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时间:2023-07-25 09:07:38 文档下载 投诉 投稿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引言1.课程内容: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必修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指、对、幂函数)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必修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必修4:基本初等函数(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必修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以上是每一个高中学生所必须学习的。上述内容覆盖了高中阶段传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集合、函数、数列、不等式、解三角形、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等。

        不同的是在保证打好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这些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实际应用,而不在技巧与难度上做过高的要求。此外,基础内容还增加了向量、算法、概率、统计等内容。选修课程有4个系列:系列1:由2个模块组成。

        选修1—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导数及其应用。选修1—2: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框图系列2:由3个模块组成。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选修2—2: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选修2—3:计数原理、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统计案例。系列3:由6个专题组成。选修3—1:数学史选讲。

        选修3—2:信息安全与密码。选修3—3:球面上的几何。选修3—4:对称与群。

        选修3—5: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选修3—6: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系列4:由10个专题组成。

        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选修4—2:矩阵与变换。选修4—3:数列与差分。

        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修4—5:不等式选讲。选修4—6:初等数论初步。

        选修4—7: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选修4—8:统筹法与图论初步。选修4—9:风险与决策。

        选修4—10:开关电路与布尔代数。2.重难点及考点:重点:函数,数列,三角函数,平面向量,圆锥曲线,立体几何,导数难点:函数、圆锥曲线高考相关考点:⑴集合与简易逻辑:集合的概念与运算、简易逻辑、充要条件⑵函数:映射与函数、函数解析式与定义域、值域与最值、反函数、三大性质、函数图象、指数与指数函数、对数与对数函数、函数的应用⑶数列:数列的有关概念、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数列求和、数列的应用⑷三角函数:有关概念、同角关系与诱导公式、和、差、倍、半公式、求值、化简、证明、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三角函数的应用⑸平面向量:有关概念与初等运算、坐标运算、数量积及其应用⑹不等式:概念与性质、均值不等式、不等式的证明、不等式的解法、绝对值不等式、不等式的应用⑺直线和圆的方程:直线的方程、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线性规划、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⑻圆锥曲线方程: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轨迹问题、圆锥曲线的应用⑼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空间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棱柱、棱锥、球、空间向量⑽排列、组合和概率:排列、组合应用题、二项式定理及其应用⑾概率与统计:概率、分布列、期望、方差、抽样、正态分布⑿导数:导数的概念、求导、导数的应用⒀复数:复数的概念与运算高中数学必修1知识点

        (1)集合的概念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2)常用数集及其记法N表示自然数集,N*或N+表示正整数集,Z表示整数集,Q表示有理数集,R表示实数集.

        (3)集合与元素间的关系对象a与集合M的关系是aM∈,或者aM∉,两者必居其一.

        (4)集合的表示法①自然语言法: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来描述集合.②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③描述法:{x|x具有的性质},其中x为集合的代表元素.④图示法:用数轴或韦恩图来表示集合.

        (5)集合的分类①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②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③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6)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

        (7)已知集合A有

        (1)nn≥个元素,则它有2n个子集,它有21n-个真子集,它有21n-个非空子集,它有22n-非空真子集.【1.1.3】集合的基本运算B{xAA=∅=∅BA⊆BB⊆B{xAA=A∅=BA⊇BB⊇补集UA{|,}xxUxA∈∉且1()UAA=∅2()UAAU=【补充知识】含绝对值的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1)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不等式解集||

        (0)xaa<>{|}xaxa-<<||

        (0)xaa>>|xxa<-或}xa>||,||

        (0)axbcaxbcc+<+>>把axb+看成一个整体,化成||xa<,||

        (0)xaa>>型不等式来求解

        (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判别式24bac∆=-0∆>0∆=0∆<二次函数2

        (0)yaxbxca=++>的图象O一元二次方程20

        (0)axbxca++=>的根21,242bbacxa-±-=(其中12)xx<122bxxa==-无实根20

        (0)axbxca++>>的解集1{|xxx<;或2}xx>{|x}2bxa≠-R20

        (0)axbxca++<>的解集12{|}xxxx<<∅∅〖1.2〗函数及其表示【1.2.1】函数的概念

        (1)函数的概念①设A、B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对于集合A中任何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B以及A到B的对应法则f)叫做集合A到B的一个函数,记作:fAB→.②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③只有定义域相同,且对应法则也相同的两个函数才是同一函数.()()()UUUABAB=()()()UUUABAB=

        (2)区间的概念及表示法①设,ab是两个实数,且ab<,满足axb≤≤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记做[,]ab;满足axb<<;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开区间,记做(,)ab;满足axb≤<,或axb<≤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半开半闭区间,分别记做[,)ab,(,]ab;满足,,,xaxaxbxb≥>≤<;的实数x的集合分别记做[,),(,),(,],(,)aabb+∞+∞-∞-∞.注意:对于集合{|}xaxb<<;与区间(,)ab,前者a可以大于或等于b,而后者必须ab<,(前者可以不成立,为空集;而后者必须成立).

        (3)求函数的定义域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①()fx是整式时,定义域是全体实数.②()fx是分式函数时,定义域是使分母不为零的一切实数.③()fx是偶次根式时,定义域是使被开方式为非负值时的实数的集合.④对数函数的真数大于零,当对数或指数函数的底数中含变量时,底数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⑤tanyx=中,()2xkkZππ≠+∈.⑥零(负)指数幂的底数不能为零.⑦若()fx是由有限个基本初等函数的四则运算而合成的函数时,则其定义域一般是各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域的交集.⑧对于求复合函数定义域问题,一般步骤是:若已知()fx的定义域为[,]ab,其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应由不等式()agxb≤≤解出.⑨对于含字母参数的函数,求其定义域,根据问题具体情况需对字母参数进行分类讨论.⑩由实际问题确定的函数,其定义域除使函数有意义外,还要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4)求函数的值域或最值求函数最值的常用方法和求函数值域的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事实上,如果在函数的值域中存在一个最小(大)数,这个数就是函数的最小(大)值.因此求函数的最值与值域,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提问的角度不同.求函数值域与最值的常用方法:①观察法:对于比较简单的函数,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直接得到值域或最值.②配方法:将函数解析式化成含有自变量的平方式与常数的和,然后根据变量的取值范围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③判别式法:若函数()yfx=可以化成一个系数含有y的关于x的二次方程2()()()0ayxbyxcy++=,则在()0ay≠时,由于,xy为实数,故必须有2()4()()0byaycy∆=-⋅≥,从而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④不等式法:利用基本不等式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⑤换元法:通过变量代换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三角代换可将代数函数的最值问题转化为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⑥反函数法:利用函数和它的反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互逆关系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⑦数形结合法:利用函数图象或几何方法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⑧函数的单调性法.【1.2.2】函数的表示法

        (5)函数的表示方法表示函数的方法,常用的有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三种.解析法:就是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列表法:就是列出表格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图象法:就是用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6)映射的概念①设A、B是两个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对于集合A中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B以及A到B的对应法则f)叫做集合A到B的映射,记作:fAB→.②给定一个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且,aAbB∈∈.如果元素a和元素b对应,那么我们把元素b叫做元素a的象,元素a叫做元素b的原象.〖1.3〗函数的基本性质【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

        (1)函数的单调性①定义及判定方法减函数减去一个增函数为减函数.③对于复合函数[()]yfgx=,令()ugx=,若()yfu=为增,()ugx=为增,则[()]yfgx=为增;若()yfu=为减,()ugx=为减,则[()]yfgx=为增;若()yfu=为增,()ugx=为减,则[()]yfgx=为减;若()yfu=为减,()ugx=为增,则[()]yfgx=为减.

        (2)打“√”函数()

        (0)afxxax=+>的图象与性质()fx分别在(,]a-∞-、[,)a+∞上为增函数,分别在[,0)a-、(0,]a上为减函数.

        (3)最大(小)值定义①一般地,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存在实数M满足:

        (1)对于任意的xI∈,都有()fxM≤;

        (2)存在0xI∈,使得0()fxM=.那么,我们称M是函数()fx的最大值,记作max()fxM=.②一般地,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存在实数m满足:

        (1)对于任意的xI∈,都有()fxm≥;

        (2)存在0xI∈,使得0()fxm=.那么,我们称m是函数()fx的最小值,记作max()fxm=.【1.3.2】奇偶性

        (4)函数的奇偶性①定义及判定方法函数的性质定义图象判定方法函数的奇偶性如果对于函数f(x)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叫做奇函数....

        (1)利用定义(要先判断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2)利用图象(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如果对于函数f(x)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叫做偶函数....

        (1)利用定义(要先判断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2)利用图象(图象关于y轴对称)②若函数()fx为奇函数,且在0x=处有定义,则

        (0)0f=.③奇函数在y轴两侧相对称的区间增减性相同,偶函数在y轴两侧相对称的区间增减性相反.④在公共定义域内,两个偶函数(或奇函数)的和(或差)仍是偶函数(或奇函数),两个偶函数(或奇函数)的积(或商)是偶函数,一个偶函数与一个奇函数的积(或商)是奇函数.〖补充知识〗函数的图象

        (1)作图利用描点法作图:①确定函数的定义域;②化解函数解析式;③讨论函数的性质(奇偶性、单调性);④画出函数的图象.利用基本函数图象的变换作图:yxo要准确记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等各种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①平移变换0,0,|()()hhhhyfxyfxh><=−−−−−−−→=+左移个单位右移|个单位0,0,|()()kkkkyfxyfxk><=−−−−−−−→=+上移个单位下移|个单位②伸缩变换01,1,()()yfxyfxωωω<<>=−−−−→=伸缩01,1,()()AAyfxyAfx<<>=−−−−→=缩伸③对称变换()()xyfxyfx=−−−→=-轴()()yyfxyfx=−−−→=-轴()()yfxyfx=−−−→=--原点1()()yxyfxyfx-==−−−−→=直线()(||)yyyyfxyfx=−−−−−−−−−−−−−−−→=去掉轴左边图象保留轴右边图象,并作其关于轴对称图象()|()|xxyfxyfx=−−−−−−−−−→=保留轴上方图象将轴下方图象翻折上去

        (2)识图对于给定函数的图象,要能从图象的左右、上下分别范围、变化趋势、对称性等方面研究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注意图象与函数解析式中参数的关系.

        (3)用图函数图象形象地显示了函数的性质,为研究数量关系问题提供了“形”的直观性,它是探求解题途径,获得问题结果的重要工具.要重视数形结合解题的思想方法.①如果,,,1nxaaRxRn=∈∈>,且nN+∈,那么x叫做a的n次方根.当n是奇数时,a的n次方根n是偶数时,正数a的正的nn次方根用符号0的n次方根是0;负数a没有n次方根.n叫做根指数,a叫做被开方数.当n为奇数时,a为任意实数;当n为偶数时,0a≥.③根式的性质:na=;当na=;当n为偶数时,

        (0)||

        (0)aaaaa≥⎧==⎨-<⎩.

        (2)分数指数幂的概念①正数的正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是:0,,,mnaamnN+=>∈且1)n>.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②正数的负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是:1()0,,,mmnnaamnNa-+==>∈且1)n>.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注意口诀:底数取倒数,指数取相反数.

        (3)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①(0,,)rsrsaaaarsR+⋅=>∈②()(0,,)rsrsaaarsR=>∈③()(0,0,)rrrabababrR=>>∈【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4〖2.2〗对数函数【2.2.1】对数与对数运算

        (1)对数的定义①若(0,1)xaNaa=>≠且,则x叫做以a为底N的对数,记作logaxN=,其中a叫做底数,N叫做真数.②负数和零没有对数.③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log(0,1,0)xaxNaNaaN=⇔=>≠>.

        (2)几个重要的对数恒等式log10a=,log1aa=,logbaab=.

        (3)常用对数与自然对数常用对数:lgN,即10logN;自然对数:lnN,即logeN(其中2.71828e=…).

        (4)对数的运算性质如果0,1,0,0aaMN>≠>>,那么①加法:logloglog()aaaMNMN+=②减法:logloglogaaaMMNN-=③数乘:loglog()naanMMnR=∈④logaNaN=⑤loglog(0,)bnaanMMbnRb=≠∈⑥换底公式:loglog(0,1)logbabNNbba=>≠且【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6)反函数的概念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A,值域为C,从式子()yfx=中解出x,得式子()xyϕ=.如果对于y在C中的任何一个值,通过式子()xyϕ=,x在A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那么式子()xyϕ=表示x是y的函数,函数()xyϕ=叫做函数()yfx=的反函数,记作1()xfy-=,习惯上改写成1()yfx-=.

        (7)反函数的求法①确定反函数的定义域,即原函数的值域;②从原函数式()yfx=中反解出1()xfy-=;③将1()xfy-=改写成1()yfx-=,并注明反函数的定义域.

        (8)反函数的性质①原函数()yfx=与反函数1()yfx-=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②函数()yfx=的定义域、值域分别是其反函数1()yfx-=的值域、定义域.③若(,)Pab在原函数()yfx=的图象上,则'(,)Pba在反函数1()yfx-=的图象上.④一般地,函数()yfx=要有反函数则它必须为单调函数.〖2.3〗幂函数

        (1)幂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函数yxα=叫做幂函数,其中x为自变量,α是常数.

        (2)幂函数的图象

        (3)幂函数的性质①图象分布:幂函数图象分布在④奇偶性:当α为奇数时,幂函数为奇函数,当α为偶数时,幂函数为偶函数.当qpα=(其中,pq互质,p和qZ∈),若p为奇数q为奇数时,则qpyx=是奇函数,若p为奇数q为偶数时,则qpyx=是偶函数,若p为偶数q为奇数时,则qpyx=是非奇非偶函数.⑤图象特征:幂函数,(0,)yxxα=∈+∞,当1α>时,若01x<<,其图象在直线yx=下方,若1x>,其图象在直线yx=上方,当1α<;时,若01x<<,其图象在直线yx=上方,若1x>,其图象在直线yx=下方.〖补充知识〗二次函数

        (1)二次函数解析式的三种形式①一般式:2()

        (0)fxaxbxca=++≠②顶点式:2()()

        (0)fxaxhka=-+≠③两根式:12()()()

        (0)fxaxxxxa=--≠

        (2)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方法①已知三个点坐标时,宜用一般式.②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或与对称轴有关或与最大(小)值有关时,常使用顶点式.③若已知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且横线坐标已知时,选用两根式求()fx更方便.

        (3)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①二次函数2()

        (0)fxaxbxca=++≠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对称轴方程为,2bxa=-顶点坐标是24(,)24bacbaa--.②当0a>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函数在(,]2ba-∞-上递减,在[,)2ba-+∞上递增,当2bxa=-时,2min4()4acbfxa-=;当0a<;时,抛物线开口向下,函数在(,]2ba-∞-上递增,在[,)2ba-+∞上递减,当2bxa=-时,2max4()4acbfxa-=.③二次函数2()

        (0)fxaxbxca=++≠当240bac∆=->时,图象与x轴有两个交点11221212(,0),(,0),||||||MxMxMMxxa=-=.

        (4)一元二次方程20

        (0)axbxca++=≠根的分布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是二次函数中的重要内容,这部分知识在初中代数中虽有所涉及,但尚不够系统和完整,且解决的方法偏重于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和根与系数关系定理(韦达定理)的运用,下面结合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系统地来分析一元二次方程实根的分布.设一元二次方程20

        (0)axbxca++=≠的两实根为12,xx,且12xx≤.令2()fxaxbxc=++,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此类问题:①开口方向:a②对称轴位置:2bxa=-③判别式:∆④端点函数值符号.①k<x1≤x2⇔②x1≤x2<k⇔③x1<k<x2⇔af(k)<0④k1<x1≤x2<k2⇔⑤有且仅有一个根x1(或x2)满足k1<x1(或x2)<k2⇔f(k1)f(k2)<0,并同时考虑f(k1)=0或f(k2)=0这两种情况是否也符合⑥k1<x1<k2≤p1<x2<p2⇔此结论可直接由⑤推出.

        (5)二次函数2()

        (0)fxaxbxca=++≠在闭区间[,]pq上的最值设()fx在区间[,]pq上的最大值为M,最小值为m,令01()2xpq=+.(Ⅰ)当0a>时(开口向上)①若2bpa-<,则()mfp=②若2bpqa≤-≤,则()2bmfa=-③若2bqa->,则()mfq=①若02bxa-≤,则()Mfq=②0x->,则()Mfp=(Ⅱ)当0a<;时(开口向下)①若2bpa-<,则()Mfp=②若2bpqa≤-≤,则()2bMfa=-③若2bqa->,则()Mfq=xxxxxx(q)0xxfxfx①若02bxa-≤,则()mfq=②02bxa->,则()mfp=.○1(代数法)求方程0)(=xf的实数根;○2(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xfy=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

        4、二次函数的零点:二次函数)0(2≠++=acbxaxy.1)△>0,方程02=++cbxax有两不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两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2)△=0,方程02=++cbxax有两相等实根(二重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3)△<0,方程02=++cbxax无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无交点,二次函数无零点.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EDCBAABCDE-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柱'AD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EDCBAP-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平方。

        (3)棱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五棱台等x<O-=f(p)f(q)()2bfa-xx<O-=f(p)f(q)()2bfa-x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台'''''EDCBAP-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②侧面是梯形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5)圆锥: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7)球体: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1三视图:正视图:从前往后侧视图:从左往右俯视图:从上往下2画三视图的原则:长对齐、高对齐、宽相等3直观图:斜二测画法4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1).平行于坐标轴的线依然平行于坐标轴;

        (2).平行于y轴的线长度变半,平行于x,z轴的线长度不变;

        (3).画法要写好。5用斜二测画法画出长方体的步骤:

        (1)画轴

        (2)画底面

        (3)画侧棱

        (4)成图1.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一)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1棱柱、棱锥的表面积:各个面面积之和2圆柱的表面积3圆锥的表面积2rrlSππ+=4圆台的表面积22RRlrrlSππππ+++=5球的表面积24RSπ=

        (二)空间几何体的体积1柱体的体积hSV⨯=底2锥体的体积hSV⨯=底313台体的体积hSSSSV⨯++=)31下下上上(4球体的体积334RVπ=222rrlSππ+=P·αLβDCBAα2平面的画法及表示

        (1)平面的画法:水平放置的平面通常画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锐角画成450,且横边画成邻边的2倍长(如图)

        (2)平面通常用希腊字母α、β、γ等表示,如平面α、平面β等,也可以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或者相对的两个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如平面AC、平面ABCD等。

        3三个公理:

        (1)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符号表示为A∈LB∈L=>LαA∈αB∈α公理1作用: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

        (2)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符号表示为:A、B、C三点不共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α,使A∈α、B∈α、C∈α。公理2作用: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

        (3)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符号表示为:P∈α∩β=>α∩β=L,且P∈L公理3作用:判定两个平面是否相交的依据2.1.2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1空间的两条直线有如下三种关系:相交直线:同一平面内,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平行直线: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异面直线: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没有公共点。2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符号表示为:设a、b、c是三条直线a∥bc∥b强调:公理4实质上是说平行具有传递性,在平面、空间这个性质都适用。公理4作用:判断空间两条直线平行的依据。3等角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4注意点:①a'与b'所成的角的大小只由a、b的相互位置来确定,与O的选择无关,为简便,点O一般取在两直线中的一条上;②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0,);③当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时,我们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记作a⊥b;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有共面垂直与异面垂直两种情形;⑤计算中,通常把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转化为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2.1.3—2.1.4空间中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平面有三种位置关系:

        (1)直线在平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

        (2)直线与平面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3)直线在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LA·αC·B·A·α共面直线=>a∥c2指出:直线与平面相交或平行的情况统称为直线在平面外,可用aα来表示aαa∩α=Aa∥α2.2.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2.2.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简记为:线线平行,则线面平行。符号表示:aαbβ=>a∥αa∥b2.2.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一个平面内的两条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符号表示:aβbβa∩b=Pβ∥αa∥αb∥α

        2、判断两平面平行的方法有三种:

        (1)用定义;

        (2)判定定理;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2.2.3—2.2.4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1、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简记为:线面平行则线线平行。

        符号表示:a∥αaβa∥bα∩β=b作用:利用该定理可解决直线间的平行问题。

        2、定理:如果两个平面同时与α∥βα∩γ=aa∥bβ∩γ=b作用:可以由平面与平面平行得出直线与直线平行2.3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2.3.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1、定义如果直线L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L与平面α互相垂直,记作L⊥α,直线L叫做平面α的垂线,平面α叫做直线L的垂面。如图,直线与平面垂直时,它们唯一公共点P叫做垂足。

        Lpα

        2、判定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注意点:a)定理中的“两条相交直线”这一条件不可忽视;b)定理体现了“直线与平面垂直”与“直线与直线垂直”互相转化的数学思想。2.3.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1、二面角的概念:表示从空间一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A梭lβBα

        2、二面角的记法:二面角α-l-β或α-AB-β

        3、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判定定理: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

        2.3.3—2.3.4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1、定理: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2性质定理: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本章知识结构框图-+-

        3、直线的斜率:一条直线的倾斜角α(α≠90°)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斜率常用小写字母k表示,也就是k=tanα⑴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α=0°,k=tan0°=0;⑵当直线l与x轴垂直时,α=90°,k不存在.由此可知,一条直线l的倾斜角α一定存在,但是斜率k不一定存在.

        4、直线的斜率公式:给定两点P1(x1,y1),P2(x2,y2),x1≠x2,用两点的坐标来表示直线P1P2的斜率:斜率公式:k=y2-y1/x2-x13.1.2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

        1、两条直线都有斜率而且不重合,如果它们平行,那么它们的斜率相等;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相等,那么它们平行,即注意:上面的等价是在两条直线不重合且斜率存在的前提下才成立的,缺少这个前提,结论并不成立.即如果k1=k2,那么一定有L1∥L

        22、两条直线都有斜率,如果它们互相垂直,那么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那么它们互相垂直,即3.2.1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1、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直线l经过点),(000yxP,且斜率为k)(00xxkyy-=-

        2、、直线的斜截式方程:已知直线l的斜率为k,且与y轴的交点为),0(bbkxy+=3.2.2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1、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已知两点),(),,(222211yxPxxP其中),(2121yyxx≠≠y-y1/y-y2=x-x1/x-x

        22、直线的截距式方程:已知直线l与x轴的交点为A)0,(a,与y轴的交点为B),0(b,其中0,0≠≠ba3.2.3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1、直线的一般式方程:关于yx,的二元一次方程0=++CByAx(A,B不同时为0)

        2、各种直线方程之间的互化。

        3.3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3.3.1两直线的交点坐标

        1、给出例题:两直线交点坐标L1:3x+4y-2=0L1:2x+y+2=034202220xyxy+-=⎧⎨++=⎩解:解方程组得x=-2,y=2所以L1与L2的交点坐标为M(-2,2)3.3.2两点间距离两点间的距离公式3.3.3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1.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点),(00yxP到直线0:=++CByAxl的距离为:2200BACByAxd+++=

        2、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已知两条平行线直线1l和2l的一般式方程为1l:01=++CByAx,2l02=++CByAx,则1l与2l的距离为2221BACCd+-=2()()xaybr-+-=圆心为A(a,b),半径为r的圆的方程

        2、点00(,)Mxy与圆222()()xaybr-+-=的关系的判断方法:

        (1)2200()()xayb-+->2r,点在圆外

        (2)2200()()xayb-+-=2r,点在圆上

        (3)2200()()xayb-+-<2r,点在圆内4.1.2圆的一般方程

        1、圆的一般方程:022=++++FEyDxyx

        2、圆的一般方程的特点:

        (1)①x2和y2的系数相同,不等于0.②没有xy这样的二次项.

        (2)圆的一般方程中有三个特定的系数D、E、F,因之只要求出这三个系数,圆的方程就确定了.

        (3)、与圆的标准方程相比较,它是一种特殊的二元二次方程,代数特征明显,圆的标准方程则指出了圆心坐标与半径大小,几何特征较明显。4.2.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用点到直线的距离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设直线l:0=++cbyax,圆C:022=++++FEyDxyx,圆的半径为r,圆心)2,2(ED--到直线的距离为d,则判别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依据有以下几点:

        (1)当rd>时,直线l与圆C相离;

        (2)当rd=时,直线l与圆C相切;

        (3)当rd<;时,直线l与圆C相交;4.2.2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两圆的位置关系.设两圆的连心线长为l,则判别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依据有以下几点:

        (1)当21rrl+>时,圆1C与圆2C相离;

        (2)当21rrl+=时,圆1C与圆2C外切;

        (3)当<-||21rr21rrl+<;时,圆1C与圆2C相交;

        (4)当||21rrl-=时,圆1C与圆2C内切;

        (5)当||21rrl-<;时,圆1C与圆2C内含;4.2.3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

        1、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解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步骤:y、z轴上的坐标

        2、有序实数组),,(zyx,对应着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一点

        3、空间中任意点M的坐标都可以用有序实数组),,(zyx来表示,该数组叫做点M在此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记M),,(zyx,x叫做点M的横坐标,y叫做点M的纵坐标,z叫做点M的竖坐标。4.3.2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1、空间中任意一点),,(1111zyxP到点),,(2222zyxP之间的距离公式22122122121)()()(zzyyxxPP-+-+-=高中数学必修3知识点y

        (1)有限性:一个算法的步骤序列是有限的,必须在有限操作之后停止,不能是无限的.

        (2)确定性:算法中的每一步应该是确定的并且能有效地执行且得到确定的结果,而不应当是模棱两可.

        (3)顺序性与正确性:算法从初始步骤开始,分为若干明确的步骤,每一个步骤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后继步骤,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前提,只有执行完前一步才能进行下一步,并且每一步都准确无误,才能完成问题.

        (4)不唯一性:求解某一个问题的解法不一定是唯一的,对于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算法.

        (5)普遍性:很多具体的问题,都可以设计合理的算法去解决,如心算、计算器计算都要经过有限、事先设计好的步骤加以解决.1.1.2程序框图

        1、程序框图基本概念:

        (一)程序构图的概念:程序框图又称流程图,是一种用规定的图形、指向线及文字说明来准确、直观地表示算法的图形。

        一个程序框图包括以下几部分:表示相应操作的程序框;带箭头的流程线;程序框外必要文字说明。

        (二)构成程序框的图形符号及其作用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要掌握各个图形的形状、作用及使用规则,画程序框图的规则如下:

        1、使用标准的图形符号。

        2、框图一般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方向画。

        3、除判断框外,大多数流程图符号只有一个进入点和一个退出点。判断框具有超过一个退出点的唯一符号。

        4、判断框分两大类,一类判断框“是”与“否”两分支的判断,而且有且仅有两个结果;另一类是多分支判断,有几种不同的结果。

        5、在图形符号内描述的语言要非常简练清楚。

        (三)、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

        1、顺序结构:顺序结构是最简单的算法结构,语句与语句之间,框与框之间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的,它是由若干个依次执行的处理步骤组成的,它是任何一个算法都离不开的一种基本算法结构。

        顺序结构在程序框图中的体现就是用流程线将程序框自上而下地连接起来,按顺序执行算法步骤。如在示意图中,A框和B框是依次执行的,只有在执行完A框指定的操作后,才能接着执行B框所指定的操作。

        2、条件结构:条件结构是指在算法中通过对条件的判断根据条件是否成立而选择不同流向的算法结构。

        条件P是否成立而选择执行A框或B框。无论P条件是否成立,只能执行A框或B框之一,不可能同时执行A框和B框,也不可能A框、B框都不执行。一个判断结构可以有多个判断框。

        3、循环结构:在一些算法中,经常会出现从某处开始,按照一定条件,反复执行某一处理步骤的情况,这就是循环结构,反复执行的处理步骤为循环体,显然,循环结构中一定包含条件结构。循环结构又称重复结构,循环结构可细分为两类:

        (1)、一类是当型循环结构,如下左图所示,它的功能是当给定的条件P成立时,执行A框,A框执行完毕后,再判断条件P是否成立,如果仍然成立,再执行A框,如此反复执行A框,直到某一次条件P不成立为止,此时不再执行A框,离开循环结构。

        (2)、另一类是直到型循环结构,如下右图所示,它的功能是先执行,然后判断给定的条件P是否成立,如果P仍然不成立,则继续执行A框,直到某一次给定的条件P成立为止,此时不再执行A框,离开循环结构。

        当型循环结构直到型循环结构注意:1循环结构要在某个条件下终止循环,这就需要条件结构来判断。因此,循环结构中一定包含条件结构,但不允许“死循环”。2在循环结构中都有一个计数变量和累加变量。

        计数变量用于记录循环次数,累加变量用于输出结果。计数变量和累加变量一般是同步执行的,累加一次,计数一次。1.2.1输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

        1、输入语句

        (1)输入语句的一般格式

        (2)输入语句的作用是实现算法的输入信息功能;

        (3)“提示内容”提示用户输入什么样的信息,变量是指程序在运行时其值是可以变化的量;

        (4)输入语句要求输入的值只能是具体的常数,不能是函数、变量或表达式;

        (5)提示内容与变量之间用分号“;”隔开,若输入多个变量,变量与变量之间用逗号“,”隔开。

        2、输出语句

        (1)输出语句的一般格式

        (2)输出语句的作用是实现算法的输出结果功能;

        (3)“提示内容”提示用户输入什么样的信息,表达式是指程序要输出的数据;

        (4)输出语句可以输出常量、变量或表达式的值以及字符。

        3、赋值语句

        (1)赋值语句的一般格式

        (2)赋值语句的作用是将表达式所代表的值赋给变量;

        (3)赋值语句中的“=”称作赋值号,与数学中的等号的意义是不同的。赋值号的左右两边不能对换,它将赋值号右边的表达式的值赋给赋值号左边的变量;

        (4)赋值语句左边只能是变量名字,而不是表达式,右边表达式可以是一个数据、常量或算式;

        (5)对于一个变量可以多次赋值。

        注意:①赋值号左边只能是变量名字,而不能是表达式。如:2=X是错误的。②赋值号左右不能对换。

        如“A=B”“B=A”的含义运行结果是不同的。③不能利用赋值语句进行代数式的演算。(如化简、因式分解、解方程等)④赋值号“=”与数学中的等号意义不同。

        1.2.2条件语句

        1、条件语句的一般格式有两种:

        (1)IF—THEN—ELSE语句;

        (2)IF—THEN语句。

        2、IF—THEN—ELSE语句IF—THEN—ELSE语句的一般格式为图1,对应的程序框图为图2。图2分析:在IF—THEN—ELSE语句中,“条件”表示判断的条件,“语句1”表示满足条件时执行的操作内容;“语句2”表示不满足条件时执行的操作内容;ENDIF表示条件语句的结束。

        计算机在执行时,首先对IF后的条件进行判断,如果条件符合,则执行THEN后面的语句1;若条件不符合,则执行ELSE后面的语句2。

        3、IF—THEN语句IF—THEN语句的一般格式为图3,对应的程序框图为图4注意:“条件”表示判断的条件;“语句”表示满足条件时执行的操作内容,条件不满足时,结束程序;ENDIF表示条件语句的结束。计算机在执行时首先对IF后的条件进行判断,如果条件符合就执行THEN后边的语句,若条件不符合则直接结束该条件语句,转而执行其它语句。

        1.2.3循环语句循环结构是由循环语句来实现的。对应于程序框图中的两种循环结构,一般程序设计语言中也有当型(WHILE型)和直到型(UNTIL型)两种语句结构。即WHILE语句和UNTIL语句。

        1、WHILE语句

        (1)WHILE语句的一般格式是

        (2)当计算机遇到WHILE语句时,先判断条件的真假,如果条件符合,就执行WHILE与WEND之间的循环体;然后再检查上述条件,如果条件仍符合,再次执行循环体,这个过程反复进行,直到某一次条件不符合为止。这时,计算机将不执行循环体,直接跳到WEND语句后,接着执行WEND之后的语句。因此,当型循环有时也称为“前测试型”循环。

        2、UNTIL语句

        (1)UNTIL语句的一般格式是对应的程序框图是

        (2)直到型循环又称为“后测试型”循环,从UNTIL型循环结构分析,计算机执行该语句时,先执行一次循环体,然后进行条件的判断,如果条件不满足,继续返回执行循环体,然后再进行条件的判断,这个过程反复进行,直到某一次条件满足时,不再执行循环体,跳到LOOPUNTIL语句后执行其他语句,是先执行循环体后进行条件判断的循环语句。分析:当型循环与直到型循环的区别:(先由学生讨论再归纳)

        (1)当型循环先判断后执行,直到型循环先执行后判断;在WHILE语句中,是当条件满足时执行循环体,在UNTIL语句中,是当条件不满足时执行循环例题:.99...531的一个算法设计计算⨯⨯⨯⨯(见课本21P)SintPrEndISS2Step99To3FromI1ForForS⨯←←SintPrhileEndISS2II97Ihile11WWIS⨯←+←≤←←SintPrhileEnd2IIISS99Ihile11WWIS+←⨯←≤←←◆❖♦SintPr)99I(001I2IIISSo11>≥+←⨯←←←或者UntilLoopDISSintPr99IISS2IIo11≥⨯←+←←←UntilLoopDIS⌧⍓SintPr2IIISS)100I(99IWhileo11LoopDIS+←⨯←<≤←←或者SintPrISS2II)99I(97IWhileo11LoopDIS⨯←+←<≤←←或者颜老师友情提醒:1.一定要看清题意,看题目让你干什么,有的只要写出算法,有的只要求写出伪代码,而有的题目则是既写出算法画出流程还要写出伪代码。2.在具体做题时,可能好多的同学感觉先画流程图较为简单,但也有的算法伪代码比较好写,你也可以在草稿纸上按照你自己的思路先做出来,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一般是先写算法,后画流程图,最后写伪代码。3.书写程序时一定要规范化,使用统一的符号,最好与教材一致,由于是新教材的原因,再加上各种版本,可能同学会看到各种参考书上的书写格式不一样,而且有时还会碰到我们没有见过的语言,希望大家能以课本为依据,不要被铺天盖地的资料所淹没!1.3.1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

        1、辗转相除法。也叫欧几里德算法,用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约数的步骤如下:

        (1):用较大的数m除以较小的数n得到一个商0S和一个余数R;

        (2):若R=0,则n为m,n的最大公约数;若0R≠0,则用除数n除以余数0R得到一个商1S和一个余数1R;

        (3):若1R=0,则1R为m,n的最大公约数;若1R≠0,则用除数R除以余数1R得到一个商2S和一个余数2R;……依次计算直至nR=0,此时所得到的1nR即为所求的最大公约数。

        2、更相减损术我国早期也有求最大公约数问题的算法,就是更相减损术。在《九章算术》中有更相减损术求最大公约数的步骤:可半者半之,不可半者,副置分母•子之数,以少减多,更相减损,求其等也,以等数约之。翻译为:

        (1):任意给出两个正数;判断它们是否都是偶数。

        若是,用2约简;若不是,执行

        3、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的区别:

        (1)都是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计算上辗转相除法以除法为主,更相减损术以减法为主,计算次数上辗转相除法计算次数相对较少,特别当两个数字大小区别较大时计算次数的区别较明显。

        (2)从结果体现形式来看,辗转相除法体现结果是以相除余数为0则得到,而更相减损术则以减数与差相等而得到1.3.2秦九韶算法与排序

        1、秦九韶算法概念:f(x)=anxn+an-1xn-1+….+a1x+a0求值问题f(x)=anxn+an-1xn-1+….+a1x+a0=(anxn-1+an-1xn-2+….+a1)x+a0=((anxn-2+an-1xn-3+….+a2)x+a1)x+a0=......=(...(anx+an-1)x+an-2)x+...+a1)x+a0求多项式的值时,首先计算最内层括号内依次多项式的值,即v1=anx+an-1然后由内向外逐层计算一次多项式的值,即v2=v1x+an-2v3=v2x+an-3......vn=vn-1x+a0这样,把n次多项式的求值问题转化成求n个一次多项式的值的问题。

        2、两种排序方法:直接插入排序和冒泡排序

        1、直接插入排序基本思想:插入排序的思想就是读一个,排一个。

        将基本思想:依次比较相邻的两个数,把大的放前面,小的放后面.即首先比较110()110...(0,0,...,,)nnknnaaaaakaaak--<<≤<,而表示各种进位制数一般在数字右下脚加注来表示,如111001

        (2)表示二进制数,34

        (5)表示5进制数2.简单随机抽样,也叫纯随机抽样。就是从总体中不加任何分组、划类、排队等,完全随机地抽取调查单位。特点是:每个样本单位被抽中的可能性相同(概率相等),样本的每个单位完全独立,彼此间无一定的关联性和排斥性。

        简单随机抽样是其它各种抽样形式的基础。通常只是在总体单位之间差异程度较小和数目较少时,才采用这种方法。3.简单随机抽样常用的方法:

        (1)抽签法;⑵随机数表法;⑶计算机模拟法;⑷使用统计软件直接抽取。

        在简单随机抽样的样本容量设计中,主要考虑:①总体变异情况;②允许误差范围;③概率保证程度。4.抽签法:

        (1)给调查对象群体中的每一个对象编号;

        (2)准备抽签的工具,实施抽签

        (3)对样本中的每一个个体进行测量或调查例:请调查你所在的学校的学生做喜欢的体育活动情况。5.随机数表法:例:利用随机数表在所在的班级中抽取10位同学参加某项活动。

        2.1.2系统抽样1.系统抽样(等距抽样或机械抽样):把总体的单位进行排序,再计算出抽样距离,然后按照这一固定的抽样距离抽取样本。K(抽样距离)=N(总体规模)/n(样本规模)前提条件:总体中个体的排列对于研究的变量来说,应是随机的,即不存在某种与研究变量相关的规则分布。可以在调查允许的条件下,从不同的样本开始抽样,对比几次样本的特点。

        如果有明显差别,说明样本在总体中的分布承某种循环性规律,且这种循环和抽样距离重合。2.系统抽样,即等距抽样是实际中最为常用的抽样方法之一。因为它对抽样框的要求较低,实施也比较简单。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有某种与调查指标相关的辅助变量可供使用,总体单元按辅助变量的大小顺序排队的话,使用系统抽样可以大大提高估计精度。2.1.3分层抽样1.分层抽样(类型抽样):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照某种特征或标志(性别、年龄等)划分成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再在各个类型或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用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个子样本,最后,将这些子样本合起来构成总体的样本。两种方法:1.先以分层变量将总体划分为若干层,再按照各层在总体中的比例从各层中抽取。

        2.先以分层变量将总体划分为若干层,再将各层中的元素按分层的顺序整齐排列,最后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2.分层抽样是把异质性较强的总体分成一个个同质性较强的子总体,再抽取不同的子总体中的样本分别代表该子总体,所有的样本进而代表总体。分层标准:

        (1)以调查所要分析和研究的主要变量或相关的变量作为分层的标准。

        (2)以保证各层内部同质性强、各层之间异质性强、突出总体内在结构的变量作为分层变量。

        (3)以那些有明显分层区分的变量作为分层变量。3.分层的比例问题:

        (1)按比例分层抽样:根据各种类型或层次中的单位数目占总体单位数目的比重来抽取子样本的方法。

        (2)不按比例分层抽样:有的层次在总体中的比重太小,其样本量就会非常少,此时采用该方法,主要是便于对不同层次的子总体进行专门研究或进行相互比较。如果要用样本资料推断总体时,则需要先对各层的数据资料进行加权处理,调整样本中各层的比例,使数据恢复到总体中各层实际的比例结构。2.2.2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

        1、本均值:nxxxxn+++=

        212、.样本标准差:nxxxxxxssn222212)()()(-++-+-==3.用样本估计总体时,如果抽样的方法比较合理,那么样本可以反映总体的信息,但从样本得到的信息会有偏差。

        在随机抽样中,这种偏差是不可避免的。虽然我们用样本数据得到的分布、均值和标准差并不是总体的真正的分布、均值和标准差,而只是一个估计,但这种估计是合理的,特别是当样本量很大时,它们确实反映了总体的信息。4.

        (1)如果把一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共同的常数,标准差不变

        (2)如果把一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乘以一个共同的常数k,标准差变为原来的k倍

        (3)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对标准差的影响,区间)3,3(sxsx+-的应用;“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中的科学道理2.3.2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

        1、概念:

        (1)回归直线方程

        (2)回归系数2.最小二乘法3.直线回归方程的应用

        (1)描述两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利用直线回归方程即可定量描述两个变量间依存的数量关系

        (2)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把预报因子(即自变量x)代入回归方程对预报量(即因变量Y)进行估计,即可得到个体Y值的容许区间。

        (3)利用回归方程进行统计控制规定Y值的变化,通过控制x的范围来实现统计控制的目标。如已经得到了空气中NO2的浓度和汽车流量间的回归方程,即可通过控制汽车流量来控制空气中NO2的浓度。4.应用直线回归的注意事项

        (1)做回归分析要有实际意义;

        (2)回归分析前,最好先作出散点图;

        (3)回归直线不要外延。

        事件;

        (3)确定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统称为相对于条件S的确定事件;

        (4)随机事件:在条件S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随机事件;

        (5)频数与频率:在相同的条件S下重复n次试验,观察某一事件A是否出现,称n次试验中事件A出现的次数nA为事件A出现的频数;称事件A出现的比例fn(A)=nnA为事件A出现的概率:对于给定的随机事件A,如果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A发生的频率fn(A)稳定在某个常数上,把这个常数记作P(A),称为事件A的概率。

        (6)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随机事件的频率,指此事件发生的次数nA与试验总次数n的比值nnA,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总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且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多,这种摆动幅度越来越小。我们把这个常数叫做随机事件的概率,概率从数量上反映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频率在大量重复试验的前提下可以近似地作为这个事件的概率3.1.3概率的基本性质

        1、基本概念:

        (1)事件的包含、并事件、交事件、相等事件

        (2)若A∩B为不可能事件,即A∩B=ф,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互斥;

        (3)若A∩B为不可能事件,A∪B为必然事件,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互为对立事件;

        (4)当事件A与B互斥时,满足加法公式:P(A∪B)=P(A)+P(B);若事件A与B为对立事件,则A∪B为必然事件,所以P(A∪B)=P(A)+P(B)=1,于是有P(A)=1—P(B)

        2、概率的基本性质:1)必然事件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概率为0,因此0≤P(A)≤1;2)当事件A与B互斥时,满足加法公式:P(A∪B)=P(A)+P(B);3)若事件A与B为对立事件,则A∪B为必然事件,所以P(A∪B)=P(A)+P(B)=1,于是有P(A)=1—P(B);4)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区别与联系,互斥事件是指事件A与事件B在一次试验中不会同时发生,其具体包括三种不同的情形:

        (1)事件A发生且事件B不发生;

        (2)事件A不发生且事件B发生;

        (3)事件A与事件B同时不发生,而对立事件是指事件A与事件B有且仅有一个发生,其包括两种情形;

        (1)事件A发生B不发生;

        (2)事件B发生事件A不发生,对立事件互斥事件的特殊情形。3.2.1—3.2.2古典概型及随机数的产生

        1、

        (1)古典概型的使用条件:试验结果的有限性和所有结果的等可能性。

        (2)古典概型的解题步骤;①求出总的基本事件数;②求出事件A所包含的基本事件数,然后利用公式P(A)=总的基本事件个数包含的基本事件数A3.3.1—3.3.2几何概型及均匀随机数的产生

        1、基本概念:

        (1)几何概率模型:如果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长度(面积或体积)成比例,则称这样的概率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

        (2)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P(A)=积)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积)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构成事件A;

        (2)几何概型的特点: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基本事件)有无限多个;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高中数学必修4知识点⎨⎪⎩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1、任意角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零角:不作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2、角α的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终边落在终边在y轴上的角的集合为{}18090,kkαα=⋅+∈Z终边在坐标轴上的角的集合为{}90,kkαα=⋅∈Z

        3、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为{}360,kkββα=⋅+∈Z

        4、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

        5、半径为r的圆的圆心角α所对弧的长为l,则角α的弧度数的绝对值是lrα=.

        6、弧度制与角度制的换算公式:2360π=,1180π=,180157.3π⎛⎫=≈⎪⎝⎭.

        7、若扇形的圆心角为()αα为弧度制,半径为r,弧长为l,周长为C,面积为S,则lrα=,2Crl=+,21122Slrrα==.

        8、设α是一个任意大小的角,α的终边上任意一点P的坐标是(),xy离是()0rr=>,则sinyrα=,cosxrα=,()tan0yxxα=≠.

        9、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

        (3)倒数关系:tancot1αα=

        12、函数的诱导公式:()()1sin2sinkπαα+=,()cos2coskπαα+=,()()tan2tankkπαα+=∈Z.()()2sinsinπαα+=-,()coscosπαα+=-,()tantanπαα+=.()()3sinsinαα-=-,()coscosαα-=,()tantanαα-=-.()()4sinsinπαα-=,()coscosπαα-=-,()tantanπαα-=-.口诀:函数名称不变,符号看象限.()5sincos2παα⎛⎫-=⎪⎝⎭,cossin2παα⎛⎫-=⎪⎝⎭.()6sincos2παα⎛⎫+=⎪⎝⎭,cossin2παα⎛⎫+=-⎪⎝⎭.口诀:正弦与余弦互换,符号看象限.

        13、①的图象上所有点向左(右)平移ϕ个单位长度,得到函数()sinyxϕ=+的图象;再将函数()sinyxϕ=+的图象上所有点的横坐标伸长(缩短)到原来的1ω倍(纵坐标不变),得到函数()sinyxωϕ=+的图象;再将函数()sinyxωϕ=+的图象上所有点的纵坐标伸长(缩短)到原来的A倍(横坐标不变),得到函数()sinyxωϕ=A+的图象.②数sinyx=的图象上所有点的横坐标伸长(缩短)到原来的1ω倍(纵坐标不变),得到函数sinyxω=的图象;再将函数sinyxω=的图象上所有点向左(右)平移ϕω个单位长度,得到函数()sinyxωϕ=+的图象;再将函数()sinyxωϕ=+的图象上所有点的纵坐标伸长(缩短)到原来的A倍(横坐标不变),得到函数()sinyxωϕ=A+的图象.

        14、函数()()sin0,0yxωϕω=A+A>>的性质:①振幅:A;②周期:2πωT=;③频率:12fωπ==T;④相位:xωϕ+;⑤初相:ϕ.函数()sinyxωϕ=A++B,当1xx=时,取得最小值为miny;当2xx=时,取得最大值为maxy,则()maxmin12yyA=-,()maxmin12yyB=+,()21122xxxxT=-<.15sinyx=cosyx=tanyx=y=cotx图象y=cotx3π2ππ22π-π-π2oyx定义域RR,2xxkkππ⎧⎫≠+∈Z⎨⎬⎩⎭,2xxkkππ⎧⎫≠+∈Z⎨⎬⎩⎭值域[]1,1-[]1,1-RR最值当22xkππ=+()k∈Z时,max1y=;当22xkππ=-()k∈Z时,min1y=-.当()2xkkπ=∈Z时,max1y=;当2xkππ=+()k∈Z时,min1y=-.既无最大值也无最小值既无最大值也无最小值周期性2π2πππ奇偶性奇函数偶函数奇函数奇函数函数性质单调性在2,222kkππππ⎡⎤-+⎢⎥⎣⎦()k∈Z上是增函数;在32,222kkππππ⎡⎤++⎢⎥⎣⎦()k∈Z上是减函数.在[]()2,2kkkπππ-∈Z上是增函数;在[]2,2kkπππ+()k∈Z上是减函数.在,22kkππππ⎛⎫-+⎪⎝⎭()k∈Z上是增函数.对称性对称中心()(),0kkπ∈Z对称轴()2xkkππ=+∈Z对称中心(),02kkππ⎛⎫+∈Z⎪⎝⎭对称轴()xkkπ=∈Z对称中心(),02kkπ⎛⎫∈Z⎪⎝⎭无对称轴对称中心(),02kkπ⎛⎫∈Z⎪⎝⎭无对称轴⑷运算性质:①交换律:abba+=+;②结合律:()()abcabc++=++;③00aaa+=+=.⑸坐标运算:设()11,axy=,()22,bxy=,则()1212,abxxyy+=++.

        18、向量减法运算:⑴三角形法则的特点:共起点,连终点,方向指向被减向量.⑵坐标运算:设()11,axy=,()22,bxy=,则()1212,abxxyy-=--.设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11,xy,()22,xy,则()1212,xxyyAB=--.

        19、向量数乘运算:⑴实数λ与向量a的积是一个向量的运算叫做向量的数乘,记作aλ.baCBAabCC-=A-AB=B①aaλλ=;②当0λ>时,aλ的方向与a的方向相同;当0λ<;时,aλ的方向与a的方向相反;当0λ=时,0aλ=.⑵运算律:①()()aaλμλμ=;②()aaaλμλμ+=+;③()ababλλλ+=+.⑶坐标运算:设(),axy=,则()(),,axyxyλλλλ==.

        20、向量共线定理:向量()0aa≠与b共线,当且仅当有唯一一个实数λ,使baλ=.设()11,axy=,()22,bxy=,其中0b≠,则当且仅当12210xyxy-=时,向量a、()0bb≠共线.

        2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如果1e、2e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意向量a,有且只有一对实数1λ、2λ,使1122aeeλλ=+.(不共线的向量1e、2e作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

        22、分点坐标公式:设点P是线段12PP上的一点,1P、2P的坐标分别是()11,xy,()22,xy,当12λPP=PP时,点P的坐标是1212,11xxyyλλλλ++⎛⎫⎪++⎝⎭.(当时,就为中点公式。

        )1=λ

        23、平面向量的数量积:⑴()cos0,0,0180abababθθ⋅=≠≠≤≤.零向量与任一向量的数量积为0.⑵性质:设a和b都是非零向量,则①0abab⊥⇔⋅=.②当a与b同向时,abab⋅=;当a与b反向时,abab⋅=-;22aaaa⋅==或aaa=⋅.③abab⋅≤.⑶运算律:①abba⋅=⋅;②()()()abababλλλ⋅=⋅=⋅;③()abcacbc+⋅=⋅+⋅.⑷坐标运算:设两个非零向量()11,axy=,()22,bxy=,则1212abxxyy⋅=+.若(),axy=,则222axy=+,或2axy=+设()11,axy=,()22,bxy=,则12120abxxyy⊥⇔+=.设a、b都是非零向量,()11,axy=,()22,bxy=,θ是a与b的夹角,则121cosxxababxθ⋅==+.知识链接:空间向量空间向量的许多知识可由平面向量的知识类比而得.下面对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证明,求值的应用进行总结归纳.

        1、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⑴.直线的方向向量:若A、B是直线l上的任意两点,则AB为直线l的一个方向向量;与AB平行的任意非零向量也是直线l的方向向量.⑵.平面的法向量:若向量n所在直线垂直于平面α,则称这个向量垂直于平面α,记作nα⊥,如果nα⊥,那么向量n叫做平面α的法向量.⑶.平面的法向量的求法(待定系数法):①建立适当的坐标系.②设平面α的法向量为(,,)nxyz=.③求出平面内两个不共线向量的坐标123123(,,),(,,)aaaabbbb==.④根据法向量定义建立方程组0nanb⎧⋅=⎪⎨⋅=⎪⎩.⑤解方程组,取其中一组解,即得平面α的法向量.(如图)

        1、用向量方法判定空间中的平行关系⑴线线平行设直线12,ll的方向向量分别是ab、,则要证明1l∥2l,只需证明a∥b,即()akbkR=∈.即:两直线平行或重合两直线的方向向量共线。⑵线面平行①(法一)设直线l的方向向量是a,平面α的法向量是u,则要证明l∥α,只需证明au⊥,即0au⋅=.即:直线与平面平行直线的方向向量与该平面的法向量垂直且直线在平面外②(法二)要证明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也可以在平面内找一个向量与已知直线的方向向量是共线向量即可.⑶面面平行若平面α的法向量为u,平面β的法向量为v,要证α∥β,只需证u∥v,即证uvλ=.即:两平面平行或重合两平面的法向量共线。

        3、用向量方法判定空间的垂直关系⑴线线垂直设直线12,ll的方向向量分别是ab、,则要证明12ll⊥,只需证明ab⊥,即0ab⋅=.即:两直线垂直两直线的方向向量垂直。

        ⑵线面垂直①(法一)设直线l的方向向量是a,平面α的法向量是u,则要证明lα⊥,只需证明a∥u,即auλ=.②(法二)设直线l的方向向量是a,平面α内的两个相交向量分别为mn、,若0,.0amlanα⎧⋅=⎪⊥⎨⋅=⎪⎩则即:直线与平面垂直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共线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内两条不共线直线的方向向量都垂直。⑶面面垂直若平面α的法向量为u,平面β的法向量为v,要证αβ⊥,只需证uv⊥,即证0uv⋅=.即:两平面垂直两平面的法向量垂直。

        4、利用向量求空间角⑴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已知,ab为两异面直线,A,C与B,D分别是,ab上的任意两点,,ab所成的角为θ,则cos.ACBDACBDθ⋅=⑵求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①定义: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斜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②求法:设直线l的方向向量为a,平面α的法向量为u,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为θ,a与u的夹角为ϕ,则θ为ϕ的余角或ϕ的补角的余角.即有:coss.inauauϕθ⋅==⑶求二面角①定义:平面内的一条直线把平面分为两个部分,其中的每一部分叫做半平面;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每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二面角的平面角是指在二面角βα--l的棱上任取一点O,分别在两个半平面内作射线lBOlAO⊥⊥,,则AOB∠为二面角βα--l的平面角.如图:②求法:设二面角lαβ--的两个半平面的法向量分别为mn、,再设mn、的夹角为ϕ,二面角lαβ--的平面角为θ,则二面角θ为mn、的夹角ϕ或其补角.πϕ-根据具体图形确定θ是锐角或是钝角:◆如果θ是锐角,则coscosmnmnθϕ⋅==,OABOABl即arccosmnmnθ⋅=;◆如果θ是钝角,则coscosmnmnθϕ⋅=-=-,即arccosmnmnθ⎛⎫⋅⎪=-⎪⎝⎭.

        5、利用法向量求空间距离⑴点Q到直线l距离若Q为直线l外的一点,P在直线l上,a为直线l的方向向量,b=PQ,则点Q到直线l距离为221(||||)()|hababa=-⋅⑵点A到平面α的距离若点P为平面α外一点,点M为平面α内任一点,平面α的法向量为n,则P到平面α的距离就等于MP在法向量n方向上的投影的绝对值.即cos,dMPnMP=nMPMPnMP⋅=⋅nMPn⋅=⑶直线a与平面α之间的距离当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时,直线上的各点到平面的距离相等。

        由此可知,直线到平面的距离可转化为求直线上任一点到平面的距离,即转化为点面距离。即.nMPdn⋅=利用两平行平面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可将两平行平面间的距离转化为求点面距离。即.nMPdn⋅=⑸异面直线间的距离设向量n与两异面直线,ab都垂直,,,MaPb∈∈则两异面直线,ab间的距离d就是MP在向量n方向上投影的绝对值。

        即.nMPdn⋅=

        6、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⑴三垂线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它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垂直推理模式:,,POOPAAaPAaaOAαααα⊥∈⎫⎪=⇒⊥⎬⎪⊂⊥⎭概括为:垂直于射影就垂直于斜线.⑵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的射影垂直推理模式:,,POOPAAaAOaaAPαααα⊥∈⎫⎪=⇒⊥⎬⎪⊂⊥⎭概括为:垂直于斜线就垂直于射影.

        7、三余弦定理α内的任一条直线,AD是α的一条斜线AB在α内的射影,且BD⊥AD,垂足为D.设AB与α(AD)所成的角为1θ,AD与AC所成的角为2θ,AB与AC所成的角为θ.则12coscoscosθθθ=.

        8、面积射影定理已知平面β内一个多边形的面积为()SS原,它在平面α内的射影图形的面积为()SS'射,平面α与平面β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为锐二面角θ,则'cos=.SSSSθ=射原

        9、一个结论长度为的线段在三条两两互相垂直的直线上的射影长分别为123lll、、,夹角分别为123θθθ、、,则有2222123llll=++222123coscoscos1θθθ⇔++=222123sinsinsin2θθθ⇔++=.(立体几何中长方体对角线长的公式是其特例).⇒(()()tantantan1tantanαβαβαβ+=+-).

        25、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⑴sin22sincosααα=.222)cos(sincossin2cossin2sin1ααααααα±=±+=±⇒⑵2222cos2cossin2cos112sinααααα=-=-=-⇒升幂公式2sin2cos1,2cos2cos122αααα=-=+⇒降幂公式2cos21cos2αα+=,21cos2sin2αα-=.

        26、22tantan21tanααα=-.

        27、⇒(后两个不用判断符号,更加好用)

        28、合一变形⇒把两个三角函数的和或差化为“一个三角函数,一个角,一次方”的BxAy++=)sin(ϕϖ形式。()sincosαααϕA+B=+,其中tanϕB=A.

        29、三角变换是运算化简的过程中运用较多的变换,提高三角变换能力,要学会创设条件,灵活运用三角公式,掌握运算,化简的方法和技能.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技巧如下:

        (1)角的变换:在三角化简,求值,证明中,表达式中往往出现较多的相异角,可根据角与角之间的和差,倍半,互补,互余的关系,运用角的变换,沟通条件与结论中角的差异,使问题获解,对角的变形如:①α2是α的二倍;α4是α2的二倍;α是2α的二倍;2α是4α的二倍;αα半角公式2tan2cos:==2tan12tan1cos;2tan12tan2sin:222αααααα万能公式+-=+=②2304560304515oooooo=-=-=;问:=12sinπ;=12cosπ;③ββαα-+=)(;④)4(24αππαπ--=+;⑤)4()4()()(2απαπβαβαα--+=-++=;等等

        (2)函数名称变换:三角变形中,常常需要变函数名称为同名函数。如在三角函数中正余弦是基础,通常化切为弦,变异名为同名。

        (3)常数代换:在三角函数运算,求值,证明中,有时需要将常数转化为三角函数值,例如常数“1”的代换变形有:oo45tan90sincottancossin122===+=αααα

        (4)幂的变换:降幂是三角变换时常用方法,对次数较高的三角函数式,一般采用降幂处理的方法。常用降幂公式有:;。降幂并非绝对,有时需要升幂,如对无理式αcos1+常用升幂化为有理式,常用升幂公式有:;;

        (5)公式变形:三角公式是变换的依据,应熟练掌握三角公式的顺用,逆用及变形应用。

        如:_______________tan1tan1=-+αα;______________tan1tan1=+-αα;____________tantan=+βα;___________tantan1=-βα;____________tantan=-βα;___________tantan1=+βα;=αtan2;=-α2tan1;=++oooo40tan20tan340tan20tan;=+ααcossin=;=+ααcossinba=;(其中=ϕtan;)=+αcos1;=-αcos1;

        (6)三角函数式的化简运算通常从:“角、名、形、幂”四方面入手;基本规则是:见切化弦,异角化同角,复角化单角,异名化同名,高次化低次,无理化有理,特殊值与特殊角的三角函数互化。如:=+)10tan31(50sinoo;=-ααcottan。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C的对边,,则有2sinsinsinabcRC===AB(R为C∆AB的外接圆的半径)

        2、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①2sinaR=A,2sinbR=B,2sincRC=;②sin2aRA=,sin2bRB=,sin2cCR=;③::sin:sin:sinabcC=AB;

        3、三角形面积公式:111sinsinsin222CSbcabCac∆AB=A==B.

        4、余弦定理:在C∆AB中,有2222cosabcbc=+-A,推论:222cos2bcabc+-A=⑴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①若()+∈+=+Nqpnmqpnm,,,,则qpnmaaaa+=+;②下标为等差数列的项(),,,2mkmkkaaa++,仍组成等差数列;③数列{}ban+λ(b,λ为常数)仍为等差数列;④若{}na、{}nb是等差数列,则{}nka、{}nnkapb+(k、p是非零常数)、*{}(,)pnqapqN+∈、,…也成等差数列。

        ⑤单调性:{}na的公差为d,则:ⅰ)⇔>0d{}na为递增数列;ⅱ)⇔<0d{}na为递减数列;ⅲ)⇔=0d{}na为常数列;⑥数列{na}为等差数列napnq⇔=+(p,q是常数)⑦若等差数列{}na的前n项和nS,则kS、kkSS-

        2、kkSS23-…是等差数列。

        3、等比数列⑴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⑸常用性质①若()+∈+=+Nqpnmqpnm,,,,则mnpqaaaa⋅=⋅;②,,,2mkmkkaaa++为等比数列,公比为kq(下标成等差数列,则对应的项成等比数列)③数列{}naλ(λ为不等于零的常数)仍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正项等比数列{}na;则{}lgna是公差为lgq的等差数列;④若{}na是等比数列,则{}{}2nncaa,,1na⎧⎫⎨⎬⎩⎭,{}()rnarZ∈是等比数列,公比依次是21.rqqqq,,,⑤单调性:110,10,01aqaq>><<<;或{}na⇒为递增数列;{}110,010,1naqaqa><<<>⇒或为递减数列;{}1nqa=⇒为常数列;{}0nqa<⇒为摆动数列;⑥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的数列是常数列。⑦若等比数列{}na的前n项和nS,则kS、kkSS-

        2、kkSS23-…是等比数列.据规律写出此数列的一个通项。

        公式法:若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nS与na的关系,求数列{}na的通项na可用公式11,

        (1),

        (2)nnnSnaSSn-=⎧=⎨-≥⎩构造两式作差求解。用此公式时要注意结论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一分为二”,即分段式;另一种是“合二为一”,即1a和na合为一个表达,(要先分1n=和2≥n两种情况分别进行运算,然后验证能否统一)。累加法:形如(1nfann+=+型的递推数列(其中)(nf是关于n的函数)可构造:11221

        (1)

        (2)..(1.)nnnnaafnaafnaaf----=⎧⎪⎪⎨--=--=⎪⎪⎩将上述1-n个式子两边分别相加,可得:1

        (1)

        (2)...

        (2)

        (1),

        (2)nafnfnffan=-+-+++≥①若()fn是关于n的一次函数,累加后可转化为等差数列求和;②若()fn是关于n的指数函数,累加后可转化为等比数列求和;③若()fn是关于n的二次函数,累加后可分组求和;④若()fn是关于n的分式函数,累加后可裂项求和.累乘法:形如1()nnafn+=⋅1()nnafna+⎛⎫=型的递推数列(其中)(nf是关于n的函数)可构造:11221

        (1)(.2)(1..)nnnnafnaafnaafa---=-=-⎧⎪⎪⎪⎪⎨=⎪⎪⎪⎪⎩将上述1-n个式子两边分别相乘,可得:1

        (1)

        (2)...

        (2)

        (1),

        (2)nafnfnffan=-⋅-⋅⋅≥有时若不能直接用,可变形成这种形式,然后用这种方法求解。

        构造数列法:

        (1)若1p=时,数列{na}为等差数列;

        (2)若0q=时,数列{na}为等比数列;

        (3)若1p≠且0≠q时,数列{na}为线性递推数列,其通项可通过待定系数法构造等比数列来求.方法有如下两种:法一:设1()nnapaλλ++=+,展开移项整理得1

        (1)nnapapλ+=+-,与题设1nnapaq+=+比较系数(待定系数法)得1,

        (0)()111nnqqqpapapppλ+=≠⇒+=+---1()11nnqqapapp-⇒+=+--,即1nqap⎧⎫+⎨⎬-⎩⎭构成以11qap+-为首项,以p为公比的等比数列.再利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出1nqap⎧⎫+⎨⎬-⎩⎭的通项整理可得.na法二:由qpaann+=+1得1

        (2)nnapaqn-=+≥两式相减并整理得11,nnnnaapaa+--=-即{}1nnaa+-构成以21aa-为首项,以p为公比的等比数列.求出{}1nnaa+-的通项再转化为类型Ⅲ(累加法)便可求出.na⑴当(fn为一次函数类型(即等差数列)时:法一:设[]1

        (1)nnaAnBpaAnB-++=+-+,通过待定系数法确定AB、的值,转化成以1aAB++为首项,以p为公比的等比数列{}naAnB++,再利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出{}naAnB++的通项整理可得.na法二:当()fn的公差为d时,由递推式得:1()nnapafn+=+,1

        (1)nnapafn-=+-两式相减得:11()nnnnaapaad+--=-+,令1nnnbaa+=-得:1nnbpbd-=+转化为类型Ⅴ㈠求出nb,再用类型Ⅲ(累加法)便可求出.na⑵当(fn为指数函数类型(即等比数列)时:法一:设[]1()

        (1)nnafnpafnλλ-+=+-,通过待定系数法确定λ的值,转化成以1

        (1)afλ+为首项,以p为公比的等比数列{}()nafnλ+,再利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出{}()nafnλ+的通项整理可得.na法二:当()fn的公比为q时,由递推式得:1()nnapafn+=+——①,1

        (1)nnapafn-=+-,两边同时乘以q得1

        (1)nnaqpqaqfn-=+-——②,由①②两式相减得11()nnnnaaqpaqa+--=-,即11nnnnaqapaqa+--=-,在转化为类型Ⅴ㈠便可求出.na法三:递推公式为nnnqpaa+=+1(其中p,q均为常数)或1nnnaparq+=+(其中p,q,r均为常数)时,要先在原递推公式两边同时除以1+nq,得:qqaqpqannnn111+•=++,引入辅助数列{}nb(其中nnnqab=),得:qbqpbnn11+=+再应用类型Ⅴ㈠的方法解决。⑶当(fn为任意数列时,可用通法:在1()nnapafn+=+两边同时除以1np+可得到111()nnnnnaafnppp+++=+,令nnnabp=,则11()nnnfnbbp++=+,在转化为类型Ⅲ(累加法),求出nb之后得nnnapb=.对数变换法:形如1(0,0)qnnpapa+=>>型的递推式: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相关文章:

幼儿园教研总结范文(通用) 幼儿园教研总结不足之处07-25

幼儿园教研活动总结 幼儿园教研活动总结五篇07-25

幼儿园的教研工作总结 幼儿园教研工作总结202207-25

幼儿园教研活动总结 幼儿园教研活动总结与反思07-25

幼儿园教研活动总结(通用) 幼儿园教研活动总结简短07-25

幼儿园教研活动总结 2022年幼儿园教研活动总结07-25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07-25

高中数学知识点全总结 高中数学知识点全总结思维导图07-25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pdf07-25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数学直线与圆知识点总结07-25

最全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最全集) 最全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图07-25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07-25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