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设计5篇
在教学工作者展开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知道并掌控系统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给您带来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期望能够帮助到您。
高中生物教案1
一、 教学目标
1.描写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进程
〖章引入让学生浏览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
〔板书〕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摸索并回答。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类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固,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发学生的摸索。
〔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 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淋巴等
〔摸索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因而可知,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散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散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透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透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因而可知,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板书〕2.
内环境——有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三、细胞外液的成分
〔资料分析〕有学生分析并回答,老师提示。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解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3.Na+、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坚持血浆渗透压。
4.坚持血浆的酸碱安稳。5.提示: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品中的糖类。食品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取落后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毕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内环境中。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而余外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外。(其他公道答案也可)。
〔板书〕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旁栏摸索题〕
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板书〕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摸索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提示: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品,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取。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品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取。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进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2.提示: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产生下列反应:
CO2+H2O H2CO3 H+ + HCO3-。
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
3.提示:人体具有体温调解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关于人体体温调解的内容。参与体温调解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
4.提示: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例如,血浆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压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压,CO2就从血液中向肺泡分散,再通过呼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
〔小结〕略。
〔作业〕课后习题一二题。
〔提示〕1.C。 2.B。 3.B。
4.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拓展题
(1)肺泡壁、毛细血管壁。(2)食品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取。(3)肾小管的重吸取。(4)皮肤。
高中生物教案2
实验假定
温度影响酶作用速率。具体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形下,一定范畴内增加温度,酶作用速率升高;超过一定的温度范畴以后,再增加温度,酶作用速率降落,高温导致酶失去活性。
实验器材
冰箱,烧杯,试管,量筒,温度计,酒精灯,淀粉溶液,稀释的唾液、碘液等。
实验步骤
①取8支试管,分别标记为1、2、3、4、5、6、7、8;用量筒各量取2 mL的可溶性淀粉溶液,分别加入上述8支试管;对上述8个试管分别进行0 ℃、17 ℃、27 ℃、37 ℃、47 ℃、57 ℃、67 ℃、100 ℃的温度控制5分钟;同时,取另一组8支试管,用量筒量取2 mL稀释的唾液也进行同样的温度控制处理。
②取出上述两组试管,将稀释的唾液分别加入到对应温度的试管中,再水浴保持相应温度5分钟。
③取出试管,加入碘液2~3滴,视察色彩变化,用“+”表示色彩变化的深浅。
实验数据与分析1 2 3 4 5 6 7 8
加入I2后色彩变化 +++ ++ + - + +++ +++ +++
数据分析(酶作用速率) - + ++ +++ ++ - - -
关于实验数据的分析说明:实验中,加入碘液后色彩变化越明显,直接表明淀粉被水解的越少,间接证明酶在该温度条件下的催化活性越低,酶作用速率着落;反之,则相反。
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学生进行实验或讨论:
(1)假照实验中将步骤③换成加入斐林试剂,后水浴加热会显现怎样的结果?
学生探究结果:在试管4中显现的砖红色沉淀最明显,而1、7、8试管几乎无沉淀。
(2)假设进行重复实验,在步骤②之后,将实验中的试管1、7、8再置于37 ℃的条件下水浴5分钟,有何现象?
学生探究结果:试管1中加入碘液无色彩变化(不显蓝色);而7、8试管加入碘液显蓝色。
(3)上述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
说明了在0 ℃时,酶的活性会遭到抑制,但在一定范畴内温度升高其活性会增加,说明这种低温导致的酶活性的着落是可以被复原的;而在57 ℃、67 ℃、100 ℃时,酶的活性会遭到抑制,并且随着温度的着落,其活性不再变化,说明高温导致的这种活性的着落是不可以被复原的。
(4)能否根据数学的函数思想,绘出唾液淀粉酶作用速率与温度之间关系的函数示意图?你能否对该函数图进行说明?
学生自主完成:
学生说明:说明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范畴;并且特定的酶具有一个特定的最适宜温度;在最适温度范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酶作用速率增加;超过最适温度范畴后,随着温度的升高,酶作用速率着落,终究失去活性;低温对酶活性的抑制是可以被复原的,而高温导致酶的活性丧失是不可以被复原的。为何呢?
师
高温导致了酶的空间结构的破坏,而这种破坏是不可以被复原的,因此酶的活性中心失去其催化活性;低温仅抑制了酶的活性中心的催化能力,并没有破坏酶的空间结构,所以这种酶活性的着落是可以被复原的。
(5)有些细菌生活在火山喷发口,也有一些生物生活在温泉当中,你如何来说明这种现象呢?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生活在这些环境中的生物,其体内的酶与人体内的酶的种类是不同的,所以所需要的最适温度与人的也不同。
(6)人体内有许多种类的酶,这些不同的酶所需要的最适温度都相同吗?
师
人体不同的酶所需要的最适温度是有所不同的,但大多是37 ℃左右。具体情形,可以查阅相干资料。
高中生物教案3
一、教学目标:
【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技能】;培营养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目标;浏览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研究的精神。
二、教学进程:(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何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侧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致情形,而且由于学生没有相干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何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控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说明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现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学生浏览背景资料和浏览课文中的访谈录,以问题引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生物学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从访谈录中,你认为造就了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浏览完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对于你学习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启示呢?
(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必修:
1.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觉问题,作出假定,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肠投入到教学活动。
2.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生物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相干领域的成果,各个学科之间的边界已经模糊,而显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生物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互动,更加是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的进程。
高中生物教案4
复习重点:
1、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
2、人口增长对生物圈的影响
3、严肃的环境问题
4、人类发展和生物圈的关系
5、保护生物圈的计策和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总结、练习
教学仪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进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重点知识归纳
1、人口增长过快:地球上人口的承载能力大约是80亿。
2、和人类活动有关的环境问题主要有:酸雨、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增强、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土壤污染。
3、酸雨:形成原因:工业生产中燃烧煤和石油等会开释出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它们在空气中被氧化,进而形成硫酸和硝酸,随降雨落到地面。
范畴:pH小于5.6的雨水。
危害:刺激人眼和呼吸道,影响农作物生长,影响鱼类和水生生物生长,腐蚀建筑物、雕塑等。
4、臭氧层破坏:臭氧层具有吸取紫外线的能力,破坏后,紫外线直接照射地球,导致皮肤癌患者增加,也可能对人眼造成伤害。
5、温室效应: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能阻挡从地球表面辐射到宇宙空间的热量,从而导致地球温度升高的现象。(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却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有利的)
6、水污染:指污染物排入水体,使水和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其中生物的组成产生变化,着落水体使用价值。污染物有工业废水、农业废水和生活废水。
7、噪声污染:种类有交通噪声、工厂噪声、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和家庭生活噪声。
8、土壤污染:大量施用农药污染了土壤。
9、垃圾处理的方法:燃烧、填埋、堆肥。
10、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废玻璃)、不可回收垃圾(果皮、菜叶、剩饭菜)和危险有害垃圾(废电池、废灯管、过期药品)
二、重点习题讲授
1、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要挟,下列名词与环境污染有关的是()
①酸雨②臭氧空洞③白色污染④温室效应⑤赤潮⑥潮汐⑦噪声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⑥⑦C.①②③④⑤⑦D.①②③④⑦
分析:和人类活动有关的环境问题主要有:酸雨、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增强、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土壤污染等。而赤潮是如何形成的呢?科学家认为,赤潮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污染。大家知道,有毒物质进入海洋时,会造成环境污染,危及海洋中动植物的生存,但是,大量涌进海洋的废水当中、并不都是有毒的东西,有些还是植物生长必须的营养要素、如氮、磷和碳等,若这些营养盐过于丰富,这时就显现了 富营养化 现象,过量的营养物质会使藻类、鞭毛虫等生物繁育得很快,就这样赤潮生物进行了爆炸性的繁育,这些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后,就会把海水 染 红。赤潮来暂时,鱼类常常大批死亡。由以上分析可知:选项C正确。
2、判定:平常下的雨也是酸性的,所以也能够称为酸雨。
分析:毛病。只有PH值小于5.6的雨才称为酸雨。
3、判定:能够吃到野生动物或者能够使用野生动物做成的用品,说明自己很有品位。
分析:毛病。野生动物的存在丰富了动物的物种资源库,物种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吃野生动物或者使用野生动物做成的用品,说明这个人愚昧无知,根本不是有能力的表现。
三、练习
1、挑选题
(1)目前,我国采取的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 )
A、燃烧 B、填埋 C、堆肥 D、ABC三项都正确
(2)下列哪种气体可以造成酸雨危害()
A、二氧化碳B、一氧化碳C、二氧化硫D、氮气
2、填空生活垃圾一样分为三类:
垃圾,如
垃圾,如
垃圾,如
3、连线
水污染工厂排放的浓烟
大气污染生产、生活中排放的污水
土壤污染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产生的噪声
噪声污染向农田施加大量的化肥
答案1、(1)D、(2)C、2、可回收,废纸等;不可回收垃圾,如果皮等;危险有害垃圾,如废电池等3、水污染连生产、生活中排放的污水;大气污染连工厂排放的浓烟;土壤污染连向农田施加大量的化肥;噪声污染连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产生的噪声。
高中生物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掌控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进程。
2.通过学习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进程,提高有关蛋白质相干运算的能力。
3.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当者,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进程。难点: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进程及相干运算。
三、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提问:
之前我们学习过了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如果把氨基酸比喻成珍珠的话,那么这些“珍珠”是如何穿成串儿,成为“珍珠项链”蛋白质的呢?如果告知你氨基是具有碱性的,而羧基是具有酸性的,那么大胆猜测一下会产生什么?(酸碱中和。)带着这样的摸索,接下来共同学习一下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进程。
(二)新课讲授
1.蛋白质的结构层次过渡: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所谓大分子就是相较无机物来说分子量大百倍或千倍以上的分子。比如牛胰岛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700,人的血红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64500等。
提问:那么小小的氨基酸是如何组成那么大的蛋白质的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说一说从氨基酸到蛋白质大致有哪些结构层次。(经历了二肽→三肽→多肽,通过盘旋、折叠形成了具有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过渡:这种氨基酸和氨基酸的连接方式称为脱水缩合。
2.脱水缩合进程
组织学生自学课本,说出脱水缩合的含义: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的水,这种结合方式叫做脱水缩合。此时重点强调肽键的含义及写法。
活动(角色扮演):请4位同学分别扮演一种氨基酸,如果每位的右手代表氨基,左手代表羧基,然后站成一排,相邻的同学手牵手,牵手的部分可以称作什么?(肽键。)
问题:
怎样才能更高地还原脱水缩合进程?(每人右手拿着NH和H的卡片,左手拿着CH和OH的卡片,一个同学和另一个同学左右手相连的时候,拿掉H和OH的卡片。)
其他同学视察,4位同学站成一排,会形成几个肽键?脱去几分子水?(3;3。)
如果是5位同学呢?(4;4)6位同学呢?(5;5。)
连续提问:那么n个氨基酸形成一个肽链时,脱掉几个水分子?形成几个肽键?如果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呢?(n-1;n-1;n-m;n-m。)
(三)巩固提高
提出启示性问题:如果4位同学站的不是一排,是一个圈,结果跟之前的有什么区分?(形成环肽,形成4个肽键,脱去4个水。)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其他同学点评,总结结论。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作业:如果同学们在进行角色扮演时,改变站位、人数、人员等等,结果又是如何?形成的蛋白质是一样的么?请同学们课下进行活动,并且探究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下节课进行分享。
四、板书设计
略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5篇到此结束。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表格式】相关文章: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1教学设计2:1 1 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英语09-12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3.3其他植物激素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其他植物激素视频09-12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模板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方案参考模板09-12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表格式09-12
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模板范文09-12
教学环节评价 教学环节评价用语案例09-12
课堂教学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表学生评价09-12
教学评价的方法 教学评价的方法有哪几种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