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理念

时间:2023-09-14 13:36:37 文档下载 投诉 投稿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一课,它是高中写景抒情的散文开篇作品,所以它的教学对后面的学习有引领作用。要重点突破情景关系的教学。

      二、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于今后的学习中。

       2、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本文领略情与景的关系,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3、学会赏析散文中的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为景与情的关系的赏析,以及文章的语言特色。

       2、难点为品味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手段:ppt课件

      五、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基本方法。

       2、引导学生领会本文的思路、线索以及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本单元开始学习散文。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哲理散文。其中抒情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

      《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物色三动,心亦摇焉。”有人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抒情散文主要以写景抒情的散文和托物言志的散文为主。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从《背影》中我们就知道:朱自清的散文讲究“真就是自然”,力求“回归朴素,回到自然”,以为“藻饰过甚,真意转晦”,所以他的散文几乎达到了返璞归真的境界。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月色下的荷塘去领略其中真意。

      2、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整体把握原文。

        A、阅读中圈画出直接抒发作者思想情感的词语、句子或语段。

        B、阅读中勾画出本文描写的景物及其主要特点:时间、地点、景物(主要景物)

        C、阅读中圈点出本文的主人公和主要事件。

       (2)引导学生先从大处把握原文

        ①作者思想感情:“心里颇不宁静”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得自己是一个自由的人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归纳:A、忧愁(从头到尾贯穿始终)

              开头: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中间:美景乐事都无法根本排遣内心淡淡的忧愁

              结尾:回到现实,不得宁静自由

      B、欣喜:因欣赏荷香月色而获得心灵的自由

      想起江南采莲嬉游的自由幸福的乐事而向往

        ②细读片段,抓住景物及其总体特点(指导学生把握关键词)A、荷塘边小路的景:  阴森  暗淡

      B、月色下的荷塘:    静    美

      C、荷塘上的月色:    静  和谐  美

      D、荷塘四周:        阴阴的  没精打采  热闹

      ③人物:“我”——抒情主人公

      ④事件:

      A、我散步欣赏荷塘月色(中心事件)     

      B、江南采莲旧俗(联想的相关事件) 

      (3)细读课文,把握关键句,小结文章

        ① 思路A、家中——出门——走在路上——欣赏荷塘——联想江南——回家

      B、心里颇不宁静——淡淡忧愁——欣喜——淡淡的愁——无限感慨——向往江南——回到现实

      ② 线索

        A、夏夜游荷塘的所见所闻所感    B、我的心情变化

      ③联系写作背景,理解文中“心里颇不宁静”

      29岁的朱自清此时已是清华大学教授,前途无量,怎么会如此惆怅和苦闷?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朱自清在同时期发表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三)布置练习

      欣赏文中最精彩的段落,重点分析手法及精彩的词语和句子,要做旁批。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品味和赏析文中的精彩片段,重在引导学生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2、领会朱自清的心灵世界。(二)教学过程

        1、简要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文中最精彩的地方就是景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今天将重点通过品味文中的景物描写来揣摩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情感。

      2、讲授新课

        (1)检查上节课的课后练习的旁批情况,并让学生自主发表自己的看法。

                        A、我最欣赏的一种手法

      B、作者写得最精彩的句子

      C、我认为的最有表现力的词语

        (2)学生讨论之后,师生共同总结,赏析文中的手法多样及“三美”: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

      手法巧

      A.月下荷塘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比喻、拟人、通感

            a.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

      分析:形状相似,都是圆的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很句中有亭亭二字会有亭亭玉立、修长婀娜、灵动飘逸之感,写出了荷叶的风姿。

      b. “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三处比喻有何特色?

      明珠——晶莹剔透    纤尘不染

      星星——闪闪发光、忽明忽暗

      美人——用刚出浴的美人来形容露珠点点的荷花,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而想到荷花的质朴、清新、纯洁、淡雅和高贵、 纤尘不染、冰清玉洁

      c.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开着的--袅娜(轻盈多姿)  打着朵的--羞涩(娇怯不语)

      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d.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的妙处何在?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花香,如歌声,若有若无、轻灵飘渺,用听觉来写嗅觉,想像奇妙,写出了 荷香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美好情状。

         通感(移觉)。作者用歌声来比喻荷香,是因为荷香与歌声都是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荷香和歌声都是缕缕的、渺茫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钟书先生把它叫做‘通感’。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借助其他感官来写某种感官感知的特点,这叫通感,也叫“移觉”。文中就是借助听觉来写嗅觉感知的清香。

      B、荷塘上的月色

      以流水作比 ,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

      通过雾写月光:薄薄的青雾 ,雾的轻飘壮。

      通过荷花与荷叶写月色的朦胧:像在牛乳中洗过,像笼着轻纱的梦。 荷叶、荷花安谧、恬静的情状。

      以树影写月色:画,浓淡适宜 

      通过光与影的和谐写月色:和谐的旋律

      明确:巧妙借助比喻、通感和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写月色的恬静、朦胧。

          知识迁移:

      1看,现在每一个同学脸上都呈现出甜美的笑容。(视觉化为味觉)

      2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听觉和视觉的互通)

       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郭风《叶笛》)

      这个句子笛声里有嗅到的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看到的明亮的阳光,加上听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

       吴钩和柳叶眉坐在小堤上歇息,柳叶眉不知怎么心烦意乱地说:大哥,你给我吹个小曲儿,要酸酸的,甜甜的,凉凉的……” ( 听觉化为味觉 )      ⑤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的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把视觉转化为听觉写,化静为动,表现其优美温馨幽雅的境界)

        语言美(炼字极其精当)

      ( 可以让学生自由自在的赏析,重点赏析“泻”“浮”“画”及叠词 )

      泻——一个“泻”字,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

      浮——一个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

            画——“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② 叠词的使用 :增强韵律感,强化景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情感。

              “蓊蓊郁郁、远远近近、曲曲折折、高高低低、隐隐约约、亭亭、缕缕、脉脉、薄

      薄、静静”可以让学生选择分析自己认为最有表现力的词语,了解其表达效果。

        ③ 画面美

          A、月光下的荷塘:  宁静、优美、雅致

          B、荷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水、薄雾似纱、花叶如梦、黑影斑驳、杨柳如画、光影似曲 

          C、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喧寂相间

          D、江南采莲图:自由、热烈、奔放

        情感美

            淡淡的愁绪    淡淡的喜悦 

            分析情与景的关系:荷塘月色的美景烘托了作者忘却了一切烦恼的欣喜之情;

                              小路上暗淡的景烘托了作者内心的黯淡。

                              荷塘月色的美景反衬了作者内心淡淡的愁绪。

                              荷塘四周的热闹反衬了作者内心的抑郁不宁。

      (3)拓展迁移:一茎孤引绿,双引共分红。色奇歌人脸,香乱舞衣风。

      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灼灼荷花端,婷婷出水中。

      ——《咏同心芙蓉》杜公瞻。

      有人戏改:一茎亭亭孤引绿, 双靥灼灼共分红。风送暗香波乱影,相思况复两心同。

      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引导同学自主探究,不必强求一致。

        (三)布置作业:对比阅读周邦彦的《苏幕遮》,比较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异同,切实提

      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 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鱼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1、两篇文章都生动传神的写了荷花荷叶的美丽的形象,但苏写的是雨后初阳之荷,荷塘月色写的是月下雾中之荷,各有各的特色.

      2、用词精妙,能用荷花传神写照.苏白描写意,用”干、清、圆、举,四字,从不同侧面生动地刻画了雨后清荷的静态动姿,被王国维赞为“真能得荷花之情理者”。《荷塘月色》工笔细描,动词用得奇妙,比喻、比拟、通感、应衬用得绝佳,描绘了生动的形象,创造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丰富赡的情意。

      3、情境交融是两篇作品的共同特点。《荷塘月色》发挥散文的特长,表达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展示了多种艺术技巧。《苏幕遮》则虚实相济,言有尽而意无穷,把诗歌言近旨远、语短情长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五、教学反思:本文的教学始终注意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同时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散文的方法,效果显著。但学生对通感的手法理解及运用都不到位,有待强化训练。另外学生对情景关系把握尚好,但细致分析其中情味还不到位。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理念】相关文章: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范例09-14

《荷塘月色》优秀的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09-14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及反思09-14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集锦 荷塘月色教案一等奖教案09-14

《荷塘月色》优秀的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教材分析09-1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全解09-14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理念09-14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一等奖教案09-14

布鲁纳“发现学习”教学模式 布鲁纳发现教学四个步骤09-14

简析发现式教学法 说明发现式教学法的优缺点09-14

发现教学法 发现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的区别09-14

布鲁纳发现教学法 布鲁纳发现教学法教学案例09-14

《四季》教学反思 《四季》教学反思优缺点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