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围绕“人物画廊”这一中心,选编了四篇中外小说。它们题材多样,人物形象鲜明,意蕴丰富,构思精巧,写法多变语言生动。其中,《孔乙己》通过小小的咸亨酒店,在简练的描写和对话中揭示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在看客对孔乙己的揶揄中展现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变色龙》用夸张的情节和精妙的细节描写,刻画了沙皇专制统治下警察的虚伪嘴脸,以及小市民麻木、愚昧的形象,讽刺了当时警察制度的不合理。《溜索》通过写奇险高山深涧中的一次溜索经历,表达了对马帮汉子的赞美。《蒲柳人家》(节选)展示了20世纪30年代京东地区大运河一带农村的风景习俗、世态人情,热情赞扬了那些淳厚朴实劳动人民。本单元是小说单元,应在快速梳理情
节的基础上,把人物形象分析作为教学重点。《孔乙己》应侧重从“看”与“被看”的关系分析人物形象,结合人物关系、环境描写、叙述人称等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变色龙》应侧重分析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以及夸张、对比、讽刺手法对表现主题的作用。《溜索》应侧重分析如何通过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深层思考作品主题。《蒲柳人家》(节选)应侧重分析小说的语言特色,感受浓厚的乡土气息。写作训练“审题立意”应引导学生写作时先审清题目,再确立中心思想,做到不跑题、不偏题、立意恰当。综合性学习“岁月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要引导学生培养合作意识,锻炼口语交际、写作表达的能力。
5.孔乙己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通过研读有关孔乙己的语言、动作等描写语句,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文中的环境描写,把握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品析本文精练且含义深刻的语言,分析造成孔乙己人生悲剧的原因,认识作品深刻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的小说,主要收录在《呐喊》《彷徨》两本小说集中,其中他自己表示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曾热情地赞叹这篇小说,说:“《孔乙己》写得多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一部作品?人物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这篇小说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阅读全文,梳理故事情节
1.快速阅读课文,说说小说中的主人公是谁,文章围绕主人公叙写了什么事。
明确:主人公是孔乙己;叙写了孔乙己到咸亨酒店喝酒的情景。
2.请按照你对小说文体的理解,给文章划分层次。明确:第一部分(1~3段):介绍孔乙己活动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具体环境。
第二部分(4~13段):写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喝酒的情景及其悲惨遭遇。
第一层(4~9段):写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概述其人物形象和社会地位。(开端、发展)
第二层(10~12段):写孔乙己第二次出场,表现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高潮)
第三层(13段):交代孔乙己的悲惨结局。(结局)
目标导学二:分析事件,初步把握人物形象
1.阅读上述第二部分,说说作者围绕孔乙己的出场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1)众人取笑孔乙己脸上又添上新伤疤,孔乙己为偷书挨打做辩解;(2)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孔乙己用“之乎者也”来搪塞;(3)孔乙己教“我”写“茴”字,“我”不耐烦;(4)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5)孔乙己因偷窃被打断腿后爬到酒店喝酒。
2.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结合上述所分析的事件,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根据下列句子的提示,把握孔乙己的形象特征,并对孔乙己性格成因做简要分析。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______的人。(穿长衫)
(2)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______的人。(好喝懒做)
(3)孔乙己是以读书人身份为傲但又______的人。(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
(4)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______的人。(偶有偷窃)
(5)孔乙己是穷困潦倒但又______的人。(从不拖欠酒钱)
(6)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______的人。(屡遭冷遇)
【教学提示】
由于孔乙己的性格具有很深的矛盾性,因此,教师宜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提示性句子宜在教学课件中有所展示。
3.根据上述已分析的孔乙己形象,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
明确:(1)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但他“穿长衫”是因为他自视清高,自以为有地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2)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是因为他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生追求功名而不得;认为“万般皆下品”,不愿劳动;而“好喝懒做”也是因为他受封建教育熏染,好逸恶劳。(3)孔乙己“以读书为傲”说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而“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表明他中封建科举的毒甚深。(4)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他死爱面子,想清白做人;而“偷窃”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又好逸恶劳,贫困无法自存不得已而为之。(5)孔乙己“从不拖欠酒钱”说明他质朴、忠厚。(6)孔乙己“热心教‘我’‘茴’字写法”表明他也有热心的一面,对于“我”的不屑又感到深深遗憾,这里既表现了他存在的某种热心、善良,又从教法上体现出了他的迂腐;而“屡遭冷遇”进一步表现出他的地位卑下,连小孩都不愿理睬他。
【教学提示】
学生研讨回答,教师归纳。
目标导学三:学习本文描写方法,把握人物鲜明性格
1.孔乙己的形象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除了文章记叙的事件本身具有典型性外,更得益于文章中精彩的人物描写。请你在文中找出人物描写的句子并加以赏析,说说其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突出了孔乙己怎样的形象特征。
【肖像描写】
(1)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赏析:出场时运用了肖像描写,青白脸色、乱蓬蓬的胡子,都表明孔乙己的生活条件相当差;穿着长衫却又脏又破,这是他自命清高的有力铺垫,又是他穷困潦倒,生活无法自理的有力表现。(2)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赏析:这是他第二次出场的肖像描写,“黑而且瘦”,这是贫困与被打后病痛的折磨所致,而孔乙己的穿着与姿态,更是对那个时代贫苦之人仅能做到的一点医疗保护的展示。简短的描写中,深入地体现了孔乙己命运的悲苦。
【语言描写】
(1)“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赏析:“窃”和“偷”自然是同一个概念,说“窃书不能算偷”,是强词夺理;“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体现的是自命读书人的清高之态。自命清高、自欺欺人一直是孔乙己身上的显著特征,作者用一句话便将其表现出来,可见此处语言描写功力之深厚。
(2)“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赏析:孔乙己身上保留着封建腐儒的迂腐之气。但是难能可贵的是他自己只有为数不多的茴香豆,却愿意将它们分给孩子,而孩子们再次把“眼睛都望着碟子”,他不是谩骂,不是恐吓,竟也“着了慌”哼起了《论语》里的调子直哀求。这里的语言描写,使一个拥有善良心性的孔乙己形象跃然纸上。
【神态描写】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赏析:这是孔乙己为自己的偷窃作辩解时的神态描写。“涨红了脸”,既形象地展现了他极力为自己争辩的情态,也表明酒客的讥笑戳痛了他内心的伤疤。同时显示出他的心中仍有着一丝文人的尊严,对该行为有不屑,也有羞愧。
【动作描写】
(1)便排出九文大钱。
赏析:这是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的付钱动作,一个“排”字,表现出的是孔乙己拮据而穷酸的本相,他要向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表明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排”这一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出他虚荣的心理。
(2)摸出四文大钱。
赏析:这是孔乙己再次出场时的付钱动作,从“排”到“摸”的动作变化,表明孔乙己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穷酸潦倒至极,也再无显摆之意。
(3)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赏析:“走”本来只适用于脚,而孔乙己却用“手”来“走”,表明了孔乙己只能用手来支撑身体,腿已经完全被打断,受伤严重,突出了丁举人的残忍霸道,此时的孔乙己已全无人的尊严,更突出了孔乙己命运的悲惨。
【教学提示】
本文在刻画孔乙己这一形象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且用得十分准确,生动地刻画出孔乙己的形象特征。上述分析只是部分示例,教师宜引导学生在文中多做分析,深入把握。2.请你结合上述分析,概括孔乙己的形象。
明确:孔乙己是一个地位低下的读书人,追求功名,深受封建思想毒害。他穷困潦倒,又好喝懒做;迂腐不堪又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但是他也有热心、善良的一面,并非十恶不赦。
目标导学四:分析社会环境,把握文本主旨
1.探究:有人说,一个人的生存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样子。大家在觉得孔乙己可笑的同时也对他充满同情,这是否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系呢?请同学们阅读全文,结合下列提示性问题,分析他所处的社会环境。
问题提示:
(1)阅读课文前三段,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社会环境。
(2)孔乙己在这个环境中,无时无刻不成为他人的笑料,你如何理解众人的“笑”?
(3)孔乙己作为一个自命清高的读书人,最终却以悲剧收场,你如何看待他的悲剧?作者仅仅在文中写了孔乙己一个人的悲剧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1)作者在前三段简要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咸亨酒店。咸亨酒店是一个人群集中之地,反映着形形色色的人,但重要的是长衫和短衣的区别,昭示着这是一个阶级分层的封建社会。而“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也凸显出这个社会的薄凉。(2)“笑”是贯穿文章始末的一个关键词,首先从“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的基调开始,孔乙己便已然注定是众人的笑料;果然,辩解盗窃,“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质疑他是读书人,“众人也都哄笑起来”;给孩子们吃茴香豆,“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他最后一次出现,也是“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然而,这个“笑”字在文中只是“轻松活泼”的假象,它是阴森的,沉重的。“笑”里面表现的是世态人情的薄凉。而也是从这“笑”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写在其中的哀与怒,以及对社会中薄凉的人性的控诉。
(3)孔乙己作为一个读书人,写得一手好字,能知道“回”字的四样写法,站在今天的立场,这绝非毫无本事之人。但他确实也有迂腐之处,不愿放下读书人的架子,死要面子,可以说,是封建文化教育造就了他的悲剧。但是他在文中,并不是唯一的悲剧,不难想象,在这个阶级分层的社会,每个笑别人的人都会成为被笑者,薄凉是社会的本色。国民精神的麻木愚昧、冷酷无情,正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孔乙己只是这悲剧中的典型。2.请你根据上述分析,简要说说本文主旨。
明确:作者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这位生活穷困潦倒,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氛围“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的精神状态,从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目标导学五:把握文本写作技法
这篇文章以酒店小伙计的视角叙事,说说从该角度叙事的好处。
明确:这篇小说以一位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的口吻,不动声色地讲述着孔乙己的凄惨遭遇,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深沉的批判力量。值得注意的是,叙述者“我”实际上又是以一位对社会人生有着丰富体验和深刻认知的中年知识分子的口吻,回忆着二十多年前发生的一幕幕景象。——经过了二十多年的世事变迁,当年的小伙计早已人到中年,并远离了鲁镇和咸亨酒店,却仍然对穷困潦倒中的孔乙己及自己在当时对待孔乙己的态度念念不忘,其中复杂的内心隐曲是可想而知的,但作者又刻意隐藏了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只是以一种含蓄平淡的口吻徐徐道来,增添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三、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优点:教学时从小说文体特征入手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注重对小说发展及高潮部分的细节进行详细分析,引导学生把握小说人物形象,探究文章主旨。
不足:1.本文知识点众多,有许多知识点尚有缺漏,宜视情况作相应补充。
2.由于学生难以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教学过程中需对时代背景进行相应的解说,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6.变色龙
教学目标
1.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把握课文大意。2.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把握其心理活动,分析其形象。
3.了解讽刺小说的特点,品析其主要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变色龙是什么吗?(展示变色龙图片)
变色龙是一种生活在热带森林中的爬行动物,样子十分奇特,它最大的特征是能根据所处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身的颜色,从而达到保护自身的目的。不过,今天我们的任务可不是认识这种动物,而是认识一种像变色龙一样的人。大家也许会问,难道人也会变色吗?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看看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采取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犀利的笔锋直刺罪恶的社会,揭露小市民的庸俗和丑恶,抨击反动统治,批判黑暗的现实。
作品背景:《变色龙》作于1884年,正是在俄国民意党人刺杀亚历山大二世(1881)之后,亚历山大三世一上台,在竭力强化警察统治的同时,也搞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一层面纱。在这个时代,警察再不是果戈理时代随意用拳头揍人的警棍了,而是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干着献媚邀功的勾当。契诃夫刻画的警官奥楚蔑洛夫正是沙皇专制统治下警察的缩影。
目标导学二:阅读全文,梳理故事情节
1.阅读全文,说说本文故事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明确:故事围绕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案件,探究狗的主人是谁展开的。
2.小说中,随着“狗的主人是谁”的猜测不断改变,奥楚蔑洛夫的态度和裁断也左右摇摆,请你结合课文思考探究第一题,梳理本文故事情节。
不知是谁家的狗——错在狗——弄死狗,惩罚主人
将军家的狗——错在被咬的人
不是将军家的狗——错在狗——教训狗及其主人
也许是将军家的狗——错在被咬的人
不是将军的狗——错在狗——弄死狗
是将军哥哥的狗——错在被咬的人——恐吓赫留金
目标导学三:分析文章,初步把握人物形象
1.从奥楚蔑洛夫的态度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奥楚蔑洛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可以看出奥楚蔑洛夫是一个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势利警官形象。
【教学提示】
辨析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2.文中为了刻画奥楚蔑洛夫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形象,运用了大量人物描写方法,请你结合文本具体的语句做简要分析。
(1)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
明确:运用外貌描写,句中“军大衣”是沙皇警官的标志,也是他装腔作势、用以吓人的工具,交代了奥楚蔑洛夫的身份。
(2)“你把这条狗带到将军家里去,问问清楚。就说这狗是我找着,派人送上的。告诉他们别再把狗放到街上来了。”
明确:运用语言描写,强调狗是自己找到的,这是邀功的小人的谄媚姿态,表现了奥楚蔑洛夫趋炎附势、当面说谎的特点。
(3)“他哥哥来啦?是乌拉吉米尔·伊凡尼奇吗?”奥楚蔑洛夫问,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
明确:运用语言、神态描写,句中“洋溢”是充分流露的意思,形象刻画了奥楚蔑洛夫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的丑态。
(4)“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
明确: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写出了奥楚蔑洛夫力图保持自己的威风,但对于自己不光彩的表演,又有些难堪的情态,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沙皇走狗夹着尾巴狼狈而逃的形象。
【教学提示】
文中运用人物描写的地方很多,这里仅作抛砖引玉之用,教师宜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多角度把握奥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
目标导学四:把握细节描写
1.细节描写是本文突出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警官奥楚蔑洛夫脱穿大衣的细节描写,想想这些细节表现了什么。
明确:(1)当人群里有人说“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警官奥楚蔑洛夫一听,吓出了一身冷汗,一个脱大衣的动作,一句“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掩盖对初判的惴惴不安和出尔反尔的狼狈相,为他若无其事的否定原判作掩护。
(2)当人群里有人说“没错儿,将军家的!”警官又吃了一惊,赶紧叫巡警给他穿上大衣。由“脱”到“穿”,反映了奥楚蔑洛夫的恐惧心理,穿大衣只是一种掩饰窘态的动作。
(3)文末写奥楚蔑洛夫处理完狗咬人事件后,恐吓了赫留金,裹紧大衣走了。这里第四次写大衣,与开头相呼应。文章通过一脱一穿,一热一冷的细节描写,反映出人物的复杂心理活动,也表现了奥楚蔑洛夫反复无常、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丑态。
2.文章几次写到赫留金的手指头?想想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什么。
明确:(1)赫留金“举起右手,把一个血淋淋的手指头伸给人们看”“血淋淋的手指头”表明赫留金作为一个受害者的身份。把“手指头”比作“一面胜利的旗帜”,因为赫留金把它作为要求主持公道,甚至要求赔偿的证据。(2)奥楚蔑洛夫听人群里有人说是将军家的狗时,就对赫留金的手指头做了新的结论。“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想得到一笔“赔偿费”,这判断使赫留金由受害人转眼成了敲诈者。(3)在人群里又有人说“没错儿,将军家的”时,奥楚蔑洛夫训斥赫留金“你这混蛋,把手放下来!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这时赫留金手指头的“蠢”“不好”成了冒犯名种狗的罪证。(4)奥楚蔑洛夫当着普洛诃尔的面赞美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哈哈哈……”这时赫留金的手指头成了活该被咬的对象,由于将军的权势,不但狗成了可爱的,连咬人都成了美德。
小结:总之,手指头的细节描写写出了赫留金的命运和遭遇,它反映出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卑劣品质,突出了沙皇统治下社会的黑暗。
目标导学五:分析讽刺艺术,把握文章主旨
1.作为一篇讽刺小说,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现讽刺艺术?
明确:夸张。讽刺小说往往离不开夸张,本文也是如此。在短短的时间里,随着狗的主人的身份不断变化,奥楚蔑洛夫的态度也发生了多次变化。变化之快,跨度之大,令人瞠目。夸张手法的巧妙运用,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比。奥楚蔑洛夫面对狗主人身份的变化,不停地改变着自己的态度,时而威风凛凛,时而奴颜婢膝,一会儿痛骂小狗是“疯狗”“下贱胚子”,一会儿又夸小狗“名贵”“伶俐”,前后矛盾,对比鲜明,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使小说的喜剧效果更加突出。
2.自然界中变色龙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色,是出于生存的本能。而奥楚蔑洛夫几次变色又是为了什么?作者通过他的言行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明确:奥楚蔑洛夫之所以几次变色,是因为他不敢得罪权贵,哪怕仅仅是权贵家的一条狗。这样的一个小官僚,面对一般群众的时候,他往往会摆出一副官架子,在众人面前拿腔作调、作威作福。而面对权贵,却是一副奴颜婢膝的样子。这样的人物是当时社会的必然产物。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小官僚,为了生存,不得不用丧失人格和尊严来换取生存的空间。这样的人物虽然可恨,但作者批判的锋芒其实更多的是指向当时腐朽专制的社会,指向孕育这种奴性人格的土壤。透过这条“变色龙”,我们看到了当时俄国社会中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腐败风气,看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黑暗与腐朽,也看到了作者对这类社会现象的深恶痛绝和辛辣的讽刺。
3.小说结尾写道:“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厂走了。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那群人笑什么呢?为什么笑?由围观的群众和当时的环境,可以看出俄国社会的哪些弊病?
示例:甲生:笑赫留金事与愿违,他本来想得到赔偿,结果却是一场空。
乙生:笑赫留金偏偏遇上了奥楚蔑洛夫这样一个警官。他见风使舵,媚上欺下,一副统治者奴才的嘴脸;笑赫留金偏偏遇上了这样一条狗。如果这狗的主人不是将军的哥哥,结果就不一定这样了。
丙生:笑这个社会里,一人得势,鸡犬升天;笑当时穷人不如富人家的一条狗。
对围观群众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当时小市民阶层的麻木、庸俗、愚昧,也揭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病态。社会环境的冷清、萧条,这正是军警宪兵当道的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的写照,交代了“案子”发生的社会背景。
4.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文通过叙述警官奥楚蔑洛夫在街头处理狗咬人事件的经过,塑造了一个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变色龙”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当时沙皇俄国的黑暗社会现实,无情地鞭挞了沙皇走狗的丑恶灵魂,也揭示了小市民阶层的麻木、庸俗和愚昧。
三、板书设计
附势、媚上欺下沙皇俄国:社会黑暗,
沙皇走狗灵魂丑恶
小市民麻木、庸俗、愚昧
教学反思
优点:1.通过人物前后的态度变化引导学生探究人物形象,进而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揭示小说的主题。
2.教学环节清晰流畅,层层推进,利于学生学习。
不足: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独立思考及表达的机会较少,偏向知识灌输,后续教学中需调整。
7.溜 索教学目标
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感知艺术手法。
3.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是世界三大峡谷之一。峡谷的东面是被称为“万瀑千湖之山”的碧罗雪山,西面是中缅边境千里边防的高黎贡山,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怒江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江,从前主要靠“溜索”桥。那么,什么是溜索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跟随作者的描述去感受这种让人惊心动魄的过江方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主要内容
1.小说的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明确:开端:马帮抵达怒江边,等待溜索过江。发展:马帮的汉子们决定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高潮:在首领的指导下胆战心惊地溜索。
结局: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2.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一个首领带领马帮一起溜索过怒江。
目标导学二:关注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1.这篇文章人物众多,有马帮的首领、首先溜索的精瘦短小的汉子以及马帮中的其他人。这些人中,谁才是文章的主人公?
明确:马帮的首领。
2.首领是一个怎样的人?默读课文,从文章找出描写首领的语句,分析首领的形象特点。
(1)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明确:“稳稳”“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对比,衬托出首领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2)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
明确:溜索前首领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他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
(3)(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明确:带“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体现了首领对他人的关爱。(4)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
明确:首领打着尖细的呼哨,“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最后一个溜索,这些行为都表现出首领非凡的身手、粗犷的为人、领袖的气质。
总结:首领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具有领袖气质的人。
目标导学三:跳读课文,分析环境的作用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反映环境特点的语句,分析这些语句的表达作用。
1.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
明确: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相结合,写出了怒江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方面的细节描写充分抒发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让读者如临其境。
2.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明确:牛溜索前“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溜索中“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逼真地描写出牛溜索前后惊恐失态之状,它们和等待溜索的“哀哀地叫着”的牛们一起烘托出峡谷的险恶;而这些牛们又反衬出这些赶牛溜索的汉子们的沉着、果断。
3.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扩一扩腮,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明确:牛们溜索后急急地要离开峡谷边显示出它们仍然惊魂未定,从侧面烘托出怒江峡谷非同寻常的险恶。
总结:本文既有多感官多角度描写,又有对比烘托,既突出了怒江峡谷环境的险恶,又表现出了马帮汉子们的从容不迫、沉着稳重的特点。
三、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优点:将小说的三要素分为三个目标一一分析讲解,让学生在把握文章内容、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突出环境特点的表现手法也有一定的了解。
不足:本文语言简洁凝练,选词炼字颇为考究,由于时间限制,只对突显主人公形象的语句作了重点赏析,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本语言特点。
8.蒲柳人家(节选)
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
2.分析文中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3.品味小说中精彩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古典小说《水浒传》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总是那样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蒲柳人家》中也有一位绰号叫“一丈青”的大娘,她又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感知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快速浏览课文,根据相关情节,自拟标题。
明确:第一节:(1)何满子被拴葡萄架;(2)一丈青迷信请人绣肚兜;(3)一丈青大闹运河滩;(4)一丈青妙手救病人;(5)一丈青百般疼孙子。
第二节:(1)何大学问威震古北口;(2)何大学问仗义热肠;(3)何大学问请师教孙子;(4)何大学问怒拴何满子。
目标导学二: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1.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分别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明确:何满子:机灵顽皮,聪明伶俐,纯真稚气,关爱爷爷。
一丈青大娘:爱憎分明,泼辣大胆,溺爱孙子,勤劳善良。
何大学问:仗义疏财,慷慨豁达,侠肝义胆,好说大话,喜戴高帽,重视知识,向往美好生活,有民族气节。
2.在这几个人物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请用“我喜欢______(填人物),因为______”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示例:我喜欢一丈青大娘,因为她性格粗犷、豪爽、充满正义感,当看到几个纤夫“赤身露体”,一丈青大娘为了“不能叫你们腌臜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而狠狠地教训了这几个纤夫,直到船老板请来了当地几位有头有脸的人物说和了两三个时辰才放过他们,的确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势,也体现了她的热心肠和一身的正气。
3.你还在哪部作品中读到与文中女主人公类似的人物形象?试分析她们性格的共同之处。
示例:《水浒传》中的扈三娘、孙二娘、顾大嫂。共同点:泼辣、能干、有正义感。
目标导学三:把握文本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形象生动而又准确传神,富有文采和趣味性,请结合相关语句具体分析。
(1)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
明确:这句话以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表明何满子在奶奶一丈青大娘心目中的地位,凸显了一位爱孙如命的奶奶形象,用语活泼凝练,充满乡土气息。
(2)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
明确:这句话继承了中国传统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押韵和对偶,多用四字句,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起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
目标导学四:把握文本主旨
再次通读文章,归纳本文主旨。明确:这是一篇洋溢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小说。它就像一幅风俗画,展示了20世纪30年代冀东运河一带农村的风景习俗和世态人情,赞扬了淳厚朴实的劳动人民的热情正直以及肝胆相照、扶危济贫的美好品格。
三、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优点:将分析人物形象和品味语言作为这篇课文学习的两个突破点,并注重利用开放式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不足:教师引导和归纳较欠缺,课堂节奏略拖沓,对学生整体把握知识要点有一定影响。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春》 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一等奖09-12
《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两课时教案09-12
《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教案教学 孔乙己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09-12
《孔乙己》教案以及教学反思 孔乙己教学反思课后反思09-12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与反思09-12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计划09-12
《孔乙己》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孔乙己优质课教学反思简短09-12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教案及反思 《孔乙己》教学反思课后反思09-12
孔乙己九年级语文教案孔乙己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孔乙己》优秀教学设计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