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优秀的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时间:2023-09-14 13:31:07 文档下载 投诉 投稿

      《荷塘月色》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

      《荷塘月色》的教学设计1

        一、课文内容分析:

        《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之一,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词语的解释和理解比较容易;但__的写景抒情都比较细腻和朦胧,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必须到位,所以必须先让学生结合注释熟读作品,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作品的景物和情感特色,体味作品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的意象和情感联想,从而带领学生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

        二、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基本感知写景抒情散文情景融合的特点,领略情景交融散文的妙处,掌握此类散文的欣赏及分析方法。

        2、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整体感受__的意境,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听录音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3、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来突破学习的难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读课文感受荷塘月色美景,并获得美的享受。

        三、教学重点:

        (1)欣赏和分析作者通过运用修辞手法、叠词等达成的对荷塘月色的成功描写。

        (2)讨论理清作者喜与愁相交织的感情线索。

        四、教学难点:

        作者在作品中流露的“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相交织”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策略

        1、诵读与赏析相结合;

        2、采用小组讨论法进行教学。

        六、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初步感知课文;2、品读课文第二部分(写“荷塘”“月色”的4、5、6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荷花以其高洁的形象深为中国人所喜爱,无数的文人墨客为之陶醉,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可以说,荷花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而优美。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写荷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板书)

        二、解题

        1、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__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2、写作背景: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__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三、听课文录音,初读感知课文并划分层次

        明确:全文分三部分:

        一(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点明题旨)

        二(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三(7—10):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

        四、品读课文第二部分(4、5、6段)

        提问:听过录音,请大家说说,__集中笔力写荷塘月色的是哪几个自然段?(4、5、6自然段)

        (一)品读第4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

        1、请一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

        2、让学生为这一段文字取个小标题(结合文题归纳出最合适的——月下荷塘图)

        3、师:这段文字描绘了哪些景物?各自有什么特点?(板书)

        引导明确:

        细致描绘荷塘的容貌,顺序写出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

        (重点引导学生明确比喻和拟人的用法)

        先找出用了比喻的句子;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例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舒展、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圆形舒展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

        找出运用拟人的句子;例析:“袅娜”,本指草木细长柔软的样子,常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羞涩,意思是难为情,态度不自然,是专写人的情态的词。这两个词用来形容荷花妍媚多姿。

        4、赏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问: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我们把五官功能相互转换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又称移觉)。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小结:细致描绘荷塘的容貌,顺序写出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层次井然,委婉精细,栩栩如生,柔美动人。整段没有谈月,但处处有月。写荷叶、写荷花、写荷香、写荷波,都确然是在月光照耀下的。

        (二)品读第5自然段

        1、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

        2、让学生再给这段文字取个小标题(荷塘月色)  3、(略)比喻句赏析:

        师:在这一小节中作者也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等等。(“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的”不是比喻句)

        4、(重点)体会句子中词语使用的妙处

        这一小节中不仅仅句子用得好,一些字也用得非常巧妙。

        ①辨析:A、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B、薄薄的青雾浮(升)起在荷塘里。

        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明确:A、“泻”表现出月光似流水自上而下的动态“照”仅写出光线的照射。B、“浮”表现出雾气朦胧,“升”则失去朦胧之态

        ②析:“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画”,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师:(总结)可见,虽是一字之差,但表达效果却明显不同,意境也相去甚远。我们要以严谨的姿态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汉字,在用字方面要仔细推敲。

        5、析句: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一句转折复句是前几句描写月色的总结。作者又一次运用“通感”或“移觉”的修辞说法,把上文描写的月光、树影揉合在一起,在读者面前,既树立视觉形象又树立听觉形象,给读者以清新雅洁的艺术享受。

        小结:第五自然段,着力描写月色,先是正面写,后是反衬。多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工巧熨贴。有光有影,有明有暗,从月光的映照下又进一步写出了荷塘胜景。

        (三)品读第6自然段

        1、请全班学生朗读第6自然段

        2、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思考:

        有人认为,这一自然段并没有写月光,请说说认为这一段没有写月光的理由;有人认为这一段其实写了月色,请说说认为这一段写了月色的理由。

        3、小结: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所有的景物都是在月色笼罩之下的,似乎无一处写月,其实处处体现了月色。

        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

        4、学生比较这三段前后景的不同和情感的不同之处(稍点拨):淡淡的-喜悦-哀愁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荷塘月色》的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散文精练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学习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欣赏散文静静美的同时,感受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3、启发学生思维,引起想象,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情与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赏读式,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课件

        1、背景音乐

        2、图片:荷塘图、月光图、荷花图、星空图、月下树影图、荷叶图

        3、VCD片断: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断

        4、配乐朗诵录相片断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媒体显示:课题、背景音乐

        今天,我们要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关于作者我们并不陌生,他的佳作,大家能说出哪些?

        (生:《春》和《背影》)

        大家知道,朱自清是著名的,他还被誉为什么?

        (生:民主战士)

        对朱自清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他积极参加民主运动__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真实写照朱自清不愧是一位诗人,他的散文具有诗一般的意境,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荷塘月色》的重点,即文中那静谧清幽的美流露出是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情与景在散文中达到完美的结合。

        (二)讲授新课

        让我们一起先阅读课文,初步了解一下文中作者的行踪哪位同学能复述出作者出家门,去荷塘赏月的行踪。

        (生: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晚上在院子里乘凉,想起白天常经过的荷塘,决定去看一看于是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经过一条小煤屑路,作者来到荷塘,观赏月下荷塘的美景,看完荷塘,作者又想起《西洲曲》最后作者回家,推门进去,发现妻已熟睡好久了)

        刚才这位同学复述作者行踪,还有哪些细节遗漏了呢?

        (生补充:作者观赏荷塘时,在荷塘边观赏荷塘里的荷叶、荷花等等,然后观赏的是月色,最后还观赏了荷塘四周的景色,这才引起联想。想到《西洲曲》,刚才没有把观赏四周的景物交待清楚)

        同学的发言很好,经过后几位的补充,我们更为完整了解了作者的行踪,请看作者是:带上门出去→沿着荷塘是一条小煤屑路→观赏荷塘月色看四周→推门进去。  (一)细读课文

        重点赏读4、5自然段,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在了解作者之后,我们要进一步知道,__开头写了怎样的环境,创造出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体现一种什么心情?

        (生:当时在晚上十分安静,作者感到孤独,心情“颇不宁静”)

        颇不宁静的心情是__的文眼,__开头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交待了作者去荷塘的动机,也为全篇所体现的矛盾心理和思想感情定下了基调与下文关联的如小路的“幽静”,夜晚的“寂寞”,路上的“阴深”,月光的“淡淡”,以及惦着江南的“采莲”等等,象一条无形的纲,连接着全文的网,形成__的语脉,从而含蓄地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丝,揭示__的主题。

        荷塘小路有什么特点?

        (生:路曲曲折折;树蓊蓊郁郁;月光淡淡;小路上十分幽静)

        作者心情有无变化?

        (生:有变化开始比较忧愁“心里颇不宁静”,后来接近荷塘看到美景,有一丝丝淡淡的喜悦“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已”,“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同学们分析的很好,作者的心情起伏不定注意“且”字,且:暂时表达作者对现实不满,对自由向往,这一部分写作者去荷塘,在小路上散步,抒发了月下独处的感受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来欣赏这“静静的美”吧!

        赏读第4段

        刚才我们通过画面,陶醉在月下荷塘的美景,那么作者写月下荷塘,抓住荷塘中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作者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水,用了大量的比喻)

        回答十分准确,作者又是如何对其进行描写?

        (生:作者形容荷叶“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你能说说看荷叶与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何相似点呢?

        (生:荷叶与裙子在形状上十分相似,都是张开着样子)

        除了张开的样子相似,还有没有呢?

        媒介显示:芭蕾舞片断

        (生:噢,还有就是当舞女旋转起来裙幅舒展飘动,荷叶在微风吹拂下,也有起伏的动态美,相连的荷叶高出水面的姿态与亭亭的舞女的裙样)

        那么作者如何表现花的呢?

        (生:作者用“袅娜”、“羞涩”形容花,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袅娜”女子柔美,“羞涩”娇羞姿态写花像“明珠”、像“星星”,则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的洁白、明净、光亮)  几个比喻连用,其中本体相同,喻体不同称为博喻。

        媒介显示:星空图

        作者怎么描写荷香呢?

        (生:比喻,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这个比喻把嗅觉范围的“清香”和听觉范围的“歌声”联系起来共同点:两者(花香、歌声)给人的感觉都是时断时续,似有似无,因为歌声在“远处”、“高楼”上,这个比喻新鲜又能给人丰富的联想这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和转移称为通感。

        荷波和荷水又是怎么描述的呢?

        (生:“凝碧的波痕”比喻在月光下微风吹过密密的叶子的颜色和姿态,像凝聚起来的碧绿的波纹,静中有动,特别传神水:“脉脉”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荷水满怀感情)

        第4自然段的采用,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眼前景物栩栩如生,柔美动人,给人以具体、生动、鲜明的印象景物由静态写到动态,这一段虽然没有提及一个“月”字,然而却处处写月,处处体现了月下荷塘的景物。

        赏读第5段

        对月下荷塘的美景介绍完,作者笔锋一转到了荷上月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媒介显示:配乐朗诵第5自然段

        继荷塘之后,__着重描写月色是如何展开的?  (生:叶子和花上的投影→灌木丛和柳树上→总写在荷塘中的投影)

        用了哪些动词?好不好?为什么?

        (生:“泻”、“浮”、“洗”、“笼”、“画”

        泻:月光充沛,从高处落下

        浮:雾十分轻,扩散慢

        洗:花颜色十分洁白,鲜润

        笼:朦胧不可捉摸

        画:具有创造性的美感)

        分析的很好,朱自清不愧为语言大师,精练的动词,传神地写出景物的特点__还连续用了三个比喻各突出月光的哪些特色?  (生:“月光如流水一般”,这里刻画了月光流动、明净的样子。)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奶中洗过一样”,写出了月色中叶、花呈现出洁白、鲜润的特点。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写出月光照射下的叶和花的朦胧之美。

        月光在灌木丛中和杨柳上的投影为什么一个用“黑影”,一个用“倩影”?

        (生:因为灌木丛浓密,在月光下显得黑糊糊一片杨柳条稀疏,在月光下显得很美,这两个词准确写出了不同形象的特点)

        “月光”与“小提琴”有何共同点?如何体会这句话?  (生:这里运用通感把视觉和听觉沟通起来,它们的共同点是月色有明有暗,光与影相互配合,琴色有高有低,有急有缓,两者都给人以和谐的感觉)

        第5段着力描写月色,先是正面写,后是反衬,光与影相互衬托,月色美与荷塘美巧妙结合,明与暗十分协调通过比喻、博喻、通感等修辞手法,描绘了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而作者苦闷的心绪,也在这迷人的景色中暂时得到了解脱。

        第6自然段

        下面一段写荷塘四周的月色,以树为中心对象,还写了远山,灯光、蝉声、蛙声等等。

        文中“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什么意思?  (生:这说明苦闷与寂寞的心情,又涌上作者的心头,所以热闹一点也没有感染他,作者由欣赏静静的美的同时,又回到了淡淡的哀愁)

        (四)巩固新课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中描绘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点是月色与荷塘交叉,动的刻画与静的刻画相互交错,情与景交融,形成一副素雅、朦胧、静美的画面表现作者忧与喜的矛盾心态,抒发作者关心国家命运的感情。

        (五)再次欣赏重点片断

        同学们一起体会月下的荷塘,塘上月色的美景,深入体会作者淡淡的哀愁齐读第4、5自然段。

        媒介显示:月下荷塘图,背景音乐

        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散文情景的交融,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体现,下面我们就来实践一下,写一个抒情小片断《雨中校园》。

        (六)课堂小练笔

        媒介显示:作文《雨中校园》要求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抒情片断(字数300字左右)

        例文:天空在不知疲倦地下着雨,朦胧的雨雾将整个校园轻轻地遮掩了在这雨雾中,好像一切都那么遥远、渺茫,就像从浓雾里传来的笛声漆黑的山林里飘出的鸟鸣声,悠远而又让人神往此时,唰唰的雨声,错综而热烈,深沉而和谐。

        (七)布置作业

      《荷塘月色》的教学设计3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清全文结构,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认识通感到修辞方法,体会__中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关键语句理解__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学习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预习案】

        (一)、学法指导

        通过听朗读、学生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通过反复学生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预习内容  1、走近作者

        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时代背景:

        __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

        3、预习检查

      《荷塘月色》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__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方法:

        通过听朗读、学生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通过反复学生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请同学们看书本彩页部分的“近春园荷塘”,这是一大片碧绿的荷塘,荷花娇艳地盛开着,面对此等美景,诗人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周敦颐却独爱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描写同一事物反差如此之大,这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样的情?抒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什么样的独特情感!

        二、解题——整体感知

        1、问:大家觉得题目“荷塘月色”是偏正短语还是并列短语?为什么?

        明确:并列短语,因为第四段是写月色下的荷塘,第五段是写荷塘上的月色。

        2、朗读、播放配乐朗诵(要求学生听清字音,进入情景,体会__的感情基调)

        (1)请同学们朗读PPT展示的字词。

        (2)说说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理清__结构。

        明线: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月色荷塘——塘上月色——)、赏四周、回家门

        (3)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谓的语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是全文的“文眼”(“文眼”顾名思义就是__的眼睛,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文眼”就是__中最生动传神、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语句),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  (4你能找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吗?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交流探讨)

        1)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2)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3)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4)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明确:联系背景、文眼、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理解。

        1)句感慨自己平日身不由己,现在暂得宽余,流露出对黑暗环境的不满但又感到孤独、寂寞的心情。“且”字表明虽只是暂得解脱可又不能不立即逃离现实的心态,透一丝喜悦。

        2)句“但”字笔锋陡转,蝉蛙如此“热闹”也不能感染作者,依然难以摆脱绵绵的愁绪,照应了文眼“颇不宁静”。

        3)句“可惜”又从热闹的采莲盛说中返回了灰色现实,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4)句江南是作者的故乡,作者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和赞美江南灵山秀水的__,到清华后,常表达出思乡之情,“今晚”,寻求佳境,意在摆脱“不宁静”的心情,难以摆脱,身处忧烦,忆往怀旧,想借此超然于现实的重压之外,但这同样是不可能的。

        3、朗读全文,把握感情脉络:不宁静——找宁静——暂得宁静——失宁静——回到现实的不宁静中来。

        4、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第4~6段。

      《荷塘月色》的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理清全文的结构,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内涵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对生活语言的巧妙加工。  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体会__中“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难点:

        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

        茂密的荷叶--多姿的荷花--荷香--叶花颤动--流水

        体味作者的匠心:

        1、动静结合,“静”是“动”的瞬间表现。

        可见与可想结合,写出散文的`神韵。如:荷叶田田--水脉脉含情

        2、__的线索是什么?

        经线:欣赏荷塘月色前后的心情变化。纬线: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

        3、“通感”的特点及其作用:

        A、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本体--花香(嗅觉)喻体--渺茫的歌声(听觉)

        C、作用: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生动形象。

        D、相似点:立于微风中嗅馨香(时有时无)--听远处高楼传来的歌声(时断时续)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A、请学生熟读课文;B、背诵4-6段。

        第一课时

        导入课文:

        具体介绍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更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__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听《荷塘月色》的配乐录音带:

        作品结构分析:  全文共10个段落,每段都有其独立的内容,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从扣文题的主体文字与宕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来看,这10个自然段还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把__的基本框架弄清楚了,有助于我们对内容的分析和对主旨的探索:

        缘起: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去荷塘: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观荷塘:第四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五段:塘中的月色。

        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离荷塘:第七、八、九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十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看:

        第一部分:(1)写观荷缘起。(情)(引子)

        第二部分:(2-6)写荷塘月色。(景)(主体)

        第三部分:(7-10)写景中人。(情)(尾声)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布置作业:1、背诵4-6段;2、阅读课后附文。

        第二课时

        检查作业:

        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对其中有代表性的进行分析,让学生反复体会:

        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分析:这是分量很重的一笔,可见“文由情生”,本句是“文眼”。

        问:起笔这样写是什么目的?

        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即,欲排遣苦闷之情。

        第三段中路上的一段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

        分析:此段抛开写景,句句都是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__的主题呢?

        明确:A、抒写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里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蕴涵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B、这“情”没有离开“景”,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

        3、第三段最后一句:“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分析:A、这是过度句,提示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B、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

        三、解析第四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

        1、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顺笔写及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以及流水。层次井然,形象精确。

        这是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来写的。

        以上是顺序特点,细分析,还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

        A、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回答,读进去)而且,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扬静而情动。

        B、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了散文的神韵。所谓“可想”,是指由“可见”引起的合理联想,把不可见的景物写得很有风采。

        通感的运用:(详见前重、难点“通感”部分)

        五、请学生自己赏读5、6段:

        欣赏的重点可放在对某些字词的品味上,也可以研究一些极有感情特色的比喻句上: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精确在哪儿?

        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里的比喻与拟人,准确形象,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为什么不割爱呢?

        六、小结全文:请学生说说自己对__主旨的理解。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思考练习、本课《课课练》。

      《荷塘月色》的教学设计6

        一、学情分析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散文,也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在写景中抒发出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学生是容易入景的,但入情即难,而且对语言和景物层次的精妙之处难以感悟,因此在教学时先详细叙说__写作的时代形势和作者的复杂心境,让学生通过联想产生历史的想象,再紧扣作者情感的变化揣摩语言的运用和意境的美。

        二、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__的脉络,理解__的主旨。

        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三、教学重点

        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四、教学过程

        课前:

        ①学生查阅有关时代背景的资料;

        ②学生仔细阅读__,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__结构。

        课堂:

        ①分小组讨论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__结构,仔细思考__的文眼、线索及全文的感情脉络。

        ②重点分析课文四五六自然段,品味__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课后:

        ①整理课堂笔记。

        ②限时做《导学和同步训练》上的有关题目。

        ③仿写: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写一段写景的文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内容:  1、自读课文,准确认读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背景

        3、全文写景状物的特点

        导入新课

        1、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

        《背影》、《匆匆》、《春》

        2、理清脉络,整体感知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感受

        明确:线索:作者的行踪变化+情感变化

        3、文眼:颇不宁静  为什么?——结合背景

        文眼:心里颇不宁静

        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

        分析思想感情:

        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现实——对美好追求的寄托

        4、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

        5、行文线索

        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情—景—情,这正好像一条经线,而对荷塘景色的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因此,__有两条线索,一明一暗。

        明线:游踪(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回家)

        暗线:情感(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

        6、语句赏析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起笔的目的是什么?可联系撰文时间启发学生讲讲有关大革命失败情况,说明作者思想状况,弄清他为什么要写荷塘月色之美,发思古之幽情。  2、第3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此段抛开了写景,是否偏离了__的中心呢?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痛楚心态,蕴含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实际上,这“情”离不开“景”,正是在那幽僻路上,抒发“独处”之情。

        (十)小结本课内容

        (十一)布置作业:重点阅读课文四、五、六自然段,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荷塘月色》优秀的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荷塘月色的优秀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优秀教学设计的教学法09-14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荷塘月色的教案设计09-14

《荷塘月色》课程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过程09-14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课文教案09-14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方案09-14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范例09-14

《荷塘月色》优秀的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09-14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及反思09-14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集锦 荷塘月色教案一等奖教案09-14

《荷塘月色》优秀的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教材分析09-1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全解09-14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理念09-14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一等奖教案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