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范文
篇一:读书报告范文
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及启示
——读《教学过程最优化》有感
作者单位 姓名
摘要: 本文介绍了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原理: 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概念、评价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标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教学程序,本文还对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作了评析,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对我国教学改革具有以下借鉴意义: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面发展、重视教学过程中“师生时间消费的合理性”、重视教学过程中“
物资、经费消耗的合理性”。
关键词: 巴班斯基 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学改革
一、本书与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巴班斯基是前苏联教育科学院副院长、院士,著名教育家、教学论专家。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是巴班斯基教育活动、教育思想和成就的集中代表。巴班斯基自70年代初起,一直从事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探索。他亲自参加了前苏联罗斯托夫市两所学校的教育实验,并在研究和总结学校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他的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体系。
本书研究了教学过程的理论原理,论证了选择最优教学结构的标准和程序,总结了前苏联罗斯托夫地去学校在实施最优化方面的先进经验。对于形成最优化教学体系来说,本书乃是一部奠基之作。巴班斯基的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当代系统科学方法论为指导,以教育实验为基础,吸收了教学教育理论的精华和苏联60、70年代教育改革的优秀成果,建立了现代教学论独树一帜的学派,成为苏联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进程中一个阶段性的标志。该理论对原苏联教育界有很大的影响,对中国甚至对世界教学论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贡献。
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六章:(1)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概念;(2)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基础;(3)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原则;(4)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程序;(5)预防和克服学生成绩不良而采取的最优化措施;(6)对优秀学生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途径。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原理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概念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实质其实就是以最小代价取得相对最好的教学效果。巴班斯基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巴班斯基说,这就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最一般定义。为了澄清在教学过程最优化概念问题上的模糊认识,他还多次从不同的侧面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论述。
首先,“最优化”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是一个开放的概念。“最优化”它不等于“理想的”,也不同于一般所指的“最好的”。最优化是指从一定标准来看,对一定条件来说是最好的,具体地说,是指学生和教师在具体条件的制约下所能达到的最大成果,如果师生发挥了全部可能性,并在规定的时间内获得该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成果,就可认为是实现了最优化。可见,最优化的标准是要根据各个学校、班级、教师、学生的主客观条件的变化情况逐步提高。所以,最优化不是一个绝对不变的状态,而是一个随着条件变化的动态过程,是一个开放的概念。
其次,教学反映着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辩证统一。“教学过程最优化不仅要求科学地组织教师的劳动,还要求科学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因此,把“最优化”理解为单指教师的工作,是片面的。
给教学过程最优化赋予了明确的标准,要求在一定的具体条件下,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取得质量最优良的教育效果。他认为“如果不确定最优化的标准也就不能谈什么最优值”,也就无法判定是否最优。
巴班斯基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人的劳动活动的论述,认为在师生的教学活动中也存在着社会、心理、控制三方面的因素:社会因素即教育目的和内容;心理因素即师生双方的动机、注意力、意志、情感等等;控制因素就是教师对教学的组织、方法的选择和计划的调整以及学生的自我控制。这三个方面的最佳统一,也就是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境界。换句话说,所谓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要求将社会的具体要求与师生的具体情况和所处的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正确的教学原则几方面结合起来,从而选择和制订最佳工作方案(即教案),并在实际中坚决而灵活地施行之,最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研究学生是基础
巴班斯基认为,实现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必须根据系统的特点,首先是学生的状况,使教育目的、任务和内容具体化,并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只有充分地了解了学生和学生集体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展开工作,教学过程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因此,巴班斯基提出,深入、系统地研究学生是实现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重要前提。为了对学生作比较全面和客观的研究,巴班斯基提出了“实际学习可能性”的概念,作为分析研究学生的基础。巴班斯基认为“学生的实际学习可能性”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最大的相关,可以据此来确定教学任务,选择教学内容、方法和形式。按巴班斯基的说法,“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是指以个性为中介的、决定具体的个人在学习活动范围内潜在的内部和外部条件的统一。影响学生的内部条件包括:个人的学习潜能,思维、记忆等心理过程及其发展水平,各学科的知识、技能技巧、学习态度、身体健康状况等。外部条件包括:校内教师、学生集体和教学物质基础的影响、校外文化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等。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是相互制约的,教师要了解到学生学习可能性的各种成分。学生学习可能性在一定时间内有相对稳定性,但它毕竟是要发展和演变的。因此,教师要不断地研究学生、积累这方面的资料,得出一些有根据的判断和鉴定,作为日常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为了对学生的实际学习可能性作出较确切的评定,使事情落到实处,还要有一个可用来分析研究学习可能性诸成分特征的详细纲要,并为学习可能性主要品质的发展拟定评定的标准。根据这个纲要和评定标准,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平常要通过观察、谈话、分析作业试卷及有关材料,积累资料。到期末时,由班主任召集本班教师、家长代表和校医,以会议形式对全班的每个学生进行总结性的鉴定,巴班斯基称之为“教育会诊”。
在全面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教育目的和任务,选择教学内容,优选教学方法,采取合理的教学形式实行区别教学。这其中优选教学方法环节是实现最优化教学的关键所在。
(三)评价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标准
评价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标准有两条:效果标准和时间标准。也就是说,既要提高教学质量,又不增加负担。效果标准是指,每个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都达到他在一定
时期内符合其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的实际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当然不得低于规定的及格水平)。所谓教养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阅读书籍的技巧,快速读写的技能,自我检查的技巧等等。所谓教育的任务,就是包括世界观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劳动教育、体育和美育等等。所谓发展的任务,就是包括发展智力、培养意志、情感、认识兴趣和能力等。 时间标准指师生应遵守学校卫生学和相应文件所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教师要依据这两方面的标准对教学效果进行终结性评价,以便改进以后的教学。
把这两条标准具体化,可以把教学过程最优化的评价标准规定为:⑴在形成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过程中,在形成某种个性特征、提高每个学生的教育和发展水平方面可能取得的最大成果;师生用最少的时间取得一定的成果;师生在一定时间内花费最少的精力取得一定的成果。⑵为在一定时间内取得一定成绩而消耗最少的物资和经费。
(四)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教学程序
巴班斯基不仅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而且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程序。这个程序共有四个基本环节:合理设计教学任务;选择解决教学任务的最合理方案;实施所选择的教学方案;评价教学效果和分析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费用。
(1)合理设计教学任务。
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要使学生在教育、教养和发展三个方面得到提高,这三者可以说是教育的目的,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注意三者的结合,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和各个阶段心理发展的规律,在教学中做到教育、教养、发展学生,并落实为具体的教学任务。
(2)选择最合理的方案。
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完成两个任务:教学内容。确定了教学任务以后,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确定一定的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师要依据一定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情景,掌握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选用最优化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能力。
(3)实施所选择的教学方案。
在教学方案的实施中,教师要不断地观察、分析学生,虽然在整个过程中巴班斯基比较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但他也非常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研究学生的个性是最优化的重要条件。教师之间要不断进行“教育会诊”,以对学生有更好了解、研究和把握。
(4)评价教学效果和分析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费用。
教学过程的最后是对教学过程的评价,这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忽视。教学过程的评价不是目的,而是为教师以后更好地教学做准备。
巴班斯基认为,评价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标准有两条:效果标准和时间标准。效果标准是指每个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上都达到符合自身最近发展区的实际学习可能性的水平。时间标准是指教师和学生均应遵守学校卫生学及相关文件为之规定的用于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教师要依据这两方面的标准对教学效果进行终结性评价,以便改进以后的教学。 总之,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程序是一个不断循环的系统,四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地运用,切不可生搬硬套。值得注意的是,教学过
程最优化理论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教学的理念,虽然有较为具体的教学程序,但是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并不能作为具体的教学模式来应用。
三、对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评析
(一)以辩证的系统理论作为教学论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要素(或成分)为达到一定目的而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方法的实质可概括为整体性、综合性和最优化。整体性,就是把对象始终放在完整的、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综合性就要着重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以及部分与部分的相互联系中去考察对象;最优化就是在完整综合地考察分析的基础上,得出解决问题的最优化方案。
巴班斯基以辩证的系统理论作为教学论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个系统。他认为教学过程的结构成分包括: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结果。而这些结构成分的存在和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个完整系统。例如:教学目的决定着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又影响着教学方法。
因此,巴班斯基明确指出“要使教学最优化:,就必须以辩证的系统方法看待教学过程,所谓辩证的系统观点,就是必须把教学过程的所有成分,师生活动的内外条件都看成是相互联系的东西,并自觉从中选择出在当前条件下,教学任务、内容、形式和方法的最好方案。”
(二)引入最优化思想,符合劳动活动的普遍原则
最优化理论是二战后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数学,后来广泛运用于经济、哲学、自然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70年代,巴班斯基率先把最优化思想引入教育领域,建立起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为现代教育改革开创了新的思路。
效果标准、时间标准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两条主要评价标准。这两条标准完全符合高效、低耗的人类劳动活动的普遍原则。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克服了当时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片面性,正确地、全面地提出教学的职能是以最大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最理想的教养、教育和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师、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
(三)关注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重视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为了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巴班斯基十分重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因素———教师和学生。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同时又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并且从理论上进一步论证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巴班斯基指出,对学生的研究和思考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因素,因为“如果不对学生的特点和活动条件进行系统的研究,教师就不能将教学与教育任务以及教育影响的手段具体化,这将导致课堂教学计划的公式化、教师行动的盲目性”。所以,在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中,提出了一系列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办法。首先,要掌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所谓学生的实际可能性,就是学生经过努力之后,在各方面究竟能达到什么程度。其次,要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研究学生的大纲。他认为这个大纲应包括的项目有:政治思想和道德修养、学习态度、主要兴趣和爱好、智力的发展、一般学习技能和技巧、文化素养、学习毅力、学习纪律等等。再次,要有一整套研究学生的方法,例如谈话法、观察法、诊断性作业、教育会诊等等。在过去的教育著作中,像巴班斯基这样详细地论述研究学生和了解学生实属少见。这反映了现代教学论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巴班斯基对传统教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巴班斯基认为,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和研究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前提之一。学校领导应该对教师进行评价,同时帮助教师进行自我分析,以便使他们探索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方法。
巴班斯基在论述教学过程时指出:“没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活动,没有他们在教学上的相互作用,教学是不可能的。不管教师如何教授知识,要是学生没有激发组织这种活动,那么教学
过程实际上没有进行,教学上的相互作用实际上没有发挥。”由此可见,师生间的相互作用是教与学的规律之一。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提出之后,在前苏联影响很大,许多学校运用这一理论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由于这一理论还处于初创阶段,因而也不是十分完善的。正如任何人不可能穷尽真理一样,巴班斯基的教学理论也不可能尽善尽美。现在看来,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还有一些局限性。这主表现在:实行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对教师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因为实施最优化的教学,关键是拟定最优化的教学方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教学目的、任务、内容、方法、形式和结果,还要考虑人、条件、时间等因素。如果没有一批受到严格训练的教师,这一理论恐怕难以推广。
四、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 (一)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传统教学论是以教为主体的理论,它片面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其结果是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致使生动活泼的课堂变成了僵死的满堂灌使课堂失去了生命活力。而巴班斯基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同时又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并从理论上进一步论证了教与学的关系。在他认为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最优结合,才能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的最化”。所以,在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中,既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重视学生主动性和发展的主体性,把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这对于改变我国传统课堂教学中只关注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把学生看作被动的盛装知识的容器,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程式化,缺乏生机与活力,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的状况具有现实意义。也有助于我们重新深刻地认识教学活动的本质“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合起来的共同活动过程”。
(二)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面发展
前苏联教学论是哲学取向的教学论,秉承了赫尔巴特教学论中的理性主义思想,在教学中十分重视知识的传授。把完成智育作为教学的唯一任务,看作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而巴班斯基在吸收了传统教学论合理思想以及人本主义和发展心理学的最新成果,提出了教学的任务就是实现学生在教养、教育、发展三方面的综合发展。并且进一步把这三项任务具体化。巴班斯基认为这三项任务要在教学过程中统一实现,不能只抓一项任务而放弃其他任务。在评价教学效果时也要从这三方面综合进行评价。由此可知,巴班斯基对教学职能的认识比传统教学论更全面。这对我国教学改革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学是学校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应该完成学校教育所完成的任务,校教育所完成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其中心任务是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既有认知方面的也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但实际情况是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和学生都很重视教学对智育任务的完成,而忽视了教学的其他任务,其结果是过分追求升学率,在教学中造成了学生的片面发展。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指引我们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指导思想,树立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全面看待教学职能的观点。 (三)重视教学过程中“师生时间消费的合理性”
在国际上,中国的教育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中国的学生被誉为世界上最勤奋的学生,中国的老师是世界上最辛苦的老师。而一些国外学者在研究中国教育成就后认为:“中国基础教育取得的成就是时间战术换来的。”这主要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铁杵磨成针”、“水滴石穿”“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一些古训依然是课堂教学的痼疾。这些提法强调了毅力却忽视了时间效益。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师一言堂,学生研究与合作少的局面,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在教学实践中师生互动“有其形,而无其神”。课堂表面上热
篇二:大学生读书报告范文
大学生读书报告范文
读书报告的格式
读书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内容提要:概括性地归纳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陈述的基本观点(最好不超过300字)
(2)心得评论:对该书的评价与思考;对其主题的看法与认识,或反驳作者的观点,或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或将本书与类似书籍做比较分析,总之要写出独特的思考和体悟。
(3)结语:提出问题、表达期许、归纳全文。 (4)参考书目:读书报告中曾参阅哪些书籍、杂志、或其他资料,具体格式参见附录。
读书报告格式
1.用纸:标准A4纸,
页面设置:上2.5cm下2.5cm;左2.5cm右2.5cm
字间距:标准行间距:1.5倍行距;字数:3000字左右
2、封面设置
报告题目:2号楷体-GB2312
副标题:4号楷体字
班级名称:2号楷体-GB2312
学号、姓名:4号楷体字
3、正文
正文小四号宋体
页眉:用五号宋体,居中排列,每字间空一格。
页眉内容:“致远学堂读书报告”
页脚:用五号宋体,居中排列,页脚内容为页码。
4、参考文献格式
(1)著作类
一般著作
规则:作者(或主编、编):《著作名称》(版次),出版者及出版年份,页码。
范例: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译著类
规则:[国别]作者(或主编、编),译者译:《著作名称》(版次),出版者及出版年份,页码。
范例:(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成伦著,张军等译:《法和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期刊类
规则:作者:《文章名》,载《期刊名》年份及期数。
范例:陈正云、戴欣:《略论侵犯著作权犯罪》,载《法学研究》1995年类
规则A:作者:《文章名》,载网站某年某月某日。
篇三:读书报告范文
《老人与海》的中译本很多,其中较好的是漓江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译本,译者董衡巽,译者还编选有《海明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可供参考。
古巴老渔民桑地阿哥已经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了。这一天碰上了好运气,他捕到了一条特大的马林鱼,他把六盘绳子拧在一起拖鱼都险些把绳子绷断。正当老人高兴地返航时却遇到鲨鱼。鲨鱼不断地袭击那条大鱼,老人一个人在小船上同鲨鱼战斗,用浆打、戳、刺,累得筋疲力尽,鲨鱼还是把这条大鱼能吃的地方都吃掉了。老人拖着硕大的鱼骨架爬回岸边。但老人说:“人可不是造出来要给打垮的。可以消灭一个人,就是打不垮他。”老人的话成了美国文学界“硬汉子”形象的精神的标志。由于《老人与海》这部中篇小说以及其他作品,海明威获得了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中论及他的艺术风格时说:“他能把一篇短小的故事反复推敲,悉心剪裁,以极简洁的语言,铸入一个较小的模式,使其既凝练,又精当。这样,人们就能获得极鲜明、极深刻的感受,牢牢地把握它要表达的主题。往往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艺术风格达到极致。《老人与海》1952正是体现他这种叙事技巧的典范。”转摘自《老人与海》,漓江出版社1987年版 这本书的故事非常的简单,写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实在太大了,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在过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这篇文章是根据真人真事来写的。
老人与海是一本让你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坚强与执着的书。老人桑蒂亚戈在与一条大鱼的斗争中表现出了无畏的勇气与毅力,他是一位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八十四天之后钓到了一条巨大无比的马林鱼。鱼非常的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在海上老人与前来抢食的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但他还是没能保住鱼。老人最好拖回家的只剩一副光秃秃的鱼骨和一身的伤,但他却受到了人们的赞赏。他最后被打败了,却没有失败,因为他在抗争时的坚韧已经得到了胜利,他与自己的极限抗争中已经得到了胜利。
生活也是这样,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放弃。海明威告诉我们一个人遇到挫折时要永远的抗争,永远的拼搏,在不屈的抗争中得到永远的、无形的胜利。
老人的身上有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它让他与大海和命运发出了挑战。他的船是旧的,船帆是破烂的,一切都昭示着他以前打鱼并不顺利。但他顽强的精神支撑着他向所有的挫折发出不屈的音符,为他的人生谱写一曲优美壮阔的乐章。他依然坚持着,他不懈地与大海抗争,与命运抗争,与所有的挫折与不如意抗争。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这种不懈的抗争,跨越时间与生命的抗争!
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力,而你能不能成功就在于你能否把它发挥出来,在与磨难 [此资料转贴于GZU521学习网 ]www.Gzu521.com 的抗争中发泄出来。文章中好几次都提到了狮子。那不是狮子,是一种象征,是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它昭示着老人无晃之王的光辉。有人说老人哪里胜利了?他明明没有带回那条大鱼。但是胜利并不在于是否带回了鱼,而是在他有没有挑战自己的极限。老人成功了,他们到了那条让所有人惊讶的大鱼,至于到底有没有带回来已经不重要了,能打能到这条鱼本事已经是个奇迹了。
当我面对着困难时,我会想着成功就在眼前,于是就对克服困难产生了希望,会一步一步,一点一点的走下去,直到成功。生活就是一个一个的困难组成的。老人那永不言败的精神,将引领着我走向成功,走向希望。海明威写这个小说中的种种不如意去抗争,与所有的磨难和不可能抗争。困难对我们来说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我们心中的畏惧,而老人战胜了心中的畏惧,于是他被万人瞩目,他被赞美,被人们所推崇。海明威希望我们每个人都不要因
为生活中的种种打击是生活失去热情。要想老人举起鱼叉那样的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所有阻碍,与风暴抗击。而你也在不断挣扎中成长,变得成熟。我们所受的不如意难道会比老人多吗?老人抗击了,为什么我们不能抗击呢?为什么我们不能越过心中的那道障碍,勇敢的面对那些阻碍?请勇敢的直视前方,远处的风暴固然恐怖,但你终究要面对。人生的路上逃避不是办法,只有抗击才能得到成功与快乐。
【读书报告范文 读书报告范文1500字左右】相关文章:
读书报告精选四篇 读书报告大全三十篇08-16
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是什么意思08-16
读书报告范文 读书报告范文1000字08-16
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怎么写08-16
读书报告-最新 读书报告最新08-16
读书报告的范文 读书报告的范文1000字08-16
读书报告范文 读书报告范文1500字左右08-16
研究报告合集 研究报告模板及范文08-16
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格式范文08-16
研究报告范文 研究报告范文500字08-16
研究报告最新 恒瑞医药最新研究报告08-16
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怎么写08-16
研究报告的结构 研究报告的结构怎么写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