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设计合集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合集图片

时间:2023-09-12 02:01:32 文档下载 投诉 投稿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合集15篇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合集15篇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思路:

          在认识生物与非生物的基础之上,通过展示图片和实物观察,引导学生说出生物的特征,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微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能力目标:

          提高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活体生物如:盆载的植物体1-2种;

          2.动物标本1-2件;

          3.珊瑚;小机器人;有关的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1、对照课件,学生完善“观察”的预习笔记。

          2、投影情景图片,启发学生找出生物与非生物;投影各种动物、植物图片,启发学生归纳出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

          3、投影:植物的生命活动幻灯(需要水、矿物质,进行光合作用形成有机物);动物捕获食物的生命活动幻灯。启发学生归纳生物的特征之一: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4、让学生闭嘴捏鼻感受呼吸。投影幻灯:小鸟在呼吸;野牛在晨光中呼吸。启发学生归纳生物的特征之一:生物能进行呼吸。

          5、投影幻灯:小狗排尿;“撒尿小孩”的铜像;落叶。启发学生归纳生物的特征之一: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6、投影幻灯:猎豹追捕猎物;河平静、受惊吓;含羞草;玉米细苗。启发学生归纳生物的特征之一: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7、投影幻灯:红狐的生长;胎儿的发育;菜豆的生长。启发学生归纳生物的特征之一: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8、补充生物的其他特征。

          9、归纳小结生物的共同特征。

          10、课堂练习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描述磷脂双分子层的特点及形成原由。

          2.通过构建磷脂双分子层模型,提高学生推理及操作能力。

          3.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磷脂双分子层的特点及形成原由。

          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提问:为何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引导学生回答出生物膜的功能。进而追问:为什么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二)新课展开

          分组活动,由学生作为科学家代表,对教材中所提及的实验依次进行解说。

          第一组学生代表上台对欧文顿的实验进行解说。教师追问:欧文顿的推论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后,还有必要对膜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

          (欧文顿是通过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这一现象,推断出膜由脂质构成的。并未进行膜成分的提取与鉴定,所以并不准确,所以需要对膜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

          第二组学生代表上台对从哺乳动物红细胞提取膜实验进行解说。教师提问:为什么以哺乳动物红细胞为实验材料?细胞膜中的脂质主要是什么?教师提问:学生阅读P66页中磷脂的内容,教师简单介绍磷脂的特点,并尝试构建磷脂分子模型。

          (成熟的哺乳动物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与细胞器,是提取细胞膜的理想材料;细胞膜中的脂质主要是磷脂。)

          第三组学生代表上台对荷兰科学家的实验进行解说。教师提问:那么磷脂分子是如何参与到细胞膜的构建中呢?学生利用磷脂模型尝试构建可能的磷脂双分子层。学生展示完毕后,教师进行点评和修改完善,最后解释原由。

          (磷脂是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构成,磷脂的“头”部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因此在细胞膜的构建中,磷脂的“头”部均朝外部,“尾”部均朝内部,构成了磷脂双分子层。)

          (三)巩固提升

          教师提问:对于磷脂双分子层的探索过程,你有什么启示?

          (生物是一门需要不停探索的学科,探索过程是一个漫长、曲折和艰辛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其次,生物的结构往往与其功能是相适应的,两者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四)小结作业

          师生总结生物膜中磷脂双分子层的组成。

          布置作业:除了脂质外,蛋白质也是生物膜的组成成分。那么蛋白质位于细胞膜的什么位置呢?又有哪些科学家对此做了哪些探究呢?同学们回家查查资料,了解一下。

      四、板书设计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3一、教材及学习任务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普通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生物必修模块3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是本章第一节的知识延伸,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中最重要的一个功能。《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揭示了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过程和特点。能量的流动在整个生态系统中,不论从个体层面还是群体水平,都是存在的。我们学习时,一般在群体水平上研究,这种将群体看作是一个整天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用到。

          同时,在本节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能量流动的概念以及能量流动的方式和过程。能过具象化的表示或阐述能量流动的流程。能够概述能量流动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尝试调查周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二、学习对象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建立在生态系统的结构基础之上的,它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功能。同学们已经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对生态系统有基本的了解,但是缺乏将个体看做一个整体进行系统性分析的能力,这样会导致分析能量流动时以个体的视角审视,无法深刻领会能量流动的内涵。同时学生缺乏具象化思维能力,可能会无法分清能量流动的过程和方向。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知识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流动渠道和研究目的。

          2、概述能量流动的特点。

          3、说出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能力目标】

          1、使用数据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

          2、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情况。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处理相关数据,计算能量利用效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农业发展和生态农业的建设,形成生态学观点。认同科学服务于社会观点。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五、学习研究目标

          1.在群体水平上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

          2.阐述能量流动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六、学习思路设计

          本节教学可以从“问题探讨”出发,引发学生的讨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能量角度考虑,并提示学生“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生物需要不段的获取能量才能够生存”。进一步引导学生“那么什么是能量呢?能量一般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呢?不同的生物获取能量的方式是如何的呢?”在一步步的引导中,学生能够逐渐明确能量的存在形式,可以将抽象的“能量”概念具象为“食物,阳光”等实物。

          然后再进一步的引导学生回答“是不是获取了能量以后,所有的能量都被利用呢?能量是沿着什么线路进行流动的?”。其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能量流动的短暂性思考,铺垫后面的知识内容。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之上,提出能量流动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我们如何研究能量流动最能够直观的表现能量流动的脉络呢?”

          七、学习准备

          网络资料的准备:制作能量流动的多媒体视频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4

      一、酶的作用和本质

          1、概念:酶通常是指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一类特殊的蛋白质,又称为生物催化剂。(少数核酸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它们被称为“核酶”)。

          2、控制变量:

          ①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作自变量。

          ②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变量叫因变量

          3、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4、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二、酶的特性

          酶的特性主要四点:

          1、酶具有高效率的催化能力;其效率是一般无机催化剂的10的7次幂~~10的13次幂。

          2、酶具有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3、酶在生物体内参与每一次反应后,它本身的性质和数量都不会发生改变(与催化剂相似);

          4、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1)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2)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一般来说,动物体内的酶最适温度在35~40℃之间;植物体内的酶最适温度在40~50℃之间;动物体内的酶最适PH大多在6.5~8.0之间,但也有例外,如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1.5;植物体内的酶最适PH大多在4.5~6.5之间。

          (3)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0℃左右时,酶的活性很低,但酶的空间结构稳定,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升高。

          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称为酶活性。

          5、活性可调节性。

          6、有些酶的催化性与辅因子有关。

          7、易变性:大多数酶都是蛋白质,因而会被高温、强酸、强碱等破坏。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5【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本节是2023版新人教高中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第2章第2节细胞中的无机物,本节知识主要从水和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和作用两个方面展开。整体难度不大,但教材新增内容水的组成和性质,学生理解时有一定困难,应结合水分子模型和化学相关知识,予以重点突破。

          2、和旧教材相比,2023版教材在知识结构、教材内容变化都较大,具体调整如下:

          教材知识结构调整:

          新教材先讲水的作用,再讲水的存在形式(和老教材正好反过来)

          教材新增添内容:

          1、水为什么能成为良好的溶剂。

          2、水具有流动性的原因。    3、细胞代谢、抗逆性和自由水与结合水比例关系和相关实例。

          4、P22思考与讨论,新增资料2,关于N、P、K对植物的作用。

          5、课后习题,新增火星探索,推测生命存在的相关资料。

          新教材删减内容:

          1、水在不同年龄段、性别中含量的差别。

          2、原教材P36多种元素和化合物共同构成了细胞这个生命系统中的基本层次

          3、原教材P36 《与生活的联系》中补充淡盐水的维持细胞渗透压的知识。

          4、原教材P36 《技能训练》中的实验设计内容。

      【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步入高中,还未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也有待提高,针对上述问题,本节课在教学过程设计上更多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水的组成和性质,决定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形成结构决定功能。(生命观念)

          2、运用资料分析法,推理无机盐生理功能,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3、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社会责任)

      【教学重、难点】

          1、水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2、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3、水是良好的.溶剂和水的流动性。

      【教学方法】

          1、多媒体展示法

          2、小组合作讨论法

          3、模型展示法【教学过程】

          : 

          展示人类探索火星的照片,显示资料:据探测,火星上有固态水,也有流动水的痕迹,土壤中含有生命必需的Mg、Na、K等元素。科学家据此推测,火星上曾经或者现在存在生命。

          教师设问:科学家的推测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水和无机盐对于生命的存在至关重要。(水是生命之源)

          教师:水和无机盐在生命活动中具体有哪些作用呢?那我们今天一块来学习水和无机盐的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以火星探索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同时在学生心底埋下进行科学探索的种子。

          教师:展示本节的教学目标:

          设计意图:展示本节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我们要学习那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

          一、细胞中的水:

          教师:自主学习教材第20页第1、2段,概括水的五大生理作用。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本,引导学生归纳出水作用的相关要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取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根据有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水为什么能成为良好的溶剂?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20页相关知识,结合老师提供的水分子的比例模型。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结合水的组成及特性,尝试解释水为什么能成为良好的溶剂。(水分子电荷模型水分子比例模型)

          2、结合氢键的形成及特点,说明水分子为什么具有流动性?

          3、水的那一特性,对于维持生命系统的稳定性十分重要?

          教师:先阅读课本知识,结合老师提供的水分子模型及课件上的水分子电荷模型。小组讨论结束,安排学生上讲台解释下水为什么能成为良好的溶剂,水具有流动性的原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阅读、提取信息能力,观察水分子电荷模型和水分子比例模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讲台讲解,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展示:心肌和血液含水量的表格,心肌和血液含水量基本相同,为什么二者状态不同?

          组织器官――含水量

          心肌――79%

          血液――83%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表格,提取信息能力,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水的存在形式、特点及含量。

          教师展示: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总结出答案。

          一、水的存在形式及特点。

          水特点

          自由水:自由流动、游离状态

          结合水特点:失去流动性和溶解性

          二、水的含量和细胞代谢的关系:自由水比例越高,其新陈代谢越旺盛。结合水越多,植物抵抗干旱、寒冷的能力越强。

          教师:展示资料,引导学生根据水和细胞代谢及抗逆性关系,小组讨论解释下列现象。

          资料1:秋天农民收获玉米和花生种子后,要晒干储存,为什么?

          资料2:寒冷的冬天,农民较少灌溉,以利于小麦过冬?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现象,通过一些简单的生活实例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课件展示习题:

          联系生活,判断以下哪些是结合水,哪些是自由水?

          (A)切西瓜时流出的瓜汁水

          (B)鸡蛋清里的水

          (C)新鲜小麦种子晒干时丢失的水?

          (D)晒干的花生、稻谷中主要含有的水

          (E)晒干后的种子再烘干,失去的水

          教师:安排一名学生到讲台展示答案,如果答案不对,可以安排其他学生予以补充。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对自由水、结合水的掌握情况。

          教师总结:有C说明花生种子失去自由水,还能萌发,有DE说明植物失去结合水,种子死亡,说明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二、细胞中的无机盐    教师课件展示:阅读教材P21“细胞中的无机盐”,并填空。

          1、含量:很少,占细胞鲜重的。

          2、存在形式:大多数以形式存在如:Na+、K+、Ca2+、Fe2+、Fe3+、Cl-等。

          教师课件展示资料:小组讨论,阅读资料,总结出无机盐的作用。

          资料1:右图是一种叶绿素分子和血红素分子结构简图。

          资料2:哺乳动物钙离子含量太低,动物出现抽搐,番茄缺少钾,叶片会失去绿色导致干枯死亡。(叶绿素血红素)

          资料3:K+可以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Na+可以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

          资料4:血液中含有HCO-3和H2CO3,可以维持酸碱平衡。

          设计意图:

          1、学生阅读资料获取信息,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推理出无机盐的功能。注重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2、认同无机盐对生物体的重要性。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其团队意识,合作精神。

          教师课件展示:无机盐的功能,并要求学生背诵一遍,以加强记忆。    功能一:无机盐是一些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

          功能二:可以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功能三:无机盐调节渗透压,维持细胞形态。

          功能四:无机盐可以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

          设计意图:展示无机盐的功能,要求学生背诵,以加强记忆,强化落实。

      【联系生活,回答问题】

          资料1:对病人进行输液时,一般用0.9%的NaCl溶液作为药物的载体,原因是什么?

          资料2:贫血患者除了补铁以外,还应该多吃一些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为什么?    资料3:人长期缺钙会导致抽搐,缺碘会导致甲状腺会肿大,那么,无机盐的摄入是否是越多越好那?

          设计意图: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学以致用,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实例。同时,让学生认清无机盐不是补充越多越好。

          教师: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生命活动离不开水,生命活动也离不开无机盐,这样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科学家在火星上发现了水和无机盐的痕迹,就推测火星上有生命的结论。

          水对生命如此重要,那么我们现在水资源状况怎样呢?教师展示水资源图片,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面对现状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学生激烈讨论后,提出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等建议。

          设计意图:通过对细胞中水的重要作用的学习,了解目前水资源的状况,形成保护水资源的社会责任。

      【构建思维导图,进行知识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必修1第2章第2节,包括细胞中的水和无机盐两大块教学内容。针对整个教学过程,现总结反思如下:

          火星的研究是当下的热点,通过展示一组火星探索图片,提问:“科学家的推测说明了什么?”来导入本节课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提出问题,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接下来引导学生回答给出的问题,学习细胞中的水和无机盐的作用,并进行合作探究及适当。

          参与听课的老师提出很多宝贵的意见,本节课有如下优点:

          课件制作精美,图片素材丰富,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普通话标准,语言表达准确、简练,富有亲和力,教态自然。

          充分发挥学生自学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等,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备课充分,课堂应变能力强,思路清晰,连贯性强。

          学生积极发言,课堂气氛活跃。

          注重了学生的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不足之处有:

          学生回答问题后,可以让其他同学提问和补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考虑减少陈述讲解的内容,更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我在听取了其他教师的意见后,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

          上课前认真备课,尤其是在备学生方面。

          课堂上引导学生提问和补充,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3)掌握伴性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伴性遗传的概念、遗传特点,培养学生探究的科学思维方法;(2)通过讲解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症的过程,培养学生要善于发现、把握生活中的小问题,并养成对发现的问题科学探究的意识。

          (3)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揭示事物规律的能力;

          (4)通过对遗传图解进行观察、推理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综合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伴性遗传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假说―演绎推理的方法在建立科学理论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

          伴性遗传的规律。

          2、难点: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和伴性遗传的规律。

      三、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启发式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练习法、讲授法。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承接了上一堂课的内容,是上节课所学的.内容__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特殊情况,摩尔根在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假设中就假设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从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所以通过讲解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对学生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学生已经学习了孟德尔的两大遗传定律,又学习了该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和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也是有基础的,通过引导和讲解也是可以有个很好的掌握,在学生现有知识面的情况下学习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总结出伴性遗传的特点,并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应用所学的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色觉的测试,让学生观察红绿色盲检查图,问学生这几张图里画的是什么?(色觉测试图2张),问问学生有哪位分辨不出的。

          然后再将一张道尔顿的图片呈现给学生们看,问是否认识这个人,发生在他身上有个什么样的故事,然后由老师讲解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故事,从而引出红绿色盲病,这时可以问问学生,假如当时道尔顿看到了上述两张红绿色盲检查图,能否分辨的出来?并再次追问为什么分辨不出来?红绿色盲究竟是一种什么病?当学生回答完上述的问题后,老师可以追讲抗维生素D佝偻病,并问上述两种病中男女比例为什么不一致?为什么上述两种遗传病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为什么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同呢?通过大概讲解摩尔根在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中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7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目前根据统计,人类因病死亡的总死亡率中,癌症居第二位,且日趋年青化,专家预测我国癌症死亡率将逐年上升。依据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与课程标准制定的内容标准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节课知识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

          1、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2、讲出致癌因子

          3、预防和减少癌症发生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本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癌症的防治是社会关注的问题,因此,应突出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讨论癌症防治等情感教育目标。

      二、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关键,是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实施的办法可以通过名种教学活动来达到,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感悟,可通过评价的激励机制和导向来实现。为实现以上目的,教学设计采取如下方法进行:在课前1-2星期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主要内容有:

          1、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有哪些

          2、调查生活周围人群中癌症患者及癌症的种类及患者的生活习惯等

          3、引起癌症的因素有哪些    4、调查不同生活环境中(如工厂、化工厂、农村、城市)人群中癌症发病率的.调查,

          5、如何预防癌症

          6、癌症是不治之症吗

          7、走访抗癌英雄,了解抗癌事迹。要求学生记录并统计调查结果,上课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讨论、交流,加深认识,掌握知识目标的同时,达到情感教育目标。

      三、教学程序:

          程序 教师组织与指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言:目前威胁人类健康造成死亡的主要疾病有那些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什么叫癌细胞。 学生根据调查到的情况讨论发言:

          1、心血管病

          2、癌症

          3、艾滋病

          4、糖尿病

          5、恶性的传染病 等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及对癌症的关注。

          探讨癌细胞的概念特 征 组织学生对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比较研究进行讨论。 学生展示他们的调查成果。幻灯或投影展示癌细胞病理切片、图片。分组讨论得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1、无限增殖

          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3、容易在体内扩散 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讨论致癌因子 组织学生分组汇报,引导学生从物理、化学、生物三方面对致癌因子分类。投影正常细胞和紫外线照射的色素细胞图片,引导学生讨论:

          1 、晒太阳对体有什么好处

          2、如何正确处理日光浴与预防紫外线过度辐射之间的联系

          3、为什么臭氧层破坏会导致皮肤癌患者增多引导学生对日光浴的利弊进行辩证思考,并引发学生关注臭氧空洞这全球性环境问题,同时引导学生了解为什么不提倡吸烟。

          各小组调查代表展示他们的调查成果、阅读阅读材料1、2、3讨论得出致癌因子有:

          1、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指辐射,如紫外线、x射线等。

          2、化学致癌因子有数千种,主要有:无机物如石棉、砷化物、铬化物、镉化物等;有机物如黄曲霉毒素、亚硝胺、联苯胺、烯环烃等。

          3、病毒致癌因子:如rous肉瘤病毒。

          4、引导学生讨论环境污染是导致癌症的重要因素。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和关注身边的致癌因素。

          致癌因子为什么会导致细胞癌变 让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分析细胞癌变的原因,引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概念。

          指出原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使细胞中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 学生阅读课文、进行讨论分析交流。

          培养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怎样预防癌症 组织学生进行教材资料分析和讨论:病从口入用于癌症是否合适自己和家人的日常生活中 , 那些做法会增加患癌的机会 那些做法有利于预防癌症 学生阅读阅读材料

          4、讨论、举例课前调查到的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让学生通过活动讨论,养成以健康的生活方式防癌的情感。

          人类将彻底战胜癌症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分析:确信人类将彻战胜癌症。

          学生阅读、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落实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进一步开阔学生的眼界。

          课堂学习 引导学生讨论拓展题 1和2。 学生讨论分析、派代表发言。 用以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高中生物细胞的癌变知识点归纳

          细胞的癌变是指在生物体的发育中,有些细胞受到各种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的完成细胞分化,变成了不受机体控制的、能够连续不断的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癌细胞具有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癌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的特征。

          能使细胞发生癌变的致癌因子有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

          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辐射致癌;化学致癌因子:如苯、坤、煤焦油等;病毒致癌因子:能使细胞癌变的病毒叫肿瘤病毒或致癌病毒。

          细胞癌变的机理是癌细胞是由于原癌基因激活,细胞发生转化引起的。

          预防细胞癌变的措施: 避免接触致癌因子;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养成良好习惯,从多方面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准确描述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理解并掌握mRNA结构特点及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分析转录的Flash动画及动态组图,发展观察识图能力,提高分析归纳和推理判断的能力,体验用生物学观点认识和分析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核糖核苷酸、mRNA、tRNA等物质的结构及功能特点,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科学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mRNA的结构特点,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

      (二)难点

          理解转录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ppt展示一对双胞胎的照片并引发学生思考:这两个孩子如此相像,他们这些相似的性状是什么物质体现的?

          学生思考回答:蛋白质。

          教师设问:他们性状相似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基因相同。

          教师设问:那么基因是如何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探究这一问题――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二)探求新知

      1.RNA的结构特点

          教师设问:遗传物质DNA一般都存在于细胞核中,而蛋白质的合成则是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进行的,那么细胞核中的DNA是如何控制细胞质中蛋白质的合成过程的呢?

          学生回答:应该还有一种中间物质,在DNA和蛋白质之间充当信使。

          教师对学生的设想给予充分的肯定,随后用ppt展示这一信使――mRNA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由核糖核苷酸A、G、C、U组成,与DNA配对,mRNA上的碱基可以携带DNA上的遗传信息。RNA分子较小,可以从核孔中出来进入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62,自学tRNA和rRNA的内容并完成与DNA对比的表格,总结DNA与RNA在组成的基本单位、五碳糖、碱基、类型、分布、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区别。

          教师将学生汇总的表格展示在ppt上,并强调每种RNA的结构与功能的特点,让学生初步体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理念。

      2.DNA到RNA的转录

          教师设问:DNA的遗传信息是怎样传给mRNA的呢?

          学生带着这一疑问观看一遍完整的转录过程的Flash动画。

          教师再次播放转录过程动画,学生参考导学案上的问题串,即转录的场所、原料、产物、模板、配对的原则分别是什么?再次认真观察每个过程的`变化点。并完成表格。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转录的过程,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纠正指导,引导学生总结出完成详细的转录过程:

          ①DNA双螺旋揭开,DNA双链的碱基得以暴露,其中一条链提供准确模板;

          ②游离的核苷酸随机地与DNA链的碱基碰撞,当核苷酸的碱基与DNA的碱基互补时,两者以氢键结合;

          ③新结合的核苷酸连接到正在合成的mRNA分子上;

          ④合成的mRNA从DNA链上释放,而后,DNA双链恢复。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转录的概念: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三)总结提升

          教师结合板书带领学生进行本节课知识的归纳,引导学生自主绘制知识概念图。

      (四)巩固提高

          学生思考讨论:转录成功的mRNA的碱基序列与DNA单链模板的碱基序列和模板互补的碱基序列有什么异同?    保证遗传信息传递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五)课外拓展

          列表比较DNA复制和转录的异同点。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9

      一、版本:

          中图版高中生物必修1

      二、设计内容:

          第三单元细胞的新陈代谢第二章细胞的能量的来源与转变第2节酶在代谢中的作用(第1课时――酶的作用)

      三、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念要求高中生物应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科学素养。使学生从之前的“学会”到“想学”再到“会学”,在这样理念的促进下,“引导──探究”发现式教学法应运而生。该理念的运用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协作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就是“引导──探究”式学习过程。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取知识,而且更加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问题的推动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四、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1课时――酶的作用,主要探讨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该内容以第1章第3节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中的主动运输的知识为基础。学习本节利于“细胞代谢的学习”,能够更好地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Ⅰ)。

          (2)技能目标:能够完成相应的实验设计,按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和步骤,正确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Ⅱ)。

          (3)情感目标:①评价自己的实验结果,②参与交流。 3.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理解酶作为催化剂的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利用PPT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让学生理解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确定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酶的作用。

          [解决方法]利用学生对无机催化剂的知识基础切入,引入酶的学习。通过生活资料分析得出酶的作用。我们熟悉的化学无机催化剂可以加快化学反应,但是需要高温、高压等条件。而在人体内,大约每分钟要发生几百万次的'化学反应,这么多的化学反应之所以能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完全是因为酶的作用,酶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在化学反应中是怎样起作用的?

          教学难点: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解决方法] ①利用PPT上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②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

      五、设计思路

          利用学生对无机催化剂的知识基础切入,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既然学生们知道无机催化剂的作用,就让学生通过比较认识酶的催化作用与无机催化剂的差别。然后通过过氧化氢酶的实验来让学生理解探究实验的设计原则、一般思路,得出的结果。教师利用PPT的方法直接给出更加形象生动,容易理解。要求学生记住探究实验实验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等量原则。以及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对照实验等概念,再通过对实验中自变量改变训练学生在实验设计中如何控制变量。

          学生通过亲身感知酶的作用,顺理成章引入酶在化学反应中能够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知识点。利用PPT中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以及绘制“没有催化剂、无机催化剂、酶的催化效率曲线”的比较,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酶催化作用更加显著)。

      六、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实验材料

      七、教学过程遇到问题及解决方法:

          1.学生对酶的概念掌握的不是很好,注意教学时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如活细胞产生(交代来源)、具有催化功能(只有一个作用)、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或RNA)。

          2.酶的催化特点: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的温和性。学生学习时,容易将第三个特点忘记,需要强调。

          3.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学生接触这个概念时,化学中活化能的概念还未给出,所以接受起来很困难。注意讲授过程结合PPT上形象的漫画图及动态图说明酶的作用机理。

          4.过氧化氢酶实验虽然简单,但是却能很好地证明酶的高效性,在讲述实验的过程中同时引入探究实验的设计原则和一般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探究实验的实际应用案例。注意可以同时让学生自己设计证明酶的专一性及作用条件的探究实验,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⑴知识方面

          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⑶能力方面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2.教学难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2)假说―演绎法。三、教学方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四、教学课时2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第一课时: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1、实验过程

          2、实验结果:①子一代(F1)表现为高茎(显性性状)。

          ②子二代(F2)出现性状分离,高茎:矮茎=3:1

          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孟德尔四点假说要点电脑附板)第二课时:

          一、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二、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三、分离定律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遗传学的第一章第一节,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些内容,并且新的名词解释也较多,所以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较浅,理解程度不够。针对出现的问题,在下节新课之前一定要做进一步的巩固与练习。不过,即使初次接触遗传学,大多数同学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所以能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中,使得课堂气氛很活跃。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11

          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用于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如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什么?生物的遗传物质是什么?程序性知识用于回答“怎么办”的问题,如利用转基因技术设计解决水稻病虫害防治问题的方案,如何培育无籽西瓜等。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是关于如何使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策略性知识也是一种程序性知识,一般程序性知识所处理的对象是客观事物,而策略知识所处理的对象是个人自身的认知活动;前者是对外的,后者是对内的。策略性知识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迁移能力才能得到较大的提高。如在学习细胞分裂后,归纳出分裂期特点的有效记忆方法,即“前期:膜仁消,两体现”;“中期:粒排中央赤道板”;“后期:粒裂体分去两极”;“末期:两失两现板板壁(植物细胞)”。这样,学生对这种陈述性生知识记忆牢固,再通过比较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异同,归纳如何判别细胞分裂图象,进一步学习细胞分裂过程中DNA、染色体变化规律这些程序性知识,对学生策睁性知识的掌握有所帮助,使其在解决问题时有明确的思维方向。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设计。

      1科学探究中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策略性知识的学习策略。通过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更多地主动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活动中学生学会如何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得信息,如何用文字、图表、科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如何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思维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在这些策略性知识的运用中解决一些复杂的实际问题。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诸多通过科学探究发现科学规律的内容,如:酶的发现过程,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等。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是什么”,“为什么”的结论性知识的讲授,更重要得是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理解科学家如何用已知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如苏教版新课标教材中“研究性学习: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植物生长的最适浓度”,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策略性知识教学设计。如:只设计实验材料、用具或只设计实验的部分步骤,是针对基础较差、能力较弱的学生;对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要求其对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方法步骤均进行设计。通过这一实验设计情况的反馈,既可检验学生对生长素调节作用两重性的理解和应用,又能对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科学态度、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评估,从而检查学生策略性知识的掌握情况。

          再如苏教版新课标教材中在“课题研究: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探究活动提出问题、建立假说、设计方案、获取信息、得出结论。而不是让学生按照教师所提供的一种方案去进行验证性实验。课堂中,当提出让学生进行探究时,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学生提出了:“可能与温度有关”、“可能pH有关”、“可能与酶的浓度有关”、“可能与底物的浓度有关”四种假设,可顺势利导把学生分成四个探究小组,要求按照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得出结论。整个探究过程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和自由操作的机会,如此给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可有效提高学生的策略性思维水平。

      2思维导引中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设计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在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提醒学生思考:“为什么?你的困难是什么?你下一步应当做些什么?”你能不能换一个说法?你更坚信哪一种可能性?“你能不能倒过来想想?。”

          如“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过去常常采用的方法是:按照实验规定的步骤进行实验,将实验现象填入事先设定的记录表中,根据澄清石灰水混浊程度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C02的产生情况,由此分析得出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这种“照方抓药”的实验方式,充其量只是培养了学生的操作技能,无法全面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该实验教师最大的任务应是帮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为此,在实验之前,教师可以与学生之间进行如下的讨论:

          (1)联想酵母菌发面做馒头的过程,讨论下列问题:观察到什么现象?馒头为什么有孔隙?空隙中气体的如何鉴定?

          (2)由发面做馒头产生C02进一步提出疑问:猜测可能发生什么生理过程?酿酒过程也用到酵母菌,密闭装置。这是在控制什么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酵母菌是否也有呼吸?

          (3)你能不能提出一个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问题?当然,提出一个好问题并不容易,你可以与周围的同学进行讨论。    (4)你作出这个判断时有充分的依据吗?在缺乏足够依据的情况下所作出的判断称为假说,假说的正确性有待于实验的检验。你认为这个实验,需要哪些仪器?怎样测出这些量?存在着哪些困难?

          这样的师生双边交流过程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火花,逐步学会分析问题,将内隐思维活动的调节控制过程展示出来,达到思维导引的目的。

      3问题设计中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问题解决活动的指导,不应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更不宜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是应该通过提出相关的问题,用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思考。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针对学生出现的失误,提出引发学生思维冲突的问题。(2)如果学生不知如何深入进行解决问题,提出能使问题不断深入的后续问题。(3)提供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的来源,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利用有关信息,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相关信息。

          如“细胞呼吸”的教学中,针对有氧呼吸设计的问题是:①有氧呼吸可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反应场所在哪里?反应物、生成物各是什么?②什么是有氧呼吸?写出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分析有氧呼吸反应式中各种元素的转移途径。③在细胞内,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以后,可使1161kJ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则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了,请你计算一下,有氧呼吸的.能量转换效率大约是多少?这些能量大约可使多少摩尔ADP转化为ATP?这一系列问题既能由表及里地剖析有氧呼吸的本质,又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从而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此外,这些有坡度的一个个子问题,逐渐点拨学生的思维,使之思路入轨,很好地培养学生答题时的思维策略。

          学生的知识水平是有限的,许多地方可能考虑不周全。所以教师的指导应该是在思维方法、解题策略的指导,可向学生提出“你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下一步该怎么办?”等类似的问题,通过这种指导训练使学生学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明确问题解决所需要的条件,使问题解决活动继续下去,逐步形成解决策略。

      4练习测验中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设计    策略性知识形成的关键是思维策略的组合运用,要形成一定的策略性知识,就要努力促成思维组合。在这一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作为前提的基本的条件就是练习与反馈。通过适量科学合理组织的练习和反馈,策略性知识的习得才能成为可能。重要的是让学生利用策略来指导自身完成相关练习,在练习中必须有变化,只有在变化的中的练习,其知识才能深化,策略才能灵活应用。

          如在学习了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就可通过下列练习强化知识:

          1.下列变化属于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的有()

          ①氧分子的释放;②[H]的产生;③CO2的固定;④产生ATP;⑤ATP中能量的释放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③⑤

          2.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流动大致过程是()

          A.叶绿素→ADP→CO2→碳水化合物

          B.光→ATP→叶绿素→碳水化合物

          C.光一叶绿素+CO2→碳水化合物

          D.光→叶绿素→ATP→碳水化合物

          通过一系列彼此联系的练习,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转化。在上述练习的基础上可再作如下变式练习:

          将置于阳光下的盆载植物移至黑暗处,则细胞内C3与葡萄糖的生成量的变化是()

          A.C3增加,葡萄糖减少

          B.C3与葡萄糖都减少

          C.C3与葡萄糖都增加

          D.C3突然减少,葡萄糖突然增加

          这样让学生在新的不同的情境中运用光合作用过程的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真正做到教会学生学习。

          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在测验中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传统的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现、重复和记忆的能力。这样就容易导致学生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学习,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题海战术,学生负担加重。新课程提倡测验设置要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的实际问题,在具体问题情境解决中形成学习策略。

          例如以“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比较”为题材出一道试题,可能有时会直接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一种固定化酶能催化一系列化学反应

          B.固定化细胞能产生一系列酶

          C.固定化细胞产生的酶,其活性更容易受影响

          D.固定化酶更适合大分子反应物”形式呈现    显然这样的测试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应该为学生提供与社会生活实际有关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问题的情境,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解决。因此,同样是考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比较,教师可以这样的情境呈现“如果想把微生物的发酵过程变成连续的酶反应,应该选择哪种技术?如果反应物是大分子物质,又应该采用哪种方法?”这样的测验不仅考查了知识,还使学生在接受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运用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许多现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策略运用的思维水平。

      5反思评价中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评价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将评价作为教学的一个环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反思的一些策略,并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要把评价放在解决问题的背景中去,要培养学生通过自我反思评价方式,进行自我总结、反思,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对自己的学习行为不断做出调整、改进和完善。策略性知识就在这种有意识的自我反思中形成,从而使学生逐渐学会学习。如在学完“物质的跨膜运输”后,可再增加一个“栏目”DD“学完跨膜运输你应该知道什么”。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整理、反思学过的知识,以便归纳总结、补充调整,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对策略性知识的建构能力。

          反思最主要的形式是回顾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这同样需要教师的引导。如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结束后,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作此探究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探究过程中你运用了什么策略?能解释一下你的想法吗?还有更好的方法吗?实验的结果是否合理?”。在学生自我反思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思维档案,记录思维点滴,学生可更明确自己的思维状况,利于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使学生的学习由外在的输入逐步转化为内在的自我需要,逐步形成思维策略,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认知心理学的知识观为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理念,它有助于统一已有的狭义的“知识”与能力间的矛盾,确立策略性知识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生物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其目的就是促使教师在教学中重视策略性知识的教学,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物教材中有着进行策略性知识教学设计的广阔空间,只要教师用心开发,精心设计,有意识地通过策略性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创造力,就一定会有风景这边独好的感受!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12

          在生物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做好教学反思,这样才能有序的实现学习,实践,获得进步!课堂教学重在准备,做到有备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也就是在教学设计中,要有较强的预见性。比如:学生在学习新课和复习课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而且复习课的授课方式不同于新课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学生好奇心,学习动力的调动方法也应作相对调整;考虑到这些问题的,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即时的找出解决的方法,这就要求有非常明确的教学计划。理清思路,对症下药,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针对学生的`现有的学习情况,在知识点掌握方面,找出学生原本存在的不足;

          2.对考试大纲的准确把握,明确哪些是重点难点,特别是在高考当中常考的热点;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哪些内容只要求做到熟悉这个知识点,而不用花过多精力,加深习题练习,这也是减轻学生学习压力,明确目标的有途方法;

          3.在讲复习课时,与新课在授课方式上的区别,如何组织复习课上的提问设计,组织形式,反馈信息等;

          4.总体评价。这也是在反思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课后反思,能更清晰地明确,学生的不足与进步,而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哪有更行之有效的方法?总结经验,提升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最重要的一个环节__进步!针对以上问题,根据这一年来的工作经验,总结如下:

          1.作为平行班的学生,在新课时,仍然存在较多知识点的遗漏,甚至没能完全掌握。比如:减数分裂,孟德尔遗传规律,种群相关知识的拓展。这是许多学生

          觉得头痛的问题,无法对相关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或者只会背一些条款,却不知道灵活运用。这也是在第二点中要着重强调的。当然除了这些情况外,还有一部份学生是在学习过程中,掉以轻心,等到高三的时候,想重新拾起课本,加入最后的拼搏。这部分学生有着好学之心,但是知识差距较大。这部份人也是最让老师头痛的人,一方面,我个人奉行着?一个都不能少?有教无类?的原则,但是现实是这部分的学生玩心较重,三分钟热度,需要时时督促。而且旧知识遗漏较多,补起来相对更困难。但是,老师是不会拒绝任何一个有求学之心的人的,所以只能利用平时多关注,尽力帮他们补救。

          2.对于第二个问题,也是自己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具体如何解决,也只能说是在摸索中,有了一点小的见解:

          首先要通览教材,鸟瞰全局;其次,精读教材,把握两点(重点和难点);再次,泛读教材,这个情况下,就只能靠自己做大量的题,多涉猎。增加参考书的数量,老师只有做的题目,对于最新的题型接触远远多于学生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的解决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也能对一些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调换和补充;才能分析教材中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在教学重、难点上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有否差异等。如在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时,就把教材中的排列顺序做适当的调整。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13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在实验前介绍了消化系统的组成,学生对消化系统已经有了感性认识,紧接着设计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在亲历探究实验的过程中,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来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教材的设计遵循了从结构到功能、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本实验是一个典型的探究案例,它隐含着生物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二、学情分析

          有利的一面:

          学生通过生活体验对牙齿与舌的功能有一些感性认识,知道唾液腺分泌唾液。

          通过以前的学习,部分学生已领悟了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生命的奥秘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不利的一面:

          1、实验操作技能欠缺。

          2、探究能力欠缺,体现在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还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消化、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的含义。

          (2)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让学生针对实际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和验证,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2)通过学生如实记录、分析实验结论,培养他们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及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引导整个探究过程,并抓住时机训练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观念。

      四、教法学法

          教法

          1、通过学生咀嚼馒头的情境引入,从而提出探究问题。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作出假设。

          2、从分别设计牙、舌以及唾液对馒头的消化的单一变量对照到合并探究多个变量的对照。

          3、采用自我反思,交互式评价方式分析实验失败原因,使学生深刻领悟探究方法的内涵。

          学法

          1、学生根据体验馒头味道的变化,自主提问,作出假设。自主设计实验,通过实验现象观察得出相应结论。

          2、自我反思,交互式评价方式分析实验失败原因,深刻领悟探究方法的.内涵。

          从而使启发诱导式的教法与探究式的学法和谐共振。

      五、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鉴于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能力弱。挑选部分学生实验前简短培训,了解实验原理,操作要领。在实验中让这部分学生去带动其余学生,让实验落到实处。

          情境引入

          品尝馒头,要求进行较长时间咀嚼,感受馒头味道的变化,从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探究实验

          ⑴提出问题:

          馒头是怎样变甜的呢?

          ⑵作出假设:

          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唾液的作用有关。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在感性经验基础上引导分析在口腔中使馒头变甜的相关因素,然后做出合理的假设,不仅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活跃气氛,更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科学做出假设的方法―――即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中做出合理假设。

          ⑶制定计划:

          a、提示:

          ①设计一组实验,有的只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的只探究唾液的作用。

          每个组选择一个因素进行探究。

          设计意图:把难点进行分解。本探究涉及到两个探究因素,让学生同时对两个探究因素设计对照试验,有一定难度,让每个组选择一个因素探究,降低了难度,学生跳一跳是能摘到桃子的。

          ②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淀粉是没有甜味的,淀粉分解后形成的麦芽糖是有甜味的。

          ③淀粉遇碘变蓝,但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

          ④口腔的温度大概是37℃。

          b、思考:

          ①怎样模拟舌的搅拌、牙的咀嚼,唾液的参与以及口腔的温度?

          ②你选择的是什么因素对淀粉的消化?实验的变量是什么?怎样确保只有变量不同,其它条件都相同?

          ③怎样检验淀粉是否被消化?(学生说出方法后,教师建议:滴加4滴稀碘液后置于温水中水浴加热,观察颜色的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这3个思考题是突破难点的关键,弄清了问题①③,不需要教师做任何强调,学生就能明白该实验有的组要把馒头切碎,要搅拌,以及整个实验要保持在37℃下进行,滴加碘液等具体操作的原因;问题②是引导学生控制变量,顺利设计对照实验的核心问题,学生只要清楚了这个问题,设计出合理的方案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c、分组讨论设计(要求图示说明,图示板演)

          一大组:牙齿和舌头作用实验方案;

          另一大组:唾液的作用实验方案;

          d、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整合

          为了让学生突破难点顺利掌握从探究一个因素上升到同时探究两个因素的方法,我采用先易后难,先分解后整合的策略。具体过程为:教师根据学生板演图,把两组对照实验中相同实验组合为一体,适时点拨:为了提高效率我们可以把两个因素放到一起同时进行探究,只要先把实验组设计出来,各对照组只要变量与其不同,其它条件相同即可。由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e、完善实验设计    ⑷实施计划

          ⑸得出结论

          ⑹表达交流

          小组汇报实验完成情况,反思实验失败的原因,交互式评价。为进一步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影响做下铺垫。

          进一步探究:

          为什么强调在37℃条件下进行实验?你能设计实验来说明温度对淀粉消化的影响吗?

          兴趣小组展示课前做好的处于60℃条件下的实验现象,从而使学生知道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存在影响。

          课堂小结

          1、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单一变量原则

          3、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舌搅拌与牙齿咀嚼对淀粉的消化有促进作用。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

          课后反思

          1、未雨绸缪,有的放矢。实验的准备工作很重要,教师实际操作对实验能达到的效果了然于心。

          2、鉴于淀粉的分解过程无法直观感受。将原实验设计中后滴加稀碘液改成先滴,通过颜色由蓝变浅蓝、再变成黄色来感受淀粉分解的过程。

          3、由考虑单一变量提升到同时考虑多个变量的探究。

          4、增加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拓展学生的思维。

          但是,由于学生知识储备的原因,在实验操作上有些方面不规范。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14

      一、版本: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

      二、设计内容: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1课时――酶的作用)

      三、设计理念

          在实施新课程中,需要构建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策略。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科学素养。使学生由以前的“学会”到“想学”再到“会学”,“引导──探究”发现式教学法就是在这种理念下应运而生的,该教学法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以“引导──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该理念的`运用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协作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取,而且更加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问题的推动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四、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1课时――酶的作用,主要探讨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该内容以第4章第3节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中的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以及初中生物学“消化”为基础。学习本节利于“细胞代谢的学习”,利于选修模块中有关酶的应用、微生物发酵、蛋白质提取和分离等知识的学习。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Ⅰ)。

          (2)技能目标: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索,按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和步骤,正确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Ⅱ)。    (3)情感目标:

          ①评价自己的实验结果

          ②参与交流,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维护或修改自己的方案和意见。

          3.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确定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酶的作用。

          [解决方法]利用学生对无机催化剂的知识基础切入,引入酶的学习。通过实验、资料分析得出酶的作用。自然界中的生命现象都与酶的活动有关,活细胞内全部的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在酶的催化下完成的。在人体内,大约每分钟要发生几百万次的化学反应,这么多的化学反应之所以能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完全是因为酶的作用,酶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在化学反应中是怎样起作用的?显然应是本节课内容的重点。

          教学难点:

          ①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②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解决方法]

          ①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②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活化能这个名词在高中生物教材体系中是第一次出现,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对这个名词都很陌生。化学反应之所以能进行,就是达到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在酶的作用下,原来不能进行反应的物质发生了反应,是增加了反应物的自由能,还是降低了反应所需的活化能?通过实验和类比,必需要让学生理解。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1.简述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说出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

      3.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2.教学难点

          (1)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三、课时安排

          2(上课1和实验1)

      四、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让学生以初中的知识来思考,回答。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

          〔板书〕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

          大量元素:C、H、O、N、P、S、K、、Mg等

          微量元素:Fe、Mn、Zn、Cu、B、Mo等    基本元素:C、H、O、N、S(Ca)P、

          主要元素:C

      二、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思考与讨论〕生思考师提示。

          1.提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区别主要看它们的分子组成中是否有碳元素,如糖类是有机化合物,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水是无机化合物,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当然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区别。对这两类化合物的严格区分,请参照化学教科书。

          2.提示:细胞中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蛋白质,无机化合物是水。蛋白质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在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水是生命之源,离开水,生命活动就无法进行。

          3.提示:植物的叶肉细胞、果实细胞和种子的细胞中通常含有较多的糖类、脂质和蛋白质。如禾谷类的果实、种子中含淀粉(多糖)较多;甘蔗的`茎和甜菜的根含蔗糖多;花生、芝麻种子中含脂质多;大豆种子中含蛋白质多,等等。要想从植物的果实、种子中获得糖类、脂质和蛋白质,就要设法使细胞破碎,再将这些物质提取出来。

      三、实验

          〔到实验室做实验〕

          3.生物材料中有机化合物的种类、含量不同。因此,我们应选择多种多样的食物,保证获得全面的营养。    〔小结〕略。

          〔作业〕一二题。生思考师提示

          〔提示〕1.(1)迹唬2)√拧

          3.B。

          拓展题

          1.提示:细胞是有生命的,它可以主动地从环境中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元素。这是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之一。

          2.提示:不能。生命系统内部有严谨有序的结构,不是物质随意堆砌而成的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合集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合集图片】相关文章:

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四维09-12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1教学设计2:1 1 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英语09-12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3.3其他植物激素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其他植物激素视频09-12

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模板 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09-12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模板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方案参考模板09-12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方案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设计09-12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合集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合集图片09-12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表格式09-12

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模板范文09-12

教学环节评价 教学环节评价用语案例09-12

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与方法 课堂教学评价的评价范围09-12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 课堂过程性评价的例子09-12

课堂教学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表学生评价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