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课程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过程

时间:2023-09-14 13:26:41 文档下载 投诉 投稿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和行踪,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 其严谨的结构。

      2、通过揣摩、品味本文精练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拟人、通感、叠字等形象描 写景物、表情达意的方法。

      3、通过把握文章主旨,学习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揣摩《荷塘月色》中典雅清丽、传神的语言,认识情与景的交融, 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方法及其艺术效果。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矛盾心理,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 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四、预习提纲:

      1.通读全文,结合课本注释批注生字词;找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和行踪,理清文 章结构。

      2.了解作家作品及散文的文体知识。 3.结合《采莲赋》和《西洲曲》中的注释,并作简略翻译。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在一次“中学生最喜爱的十大课文”问卷调查中,名列榜首的是《荷塘月色》。

      它是大家熟悉的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先生的作品。 初中时,大家学过他的散文《春》 《背影》。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先生的优美散文 《荷塘月色》,看看作者是怎样用 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这“荷塘月色”美景的。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请学生起来介绍朱自清其人及其主要作品,然后用课件补充朱自清的相关资

      料。

      三、朗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文意,体味课文的美。

      自学指导一: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后,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 找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和行踪,理清文章结构。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乘凉Chéng xi è屑踱duó着点zhuì缀颤chàn动 霎shà时 敛裾 li?n j ūyuàn女 纤xi ān

      袅娜 niǎo nuó qiàn jǖ

      2、听完朗读,你对这篇文章的感受是什么? 师生互动活动一:学生畅谈对这篇文章的感受。 教师归纳小结:主要美在三方面:景物优美、感情真挚、语言新而不失自然。

      1)、写景。

      由文题可以知道,本文主要写什么景?(写 “荷塘”,绘“月色”)由此看来,标
题是什么短语?(并列)写荷塘和月色的文字各集中在哪段?学生明确:    45

      6 段。景美、语言美,第 2 节课深入探讨。

      2)、感情真挚:本文既是写景散文,也是抒情散文。 生生互动活动一:找出文章中表示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理清作者心情的变化。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表现作者内心思绪变化的句子有:这几天心里颇不宁 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 色好了(渴求宁静) ——456 段未直接写出作者的心情, 但通过作者对荷塘、 月色优美景色的描写,可以感受到作者暂时沉浸到了在优美景色中而忘记了烦 恼,寻得了片刻的宁静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片刻宁静得而复失,

      过渡极为自然)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心境回 到现实)。

      从行踪 空间上看,作者从家里出来,经小径到荷塘,最后又回到家里;从情感 上看,作者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求得片刻宁静——走出宁静      心境回

      到现实。形与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这种圆形结构, 说明作者无论如何也摆脱不 了苦闷忧愁。由此说,本文的文眼句是?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颇不宁静的心情是文章的文眼, 文章开头写道 “这几 天心里颇不宁静” 交待了作者去荷塘的动机, 也为全篇所体现的矛盾心理和思想 感情定下了基调与下文关联的如小路的 “幽静”,夜晚的“寂寞”,路上的“阴深”, 月光的“淡淡”,以及惦着江南的“采莲”等等,象一条无形的纲,连接着全文 的网,形成文章的语脉, 从而含蓄地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丝, 揭示本文的主题 (板书) 行踪:带上门出去→沿着荷塘是一条小煤屑路→观赏荷塘月色看四周→推门进去 情感的变化: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超脱——不宁静

      全文分三个部分 :

      第一部分 (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 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 (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主体)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偏重抒情)

      四、布置作业:熟读 456 段,试着圈点文中的精彩语句,体会作者所描绘的 美景。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本节课主要完成课文 456 段的阅读鉴赏。通过揣摩“景语” ,弄 清文章的写景特点。

      一、导入:鉴赏、分析课文 456 段的景物描写部分

      (一)    阅读鉴赏第四段 自学指导:

      1.指名一个学生朗读

      2.这一段写什么景,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来写?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3.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来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 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这句采用那种修辞手法? 采用了比喻,舞女的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这个比喻是 “多边 ”的,即 它不仅表达了 “荷”的高贵,还传达出它的标志,典雅,圣洁,飘逸,灵动,清峻 等魅力,使叶子产生了动感, 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 具体。

      “亭亭”与前面哪个词相呼应? 与“高”相呼应,因为叶子出水很高,才能清晰地看见叶子舒展的样子,作者才 会联想到舞女的裙。

      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 儿的”本 句又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 “羞涩”写荷花含苞 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 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本体相同,喻体不同, 构成博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 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 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 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3“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本句运用了 比喻修辞格,为什么把荷花比喻成一粒粒的明珠、 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 呢?

      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点缀着”的,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 ?白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碧天”里的“星星”相似; 荷花是“袅娜”、“羞涩”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态与色泽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 。 小结:上面作者通过叶子、花,描绘了荷塘的静态美,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荷 塘的动态美。

      4理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 请同学分析这一句的比喻特点: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 渺茫的歌声似的。”写荷香的时候,开始写动态,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 这微风是一阵阵的,所以写香味的时候用了“一缕缕” 。作者写到这里为了让我 们更好地感受到它,用了一个比喻。说它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远处传来的 歌声可能受到这样那样的阻挡,当传到我们耳朵里的时候是怎样的?对, 是断断 续续的。我们分析下这句比喻的本体是花香(作用于人的嗅觉) ,而喻体是渺茫 的歌声(作用于人的听觉),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置”到听觉上合理吗? 合理:而且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形象生动。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风中 的赏花人嗅那馨香,时有时无,这种体验是真实的;听那从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 时断时续,同样是真实的体验。这两个 “真实”便把不同类的感官功能沟通了,表 明朱自清先生已完全沉浸在美景之中, 全身心地去欣赏了。这种表现手法,修辞 学上,叫做通感。这种手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经意地用到。 (出示课 件) 举例:(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文中还有一处“通感“修辞的运用,找出加以体会。 (3)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同梵娜玲上奏着的名 曲。(视觉转为听觉)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通感”即为: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 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也叫“移觉” 。 通感在文中的作用:这些通感的运用,把荷塘超脱人世的迷人境界,描绘得迷迷 离离,令人情动神摇,使意境渲染得更有淡远静穆、归朴返真的诗趣。可见比喻、 通感的大量运用,使作品语言在清丽的色调之中,又蕴藉着一种淡远静穆的韵致, 这种含蓄不尽的韵致也显示出一种典雅的美。

      5“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穿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 中的 “颤动、闪电、霎时、穿过 ”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微风过处一刹那间,荷 塘的整体形态,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观察仔细,用词的精妙之处。 ⑥“一道凝碧的波痕 ”,就给人一种船航行留下的痕迹的感觉, 作者表达得生动传 神。

      ⑦“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 怎样理解?

      “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 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 “风韵 ”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 “脉脉”有情, 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很精彩的一笔。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

      【小结】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作者从形态、动态、静态多个角度 为我们描绘月下荷塘的美景,使自己的心得到了暂时的放松和慰藉,具有了 “淡 淡的喜悦 ”之情。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朗读品 味。

      5.齐声朗读课文第 4 段,品味其写景特点。

      (二)诵读鉴赏第 5 段(仿照第 4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 自学指导:

      1.学生朗读。

      2.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 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3.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 (如:“泻”“浮”“洗” “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 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 的轻飘状态。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 ,写出了 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4、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 ?有无深层含义 ? 学生讨论明确:“酬民”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至 于它的深层含义应该联系作者的心态来看, 他不希望过于激烈的行为, 他喜欢一 种平和的心态, 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 他做不到投笔从戎, 他要寻找安宁平 和的生活。对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心态。

      5.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 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 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 使难状之 景如在眼前。请同学们看着幻灯片展开想象,进入情景,朗读课文。 (播放幻灯 片 12

      6.齐声朗读第 5 段,体味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 明确:除传神的动词运用外,还用了正反结合、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三)诵读、鉴赏第 6

      自学指导:

      1.齐声朗读。

      2.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 与课文第 2 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 (阅读比较后回答)

      学生讨论明确: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 2 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 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 显然,抒情效果跟第二段不一样。本段用反衬手法表达作者内心的寂寞。

      3、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 学生讨论明确:作者想寻找美景,使自己宁静,平息自己矛盾的心态而不得,当 然伤感。

      4、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 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 ,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 平实自然。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 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小结:叠字叠词的运用, 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 而且照应了第 2 段中“蓊 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三、布置作业

      1.背诵 46 段。

      2.阅读全文,进一步了解全文的结构及作者的感情基调。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 456 段写景的特点、讨论第三部分的作用,概括主题。

      一、 导入,检查背诵(抽查 12 名同学)

      二、总结 456 段写景的特点。

      1.提问:平常我们见到的写荷花的文章大多是浓艳明丽的,本文描写的景色却是 素淡的,朦胧的。景语即情语,试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讨论明确: 作者夜游荷塘是为了摆脱 “心里颇不宁静”,追求刹那间的安 宁。作者笔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在作者眼中, 荷塘景色“恰是到了好处” ,不浓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样的调和适中安 逸。追求刹那间的安宁正是为了暂时忘却, 分明曲折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 满。荷塘景色越宁静、安逸,越反衬心里“颇不宁静” 。作者把这种情感很自然 地融入这月下荷塘的美景中。

      三、    学生朗读第三部分,

      自学指导:1 提问: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 但蝉声和蛙声 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 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 似乎可以收尾, 为什么还 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 《西洲曲》 情景的文字?试结合语境谈谈自己的看 法。

      学生讨论明确: 从全文看, 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 刚游完荷 塘,由荷花想到采莲,这顺理成章。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 ,于是作 者又回忆历史, 描绘出了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 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 更表现 了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可是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历史只能想想而已。 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西洲曲》是以谐音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 痛苦。犹如两幅画图,形成了“冷”与“热” 、“静”与“动”的强烈对比,写出 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 点睛之笔,既是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 所在。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 心情。

      自学指导 2、“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 ,“这”是指什么? “这”指流水这是一首情歌。“莲子清如水”'就是“怜子情如水” 的谐音。

      自学指导 3、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 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

      学生讨论明确: 一方面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 但主要目的还是以静写动, 以 静来反衬自己, 心里的极不宁静。 心里的不宁静, 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 心中引起的波澜。全篇充满着动与静的对立统一: 社会的动荡与荷塘一隅的寂静, 内心的动荡与内心的宁静形成对立统一, 文章开头心里不宁静, 在月夜荷塘幽美 的景色的感染下趋于心静, 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宁静的现实中来, 也形成对立、 转 化。

      自学指导 4、 把握全文,结合背景,讨论作者“这几天心里”为什么“颇不 宁静”?

      学生讨论明确:(1)对现实不满的愤激;(2)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 (3) 表现了一种我行我素的闲适心情; ( 4)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自学指导 4、 结合课后练习三,认真体会朱自清散文的特点,谈谈你对他的散 文有什么看法。(略)

      四、小结全文: 整篇文章作者以艺术的笔法, 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 景图,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清新、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正是作者的精神避难所。

      五、布置课后练习。

【《荷塘月色》课程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过程】相关文章:

部编一下语文《文具的家》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二 文具的家优质课教案第二课时09-14

英语课教学反思 小学四年级英语课教学反思09-14

英语教学反思精选 英语教学反思范文大全09-14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分析09-14

荷塘月色的优秀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优秀教学设计的教学法09-14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荷塘月色的教案设计09-14

《荷塘月色》课程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过程09-14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课文教案09-14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方案09-14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范例09-14

《荷塘月色》优秀的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09-14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及反思09-14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集锦 荷塘月色教案一等奖教案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