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时间:2023-07-25 09:23:09 文档下载 投诉 投稿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精选22篇)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篇1

        一、圆及圆的相关量的定义1.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定点称为圆心,定长称为半径。2.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

        大于半圆的弧称为优弧,小于半圆的弧称为劣弧。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

        3.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做圆心角。顶点在圆周上,且它的两边分别与圆有另一个交点的角叫做圆周角。4.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其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和三角形三边都相切的圆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内切圆,其圆心称为内心。5.直线与圆有3种位置关系:无公共点为相离;有2个公共点为相交;圆与直线有唯一公共点为相切,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6.两圆之间有5种位置关系:无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离,在之内叫内含;有唯一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切,在之内叫内切;有2个公共点的叫相交。

        两圆圆心之间的距离叫做圆心距。7.在圆上,由2条半径和一段弧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圆锥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这个扇形的半径成为圆锥的母线。

        二、有关圆的字母表示方法圆--⊙半径—r弧--⌒直径—d扇形弧长/圆锥母线—l周长—C面积—S

        三、有关圆的基本性质与定理(27个)1.点P与圆O的位置关系(设P是一点,则PO是点到圆心的距离):P在⊙O外,PO>r;P在⊙O上,PO=r;P在⊙O内,PO2.圆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任意一条过圆心的直线。圆也是中心对称图形,其对称中心是圆心。

        3.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弧。逆定理: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弧。4.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2个圆心角,2个圆周角,2条弧,2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他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5.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6.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度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7.不在同一直线上的3个点确定一个圆。8.一个三角形有唯一确定的外接圆和内切圆。外接圆圆心是三角形各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3个顶点距离相等;内切圆的圆心是三角形各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3边距离相等。

        9.直线AB与圆O的位置关系(设OP⊥AB于P,则PO是AB到圆心的距离):AB与⊙O相离,PO>r;AB与⊙O相切,PO=r;AB与⊙O相交,PO10.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直径;经过直径的一端,并且垂直于这条直径的直线,是这个圆的切线。11.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设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和r,且R≥r,圆心距为P):外离P>R+r;外切P=R+r;相交R-r

        三、有关圆的计算公式1.圆的周长C=2πr=πd2.圆的面积S=s=πr?3.扇形弧长l=nπr/1804.扇形面积S=nπr?/360=rl/25.圆锥侧面积S=πrl

        四、圆的方程1.圆的标准方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点O(a,b)为圆心,以r为半径的圆的标准方程是(x-a)^2+(y-b)^2=r^22.圆的一般方程把圆的标准方程展开,移项,合并同类项后,可得圆的一般方程是x^2+y^2+Dx+Ey+F=0和标准方程对比,其实D=-2a,E=-2b,F=a^2+b^2相关知识:圆的离心率e=0.在圆上任意一点的曲率半径都是r.

        五、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判断平面内,直线Ax+By+C=O与圆x^2+y^2+Dx+Ey+F=0的位置关系判断一般方法是讨论如下2种情况:

        (1)由Ax+By+C=O可得y=(-C-Ax)/B,[其中B不等于0],代入x^2+y^2+Dx+Ey+F=0,即成为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f(x)=0.利用判别式b^2-4ac的符号可确定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如下: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2交点,即圆与直线相交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1交点,即圆与直线相切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0交点,即圆与直线相离

        (2)如果B=0即直线为Ax+C=0,即x=-C/A.它平行于y轴(或垂直于x轴)将x^2+y^2+Dx+Ey+F=0化为(x-a)^2+(y-b)^2=r^2令y=b,求出此时的两个x值x1,x2,并且我们规定x1当x=-C/Ax2时,直线与圆相离当x1当x=-C/A=x1或x=-C/A=x2时,直线与圆相切圆的定理:1.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2.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推论1.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推论2.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4.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5.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6.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7.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8.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9.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10.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11.定理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12.①直线L和⊙O相交d②直线L和⊙O相切d=r③直线L和⊙O相离d>r13.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14.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15.推论1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16.推论2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17.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18.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外角等于内对角19.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20.①两圆外离d>R+r②两圆外切d=R+r③两圆相交R-rr)④两圆内切d=R-r(R>r)⑤两圆内含dr)21.定理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22.定理把圆分成n(n≥3):

        (1)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2)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23.定理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24.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25.定理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26.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27.正三角形面积√3a/4a表示边长28.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29.弧长计算公式:L=n兀R/18030.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兀R^2/360=LR/231.内公切线长=d-(R-r)外公切线长=d-(R+r)32.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33.推论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34.推论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35.弧长公式l=a*r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0扇形面积公式s=1/2*l*r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篇2空间两条直线只有三种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异面。

        按是否共面可分为两类:

        (1)共面:平行、相交

        (2)异面:异面直线的定义: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或既不平行也不相交。异面直线判定定理:用平面内一点与平面外一点的直线,与平面内不经过该点的直线是异面直线。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范围为(0°,90°)esp。

        空间向量法。两异面直线间距离:公垂线段(有且只有一条)esp。空间向量法。

        若从有无公共点的角度看可分为两类:

        (1)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相交直线;

        (2)没有公共点——平行或异面。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平面只有三种位置关系:在平面内、与平面相交、与平面平行。①直线在平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②直线和平面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这个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锐角。

        空间向量法(找平面的法向量)规定:a、直线与平面垂直时,所成的角为直角;b、直线与平面平行或在平面内,所成的角为0°角。由此得直线和平面所成角的取值范围为[0°,90°]。最小角定理: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是斜线与该平面内任一条直线所成角中的最小角。

        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如果平面内的一条直线,与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与这条斜线垂直。直线和平面垂直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如果一条直线a和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a和平面互相垂直。直线a叫做平面的垂线,平面叫做直线a的垂面。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直线和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定义: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没有公共点,那么我们就说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篇3

        一、平面的基本性质与推论

        1、平面的基本性质: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这个平面内;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2、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直线与直线—平行、相交、异面;直线与平面—平行、相交、直线属于该平面(线在面内,最易忽视);平面与平面—平行、相交。

        3、异面直线:平面外一点A与平面一点B的连线和平面内不经过点B的直线是异面直线(判定);所成的角范围(0,90)度(平移法,作平行线相交得到夹角或其补角);两条直线不是异面直线,则两条直线平行或相交(反证);异面直线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平移法,把异面问题转化为相交直线的夹角

        二、空间中的平行关系

        1、直线与平面平行(核心)定义:直线和平面没有公共点判定:不在一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和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平行于此平面(由线线平行得出)性质: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则这条直线就和两平面的交线平行

        2、平面与平面平行定义:两个平面没有公共点判定: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则这两个平面平行性质:两个平面平行,则其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与

        1、直线与平面垂直定义:直线与平面内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判定: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的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性质: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平面平行推论:如果在两条平行直线中,有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0,90】度,平面内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内的射影说成的锐角,特别规定垂直90度,在平面内或者平行0度

        2、平面与平面垂直定义:两个平面所成的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是直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任一点为端点,在两个半平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判定: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性质: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篇4简单随机抽样的定义:一般地,设一个总体含有N个个体,从中逐个不放回地抽取n个个体作为样本(n≤N),如果每次抽取时总体内的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都相等,就把这种抽样方法叫做简单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的特点:

        (1)用简单随机抽样从含有N个个体的总体中抽取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时,每次抽取一个个体时任一个体被抽到的概率为x;在整个抽样过程中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为x。

        (2)简单随机抽样的特点是,逐个抽取,且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相等。

        (3)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体现了抽样的客观性与公平性,是其他更复杂抽样方法的基础。

        (4)简单随机抽样是不放回抽样;它是逐个地进行抽取;它是一种等概率抽样。简单抽样常用方法:

        (1)抽签法:先将总体中的所有个体(共有N个)编号(号码可从1到N),并把号码写在形状、大小相同的号签上(号签可用小球、卡片、纸条等制作),然后将这些号签放在同一个箱子里,进行均匀搅拌,抽签时每次从中抽一个号签,连续抽取n次,就得到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适用范围:总体的个体数不多时优点:抽签法简便易行,当总体的个体数不太多时适宜采用抽签法。

        (2)随机数表法:随机数表抽样“三步曲”:⒈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M的坐标;⒉写出点M的集合;⒊列出方程=0;⒋化简方程为最简形式;⒌检验。

        二、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直译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参数法和交轨法等。⒈直译法:直接将条件翻译成等式,整理化简后即得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通常叫做直译法。⒉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种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利用曲线的定义写出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定义法。

        ⒊相关点法:用动点Q的坐标x,y表示相关点P的坐标x

        0、y0,然后代入点P的坐标(x0,y0)所满足的曲线方程,整理化简便得到动点Q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相关点法。⒋参数法:当动点坐标x、y之间的直接关系难以找到时,往往先寻找x、y与某一变数t的关系,得再消去参变数t,得到方程,即为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参数法。⒌交轨法:将两动曲线方程中的参数消去,得到不含参数的方程,即为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交轨法。

        -直译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①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②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x,y);③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④代换——依条件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关于X,Y的方程式,并化简;⑤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篇61.求函数的单调性:利用导数求函数单调性的基本方法:设函数yf(x)在区间(a,b)内可导,

        (1)如果恒f(x)0,则函数yf(x)在区间(a,b)上为增函数;

        (2)如果恒f(x)0,则函数yf(x)在区间(a,b)上为减函数;

        (3)如果恒f(x)0,则函数yf(x)在区间(a,b)上为常数函数.利用导数求函数单调性的基本步骤:①求函数yf(x)的定义域;②求导数f(x);③解不等式f(x)0,解集在定义域内的不间断区间为增区间;④解不等式f(x)0,解集在定义域内的不间断区间为减区间.反过来,也可以利用导数由函数的单调性解决相关问题(如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设函数yf(x)在区间(a,b)内可导,

        (1)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为增函数,则f(x)0(其中使f(x)0的x值不构成区间);

        (2)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为减函数,则f(x)0(其中使f(x)0的x值不构成区间);

        (3)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为常数函数,则f(x)0恒成立.2.求函数的极值:设函数yf(x)在x0及其附近有定义,如果对x0附近的所有的点都有f(x)f(x0)(或f(x)f(x0)),则称f(x0)是函数f(x)的极小值(或极大值).可导函数的极值,可通过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求得,基本步骤是:

        (1)确定函数f(x)的定义域;

        (2)求导数f(x);

        (3)求方程f(x)0的全部实根,x1x2xn,顺次将定义域分成若干个小区间,并列表:x变化时,f(x)和f(x)值的变化情况:

        (4)检查f(x)的符号并由表格判断极值.3.求函数的值与最小值:如果函数f(x)在定义域I内存在x0,使得对任意的xI,总有f(x)f(x0),则称f(x0)为函数在定义域上的值.函数在定义域内的极值不一定,但在定义域内的最值是的.求函数f(x)在区间[a,b]上的值和最小值的步骤:

        (1)求f(x)在区间(a,b)上的极值;

        (2)将较,得到f(x)在区间[a,b]上的值与最小值.4.解决不等式的有关问题:

        (1)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绝对不等式问题)可考虑值域.f(x)(xA)的值域是[a,b]时,不等式f(x)0恒成立的充要条件是f(x)max0,即b0;不等式f(x)0恒成立的充要条件是f(x)min0,即a0.f(x)(xA)的值域是(a,b)时,不等式f(x)0恒成立的充要条件是b0;不等式f(x)0恒成立的充要条件是a0.

        (2)证明不等式f(x)0可转化为证明f(x)max0,或利用函数f(x)的单调性,转化为证明f(x)f(x0)0.5.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际生活求解(小)值问题,通常都可转化为函数的最值.在利用导数来求函数最值时,一定要注意,极值点的单峰函数,极值点就是最值点,在解题时要加以说明.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篇7

        (一)导数f(x0);如果△y与△x之比当△x→0时极限存在,则称函数y=f(x)在点x0处可导,并称这个极限值为函数y=f(x)在点x0处的导数记为f(x0),即导数如果函数y=f(x)在开区间I内每一点都可导,就称函数f(x)在区间I内可导。这时函数y=f(x)对于区间I内的每一个确定的x值,都对应着一个确定的导数,这就构成一个新的函数,称这个函数为原来函数y=f(x)的导函数,记作y,f(x),dy/dx,df(x)/dx。

        导函数简称导数。

        (四)单调性及其应用

        1、利用导数研究多项式函数单调性的一般步骤

        (1)求f¢(x)

        (2)确定f¢(x)在(a,b)内符号

        (3)若f¢(x)>0在(a,b)上恒成立,则f(x)在(a,b)上是增函数;若f¢(x)<0在(a,b)上恒成立,则f(x)在(a,b)上是减函数

        2、用导数求多项式函数单调区间的一般步骤

        (1)求f¢(x)

        (2)f¢(x)>0的解集与定义域的交集的对应区间为增区间;f¢(x)<0的解集与定义域的交集的对应区间为减区间高中数学重难点知识点高中数学包含5本必修、2本选修,(理)包含5本必修、3本选修,每学期学习两本书。必修一:

        1、集合与函数的概念(这部分知识抽象,较难理解)

        2、基本的初等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

        3、函数的性质及应用(比较抽象,较难理解)必修二:

        1、立体几何

        (1)、证明:垂直(多考查面面垂直)、平行

        (2)、求解:主要是夹角问题,包括线面角和面面角这部分知识是高一学生的难点,比如:一个角实际上是一个锐角,但是在图中显示的钝角等等一些问题,需要学生的立体意识较强。

        这部分知识高考占22———27分

        2、直线方程:高考时不单独命题,易和圆锥曲线结合命题

        3、圆方程:必修三:

        1、算法初步:高考必考内容,5分(选择或填空)

        2、统计:

        3、概率:高考必考内容,09年理科占到15分,文科数学占到5分必修四:

        1、三角函数:(图像、性质、高中重难点,)必考大题:15———20分,并且经常和其他函数混合起来考查

        2、平面向量:高考不单独命题,易和三角函数、圆锥曲线结合命题。09年理科占到5分,文科占到13分必修五:

        1、解三角形:(正、余弦定理、三角恒等变换)高考中理科占到22分左右,文科数学占到13分左右

        2、数列:高考必考,17———22分

        3、不等式:(线性规划,听课时易理解,但做题较复杂,应掌握技巧。高考必考5分)不等式不单独命题,一般和函数结合求最值、解集。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篇8

        一、集合与简易逻辑

        1、集合的元素具有确定性、无序性和互异性。

        2、对集合,时,必须注意到“极端”情况:或;求集合的子集时是否注意到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3、判断命题的真假关键是“抓住关联字词”;注意:“不‘或’即‘且’,不‘且’即‘或’”。

        4、“或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真即真,要假全假”;“且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假即假,要真全真”;“非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真一假”。

        5、四种命题中“‘逆’者‘交换’也”、“‘否’者‘否定’也”。原命题等价于逆否命题,但原命题与逆命题、否命题都不等价。

        反证法分为三步:假设、推矛、得果。

        6、充要条件

        二、函数

        1、指数式、对数式,

        2、

        (1)映射是“‘全部射出’加‘一箭一雕’”;映射中

        3、单调性和奇偶性

        (1)奇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若有单调性,则其单调性完全相同。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若有单调性,则其单调性恰恰相反。

        (2)复合函数的单调性特点是:“同性得增,增必同性;异性得减,减必异性”。复合函数的奇偶性特点是:“内偶则偶,内奇同外”。复合函数要考虑定义域的变化。

        (即复合有意义)

        4、对称性与周期性(以下结论要消化吸收,不可强记)

        (1)函数与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轴)对称。推广一:如果函数对于一切,都有成立,那么的图像关于直线(由“和的一半确定”)对称。推广二: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对称。

        (2)函数与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轴)对称。

        (3)函数与函数的图像关于坐标原点中心对称。

        三、数列

        1、数列的通项、数列项的项数,递推公式与递推数列,数列的通项与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关系

        2、等差数列中

        (1)等差数列公差的取值与等差数列的单调性。

        (2)也成等差数列。

        (3)两等差数列对应项和(差)组成的新数列仍成等差数列。

        (4)仍成等差数列。

        (5)“首正”的递等差数列中,前项和的最大值是所有非负项之和;“首负”的递增等差数列中,前项和的最小值是所有非正项之和;

        (6)有限等差数列中,奇数项和与偶数项和的存在必然联系,由数列的总项数是偶数还是奇数决定。若总项数为偶数,则“偶数项和“奇数项和=总项数的一半与其公差的积;若总项数为奇数,则“奇数项和—偶数项和”=此数列的中项。

        (7)两数的等差中项惟一存在。

        在遇到三数或四数成等差数列时,常考虑选用“中项关系”转化求解。

        (8)判定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的主要方法有:定义法、中项法、通项法、和式法、图像法(也就是说数列是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主要有这五种形式)。

        3、等比数列中:

        (1)等比数列的符号特征(全正或全负或一正一负),等比数列的首项、公比与等比数列的单调性。

        (2)两等比数列对应项积(商)组成的新数列仍成等比数列。

        (3)“首大于1”的正值递减等比数列中,前项积的最大值是所有大于或等于1的项的积;“首小于1”的正值递增等比数列中,前项积的最小值是所有小于或等于1的项的积;

        (4)有限等比数列中,奇数项和与偶数项和的存在必然联系,由数列的总项数是偶数还是奇数决定。若总项数为偶数,则“偶数项和”=“奇数项和”与“公比”的积;若总项数为奇数,则“奇数项和“首项”加上“公比”与“偶数项和”积的和。

        (5)并非任何两数总有等比中项。仅当实数同号时,实数存在等比中项。对同号两实数的等比中项不仅存在,而且有一对。

        也就是说,两实数要么没有等比中项(非同号时),如果有,必有一对(同号时)。在遇到三数或四数成等差数列时,常优先考虑选用“中项关系”转化求解。

        (6)判定数列是否是等比数列的方法主要有:定义法、中项法、通项法、和式法(也就是说数列是等比数列的充要条件主要有这四种形式)。

        4、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联系

        (1)如果数列成等差数列,那么数列(总有意义)必成等比数列。

        (2)如果数列成等比数列,那么数列必成等差数列。

        (3)如果数列既成等差数列又成等比数列,那么数列是非零常数数列;但数列是常数数列仅是数列既成等差数列又成等比数列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4)如果两等差数列有公共项,那么由他们的公共项顺次组成的新数列也是等差数列,且新等差数列的公差是原两等差数列公差的最小公倍数。如果一个等差数列与一个等比数列有公共项顺次组成新数列,那么常选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进行研讨,且以其等比数列的项为主,探求等比数列中那些项是他们的公共项,并构成新的数列。

        5、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

        (1)公式法:①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三种形式),②等比数列求和公式(三种形式),

        (2)分组求和法:在直接运用公式法求和有困难时,常将“和式”中“同类项”先合并在一起,再运用公式法求和。

        (3)倒序相加法:在数列求和中,若和式中到首尾距离相等的两项和有其共性或数列的通项与组合数相关联,则常可考虑选用倒序相加法,发挥其共性的作用求和(这也是等差数列前和公式的推导方法)。

        (4)错位相减法:如果数列的通项是由一个等差数列的通项与一个等比数列的通项相乘构成,那么常选用错位相减法,将其和转化为“一个新的的等比数列的和”求解(注意:一般错位相减后,其中“新等比数列的项数是原数列的项数减一的差”!)(这也是等比数列前和公式的推导方法之一)。

        (5)裂项相消法:如果数列的通项可“分裂成两项差”的形式,且相邻项分裂后相关联,那么常选用裂项相消法求和

        (6)通项转换法。

        四、三角函数

        1、终边与终边相同(的终边在终边所在射线上)。终边与终边共线(的终边在终边所在直线上)。终边与终边关于轴对称终边与终边关于轴对称终边与终边关于原点对称一般地:终边与终边关于角的终边对称。

        与的终边关系由“两等分各象限、一二三四”确定。

        2、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1弧度(1rad)。

        3、三角函数符号特征是:一是全正、二正弦正、三是切正、四余弦正。

        4、三角函数线的特征是:正弦线“站在轴上(起点在轴上)”、余弦线“躺在轴上(起点是原点)”、正切线“站在点处(起点是)”。务必重视“三角函数值的大小与单位圆上相应点的坐标之间的关系,‘正弦’‘纵坐标’、‘余弦’‘横坐标’、‘正切’‘纵坐标除以横坐标之商’”;务必记住:单位圆中角终边的变化与值的大小变化的关系为锐角

        5、三角函数同角关系中,平方关系的运用中,务必重视“根据已知角的范围和三角函数的取值,精确确定角的范围,并进行定号”;

        6、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的本质是: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7、三角函数变换主要是:角、函数名、次数、系数(常值)的变换,其核心是“角的变换”!角的变换主要有:已知角与特殊角的变换、已知角与目标角的变换、角与其倍角的变换、两角与其和差角的变换。

        8、三角函数性质、图像及其变换:

        (1)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有界性和周期性注意:正切函数、余切函数的定义域;绝对值对三角函数周期性的影响:一般说来,某一周期函数解析式加绝对值或平方,其周期性是:弦减半、切不变。既为周期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自变量加绝对值,其周期性不变;其他不定。如的周期都是,但的周期为,y=|tanx|的周期不变,问函数y=cos|x|,y=cos|x|是周期函数吗?

        (2)三角函数图像及其几何性质:

        (3)三角函数图像的变换:两轴方向的平移、伸缩及其向量的平移变换。

        (4)三角函数图像的作法:三角函数线法、五点法(五点横坐标成等差数列)和变换法。

        9、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

        (1)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角和为,任意两角和与为有)、相等向量(有传递性)、相反向量、向量垂直、以及一个向量在另一向量方向上的投影(在上的投影是)。

        3、两非零向量平行(共线)的充要条件

        4、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如果e1和e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该平面内的任一向量a,有且只有一对实数,使a=e1+e2。

        5、三点共线;

        6、向量的数量积:

        六、不等式

        1、

        (1)解不等式是求不等式的解集,最后务必有集合的形式表示;不等式解集的端点值往往是不等式对应方程的根或不等式有意义范围的端点值。

        (2)解分式不等式的一般解题思路是什么?(移项通分,分子分母分解因式,x的系数变为正值,标根及奇穿过偶弹回);

        (3)含有两个绝对值的不等式如何去绝对值?(一般是根据定义分类讨论、平方转化或换元转化);

        (4)解含参不等式常分类等价转化,必要时需分类讨论。注意:按参数讨论,最后按参数取值分别说明其解集,但若按未知数讨论,最后应求并集。

        2、利用重要不等式以及变式等求函数的最值时,务必注意a,b(或a,b非负),且“等号成立”时的条件是积ab或和a+b其中之一应是定值(一正二定三等四同时)。

        3、常用不等式有:(根据目标不等式左右的运算结构选用)a、b、cR,(当且仅当时,取等号)

        4、比较大小的方法和证明不等式的方法主要有:差比较法、商比较法、函数性质法、综合法、分析法

        5、含绝对值不等式的性质:

        6、不等式的恒成立,能成立,恰成立等问题

        (1)恒成立问题若不等式在区间上恒成立,则等价于在区间上若不等式在区间上恒成立,则等价于在区间上

        (2)能成立问题

        (3)恰成立问题若不等式在区间上恰成立,则等价于不等式的解集为。若不等式在区间上恰成立,则等价于不等式的解集为,

        七、直线和圆

        1、直线倾斜角与斜率的存在性及其取值范围;直线方向向量的意义(或)及其直线方程的向量式((为直线的方向向量))。

        应用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设直线方程时,一般可设直线的斜率为k,但你是否注意到直线垂直于x轴时,即斜率k不存在的情况?

        2、知直线纵截距,常设其方程为或;知直线横截距,常设其方程为(直线斜率k存在时,为k的倒数)或知直线过点,常设其方程为。

        (2)直线在坐标轴上的截距可正、可负、也可为0。直线两截距相等直线的斜率为—1或直线过原点;直线两截距互为相反数直线的斜率为1或直线过原点;直线两截距绝对值相等直线的斜率为或直线过原点。

        (3)在解析几何中,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有可能这两条直线重合,而在立体几何中一般提到的两条直线可以理解为它们不重合。

        3、相交两直线的夹角和两直线间的到角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夹角特指相交两直线所成的较小角,范围是。而其到角是带有方向的角,范围是

        4、线性规划中几个概念:约束条件、可行解、可行域、目标函数、最优解。

        5、圆的方程:最简方程;标准方程;

        6、解决直线与圆的关系问题有“函数方程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两种思路,等价转化求解,重要的是发挥“圆的平面几何性质(如半径、半弦长、弦心距构成直角三角形,切线长定理、割线定理、弦切角定理等等)的作用!”

        (1)过圆上一点圆的切线方程过圆上一点圆的切线方程过圆上一点圆的切线方程如果点在圆外,那么上述直线方程表示过点两切线上两切点的“切点弦”方程。如果点在圆内,那么上述直线方程表示与圆相离且垂直于(为圆心)的直线方程,(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7、曲线与的交点坐标方程组的解;过两圆交点的圆(公共弦)系为,当且仅当无平方项时,为两圆公共弦所在直线方程。

        八、圆锥曲线

        1、圆锥曲线的两个定义,及其“括号”内的限制条件,在圆锥曲线问题中,如果涉及到其两焦点(两相异定点),那么将优先选用圆锥曲线为分母”,椭圆点点距除以点线距商是小于1的正数,双曲线点点距除以点线距商是大于1的正数,抛物线点点距除以点线距商是等于1。

        2、圆锥曲线的几何性质:圆锥曲线的对称性、圆锥曲线的范围、圆锥曲线的特殊点线、圆锥曲线的变化趋势。其中,椭圆中、双曲线中。

        重视“特征直角三角形、焦半径的最值、焦点弦的最值及其‘顶点、焦点、准线等相互之间与坐标系无关的几何性质’”,尤其是双曲线中焦半径最值、焦点弦最值的特点。

        3、在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问题中,有“函数方程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两种思路,等价转化求解。特别是:①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必要条件是他们构成的方程组有实数解,当出现一元二次方程时,务必“判别式≥0”,尤其是在应用韦达定理解决问题时,必须先有“判别式≥0”。

        ②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不一定交于两点)、双曲线位置关系(相交的四种情况)的特殊性,应谨慎处理。③在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问题中,常与“弦”相关,“平行弦”问题的关键是“斜率”、“中点弦”问题关键是“韦达定理”或“小小直角三角形”或“点差法”、“长度(弦长)”问题关键是长度(弦长)公式④如果在一条直线上出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点”,那么可选择应用“斜率”为桥梁转化。

        4、要重视常见的寻求曲线方程的方法(待定系数法、定义法、直译法、代点法、参数法、交轨法、向量法等),以及如何利用曲线的方程讨论曲线的几何性质(定义法、几何法、代数法、方程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等价转化思想等),这是解析几何的两类基本问题,也是解析几何的基本出发点。

        注意:①如果问题中涉及到平面向量知识,那么应从已知向量的特点出发,考虑选择向量的几何形式进行“摘帽子或脱靴子”转化,还是选择向量的代数形式进行“摘帽子或脱靴子”转化。②曲线与曲线方程、轨迹与轨迹方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寻求轨迹或轨迹方程时应注意轨迹上特殊点对轨迹的“完备性与纯粹性”的影响。③在与圆锥曲线相关的综合题中,常借助于“平面几何性质”数形结合(如角平分线的双重身份)、“方程与函数性质”化解析几何问题为代数问题、“分类讨论思想”化整为零分化处理、“求值构造等式、求变量范围构造不等关系”等等。

        九、直线、平面、简单多面体

        1、计算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关键是平移(补形)转化为两直线的夹角计算

        2、计算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关键是作面的垂线找射影,或向量法(直线上向量与平面法向量夹角的余角),三余弦公式(最小角定理),或先运用等积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后虚拟直角三角形求解。注:一斜线与平面上以斜足为顶点的角的两边所成角相等斜线在平面上射影为角的平分线。

        3、空间平行垂直关系的证明,主要依据相关定义、公理、定理和空间向量进行,请重视线面平行关系、线面垂直关系(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桥梁作用。

        注意:书写证明过程需规范。

        4、直棱柱、正棱柱、平行六面体、长方体、正方体、正四面体、棱锥、正棱锥关于侧棱、侧面、对角面、平行于底的截面的几何体性质。如长方体中:对角线长,棱长总和为,全(表)面积为,(结合可得关于他们的等量关系,结合基本不等式还可建立关于他们的不等关系式),如三棱锥中:侧棱长相等(侧棱与底面所成角相等)顶点在底上射影为底面外心,侧棱两两垂直(两对对棱垂直)顶点在底上射影为底面垂心,斜高长相等(侧面与底面所成相等)且顶点在底上在底面内顶点在底上射影为底面内心。

        5、求几何体体积的常规方法是:公式法、割补法、等积(转换)法、比例(性质转换)法等。注意:补形:三棱锥三棱柱平行六面体

        6、多面体是由若干个多边形围成的几何体。棱柱和棱锥是特殊的多面体。

        正多面体的每个面都是相同边数的正多边形,以每个顶点为其一端都有相同数目的棱,这样的多面体只有五种,即正四面体、正六面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正二十面体。

        7、球体积公式。球表面积公式,是两个关于球的几何度量公式。

        它们都是球半径及的函数。

        十、导数

        1、导数的意义:曲线在该点处的切线的斜率(几何意义)、瞬时速度、边际成本(成本为因变量、产量为自变量的函数的导数,C为常数)

        2、多项式函数的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在一个区间上(个别点取等号)在此区间上为增函数。在一个区间上(个别点取等号)在此区间上为减函数。

        3、导数与极值、导数与最值:

        (1)函数处有且“左正右负”在处取极大值;函数在处有且左负右正”在处取极小值。注意:①在处有是函数在处取极值的必要非充分条件。②求函数极值的方法:先找定义域,再求导,找出定义域的分界点,列表求出极值。

        特别是给出函数极大(小)值的条件,一定要既考虑,又要考虑验“左正右负”(“左负右正”)的转化,否则条件没有用完,这一点一定要切记。③单调性与最值(极值)的研究要注意列表!

        (2)函数在一闭区间上的最大值是此函数在此区间上的极大值与其端点值中的“最大值”函数在一闭区间上的最小值是此函数在此区间上的极小值与其端点值中的“最小值”;注意:利用导数求最值的步骤:先找定义域再求出导数为0及导数不存在的的点,然后比较定义域的端点值和导数为0的点对应函数值的大小,其中最大的就是最大值,最小就为最小。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篇9空间几何体表面积体积公式:

        1、圆柱体:表面积:2πRr+2πRh体积:πR2h(R为圆柱体上下底圆半径,h为圆柱体高)。

        2、圆锥体:表面积:πR2+πR[(h2+R2)的]体积:πR2h/3(r为圆锥体低圆半径,h为其高。

        3、a—边长,S=6a2,V=a3。

        4、长方体a—长,b—宽,c—高S=2(ab+ac+bc)V=abc。

        5、棱柱S—h—高V=Sh。

        6、棱锥S—h—高V=Sh/3。

        7、S1和S2—上、下h—高V=h[S1+S2+(S1S2)^1/2]/3。

        8、S1—上底面积,S2—下底面积,S0—中h—高,V=h(S1+S2+4S0)/6。

        9、圆柱r—底半径,h—高,C—底面周长S底—底面积,S侧—,S表—表面积C=2πrS底=πr2,S侧=Ch,S表=Ch+2S底,V=S底h=πr2h。

        10、空心圆柱R—外圆半径,r—内圆半径h—高V=πh(R^2—r^2)。

        11、r—底半径h—高V=πr^2h/3。

        12、r—上底半径,R—下底半径,h—高V=πh(R2+Rr+r2)/

        313、球r—半径d—直径V=4/3πr^3=πd^3/6。

        14、球缺h—球缺高,r—球半径,a—球缺底半径V=πh(3a2+h2)/6=πh2(3r—h)/3。

        15、球台r1和r2—球台上、下底半径h—高V=πh[3(r12+r22)+h2]/6。

        16、圆环体R—环体半径D—环体直径r—环体截面半径d—环体截面直径V=2π2Rr2=π2Dd2/4。

        17、桶状体D—桶腹直径d—桶底直径h—桶高V=πh(2D2+d2)/12,(母线是圆弧形,圆心是桶的中心)V=πh(2D2+Dd+3d2/4)/15(母线是抛物线形)。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篇10总体和样本①在统计学中,把研究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②把每个研究对象叫做个体。③把总体中个体的总数叫做总体容量。

        ④为了研究总体的有关性质,一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x1,x2,....,x-x研究,我们称它为样本.其中个体的个数称为样本容量。简单随机抽样也叫纯随机抽样。就是从总体中不加任何分组、划类、排队等,完全随。

        机地抽取调查单位。特点是:每个样本单位被抽中的可能性相同(概率相等),样本的每个单位完全独立,彼此间无一定的关联性和排斥性。简单随机抽样是其它各种抽样形式的基础,高三。

        通常只是在总体单位之间差异程度较小和数目较少时,才采用这种方法。简单随机抽样常用的方法①抽签法②随机数表法③计算机模拟法④使用统计软件直接抽取。在简单随机抽样的样本容量设计中,主要考虑:①总体变异情况;②允许误差范围;③概率保证程度。

        抽签法①给调查对象群体中的每一个对象编号;②准备抽签的工具,实施抽签;③对样本中的每一个个体进行测量或调查。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篇11空间两条直线只有三种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异面

        1、按是否共面可分为两类:

        (1)共面:平行、相交

        (2)异面:异面直线的定义: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或既不平行也不相交。异面直线判定定理:用平面内一点与平面外一点的直线,与平面内不经过该点的直线是异面直线。

        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范围为(0°,90°)esp.空间向量法两异面直线间距离:公垂线段(有且只有一条)esp.空间向量法

        2、若从有无公共点的角度看可分为两类:

        (1)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相交直线;

        (2)没有公共点——平行或异面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平面只有三种位置关系:在平面内、与平面相交、与平面平行①直线在平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②直线和平面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这个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锐角。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篇12

        一、集合、简易逻辑

        1、集合;

        2、子集;

        3、补集;

        4、交集;

        5、并集;

        6、逻辑连结词;

        7、四种命题;

        8、充要条件。

        二、函数

        1、映射;

        2、函数;

        3、函数的单调性;

        4、反函数;

        5、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

        6、指数概念的扩充;

        7、有理指数幂的运算;

        8、指数函数;

        9、对数;

        10、对数的运算性质;

        11、对数函数。

        12、函数的应用举例。

        三、数列(12课时,5个)

        1、数列;

        2、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

        3、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4、等比数列及其通顶公式;

        5、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四、三角函数

        1、角的概念的推广;

        2、弧度制;

        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4、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

        5、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6、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7、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

        8、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9、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0、周期函数;

        11、函数的奇偶性;

        12、函数的图象;

        13、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4、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15、正弦定理;

        16、余弦定理;

        17、斜三角形解法举例。

        五、平面向量

        1、向量;

        2、向量的加法与减法;

        3、实数与向量的积;

        4、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5、线段的定比分点;

        6、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7、平面两点间的距离;

        8、平移。

        六、不等式

        1、不等式;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3、不等式的证明;

        4、不等式的解法;

        5、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七、直线和圆的方程

        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2、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和两点式;

        3、直线方程的一般式;

        4、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

        5、两条直线的交角;

        6、点到直线的距离;

        7、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

        8、简单线性规划问题;

        9、曲线与方程的概念;

        10、由已知条件列出曲线方程;

        11、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

        12、圆的参数方程。

        八、圆锥曲线

        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2、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

        3、椭圆的参数方程;

        4、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5、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6、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7、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九、直线、平面、简单何体

        1、平面及基本性质;

        2、平面图形直观图的画法;

        3、平面直线;

        4、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5、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6、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7、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

        8、空间向量及其加法、减法与数乘;

        9、空间向量的坐标表示;

        10、空间向量的数量积;

        11、直线的方向向量;

        12、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13、异面直线的公垂线;

        14、异面直线的距离;

        15、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

        16、平面的法向量;

        17、点到平面的距离;

        18、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19、向量在平面内的射影;

        20、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21、平行平面间的距离;

        22、二面角及其平面角;

        23、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

        24、多面体;

        25、棱柱;

        26、棱锥;

        27、正多面体;

        28、球。

        十、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

        1、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

        2、排列;

        3、排列数公式;

        4、组合;

        5、组合数公式;

        6、组合数的两个性质;

        7、二项式定理;

        8、二项展开式的性质。

        十

        一、概率

        1、随机事件的概率;

        2、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3、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

        4、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

        5、独立重复试验。必修一函数重点知识整理

        1、函数的奇偶性

        (1)若f(x)是偶函数,那么f(x)=f(—x);

        (2)若f(x)是奇函数,0在其定义域内,则f

        (0)=0(可用于求参数);

        (3)判断函数奇偶性可用定义的等价形式:f(x)±f(—x)=0或(f(x)≠0);

        (4)若所给函数的解析式较为复杂,应先化简,再判断其奇偶性;

        (5)奇函数在对称的单调区间内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在对称的单调区间内有相反的单调性;

        2、复合函数的有关问题

        (1)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若已知的定义域为[a,b],其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g(x)≤b解出即可;若已知f[g(x)]的定义域为[a,b],求f(x)的定义域,相当于x∈[a,b]时,求g(x)的值域(即f(x)的定义域);研究函数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定义域优先的原则。

        (2)复合函数的单调性由“同增异减”判定;

        3、函数图像(或方程曲线的对称性)

        (1)证明函数图像的对称性,即证明图像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图像上;

        (2)证明图像C1与C2的对称性,即证明C1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C2上,反之亦然;

        (3)曲线C1:f(x,y)=0,关于y=x+a(y=—x+a)的对称曲线C2的方程为f(y—a,x+a)=0(或f(—y+a,—x+a)=0);

        (4)曲线C1:f(x,y)=0关于点(a,b)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f(2a—x,2b—y)=0;

        (5)若函数y=f(x)对x∈R时,f(a+x)=f(a—x)恒成立,则y=f(x)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

        (6)函数y=f(x—a)与y=f(b—x)的图像关于直线x=对称;

        4、函数的周期性

        (1)y=f(x)对x∈R时,f(x+a)=f(x—a)或f(x—2a)=f(x)(a>0)恒成立,则y=f(x)是周期为2a的周期函数;

        (2)若y=f(x)是偶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x=a对称,则f(x)是周期为2︱a︱的周期函数;

        (3)若y=f(x)奇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x=a对称,则f(x)是周期为4︱a︱的周期函数;

        (4)若y=f(x)关于点(a,0),(b,0)对称,则f(x)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

        (5)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a,x=b(a≠b)对称,则函数y=f(x)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

        (6)y=f(x)对x∈R时,f(x+a)=—f(x)(或f(x+a)=,则y=f(x)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

        5、方程k=f(x)有解k∈D(D为f(x)的值域);

        6、a≥f(x)恒成立a≥[f(x)]max,;a≤f(x)恒成立a≤[f(x)]min;

        7、

        (1)(a>0,a≠1,b>0,n∈R+);

        (2)logaN=(a>0,a≠1,b>0,b≠1);

        (3)logab的符号由口诀“同正异负”记忆;

        (4)alogaN=N(a>0,a≠1,N>0);

        8、判断对应是否为映射时,抓住两点:

        (1)A中元素必须都有象且唯一;

        (2)B中元素不一定都有原象,并且A中不同元素在B中可以有相同的象;

        9、能熟练地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求反函数,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10、对于反函数,应掌握以下一些结论:

        (1)定义域上的单调函数必有反函数;

        (2)奇函数的反函数也是奇函数;

        (3)定义域为非单元素集的偶函数不存在反函数;

        (4)周期函数不存在反函数;

        (5)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具有相同的单调性;

        (6)y=f(x)与y=f—1(x)互为反函数,设f(x)的定义域为A,值域为B,则有f[f——1(x)]=x(x∈B),f——1[f(x)]=x(x∈A)。

        11、处理二次函数的问题勿忘数形结合;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必有最值,求最值问题用“两看法”:一看开口方向;二看对称轴与所给区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12、依据单调性,利用一次函数在区间上的保号性可解决求一类参数的范围问题

        13、恒成立问题的处理方法:

        (1)分离参数法;

        (2)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分布列不等式(组)求解。拓展阅读:高中数学复习方法

        1、把答案盖住看例题例题不能带着答案去看,不然会认为自己就是这么,其实自己并没有理解透彻。

        所以,在看例题时,把解答盖住,自己去做,做完或做不出时再去看。这时要想一想,自己做的哪里与解答不同,哪里没想到,该注意什么,哪一种方法更好,还有没有另外的解法。经过上面的训练,自己的思维空间扩展了,看问题也全面了。

        如果把题目彻底搞清了,在题后精炼几个批注,说明此题的“题眼”及巧妙之处,收获会更大。

        2、研究每题都考什么数学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做题,“熟能生巧”这个简单的道理大家都懂。但做题不是搞题海战术,而是要通过一题联想到很多题。

        3、错一次反思一次每次业及考试或多或少会发生些错误,这并不可怕,要紧的是避免类似的错误再次重现。因此平时注意把错题记下来。学生若能将每次考试或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记录下来分析,并尽力保证在下次考试时不发生同样错误,那么以后人生中最重要的高考也就能避免犯错了。

        4、分析试卷总结经验每次考试结束试卷发下来,要认真分析得失,总结经验教训。特别是将试卷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类。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篇13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1)元素的确定性;2)元素的互异性;3)元素的无序性。说明:

        (1)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任何一个对象或者是或者不是这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

        (2)任何一个给定的集合中,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一个集合时,仅算一个元素。

        (3)集合中的元素是平等的,没有先后顺序,因此判定两个集合是否一样,仅需比较它们的元素是否一样,不需考查排列顺序是否一样。

        (4)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使集合本身具有了确定性和整体性。

        3、集合的表示:{…}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注意啊: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正整数集N或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关于“属于”的概念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相反,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

        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②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等式x—3>2的解集是{x?R|x—3>2}或{x|x—3>2}

        4、集合的分类: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注意:有两种可能

        (1)A是B的一部分,;

        (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

        2、“相等”关系(5≥5,且5≤5,则5=5)实例:设A={x|x2—1=0}B={—11}“元素相同”结论: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即:A=B。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AA②真子集:如果A?B且A?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A)③如果ABBC那么AC④如果AB同时BA那么A=B

        3、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三、集合的运算

        1、交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

        记作A∩B(读作”A交B”),即A∩B={x|x∈A,且x∈B}。

        2、并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即A∪B={x|x∈A,或x∈B}。

        3、交集与并集的性质:A∩A=AA∩φ=φA∩B=B∩A,A∪A=A,A∪φ=AA∪B=B∪A。

        4、全集与补集

        (1)补集: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即),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记作:CSA即CSA={x?x?S且x?A}。

        (2)全集:如果集合S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

        通常用U来表示。

        (3)性质:⑴CU(CUA)=A⑵(CUA)∩A=Φ⑶(CUA)∪A=U。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篇14

        (一)导数y=f(x)在点x0处的导数记为f'(x0),即导数

        (2)确定f(x)在(a,b)内符号

        (3)若f(x)>0在(a,b)上恒成立,则f(x)在(a,b)上是增函数;若f(x)<0在(a,b)上恒成立,则f(x)在(a,b)上是减函数2.用导数求多项式函数单调区间的一般步骤

        (1)求f(x)

        (2)f(x)>0的解集与定义域的交集的对应区间为增区间;f(x)<0的解集与定义域的交集的对应区间为减区间学习了导数基础知识点,接下来可以学习高二数学中涉及到的导数应用的部分。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篇15

        一、高中数列基本公式:

        1、一般数列的通项an与前n项和Sn的关系:an=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an=ak+(n-k)d(其中a1为首项、ak为已知的(其中a1为首项、ak为已知的

        4、等比数列{an}的任意连续m项的和构成的数列Sm、S2m-Sm、S3m-S2m、S4m-S3m、……仍为等比数列。

        5、两个等差数列{an}与{bn}的和差的数列{an+bn}、{an-bn}仍为等差数列。

        6、两个等比数列{an}与{bn}的积、商、倒数组成的数列仍为等比数列。

        7、等差数列{an}的任意等距离的项构成的数列仍为等差数列。

        8、等比数列{an}的任意等距离的项构成的数列仍为等比数列。

        9、三个数成等差数列的设法:a-d,a,a+d;四个数成等差的设法:a-3d,a-d,,a+d,a+3d

        10、三个数成等比数列的设法:a/q,a,aq;四个数成等比的错误设法:a/q3,a/q,aq,aq3(为什么?)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篇16函数与导数。

        主要考查集合运算、函数的有关概念定义域、值域、解析式、函数的极限、连续、导数。平面向量与三角函数、三角变换及其应用。这一部分是高考的重点但不是难点,主要出一些基础题或中档题。

        数列及其应用。这部分是高考的重点而且是难点,主要出一些综合题。不等式。

        主要考查不等式的求解和证明,而且很少单独考查,主要是在解答题中比较大小。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概率和统计。

        这部分和我们的生活联系比较大,属应用题。空间位置关系的定性与定量分析。主要是证明平行或垂直,求角和距离。

        主要考察对定理的熟悉程度、运用程度。解析几何。高考的难点,运算量大,一般含参数。

        高考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既全面又突出重点,扎实的数学基础是成功解题的关键。掌握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并能用它们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理解排列的意义,掌握排列数计算公式,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理解组合的意义,掌握组合数计算公式和组合数的性质,并能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掌握二项式定理和二项展开式的性质,并能用它们计算和证明一些简单的问题。了解随机事件的发生存在着规律性和随机事件概率的意义。

        了解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的意义,会用排列组合的基本公式计算一些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了解互斥事件、相互独立事件的意义,会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与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公式计算一些事件的概率。会计算事件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篇17

        一、求导数的方法

        (1)基本求导公式

        (2)导数的四则运算

        (3)复合函数的导数设在点x处可导,y=在点处可导,则复合函数在点x处可导,且即

        二、关于极限

        1、数列的极限:粗略地说,就是当数列的项n无限增大时,数列的项无限趋向于A,这就是数列极限的描述性定义。记作:=A。如:

        2、函数的极限:当自变量x无限趋近于常数时,如果函数无限趋近于一个常数,就说当x趋近于时,函数的极限是,记作

        三、导数的概念

        1、在处的导数。

        2、在的导数。

        3、函数在点处的导数的几何意义:函数在点处的导数是曲线在处的切线的斜率,即k=,相应的切线方程是注:函数的导函数在时的函数值,就是在处的导数。例、若=2,则=()A—1B—2C1D

        四、导数的综合运用

        (一)曲线的切线函数y=f(x)在点处的导数,就是曲线y=(x)在点处的切线的斜率。

        由此,可以利用导数求曲线的切线方程。具体求法分两步:

        (1)求出函数y=f(x)在点处的导数,即曲线y=f(x)在点处的切线的斜率k=

        (2)在已知切点坐标和切线斜率的条件下,求得切线方程为x。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篇18有界性设函数f(x)在区间X上有定义,如果存在M>0,对于一切属于区间X上的x,恒有|f(x)|≤M,则称f(x)在区间X上有界,否则称f(x)在区间上无界.单调性设函数f(x)的定义域为D,区间I包含于D.如果对于区间上任意两点x1及x2,当x1f(x2),则称函数f(x)在区间I上是单调递减的.单调递增和单调递减的函数统称为单调函数.奇偶性设为一个实变量实值函数,若有f(—x)=—f(x),则f(x)为奇函数.几何上,一个奇函数关于原点对称,亦即其图像在绕原点做180度旋转后不会改变.奇函数的例子有x、sin(x)、sinh(x)和erf(x).设f(x)为一实变量实值函数,若有f(x)=f(—x),则f(x)为偶函数.几何上,一个偶函数关于y轴对称,亦即其图在对y轴映射后不会改变.偶函数的例子有|x|、x

        2、cos(x)和cosh(x).偶函数不可能是个双射映射.连续性在数学中,连续是函数的一种属性.直观上来说,连续的函数就是当输入值的变化足够小的时候,输出的变化也会随之足够小的函数.如果输入值的某种微小的变化会产生输出值的一个突然的跳跃甚至无法定义,则这个函数被称为是不连续的函数(或者说具有不连续性).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篇191.一些基本概念:

        (1)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2)数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量.

        (3)有向线段的三要素:起点、方向、长度.

        (4)零向量:长度为0的向量.

        (5)单位向量:长度等于1个单位的向量.

        (6)平行向量(共线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平行.

        (7)相等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2.向量加法运算:⑴三角形法则的特点:首尾相连.⑵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特点:共起点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篇20等比数列公式性质知识点1.等比数列的有关概念

        (1)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

        (1)在等比数列{an}中,若m+n=p+q=2r(m,n,p,q,r∈N),则am·an=ap·aq=a.特别地,a1an=a2an-1=a3an-2=….

        (2)在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an}中,数列am,am+k,am+2k,am+3k,…仍是等比数列,公比为qk;数列Sm,S2m-Sm,S3m-S2m,…仍是等比数列(此时q≠-1);an=amqn-m.4.等比数列的特征

        (1)从等比数列的定义看,等比数列的任意项都是非零的',公比q也是非零常数.

        (2)由an+1=qan,q≠0并不能立即断言{an}为等比数列,还要验证a1≠0.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Sn

        (1)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Sn是用错位相减法求得的,注意这种思想方法在数列求和中的运用.

        (2)在运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时,必须注意对q=1与q≠1分类讨论,防止因忽略q=1这一特殊情形导致解题失误.等比数列知识点1.等比中项如果在a与b中间插入一个数G,使a,G,b成等比数列,那么G叫做a与b的等比中项。

        有关系:注:两个非零同号的实数的等比中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所以G2=ab是a,G,b三数成等比数列的必要不充分条件。2.等比数列通项公式an=a1q’(n-1)(其中首项是a1,公比是q)an=Sn-S(n-1)(n≥2)前n项和当q≠1时,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为Sn=a1(1-q’n)/(1-q)=(a1-a1q’n)/(1-q)(q≠1)当q=1时,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为Sn=na13.等比数列前n项和与通项的关系an=a1=s1(n=1)an=sn-s(n-1)(n≥2)4.等比数列性质

        (1)若m、n、p、q∈N,且m+n=p+q,则am·an=ap·aq;

        (2)在等比数列中,依次每k项之和仍成等比数列。

        (3)从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可以推出:a1·an=a2·an-1=a3·an-2=…=ak·an-k+1,k∈{1,2,…,n}

        (4)等比中项:q、r、p成等比数列,则aq·ap=ar2,ar则为ap,aq等比中项。

        记πn=a1·a2…an,则有π2n-1=(an)2n-1,π2n+1=(an+1)2n+1另外,一个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各项取同底指数幂后构成一个等差数列;反之,以任一个正数C为底,用一个等差数列的各项做指数构造幂Can,则是等比数列。在这个意义下,我们说:一个正项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是“同构”的。

        (5)等比数列前n项之和Sn=a1(1-q’n)/(1-q)

        (6)任意两项am,an的关系为an=am·q’(n-m)

        (7)在等比数列中,首项a1与公比q都不为零。

        注意:上述公式中a’n表示a的n次方。等比数列知识点总结等比数列:如果一个数列从中项。4:性质:①若m、n、p、q∈N,且m+n=p+q,则am·an=apaq;②在等比数列中,依次每k项之和仍成等比数列.例题:设ak,al,am,an是等比数列中的说明:这个例题是等比数列的一个重要性质,它在解题中常常会用到。

        它说明等比数列中距离两端(首末两项)距离等远的两项的乘积等于首末两项的乘积,即:a(1+k)·a(n-k)=a1·an对于等差数列,同样有:在等差数列中,距离两端等这的两项之和等于首末两项之和。即:a(1+k)+a(n-k)=a1+an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篇21

        (1)不等关系感受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

        (2)一元二次不等式①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的过程。

        ②通过函数图象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函数、方程的联系。③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对给定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尝试设计求解的程序框图。

        (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①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②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能用平面区域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参见例2)。③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并能加以解决(参见例3)。

        (4)基本不等式①探索并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②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小)值问题。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篇22考点

        一、映射的概念1.了解对应大千世界的对应共分四类,分别是: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多对多2.映射:设A和B是两个非空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关系f,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存在的一个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B为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mapping).映射是特殊的对应,简称“对一”的对应.包括:一对一多对一考点

        二、函数的概念1.函数:设A和B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存在确定的数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B为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其中x叫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的值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叫做函数的值域.函数是特殊的映射,是非空数集A到非空数集B的映射.2.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关系.这是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的依据.3.区间的概念:设a,bR,且a①(a,b)={xa⑤(a,+∞)={>a}⑥[a,+∞)={≥a}⑦(—∞,b)={考点

        三、函数的表示方法1.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列表法图象法解析法2.分段函数:定义域的不同部分,有不同的对应法则的函数.注意两点:①分段函数是一个函数,不要误认为是几个函数.②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各段定义域的并集,值域是各段值域的并集.考点

        四、求定义域的几种情况①若f(x)是整式,则函数的定义域是实数集R;②若f(x)是分式,则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分母不等于0的实数集;③若f(x)是二次根式,则函数的定义域是使根号内的式子大于或等于0的实数集合;④若f(x)是对数函数,真数应大于零.⑤.因为零的零次幂没有意义,所以底数和指数不能同时为零.⑥若f(x)是由几个部分的数学式子构成的,则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式子都有意义的实数集合;⑦若f(x)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函数,则函数的定义域应符合实际问题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相关文章: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07-25

高中数学知识点全总结 高中数学知识点全总结思维导图07-25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pdf07-25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数学直线与圆知识点总结07-25

最全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最全集) 最全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图07-25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07-25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07-25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人教版07-25

高中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网盘07-25

工地实习总结 工地实习报告07-25

工地实习总结2000字 工地实训报告总结2000字07-25

工地实习总结(通用) 建筑工地实习报告07-25

工地实习总结 工地体验实训总结2000字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