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时间:2023-09-09 11:04:14 文档下载 投诉 投稿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统编版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本单元选取了五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分别是《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赤壁赋》、《登泰山》。学习本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要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还要反复涵泳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本课是高中第一篇散文,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帮助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二、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散文并不陌生,初中学过朱自清《春》,老舍《济南的冬天》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一般同学能说出散文的特点,但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处在形成之中,不能对散文进行基本的鉴赏与品味,需要教师的引导与指点帮助学生深入品味文中富有感情与哲理的语言,感受作家的独特心境。

      三、教学目标

      1.抓住秋味,感受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2. 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独特的眷恋、热爱之情,感受作者的文人雅趣,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风格。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抓住“秋味”,感受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二)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独特的的眷恋、热爱之情,感受作者的文人雅趣。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风格。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有人写秋声、秋色,而郁达夫却写“秋味”。他的“秋味”有他的深情,有他的心灵,有他的感受,有他的体验,有他的生命。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去体会那份浓浓的“秋味”。

      (二)初读感知,浅嗅秋味

      1.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是人人盛赞的灵地,西湖的浓妆淡抹,苏州园林的满目琳琅,太湖的一碧万顷……他为什么不写?为什么不爱南国之秋,而尤爱这北国之秋?

        明确:(1)独爱这秋的“清、静、悲凉”。

      (2)对“故都”有着独特的情感。2.本次借养病之机,作者终于得偿所愿回到北平,他平日惦念的皆 是陶然亭、钓鱼台、西山、潭柘寺等享誉全国的北平秋景知名景点,而为何真正回到故都,他却不去了,而选择了日常景物入文?

      明确:(1)北平的日常景物更能彰显这秋味,于平凡处见真妙, 

              更能唤起读者共鸣。

       (2)说明故都之景,哪怕随处可见、平凡普通在作者心中

      也觉得可爱至极,更表现出作者对故都情感的深挚。

      (三)情景交融,深闻秋味1.这“清、静、悲凉”的秋味是通过哪些景物传达出来的?散文如诗如画的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画了几幅秋景图?

        明确:

      五幅,分别为:秋晨静观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秋果胜景图。

      2.小组合作探究品读五幅画面,体会“清、静、悲凉"之秋味,领悟

        作者情感,同时探究写景抒情类散文写作技法。

        明确:

      (1)秋晨静观图

       清:天色是很高很高的碧绿的。给人一种明净高爽,天无纤尘之感。蓝白色的牵牛花,冷色调给人清雅之感。

       静:清晨的小院,无限静谧。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以声写静。

       悲凉:破屋、残垣、小院形成赏秋的背景,日光一丝一丝漏下来的。

            杜甫说“漏泄春光有柳条”,在这里“漏泄秋日有槐树"。阳

            光本给人温暖和希望的,作者却让它多了几分冷落与萧条。几

            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草色近看遥无,让人感受到生      命的衰竭与凄凉。

       总结:看到的是故都小院的秋的实景。这里的景语都是情语,在清、静、悲凉的景后,是一颗清、静、悲凉的心。--以情选景,情景交融,景语皆情语。

      (2)秋槐落蕊图

      清: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静: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落寞是在于感受到了再美的生命都是有周期的,且时光的无情流逝,生命无常无奈,清闲得过度也偶感有些虚度,且天下之秋便一年将尽,于是催生出一份悲凉。

      总结:这时的郁达夫,早已成为知名文人,正直的他曾多次遭到当局的通缉,人到中年的他“以没有一个归宿为可虑”。他曾写了副对联:“岂有文章传海内,欲将沉醉换悲凉。”由此可感受他对人生的领悟--悲凉、落寞。但作为爱国知识分子,追求并没泯灭,对故土的热爱并没削减。由落蕊想到自己和时局,一种隐含的忧虑便油然而生,只好借“一叶知秋”的成语来曲折地借“一叶知秋”的成语来曲折地加以表达。--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情语见景语。(3)秋蝉残鸣图

      明确:抓住蝉生命短暂而不自知,以及此时节衰弱的残声,啼、嘶

        的表现力;故都的蝉声处处有,来表达听蝉声感受到的是悲

        凉。

            联系中国古典诗词中“蝉”的意象解读其中情感。

      柳永“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刘禹锡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

      孟浩然“曰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明确:其实,这也是一幅秋声图,借助于蝉这个具体的物象展现秋之悲凉,这仍然是景、境、情合一的体现。

      (4)秋雨话凉图

      明确:奇、有味、有样。南方的雨没完没了;北方是天阴风来雨下,

        雨过云卷天晴;有风声有雨声。

            作者借助人,人的穿着、活动背景、动作、神态、对话语调,感悟到的是一种悲凉。

      总结:云散雨霁谁点缀,桥头斜影叹秋凉。

      (5)秋果胜景图

      明确:枣树在故都处处都是;绿淡黄微感受秋意浓,因为红完之后,

        风来冬到。--看秋果体味到的是一种留恋,一种悲凉。

      总结:秋到故都蝉自鸣,残声凄凄处处啼;秋果更添秋味浓,绿淡黄

        微是奇景。

      【总结五幅画面感受到的真与美】

      作者为我们选取故都实景,在一椽破屋、一方小院中看漏光、秋草、蓝朵,听驯鸽的飞声,还有瓣瓣落蕊、声声蝉鸣、层层秋雨、枚枚秋果,把我们带到老北京的寻常巷陌,体味秋的清、静、悲凉。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真情,对故都秋的挚爱,也有内心深处的悲凉。刘勰《文心雕龙》中讲“人禀七情,应物而动。物色刘勰《文心雕龙》 中讲“人禀七情,应物而动。物色三动,心亦摇焉”。作者把情感渗入景物描绘中去,使读者几乎不能辨出这美丽自然是不是多情善感的主人公身体的一部分。这里,情中有秋的落寞,秋中有情的眷恋,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四)直接抒情,饱尝秋味

      1. 指导品读最后一句直抒胸臆的句子:“秋天,这北国的秋天,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用生命去置换)

      明确:直抒胸臆表达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深向往和眷念之情。2.标题为什么拟写为“故都的秋”,而不是“北平的秋"?

      明确:“都”意味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意味着过去,消逝在时间深处,有一种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苍凉沉重感。

            文士眉间意,离人心上秋,历史沧桑深邃精致,衰败之美的 

            生命感觉,是对故都的礼赞和一份赤诚的告白。

      3.结合课文,理解作者悲凉的原因。

      明确:颠沛流离的人生况味

      时局动荡、民族危亡的时代之悲

      忧郁性格、苦闷心理的投射

      悲秋情结:一曲悲凉的颂歌。文章总的感情基调是用深沉的 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开头“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还有最后的“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我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些句子都直接表达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深向往和眷念之情。

      (五)探究主题,延伸秋味

      1.有人认为“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此段文字完全可以删去,你的观点呢?明确:

      中心句是:“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前段文字是记叙,具有自然气息;这段文字是议论,具有人文气息。二者合二为一,天衣无缝,照应了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2.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如此深沉而悲凉的文章呢?再次品读文章,在字里行间寻找作者的身影,感悟“形散”和“神聚”之间的“人”的形象。

      示例:爱国之人,多愁善感之人,具有平民意识的人,细腻的人,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和涵养的人,内心郁结之人等。正是这样的郁达夫,才能写出深沉而悲凉的《故都的秋》。

      3.仿写一:根据下面示例仿写,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

      示例: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 ,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

      明确: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六、作业

      谈谈你眼中的秋味,用一段文字记录下来,将自己独特的情感融入其中。(运用情景交融的方法)

      七、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浅嗅

      深闻        秋(清)悲

      饱尝        味(静)凉

      延伸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相关文章: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一等奖09-09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优秀教案09-09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流程图09-09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课文笔记09-09

《故都的秋》优秀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09-09

故都的秋优质课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第一课时09-09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09-09

英语教学板书设计 英语教学板书设计的形式有哪些09-09

教学板书设计 草原教学板书设计09-09

语文教学板书设计案例 语文教案中板书设计范例09-09

优秀教师们的板书设计方法,值得学习! 教师板书设计大赛优秀作品09-09

教学板书设计的基本要求 教学板书设计原则09-09

教学板书设计 教学板书设计怎么写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