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计15篇
语文教学设计1
一、 教学目标:
1、 学习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2、 学会用心理活动、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
二、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 过程
1、 展示教学目标
2、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茹志鹃,女,1925年参加新四军,1955年转业到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任《文艺月报》编辑,语文版
《百合花》教案。1958年3月,在《延河》上发表了著名作品《百合花》,标志着她艺术风格开始形成。这篇“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曾被茅盾誉为当时最使他满意和感动的一篇作品,赞赏这篇小说具有清新俊逸的艺术风格,是“静夜的箫声”。
《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各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3、 学生阅读作品,梳理文脉
师:__写了哪几个人物?围绕这些人物写了哪几件事?
生:“我”、小通讯员、新媳妇
生:送“我”去前沿包扎所、借被子、通讯员员救人牺牲,新媳妇献被子
师:好.下面谁能来概括一下__的主旨?
生:(短暂讨论)“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版《百合花》教案》。”百合花象征了军民间纯洁的感情,赞美了普通人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人民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与热爱。
师:概括得很好。这是__的主旨。下面我们来看,文中出现了三个主要人物,“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线索人物。
师:对,“我”是整个故事的目击者。“我”对小通讯员的情感前后是否有变化?文中找出原句为证。
生:“生起气来”----“发生了了兴趣”----“从心底爱上了这个个傻乎乎的同乡”----怀着崇敬的的心情怀想他
师:“我”眼中的小通讯员是怎样一个人呢? 生:腼腆、淳朴、勇敢、热爱生活、善解人意
师:那“我”眼中的新媳妇呢?
生:害羞
师:就此一条吗?(学生不解)新媳妇和小通讯员有——三次相遇,找出第二次学生分角色朗读,并讨论新媳妇为何开始不肯借而后来肯借了,从中再看人物形象。
学生举荐一男一女两同学分角色朗读,提议女生读得太快,不合人物性格,换一女生,略带羞涩,读完后学生鼓掌。
语文教学设计2
1、(看一组图片)中秋的夜晚,一轮明月冉冉升起,光华四射,明月照着沉睡的小山村,照着苍茫的大山,照着宁静的港湾,照着我们祖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中秋节源远流长,古时候,每当暮色降临,明月东升,祭月、赏月的活动便开始了。人们纷纷设案桌于月下,桌上有月饼、水果、饮料、芋头等食品,全家人在月光下一起团圆赏月,大人们给孩子讲起“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的古老神话传说。在银色的月光下一边品尝节日佳肴,一边赏月聊天,全家人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今天,每到中秋节,人们总是从百忙中抽出时间,从各个地方回到自己的家乡,与亲人团聚,有的夫妻相约一起赏明月,有的一家三口,吃团圆饭,还有的一大家子欢聚一堂,月亮圆了,人也团圆了。
2、说说你们怎样过中秋的?
3、齐唱《八月十五月儿明》
一、明月,入题
1、从刚才的图片中,以及同学们的回忆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中华民族是个爱月的民族,中秋节我们赏月,故事里我们讲嫦娥奔月,古诗里更有许多明月呢!你能记起几句有月的诗句吗?
2、月儿圆了,人团聚了,这是人间最温暖的时候。可是,有一些人却由于各种原因回不了家,李白就是其中一个,只好借一首古诗表达他心中的感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的静夜思,去感受他的心情。
二、解题,品读
1、出示课题,谁来读读课题?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后,齐读课题。
2、这首诗你们早就会背了吧?一起背诵。
3、(看课件,听朗读),说说听出了什么?(慢,忧伤,低沉)思念的滋味是什么?让我们来看看。出示学生__,《妈妈,我想对你说》,教师深情朗诵,思念的滋味你尝到过吗?指名说。带着思念的感受读题。
4、李白也在思念,他的感受又如何呢?让我们进一步走近他吧。
⑴打开课文,自读古诗,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板书:思故乡。是什么让李白想起了故乡呢?(提示读古诗前两句)
⑵重点理解:疑:好像。什么好像什么?解释后两句。
⑶师:地上铺着一层霜,给人什么感觉?李白站在像霜一样的月光中冷吗?他怎么不叫夫人给他拿件衣服啊?叫丫鬟给他端个火盆啊?师:(简介背景)当时李白
25岁离开家乡,东游淮扬,不到一年,用去银两三十余万,囊中空空,又得了一场大病。中秋的夜晚,他独自一人躺在客店里,冷冷的月光铺满了房间,你觉得他可能会想起些什么呢?
5、师:明月照在李白窗前,也照在家乡的土地上,他多么想立刻飞到亲人们的身旁啊,哪怕听听亲人的声音也好啊,可在古代这是不可能的。他只能孤独地写下了这首静夜思,然后对着月亮深情朗诵,希望明月能带去他的思念,与祝福。你也来当一回李白吧,出示明月图,指明对月朗读,齐读。
6、你们真像小李白啊,你能完整地给我们讲讲这首诗所表达的意思吗?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7、月圆人团圆,李白孤身一人,客居他乡,望着皎洁的明月,思念故乡的情感就像潮水一般,迅速淹没了他。让我们完整的欣赏这首美丽忧伤的《静夜思》。欣赏课件后再次齐读全诗。
三、扣题,拓读
师:我国的诗人大多是忧国忧民的,又大多是命运坎坷的,他们经常流浪在外,客居他乡,思乡成了他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有了许多以思念故乡为题材的诗作,除了静夜思以外,你还知道哪些呢?指名背诵,出示其中三首:《春夜洛城闻笛》、《泊船瓜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朗读,说说是什么让诗人想起故乡。(简要理解诗意)
四、结题,回读
漂泊在外的游子啊,总是把思念故乡的情感深深的藏在心底,但是每当夜晚来临,每当佳节来到,每当明月当空时,想到自己孤单一人,想到家乡的亲人,怎不令人低头沉思,怎不令人归心似箭哪!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诵起这首美丽忧伤的静夜思吧!
语文教学设计3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教学设计时,存在着没有以学生为主体、不够具体明确、无法监测评估、内容不全面等表述不规范的问题,应予以规范。教学目标应具有准确性、全面性、主体性和可测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诸多变化,其中包括教师的备课。确定并表述教学目标是教师备课不可或缺的工作,它是教师备课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反映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把握程度和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想情况等。由于广大教师受思维定势的影响,难以改变已经习惯了的、掌握得很熟练的 “教学目的”“教学要求”的表述思路和方法,在新课程的课时教学目标的表述上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有必要规范教学目标的表述。
一、 教学目标的表述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没有以学生为主体,目标表述语的主语混乱。如,“使学生明白作文素材来自生活”、“使学生喜爱春天这个季节”、“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表述,反映了教师没有把学生作为主体。有的教学目标的表述,既用“学生”做主语,同时又用“教师”做主语。如:
1学生走出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观察周边的环境,作适当的调查访问,并查阅一定的资料,进行思考,为写作准备素材。 2指导学生根据所获得的素材,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不同形式的作文,拓展作文的题材和形式。
3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明白作文素材来自生活,并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往。
2、“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两方面目标的表述多数比较准确,但不够具体明确,表现在行为动词的运用不够准确和没有具体的表现程度上。如,“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这一句中的“理解”“培养”笼统、模糊,缺少表现程度的规定。又如一位教师是这样表述《威尼斯的小艇》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的:
1了解小艇的特点,了解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2认识小艇在威尼斯水域中的作用。 3了解小艇同威尼斯水域的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目标的表述不少是“正确的废话”,似有实无,无法监测评估。如,“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真正让习作练笔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对小学生学习《爬山虎的脚》提出“学会欣赏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的内在美”的目标。有的目标表述简直成了“教学法”类的话语,如“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教学目标的表述内容不全面,存在重“知识和能力”,轻“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现象。又因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形同虚设,有的课时目标在实质上与课改前没有两样,回到了老路上——只有知识要求、技能要求。如: 1观察图画,展开想象,有创意的理解图画的意思。
2根据图意,自拟题目,奇妙构想,写一篇400字左右的作文。
这个目标表述中就没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且存在上述第二点所讲的问题。再如一位教师对《月亮湾》的目标表述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写“绕”、“朝”。
2理解课文,感受月亮湾的美。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这个目标表述中,没有“过程和方法”方面的目标,且“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无法检测。
二、 规范教学目标的表述
教学目标指学生通过教学后应该达到的行为状态。教学目标包括两类,一是结果性目标——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如:“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写‘绕’、‘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二是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和表现等,如:“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摘抄优美的词语、句子”“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体会不同句式的表达作用”。
教学目标的表述,一般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如: 学 生 能 在5分钟内, 朗 读 完课文,做到 正确、流利。
主 体 条 件 动 词 程 度
规范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必须具有准确性、全面性、主体性和可测性。
1、准确性
准确性是指行为动词的使用,行为条件的交待和表现程度的定位,要符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某一学段的目标,符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不拔高,不降低要求。这个要求是规范教学目标的前提。
2、全面性
《课标》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纬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语文教学目标应该包括这几个方面,缺一不可。
3、主体性
因为教学目标指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不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什么、怎么做,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由于表述目标的句子的主语是学生,“学生”二字可以不出现。
4、可测性
可测性是指目标表述明确、具体,不笼统、模糊,具有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教师自己或他人能够依据目标去观察和检测学生的行为状态,对教与学两个方面做出合理的评价。 下面对一个存在问题的教学目标按以上所讲的四点要求来进行分析,并提出表述目标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病例:
课题:《浅水洼里的小鱼》(国标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8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唤醒并坚定学生关心、帮助弱者的信念;在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
2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对照上述四点表述教学目标的要求,可以看出这个教学目标的表述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表述不准确。1要求对课文内容达到“理解”,对于二年级学生是不妥当的。因为《课标》中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没有提到这样的程度。2课文中的`生字一二年级应“多认少写”,不是全部生字都要求“学会”“掌握”。3《课标》中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明确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要求“理解”显然拔高了。
2、目标的内容只包括“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方面,没有对“过程和方法”方面提出目标。
3、行为主体的表述混乱。“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的主语是“学生”。“唤醒并坚定学生关心、帮助弱者的信念;在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的主语是“教师”。
4、目标不可测量、不可评价、不具体明确。1“唤醒并坚定学生关心、帮助弱者的信念”,不仅行为主体不正确,而且无法评价“唤醒和坚定”。2“在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是错误的表述,“体验”“快乐”根本无法去观察;“在学习中”是一种行为“进行态”,不是目标表述的要素,纯属废话。3“本课的生字新词”“生字组成的词语”没有明确指出是那些,对象模糊、表现程度没有规定。4“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因为单靠一堂课的学习是不可能“养成”习惯的。
另外,这个目标的表述还存在条理混乱不清,有语病等问题。
除了上面讲到的外,在表述教学目标时,教师们还要注意以下几个具体问题:
1、必要时,要写出达成目标的行为条件(不是每个教学目标都要有它)。如,“允许”,“在课文中用线划出……”,“在5分钟内能默读完……”“在交流讨论时,敢于发表自己对……的见解”等。
2、一定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一堂课后学生应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可以从行为动词上体现程度,该“学会”的就不能写成“运用”。也可以把表现程度描述出来,如,“至少会用……造三个句子”,“80%学生能当堂背诵全文”等。 3、表述的条理要清晰,可以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次序逐条表述,也可以表现程度的高低依次表述。
4、作为语文教师,不要在表述目标的句子中出现错别字和病句等。
规范地表述教学目标,是教师的一项教学基本功,它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对《课标》的理解情况,容不得忽视,必须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衷心希望在新课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表述日臻规范。
语文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绿线格内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隹(zhui)。
2、认识一些特殊偏旁,看图熟读与此相关的词语。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看图学习偏旁“隹”,并学习与“鸟、隹”有关的生字和词语。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4个偏旁,谁来认?(出示偏旁,指名认读偏旁和词语。)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识字8有关鸟儿的词语,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鸟字旁的字?
今天我们再学习1个偏旁,看谁学得好。板书课题:识字8(齐读),出示。
二、看图学偏旁
1、看图,指着鸟问:这是什么?
2、观察象形字:你们知道这两个字表示什么意思吗?你们觉得“鸟”这样写怎样?
3、小朋友们,你们会写“鸟”字吗?(指名写并予表扬)还有一个偏旁也表示“鸟”的意思,你们知道吗?出示“隹”,指导读准,并指名写。
4、小结
小朋友们,现在你们知道鸟可以用哪两个偏旁表示吗?
齐读:“鸟、隹”各三遍。
三、初步看图,读韵文
出示、观察图片
1、看一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2、自由读韵文,要求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四、指导看图,出示词语
出示挂图,观察说话。
1、小朋友们,我们先看天空有什么在飞?(相机出示词卡:老雕、大雁)
2、树村上停着一只什么鸟?(贴词卡:杜鹃)
3、再看,还有什么鸟飞得这么低?(贴词卡:乌鸦、麻雀)
4、大海上还有一只什么鸟?(贴词卡:海鸥)
五、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由读字词。
2、要求:读准字音,看清字形。看看挂图,想想词义。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并加以指导。
4、小结规律,掌握学习方法。
小朋友们,第一行词语中的“鸦、鸥、鹃”都是什么偏旁?这个偏旁表示什么?第二行的“雀、雕、雁”都是什么偏旁?这个偏旁表示什么?
5、说话练习,出示,指名说。
六、指导书写,出示生字:杜、麻、雕、雁等。
1、学生看笔顺图,记忆笔顺。
2、反馈。
3、学生在田字格里描红。
4、让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看图读韵文,学习与“月”有关的生字和词语。‘
一、复习检查
1、认读偏旁:“隹”、“鸟”。
2、抽读生字词卡片。
二、继续看图学偏旁
1、出示上半幅图。
指出月亮问:这是什么?古时候用“ ”表示,那现在我们用什么偏旁表示呢?(指名板书)齐读三遍。
2、出示下半幅图。
问:这是什么?古时候用“ ”表示“肉”,那现在用什么偏旁表示“肉”呢? 3、小结。
小朋友们,用“月”做偏旁可表示哪两种意思?
三、初步看图,读韵文
1、看看图上有什么。
2、自由读韵文。
四、看图练习说话,出示词语
1、图上有一位老爷爷带着一个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说今天的月亮真怎么样? (词卡:明亮)明天的天气一定很——(贴词卡:睛朗)
如果今晚云很多,月亮一会儿明,一会儿暗,看东西会怎样?(贴词卡:朦胧)
2、图上有好多小朋友,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分别在图上贴出相应的词卡:弯腰、踢腿、挺胸)
3、学生自由读韵文,读准字音,边读边看图,想想词义。
4、教师检查朗读情况,并加以指导。
5、小结。
小朋友,这6个词里都有一个字或两个字是月字旁,它们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第一行表示什么?(月亮的情态)第二行表示什么?(和肉有关系)
五、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朗、弯、踢、腿、胸
1、“开火车”读,并扩词。
2、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3、学生看笔顺图,记忆笔顺。
4、反馈。
5、学生在田字格里描红。
6、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
六、作业设计:
1、比较字形,再组词。
鸟( ) 鸦( ) 朗( ) 鹰( )
乌( ) 鸭( ) 郎( ) 雁( )
2、写写字的部首,出示。 教后反思:
语文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学习背诵《过故人庄》,体会诗中的情感,积累语言。
【课前准备】
课件、学生学习资料袋。
【学习过程】
1、导入:
(直接课题揭示。)
学习“我的发现”请2生,1生扮小林,1生扮小东,读“我的发现”。
听了对话,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我的发现:
并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齐读)幻灯片出示。
再次默读我的发现,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先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先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再补充。
顺便说说平时搜集资料中的学习体会。
3、资料袋交换,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交流其他理解词语的方法。)
4、学习“日积月累”学习用上面的方法来学习《过故人庄》:
(幻灯片出示诗歌。)
请生读,把诗歌读准确、流利。
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意。
质疑,谁来说说看,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请运用,联系上下文的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诗意。
(幻灯片出示作业。)
5、作业交流:
让生读诗歌。
听范读。闭眼悟诗情。你听着诗歌,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齐读《过故人庄》。
背诵。
6、拓展:
课外搜集的有关友情的诗歌,课堂上交流。
7、作业:
根据《过故人庄》编写一个小故事;和同学交流写友情的诗歌,从中选择一首或几首搜集到自己的资料袋中。
语文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词句,了解作者及哲理散文的相关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__结构。
3.理解富含哲理的文句含义,明白作者写作意图。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富含哲理的文句含义,巩固修辞手法的运用。
2.体会作者对生命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一个人从出生那一刻就注定着要面临死亡,每个人拥有的生命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但作家严文井却说“生命是永久的”,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解答吧! 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一)字音
臼jiù齿茸róng毛蔓màn延凋diāo谢牛犊dú
(二)词义
兴味:兴趣、趣味。
洗涤:洗。
卑微:地位低下。
蔓延:形容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
(三)作者简介:
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15年生,湖北武昌人,作家。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中,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1945一1951年任《东北日报》副总编辑。到北京后历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第一部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出版于1941年。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近作》《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1958年出版的中篇童话《“下次开船”港》被译成多种外文介绍到国外。《严文井散文选》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在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被授予荣誉奖。__选自《严文井散文选》。
三、品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情感。
1.读课文,明结构。
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感情激烈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__篇幅短小,要求学生多读几遍。其次教师范读,然后让学生探讨出课文结构。
明确:
第一部分(1)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第二部分(2——3)通过小草和小牛犊具体表现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
第三部分(4——5)了解了生命的真实的意义,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2.通过富含哲理的文句,读懂作者对生命的理解。(教师设置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合作讨论解答,可以前后四桌间讨论交流。用多媒体展示问题)
(1)怎么理解文题“永久的生命”?(提示:__在哪句里出现了“永久”一词,联系文句去体会)
(2)__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3)怎么理解“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
(4)作者为什么说“那些暴君们能够杀害许多许多人,但是他们消灭不了生命。”
(5)“生命要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的含义。
明确:
(1)第三段第一句话“生命分开来是暂时的,合起来却是永久的”里出现了“永久”一词,作者所说的永久的生命是合起来的生命整体,不是一个个单独的生命。“永久的生命”指生命整体,这与个体生命短暂不矛盾。
语文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通过词语训练,提高形象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2、通过综合性学习,激发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兴趣,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乡村生活的图片、文字以及自己独特的感受。
2、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复习词语
1、认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听写词语。
3、同学们,在学习完这组课文后,你们一定有很多新的发现,试着说一说。
我的发现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句子,看你有什么发现。(屏幕显示三个句子)
1、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把物当作人来写)
3、组内交流。
4、换一换,将加点部分换成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再读一读,你又会发现什么?(如:第一句中“舞蹈”换成“摆动”)
5、试一试,说一个或几个这样的句子。
日积月累 (屏幕上出现诗句)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体会诗意。
3、背诵诗句。回忆全诗,尝试背诵。
4、拓展延伸,搜集整理。
(将你了解的描写景物的其他诗句背给大家听)
第二、三、四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
一、谈话引入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大家在综合活动中又搜集了课外资料,一定有很多新的收获吧!这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田园,去看看你们对田园生活的学习成果吧!
二、口头交流展示
1、小组交流,互说互评。边说边展示自己课外学习的成果,如:搜集的图片、文字或自己的感受、有关农村生活的人、事或故事等等。
2、代表交流,师生共评。评一评谁的收获大,感受深。
习作
1、精彩回放:
a、读一读:上节课整理的好词佳句。
b、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词句的。
c、写一写:你感受最深的内容。
d、用一用:本组课文作者抓住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来展现乡村生活的表达方法。
2、学生习作:
a、教师启发思路。
(将自己知道的有关农村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把自己农村家的景象和生活描绘下来)
b、教师个别指导。
c、同桌互相交流。
d、推荐代表交流。 e、师生共同评议。
f、独立进行修改。
3、展示台:
将自己的习作展示在“学习园地”中,请同学们观看、评议。
反映自己农村家的景象和生活的文字、画面或照片。
语文园地语文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互相交流。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简洁、清楚。
2、习作练习:写一篇看图作文,通过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认真观察图画,想象当时的情景,想象要丰富合理。培养学生写作的良好习惯。
3、我的发现:能发现这些比喻句表达的不同的感情色彩。
4、日积月累:读成语,了解成语的含义,并能试着运用。
5、拓展延伸:通过宽带网,了解战争带来的危害,同时,通过课外阅读、看电影电视、听故事、参观展览等形式了解为和平而战的英雄人物。
教学重难点:
口语交际、习作练习。 第一课时
小小新闻发布会
1、激趣导入:
同学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不断改变。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里,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新闻的存在。想一想,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知道新闻?(看电视、看报、听广播、上网等)
2、你最喜欢看什么新闻?指名说。
3、看新闻有什么好处呢?举例说一说。
4、既然新闻有这么多的好处,假如让你来讲新闻,你们认为应该讲清楚什么呢?
5、那我们就来开一个小小新闻发布会。
规则:
1、先在四人小组内讲新闻,讲后每人评议另外三人,讲得怎样,最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到班上讲新闻。
2、各组代表在班上讲新闻,讲完后班上同学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最后举手表决评选出三名最佳新闻发言人。
6、小结延伸: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那你们打算以后该怎么做呢?
第二课时
一、课前搜集资料交流
同学们,课前我们收集了1937年左右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背景,谁来说一说。
二、结合图形读习作要求。
1、习作有几个要求?哪几个?
2、你认为这次习作的重难点是什么?(观察和想象)
三、根据观察,你想到了哪些问题?
1、这个小孩为什么要哭?
2、他的妈妈在哪里?
3、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
4、这个孤独的孩子以后的命运可能会怎样?
5、……
四、根据问题自编故事。
五、方法指导
1、仔细观察图画,结合图画内容介绍历史背景。
2、根据观察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编一个完整的故事,写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六、练习习作,指名交流,全班提出修改意见。
七、小组交流,评议谁讲得最精彩。
八、推选小组代表在班上交流,全班评议。
九、同学之间互评互改作文。 第三课时
一、我的发现
1、自由读句子,体会带点的词表达的感情。
2、同桌交流。
3、全班指名交流。
4、小结:两组带点的词表达的感情不同。
二、教学日积月累
1、指名读成语。全班齐读。
2、四人小组交流词语意思。
3、全班指名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说明。
4、读读记记成语。 5、读一读,注意观察每一横排有什么规律。
6、选一个成语说一句话。
三、教学宽带网
1、朗读宽带网中的内容。
2、你在生活中还收集了哪些英雄人物的故事?
3、学生展开收集资料。
4、举办故事交流会,评选故事大王比赛。
语文教学设计8
一、激趣导入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谁能背诵有关春的古诗?
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相同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春的诗,让我们来欣赏。
二、初读古诗
1、检查自学情况,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自读—-交流读—-小组读—-齐读掌握节拍
2、复习古诗学法。我们以前学习古诗采用了什么方法呢?
①知诗人,解诗题。②抓字眼,晓诗意。③入诗境,悟诗情。
3、同学们通过课前的搜集资料,现在大家交流后,进行简单的整合。然后进行汇报第一部分的内容。知诗人,解诗题
4、利用你手中的各种资料,自学第二部分内容。抓字眼,晓诗意
①在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理解古诗中所表现的古今汉语不同特点。
②师点拨"怜"在汉语中有"可怜"、"爱惜"两种解释,这里应该是"爱惜"的意思。"小"字本意与"大"相对,这里引申为"轻轻"。
③读全诗。
④完整地说说诗意。
三、品读感悟
1、学生质疑的问题
2、你认为园主人是怎样一个人?淡泊名利的人
点拨:小中见大,给读者想象的空间。"红杏"一词一语双关,喻园中主人闭门隐居,但他的美德、名声在外。说明具有生命力的美好事物是压抑不住的。
诗人本来要扫兴而归,一转身却看到墙头脉脉含情的一枝红杏,蒙着阴影的心情顿时一亮,这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板书:扫兴、喜悦
3、你认为这首诗应该怎样读更能表达诗人当时的心情呢?前两句应该读出扫兴、惆怅之感,后两句应读出欢快、喜悦之情
4、指名读,齐读。 诗人虽然没有看到满园的春色,仍然满腔的喜悦,请同学们看着课文插图给这个园子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再想象一下满园的春色是什么样的?
5、听了你们的描述,老师也仿佛置身于那桃红柳绿、姹紫嫣红的美景之中,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觉来背诵全诗。
四、拓展延伸
1、春色是多少古代文人墨客笔下不息的主题,教案《苏教版五下语文教案—4、古诗两首》。老师这里也有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村居》,让我们共同来欣赏。学生有感情朗诵自由欣赏,小组自定。 2、齐读,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通过感情来朗读细细体味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丽春色吧!(播放音乐,学生有感情朗读
3、同学们还搜集了哪些描写春天美景的诗句或者叶绍翁的诗句,让我们大家共同来分享。小组选一名同学读
4、让我们用一句话来抒发对春天的感受吧!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掌握学习古诗人的方法去发现,去感悟、去动情。但无论用什么方法,应因文而宜,与时俱进,去雕琢、去彩饰,反璞归真。
语文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诗歌,注意多音字“间”“重”“还”的读音。
2.理解诗意,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3.体会思乡之情,想想诗人是怎样表达出来的(通过哪些景物或事情)。
4.品析“绿”的妙用。
教学过程。
1.揭题,解题。
2.诗人简介。
3.读诗。(指名读,正音)
4.自由读,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5.交流,指名说。理解关键词“间”的意思(画指示图)。“绿”——吹绿。再连起来说说诗意。
6.品诗: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自由读,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
“明月”——拓展相关诗句。
问题:上京赴任,这正是施展政治抱负的大好机会,诗人为何还未到任就开始想着要回去呢?
链接时代背景。
7.品味“绿”的妙处。
反思:今天的内容安排应该说还是不错的,有重点,难点的突破也可以。但是课堂时间的把控不到位,导致前松后紧。
前一个从导入到读诗就用了十分钟,第二步的理解诗意也用了将近十分钟。剩下的二十分钟里,让学生品诗——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诗人浓浓的思想之情。在“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一句里就花了不少时间。
一开始让学生泛泛地谈,然后引导学生质疑——一望无际的长江在作者眼里却只是“一水”之间(读“一水”一词,有学生说:这就像是一条小水沟一样。也有的说:“很近呢,感觉一下子就能跨过去。‘),重峦叠嶂的“数重山”却是“只隔”。
伊始,学生也处于疑惑状态。浩杰的一番话令他们茅塞顿开——虽然隔得远,但是他的心是很近的。
在此,我让学生们顺着这个点深入谈,请了三四位孩子来补充,谈得很不错。
等这一处整完的时候差不多就只剩下十分钟了。这个时候,只能做些取舍。是抓“明月”还是“绿”?答案显而易见。
引导学生读课后的“资料袋”,对比读。(这个对比读很有必要,我似乎太随意了,以致不少学生并没有对“绿”的好有什么特别强烈的感受,导致后面的引导很辛苦。)
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师板书关键词——生机勃勃。色彩美。诗情画意。柔美。
剩下只有两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写课堂作业本上关于“绿”的一道题目,要求用一段文字来表达。时间匆匆,只能让学生用课后的时间了。
语文教学设计10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会写“是、朵”等6个字。
2.重点学习第1-3自然段。理解这部分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培养语感,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 3.
充分利用教材,拓展教材的内涵。有机地结合练习说话,积累“圆圆的”这类结构的词,想象角色间的对话,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一.揭题,学习第一段
1.课件出示:荷叶圆圆
学习“荷”字,学生说说认字方法。组词:荷花。
2.课件出示:荷叶
荷叶除了圆圆的,还是怎么样的?
3.课件出示: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指名学生朗读这句话。齐读。
4.拓展练习:
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大大的、美美的、青青的、凉凉的、鲜鲜的、嫩嫩的)
5.荷叶美吗?还有什么也美?(荷花)出示荷花图。
引:荷叶美,荷花也美,写荷叶的课文更美,想读课文吗?
二.初读全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2.生字检查与巩固 课件出示。
学生自由读。
指导读。开火车(有拼音时一半,去掉拼音另一半同学)
你读这些生字时,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分析字。哪些字难读、难写、难记。
要点:珠——组词:珠子。珍珠。弹珠。眼珠。
摇——做动作。摇手、头、身。
晶——星星亮晶晶,月亮亮晶晶,玻璃亮晶晶。
透明——课件出示透明的翅膀。还有玻璃、水是透明的。
3.小朋友,你们刚才读课文时遇到荷叶的哪些朋友?
课件2出示: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他们都是荷叶的小朋友。
请学生跟这些朋友打招呼。用不同的语句。
一齐逐个向动物打招呼,同时点击动物。动画演示。
4.选读课文。
这些新朋友,你们喜欢哪个?就选择哪一段话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自由选择角色朗读课文。
指名选一段喜欢朗读展示。
按课文顺序,选择同一角色的起立齐读。
三.学习第二段
荷叶太美了,所以小伙伴们纷纷跑来,最先跑来的是谁呀?
1.课件出示:小水珠与荷叶
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
问:摇篮是什么?躺在摇篮里是什么感觉?
指导朗读。动作表演。
2.你们想一想,水珠在荷叶这个摇篮上可以做什么?
出示:小水珠说:“我可以在荷叶上。”
(睡觉、唱歌、听青蛙唱歌、看星星、看月亮、休息、跳舞、打滚)
3.荷叶会对小水珠怎样说?
荷叶说:“”。
分角色对话。随机动作表演。
四.学习第三段
1.学生读课文,问:有什么问题吗?理解“停机坪”。
2.朗读练习:“荷叶是我的停机坪”。
3.拓展:这句话好像少了一句,谁知道?
导:如果小蜻蜓是一条小船,那么停机坪对它有作用吗?
出示:小蜻蜓说:“我是
,荷叶是我的停机坪。
怎样的飞机?你们说小蜻蜓像飞机吗?看课件演示。
荷叶是小蜻蜓怎样的停机坪?
出示:小蜻蜓说:“荷叶是我
的停机坪。”
(安全、美丽、漂亮、好看、温暖、绿色)
4.连起来齐读1-3自然段。分角色朗读。
延引:荷叶给了小水珠和小蜻蜓无比的快乐。还有小青蛙和小鱼儿也在荷叶这里过着快乐的日子。这些我们就下节课学习。
五.抄写生字
1.指名学生说说这几个字书写时要注意的地方。
2.学生练习抄写生字。写在书上。挑三个写。
7、诵读欣赏《古诗二首》(雁门太守行、别云间)导学案(八年级上册)
诵 读 欣 赏
古 诗二 首 学习目标
1.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3.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重点: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
预习导学
1.下面是某位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帮着补充完整。
李贺,字 长吉 ,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 唐 代诗人,因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称其为李昌谷。因仕途失意,他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锦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李贺作诗务求新奇,人称“ 诗鬼 ”。
夏完淳(1631—1647),南明抗清将领、诗人。原名 复 ,字 存古 ,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5岁能读经史,7岁能诗文,时人称为神童。14岁随父起兵抗清。夏完淳被捕时,家有白发老母和孕妻。被押解送南京后,不屈而死,年仅17岁。这首《别云间》便是他被捕之后、押解离乡之前所作。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摧(cuī ) 凝(níng) 燕脂(yān) 霜重(zhòng)
提携(xié) 羁旅(jī ) 塞上(sài )
拓展:列出以上生字词中的多音字,并注音组词。 塞 sài 边塞 sè 闭塞sāi 塞满
燕 yān 燕国 yàn 燕子
3.朗诵诗歌,完成下表。
雁门太守行
语文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练习使用修饰语,正确搭配形容词与名词;
2、积累表示数量多的词语;
3、学会分辨疑问句和反问句,能用反问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看法;
4、练习使用拟人手法写句子。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学唱郊游歌曲。)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郊游吗?今天我们一起到一个神秘的地方去郊游,你们看――(出示课题:语文天地。学生齐读。)
2、“语文天地”是个神奇的世界,那儿藏着数不尽的知识珍宝,等着我们去采撷呢。让我们一起坐上火车出发吧!(伴随《火车开了》乐曲)
二、写一写表示数量多的词语。
1、“采集林”车站到了。这一站我们将采集些什么呢?同学们请看。
2、(出示“许多”、“不计其数”两个词。)谁能读读这两个词?你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吗?(都是表示数量多的词。)
3、对了,这一站我们一起采集表示数量多的词语。(出示题目:写一写表示数量多的词语。)请同学们将自己采集到的表示数量多的词语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小组派一名同学将采集成果记录下来,比一比哪个小组得到的智慧之花最多。(小组合作学习)
4、(“采集成果大比拼”,检查小组学习情况。采用竞赛抢答形式,教师将学生回答通过电脑打字投影出来,全班认读。奖励。)
5、在采集林中,我们采集了许多表示数量多的词语,有些小组还得到了智慧之花,没有得到花儿的小组也别泄气,下一站还有机会。让我们坐上火车继续往前走吧!(伴随《火车开了》乐曲)
三、练习使用修饰语。
1、“心语林”车站到了。这一站我们一起来说说话吧。说什么呢?同学们请看。
2、出示练习题,看谁填得多:
快乐的()鲜艳的()美丽的()简单的()
(1)你能把这些词语填充完整吗?把自己想说的写下来。
(2)(检查练习情况:运用竞赛抢答的形式,以四人小组“开火车”每人把自己所填的答案念出来。) (3)(注意强调填名词,避免出现“快乐的跳”之类错误。)
3、同学们真了不起,说出了这么多优美的词语。你们能从这些词语中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说一句话吗?(学生选词造句。)
4、同学们说得真精彩,相信下面的站点也会更精彩,让我们出发吧!(伴随《火车开了》乐曲)
四、学习分辨疑问句和反问句。
1、“智慧林”车站到了,看这个站名,你想说什么?(生说)对了,这一站要考考哪个小朋友最聪明、反应最快。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2、出示练习题:想一想,哪一句话不用回答?
可我连一个穷人都不认识,你认识吗?
这是不是一件好事?
为什么穷人就该老是穿旧的东西呢?
(1)自己读一读这三句话,看看哪一句不用回答?为什么?(第三句不用回答,它的意思是强调穷人不该老是穿旧的东西。)
(2)用不同的语气读这三句话。(一、二句用疑问的语气,第三句用强调的语气。)
3、出示三个句子,学生抢答,说说哪个句子不用回答:
这单元的知识你都掌握了吗? 难道我们不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吗?
小明为什么能当上“三好学生”?
4、每个同学自己创作两个问句,一个需要回答,一个不需要回答,然后上台考考大家。
5、同学们的创作真棒,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顺利通过下一站。(伴随《火车开了》乐曲)
五、练习拟人的说法。
1、“创作林”车站到了,语文是丰富多彩的,只要发挥想像力,就能创作出优美、生动的语言。
2、(课件出示小鸟的动画)你们看,谁来了?(小鸟)小鸟在做什么呢?(小鸟在跳舞、小鸟在歌唱、小鸟在前面带路……)
3、(出示课文中的例句:小鸟在前面带路。)小鸟在做什么呢?(小鸟在前面飞的样子像人在带路,作者用了拟人手法,把小鸟当成人来写。)
4、同学们的想像力真丰富,瞧,连花儿也――(出示课文例句:花儿向我们点头。)
5、花儿为什么点头呢?(花儿被风吹动,样子像人在点头,这也是用了拟人手法,使句子更生动。)
6、(教师用“―”和“~~~~”分别画出“小鸟”、“花儿”和“带路、点头”,提问:)运用拟人手法时要注意什么呢?(事物的动作要和人的动作有相同之处。)
7、出示句子:小树_____。太阳_____。 让学生说说“小树”、“太阳”在什么情况下和人很相像?
8、学生独立思考后可与小组同学交流。
9、现在,就请同学们也来当当小诗人,展开想像的翅膀,用拟人手法创作出生动的句子。
10、(学生上台交流自己的创作,集体评价,颁发智慧花。)
11、写作文时用上拟人手法将使__更能吸引读者。
六、总结:
这堂课,我们一起畅游了“语文天地”,同学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还采摘了智慧花,收获真不少。这次郊游你们快乐吗?学习语文是快乐的事,让我们一起快快乐乐学语文。(伴随《火车开了》的乐曲离开教室。)
〖教学后记〗
这是第十三单元“快乐的生活”中的单元综合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教学目标,通过创造性地重组教材,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掌握语言规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仅就教学“如何使用拟人手法”这一知识点谈一点体会。
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学写拟人句,关于拟人手法的使用,在本单元的主体课文《快乐的节日》中早已接触过,学生并不陌生,语文天地中安排这一练习旨在进一步指导学生写好拟人句。我先让学生读课文中的例句“小鸟在前面带路”、“花儿向我们点头”,然后提问学生:“小鸟会带路、花儿会点头吗?”从而引出作者采用了拟人的写法,接着让学生模仿例句进行创作“小树”、“太阳”。可是在反馈的过程中,我发现多数同学对拟人句的概念较为模糊,有的同学写道“太阳把热尽情地洒向大地”,立即有学生反驳:“这不是拟人句,太阳本来就会把热洒向大地。”类似的情况层出不穷,本应闪现创新火花的环节却一下子成了辩论会,拟人句的创作自然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了。课后,我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反思,究其根源就在于没有让学生从例句中找出事物和人之间的共同点,如:小鸟在天上飞和人带路、花儿被风吹和人点头之间都存在相似的地方,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缺乏、思维方式单一、思维定式束缚,就出现思维滞涩的现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按照知识――能力――创造这样一个顺序进行,还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阶段和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因此应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纵向探究,就是启发他们在学习中或追根溯源,探究事物的起因,或沿着原先的思维方向进一步探求,深入事物的发展变化。这样做,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让他们的思维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向纵深发展。结合本环节的练习,可设计为先让学生说说小树、太阳在什么情况下和人的哪些方面相似,教师将学生的回答一一列出作为创作参照,学生有了具体的感知,思维流畅性增加,在此基础上组织语言,将句子写生动,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学设计12
一、教材简说
跟随着小洁的目光,我们欣赏着蓝天白云、碧水青山,那跳跃的“青蛙”、展翅的“雄鹰”、赛跑的“龟兔”,栩栩如生,美不胜收。当小洁正想把面包纸扔进湖里的时候,她看见那清澈的湖水像镜子一样,映照出蔚蓝的天空和如画的山峦。谁忍心把这“镜面”打破呢?小洁攥紧了面包纸,一直到船靠岸,才把它放进了应该放的地方。
遗憾的是,那面“镜子”还是被一个小孩弄了个污点。那块香蕉皮,吓跑了小鱼,就连湖水也“皱起了眉头。
清澈的湖水需要我们每个人精心呵护。小洁只是在那面“明镜”面前,控制了一下自己的正要撤开的手,但对每个人来说,在这一瞬间做出克制,并不是都能做到的。
这点滴小事,反射出的是小洁美好的心灵。
让我们把这清澈的湖水,作为一面永远的“明镜”吧。别忘记小洁那企盼的目光。
二、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美读课文。
2、感受风景的优美和小洁心灵的美好,体会自然美与行为美的和谐。
3、有保护环境卫生的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4、促进阅读和想像能力的发展。 5、会写8个生字。
三、教学准备
1、课件。
2、生字卡片和带田字格的小黑板。
四、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7课《清澈的湖水》。让我们先来复习一下生词。(点击课件)来,火车开起来!
二、品读赏美
我们的火车开得又快又稳,一下子就开到了美丽的湖边,看到了这一汪清澈的湖水(出示画面)。让我们随着小洁,坐上游船,去欣赏那美丽的湖光山色吧!来,翻开书,拿起笔,一边放声读课文,一边用波浪线划出你最喜欢的、描写风景的句子,并想想自己为什么喜欢。
读好想好的同学用样子告诉老师。刚才看到每一位同学都在认真读书,都在用心地思考问题,老师真高兴!下面请同学们在学习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学的情况。要求是(点击课件,读)每位小组成员先读出自己最喜欢的写景物的句子,然后说说喜欢这些句子的理由。哪个小组最会抓紧时间、最会合作,老师就评他们为本节课的合作之星!
好,请坐好!第X小组能抓紧时间开始合作,交流时很认真、样子也很文明,讨论完后又能马上坐好,所以,这个小组的四位同学被评为本节课的“合作之星”!下课之后老师会给他们在星星榜上加星!
现在,谁来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出来,让老师和其他同学都来欣赏一下你喜欢的美景?
1、山石奇特(学生读句,课件出示:“看,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这边的山石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半山腰的石兔、石龟,好像正在赛跑呢。”)恩,你喜欢的是这一句。这一句写的是什么景物?(板书:山石)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呢?还有喜欢这一句的吗?也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总结,如:山石都有哪些形状呢?引读。山石有这么多不同的形状,真神奇啊!板书:奇;作者写得很有意思、很有趣!板书:趣)
老师也很喜欢这个句子,我觉得其中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你们猜猜我指的是哪一个?(展翅欲飞)猜对了!(课件显示)“展翅欲飞”是什么意思?你真聪明!知道把词分成一个一个字来解释,再合起来就是整个词的意思啦!那你能用动作表示这个词的意思吗?来,大家站起来,一齐“展翅欲飞”!
山石像展翅欲飞的雄鹰,像正要跳起的青蛙,像正在赛跑的石兔、石龟,多有趣呀!谁能读出这种趣、这种奇。这样,先自己练一练吧!指名读。恩,这些山石的确有趣!有谁能把山石读得更有趣、更奇特?还有谁愿意试一试?读得声情并茂!来,像他这样一齐读一读! 作者把这些山石写得是活灵活现、妙趣横生!同学们敢不敢和作者比一比,也来用屏幕下的这个句式说一说这些山石?(边说边出示图片)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同桌之间先说一说吧!指名说。不愧是咱们班的小作家!(或:老师觉得你比作者说得还要好!或:你的想象力可真丰富!或:老师觉得你就像一个小作家!)
刚才我们尽情欣赏和赞美了山石的奇特、有趣,接下来谁继续来领着我们欣赏美景?
2、湖水清澈(学生读,课件出示:“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这一句写的是什么景物?板书:湖水。说理由。相机板书)
请大家一起把这句读一读,想想你还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根据回答,点击课件并相机板书:清、静。你真会读书!若没有学生说到“变幻的山峦”,则老师提出来。变幻是什么意思?你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来解释词语,很好!山峦指一座座连在一起的山。这里“变幻的山峦”指什么?山峦怎么会变幻呢?联系整篇课文想一想。)
看着这清澈如镜的湖水和变幻的山峦,小洁的感觉是怎样的?指名读。她怎么会有这种感觉呢?来,让我们用声音读出小洁的这种感觉。湖水像——一、二!
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啊!。小洁一会儿觉得自己像仙女在天上翩翩飞舞,一会儿又觉得自己像小鱼在水中自由嬉戏。低下头来,小洁看到清澈的湖水中真的有许多小鱼在游呢! 3、小鱼活泼(出示句子)有喜欢这几句的吗?谁来读一读?说说你喜欢的理由。(板书:活泼。相机引导:你从哪几个词看出小鱼很活泼?学生说,点击“跃、消失、表演”。“跃”是什么意思?小鱼跃出水面,又在浪花中消失,好象在给游人表演,多活泼、多可爱呀!让我们带着对小鱼的喜爱一起读这句话。
我把同学们喜欢的句子全部编在了一起,我也想读读这些美丽的句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听老师朗读,一边想象句子中写的那些画面,看你能感受到什么?(老师配乐朗读)请睁开眼睛,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来,带着你们的感受,带着你们的想象,一起美美地读读这些句子!
三、讨论悟美。 突然,一个小孩把香蕉皮扔向小鱼。小鱼吓跑了,湖水变得满是皱纹,美丽的景象不见了!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对这个小男孩说什么?
对于小男孩的行为,小洁是怎样的反应呢?一起用课文中的句子告诉我!(学生读后出示句子)“不满”是什么意思?“企盼”又是什么意思?你用的是换词的方法,是吧?“企盼”还能换成什么词?
那小洁在企盼什么呢?除了这些,我觉得小洁对我们二(4)班的同学也充满了企盼,联系我们平时的行为想一想,小洁会企盼我们什么呢?(如学生说不上来,老师可随手捡起地上的一片纸屑暗示)老师相信小洁的企盼不会成空,因为老师相信你们知道今后该怎么做!(摸摸学生的头) 同学们,小洁本来吃完面包就想把面包纸扔进湖里,可看到那清澈如镜的湖水,她改变了想法。她一直紧紧地攥着面包纸,生怕它掉进湖里。等船一靠岸,小洁迫不及待地跨步上岸,四处张望,好象在寻找什么。她在找什么呢?齐读最后一段后告诉我。
小洁在寻找什么?她“眼睛一亮”是什么意思?
看到小洁这么做,你想对她说什么?你想怎样夸夸她?
老师想对小洁说:“小洁,你的心灵比这湖水还要清澈,你的行为比你的容貌还要美丽!(板书:行为美)
四、指导写字
老师要夸小洁,也要夸你们,这节课每一位同学都学得很认真、很投入。相信接下来你们也能用这份认真、这份投入写好这课的生字,能做到吗?好,仔细观察131面的八个生字,看看哪个生字特别难写,提出来,老师教你。
(学生说到哪个字,就出示相应卡片),请同学们自己说说写这个字该注意些什么。老师补充一点。范写。学生先描红,再临写一个,同桌之间互相评价后再写两个。相机展示写得好或不好的字,进行点评。
其它的字咱们下节课接着写。
五、作业超市
1、以“小洁的企盼”为题写一段话。
2、自己编一则呼吁保护环境的公益广告,并配上插图。
板书设计:
清澈的湖水
山石 奇、趣
湖水 清、静
语文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中的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舟”字旁。
2、根据词语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
3、有感情的诵读古诗。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
4、感受古诗的魅力,产生热爱古诗词的感情。
二、教学难点
认识本课中的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舟”字旁。
有感情的诵读古诗。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
三、教学准备
小黑板、字卡、赞美春天的古诗。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揭示诗题 播放春景图,诵读有关赞美春天的古诗。唐·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春暖花开,春光无限,自古以来,有许多文人写下了赞美春天的是诗,你们能背几首?(检查学生对古诗的积累情况,为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做铺垫)。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第三首。相机板书古诗,教师范读。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激发朗读的兴趣:想读一读吗?那快快把书打开吧,想不想不用老师教就自己读呢?遇到困难可怎么办呢?
2、指名读,随机正音:好了,就读到这,我发现呀,同学们读的特别认真,一定能读的很好吧,谁能勇敢地站起来读一读?(小黑板出示词语)
3、有几个词语悄悄地从诗歌中跳了出来,想考一考大家,能不能被他们难住啊?出示词语卡片“黄鹂、翠鸟、翠绿、鸣叫、船长、时令、千古绝唱”等。
4、下面请你拿出字卡,小组同学合作学习,交流识字方法。然后互相考一考。
5、利用偏旁的表意功能识记。如“鹂”、“鸣”、“鹭”对比识记。如“含”、“令”、“岭”,分别含有“今”和“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观察记忆。结合旧字认新字。如:色—绝、天—吴运用字理识记“绝”、“鸣”、“令”。 6、巩固生字:这回都学会了吗?敢不敢开火车读?听好要求:站起来的同学读一遍生字,组一个词语,其他同学当火车检验员,看一看小火车开得怎么样?(猜字游戏,摘苹果等)
(三)指导写字
1、观察本课生字,说一说左右结构的字有哪几个?
2、师范写“船”:把“舟”字旁和“舟”字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横变成提,且右边不出头。右边的部件是横折弯而不是横折弯钩。
3、生书空,描红。
4、观察“令、含、岭”三个字,说一说应注意什么。 5、师范写“含、岭”,生书空,描红。
语文教学设计14
【三位目标】
知识与技能:把握“缘景明情”的赏析手法,提高学生赏析写景诗歌的能力,了解相关诗歌的文学知识,把握诗人景物描写蕴含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介绍概念,根据诗歌赏析“诵读——理解——分析”的程序,学习“缘景明情”的赏析手法。纵横比较方式巩固练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学习是人的爱国情怀,消减学生赏析写景诗歌的畏难情绪。
【教学重点】 以“缘景明情”法赏析例文中的情、景。
【教学难点】
通过同一诗人同类作品,不同诗人同类作品的纵横比较,巩固练习,并增进对诗人品质的感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导入:
一、概念解读
1、什么是“缘景明情”?
2、诗词中的情景关系是怎样变现的?
二、方法指津
1、指导方法:抓住“景物——形象——情感”
2、师生共同完成例文《登岳阳楼》的赏析
步骤:
a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学生反复读诗,说自己读诗轻重缓急的认识,互相交流。教师根据虚实结合手法指导诵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b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根据今夕对照的内容,探究原因,了解作者经历和写作背景。学生谈诗歌中作者情感的根源。
c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小组活动,完成问题:找写景诗句,归纳景物特点,人物形象,想象诗人形象,分析情感。 三、迁移训练
小组活动,纵横比较杜甫《登高》孟浩然《观洞庭湖》,完成表格回答问题。
四、考情透视:考诗歌鉴赏出题趋势与真题解析
小结
【作业】
用“缘景明情”的手法,对比分析《登岳阳楼》《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旅夜书怀》。
背诵《登岳阳楼》、《旅夜书怀》
【教后记】
附表格:结合诗人经历、背景比较分析下面两首诗与《登岳阳楼》写景抒情方面的异同。
诗歌《登岳阳楼》杜甫《登高》
杜甫《临洞庭》孟浩然
写景诗句
场景特征
诗人形象
诗人情感
1、你们小组研究的诗中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2、这首诗歌怎样表现情景关系的?
3、这首诗与课文写景抒情比较有何异同?你们有什么结论?
语文教学设计15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的方法和抓住特点写景的技巧。
2.整体感知课文的画面美。
3.学习作者通过各种感官的感受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立体、生动地写景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的画面美。
2.学习作者通过各种感官的感受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立体、生动地写景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人们渴望春天,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不少诗人极尽赞美。唐代的杜甫写下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高吟“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江苏扬州人。毛主席高度评价他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__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
2.了解背景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营造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所以他的__有一种淡淡的哀愁,《春》是他的__风格演变特别明显的篇目。
3.朗读课文,解决重点字音。
朗润(rùn) 宛转(wǎn) 黄晕(yùn)
披蓑(suō) 斗笠(lì) 应和(hè)
嘹亮(liáo) 抖擞(sǒu) 胳膊(gē bo)
摇曳(yè) 抚摸(fǔ) 鸟巢(cháo)
卖弄(nòng) 酝酿(yùn niàng)
4.解释词语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伙伴。
花枝招展:花枝迎风摆动,婀娜多姿。比喻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欣欣然:高兴的样子。 朗润:明朗润泽。
赶趟儿:原意是赶得上,这里是“赶热闹”的意思。
酝酿:原意是造酒的发酵过程,这里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烘托:画画的一种方法,从旁边或周围涂抹淡黑或者浅的颜色,使画的主要部分更鲜明、突出,文中是衬托的意思。
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5.初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课文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春”的?你能划分出__的结构层次吗?
明确: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作者运用总分总的结构,第1自然段盼春,第2~7自然段绘春,第8~10自然段赞春。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细读全文,交流讨论:
1.作者具体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如果将这些景物看成一幅幅春景图,你能不能分别给它们拟一个恰当的三个字的小标题?
明确:作者分别从草、花、风、雨、人五个方面具体描绘春天,这五幅画面分别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2.从这五幅图画中,你认为这篇__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融情于景,抒发了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
(二)品析画面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品析其中一幅图画。重点分析一个画面,以“我喜欢____图,因为它美在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叙述出来。
明确示例:
1.我喜欢春草图,因为它美在写景的细致。如:“偷偷”,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出了小草在人们不经意间悄然而出的情态。“钻”写出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嫩嫩”写出小草的质地。“绿绿”写出小草的颜色。“满是”写出小草范围很广。[美在写法多样。如:文中除了对春草的正面描写还有对春草的侧面描写,就是写人的活动。坐、躺、打滚、踢球、赛跑、捉迷藏。人们的行为写出了春回大地给人们带来的喜悦之情。美在描写角度层次清晰。如:文中对春草的描写由点、近(“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到面、远(“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2.我喜欢春花图,因为它美在写景的层次清晰。如:写春花图,由树上——树间——树下。(美在多种修辞方法综合运用。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桃花、杏花、梨花争春的热闹场面,更显得生机盎然。用比喻的句子,如:“像火”“像霞”“像雪”“像眼睛”“像星星”具体生动。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为鲜明。美在写景的描写手法多样。如:“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些都是作者的联想之景,由花儿甜香引起的遐想。美在写景的角度多样。如:“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像眼睛”“像星星”是花的形态;“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是花的色彩;“花里带着甜味儿”是花的气味;“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是花下传出的声音。作者观察了春花的形、色、味、声,因此作者对春花的描写才会有态有声、有色有味。) 3.我喜欢春风图,因为它美在写景的角度多样。如:触觉,“吹面不寒杨柳风”,既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又写出了春风的柔和;嗅觉,“还有各种花的香……”写出了春花特有的芳香;听觉,“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把无形、无味、无声的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有情、有感。
4.我喜欢春雨图,因为它美在写景语言的优美、生动、准确。如:“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美在写景手法的多样。如:动静结合,由静(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到动(慢慢走着的人,工作的农民)再到静(房屋在雨里静默着)。美在写景层次的清晰。如:从物到人、由近及远。]
5.我喜欢迎春图,因为它美在用词准确、生动。如:“城里乡下”说范围之广;“家家户户”表人数之多;“老老小小”言年龄之全;“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用叠词表现人们迎春的活力。
(三)深层探究
你从__的写作思路上感悟到了什么?
明确:盼春、绘春、赞春这三部分的顺序跟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春天尚未来临时,作者热切地盼望她的到来。“盼望着,盼望着”的反复吟咏,将那种渴望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为全文定下清新活泼的基调和抒情的旋律。待到春天降临人间,作者则尽情地欣赏这大地回春的美好景象。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作者集中笔墨从不同的侧面绘出春的色彩。最后以赞美作结,用三个比喻句各自成段,热情洋溢地颂扬了富有创造力的美好的春天,深化了__的主旨。
四、课外拓展
朱自清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无不充盈着活力和生命力的灵气,以至于也撩起了我们的喜爱之情。请你仿照课文中的“春天像……”的句式写两句话,说说你对春天的感受。
示例:春天像一个指挥家,他打碎河上的冰,指挥着小河重新歌唱。春天像辛勤的园丁,精心地呵护着花草,让它们茁壮生长。春天像一位画家,尽情地挥动着画笔,打扮着祖国各地。春天像一个闹钟,它唤醒沉睡的小草,给大自然增添一分色彩。春天像一首歌,歌里有小河的流水声和鸟儿的叫声,还有小朋友们的笑声……
【语文教学设计_1 语文教学设计名词解释】相关文章:
语文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09-08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案例分析09-08
语文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意图万能模板09-08
语文教学设计的原则 语文教学设计的原则是09-08
语文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属于09-08
语文教学设计通用 语文教学设计完整版09-08
语文教学设计_1 语文教学设计名词解释09-08
语文教案设计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09-08
语文初中教学设计 语文初中教学设计案例09-08
语文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模板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