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分析

时间:2023-09-14 13:23:45 文档下载 投诉 投稿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4篇)

      【篇一】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一、教学对象分析

      文中写景多用比喻、通感,很多同学的理解只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层面。但文章语言优美、音节和谐,富有诗情画意。这一特点会让学生对教学的过程充满了期待,有利教学。

      二、教学内容分析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安排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语句的含义。

      (三)了解“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

      五、教学方法(一)自主阅读体验与教师引导、集体讨论相结合。

      (二)赏读法为主兼用探究法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六、教学时间:2课时

      七、教学过程设计

      布置预习:1、上网查阅写作年代的相关背景以及朱自清的生平经历;2、熟读课文,扫清生词障碍。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排解烦恼、释放压力的方式总是不同的。有人喜欢到黑龙江上感受涛声激荡;有人则喜欢去白桦林间倾听落叶纷飞;有人喜欢去天边小镇仰望雪山阳光;有人则喜欢去美丽的嘉荫丈量天高地远……甚至有人在自家小屋的门口去看蚂蚁搬家、小鸟搭窝。而我们的朱自清先生却喜欢在烦闷时去清华园里看荷赏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看看那又是怎样一幅美景。

      (二)介绍写作背景

      (三)讲授新课

      1、理行踪

      明确:带上门出去(第1段)→漫步小路(第2、3段)→观荷塘赏月色

      (第4、5段)→看四周(第6段)→遐想(第7、8、9、10段)→推门进去(结束)。(画一个圆形的图解做板书,边板书边讲解。)

      2、析感情

      (1)分析第1段

      明确:课文第一句直接道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它是全文的文眼,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在全曲中回荡。

      (2)分析第2、3段

      对比:常日的小路与此时月下的小路,有何不同?

      用白天(少人走)、一般的夜晚(更加寂寞)、没有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和今天的淡月比,写出景色朦胧,富有诗意,第一次把“月色”点了出来。

      (3)分析第4、5段

      思考:这两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水;叶子和花上的投影、灌木丛和柳树上的投影、塘中的月色。

      赏景排忧;苦闷的心绪,暂时得到解脱,有了淡淡的喜悦。

      (4)分析第6段

      找出:体现这部分心情的句子?

      (5)分析第7、8、9、10段

      找出:体现这一心情变化的句子?

      明确:“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体现了一种向往而不可得的不满,在思乡的哀愁中结束全文。

      (四)总结本课

      八、板书设计

      荷塘月色

      (自由与放松)朱自清

      漫步小路

      (颇不宁静)(曲折、幽僻、多树)(淡淡的喜悦)

      带上门出去观荷塘

      (推门进去)赏月色

      遐想看四周

      (思乡与不满)(复返的哀愁)

      九、布置作业

      【篇二】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教学目的1、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通感(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

      2、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请两位同学分别用几句话描绘一下自己印象中的荷塘景色,然后引入课文。

      解题

      1、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写作背景

      [提问]:本文写于1927年,这段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什么事情?

      请学生听朗诵带,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

      [提问]:怎么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

      [解答]:全文分三大段:

      一段(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点明题旨)二段(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三段(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

      四、释义:

      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梵婀玲:小提琴。

      一例:一律。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大意:大概的轮廓。

      讲读第一段

      [板书]:缘由: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六、讲读第二段:

      [幻灯片]:来路(2、3)——荷塘(4)——月色(5)——四周(6)

      漫步——思索

      (二)、讲读第2节

      [解析]:曲折、幽僻、树多是小路的特点。幽僻是基本的特点。曲折和树多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

      [幻灯片]: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解析]:这一对比就给以往那种阴冷的氛围蒙上一层朦朦胧胧的诗意。

      形成了静悄、幽寂、朦胧的氛围,这也是笼罩全文的氛围。

      (三)、讲读第3小节:

      [板书]:来小路:曲折、幽僻、树多(对比)

      路感受:自由——(苦闷)

      (四)、讲读第4小节:

      请同学朗读第4节,并划出本节的比喻句。

      [解析]:先是写了叶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写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再接着是荷香,微风过处才能闻到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最后还写到流水,流水脉脉,虽被遮住,不见其形,但留给我们的想像余地是极大的。田田(多)

      。荷叶亭亭(美)

      [板书]:零星点缀、白(色)形态美

      荷荷花如明珠、如星星(光)

      袅娜、羞涩(态)

      塘荷香: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动态美

      象闪电(快)

      荷波凝碧(色)

      流水:脉脉(态)静态美[讲解]: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先来看这一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提问]: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

      [解析]: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提问]:这种修辞手法以前的课也出现过,试举些例子。

      [解答]:1、“……他滑滑的明亮着,象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绿》)

      2、“……绿茸茸的草板,象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长江三峡》)

      (五)讲解第五节

      [解答]:泻、浮、洗。

      [提问]:假如把“泻”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解析]: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只有呆板的分。“浮”同样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升”则失之轻柔。

      如流水—流动

      [板书]:(正面)月光泻—轻柔月色青雾:浮、轻纱的梦光与景的和谐

      (反面)(侧面)

      黑影、倩影

      (六)讲读第六节

      请全班学生朗读第六节

      [讨论]:文章中有一句话“这时侯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似乎真的很热闹,而在刚才的分析中却说,这是个“宁静”的环境,这两者是不是互相矛盾?

      [解答]:(在讨论的过程中拿一支笔从半空扔下,再请全班学生不要发出一丝响声,拿起一支笔从半空扔下。)

      问:哪一次声音清晰?(答案当然是后者。)

      问:刚刚大家是不是很安静,笔落地的声音是不是很响?(是)

      那刚才那个问题还是不是自相矛盾呢?

      这是用了反衬的手法,与王维的“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提问]:请同学们在这一段中继续找出运用反衬手法的例子。

      [解答]:文中用两个“漏”字,借月光、灯光衬托四周的灰暗,以蝉蛙的热闹衬托内心的烦恼。

      [板书]:

      树:重重、阴阴(沉郁)远山:隐隐约约

      四周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

      (自远而近)蝉鸣、蛙叫

      七讲读第三段

      [讲解]:这一段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

      [板书]:联想: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以用坐标轴来表示:

      感情

      淡淡的喜悦---------------恰是到了好处我什么也没有

      独处的妙处颇不宁静

      淡淡的哀愁什么声息也没有

      家门小路荷塘四周家门地点

      八、小结

      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

      九.布置作业:

      (一)思考和练习的一、二

      (二)思考和练习四:背诵4-6三节

      附注:板书

      一、缘由: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田田(多)

      。二、荷叶亭亭(美)形态美

      零星点缀、白(色)

      荷荷花如明珠、如星星(光)

      袅娜、羞涩(态)

      塘荷香: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动态美

      象闪电(快)荷波凝碧(色)

      荷流水:脉脉(态)静态美

      

      月(正面)月光:如流水—流动

      色泻—轻柔

      月色青雾:浮、轻纱的梦光和影的和谐

      (反面)(侧面)

      黑影、倩影

      树:重重、阴阴(沉郁)

      四周远山:隐隐约约

      (自远而近)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蝉鸣、蛙叫

      三、联想: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篇三】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

      教学目标:

      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通感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把握情景交融的特点。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二、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他有一篇散文叫《我是扬州人》,但其实他不是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的祖籍是诞生过鲁迅、蔡元培、王羲之、秋瑾等名人的绍兴。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作品有:著名长诗:《毁灭》散文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春》《背影》《荷塘月色》。散文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等。

      朱自清的父亲是苏东坡的铁杆迷,朱自清出生后,他父亲从东坡的诗句“腹有诗书气自华”得到灵感,取名“自华”。“朱自清”这个名字据其胞弟回忆,“父亲失业四十年,为了养我们兄弟四人上学,借了三千元高利贷,利上滚利,无力偿还。大哥这时考上了北大预科,

      须读两年才能考本科。为了早日结束学业,为家中分担债务,他想了个办法,把名字‘自华’改为‘自清’,直接报考本科。这就是‘自清’这个名字的由来。朱自清也曾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他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做了5年的中学语文教师,他的教学和为人极受中学生欢迎和敬重。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平,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不过,朱自清最感动人的还不是他的文字,而是他的气节。他长期患有严重的胃病,贫病交加,家里孩子又多,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国民党政府为了笼络知识分子,曾发给他可以低价买“美援面粉”的配给证。这配给证可以说是救命稻草,但他出于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良心和气节,拒绝了配给证。1948年8月,朱自清贫困交加,患胃病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在朱自清逝世一年后,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郑重颂扬了他,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三、整体感知课文

      1.题解

      (由分析题目的短语类型入手)本文属于写景散文,重点写了荷塘和月色,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构成了一幅美丽清新的自然风景画,体现在第四五六自然段。

      2.弄清文章框架结构第一部分:缘起(1):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第二部分:荷塘月色去荷塘(2-3):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观荷塘(4):荷塘美丽的景色。

      (5):塘中的月色。

      (6):荷塘四周的景物。

      第三部分:离荷塘(7-9):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10):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第二课时

      一、景物分析(分析第4~6自然段)听第4至6自然段朗读录音,思考各段描写的景物有什么不同?

      第4段写月色下的荷塘;5段写荷塘上的月色;6段写荷塘的四周。

      (一)分析第4段:(月下荷塘)

      先总写荷塘,再写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定点观察远→近,上→下,静→动。

      荷叶田田(多) 舞女的裙:亭亭(美、高)

      荷花零星点缀(色)如明珠、如星星(洁白、繁多、光)

      袅娜、羞涩(轻盈多姿、态)→形态美

      荷香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若隐若现)→动态美

      荷波象闪电(快)凝碧(色)

      流水 脉脉(神态)→静态美

      (1)比喻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句中“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既新奇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叶子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明珠”写荷花之洁净,“星星”写荷花之明亮。“刚出浴的美人”既写出了纤尘不染,使人想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而想到荷花的质朴、清新、纯洁、淡雅和高贵,又使人想到水中月雾中花,灯下看美人那种朦胧美的意境。

      (2)博喻

      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比喻连用共同描述同一个事物的修辞方法。其通过不同的喻体从不同角度或侧面表现同一事物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特征。如写点缀“层层的叶子”的荷花时,连续用“明珠”、“星星”、“美人”来比喻荷花,非常准确、生动。)

      (3)拟人

      体现在“袅娜”与“羞涩”这两个词上。“袅娜”常用来形容女子体态优美,这写出了荷花柔软妩媚。“羞涩”也是专写人的情态之词,于此,写出了荷花含苞待放的难为之状,忸怩之态。这两个词写出了荷花的妩媚多姿。3.“微风过处,送来屡屡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涵了几种感官感觉?

      通感是一种把适用于甲类感官上的词语巧妙地移植到乙类感官上去,使各种感官彼此沟通的一种修辞格。由于感官发生了转移,所以这种修辞格又叫移觉。“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说某位同学的声音很粗等

      4.动静结合。

      5.叠词

      叠字的运用,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节和谐。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音韵美。文中的叠词具有增加作品音乐美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清脆悦耳,记起来轻松自如的效果。无论是在散文中还是在诗词里,都有丰富的表现力。

      (二)分析第5段:(荷上月色)

      1、齐声朗读第5段。(注意是散步,不要读太快)

      叶子、荷花、树,写出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3.用“___”划出描写月光的动词,并说明用这些词语来写的好处。

      (1)泻: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优美。

      (2)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

      (3)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从侧面反映月光的柔和与洁净。

      (4)笼:《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纱”,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5.“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好处?

      通感,将视觉化为听觉形象,它们之间的相通之处是指光与影在微风中和谐的摇动,它与梵婀玲上的名曲的和谐有着相通之处。将视觉与听觉连接在一起,写出了荷塘月色的不均匀,光与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温馨、幽雅的氛围。

      (三)分析第6段:(荷塘四周)

      1.这一段景物描写的着笔点是什么?着眼点是什么?着笔点是树,着眼点是月,以树写月。

      2.和前面的画面比,这幅画的色彩是暗一点还是明一点?找出有关词语:重重阴阴隐隐约约

      3.这一段描写景物的次序是怎样安排的?由外到内到外;由远到近到远。

      4.“这时侯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与前面说的“宁静”是否矛盾?

      不,这是用了反衬的手法,与王维的“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5.“我什么也没有”中的“什么”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二、小结

      荷塘月色画面是—美丽的气氛是—宁静的格调是—雅致的

      六、板书设计

      荷叶:多、美近上

      月下荷塘荷花:色、态、光

      荷香:似渺茫的歌声

      荷波:快远下

      如流水一般泻——正面

      薄薄的青雾浮反

      塘上月色象牛乳洗侧衬

      象轻纱笼面

      黑影、倩影

      近景:杨柳静

      荷塘四周远景:远山、灯光

      蝉鸣哇叫————动

      第三课时

      一、导入:二、分析课文

      4.这种“哀愁”是不是浓烈的呢?那是怎样的?从文中寻找语句,体会分析进行概括。

      6.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这段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什么事情?

      是怎样的变化?阅读第3段寻找关键性的语句

      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这是全文的感情基调

      《采莲赋》的翻译: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才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

      借描写古代江南采莲的热闹欢快,表现了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西洲曲》:一幅生气盎然的少女采莲图,和风日丽,荷叶盈盈,荷花灼灼,采莲的少女们在这般情景下不由得勾起对心上人如水的思念,这是一种多么幸福的生活图景啊!

      借写采莲女无期的别离之愁,抒写心中无尽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形成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

      3、总结

      全文明写了荷塘月色、江南采莲、南国忧思,暗写了一个担忧着民族前途命运的爱国志士焦虑的心志,表现出一个民主战士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全文风格委婉含蓄。

      四、知识拓展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似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花间独酌》)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诗》)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于史良《春山夜月》)

      五、板书设计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文眼

      “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感情基调

      【篇四】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分析】相关文章:

文具的家教学设计一等奖 文具的家教学设计一等奖第一课时09-14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文具的家》教学设计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文具的家》教案09-14

《文具的家》公开课教学设计 文具的家公开课教学实录09-14

部编一下语文《文具的家》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二 文具的家优质课教案第二课时09-14

英语课教学反思 小学四年级英语课教学反思09-14

英语教学反思精选 英语教学反思范文大全09-14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分析09-14

荷塘月色的优秀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优秀教学设计的教学法09-14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荷塘月色的教案设计09-14

《荷塘月色》课程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过程09-14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课文教案09-14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方案09-14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范例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