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教学设计1
【教学思想】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文言文学习提出了明确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根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兴趣的熏陶。”又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陋室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写的一篇散文。“千般教法读为本”,文言文的学习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读准,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二是读懂,即读懂大意,也就是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三是在读准、读懂的根底上学习其构造、语言及写法,体会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分析^p 】
《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和古代诗词,目的是让学生在过去学习古代诗文的根底上掌握鉴赏古代诗文的根本方法,背诵名篇佳作,积累语言材料,进步鉴赏才能和审美情趣。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全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竭力抒写“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巧,给人以隽永畅达,丰姿绰约的气韵。本课教学,既要积累重要文言词汇,理解内容,又要解读“铭”的特点,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从而更好的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目的】
1、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
2、理解“铭”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诵读品味,理解文章内容及写法。
4、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者的节操情趣。
【教学方法】
教法:点拨引导法、朗读品味法;
学法:探究归纳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老师描绘陋室情景导入新课。
〔设计理念:每一个文本的导入都有一定的艺术性,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文本之中,为更深化的学习打下根底。〕
二、初读文本,感知陋室:
1、一读:把课文读通、读顺。
朱熹曾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穿插生字读音〕按照朱熹的要求:①自由练读课文两遍;②指名一生朗读,师评价;③全班齐读课文。
2、二读:读出节奏出示划分节奏的文本,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停顿。
3、三读:读出韵味
解读“铭”的特点,引导学生找到韵脚,根据骈文特点指导读出语气。
〔设计理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教学尤其要重视朗读,通过反复有层次的朗读,让学生获得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情感体验。〕
三、赏读文本,走进陋室:
1、由题目,问:文中直接出现“陋室”“陋”的地方有哪两处?
斯是陋室何陋之有?
2、引导学生考虑辨析:这是陋室,可使人却说不简陋,这是为什么呢?
结合详细诗句理解诗人眼中的陋室。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归纳: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概括出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设计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架空分析^p 来代替学生的阅读理论。因此,应在老师的引领下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
四、品读文本,走进
1、结合以下几句体会作者的高洁:
山不在高,有仙那么名;水不在深,有龙那么灵。
引导学生明确作者以“仙”、“龙”自喻,表达高洁的追求。
2、结合以下几句体会作者的傲岸: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以“诸葛庐“子云亭””自比“陋室”,表达自己傲岸的节操。
3、出示作者背景,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4、总结归纳托物言志的写法。〔课中微课〕
〔设计理念:《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通过对刘禹锡背景资料的导入,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完成个人的独特情感体验。〕
五、总结评价,背诵文本。
刘禹锡一生安贫乐道,保持着高洁傲岸的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其精神令世人敬仰。让我们带着敬仰之心齐诵课文。
陋室铭教学设计2教学目的:
1、掌握作者。
2、掌握本课实词重点语句。
3、能顺畅的翻译课文。
4、能用原文答复以下问题。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同目的2、3、4。
教 具:网络教室。
课 时:1
教 法:小组讨论,自学教学过程:
一、以《酬乐天扬州席上出逢见赠》导入,学生介绍作者。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权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屡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沉。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二、出示学习目的
三、检查预习
1. 读准字音2. 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朗读等。
3.
四、学生分小组进入网络完成学习任务。
1、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那么名:著名。 有龙那么灵:灵异。
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长到。 草色入帘青:映入。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管弦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2、提问:“山不在高,有仙那么名。水不在深,有龙那么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3、提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化含义是什么?“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4、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恬静的自然环境。
5、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6、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7、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说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8、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那么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照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到达“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说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完成课堂反应
陋室铭教学设计3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借描绘陋室,表现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体会本文语言凝练、腔调和谐的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p 才能训练与朗读才能训练同步进展。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标出不会读的字,给这些字注音。
2.放声读课文,在读准每个字音的根底上,按标点读出停顿。
二、讨论: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写“山不在闹,有仙那么名。水不在深,有龙那么灵。”的目的是什么?提示:为比喻因“德馨”而陋室不陋。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描绘了陋室周围的环境,可以用怎样的词语概括这里环境的特点?提示:环境幽雅。
3.对居室周围环境的描写,与说明作者“德馨”有什么关系?提示:“绿苔漫上阶沿,青草长满庭院”,说明作者安居陋室,恬然自得,丝毫不感到荒凉、寂寞。这种心境,正是“德馨”的反映。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怎样说明作者“德馨”的?提示:作者只与“鸿儒”交往,表现出对权贵的蔑视,这也正是“德馨”的反映。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这与说明“德馨”有什么关系?提示:作者用“调素琴、阅金经”的恬淡生活与“丝竹”“案牍”的烦乱比照,流露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抒发了安居陋室的情趣。这种情趣,正是“德馨”的反映。
6.作者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比的目的是什么?提示:“诸葛庐”“子云亭”都因主人“德馨”而不陋。作者用来自比,既说明自己的陋室也因“德馨”而不陋,又以诸葛亮、杨雄自况,说明自己非凡的抱负。7.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提示:构造上,与开头照应。内容上,总结全文。引孔子的话证明只要主人“德馨”,陋室就不显其陋的哲理。
8.试用简明的话概括:作者的“德馨”表如今哪些方面?提示:安居陋室,只与鸿儒交往,悠闲自得,胸怀着诸葛亮、杨雄那样的抱负。
三、朗读:读出语气,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按下面提示练习读出相应的语气:
1.“山不在高……惟吾德馨。”要读出议论语气,即用“有仙”使山着名,“有龙”使水灵,并证明“德馨”使“陋室”不陋。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要读出描写语气,也就是要再现绿苔漫上阶沿,青草长满庭院的情景,表达出作者喜欢这幽雅的环境、安居陋室的感情。
3.“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要读出表达语气,仿佛在向人们介绍自己日常在陋室中的活动。要流露出对污浊的官场生活的厌恶,安居陋室、自得其乐的感情。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要读出抒情语气,仿佛作者自豪地说:我的陋室啊,多么象南阳的诸葛庐,多么象西蜀的子云亭。我感到骄傲!5.“孔子云:何陋之有?”要读出反问语气,表达作者以“行馨”自勉,甘居陋室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课文,读出语气,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讨论:深化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1.联络作者所处的时代和他的经历,谈谈作者说明的“德馨”有哪些积极意义。提示:作者恬淡乐观始终不改变自己的操守。他蔑视那些当朝权贵,厌恶污浊的官场生活。他的甘居陋室,以诸葛亮、杨雄自比,正是他正直、高尚节操的反映。
2.作者的“德馨”反映出怎样的消极因素?提示:自命清高,超然脱俗的情调是消极的。反映了封建文人、士大夫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五、背诵这篇课文陋室铭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背诵默写,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提醒目的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以前,我想先请大家做一道选择题。一间王公大厦,装饰华美,金碧辉煌,你想要得到它,必须说很多违犯良心的话,做许多丧尽天良的事;有一间斗室,非常简陋,但是有青山绿水,知音相伴,你想得到它,它就在你身边。假如是你,你会选择什么?〔学生答选后者〕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和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选择一样。相信你会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
〔二〕提醒目的
1、学会本文生字:馨儒牍陋铭庐;多音字:调2、理解课文字词、内容及其寓意。
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4、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5、背诵默写这篇短文。
二、自学指导
1、查工具书学会本文生字:馨儒牍陋铭庐;多音字:调2、反复朗读,读通读顺。
3、借助注释和参考书理解课文字词,翻译全文。
4、问题探究:
〔1〕你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2〕“陋室”为什么“不陋”?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4〕作者是一开篇就写自己“德馨”的吗?他是怎样引出“德馨”的呢?
〔5〕“山不在高,有仙那么名;水不在深,有龙那么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6〕作者从那些方面表现“陋室不陋”?
〔7〕作者为什么要写“诸葛庐”、“子云亭”?
〔8〕结尾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照应了文中哪一句?有何作用?
三、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学生按照学习目的和自学指导的内容认真自学,老师巡视鼓励。
四、自学检测
1、指名朗读课文。
2、指名翻译课文。
3、指名汇报探究题。
五、课堂答疑,老师点拨
问题探究备答:
〔1〕你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主旨〕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
〔4〕作者是一开篇就写自己“德馨”的吗?他是怎样引出“德馨”的呢?
明确:前两句以山水引出陋室,从而写到“惟吾德馨”。
〔5〕“山不在高,有仙那么名;水不在深,有龙那么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对偶、类比、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简介类比与起兴的有关知识。
〔6〕作者从那些方面表现“陋室不陋”?
“苔痕”两句——清幽宁静,不染浮华。环境之雅“谈笑”两句——交往高雅脱俗交往之雅
“可以调素琴……劳形”四句——生活情趣高雅情趣之雅
〔7〕作者为什么要写“诸葛庐”、“子云亭”?
〔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比〕
〔8〕结尾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照应了文中哪一句?有何作用?
惟吾德馨。
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那么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照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到达'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说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六、当堂训练
1.本文作者 是 著名文学家。
2.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
德馨〔 〕 苔痕〔 〕 鸿儒〔 〕 案牍〔 〕
3.解释以下句子中的词语:
⑴山不在高,有仙那么名〔名:〕
⑵水不在深,有龙那么灵〔灵:〕
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
⑷无丝竹之乱耳〔丝竹:〕
⑸无案牍之劳形〔劳:〕
4.文中提挈全篇的句子是。5.以下各句不属于骈句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孔子云:何陋之有?
6.体会以下加点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好处。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7.“铭”是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
8.课文的前两句有什么作用?
9.文中怎样描写陋室环境的?请用文中原话答复,再谈自己的理解。
10.“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
11.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哪一句?
陋室铭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p :
《陋室铭》这篇文章立意鲜明,是作者对自己志趣和节操的表白,谈到了知识分子处世立身的态度。所以,学习这篇托物言志的文章要能体会到作者高尚的精神境界,并潜移默化的受他的感染和熏陶。但是在汲取传统经历中有益的局部时,也应引导学生注意敢于创新,不墨守陈规。以课文为载体,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兴趣、习惯和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这样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的正确朗读。
二、学情分析^p :
1、八年级的学生对于朗读已经并不生疏,也应该零零散散的会一些阅读的方法。然而系统的指导,特别是以文言文为例子的系统指导还不太有。正确的朗读是深化理解文章的根底;有感情的朗读是和作者产生共鸣的前提。所以,培养较高层次的朗读还是很有必要的。
2、如今的社会风气和我们学生生活的环境以及家长的观念,使得孩子们对于古人“安贫乐道”的节操和志趣缺少领悟。通过学习本文,学生会承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在拜金、享乐的污浊世风中保持心灵的纯洁。然而,学生所处的又是竞争剧烈、经济高速开展的时代,这又需要引导学生古为今用的理解“安贫乐道”。
三、学习目的:
1、纯熟地诵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进步朗读程度。
2、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现象,理解文中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古人高尚的情操,领会“安贫乐道”的含义,并正确的对待“贫”、“富”和“道”的关系。
四、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五、本节课人教八上想要实现以朗读的方式带动文言字词的理解、带动对作者感情的理解、带动本文写作手法的理解。在朗读成熟的根底上,指导学生挖掘“安贫乐道”的深层含义,并古为今用的理解它。
六、实际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假设你的眼前有两座房子:一个是王公大厦,华美无比,里面有绫罗绸缎的床铺,有山珍海味,就跟《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似的。另一个是茅屋草房,绿草茵茵,不过你可能得吃粗茶淡饭和布衣裳。你喜欢哪个?老师要听真心话啊。〔找两名学生答复,只要是真心话即可〕再追加一个条件:假如你选择第一个,你可能被迫要说一些违心的话,甚至还要做你良心上不愿去做的事。但是假如你住第二个房子,那么会有知音相伴,可以坚守真我,率性而为。那你又做何选择?〔两生交流〕
那我们学习以下《陋室铭》,看看刘禹锡住的什么样的房子,为什么他喜欢这间陋室。学完之后,你是否改变原先的选择?
2、文学常识
学生交流“铭”的文体和刘禹锡的简要资料。韵脚在朗读时注意明晰、响亮。
由《秋词》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别人悲秋,他却喜秋,他就是这么与众不同。世人都喜欢住大房子,他却独爱陋室。还写了这篇《陋室铭》。
〔二〕朗读
1、自由朗读一遍课文,准备展示。
2、一生展示,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准备做点评。
3、学生在互评的根底上,归纳朗读的方法。
〔1〕要读准字音,不要错读
〔2〕要分清句读〔dou〕,不读破句
两个事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
理解“乱、劳”的用法,知道“丝竹、案牍”的意思,体会“之”的用法—————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学生通过反复试读,根据句子的意思,根据语感就可正确断句,学生可以按照这种方法正确的读出其他句子的节奏。
〔3〕要读出语气〔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运用声音表情达意〕
4、分层朗读,试图读出语气。
〔1〕山不在高,有仙那么名。水不在深,有龙那么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一生试读。其他同学做点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把握。
引导学生找出三句该重读的句子,体会前两句的“铺陈”的作用。解决重点字词“名、灵、德馨”的意思,并注意这几个词语的重读。
师范读,学生都不由自主的自己朗读起来
假设干生再读,有进步。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第一句,学生能把握句子的美感,并知道试着读出这种美,可借助想象,想象成你就在这种环境中。
第二句,学生能感觉出作者因交往之雅而产生的自豪感。生读出这种感情。第四五句,读出生活的悠然自得之情。
学生在自己总结语气、语调特点的根底上能自主朗读。老师和学生一起读,应起一个垂范的作用。
小组内部交流朗读,声声互评。
展示小组成果,班级内部互相比拟。
〔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把握反问句的语气特点,理解引用孔子这句话的作用。理解“之”的作用。
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p ,都能把握如何读了。
注:为了保持诵读的连续性,必须采用“短兵相接”的方式,无论解词、串句、说大意、指示读法都只能用三言两语,点到即止,切忌繁琐、拖沓。
5、“忘我”的读
学习古人诵读诗文时的状态——陶醉。
学生可以采用各种姿势,只要是找一个最能投入的状态“忘我”地读。
自己试一试
展示
全班诵读
6、背诵
本文以双句为主,且绝大多数是对偶句便于背诵。学生找找对偶句背诵一下。
全班背诵。
〔三〕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问题:作者称他的居室为陋室,那么他认为这个房子“陋”还是“不陋”呢?
生齐答
问题:那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明确:〔1〕主人“德馨”〔2〕环境优美、交往之雅、生活有情趣〔3〕以诸葛庐、子云亭类比,并引用“何陋之有”。【板书】问题:作者为陋室写了一篇“铭”,仅仅是写它吗?有没有弦外之音?
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
明确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四〕深化探究
问题:你理解安贫乐道么?
明确:所谓安贫乐道,即安于贫穷的境遇,乐于奉行自己信仰的道德准那么。
问题: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人具有这种品质?如今还有这样得人么?
学生交流的根底上,老师有所准备。例如:孟子的“贫贱不能移”;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杜甫的“贫贱至极,笔耕不辍”;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还有抛弃都市生活选择支教的年轻人,例如徐本禹,还有守着贫寒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贤得人
问题:古人把安贫乐道作为一种人生的最高境界,你怎样对待?在今天这个社会,“乐道”就要“安贫”吗?
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老师引导:“安贫乐道”的核心在于什么?是“安贫”还是“乐道”?
学生异口同声——乐道
生活中有没有“富而有道”的人吗?
学生交流老师小结:你可以富有,也可以贫穷,但你一定得把“道”放在心中,只有这样,你才能活得敞亮,活出生活的味道,活得有志趣。
〔五〕作业
必做:默写课文,自己修改。用学过的朗读方法试读《爱莲说》
选做: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段文字,用这个物来托你的志。
附板书:
教学反思:
我认为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有较好的整体思路,就是要解决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本堂课作到了从学情出发,确定合理的教学目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表达学生的主动性,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营造和谐、融洽的气氛。本课中,我努力的拉近与学生的间隔 ,在平等对话的根底上进展教学活动。再次,时刻关注学生。留心学生在课堂上的一点优点、一点缺点、一点思维的火花……运用教学机智使这些细节变成一个个闪光点。最后,在解决难点的时候注重“引而不发”适时的点拨,所以难点打破较自然。
陋室铭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让学生理解押韵的字和押韵的作用。3、引导学生理解刘禹锡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字词,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韵文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并进展创作性思维创作。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解释题目,介绍写作背景
1、导入课文:
师:前一阶段有一首《考试铭》流传很广,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听过?(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那么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
大家知不知道它其实是根据哪一篇文章仿写的呢?
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文章《陋室铭》。在这里我要提一点,语言的形式总是受制于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的。“考试铭”读起来很好笑,但没有什么价值。如今我们来看一下刘禹锡的这篇陋室铭,比照一下就会明白,不管是从节奏上,意境上,思想上,陋室铭都远远高于考试铭、
2、解释题目:
大家齐读一遍课文。
题目中"陋室"是什么意思?、简陋的房子、“铭”是什么意思?、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昭申鉴戒、明白了"陋室铭"三个字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就是对陋室进展歌颂、结合内容,我们可以知道作者主要是要对陋室内的人的高尚品德进展歌颂。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
3、介绍作品背景:
大家知道多少有关刘禹锡的事?给大家讲个有关这篇
【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教学设计两课时】相关文章:
《陋室铭》教学设计「优秀篇」 陋室铭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09-09
《陋室铭》优秀教学设计 《陋室铭教案》09-09
《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案详案09-09
《陋室铭》优秀教学设计 陋室铭优秀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09-09
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教学设计两课时09-09
教学常规包括的六个方面内容 教学常规各内容的基本要求是什么09-09
教学常规五项基本要求 教学常规各内容的基本要求是什么09-09
教学常规包括哪些 教学常规包括哪些内容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