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职业教育教学原理
第一节 职业教育学概述
一、教学的内涵分析
(一)教学的词源分析
早在商朝,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教”字,如“丁酉卜,其呼以多方小子小臣其教戒”。甲骨文中也有了“学”字,如“壬子卜,弗酒小求,学”。通过甲骨文中的字形分析看,“教”是从“学”派生出来的,“教”和“学”最初都是独立的单字。
根据中国古代文献的记载,“教”有“教授、教诲、教化、告诫,令、使等含义”。《 说文解字》 中记载: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其‘施’就是操作、演示,即传授蓍(shi)占和龟卜;其‘效’就是模仿、仿效,即学习蓍占和龟卜”。在此,“教”、“学”还是被单独解释的。
最早将“教”和“学”二字连接为一词,据有人考证见于《 书· 商书· 兑命》,“斅学半”(斅xiao,同教)。宋朝蔡沈这样注释“教学半”:“斅,教也……始之自学,学也;终之教人,亦学也。”其意为:一开始自学,这自然是学;学了以后去教人,这也是学。这里的“教”与“学”实际上都是指教师的行为,是说教师的“教”与“学”是辨证的、对立统一的,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
据考,真正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教学”一词,出现在宋朝欧阳修的文献中。欧阳修在为胡瑗先生作墓表时曾这样写道:“先生之徒最盛,其在湖州学,弟子来去常数百人,各以其经传相传授,其教学之法最备,行之数年,东南之士,莫不以仁义礼乐为学。”这里“教学之法”中的“教学”与我们今天的涵义接近。
在英语中,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单词有3个,人们一般用意义接近的两个词teaching(教学、教导)和instruction(教、教导)来表示“教”;用learn(学、学习)表示学。据考证,teach与learn最早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是由同一词源派生出来的,learn与所教的内容相联系,teach与使教学得以进行的媒介相联系。但在后来的英文教育文献中经常看到teaching-learning的合成形式。这种合成词的涵义与我国通常所理解的教与学的“教学”相等同。teaching 和instruction这两个词虽在某种意义上都表征“教”的涵义,绝大多数人把它们当成同义词,可以互相代替。但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还是把teaching多与教师的行为相联系,作为一种活动;而instruction则多与教学的情境有关,作为一种活动的过程。
(二)教学涵义的不同界说
通过对中西方“教学”词源的考察可以发现,教学的涵义多种多样,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指不尽相同,不同层次与研究领域的使用与研究者,对教学的界定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教学从其约定俗成的前科学概念到科学概念的不同层次,以及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使用,都应有使用者的具体规定性。我们分析如下。
1. 教学即教授
在我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较为流行的观点便是教学即教授,意为教师的教。由于当时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校,而又苦于没有专职教师,加之源于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学法的影响,人们非常重视教师的“教”,“怎样教”的问题便使教学演化为“教授”。在西方,这个词,从其词源的词根上分析,也有“说明”的意思。这与我国的教学即教授、讲授有一致之处,偏重于教师教的一方。
2. 教学即教学生学
针对教学与教授的思想倾向,人们在发现“教师中心”下的教师的“教”所存在的弊端之后,领悟到教授的目的在于学生的学习,因而,教学便被强调为教学生学。这实际上是“学生中心”地位的教育的转变。强调教源于学,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这于西方“教学即成功”的教学词义有相同之处。
3. 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这种观点已普遍被人们所接受。从构成教学活动的要素而言,活动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以课程内容为中介,以一定的目的为追求而共同参与到同一活动中去,构成完整的教学活动,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学的本质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学以达到社会要求;目的是在教师有意识、科学的指导下加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因此,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教学活动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彼此不可分割的联系着。4. 教与学的理论支撑
虽然教学活动是由教和学两种活动构成,但其确实是可以分割出两个方面,这是为研究、认识教学活动而必须的。由此,关于教的方面就出现“教是怎样影响学的”、“怎样的教材才是有效的”这些教学理论和“学是怎样的学”、“怎样的学才是有效的”学习理论。所以,关于教学来年的研究,实际上已分化为关于如何教的“教学理论”和关于如何学的“学习理论”两个方面。
(三)教学的本质涵义
关于教学的定义很多,解释各异,概括说来,教学是为实现教育目的,以课程内容为中介而进行的教与学相统一的共同活动。
1. 教学是有目的的活动教学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其根本目的指向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活动的目的指向学生的发展,一切活动的进行都要建立在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上。尽管教师也有其他活动目的,但要通过引起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实现。学生也有各种各样的目的,但在教学活动中,其学习的出发点与归宿在个体的学习和发展上。
2.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
教学活动包含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它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
首先,教不同与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是教师的主要行为,其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并使之变得有效。其次,教与学互相依赖。教与学之间互为基础、互为方向,即教与学是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教师的教,离不开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也离不开教。
再次,教与学是辨证统一的。教学永远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但这两个方面绝不是简单的数量对比和相加,而是辨证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只有教或只有学生的学的片面活动,或简单意义上的两者相加是非科学的。另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教学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教师的权威被解构,在师生共享的、丰富的网络资源面前,学生获得信息的前途已多样化,从某中意义上讲,学生也会在某些方面成为教师的“教师”促进教师的学习。
3.教学活动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共同活动课程内容是联系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中介和纽带,没有特定活动内容材料的传输与学生自身经验的体验,教学活动将不成为事实。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明晰学生所学的内容,并正确运用教育情境中的相关教育资源与影响。
4.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这一问题曾长期争论着,有人认为教学是科学,有人认为教学是艺术,实际上,教学即是科学,又是一们特殊的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教学是科学,教学活动必然要按一定的规律进行。教学是艺术,只是说教学具有艺术性,教学活动可以艺术的表现出某些方法、内容和技巧。教学可以是一种艺术化的存在形式,但又区别于其他艺术而有独立存在的内在规定性或根本特点。二、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
(一)教学目的的职业性、实用性
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就要根据未来职业的需要进行定向培养,满足特定职业的需要,
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各个方面均反映特定的职业特色和风格,带有该职业的烙印。职业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将潜在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的能在职业活动中完成任务的劳动力。
职业学校培养的是技能性、技术型的专业技术人才,它担负着将工程设计、规划和方案,通过他们组织,协调和直接生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任务。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中、初级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他们处于行业、工种、产品的生产技术岗位、工艺操作的实践岗位。因此,职业教育所追求的不是理论水平,也不是学历文凭,而是一种能满足某一职业或工作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一种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教学主要进行关于生产设备、工具、工艺流程、加工方法的知识和操作技能等生产技术方面学习和训练。教学从将来工作需要出发,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如应用条件、方法、手段、效果和检测。教学活动重视与未来工作相衔接,特别是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里进行实践性教学,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顺利地适应未来工作需要。
(二)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先进性职业学校的服务范围广泛,可以是第三产业,也可以是第一、第二产业,培养目标跨度大,既可以培养以专科学历的高级技术型人才,从事脑力劳动为主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又可以是中等教育学历的技能型人才,从事以体力劳动为主的技术工人和其他劳动者:培养的人才既具与某方面专业特长,能够顶岗劳动,又要有一定通用性,一专多能,满足转换职业和在职提高的需要。这就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具有综合性,开设文化课、专业技术课、专业课、综合实践课和实训课等。
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要满足用人单位生产活动的需要。其教学内容必须反映技术革新和科技进步的新成果。当今社会知识技术更新速度加快,社会生产中出现设备、工艺、产品更新周期短,产品批量小,质量要求高等特点,职业教育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现代生产技术水平要求保持一致。
(三)教学对象的复杂性、终身性
职业学校教学对象的复杂性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教学对象年龄、阅历层次复杂,有青少年学生,也有青年从业者,还有工作多年的成年人;其次,当今社会还存在鄙薄职业教育的思想观念,进人职业学校尤其是初、中级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目的、学习动机、职业适宜性以及对所学专业(工种)的认识都不相同,存在各式各样影响学习的消极因素,需要教师解决。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就业人员的利益导向和价值走势,常使其就业岗位经常变更。我国社会自改革开放以来,也产生着同样的变化,青年人越来越频繁地变更职业。社会成员正由“单位人”逐渐走向“社会人”。人才流动已成为一种熟悉的社会现象。社会人员的这种就业需求也必然对职业教育产生影响,现代职业教育应包括职前就业准备教育、在职提高教育和转换职业所需要的教育。职业学校教学,不仅要考虑学生第一次就业需要,而且要为其再学习提供基础,应着眼于劳动者整个职业生涯。
(四)实践教学的中心性、多样性
职业教育为生产一线培养技能型和技术型的专门人才,毕业生既需要有较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又需要掌握一技之长,形成直接的生产力。实践教学的任务就是通过教学实训、生产实习等综合实践课程,一时是学生巩固、加深、补充在理论课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二是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形成职业能力它使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生产劳动有机结合,在生产性实习中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职业技能,还创造了生产产值,是造就全面发展一代新型劳动者的重要途径。因此,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应围绕实践教学组织教学内容,为实践教学服务。
实践教学组织方式、教学地点具有多样性。实践教学的组织方式可以采用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技术推广等多种方式进行,可以在校内的教室、实验室、实习车间进行,也可以在校外的实习基地、生产现场进行。不同的教学环境是为教学内容和目的服务,各种环境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学生在真是岗位环境中可以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三、职业教育中的教学任务
教学任务——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而设计的师生共同进行的对象。(知识、经验、技能等)
(一).职业学校的教学任务
职业学校的教学任务就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为各行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技巧,并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1.由为学生就业变为兼顾学生就业与发展
我国职业学校教学的根本任务,长期以来只是局限于学生将来就业做准备。这种观念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分工论,是基于每个劳动者都固定在一个岗位上,形成不变的分工体系的设想。与这种思想相对应的是以岗位为中心的职业教育,它是以劳动者终身束缚在一个固定岗位上为前提的。这种职业教育的教学理论在工业化初期、中期,尤其是在计划经济时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在快节奏、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的流动性增强,职业变换的速度加快,如果职业学校的教学任务仅局限于为学生就业做准备。那么即使就业,也将面临着随时变换职业,岗位、甚至失业的危险。
2.由培养技能型、从业型人才变为注重培养通才型、创业型人才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特别是专业或技术知识老化的周期越来越短,产品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由于大多数企业不断采用新设备,新工艺,提高自动化程度,使得许多不熟练、半熟练甚至熟练员工将被“淘汰出局”。面对这样的挑战与压力,只有接受职业培训,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和熟练技能,才能迅速地找到新的就业岗位。不能只培养那种从业型人才,而应注重培养创业型人才。职业教育作为专业定向教育,原本就隐含着创业教育的因素。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创业能力的养成,而创业能力的核心是创新能力。
3.由“学科本位”转为注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
当然,提倡“能力本位”“人格本位”并不意味着排斥知识传授和学科教育,因为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人格的形成和优化离不开文化提升和情操陶冶,所以应在知识传授、学科教学及人文教育中提高学生的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职业学校的课程模式,应在“三个面向”为指导,构建“能力本位”和“人格本位”课程体系,并根据人才市场的现实需要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潜在需求,科学地确定各类课程的结构和各类课程的比例,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发展潜能和能够接受继续教育或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能力。
4.由强调针对性变为注重基础知识学习和适应能力培养
职业学校的教学注意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把职业技能的训练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摆到突出的位置是非常必要的,但也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当今科技前沿的变化虽是日新月异,但其基础部分却是相对稳定的;打好基础,强化基础知识教学,是培养学生适应能力的第一步。学生的基础知识越扎实,其应变性就越快、越强、越宽广、越持久。基础知识具有稳定性、迁移性和适应性的特点。人的一些重要素质,例如意志品质、适应能力、合作精神、心理承受能力等,主要是靠人文教育来实现的。注意培养学生的普通教育水平,使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具有相当于普通高中的文化水准。
(二).职业学校教学任务的特点
1.明确的职业倾向性职业教育是技术性、职业性很强的专业教育,它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某一技术领域或职业领域(岗位)的专门人才。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的教学计划,它的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活动内容、都要直接或间接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力求使所培养的专门人才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使学生能顺利地从学校的学习生活过渡到专业领域的独立工作。
职业学校教学任务的职业倾向性,在专业设置上体现为与职业、职业群、技术高度相关。据统计、美国、德车、日本、英国、法国等工业化国家,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设置有三种情况:一是针对某一职业,如会计、文秘、幼儿教育等;
二是针对职业群,如工业管理、信息处理、食品工业等;三是针对某种技术,如制造技术、包装技术、自动化技术、化工技术等。
不仅发达国家沿用这种方法,而且我国台湾地区、韩国等新兴工业地区和国家也采用这种方法。他们认为,专业内涵与人才类型相适应的原则是职业学校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与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以学科为依据不同,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以产业(行业)技术技能知识群为依据。
2.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包括传授知识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任务。知识的积累是发展能力的基础,人的能力不能凭空发展,它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只有当知识积累达到一定数量,人们才可能应用这些知识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发展实践能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等等。
不同的教育类型所培养的人才类型和规格是不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教学活动的重点也各不相同。职业学校与普通高等学校,虽然都是专业性教育,但是他们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有所不同,教学的重点也不同。
职业学校的知识教学,内容上强调“技术性”、“应用性”,数量上强调“够用”;
普通高等学校的知识教学,内容上强调“学科性”、“理论性”,数量上强调“系统”。职业学校,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组织知识和技能的教学;
普通高等学校,以系统的知识体系为核心,发展学生的理论思维和理论创造能力。为适应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职业学校的教学采取了相应的独特做法,如模块式的教学内容,围绕职业技能组织理论与实践知识模块,可以适应岗位职业技能不断变化的要求;配套的教学和实习基地,可以适应专业技术技能训练和实习的需要;学历证书与技术等级证书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可以反映职业学校教育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特色。
3.高要求的实践教学
职业学校的教学,在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上,要适应高新技术的应用和复合岗位的需要,非常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既要提高专项能力的熟练程度,使学生成为“能工巧匠”;又要注重智力技能培养,使学生掌握某种或几种“技术”或“工艺”,还要加强综合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学有专长,能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解决岗位工作中遇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这就决定了职业学校对实践教学的高要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实践教学形式的多样性。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专业性的调查、参观、操作练习,等等。不同的专业,实践教学的性质、内容和方法都有所不同。因此,教学计划中对实践教学的设计和安排有很高的要求。
实践教学时间上的高要求。普通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的时数一般仅为总学时的20%-40%,而职业学校,实践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40%-60%,远远高于普通高等不校。实习基地教学的硬件建设投入的高要求。职业学校的实验室、实习工厂、实习基地建设要求比普通高等学校高,实验设备和相关的工艺要求与企业实际生产所使用的设备保持同步的更新,因此,职业技术学校用于实践教学硬件建设的投入应远大于普通高等学校的人均5000-6000元。
四、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1.教学过程:是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条件指导学生学习教材的教育活动过程。(或指师生在共同实现教学任务中的活动状态变换及其时间流程)
它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教学反馈、教学目标等基本因素构成的。各基本因素都有各自独立作用和地位,但它们仅作为一个整体在系统中发挥作用。研究教学过程,就是要揭示这些基本因素在教学过程系统中如何形成最佳组合。
教师借助教学环境,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以及自身的人格影响学生,构成了教学过程各因素之间的基本关系。在人类的整体社会活动中,教学过程是人类特殊认识和特殊实践过程。
在学校内,教学过程是最主要的、最基本的教育活动形式。
(二)、 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
1.教学过程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基础
有别于广义的教育过程,唯有教学过程必须以知识和技能性的活动,以专门编制的文化科学知识的教材作为教学内容。从知识和能力关系分析看。教学过程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还是发展能力。我们说,教学和发展是教学过程的两大基本功能,但两者最根本的关系是:知识的掌握是能力发展的基础,在打好扎实知识上,发展智力、能力。
2.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
作为教师工作对象的学生,同时是教学主体、教学效果不仅在教的一方,而且更重要在学的一方,只有学的一方发挥了学习的积极性,与教的一方达成统一,教学才是卓有成效。
(三).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教学也不例外,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是构成教学过程的矛盾要素。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
1.教师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一方面:教师已有的知识是否能适用现代教学对教师知识水平的要求。另一方面: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充分掌握并不表明他能够教会学生。即教师还应“知道教什么”“怎样教”。
2.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协调教学内容、学生等因素,而学生则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主动学习的精神,学习知识和技能。在这对矛盾中,教师主导作用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怎样体现?
3.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的认识对象。学生与教师存在差异:一方面,学生已有认识能力和水平有限,另一方面,教学内容规定了学生所必须掌握知识和技能。这一矛盾主要体现在科学的抽象和学生现阶段实际水平的矛盾。
教学内容如何安排,有利于学生接受,教和学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五、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概述
1.教学原则:根据教学目的,通过对教学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分析,经过长期教学工作和经验总结制定的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2.教学原则与教学基本规律
原则是规律的总结,规律是客观本质的必然联系,原则是人们根据客观规律制定出来的。具有主观性。教师按教学原则和规律去做,教学效果好、质量高。
3.中外不少教育家,根据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和从事教学工作的实践经验,对教学活动提出不少要求: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曾提出过许多有益于教学原则的思想,如“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循序渐进”等。古希腊、罗马的教育家们也曾提出过“启发式问答法”“指导模仿、练习”等有益于教学原则的思想。最早明确提出教学原则的概念并制定了一系列教学原则的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他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了直观性、系统性、启发性、量力性等37条教学原则。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总结了33条“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20世纪30年代,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批判地继承了夸美纽斯的直观性、巩固性、系统连续性、通俗性、可接受性等5条教学原则。20世纪60年代美国认知学派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4条教学原则。20世纪70年代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提出了5条教学原则。20世纪80年代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了11条教学原则。
(二)、教学原则的特点
教学原则具有时效性、发展性、针对性等特征。
时效性是指教学原则不是永恒不变的,都是在当时特定条件下和特定历史时期提出的,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有的教学原则会逐渐失去其对教学工作的实际指导意义,或被淘汰,或被人们在新的条件下赋之以新的意义。
发展性是指随着心理学、教育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教学的客观规律会有进一步的提示和认识,从而使教学原则的数量和内涵总处在变化发展之中。
针对性是指某些教学原则对某一类型或某一层次的教育可能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对另一些类型或层次教育的教学之指导作用则相对减少、减弱。
(三)、教学原则的作用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不论是自觉与否都是在一定的教学原则指导下进行的。如能自觉地遵照正确的教学原则进行工作,对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都有更大意义。
教学原则是正确确定教学内容,即编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编选教材的依据;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和陶冶情操的指导思想。
教学原则也是教师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模式、使用教学方法和运用教育技术,以及备课、讲课、辅导、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教学原则还是学校领导、教育行政部门和参与学校管理的企事业等社会方方面面检查、评价和研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准绳。(四)、职业教育中主要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对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学原则不仅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遵守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在教学中过程中,学习活动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贯彻教学原则必将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原则不仅反映教的客观规律也反映了学的客观规律。
1.教学中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科学性是思想性的依据,思想性是科学性的灵魂,在教学过程中
①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向学生传授正确、系统和先进的科学知识,只有使学生正确会认识自然、社会和它们的发展规律,并以科学的方法论证各种知识,才能有效的体现 思想性。
②坚持用正确的观点、立场、方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统帅教学。认真发掘教材内的思想因素。教学的思想性是教师的内心世界及其对教材理解、掌握、表现。
③要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教育性,思想性并不体现在进行思想教育在传授知识时占多少时间,而在于关键之处是否善于画龙点睛。
④在教学中,思想性有的可能直接明显一些,有的可能是潜移默化。有的可能会对学生当时面临的思想问题发生作用,有的会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有长远的影响。2.学习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活动和发展的过程。
在学生认识活动过程中,知识是前提,智力因素是认识活动的操作系统,非知识因素是认识活动的动力系统。教学中应把三者结合在一起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达到上述要求,在教学中要做到:
①教材的编选要有利于促进三者统一。
②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要能够激发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精神。
③成绩考查与评定要有利于三者统一。考知识还要考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
①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教学过程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对立统一过程。
②在教学过程中的多种矛盾中,教和学是主要矛盾,教师的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决定着教学的性质和方向。
③教师教不能代替学生学,学生学习的优劣,关键在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的如何。
④教师的主导作用最主要最根本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启发学生把学习当作自己的需要。在于引导学生刻苦钻研、独立思考、创造性的获得知识。
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实际,讲清基础理论,指引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和教学过程的规律性决定的。
贯彻此原则要做到:
①以掌握理论知识为主,把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②要认真组织好实验、练习、演示、参观等教学实践活动;
③要防止全面强调实用,忽视基础理论知识或理论脱离实际、忽视实践倾向;
④重视直观性和抽象性的统一;
⑤努力做到教学、生产和科研协调一致,以生产和科研来促进教学。理论联系实际——联系到生产、科研与教育;
⑥注意知识的综合化,加强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要以实际活动为中心组织课程。
5.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相结合的原则
指在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总目的规范下,以教学为主要手段的途径、定向地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使其成为合格的技术人才。
贯彻此原则要做到:
①坚持全面发展的方向性;②积极进行职业定向指导,对职业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和职业定教育,使学生客观考虑择业问题和职业发展问题,力求学专业、拓宽就业面。
③处理的全面素质发展,职业技能培养和个性需要之间的关系。
6.职业性原则
职业性是指应使受教育者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获得与经济建设具有极为密切关系的相关职业所需要的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亦即,要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型和实用型的职业人才。为此,教学的指导思想应是以职业为导向安排全程的教育和教学,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的职业理想、深厚的职业情感、高尚的职业道德、扎实的职业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较强的职业能力、高度的职业责任和自觉的职业纪律。职业性原则对职业学校的教学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是职业学校教学的首要原则。
贯彻此原则要做到:
①要明确本专业(工种)未来职业的范围、规范和要求,并据此明确其应有的职业道德及职业知识、技能和能力的结构;
②教学活动要从职业需要出发去培养、训练和陶冶学生。
③从学生入校起就要根据未来职业的需要进行职业定向、职业指导;在校期间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能力、职业道德;使学生毕业后能立即或很快地适应某种或某些职业的需要。
④要依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安排教学,目标主要是为学生从事某种或某些未来职业展上奠定基础。
7.知识积累与能力发展相结合原则
知识积累与能力发展相结合,是指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能力的培养,使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运用。因此,能力的培养应建立在知识的积累与运用上;强调“能力本位”不排斥学科教学。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不学习知识就谈不上能力的发展;发展能力又是有效获取知识的必备条件,能力发展得好,可使学习知识的速度加快、水平提高,并能灵活运用。
贯彻此原则要做到:
①在形成概念过程中发展能力。形成要领的过程就是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的过程,亦是能力得到锻炼的过程;
②在掌握科学原理过程中发展能力。此间,需要进行判断、推理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故可使能力得到发展;
③在应用知识过程中发展能力。此时,是手脑并用的过程,因而是能力发展的过程;四是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发展能力。生产、社会和课外、校外活动,可发展交往、管理、操作、表达等多种能力。第二节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
一、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的涵义和构成要素
(一)教学模式的涵义
“教学模式”一词最初是由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等人提出的。1972年他们出版了《教学模式》一书,提出教学模式是“系统地探讨教育目的、教学策略、课程设计和教材,以及社会和心理理论之间相互影响的,可以使教师行为模式化的 各种可供选择的类型。”该书介绍了信息加工教学模式、个性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和行为控制教学模式四大类共22 种教学模式。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界对教学模式的研究渐趋重视,并出现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对教学模式概念的界定也有多种,举例如下。
吴也显等人认为:“某种教学方式的稳定化、系统化和理论化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模式。具体地说,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形成的用以组织和实施具体教学过程的相对系统、稳定的一组策略或方法。”
李秉德等人认为:“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
黄甫全等人认为:“我们可以把教学模式理解为开展教学活动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它实质上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闫承利把国内研究者有关教学模式的定义归纳为两类:一类认为教学模式属于教学过程的范畴,它们或者提出教学模式就是教学过程的模式,或者认为教学模式是一种有关教学程序的“策略体系”或“教学样式”;另一类定义则认为教学模式属于教学结构的范畴。他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有偏颇,他赞成李如密提出的定义,即:“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在丰富的教学经验基础上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即其具体可操作的实验活动方式。”
国内学者对教学模式的阐述虽不相同,但基本上形成以下共识。
1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
教学模式上联教学理论,是教学思想与教学规律的反映,是指导教学实践的一般原理。教学模式下联教学实践,它将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融为一体,使教师明确教学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先怎样做,后怎样做,具有可操作性。
2 .教学模式是整体概念
任何教学模式都有一套独特的系统化、结构化的方法和策略体系,涉及教学思想、目标、程序、师生配合方式、支持条件等要素的有机整合,是对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系统概括。在空间上体现多要素的相互作用方式,在时间上体现操作的过程顺序。
3 .教学模式涉及范围广
把教学模式限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而不涉及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择等广义的问题,都是对教学模式的一种狭义的理解。
4 . 教学模式不等于教学公式
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在掌握其核心和灵魂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模式。教学活动非常复杂,任何一个教学模式都是一个开放的和不断更新的动态系统,实际应用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具体情况灵活变通,形成许多变式。
总结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把教学模式定义为:教学模式是为实现特定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的基本样式。(二)教学模式构成的要素
关于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人们有不同认识。黄甫全等人认为,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其构成要素应包含五个方面: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手段与策略)、评价。
闫承利认为,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应包括六个方面: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活动程序、效果评价。
李秉德等人认为,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应有七个方面组成:指导思想、主题、目标、程序、策略、内容、评价。
结合各家的学说,我们认为教学模式主要由下列五个因素构成。
1、理论基础或教学思想
教学模式是一定教学思想的反映,这是模式得以形成的基础。一种教学模式将参与教学活动的诸要素按照特定的方式、特定的程序展开,它反映了设计的教学思想。教学思想是教学模式的灵魂,反映了模式的内在特征。
2、教学目标
教学模式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服务。任何教学模式总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出来的,设计者的价值取向不同,就会设计出各不相同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构成的核心要素,它影响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师生的组合方式,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
3、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模式规定了教学诸要素间的配合方案,要求显示教学过程诸要素的相互关系和按照时间流程展开的各个教学步骤。教学活动总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进行,表现为一定的逻辑步骤和时间顺序。
4、师生配合方式
教学是师生相互交流的活动,包含了认知信息的交流和人际关系的情感交流,这种交流的价值取向与方式,互动与配合构成教学模式重要的能动要素。有人总结师生配合方式主要有四种类型:高度集中型,即教师是活动的中心,是信息的来源,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温和型,即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平等,教学民主,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意义建构,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放任型,即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只提供一些帮助和辅导,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具有较大的弹性;管理型,这是高度集中型和温和型的中间类型。
5、支持条件
任何教学模式都必须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发挥效力。教学模式的支持条件包括教师的素质(师德、专业水平,教学技能等)、环境、设施、媒体(计算机及其网络等)、教学手段、师生人际关系等。
以上几个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完整地构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至于模式中各因素的具体内容,则因教学模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二、 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分析(一)、操作技能训练模式
1.理论基础
动作技能是一系列动作的灵活准确的运用,是心理愿望驾驭动作的能力,表现为身体的一定肌肉、骨骼运动和与之相应的神经系统的活动。只要人的生理系统正常就能产生动作,但动作技能是通过后天学习才能获得的本领。动作只有达到技能的水平,才能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起作用。
学生动作技能是如何形成的呢?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认为刺激与反映之间建立起了暂时神经联系,先行动作通过条件反射变成后继动作的信号。而到既能形成以后,学生个动作之间建立起了神经联系,学生就可以完成一系列动作,这是因为头一个动作产生的动觉成为后一个动作的刺激信号。可见,学习动作技能,是在是在认知一定数量的动作信息基础上,经反复练习,建立动力定型,动作环节间形成暂时神经联系,并逐步达到熟练。练习是形成动作技能的必须环节和重要途径,但苦练必须和巧练相结合,合理的训练方式和过程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2.教学目标
操作技能训练模式主要应用在动作技能教学中,实验教学及其他实践性教
学可以借鉴。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提高身体各组织器官协调配合能力,使学生形成动作技能,完成生产任务。
3.教学程序动作技能训练模式的教学程序可概括为(如下图所示):
动作技能训练模式教学程序图
(1)教师活动过程
讲解要领
首先,教师应讲清楚实践教学中所使用的设备、工具和动作的名称与作用,建立正确的操作技术概念;其次,讲解技术要点和工艺规程,抓住要点和规范逐步深人;再次,讲解动作过程和操作要领,提醒初学者易犯的错误和纠正的方法;最后,讲解实践教学的形式与步骤。示范动作
有效示范是教授动作技能的重要内容,无论怎样详细地讲解,都会有一些说不清楚的动作信息,示范能使动作信息直观生动,为学生提供模仿的榜样。示范动作时教师应注意:姿势正确、动作规范;分段演示与系统演示相结合;讲练结合、快慢结合;正确动作和错误动作相比较。
指导练习
学生通过听觉和视觉获得一定数量的动作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开始练习。教师应进行巡回指导,帮助学生排除障碍,纠正错误。
变化应用
当学生的动作技能达到一定熟练程度,教师应有意识地变化教学环境,设置各种实际生产中可能出现的变化,增加动作技能的难度,并进一步提高对动作稳定性和速度的要求标准,使学生形成生产能力。
(2)学生活动过程
动作技能的定向
动作技能的定向,即了解动作活动的结构,在头脑中建立起动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虽然动作技能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活动,但学习者最初必须了解做什么、怎么做,即首先要掌握程序性知识。
所形成的动作活动的定向映像应包括两方面:一是动作活动的结构要素及其关系,即有哪些要素构成某一动作活动,各动作要素间的关系、顺序如何;二是活动方式,即动作的轨迹、方向、幅度、力量、速度、频率、要领、功能、动作衔接及注意事项等。学生主要采用观察、记忆、想像等方式获得动作技能的定向。
动作的模仿练习
动作的模仿是将头脑中形成的定向映像以外显的实际动作表现出来。动作技能最终表现为一系列的合法则的动作活动方式,仅在头脑中了解这种活动结构及其执行方式是不够的。模仿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通过模仿练习,个体可以检验已形成的动作定向映像,使之更完善、更巩固,有助于定向映像在技能形成过程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通过模仿练习,还可以加强个体的动觉感受,为更有效地控制动作做准备。应注意心领神会,条件允许还可以边听、边看、边模仿着做,充分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这样才能学得快,效果好。
动作的整合
动作的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由于学习者在模仿阶段只是初步再现,动作整体水平较低,通过动作的整合,可岁加强动作的合理性和协调性,逐步排除错误动作。动作的整合是从模仿到熟练的过渡阶段,是形成动作技能技巧的基础。
动作的自动化
动作的自动化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从生理上看,就是动作模式在大脑皮层建立了动力定型,动作环节间形成暂时神经联系。
4.师生配合方式
技能是由一系列的单一动作有机组合而成的,该模式以口耳相授、形体相传为主要方式。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是形成动作技能最直接、最形象、最经济的方法。这种模式,可以使人们的动作结果立即得到反馈,使正确的动作不断得到强化,错误的动作不断得到纠正,高效率地提高学生动作技能的水平。
5.支持条件
从硬件设施看,训练生产活动中的动作技能,需要设备、场地、原材料等生产设施。从人员看,需要教师具备“一体化”师资资格,需要学生具有不怕脏、不怕累的顽强意志。如果具有录像设备,对学生的动作过程进行记录、分析,则能加快动作技能学习速度。
(二)、项目教学模式
1.理论基础
项目是相对完整和相对独立的事件。在技术领域里,所有的产品几乎都可以作为项目,如制作门(木工专业)、格栅(机械加工专业)、报警器(电子专业)、测量仪器(仪器仪表专业)以及简单的工具制作等都是常见的醒目。在商业、财会和服务行业,所有具有整体特性并有可见成果的工作也都可以作为项目,如销售专业“不同场合的商品展示”、“产品的广告设计”、“应用小软件的开发”等。项目可以理解为一件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一个故障的排除,一项服务的提供等。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适合教学的项目具有以下特点:
项目来源于真实的生产活动,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商业经营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具有应用性。
实施项目能将通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具有综合性。项目内容具有一定塑,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经过教师指导和学生努力,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具有可教性。
项目应有具体的成果,可以评判质量优劣,具有可检验性。
项目应便于组织和运行,具有可行性。
2.教学目标
项目教学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和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教学法。因此其教学目标有多重指向,一是学生层面:通过项目教学改变来带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层面: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转变学习方式,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促进学生职业生活和继续学习有关的自主意识、团队工作、人际交往和掌握现代教育信息工具等能力。
教师层面: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通过对学生的指导、与其他教师的合作,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技术理论知识,提高和加强技术实践知识,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
打破学科体系,按项目内容开展教学,提高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实现从学习到工作的平稳过渡。
3.教学程序
项目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可概括为(如图所示):
项目教学模式教学程序图
确定项目任务
通常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设想,然后同学在一起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
制定计划
在这一环节里,需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通常以书面形式由学生制定项目工作计划,包括具体工作的日程安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并最终得到教师的认可。
实施计划
这是实质性的阶段,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之后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完成工件制作或其他委托任务。这个阶段也包括工作与检验的相互交替,不断反馈,调整进度和修订方案。
检查评估
在实施阶段终了时,将产品同要求进行比较,检查其质量与规格相符合的程度。先由学生参考检验表格进行自我评估,之后再由教师对项目工作成绩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和评判在项目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学生行为特征。通过对师生的评价结果,找出造成评价结果差异的原因。归档或结果运用
作为项目实践的教学结果,应尽可能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因此,项目工作的成果应归档或应用到企业和学校的生产教学实践中。
4.师生配合方式
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项目教学模式一般采用由教师和几名学生组成工作小组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者,工作任务一般是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完成,即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
运用项目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
选择项目是成功运用该方法的关键,既要满足教学要求又具有可行性。组织实施具有一定难度,应注意协调各种人员、场地、设备及各学科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5.支持条件
学校应有与学生教学内容相关的生产任务和生产条件,教师应具有“一体化”资格,一般在具有一定基础的高年级使用。
(三)、模拟仿真教学模式
1.理论基础《 现代汉语词典》中时模拟一词解释为“模仿”。目前国内外对这种教学形式的称谓较混乱,如岗位演习、角色扮演、模拟游戏、仿真训练等。这些不同称谓的教学形式,均未超出“模仿”的范围,是模拟教学的一种方式。模拟教学模式是教师指导下,学生在模拟的工作岗位上扮演职业角色,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
模拟教学的不同方式:
从模拟的程度来分,模拟教学可分为全部模拟和局部模拟
一个岗位活动是有许多工作内容和环节组成的,教学过程中既可以模拟岗位全部活动过程,也可以模拟局部过程。全部模拟教学是对一个实习课题全过程进行模拟替代。例如:对金融专业的学生实施“模拟股市”教学。
局部模拟教学是对一个实习课题中的一部分(一个工序、工序中的一部分或一个动作)的替代。例如:一个完整的法院诉讼过程,包括受理、立案、调查、审理、宣判、执行等多个环节。
从替代物的不同来分,模拟教学可分为设备模拟、过程模拟和材料模拟
模拟实质上就是替代,是对真是工作岗位的模仿,是以“假”代“真”的过程。采用的替代物不同,形成了模拟教学法的不同类型。设备模拟是对实习设备的替代。例如:利用模拟汽车教师操作系统。
过程模拟实习活动过程的替代。有些操作技能受多种因素的限制,学生不能在真实岗位上完成操作过程。例如:财会专业的学生顶岗实习有困难,就可以在模拟财会室中,以一个企业某个阶段的全部财会业务为例,学生扮演企业财会人员角色,在模拟实验室中进行练习。
材料模拟是实习材料的替代。实习过程需要消耗一定的材料,一些学校受资金、设备等条件的限制,常采用其他材料替代真实材料。例如:铸造专业以泥代砂、以蜡代金属等。
从模拟效果与真实训练的差别程度来分,有仿真模拟和近似模拟
仿真模拟是模拟实习的效果与真实实习效果非常相似,学生仿佛在真实岗位工作一样,能够得到真实岗位的感觉和实际工作技能的培养。例如:为了财经类、营销类和企业管理类专业学生实习教学的需要,德国建立了近千家商务模拟公司,模拟公司之间互为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形成了一个模拟市场。实习学生在模拟公司开展业务时,其产品和服务是虚拟的(样品可以是真实的),而商务票据、账册、通信联络、商务记录、方式、成本和利润核算等均遵循现实商务界通行的规则进行决策、运行、设计和操作。这种教学仿真度极高,学生可以得到近乎真实岗位的训练。
近似模拟是模拟的效果与真实训练区别较明显。如一些简易的汽车驾驶模拟器,没有道路状况显示屏幕,学生无法获得操作动作的反馈,就是一种近似模拟。
2.教学目标
模拟教学是以“假”代“真”,避免了由于学生错误操作,可能产生的对学生自身和生产设备的危害。学生在安全条件下操作,可以大胆尝试,消除或减少紧张情绪,减少练习初期由于紧张造成的多余动作。
可设计出多种实际工作中可能发生的变化,包括事故、故障和生产中极少出现的突发情况。例如,汽车驾驶训练模拟器,采用高速仿真计算机控值得数字化图像成像逼真,并有王形道、交叉道、蛇形道、大小八道、停车场、大转盘、广场等实际驾驶中可能出现的道路情景,使学生得到岗位技能的全面训练。
一些模拟练习可根据学生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设计练习过程。例如:利用声、光刺激使学生得到及时强化,或者利用透明、慢速、分解操作等技术使学生获得真实岗位实习中不可能得到的直观感受,从而提高了训练成绩。
3.教学程序
模拟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可概括为(如图所示):
教学准备
首先,教师应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特点、学生状况和学校实际出发,确定呢些教学内容适合采用模拟教学。其次,制订课时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目的、实施过程、人员角色分工、设备准备等。教师应该实际操作或在头脑中预演一次,清楚了解模拟的各个部分、程序、环境、评价以及意外情况,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指导作用。
替代练习教师应从生产实际出发,确定模拟教学的程序,尽量做到和真实生产过程一致。
总结
模拟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应及时总结成绩,并指出缺点和不足,尤其要纠正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错误观点和做法。
4.师生配合方式模拟教学模式中的师生配合方式,与真实情况下的动作技能教学和项目教学基本相同,教学活动中应加强管理和监督,防止学生出现不认真、不重视、不按规章操作等情况。
运用模拟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
模拟环境尽量逼真
如财会模拟室,要按照企、事业单位财务处(科)常见的方式布置,各种设施,如办公桌、岗位牌、钢丝篓、印章、单据、报表、账籍等齐备,这样能使学生一进人模拟室,很快进人“职业角色”。
替代设备、材料必须与真实设备、材料原理相同,动作方式相同,表现效果可以相似
例如:模拟汽车座舱系统,则要求座舱布置与实车大体相同,装有实车操作机件及仪表、转向盘、档位、离合器踏板、加速踏板(油门)、脚踏板(汽刹)、驻车制动器(手刹)及转向开关等,其运动范围、力感和操作效果与实车相似。模拟练习必定和真实岗位练习有一定差距,但要尽量缩小这种差距,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模拟练习要与岗位练习配合使用
模拟教学常在动作技能形成的初期使用,随着学生动作技能水平的提高,应逐步过渡到真实岗位练习。模拟练习不能完全替代岗位练习。
5.支持条件
模拟教学同样需要一定教学设备、场地等条件,同时,设计模拟教学过程,开发模拟教学设备等问题靠一个学校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加强模拟教学设备的研制与开发,各职业学校之间也应加强合作,交流经验。
【第七章 职业教育教学原理 职业教育的基本教学原则】相关文章:
教学反思简短 教学反思简短20字09-11
简短的教学反思 简短教案课后反思09-11
教学反思简短教学反思万能简短-集合 教学反思万能篇09-11
学校半学期教育教学工作总结_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半学期教育教学工作小结09-11
油画棒教学总结 油画棒技法教案09-11
课堂教学名言 教学名言名句优美句子摘抄09-11
春季期六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共 6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09-11
写作教学设计教案 写作教案教学目标09-11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解读之写作教学 初中英语写作课的教学过程设计09-11
作文教学教什么 作文教学教什么什么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