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教学设计
课程分析:《蜀道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二单元的第一首诗歌。第二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单元目标重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解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的不同风格。《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的关系。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等语文学习活动,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几个方面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对古典诗歌并不陌生,说起李白,“诗仙”“浪漫主义”脱口而出,但是却不理解其内涵,因此在解读诗歌的艺术手法时仍有欠缺。仅停留在表层,也是学生对古诗鉴赏兴趣不高。基于课程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对本课做出了如下的教学设计,力求使学生对李白诗歌的风格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加以引导,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音声求气,增加对李白“诗仙”的内涵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结合文本,理解“诗仙”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以及理想追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天堑变通途”,了解中国快速发展的公路网和铁路网,感受“厉害了,我的国”的真正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李白“诗仙”的内涵。
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进行预习,反复诵读《蜀道难》,在诵读过程中,将阅读感触和疑问,圈点勾画,写好批注。老师收集整理批注,了解学情,以学定教。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
在正式授课前的课间,在大屏幕上播放《蜀道难》的配乐诗朗诵,滚动播放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PPT展示
唐代孟棨《本事诗》载:“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资,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 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
(二)师生互动
问题:读了上面的小短文,大家应该知道了李白“诗仙”之称的由来。那大家思考一下,你的印象中“仙”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同学习一下《蜀道难》,看看究竟是何原因让《蜀道难》成就了李白“诗仙”之美名?
二、课文讲解
1、地图展示+火车通行时长展示。
解答学生疑问“西去”“西望”的疑问,同时让学生对秦陕与巴蜀的距离有直观的了解。
2、提问:有一句话反复出现了三次?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3、探究:作者是如何写“难”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逐段探究。
第一自然段:
4、学生齐读、老师提问题(小组讨论):除开篇两句,其余内容有几层意思?
明确:(1)蜀道的来历
(2)蜀道的高峻
5、思考:这一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写蜀道的来历和蜀道的高峻的?
明确:作者充分运用了神话传说、点面结合、以虚衬实(想象)、夸张以及细节描写来表现的。
①神话传说:“蚕丛”两句运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道出蜀道的来历,点染了文章的艺术魅力。②点面结合:“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状况。
③以虚衬实(想象):“六龙回日”的传说、黄鹤、猿猱都是虚写,以此来衬托实写——蜀道的高危。
④夸张:写蜀地的历史“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写蜀道的高峻“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⑤细节描写: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维艰、神情惶悚——写出了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第二自然段:
诗人在第一段中极力渲染“蜀道难”,并非故作惊人之笔,而是出于对友人的关怀。在亲切地询问友人“何时还”之后,诗人又旧话重提,再议“蜀道难”。
6、学生自我诵读、思考:“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明确:夸张和想象的运用。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第三自然段:
7、学生齐读并思考:如何理解“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几句?
明确:这几句诗主要是用夸张的手法极写蜀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险恶,奉劝友人不可久居,不是实指。(诗歌的语言本来就有不惊人不足以为美的特点,杜甫就说过“语不惊人死不休”,他有些记山野景物的诗也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如“前有毒蛇后猛虎”“人虎半相居,相伤终两存”
8、分析本诗的艺术手法。
明确:①灵活的章法,宏伟的气象。②奔放的情感,丰富的夸张,新奇的想象,杰出的浪漫主义手法。
③打破传统,采用散文化的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豪放的语言风格。
总结:
李白,不愧是诗仙,他的诗歌是以他想象的丰富奇特,风格的雄健奔放,色调的瑰伟绚丽,语言的清新自然著称于世。杜甫所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皮日休所说“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都是对李白诗歌最准确的概括。
在中国诗歌史上,“李杜”齐名,李白是“诗仙”,是浪漫主义的高峰,对照杜甫这座现实主义的高峰,来体会一下“诗仙”的内涵。根据所给出的对偶句上句,写出一个下句。江畔孤舟,途中瘦马,沉郁顿挫,杜子美为诗圣
在学生写作结束后,请学生当堂诵读写作成果,展示学生对“诗仙”内涵的理解。
课外延伸:
1、体会“天堑变通途”,了解中国快速发展的公路网和铁路网
(西安——成都 高铁4小时即可到达)2、延伸阅读:人民日报文章《古道风云》
3、视频推荐:《厉害了,我的国》 ——看中国速度
板书设计:
“仙”在 想象之丰富
笔法之夸张扬厉
韵律之流转华美
附阅读文章
古道风云原因
戴着蓝天的斗笠,披一袭云的蓑衣,遥望远方的目光凝成峰峦,一波波蜿蜒。那是起伏在云南永平县境内的博南山。原始丛林浓得化不开的绿,油彩般在山头岭下摊开着、堆叠着,从明亮到幽暗,那么富有层次。
有深长峡谷暗藏。脚下的一条古道时而隐没在草丛,时而中断于崖石苔藓,却又绵延不绝,直至目不可及的遥远。
马铃叮当,马蹄槖槖。西汉的张骞侧耳谛听。大夏集市上的邛竹杖和蜀布,透露了从蜀经滇到身毒(印度)有一条羊肠小道的秘密。据史书记载,为进一步打通这条南方丝绸之路——蜀身毒道,汉武帝派出的军队来到了博南山。锄头起落,撮箕穿梭。从留存至今的一些地名——“断头崖”、“梯云路”、“九转十八弯”——就可以想见当年筑路的艰辛。“汉德广,开不宾,度博南,越兰津;渡澜沧,为他人……”筑路者悲凉的歌声,仿佛至今还在耳边低回。
这条连接四川朱提道、灵光道,越过澜沧江后再达永昌道、腾越道抵缅甸、印度的古道,从汉武帝设立益州郡起动工,直到汉明帝设立永昌郡,历经近200年时间才正式完工。由于古道的博南山地段特别艰险,它的命名就采用了以段代线的非常特殊的方式。
如今,博南古道路基虽尚依稀可辨,但铺砌的石条已稀稀落落,残缺不堪,上面偶存的几个马蹄印深深凹陷,落满了枯枝败叶,斟一盏岁月的陈酿,让人细斟慢酌。风尘仆仆,客路迢遥。公元1524年,被放逐的大明状元杨慎沿逶迤古道来到了博南山上的宁西禅寺。因“议大礼”而遭廷杖,而被贬戍永昌卫(今云南保山),人生跌进了低谷。古寺幽寂。寺僧竭力挽留以伤残之身承受长途跋涉之苦的杨慎小住几日。杨慎点头同意。因为,澜沧江在不远的山谷里咆哮。霁虹桥横跨一腔惊涛骇浪。过桥,爬过梯云路将到达一个寨子——水寨,那里住着曾在京城为官的张含及他的家人。他是杨升庵的老朋友。能否与故人一晤?杨升庵托人带口信给老友。然而,20多天过去,渺无回应。
京都远隔,往日的荣华富贵浮云般散去;孤身羁旅,与妻小天各一方……小寺虽然环境静美、主人殷勤,但只能减轻身上的伤痛而无法扑灭心头凄切感的腾燃。走出寺庙,站在古道长坡上,杨慎不禁潸然泪下。“为客从来辛苦多,嗟我行商奈若何。”借一首咏唱古道商旅的《博南谣》,他吐出一声声叹息,发出穿越千古的仰天长啸。
诗人当年吟诗的山坡仍在。此时站立于斯,我们仿佛还能透过松涛听到他隐隐的叫啸。当地人告诉我,直到今天,那里仍被人们称作“叫天山”。
其实,杨慎在宁西禅寺歇脚的这段时间,张含父子已经得知消息。他们估量着老朋友快到霁虹桥了,就准备了麂子干巴和自家腌制的腊鹅等菜肴,还有一坛当地最好的耇酒,赶到霁虹桥东岸桥头迎候。终于,在一天的斜阳西下时分,张氏父子看到杨升庵披一身晚霞的斑斓,由九转十八弯艰难而下。一条大江长河在脚下激动地喘息,昔日的朋友在跨澜沧江而悬吊的铁索桥上见面了。他们抱头痛哭,转而又抚掌大笑,百感交集,最后将万千话语集结于一壶浓洌的友情中。三杯两盏下肚,杨慎猛地把酒杯一推,索要纸笔。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堵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红尘往事,跌宕命运,一一看尽、看破、看透。一切都是浮云轻烟,何不旷达释怀,含笑醉对耕读人生?一块沧桑泪凝成的灿然琥珀,就这样泠泠然临盆降生。
千百年来,杨慎的这首《临江仙》,沿博南古道飞滚升腾,被世人传诵,后又被罗贯中借用于《三国演义》,前些年经杨洪基和一些流行歌手演唱,进入当今亿万双耳朵,历久弥新。
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宁西禅寺已垂垂老去。在它被岁月的风尘压挤得倾斜的门楼上,我们如今能看到的却是“永囯寺”三个字。原来,在自号“博南山人”的杨慎寓居古寺130多年后,清军入主中原,原张献忠部农民起义军将领李定国拥护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在云南坚持抗清。他们利用博南山的险要进行艰苦阻击,歼灭清兵无数。君臣二人曾得以在宁西禅寺安身一段时间。为表达一种超越了君臣关系的患难以共的友谊,朱由榔在自己的年号和李定国的姓名中各取一字,为这个古寺改了名。可叹永历之“国”难“永”,朱由榔最终被清军追逼逃入缅甸,后被吴三桂索回逼死于昆明五华山西侧的蓖子坡。永囯寺里有两株九蕊十八瓣茶花,据说系朱由榔和李定国亲手种植。如今树虽老枝仍繁,它们每年初春绽放满树殷红,泼洒即使梦中也不忘怀的忧愤。“自号博南山人,唱酬遥寄张公子;地近宁西禅寺,英魂常依李晋王。”曾撰写成都武侯祠名联的白族文人赵藩这样记写了古道上的故事。 古道逶迤,时间的脚步走到了1938年,为粉碎日寇的封锁,打开通往印度洋的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开始沿古道修筑。用最落后的工具,以最不可思议的速度,公路一年多就建成了。据说,1939年12月,画家徐悲鸿受泰戈尔邀请,从重庆取道云南经博南古道赴印度讲学和举办画展。途中,他看到了一个让人震惊的修筑滇缅公路的场面——成百上千的老人、妇女、小孩、青壮年在深山老林里开山撬石,挥汗如雨——感动刻骨铭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孕育,一幅取材于《列子·汤问》的巨幅彩墨画《愚公移山》诞生了。它以中西结合的形式和技法,用嶙峋的筋骨、鼓突的肌肉,表现了人的悲愤以及灵魂的突围,表现了人的意志的坚硬、力量的喷发和精神的顶头立地,鼓舞着中国军民去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2006年6月,这幅国宝在北京以3300万元创下了中国油画拍卖的世界纪录。
就这样,博南山的崎岖和曲折赠我们多少往返流连。而在怀古的幽思中登高一望,眼前,林木森森,云隙漏下的阳光和滴溜溜的鸟鸣,挤挤搡搡在茂密树叶上滚动着各自的清亮,山风摇动枝叶,恍惚间溅起道道晶光,不知道是谁碰撞了谁;远处,滇缅公路、320国道以及近年建成的大保高速上,车鸣隐约,而泛亚铁路西线大理至瑞丽段正在修建中的几处桥涵依稀可见。这些与博南古道并行的脚步,向我们演绎着日益广阔的生活进程,让人感慨万千。
【《蜀道难》 精品教案 蜀道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相关文章:
《蜀道难》优质课教案及经典教学设计 蜀道难优秀公开课教案09-12
《蜀道难》优质课教案及经典教学设计 蜀道难讲课教案09-12
《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教学设计一等奖09-12
《蜀道难》教学设计教案 蜀道难优质课教案及经典教学设计09-12
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教学设计09-12
小兔请客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兔请客教学反思一年级下册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