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一等奖

时间:2023-09-15 01:46:27 文档下载 投诉 投稿

      《赤壁赋》教学设计【精】

      《赤壁赋》教学设计1

      一.教学内容:

      《前赤壁赋》

      二.学习目的:

      通过讲解《前赤壁赋》,到达三个教学目的:

      1、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

      2、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辨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

      3、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知识归纳总结:

苏轼〔1037~1〕

      〔1〕少年得志

      他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相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2〕乌台诗案前后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三个月,就因为他的牢骚诗“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惹事,或能牧养小民。”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又联络他在《上神宗皇帝》书里说王安石“招来新进勇锐之人,以图一切速成之效”,结果是“近来朴拙之人愈少,而巧进之士益多”。后来正是曾拥护过王安石的“巧进之士”把王安石出卖了,使其罢相。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诗案之前,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那么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渴望有朝一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他探问:“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轻狂:“老夫聊发少年狂”。

      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常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卑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着家人开开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分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恳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3〕晚年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权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

      俗话说:“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权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此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立,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岁。

      四.课文分析^p    :

      〔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彷徨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赤壁:湖北黄冈赤壁,与湖北嘉鱼赤壁同被作为周瑜破80万曹军之壁战场故迹。

      属〔zhǔ〕:请,让,说。

      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玩耍。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读《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彷徨在斗宿、牛宿之间。白蒙蒙的雾气覆盖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听凭水船儿自由漂流,越过一望无际白茫茫的江面。江实在旷远啊,船儿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像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上天的神仙。

      〔2〕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溯〔sù〕:逆流而上。袅袅〔niǎo〕:细长,形容声音婉转悠长。嫠〔lí〕妇:寡妇。

      译文:

      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非常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呜咽,像含怨,像怀恋,像抽泣,像低诉。吹完后,余音悠长,像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3〕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愀〔qiǎo〕然:忧愁的样子。缪〔liáo〕:盘绕。舳〔zhú〕:船尾;舻〔lú〕:船头。酾〔shī〕:斟。槊〔shuò〕:长矛。须臾〔yú〕:片刻。

      译文:

      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客人答复说:“‘月光亮堂星星稀少,一只只乌鸦向南飞翔’,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屡次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4〕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那么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那么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5〕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藏〔zàng〕。肴〔yáo〕:荤菜。适:享用 枕藉:叠枕挤睡。

      译文:

      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水像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时缺,但它始终没有消损和增长。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假如不是我应有的东西,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制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客人快乐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分析^p    :

      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

      〔乐〕——→〔悲〕——→〔乐〕

      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

      乐:清风明月、水天一色

      〔景美〕朦胧迷离、羽化登仙

      苏轼的悲又从何而来?从歌声中来〔政治失意〕

      从箫声中来〔箫声幽怨〕

      从历史人物中来〔人生无常〕

      从个人境遇中来〔生命短暂〕

      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

      探究第四段的思路、说明分层理由;分别用一对表示矛盾关系的词语来概括层意。

      可分为两个层次:

      一:变与不变

      二:取与不取

      变 不变逝者如斯〔水〕未尝往也〔水〕

      盈虚者如彼〔月〕卒莫消长也〔月〕

      时刻在变〔人〕无尽也〔我〕

      〔水、月、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

      1、比拟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p    。

      物 人

      2、客:无穷 须臾 变化〔片面〕〔悲〕

      苏轼:物与人都是既变又不变〔全面〕〔喜〕

      〔用全面的观点去对待事物、分析^p    问题,这是一种理性的思辨。〕

      分析^p    “取与不取”

      取 不取

      清风明月 非吾之所有

      〔大自然是一部抚慰人心灵、开阔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启迪人智慧的百科全书。〕

      小结:苏轼的悲情从哲学思辨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辨使他乐观旷达。

      苏轼是如何得到了永久的?

      人格魅力:辩证处世、正直进取、旷达乐观、真纯淳朴、胸怀天下等

      总结文学成就:

      文: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苏黄”〔苏轼、黄庭坚〕

      词: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辛”〔苏轼、辛弃疾〕

      《赤壁赋》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p    :

      《赤壁赋》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后,处在事业和人生的低谷,闲暇与朋友月夜泛舟游赤壁,借以排遣内心苦闷忧愤而写的一篇游记。文章虽然采用赋体的形式,但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及由景物引发思想情感的复杂变化和最后作者旷达人生境界的呈现,使文章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知识,进步文言文阅读才能。

      2、学习体会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设想:立足文本以朗读为依托,抓住关键问题师生研究讨论。

      教学法:朗读法,研讨法,圈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读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时,我们看到了一位享受闲适的苏轼;读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我们认识了一位充满理趣的苏轼;读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时,我们读出了重情而伤痛的苏轼;而读到“大江东去,浪淘尽”时,我们更能感受到一位豪迈而旷达的苏轼。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人生经历,同一个创作个体呈如今读者面前的是不同的生命特质,那么通过《赤壁赋》的学习,我们从中又能品出一个什么样的苏轼呢?(板书课题)

      文体介绍:“赋”以楚辞为头,到了荀况才有定名。它出如今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种文体一般描绘客观事物,极尽夸大铺排之能事,形象绚丽,规模壮阔动人,多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行文。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赋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泛读课文,解决句读。2、设置问题,学生参照课文注释自由朗读课文。

      圈点法勾画文中写景、议论和抒情的语句;文章写作的主要内容;文章感情变化的脉络,梳理文章构造。

      明确:文章采用明暗线结合的方式,即明写泛舟宴乐,暗写自己心境由“乐-悲-喜-笑”的变化过程。通过夜游时的所见所感来抒发人生的感慨。按照这样的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三个局部:

      月下泛舟(1),凭吊古今(2-3),阐述哲理(4-5)。

      3、提示重要的文言知识

      (1)通假字:①举酒属客(属-嘱)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凭)③山川相缪(缪-缭)④举匏樽以相属(属-嘱)

      (2)活用词: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泣:使……跳舞,使……哭泣(使动用法)②顺流而东也 东:东去(名作动)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意动用法)(3)特殊句式:①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②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③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④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谓语省略,省略句)⑤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说明:文言文的学习重点在于积累,以此储藏一定的知识,借以进步文言文阅读的才能。当然一篇文章中的知识点很多,这里提列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知识点,对学生起到一种学习引领的作用。)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一等奖】相关文章:

对外汉语教案 我想搬到外面去对外汉语教案09-15

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案要求 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学09-15

《赤壁赋》 赤壁赋书法赵孟頫09-15

苏轼《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一等奖原创力09-15

《赤壁赋》微课教学设计 赤壁赋微课试讲稿09-15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理念09-15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一等奖09-15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09-15

最新《赤壁赋》优秀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案共三课时09-15

赤壁赋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赤壁赋》教案设计09-15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的教学方案设计09-15

1《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案优秀教案一等奖09-15

赤壁赋教学设计教案 赤壁赋的教学方案设计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