        5.小组合作:A一人朗读,其他三人点评得失。B讨论:(1)三个场景分别是怎样的图画,概括。(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设计说明】点秋,旨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理解诗的主旨,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

        6.自由朗读,仔细品味诗歌的语言,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说理由。

        【设计说明】品秋,体现阅读的个性化要求,旨在使学生在交流中既锻炼口语组织能力,又互相启发,加深理解和感悟。

        7.师小结,生回顾。看大屏幕上一组秋景图,配乐齐声诵读全诗。

        三、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资料:(美)狄金森《秋景》。比较此诗与课文的异同。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比较与欣赏能力,在比较中,更容易理解不同诗人不同的诗风,不同诗作不同诗味。

        2、欣赏品评。资料:沙白《秋》。谈谈认识:你认为哪个词句最生动?

        【设计说明】侧重于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并借此巩固一点修辞知识。

        3、资料交流。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关于秋天的各种形式的资料,资源共享。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激发他们从生活中利用各种资源加强学科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4、写作平台。A布置练笔题目《我是风》,要求根据《秋天》一诗的内容,以风的眼光见证每一个场景,以风的口吻创造性地描述每一幅画面。B师示范作文。提示:发挥想象联想,运用拟人手法,可选取一个诗节,也可选取一两个诗句,再创造。C学生完成练笔。D展示作文。

        【设计说明】发挥学生想象联想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激发表达兴趣,享受写作带给自己的快乐体验。

        四、结束语并布置作业:

        秋,因其成熟与收获,因其萧瑟与凄清,给文人墨客,画家歌者还有我们提供了无尽的素材:秋阳暖暖,秋波澹澹,秋风习习,秋雨绵绵……流连于字里行间,徜徉于音乐图片,秋的氛围、秋的风韵在我们心头久久久久挥之不去,我们不禁会赞叹,秋天原来如此美丽,世界竟然这样神奇!

        作业:整理所搜集的资料,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办一个有关秋天主题的展览。我们给这个展览起一个名字就叫《秋天如此美丽》。

        课后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总体来看,这节课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要把它上成一堂美学课,文学课的设想基本实现了。这一点,评委们也做了充分的肯定,称这节课是此次总校创优竞赛中“美学价值最高的一堂课”。

        2、基于丰富课程资源的教学设计,大胆创新,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把理解目标渗透到反复诵读中,问题设计精当,处理简练利落。拓展延伸环节的内容设计,评委高度赞许“丰富而不单一,干练而繁冗,充分而不做作。”

        二、遗憾之处:

        1、教师的激情应该更充沛,在调动学生上还应再想想办法。

        2、由于这节课容量较大,写作环节时间仓促,致使学生的作文没有更多地展示。

        三、意外收获:

        1、在回答一个问题的时候,一位学生未经老师许可就抢先发言,我肯定了他的勇敢积极。老师的理解和宽容会创设一个更开放的环境,有助于学生踊跃地大胆地表现自己。

        2、有好几个学生的发言很见光彩,有的联系实际,有的画龙点睛,有的独辟蹊径,甚至对我都很有启发。我想,教师应该充分相信学生。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师生都是学习者。

      教学设计与反思14

        一、教材分析

        《找拱形》是“形状与结构”单元中第二部分内容,是在研究物体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后,所单独研究的一种形状。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什么是拱形,并初步了解了拱形特点之后,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拱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而设计的一节。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就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更多地接触和认识生活中的拱形或类似拱形(圆顶形、球形)的弧形的物体和拱形物体的作用。并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这一节课的难度不大,但内容不少,把握详略,注意理清思路是上课成功和关键。

        二、教学重点是拱形的特点及应用。难点寻找并描述饮料瓶形状结构特点。

        本课的探究活动有三个,一是在观察感受乒乓球的厚薄、软硬后,用半球来承担压力,认识圆顶形物体的抗压能力;二是通过挤压整个乒乓球,感受球形物体的承压能力。用这两个活动有两个目的:认识类似拱形物体的承压能力大,并引入对它们且有这一特点的原因进行分析。三是观察塑料瓶结构特点,合理分析这些结构包含的科学道理。感受科学的应用无处不在。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对拱形应当有比较深的认识,对的观察物品和表达特点应该可以较好完成。简单探究活动的方法和过程也应当能比较顺利完成,具备了初步探究活动能力,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按说,这一节的难度不大。

        四、教法和学法

        1、教法本节课的设想是利用两个探究活动,有逐步认识拱形和类似拱形的弧形物体的特点。帮助学生分析原因,了解拱形与圆顶形、球形之间的联系。再利用一个观察活动,进一步了解拱形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从而感受科学的巨大力量。在基础知识准备之后,让学生观察塑料瓶结构,并描述其特点,加深知识认识,体会知识的应用。最后,利用多媒体图片、学生的生活经验总结拱形在人体、其它生物体中的存在和作用,巩固对知识的认识。

        2、学法

        (1)通过探究活动感知拱形与圆顶形、球形之间的联系,利用观察到的实物或已有的知识积累认识拱形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在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分析弧形物体能很好承重的原因。

        五、教学流程  1,复习引入,复习拱形的特点后,出示一些类似拱形的建筑物图片,发现它们与拱形的异同,引入对球形和圆顶形的实验与分析。因此,教学中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结构,引入圆顶形和球形物体的认识。然后,通过两个探究活动:半球形的乒乓球和整个乒乓球的承压能力的实验,认识拱形组合的弧形物体承压能力很大。进而帮助学生分析弧形物体能很好承重的原因。

        2,探究活动,利用对半球形的乒乓球和整个乒乓球的承压能力的实验,认识弧形物体承压能力很大。帮助学生分析原因,达到认识拱形与圆顶形、球形之间的联系的目的。在此,给学生提示:圆顶形实际上可以看作是拱形的组合,且不产生外推力。球形中最坚固的形状。

        3,认识了解拱形的具体应用。先通过一个观察、描述活动让学生认识塑料瓶结构、特点,加深对知识认识,体会知识的应用。

        4,利用直观的图片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总结:拱形在人体、其它生物体中的存在和作用,巩固对知识的认识。  5,小结本节内容,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交流补充,做到学有所获。

        六、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上结束后,我仔细琢磨多次,主要成功之处是:教学流程是清晰的,把握了重点,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科学知识的应用也产生了较深刻的印象。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的教学理念得到落实。有待改进的地方是:

        1,过高估计了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如观察塑料瓶的结构特点并描述出来,这一环节出乎意料的尴尬,许多学生不会或根本不去观察,这也是平时学习习惯训练方面的不足。

        2,学生活动和学习的思路是模糊的,不明确目标,只是被动地去做、去学。

        3,课堂激情不高,专心投入的人不多,后半节学生的激情才有所改变,导致教学时间有些紧张。

        4,由于方法和器材原因,实验效果不好,部分学生对圆顶形和球形特点认识仍然比较模糊。

      教学设计与反思15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体会大泉、小泉的美以及泉水在济南的重要性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大泉小泉的特点

        2、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泉

        你们知道哪些泉?它是怎么样的?用一句话简单说一说

        2、刚才所说的这些泉都非常独特,今天我们要一起去认识一位“泉中之王”趵突泉(板书)  谁认识它?念念它的名字

        齐读

        趵突泉是一种怎样的泉啊?趵——跳跃

        3、这“泉中之王”住在哪儿,你知道吗?

        出示: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并称为济南的三大名胜。

        4、这趵突泉到底有什么独特的魅力呢?让我们赶紧到课文中一睹为快吧。

        二、初读感知

        1、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边读边画出描写泉水的词语

        2、交流:这是一眼的泉。

        3、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文中也有一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它的赞美

        出示: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

        三、品读,感受大泉之活力

        1、默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让你感受到美的句子、词语

        2、交流反馈

        ①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钟,便觉得自然伟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

        a.哪些词让你觉得美?(翻滚)

        你还见过什么东西翻滚?像什么?(沸腾的水)

        b.昼夜不停、一年四季

        谁来说说什么是昼夜不停?能用你自己话说说吗?

        用文中的一个词就是“永远”。

        c.指导朗读

        ②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好象永远不感到疲乏,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

        a.从这句话看出大泉有什么特点?(活泼、纯洁、鲜明)

        b.从哪个字感受到它在“跳”?(冒)指导书写

        给它换个字?(钻、探、伸……)解释“疲乏”

        你感受到什么?

        c.师生合作朗读

        四、品度第四段,体会小泉之有趣

        过渡:三个大泉是那么的活泼,旁边的小泉又是怎样的呢?默读第四段,找到小泉的特点。

        1、交流

        ①小泉的特点:有趣

        ②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a.把你能看到小泉在“跳舞”的词画出来(吐、走、摇动、挤)

        b.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c.补充有的……后面的内容

        d.用一个词来形容小泉们跳舞的情景(姿态不一)

        e.作者用的是什么方法?(拟人、比喻、排比)

        f.指导朗读

        五、课外拓展

        从老舍先生优美的字里行间我们就已经感受到大泉的活力、小泉的有趣了,现在想亲眼见识一下这位“泉中之王”吗?

        1、播放图片、简介

        2、总结: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这“泉中之王”梦幻般的美景已经深深印在我们脑海中了,但愿以后能有机会身临其境去和它做个亲密接触。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教学反思]

        《趵突泉》一课是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材上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要求精读的课文。课文记叙了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美丽景色,作者抓住了趵突泉大泉和小泉的特点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写,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趵突泉的赞美之情。课文先介绍趵突泉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突出了趵突泉在济南风景名胜中的地位。然后依次描写了趵突泉泉水的清浅、鲜洁和大泉、小泉优美动人的姿态。

        教学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通过看图和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培养爱美的情趣;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

        一、抓重点句,贯穿全文。

        我抓住能够贯穿全文的重点句“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层层深入学习挖掘__内涵。从__开头质疑为什么三大名胜趵突泉却占据一半进入课文学习。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引到老舍爷爷游览了趵突泉后,怪不得发出这样的感叹:“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欣赏完大泉的气势美,小泉的姿态美后,再次诵读“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时加深对此句话的理解、感悟。而在学完小泉的有趣之后,有回归到:“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一次次的回归,让学生逐渐地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二、课后整体感悟。

        课已经结束了,静下心来反思这一节,有欣慰,也有遗憾。

        1、课前引领学生拓展性阅读不够,因此孩子语言的积累不够丰富,影响学生更好的了解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更好地学习课文,储备能量。

        2、小泉一段中的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启发引导的还不够,一方面省去的是前面出现过的小泉有趣姿态,另一方面是学生产生的无尽遐想,当时我只考虑到了后者。我觉得每一次试讲都促使我更深入地去与文本进行对话,都能帮助我更深入地挖掘教材、把握教材,更好地体现教材的弹性,在今后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3、在处理学生理解“冒,冒,冒”时,我设计师生合作朗读环节。但由于之前引导不到位,学生没有完全感悟到三次冒的语气其实是越来越强烈,所以效果不够明显,还应重新设计,精益求精达到更完美的效果。

【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六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计划2023秋季09-09

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优秀 幼儿园教学工作计划202309-09

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哪个重要09-09

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学设计的反思包括哪些内容09-09

教师教学设计与反思方案 教学设计的教学反思示例09-09

教师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案设计中教学反思写什么09-09

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六年级下册09-09

教学设计反思总结 教学设计反思总结模板09-09

初中英语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英语教学设计反思20篇简短09-09

幼儿园教学设计及反思 幼儿园教学设计及反思得失和改进措施09-09

课堂教学设计反思及改正策略 课堂教学反思分析报告09-09

教学设计的反思评价 教学设计反思评价表09-09

教学设计的反思包括 教学设计的反思包括哪些方面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