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赤壁赋》优秀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案共三课时

时间:2023-09-15 01:49:42 文档下载 投诉 投稿

      最新《赤壁赋》优秀教学设计

      2022年最新《赤壁赋》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导语:《赤壁赋》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下面店铺给大家提供了《赤壁赋》教学设计,大家可以参考阅读。

      最新《赤壁赋》优秀教学设计 篇1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

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唐代散文重在意境和情感,而宋代散文则重在情感和理趣。但无论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就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

      1、“以文为赋”: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

      1、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三、教学原则

      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

      【说教法】

      1、中学生应诵读一定量的浅显的文言文,《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应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写好发言稿,课堂上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2、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和解题

      1、黄州的苏轼:

      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

      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2、解题:

      ⑴赤壁的有关话题: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

      ⑵赋的特点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

      二、第一环节: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

      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三、第二环节: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

      (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

      学生提出疑问。

      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

      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

      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

      四、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

      (学生默读)

      教师点拨:

      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五、第四环节: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

      〖板书设计〗

      游景乐-----(以景动人)

      “水月”歌情悲-----(以情感人)

      问理喜(以理警人)

      六、第五环节: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欣赏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谈谈古人的山水意识。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本课时围绕上一节课的两个问题展开,以学生发言──讨论──总结的形式,教师适时的引导。

      〖教学步骤〗

      一、评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教师点拨: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二、引申苏轼的山水意识

      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客体,而融入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中。秋风秋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三、主客是否为两个人?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四、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五、结语

      1、文章有赋的情韵,散文的笔调,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上的束缚,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带韵的散文,兼具诗的情韵和散文的理意,体现了韵文的优美、绵长的特色。

      2、《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

      六、布置作业

      1、将文中的第一节改写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较《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异同。最新《赤壁赋》优秀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苏轼,倡导积极的人生态度;

      2、体会诗情、画意、理趣完美融合的艺术特色;

      3、探讨中的人生哲理,从中得到启发。

      【教学重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掌握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

      2、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的语言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熟读课文,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的语言的能力。

      【学习任务】

      一、利用学习小组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着重了解被贬赤壁这段经历及与之有关的材料,了解赤壁的历史,关于赋的简单知识等。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21岁中进士,一生仕途坎坷。正是人生的苦难造就了这位“古今第一才子”的文学成就,而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涉及到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我们今天要学的《赤壁赋》,就是他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二)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在这里,为排遣内心郁闷,他经常来赤壁矶游览眺望,或泛舟其中。他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些名篇。《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关于赋这种文体

      1、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赋体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是赋的渊源。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2、关于赋的特点:赋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在语言上 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另外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二、诵读。听录音朗诵或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思路,注意字词的读音与朗读的节奏。

      三、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籍解决字词问题

      四、课堂检测

      1、加粗字注音

      (1)壬戌( rénxū)            (10)酾酒( shāi )

      (2)桂棹( zhào )            (11)横槊( shuò)

      (3)余音袅袅(niǎo)           (12)渔樵( qiáo)

      (4)幽壑( hè )                 (13)扁舟( piān )(5)嫠妇( lí)                   (14)匏樽( páo)

      (6)愀然( qiǎo)              (15)蜉蝣( fúyóu)

      (7)山川相缪(liáo )        (16)无尽藏( zàng)

      (8)舳舻千里(zhúlú)       (17)狼籍( jí)

      (9)旌旗( jīng)              (18)枕藉( jiè)

      2、通假字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______________

      ②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______________

      ③举酒属客      属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如:纵一苇之所如           到     

      泣如诉                       像       

      望:七月既望            农历每月十五

      望美人兮一方            远望       

      之:固一世之雄也           的           

      扣舷而歌之             助词       

      取之无禁                 代词       

      不知东方之既白     主谓之间   

      而:而今安在哉             转折       

      侣鱼虾而友麋鹿        并列       

      耳得之而为声         顺承        顺流而东                 修饰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品读课文,探讨文中的人生哲理,从中得到启发。【学习任务】

      一、朗读第一段,扫除这段文中的疑难字句。

      二、作者在这段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图画,如果要给这幅图卷命名,应该叫什么?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

      作者的这一段描写蕴涵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一下子把人带进了诗的国土,沉醉在山水风月之中,同作者一起去领略那深蕴的人生意义。这种境界和意蕴是过去的赋从来没有表现的。 写夜游之乐 。作者以传神的笔墨,描述了秋夜赤壁的美丽、静谧以及与客人夜游的逸兴。本段写赤壁夜景,突出了月出前的“清风”、“水波”和月出后的“白露”、“水光”,既烘托了游人自由愉悦的心绪,又为后文对“水”、“月 ”的变与不变的议论作了铺垫。

      三、学习第二段,讨论: 这段作者描写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的箫声。箫,素来是忧伤的代言人,酒,一向是苦闷的牺牲品。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变化是否太突兀?悲从何来?

      情感的变化线索。作者从乐字引出歌来,“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指《诗经?陈风?月出》诗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为什么苏轼在船中诵读“明月之诗”里的“窈窕之章”?

      从扣舷而歌的歌词看,显然是从《月出》诗里生发出来。“流光”指水面上闪烁荡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佼兮”么?“美人”即心上漂亮的人儿,不正是“佼人僚兮,舒窈纠兮”么?“渺渺兮予怀”表现临风怅惘 ,思绪黯然,不就是“劳心悄兮”么?但这歌词与单纯的民间情歌有所不同,这里的“美人”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表现的是政治的感慨。悲从何处来,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看到水面之阔,面对宇宙之大,难免产生知音何处,而发出天各一方之叹,在游赏之“乐”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这“乐”本就属于苦中作乐,借山水而暂时排遣其内心的郁闷。所以从“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进一步引出忧患 整个人生的哀思来。这是由乐到悲的第一层心境。 由乐到悲的第二层心境是通过什么来写呢? 生:客人的洞箫声。 师:如何写箫声? 生:“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连用了四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箫声的幽怨悲凉。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流泪。经过吟诗与吹箫的描写,使“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哀转化,完成了 两段之间的过渡。这一过渡自然圆转,不露一丝圭角,使读者不知不觉地为这种感情的抑扬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倾听下面的对话。

      四、分析文中第三、四、五段。

      (1)面对美景,客却借箫声奏出了不和谐的音响,并使“苏子愀然”。那么客人因何而悲呢?

      悲的原因有三,一由古(一世之雄)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一由人生短 暂感触生悲,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有为者尚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生命短暂,有志无为者,哀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注意思想。

      通过客曰由眼前之景想到曹操周谕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在由他们的“今安在”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周二人。更见已身渺小,自然生出感慨,是抒情。

      (2)作者因景而乐,因情伤悲,那么作者又是如何由悲转喜?

      悲和喜其实只是一念之间的情感,关键在于对问题如何看待。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点拨:作者从眼前的自然景物出发,得出了自己观于天地人生的认识。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和不变的一面。

      水 月 人

      变 :逝者如斯、 盈虚如彼 、生老病死

      不变 :未尝往也、卒莫消长、 代代相承

      悲和喜其实只是一念之间的情感,关键在于对问题如何看待。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须臾而羡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样议论最后又回到乐上来了。

      五、问题探讨:

      是如何做到情、景、理三者紧密融合在一起的?答案详见《精讲精练》P45页“精读细研”第6小题

      六、延伸思考讨论

      (1)、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却让人有消极感,他是否有陶渊明归园田的心境?

      (2)教师点拨:在同学们的讨论中,从现实出发来思考,对这一段还可还有许多问题: (苏子听任自然的观点,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否可取?“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在今天却是应该争取的;声色是大自然固有的,不以听、看而存在,此处是否反映了苏轼唯心主义观点?“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也是不对的。)

      六、课堂小结:

      课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和泛舟饮酒赋诗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吹箫奏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认识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任务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这也是课文的感情线索。文章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中,满腔悲愤寄寓旷达的风貌之下。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积累文言知识,夯实基础。

      【学习任务】完成课堂练习

      一、独立完成《精讲精练》P43—44页的练习

      1、整理文中通假字

      2、词类活用

      3、翻译语句并体会文言句式

      4、名句积累

      二、学习成果展示

      1、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2、师生共同评议

      三、课后反思

      1、反思

      2、改进

      最新《赤壁赋》优秀教学设计 篇3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中文言字词,如通假字“属”,状语后置句式如“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给文章划分段落,明确每个部分的大意。

      2.学生通过诵读法、以读促悟法品味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自主理解与交流合作相结合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体会本文中情、景、理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受文中逝者如斯的哲学理念,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有关知识,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体会作者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运用的妙处,感受作者文笔背后的人生态度和哲学理念。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指导阅读、点拨法、圈点勾画法。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自行预习

      1.利用学习小组交流合作,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着重看被贬谪黄州这段经历,了解赤壁的历史常识,以及赋的相关知识。

      2.熟读课外,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难点,配合文章注释归纳新知识点。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人生的组成的苦乐参半的,面对人生中的挫折,有的人一蹶不振,有的人豁然开朗,其实所谓的挫折痛苦,只是一个人角度的不同。今天我们要学习课文《赤壁赋》的作者苏轼在面对“乌台诗案”的低谷,贬谪黄州的不幸时,夜游赤壁,与友人畅谈人生,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这篇课文当中作者是怎样面对人生不幸的呢?

      (三)初读课文,以读促悟

      1.听录音朗诵,并齐读课文,练习朗诵。

      (1)主要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朗读的节奏并梳理生字词。如:兴:兴起的意思;属:通“嘱”,意思是劝,请;

      (2)了解句式,如状语后置句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本文主要描写了月夜美好,泛舟的所见所感,通过客人吹起萧声的苍凉之感,引起了主客之间对于人生感受的对话,全文既有诗情画意,又有人生哲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交流: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画面,展示了诗情画意的美好境界。

      第二段:作者饮酒放歌,心情欢乐;客人吹箫,倍感悲凉,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三段:客人感悟人生短促,情绪悲观。

      第四段:作者畅谈人生感悟,豁然开朗。

      第五段: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谈,兴尽入睡。

      (四)研读问题,深入讨论

      1.以变化和不变化作为探讨,主要写了哪几个方面?找出表明变化和不变化的词语。

      明确:水的变化是逝者如斯,不变是未尝往也;月的变化是盈虚如彼,不变是卒莫消长;人的变化是生老病死,不变的是代代相乘;由物及人,情景交融,

      2.文中人物的情感又是如何随着变化?

      第一段感受美好的画面,主客二人以喜悦为主,接着客人吹箫,喜悦的感情慢慢被冲淡,感叹到人生短暂,怀古伤今,情绪悲观,接着作者畅谈对人生的感悟,乐观旷达,让客人豁然开朗,最后转悲为喜,兴尽而睡。

      3.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说一说自己体会到的作者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

      (1)形象优美,善用修辞。

      文章之美在于语言运用之美,文章语言隽永,形象优美。

      老师提问:本文语言美在哪里?引导学生使用圈点勾画法,找出一些语句,如在描写客人吹箫的时候中对萧声的描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继续提问他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让你觉得文段优美,使人动容。

      学生回答出连用六个比喻,充分的渲染了箫声悲凉,抽象的笛声变得若隐若现,如在眼前,在水上与寒夜中显得更加凄凉动容。

      (2)“情、景、理”融合的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的合理运用让文章读起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诗有情但却理,词有景却多情,在赋当中,由于对客观事物的描述,使文章显得不会太过强说愁;而景色的描绘,又让整篇课文氛围优美,整体和谐,在文中最后,又加入了说理的成分,可以发现说理的成分并不是强加上的,而是有逻辑,有层次的将说理部分层层托出。

      不管是抒情,还是述理,全文都离不开赤壁。这就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3)结合本篇文章,谈谈你对作者的人生态度的理解。

      教师在黑板上书写“人生、失败、感受”几字,让同学们用黑板上几个关键词进行造句,其中需要包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提问学生,你认为的失败是什么?失败以后你会怎么做?在今天学完了《赤壁赋》之后,你认为苏轼是一个失败后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人生的人呢?并随机请同学起来作答,让他们对苏轼进行一个深入的理解,并说出自己和苏轼在面对失败后有何不同。

      (五)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回顾本文的艺术手法,学会运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整理归纳课文中归纳的实词,把握文章整体的脉络,任选一画面进行拓展描绘。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着重引导学生以读促悟、和朗诵法,知识点涵盖多,内容丰富,应当注意后期的教学反馈,督促学生理解掌握。上课时应多引导学生去了解作者的生平等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做到知人论世。

      最新《赤壁赋》优秀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的相关文化常识。

      2、了解“赋”体的特征,鉴赏音韵美和意境美,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豪放达观的心态,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掌握本文的通假字、活用词、多义词、特殊句式。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教学方法】诵读法,文本研习法。

      【教学安排】二教时

      【布置预习】

      1、熟读《赤壁赋》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写作内容;

      2、了解赋体文章的特点,初步体会感悟作者抒发的情感;

      3、分组研读课文,从文章的词语句子、情感哲理、写作特色等方面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林语堂先生《苏东坡传》中对苏轼的评价导入。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认为苏东坡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正如“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厚敦柔。”这无疑是对于苏东坡的最为精妙的概括。

      二、作者: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少时即通博经史,善写文章。他多才多艺,诗词、散文、书法皆有卓越成就,其散文代表北宋古文的最高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父苏洵,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苏轼的文章如波澜迭出,变化无穷,无论什么样的题材,在他的笔下都表达得新鲜贴切而又明白晓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赤壁赋》用古代散文的笔调写赋,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象丰富,哲理深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

      三、解题:

      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注重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句式多以四言六言为主。盛行于汉魏六朝。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作者摆脱了过去一些怀古赋和问答赋的写作方法,而把写游记散文的方法运用到赋中来了。借用这种方法,作者把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古与今,幻想与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了。这在《前赤壁赋》表现尤为突出。它先由眼前景引出遗世独立的感情,忽而由客的.吹箫,转到乐极生悲,产生对英雄业迹的感叹和人生短暂的悲哀,又由此推宕开去,以达观的态度自我宽慰,具有行云流水之妙。

      四、背景:

      乌台诗案: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遭到李定、舒亶(dǎn)、何正臣弹劾,被扣以莫须有的罪名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在当时苏轼已是认定自己必死无疑。因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以及众人的营救,使得苏轼免于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乌台诗案”,是一个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个冤狱。(注: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其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流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后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

      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

      五、加粗字读音:

      壬戌(rénxū)                       之秋举酒属(zhǔ)客                歌窈窕(yǎotiǎo)之章

      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        如冯(píng)虚御风                   桂棹(zhào)兮兰桨

      击空明兮泝(sù)流光          倚歌而和(hè)之                       余音袅袅(niǎo)

      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                       山川相缪(liáo)

      舳舻(zhúlú)千里              横槊(shuò)赋诗                       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

      驾一叶之扁(piān)舟               举匏(páo)尊以相属

      寄蜉蝣(fúyóu)于天地        无尽藏(zàng)也                     

      六、整体感知:

      1: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试从文中找出关键词。

      乐甚——愀然——喜而笑

      七、具体分析:

      第一段:

      1、第一节描绘了怎样的景?此时作者心情如何?

      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如梦境一般。情:“乐”。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

      乐在何处?

      一、良辰:七月既望

      二、美景:

      A.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B.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C.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D.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三、豪情: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本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本段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居然有如此雅兴,夜游赤壁,表现了他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反映了他超然物外、洒脱不羁的道家思想。

      第二段:

      1.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

      (1)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触景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

      (2)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

      香草美人

      最早出自屈原《离骚》

      香草美人:1.高洁的品质、2.圣明的君主、3.美好的理想

      (2)词中的"美人"指什么?歌词表达主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3)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

      明确: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感受鉴赏

      第三段

      (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什么?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

      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

      2.为何悲?

      英雄业绩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者天地阔远,而自身渺小

      长江无穷,而人生短暂

      3.情怀阐发

      对比:古今人物——曹操,吾与子

      赤壁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

      比喻:人生短暂,感触生悲

      蜉蝣(天地)粟(沧海)哀(吾生)羡(长江)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理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现实:不可乎骤得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宇宙和历史时都感到短暂悲哀。

      A.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B.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C.许浑: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D.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E.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2)第三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主问古人事迹孟德遗诗孟德遗迹安在哉?悲的缘由

      客答现实人生渔樵江渚蜉蝣天地平凡渺小人生苦短

      第三段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操、周瑜,更加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第四段:

      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

      水月人

      变逝者如斯盈虚如彼生老病死不变未尝往也卒莫消长代代相承

      2.讨论: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谈谈对自己的启示。

      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却并不现实的幻想世界,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但也有负面因素,主张随遇而安也可能导致斗志的消减。

      但苏轼是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自由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反映了他的坦荡、旷达和强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

      启示:

      (1)积极进取,直面人生穷则独善其身

      (2)听任天命,随遇而安达则兼济天下

      (3)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

      (4)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第五段

      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本段感情色彩为“喜”,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2.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滴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差,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合作探究:

      你认为当时真有这样一场主客问答吗?他们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

      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A、主——作为道者的苏轼

      ——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B、客——作为儒者的苏轼

      ——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八、归纳总结

      本文的艺术特色

      1.多次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是行文结构波澜起伏,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深层揭示。

      2.写景、议论、抒情的紧密结合。

      结构情

      一层:夜游之乐

      ①泛舟赤壁,襟怀开朗(乐)

      二层:乐极悲来

      ②饮酒放歌,箫音怨慕(转悲)

      ③慨叹人生,苦短失意(悲)

      三层:因悲生悟

      ④苏子作答,妙语解颐(转喜)

      ⑤主客尽欢,忘情尘世(乐)

      寂寞让苏轼如此美丽,寂寞让苏轼如此成熟。与其说是苏轼成全了赤壁,不如说是赤壁成全了苏轼。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刺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九、苏词欣赏: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成语归纳:

      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物体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形容人物严肃或拘谨的样子。3、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最新《赤壁赋》优秀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人文性:

      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

      2、工具性:

      领悟文中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本怎样表现苏轼的情感变化。

      2、领悟景、情、理三者如何相互交融。

      【教学设想】

      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我认为既要考虑文学作品的本质特点,又要揣摩课文的个性特征。作为一篇赋,我觉得应该把握其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点;针对本文,我又以其线索──苏轼的情感变化为重点组织教学。再者这篇文本要求全文背诵,应把朗读、背诵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抽查背诵:

      二、课文分析:

      研习第四段:

      (齐读)

      1 、针对客人的悲情,苏子做了什么样的回答?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明确: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笑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作者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但这种观点并非科学,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事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观点还是积极的。

      学习第五段:2 、思考:

      ⑴ 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⑵ 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⑶ 结合全文,应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明确:

      ⑴ 本段感情色彩为“喜”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⑵ 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滴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⑶ “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

      三、总结全文

      课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这也是课文的感情线索。文章合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四、艺术鉴赏

      1、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三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抒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韵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称不同,它的书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段末,虽都押韵,但换的较快,而且换的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利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3、形象优美、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五、阅读迁移

      其实,作者的心情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本文中,而是贯穿在被贬到黄州后的所有作品中。我们来共同感受一下。课件展示两词:《卜算子》和《定风波》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完成练习。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全文

【最新《赤壁赋》优秀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案共三课时】相关文章:

《赤壁赋》 赤壁赋书法赵孟頫09-15

苏轼《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一等奖原创力09-15

《赤壁赋》微课教学设计 赤壁赋微课试讲稿09-15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理念09-15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一等奖09-15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09-15

最新《赤壁赋》优秀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案共三课时09-15

赤壁赋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赤壁赋》教案设计09-15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的教学方案设计09-15

1《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案优秀教案一等奖09-15

赤壁赋教学设计教案 赤壁赋的教学方案设计09-15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案设计09-15

《邓稼先》余映潮教学实录 邓稼先名师教学实录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