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节教学系统设计概述
1. 教学系统设计的定义:
迪克和凯瑞:用系统方法描述教学、分析、设计、开发、评价和修改的全过程(系统、系统方法)。该模式划分为三个模块。
史密斯雷根: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原理转换成对教学材料、教学活动、信息资源和教学评价的系统化和反思性过程。(理论基础)
乌美娜: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化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
进行修改的过程。
教学系统设计(名词解释)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2. 教学系统设计的历史(了解)
1 构想:1899年全美心理学协会上,杜威提出建立一门连接学习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学科”
2 实践:二战、工业革命。③理论形成:布卢姆、加涅等(50、60年代)④学科建立:系统科学的引入3. 教学系统设计的应用范围:
军队、工业、公司培训领域、职业教育领域、学校教育、远程教育、全民社会教育
教学系统设计最早萌芽于军队和工业!
4. 教学系统设计的应用层次:
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 Classroom-focus;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Product-focus ;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 System-focus
5. 教学系统设计的学科性质:
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桥梁学科 /方法论性质的学科 / 设计理论学科/定性理论学科
第二节教学系统设计过程(一)过程模式
1、 迪克和凯里模式(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模式)
2、 肯普模式(第一代教学系统设计的代表模式) 3、史密斯-雷根模式(第二代教学设计)
史密斯-雷根模式(第二代教学设计)与第一代相比特点:吸取加涅在“学习者特征分析”环节中注意对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进行认知分析的优点,进一步考虑认知学习理论对教学组织内容的重要影响。
第三节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基础
(一) 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
1心理科学2 教学理论 3系统科学 4传播理论
(二)、系统科学与教学设计
1、系统科学方法
系统科学方法的核心是把对象作为“系统”加以研究和认识,从而揭示复杂世界的本质联系和运动规律。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构成了系统方法的主要内容。
旧三论:(1)教育信息论 (2)教育控制论 (3)教育系统论
2、系统科学方法的新发展(新三论)
(1).耗散结构理论。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从混沌向有序转化的机理、条件和规律。
(2).协同论。研究开放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协同,从无序到有序演化的共同规律。
(3).突变理论。研究事物质变方式是如何在不同的条件下发生突然变化现象的规律
(三)系统方法与教学设计
1、系统方法就是从系统的整体出发,从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佳地处理问题的方法。
2、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为学习者提供最佳学习条件的计划决策过程。系统方法为教学设计提供了科学决策的思路与程序。3、系统方法采用的一般步骤是:
1)系统地分析所要解决问题的目标、背景、约束条件和假设,从而确定为解决面临的问题,系统重新应具有的功能;2)调研、收集与问题有关的事实、资料和数据,分析各种可能性,提出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3)对这些方案做出分析,权衡利弊,选出其中的最优方案并提出优化方案的准则;4)具体设计出能体现最优方案的系统;5)进行系统的研制、试验和评价,分析是否达到预期结果,发现不足之处及时纠正。直到实现或接近理想设计为止; 6)应用和推广
(四)教育传播与教学设计
教育传播的研究
教育传播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它有如下特点。
(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都集传、受于一身,不断地变换自己的传播角色,处于信息互动之中。即教育信息的流向应具三向性。
(2)为了取得预期的传播效果,教育者必须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选用信息符号,设计相应的传播策略和方法。
(3)传、受双方都是有意识、有个性的人,在传播知识技能的同时,要重视情感信息的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条件
第二章 学习需要分析
一. 学习需要分析概述
(一)学习需要的含义(了解):学习需要是指学习者目前的状态与所期望达到的状态或应该达到的状态之间的差距。
(二)学习需要分析
伯顿和梅里尔将与教育有关的需要分为六类:
1.标准的需要:个体或集体在某方面的现状与既定的标准比较而揭示出的差距。(体育达标手册)
2.感到的需要:是个人认为的需要,是个体必须改进自己的行为或某个对象的行为的需要与渴望,它表达了一种现在行为或技能水平与所渴望的行为技能水平之间的差距。(信息时代教育技术素养对教师的重要性)
3.表达的需要:是个体或集体已认识到的“需要”,为满足该需要而表达出来。
4.比较的需要:同类个体或集体通过比较而显示出来的差距。
5.预期的需要:预测未来社会或工作岗位对学习者可能的要求。
6.紧急事故的需要:是指通过分析潜在的、很少发生但会引起重大后果的问题,引出培训的需求。
由上可见,这些需要都是“现状”和“应该是或必须是”之间的差距,=>就是需要
二. 学习需要分析的步骤与方法 (一)学习需要分析的基本步骤1确定现状找问题2.必要性分析找原因(具体说就是对得出的差距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性质进行分析,论证解决问题的必要性)3.可行性分析找条件(分析资源和约束条件,做问题解决的可行性分析,确定优先要进行设计的课题)4.总目标的阐述
(二)学习需要分析的基本方法
1)以不同期望值做参照系分析学习需要,便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确定学习需要分析的方法:
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和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
2)两种分析方法的比较:
a) 区别:期望值的参照系不同,以及由此带来的信息收集方法也略显不同。 b) 比较:内部参照分析方法容易操作,省时省力,但无法保证对机构目标的检测;外部参照分析法操作比较难,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使系统与社会需求直接发生联系,保证系统目标的合理性。——因此,在实际运行时,要采用内外结合的方法。
3)例如:特尔菲学习需要分析方法是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中的专家访谈法,利用多轮匿名函调查来得到有关部门未来事件的判断信息(美国米德公司首先开发使用的颇富盛名的一种定性预测方法)
4)调查的主要方法---问卷法和访谈法
5)绩效分析模型(了解):绩效分析就是研究确定组织的运行问题,以及研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三. 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分析
(二)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分析
第三章 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习者一般特征分析:
学习者一般特征:指对学习者学习有关学科内容产生影响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特点。
1.2.1皮亚杰的认识发生论
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婴儿时期
2 前运算阶段:2-7岁 学前时期 儿童遇到问题时会运用思维但思维方式不合逻辑。
特征:1)知觉的集中倾向性(缺乏守恒)2)不可逆性 3)自我中心主义
3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小学时期 4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 初学中学时期
1.2.2认知结构分析
1.2.3特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2、 学习者认知结构分析
认知结构的概念:按照奥苏贝尔的定义,认知结构是指个体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或者就教材而言,指个体关于特殊知识领域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所谓“个体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就是指学习者在长期的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其大脑内逐渐形成并按一定组织结构存储的全部知识与经验系统;
认知结构的特性:可利用性、可分辨性、稳固性
认知结构和新的认知材料之间存在三种关系:
1类属关系 2总括关系 3并列组合关系
3、 学习者起点能力分析: 任何一个学习者都是把他原来所学的知识、技能、态度带入新的学习过程中,因此教学系统设计者必须了解学习者具有的知识、技能、态度。
学习者起点水平分析:
1 预备能力的分析:了解学习者是否具备了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即学生在开始新的学习之前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2 目标技能的分析: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与技能(例如:在学习结束时,以原定学习目标为基础编写测试题目,来检查学习者达到目标的程度)
3 学习态度分析(判断学习者态度常用的方法—态度量表法、问卷、采访、面试、观察法、会谈法【填空或选择】)
什么是动机?动机是一种内部动力; 动机的分类:(1)按动机源:内、外动机(2)按需要:认知内驱力【内部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外部动机】、附属内驱力。
4、如何描述学习者的动机: ARCS模型(Keller,1987)5、学习者学习风格的分析1)学习风格的涵义:
学生集中注意并试图掌握和记住新的或困难的知识技能时所表现出的方式(邓恩(Rita Dunn)和肯尼思·邓恩(Kenneth Dunn)夫妇)
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心理行为方式,它作为相对稳定的指标,反映学习者如何知觉,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作出相应反应(凯夫)
学习风格: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2)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
由外到内有---环境因素(声音偏爱、光线偏爱、温度偏爱、环境设计坐姿偏爱)、生理因素(听觉型、视觉型、运动型、进食型、学习时间偏爱)、社会因素(独自、协作、权威人士和多样性因素)、情感因素(成就动机、学习坚持性、责任、组织结构、焦虑水平)、思维因素(整体型、分析型、沉思型、冲动型、对大脑两半球的偏爱)
3)学习风格的认知因素分类
a) 场依存:把受环境因素影响大者称之为场依存性。(外部定向者)
场独立:把不受或很少受环境因素影响者称之为场独立性。(内部定向者)
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这两种认知风格,与学习有密切关系。一般说来,场依存性者对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更感兴趣;而场独立性者在数学与自然科学方面更擅长。场独立型的学习者和场依存型的学习者的优势、劣势及注意事项(图下页)
b)格雷戈尔将学习风格分为(了解) 具体-序列 具体-随机 抽象-序列 抽象-随机
C)沉思型与冲动型(选择)
特征:沉思型遇到问题时倾向于深思熟虑,错误较少
冲动型倾向于很快检验假设,仓促做出决定,反应速度较快但错误率高。
第四章 学习内容分析
第一节教学内容概述
定义:
教学内容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学习者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思想、行为的总和。
教学内容分析的基本步骤1.选择与组织单元
2.确定单元目标
3.确定学习任务的类别
4.评价内容
5.分析任务
6.进一步评价内容
第二节教学内容的编排
含义:对特定的学习任务进行组织编排,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单元内容之间的关系有三种:独立(并列)、序列、综合。
学习内容编排的理论
a)布鲁纳——螺旋式编排教学内容(领导了20世纪60年代的课程改革)
i. 教材应该把反映学科发展水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作为主体,以达到较强的迁移;
ii. 在学习的早期阶段应该使用这样的教材,让学生尽早有机会在不同程度上去接触和掌握某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但这样的教材只有与儿童的智力发展相适应,才能使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顺利进行。
iii.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均可分别从动作的、表象的、符号的三种不同智力发展水平,加以编撰和组织,教材涉及的概念和原理可能相同,但教材的直观程度逐渐降低,内容不断加深,体现“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b)加涅——直线编排教学内容
从学习的层级学习理论,把教学内容转化为一系列习得能力目标,然后按这些目标之间的心理学关系,从简单的“辨别学习”到复杂的“问题解决技能”的学习,把全部教学内容按等级来排列。
c)奥苏伯尔——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的教学内容编排原则
i. 渐进分化:学科最一般、最概括的观念应该首先呈现,然后按细节和具体性逐渐分化;
ii.综合贯通:强调学科的整体性。因为学科内容不仅包括一个学科的各种概念和规则,同时也包括学科本身特定的结构、方法或逻辑,如不掌握这些部分,就不可能真正理解这门学科。
教学内容的分析方法
常用的教学内容分析方法有以下几种:
信息加工分析法、层级分析法、归类分析法、图解分析法、卡片、ISM法
教学内容的分类,以及常用的分析方法综合如下:
言语信息—归类分析法、图解分析法 认知学习 智力技能—层级、信息加工、图解分析法
认知策略—层级分析法
教学内容 动作技能学习——层级、信息加工(程序)分析法
情感学习——层级、信息加工(程序)分析法
第5章 教学目标的确定第1节教学目标分类体系
Bloom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20世纪50年代)
Gagne的学习结果分类体系(20世纪60年代)
国内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综合国内外的成果)
(一)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分为认知、情感、心理运动等三大领域
认知领域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
情感领域:注意、参与反应、价值判断、价值趋向、价值内在化等。
动作技能领域:重复模仿、独立操作、精确完成、动作联接。(1)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
加涅提出五种学习结果
1、言语信息(是什么?为什么?)
2、智力技能(怎么做)
3、认知策略(怎样学习)
4、动作技能
5、态度
教学(或学习)目标的编写方法
编写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马杰在1962年出版的《程序教学目标的编写》这本经典著作中提出一个教学目标应包括三个基本要素:行为、条件、标准
Mager,1962,采用行为术语的编写方法
ABCD模式:A(audience) 对象
B(behaviour) 行为
C(condtion) 条件
D (degree) 标准
教学目标编写的步骤:1.找知识点 2.确定层次 3.描述
第6章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第一节教学策略概述
一、定义:是对完成特定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
二、两种基本教学策略
学习是一系列信息加工并主动建构的过程 谁控制信息加工过程?
教师控制 替代性教学策略
学习者控制 生成性教学策略
(一)替代性策略supplantive strategies
教师(指明教学目标、组织内容、排序、重点、迁移、提供教学活动、 吸引学生注意、较多地为学生加工信息、构建教学环境。)
优 点:短期内使学生学习较多材料、可带来更集中、有效、可预测的学习结果、适用先决知识、技能或学习策略有限的学习者
缺点:学习者投入智力活动少、信息加工不够深入、缺乏挑战性、刺激性、缺乏个性、独立性和动力
(二)生成性策略Generative Stratagies
学习者按自己的需要和风格(形成教学目标、自己组织内容、顺序、重点、迁移、自行决定活动、自己控制信息加工、构建自己的学习环境。)
优点:信息加工深入,学习效果好、激发兴趣、动机、学习策略得到使用、练习与修正、学习结果因人而异、高度个性化
缺点:成功依赖于学习者拥有策略的宽广度、易导致认知超荷、情绪受挫折
三、指导性教学策略
(1) 导入阶段:激活注意、确立目的、激发兴趣和动机、预习课文
(2) 主体阶段:回忆相关的先前知识,然后加工信息和实例,接着集中注意和运用学习策略,最后练习和评价反馈
(3) 巩固阶段 :总结复习、迁移学习、再激发动机和结束
(4) 评价阶段:评估作业 ;寻求补救 三、几种学习结果的教学策略设计
(一)言语信息的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基础: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和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
先行组织概念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示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摄性。
提供先行组织者的目的:用先前学过的材料去解释、整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并帮助学习者区分新材料和以前学过的材料)。
先行组织者可以是比较性的,也可以是讲解性的
(2)态度的教学策略
情景-陶冶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音乐渲染或场景表演等手段构成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融入情境,求得学生的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理智活动与情感活动的有效统一。
参与各类活动: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游戏、唱歌、听音乐、表演、谈话和实践操作等活动,使他们在特定的气氛中,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创设情境的活动之中。
总结转化:通过教师的启发与总结,使学生实现科学知识和道德情感的内化。
(3)动作技能教学策略
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1.定向:定向阶段教师要完成两项基本任务:一是要对学生解释完成技能的操作原理和程序,以及掌握行为技能的要领;二是对学生作形体演示。
2.参与性练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模仿分解动作入手,参与进行尝试性练习。
3.自主练习:学生脱离教师的指导,通过反复练习,求得错误动作的消失和技能的熟练掌握。
4.迁移:在其他学习情景中,应用所获得的知识、技能。
规则及高级规则教学策略
支架式教学策略(步骤:1.搭脚手架 2.进入情境 3.独立探索 4.合作学习 5.评价总结)
抛锚式教学策略(步骤:1.创设情境 2.确定问题 3.自主学习)
启发式教学策略(孔子、苏格拉底)
协作式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
一、定义: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由教学原则作为指导,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工具、媒体或设备),而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而且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分类
1、以语言教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几种主要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1) 讲授法指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是一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活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它又可以表现为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讲演法等几种。
对某个事物或事件做系统的叙述和描绘称作讲述;对某个概念或原理进行分析、解释和论证称作讲解;不仅描述事实,而且深入分析和论证事实,并且在此基础上做出科学结论称作讲演
2)讨论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中心话题或主题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讨论或辩论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旧知识,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学生在群体思考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互相启发,互相补充,能促进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益于摆脱自我中心,增长才智。讨论法还可以促进学生的交往,促进他们掌握各种技能,如参与倾听、表达、竞争、协作等,运用讨论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适用于高年级。
3)谈话法
谈话法是师生以口头语言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这是教师通过不断地提问来引导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独立地得出结论的方法。
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运用谈话法必须具备一定的形成谈话的条件,较适用于使学生从“已知”到“未知”,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现状比较了解,并设计和组织好谈话借以进行的“问题”。
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和组织教学性参观等,使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1)演示法是指在教学中围绕某些能被感知的事物,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和表演,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这是指让学生明白事理的方法,是一种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的活动。演示法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一定的客观事物,为理性认识打下基础。演示法会随着新的现代化媒体的不断涌现,更加形象生动地得以运用。
2)参观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到社会场所,实地观察生活的世界,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和研究而获得知识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认识理论与实际上的差距,并可及早地认识未来的工作环境。参观地点的远近及所用的时间因其教学目标而有所不同。参观教学法对于扩大学生眼界,拓宽知识面,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是通过练习、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巩固和完善知识、技能、技巧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
1)练习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并解决同类课题的方法。学生通过其他方法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往往比较抽象、概括,而在练习法中,学生通过对课题中的具体事物进行一系列的分析,从而找出与抽象的知识、技能所反映的这类事物的本质因素等环节,达到对知识、技能的深入理解和巩固。这种方法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并形成认真的工作态度。
2)实验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按照指定的条件,在观察、研究和独立操作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独立操作,重视所要求出现的自然现象或过程,并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去获得知识。因此,它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实际运用时,可以根据实验的目的不同而决定在理论教学之前还是之后进行。
(3)实习作业法: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的场所,利用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或其他的实践活动。这是一种把从课堂上、理论上习得的知识、技能运用于实践的方法。它的作用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知识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4、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或利用一定的教材内容和艺术形式,使学生通过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陶冶他们的性情,培养他们正确的态度、兴趣、理想和审美能力的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主要是欣赏法。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很强调教学中对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的运用
5、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而获得知识的方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发现法。发现法也叫“假设法”、“探究法”、“解决问题法”、“引导发现法”等。此法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布鲁纳认为:发现,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应指人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
发现法的成功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和方法上的恰到好处的指导。但是,发现法也有其费时、费力等不足之处,另外,发现法对教材、教师、学生的要求较高,在我国目前教材、师资等限制情况下,很难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3、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组合
(一)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依据学校的教学条件 依据教学目标 依据学科的不同特点 依据教学内容的分类 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依据教师的本身的素养条件 依据各种教学方法的职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的关系
教学组织形式
集体授课 个别化学习 小组相互作用
1、历史上有代表性的教学过程模式(教学活动程序)
(1)、赫尔巴特的四段(或五段)教学过程模式
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
联想——使学生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
系统——指导学生在新旧知识基础上作出概括和总结
方法——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习题解答、书面作业等)
预备、提示、比较、概括、应用
(二)杜威学派的教学程序
以经验为中心;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
① 教师用学生已有经验和现成的环境,去引起学生进行设计的动机;
② 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确定进行设计的目的;③ 依据目的,由学生确定达到目的的行动计划;
④ 学生根据计划自己组织实行之;
⑤ 学生对实行的结果进行试验和评价。
(三)、凯洛夫的六环节课堂教学过程模式
组织上课(激发学习动机) 复习旧课 提出上课目的、内容和要求
讲授新课 运用巩固 检查巩固
2、我国常用的教学过程模式
传递-接受程序 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运用→检查
引导-发现程序 问题→假设→推理→验证→结论 示范-模仿程序 定向→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迁移
情境—陶冶程序 创设情境→参与各类活动→总结转化
3、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加涅九大教学事件
引起注意 告诉学习者目标 刺激对先前学习的记忆 呈示刺激材料 提供学习指导 诱引行为 提供反馈 评定行为 增强记忆与促进迁移
4、课堂教学技能的选择
问题的类型 低水平问题只是要求学生回忆有关的事实、名称、事件等信息
高水平问题要求学习者的感知觉、辨别能力和过去的经验共同起作用
板书 规范、书写正确、有示范性 语言准确、有科学性
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合理、有计划性
教学媒体
1、教学媒体的分类
根据表现教学内容的需要分类:
视觉媒体:印刷品、图片、黑板……
听觉媒体:口头语言、录音机、广播……
视听觉媒体:电影、电视、计算机……
根据开发技术不同可分为: 2、教学媒体选择的基本方法
矩阵式 算法式 流程图
矩阵3:Dale的经验之塔
3.教学材料的选用与设计
媒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硬件和软件内容,因此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还包括教学材料的选择与设计。
教学材料的设计必须考虑的心理学原理主要有:
1.注意:选择性、新异性、简洁性、适中性 2.知觉:整体性、相对性 3.记忆:组块性、有限性
4 .概念形成 :实例出发、相近的正例反例、 属性表
板书设计要点
问题针对性 整体性 前置性和过程性
1、吸引学生注意;2、重视学生发言;3、量和字体的大小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对象:课程材料、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业成就
1.教学评价分类
1.按评价基准分类
⑴ 相对评价 :相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个体为基难,然后把各个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比较,确定每个评价对象在集合中所处的相对位置。
⑵ 绝对评价:绝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之外确定一个标准,这个标准被称为客观标准。评价时把评价对象与客观标准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其优劣 。
1) 设疑——播放——讲解
(2) 设疑——播放——讨论
(3) 讲解——播放——概括
(4) 讲解——播放——举例(学生讨论)
(5) 播放——提问——讲解
(6) 播放——讨论——总结
(7) 边播放、边讲解
【教学系统设计 教学系统设计的由来和发展历程】相关文章:
游戏教学法 游戏教学法是谁提出来的09-12
游戏教学法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分析与探究09-12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主要观点是09-12
游戏教学法说课稿 游戏教学法的课题09-12
教学系统设计 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解09-12
情景式教学 情景式教学法英文09-14
情境教学模式 情境教学模式属于什么主义09-14
情景式教学法 情景式教学法的定义09-14
情景式教学法 情景式教学法英文09-14
情景教学法文献综述 情景教学法参考文献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