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爱莲说知识点归纳

时间:2023-09-09 10:33:40 文档下载 投诉 投稿

爱莲说《陋室铭》教学设计

        爱莲说《陋室铭》教学设计4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爱莲说《陋室铭》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爱莲说《陋室铭》教学设计1

        一、自学目标:

        1、领悟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2、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3、理解正反衬托的运用。

        二、自学指导

        走进名人故里,感受名人风采。

        周敦颐,湖南永州道县楼田人。

        道县莲文化、月岩风光、敦颐学校。

        (通过以上提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整体感知

        1、走进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理学鼻祖。道州营道人。(作为家乡的历史名人,请学生谈谈自己对他的认识)  2、解读背景

        《爱莲说》是周敦颐于熙宁初年为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为人正直,敢于主持正义,不贪图荣华富贵。晚年在故乡庐山莲花峰下建舍讲学。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边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过处,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清洁,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至今,江西省星子县还有莲池遗址。

        3、朗读品味

        四、再读课文,小组交流,研读赏析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2、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还有什么?

        3、本文的题目是《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菊之爱”和“牡丹之爱”又有什么内涵?

        五、拓展延伸

        1、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个句子。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她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仿句:

        2、周敦颐故里行。

        六、巩固反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甚蕃()淤()泥洗濯()清涟()

        隐逸()亵()玩鲜()有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

        爱莲说《陋室铭》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课前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咏莲诗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欣赏莲花图片,师生共同给它们命名或配以诗文名句。

        2.由许多人都喜欢莲花,引出课本。“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任务

        1.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注音:颐 蕃 淤 濯 涟 亵 鲜 噫

        3.口述课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予谓菊,花之隐逸也。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疏通文意

        方法: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2)补出省略成分;(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老师”(即学生)一句,先朗读,再口译,再解答“学生”(即老师)一两个问题。问题以字词解释为主。同时师生评判、讨论、辩误。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四、齐读课文,正音

        教师指导语气、语调、停顿、快慢。

        五、深入阅读,理解文旨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

        明确: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2.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3.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

        (1)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2)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六、拓展练习

        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口述一篇“爱______说”,要求有思想,有知识,有文采。

        七、朗读并背诵本文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完成课后练习。

        爱莲说《陋室铭》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提高文学修养;

        3、培养高尚情操。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打开自制电脑软件,欣赏莲花图片十余幅,师生共同给它们命名或配以诗文名句。教师准备的是:生花妙笔、含露乍开、姐妹仙子、含苞欲放、青春将逝、一枝独秀、小荷才露尖尖角、世人皆睡君独醒、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生花妙笔

        梦

        落雁沉鱼

        2、由许多人都喜欢莲花,引出课本180页《古人笔下的“莲”》。指名读:

        “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32、介绍作者

        关于作者,请看“阅读提示”。老师补充两点:(1)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2)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

        4、学习本课,运用“师生倒置法”——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这可是很能培养能力的呀!下面请“老师”们“备课”。

        二、“老师”们“备课”(即预习)印发下列“备课提纲”(即预习任务)。

        1、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注音:颐蕃淤濯涟亵鲜噫

        3、解释加底纹的词语。

        爱莲说可爱者甚蕃

        自李唐来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濯清涟而不妖

        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亭亭净植可远观二不可亵玩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君子噫  陶后鲜有闻同予者何人

        宜乎众矣

        4、口述课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5)予谓菊,花之隐逸也。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本文主题是什么?

        5.提出你的问题,特别是“无疑之疑”。

        三、请“老师”们“讲课”——采用“师生倒置法”疏通语言文字,口译课文。

        先重申翻译要求: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老师”(即学生)一句,先朗读,再口译,再解答“学生”(即老师)一两个问题。问题以字词解释为主。同时师生评判、讨论、辩误。  注意:把难句交给优秀生,容易的交给后进生,以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最后投影以下两项内容,给学生以明确答案:

        1、“解释加底纹的词语”答案:

        爱莲说:一种文体可爱者甚蕃:多  自李唐来:唐朝出淤泥而不染:沾染

        濯清涟而不妖:洗涤濯清涟而不妖:清水

        濯清涟而不妖:美丽而不端重不蔓不枝:长蔓;长枝

        香远益清:更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

        亭亭净植:树立不可亵玩:亲近而不庄重

        予谓菊:认为花之隐逸者也:隐士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噫:唉

        陶后鲜有闻:少同予者何人:我

        宜乎众矣:应当

        2、《爱莲说》译文:  水里、陆上的草本、木本的花儿,可爱的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唐代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我却只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过而并不显得妖媚,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或:不长藤蔓,不长丫枝)香气在远处更加清幽,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在远处观赏而不可(拿在手里)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爱菊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到。爱莲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爱牡丹的人,该是很多了。

        四、齐读课文,正音。同时指导语气、语调、停顿、快慢。

        五、深入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思想和艺术。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答案: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2、根据课文回答,陶渊明爱不爱除菊花以外的花?为什么?答案:不爱,他“独爱菊”。

        教师讲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说明他宁可隐居,不与统治者合作的生活态度。然后用他的诗《饮酒》第五首印证(投影):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句为名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周敦颐爱不爱菊花?为什么?答案:不爱。理由是:(1)他自己说“独爱莲……”。(2)他认为菊花象征隐士,而他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度太消极。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教师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和独特的个性。

        4、“甚爱牡丹”的“甚”字可否删去?答案:不可。“甚”表示爱牡丹的人很多,爱得也很深;若删去会削弱反衬的效果。下面以刘禹锡的《赏牡丹》印证(投影):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静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5、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答案: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6、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1)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2)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7、本文运用什么写作方法?答案:托物言志——托“莲花”这个“物”,言“洁身自好”之志。作者赋予花以人的品格——他说花,其实是在说人;写爱莲,其实是写爱君子洁身自好,正直坚贞的节操

        8、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答案: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六、说话练习,同时进一步理解课文。

        1、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答案:“品格”的高下是:(1)莲,(2)菊,(3)牡丹。理由,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准备的理由是: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不值得仿效;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注意:教师要鼓励发言积极,有思想、有文采的学生。

        2、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口述一篇“爱说”,要求有思想,有知识,有文采。

        教师准备以下材料相机使用(或投影,或写在教室黑板报上,作为“语文环境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可笔记、背诵,以扩大积累):

        1、黄巢的两首菊花诗: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予桃花一处开。

        正是来年九月八、我花开后白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

        2、南宋志士郑思肖的诗《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

        此外,还有郑燮《竹石》、陈毅《青松》、《红梅》、《幽兰》、《秋菊》、《含羞草》等。

        还可以当场打开班级电脑中同学们的文件夹,欣赏其中关于花木的内容(本班有几个同学有这种积累)。

        七、朗读,背诵。

        八、作业:

        (1)背诵,默写。

        (2)完成课后练习。

        爱莲说《陋室铭》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体会《爱莲说》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

        2、体会《陋室铭》借助描写陋室抒发感情的写法,了解铭文的特点。理解作品中表达的一种高尚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学习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

        教学要求

        1、从生长环境方面,体态香气方面,风度方面分析莲花有什么值得喜爱的,理解《爱莲说》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2、抓住重点词句输通文意。

        教学重点

        1、体会《爱莲说》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2、体会《陋室铭》借助描写陋室抒发感情的写法,了解铭文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爱莲说》的主题是什么?

        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文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和美学情·趣。

        2、《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本文在写法上很有特色:其一、运用了叠式衬托法,文中三次以菊和牡丹衬托莲,而作用各别,巧妙地逐步加深了主题。其二、运用了拟人比喻法,寓所要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于所写事物的相似特点中,把人的趋势,倨傲、清高等特征,以牡丹的浓艳、菊花的傲霜、莲花的清逸等特点表现出来,写物喻人,生动贴切,含义深刻。

        (1)借花喻人,托物言志。

        以"予独爱莲"四字,引出一段莲的颂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莲的风貌和气质:处污秽之境,葆纯正之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莲茎贯通正直,表里如一、卓然自立。"香远益清",写莲清香远溢,芳气袭人;"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写莲的形态端庄大方,凛然可敬。

        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莲外。显然,作者是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纵观全文,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文中写了莲的七种可贵的品质,一一都有明显的比喻意义:第一、"出淤泥而不染"(在恶劣污浊的环境中不受影响,洁白无瑕,近墨者不黑);第二"濯清涟而不妖"(在优越的环境中不炫耀,天真自然);第三、"中通外直"(胸怀豁达);第四、"不蔓不枝"(行为正直);第五、"香远益清"(美德远播);第六、"亭亭净植"(洁身清廉,傲然立世);第七、"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气节高尚,英姿威仪)。

        (2)运用映衬,烘云托月。

        《爱莲说》主要写莲,但用菊和牡丹来作映衬。

        首先,要明确作者所写的三种花都有明显的比喻意义。把菊花比作"花之隐逸者",是说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把牡丹比作"花之富贵者",是说牡丹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把莲花比作"花之君子者",是说莲花高洁清逸,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

        明确了比喻义,再看看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对莲的褒扬显而易见,是全文的重心,而对菊和牡丹又是什么态度呢?叹惋菊花,鄙薄牡丹。真正爱菊的隐逸者陶潜,因蔑视世俗,厌恶官场而返归田园、寄情山水。应该说,陶潜的品格也是高尚的,但其不足因而为之叹惋的是:陶潜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君子"则不同,他们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相形之下,"花之隐逸者"就比"花之君子者"略逊一筹了。至于牡丹,李唐之世,每当盛开,则权贵趋之若鹜,有种植求利者,株价数万。文人墨客争相赋诗,推波助澜。周敦颐目睹当时世风日下,官场混浊,称牡丹为"花之富贵者",正表现了作者对那些追名逐利、蝇营狗苟之辈的鄙薄和憎恶。

        由此可以看出,写"菊"写"牡丹"仍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3、《陋室铭》的结构是怎样的?

        全文81个字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 (开头至"惟吾德馨"):比兴起篇,引出主题。

        第二层 ("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日常生活,表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第三层 ("南阳诸葛庐"到结尾):以类比法说明陋室不陋。

        比兴起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推出主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之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陋室之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陋室之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至此陋室不陋的蕴义已然写足。

        陋室不陋:以两个历史人物类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最后引《论语》之典,束住全文。"孔子云:何陋之有?"

        4、《陋室铭》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虚实是我国古典美学中重要的审美概念,也是艺术辩证法的总纲。《陋室铭》是虚实结合的佳作。全文81个字,虚实相生,变化有致,耐人寻味。  开篇以形象的议论起笔:"山不在高,……有龙则灵。"推出全文题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以虚代实,出笔不凡。"德馨",一语统摄全篇,突出道德的作用。第二层进入对"陋室"的描写。先写清幽景物 "苔痕上阶""草色入帘",渲染恬静气氛,反映出主人的淡泊心志。此为实景描写。次写"陋室"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前句为实写,后句为虚写,虚实相配,尽写"陋室"儒雅之风。最后写"陋室"中生活之事。"调素琴,阅金经"为实写,表现主人高雅的生活情操。"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为虚写,反映主人对世俗、官场生活的厌恶。这一层没有出现"德"字,但处处扣紧"惟吾德馨"这一题旨。

        在对"陋室"的"景""人""事"三方面的实写之中,巧妙地穿插了"三无"的虚写,加上 引入题旨的"二有"虚笔,真是虚实相间,烘托有术。最后的结尾,又用"诸葛庐""子云 亭""孔子云"三个历史掌故,类比、引证,以虚映实,反映了作者闲适的心境和淡泊的志趣。

        寥寥81字,虚写占一半有余,如果我们把文中虚写部分去掉,不仅内容会显得单薄、无味, 题旨难以酣畅表达,文章的形式也将变得局促、呆板,绝无此文之多彩风姿。

        (2)若把《陋室铭》作议论文分析,则明显地具有论点、论证、结论,符合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论点:"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由"二有"类比推出。

        再看论证。  ① 物证。"绿苔上阶""草色入帘"可谓陋矣。但作者却以拟人手法,用了"上""入"二字,把苔藓急上阶头,青草欲进住室写得栩栩如生,原因是什么呢?是它们羡慕主人的才德,作者虽未直说,但含蓄地表现出来。

        ② 事证。先说往来的是鸿儒,又说室内的活动"调素琴,阅金经",再说室内"无丝竹""无案牍"。静以养身,俭以养德。作者强调德之难得,而陋室皆有。

        ③ 人证。列举诸葛亮,扬雄居陋室的事例,证明"德馨"可使陋室不陋。

        ④ 言证。引孔子之语,使人加深对 "德馨"的认识,启发大家遥忆颜回为人,理解"德"与"陋"的关系。  四个论据层层递进,而结论就在"言证"当中,论证推到"言证"结论已出:"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5、题目有"陋室",文中也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 还是不陋呢?

        从建筑和屋内布置看并不豪华,甚至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是个品德高尚,有着高洁生活情·趣的人,所以这座小屋就变得别有韵味而不显得简陋了。这正应了孔子说的那 句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学习《爱莲说》

        第3、4课时:学习《陋室铭》

        《爱莲说》

        一、组织教学

        二、直接导入

        三、解题。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 "说",(同前面学过的《马说》)。

        "说"是阐述关于某一事物,问题的道理的文体。

        本文特点是托物言志。

        请同学朗读《阅读提示》有关部分和注释①,了解作者及出处。

        四、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读

        解词,并为加点字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妖 蔓 枝 益 亭亭 净植 亵玩 焉

        谓 隐逸 君子 噫 鲜 宜乎 者也

        2、教师带读

        3、分组朗读

        五、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1段。

        1、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

        归纳:之①,结构助词,的;之②,结构助词,主谓关系,不译。

        焉①,语气助词,啊、呀;焉②,兼词,于之、在其中。

        中①,名词,里、内,读zh ng;中②,动词,射中目标,读zh ng。

        而①,连词,修饰关系,不译;而②,连词,转折关系,但是、却。

        2、同学齐读第1段。

        3、讨论、讲析。

        ① 开头一句指出可爱的花很多,总领全文,借以引出人们对花的不同爱好。写别人爱菊、爱牡丹,都是衬托,作用在于突出"予独爱莲",引入正题。

        ② 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③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应怎样理解它的象征意义?

        莲花是本文主要的描述对象,是言志所托之物,作者从多方面描绘莲花特征,围绕"君子"的品性,寄寓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志洁行廉,美名传扬。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这里描述的既是作者爱莲花的缘由,也是作者心目申君子的形象,包含着自律自况。

        4、朗读,翻译

        (二)分析第2段。

        1、朗读读第2段,同学参照注释,解决字音、字形、词义的疑难点。

        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和用法。

        归纳:鲜①,形容词,少,音Xi n;鲜②,形容次,鲜艳,音Xi n。  3、再读本段

        ① 这段以排比形式用了三个判断句,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菊,就像隐居的人;牡丹,就像富贵的人;而莲正像品德高尚的君子。一个叹词"噫"表达强烈的抒情色彩,引发了其后的褒贬,在褒贬中寄寓了自己的态度。

        ②作者对"爱菊"、"爱牡丹"、"爱莲"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表达有什么特点?

        (作者用三种花象征三种人,用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菊花在花草凋零的秋天独吐幽香,所以将它比作隐士。文中用陈述句,表达对菊及爱菊者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隐逸之士极少。牡丹绚丽浓艳,所以将它比作贵人。文中用感叹句,表达对牡丹及爱牡丹者的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最后三句,将次序调整为菊、莲、牡丹,使褒贬爱憎更鲜明。)

        4、朗读,翻译

        六、小结

        1、托物言志的写法: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贴切鲜明。

        2、衬托的写法:以莲为中心,用菊正衬,用牡丹反衬,褒贬宛然,表达了对世俗婉曲的 批判,突出了自己对高洁的君子风范的追求。

        3、描写,议论,抒情的结合:第l段以记叙、描写为主,第2段以议论,抒情为主,二者交融,相得益彰。

        4、句式变化得当,文笔摇曳多姿:陈述句、判断句、疑问句、感叹句运用恰当,排比、对偶的整句与散句交错有致。

        《陋室铭》

        一、组织教学

        二、直接引入

        三、解题。

        1、《陋室铭》是一篇记物的铭文。

        2、体裁:铭。

        ① 铭,是古代文体的一种。铭,起初是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的文字,有时用于自我规戒或激

        勉。铭文,在语言上多用四字或六字对偶句,格调不同于一般散文。一般押韵。

        ② 本文的韵脚共八个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其中"馨"字因语音变化,现在已不够协韵了。

        3、作者:刘禹锡。

        请同学看《阅读提示》有关部分和注释①,了解作者情况及出处。

        四、通读课文

        1、学生自读

        解词,并为加点字注音:

        名 灵 馨 鸿儒 白丁 素琴 金经 丝竹 乱耳 案牍 劳

        2、教师带读

        3、分组朗读,同学参照注释,解决字音、字形、词义的疑难点。

        五、分析课文。

        1、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和用法。

        归纳:之①、②,结构助词,都是提宾标志,不译。

        名①,形容词,著名;名②,动词,命名。

        鸿①,形容词,大;鸿②,名词,大雁。

        是①,判断动词,是;是②,指示代词,这。

        2、同学齐读课文

        3、讨论、讲析。

        全文81个字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 (开头至"惟吾德馨"):比兴起篇,引出主题。

        第二层 ("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日常生活,表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第三层 ("南阳诸葛庐"到结尾):以类比法说明陋室不陋。

        4、请学生看注解,将第一层译成现代汉语。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 (居住)就能闻名天下;水不一定要深,有龙 (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 (就不感到简陋了)。

        提问:开头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归纳:前两句用了对偶、比喻,以山水引出陋室。山水陪衬陋室。

        讲析:"斯是陋室",扣题。"惟吾德馨"是全文的核心,以"惟"字加强语气。四字包含两方面意思:其一是人以德为本,德馨可忘室陋;其二是道破陋室增光,在于德馨。

        5、请学生看注解,将第二层译成现代汉语。

        苔痕漫上石阶,苍翠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内。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读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提问:这一层次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角度描写的?

        归纳:描写居室环境及日常生活。

        第一句写周围景色,第二句写往来人物,三四句写生活内容。

        提问:这四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情·趣?

        归纳:表达出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提问: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归纳:角度开阔,写到陋室方方面面。条理清晰,由物及人,由外及内,一"入"字将内外融合。虚实结合,肯定句实写,否定句虚写。句式整齐,有长有短,跌宕有致。四处对偶,精当而不拘板。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用互文写法。

        6、将第三层译成现代汉语。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提问:在描写陋室时,突然引出两处古人名室,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归纳:运用类比法,拿古人名室作比,用意在于说明陋室不陋,还含蓄地以古贤自况,进一步表达作者的志趣、抱负。

        提问:结尾引用的孔子的话,原文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只引后一半,总结 全文,有什么好处?

        归纳:孔子的话很有份量,暗含以"君子"自居而不点破,更耐人寻味。引文回应"惟吾德馨",有力地突出了作者高尚的品德和志趣。

        六、教学小结

        七、布置作业。

       

【爱莲说《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爱莲说知识点归纳】相关文章:

《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优秀教案设计09-09

《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的教学设计09-09

《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教学设计说课稿09-09

《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课堂教学设计09-09

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教学设计意图09-09

《陋室铭》教学设计「优秀篇」 陋室铭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09-09

爱莲说《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爱莲说知识点归纳09-09

陋室铭教案一等奖公开课 《陋室铭》优秀教案09-09

《陋室铭》优秀教学设计 《陋室铭教案》09-09

《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案详案09-09

《陋室铭》优秀教学设计 陋室铭优秀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09-09

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教学设计两课时09-09

教学常规包括的六个方面内容 教学常规指的是什么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