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设计 地理教学设计的意义

时间:2023-09-15 00:59:27 文档下载 投诉 投稿

      地理教学设计

      地理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东非裂谷带的形成原因以及扩张结果

      2.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特征

      [教学难点]东非裂谷带的成因及扩张结果

      [教具]撒哈拉以南非洲政区图、地形图、东非大裂谷景观图

      [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西亚和北非,但是非洲大陆上还有很大一片土地我们还没有了解,这就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板书)

      [引导读图]非洲政区图

      

[提问]

      ①这个地区包括哪些国家?(除北非五国之外的其他所有非洲国家)

      ②北非与该地区的划分依据主要是什么?(大致以北回归线为界)

      ③请具体描述该地区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均穿过该地区,基本关于赤道对称;东邻印度洋,西邻大西洋,东北为红海,东南与马达加斯加岛隔莫桑比克海峡相望)

      ④与其它大陆比较,该地区的海岸线有怎样的特点?(比其他地区的海岸线平直,西部有一个较大的海湾——几内亚湾)

      [承转过渡]还记得刚学习的北非在地形上有什么特点吗?(以高原为主)现在一起来看看与它同在一块大陆的撒哈拉以南非洲是不是也是如此?[地图展示]非洲地形图

      [提问]

      ①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该地区哪个方位?(东部和南部)海拔在200——1000米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该地区哪个方位?(北部和中部)海拔在200米以下的地区在该地区哪个方位?(西北沿海和东南沿海)其中哪个比例更大一些?(海拔在200米以上的地区)

      [补充提示]因此非洲大陆又被称作“高原大陆”。正是由于非洲大陆很多沿海地区地势较高,所以才没有被海水侵蚀得弯弯曲曲,而是比较平直,海湾和岛屿都比较少。

      ②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与北非相比,地势哪个更高一些?(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该地区的地势特征什么?(由东南向西北倾斜)③该地区包括哪些主要的地形区?(东非高原、刚果盆地和东非大裂谷)

      ④东非大裂谷的起止点在哪里?(北起死海,经红海一直延伸到赞比西河)

      (简单介绍东非大裂谷)

      [提问]为什么会在非洲大陆上有一个这么长的裂谷带呢?

      [学生思考、回答]略。

      [提示]我们知道,世界上共有六大板块,板块与板块之间有的会相互碰撞,有的会彼此张裂。当板块碰撞,隆起的部分就形成了山脉,比如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就是板块向相反方向运动的结果。这样的运动一直在继续着,想象一下,几亿年之后,这个地区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

      [学生想象、回答](有可能会变成海洋)

      [进一步提问]既然这个地区是板块运动活跃的地区,那么还可能出现什么情况?(火山喷发)的确,这个地区有许多的活火山和死火山,其中的死火山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最高的山峰,海拔5895米。

      [引导学生在图中确认乞力马扎罗山的位置]

      [转折](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图)再来看看这里的河流状况,这里有哪几条主要的河流?(尼罗河、刚果河、尼日尔河和赞比西河)根据该地区的地势特征,判断一下它们的流向分别是怎样的。其中尼罗河和刚果河分别经过了哪些地形区,流入了哪个大洋?

      [学生回答]略。

      [进一步提问]看看这个地区有几个主要的湖泊?其中三个位于东非裂谷带附近,请你们猜测一下,两者有没有什么联系?(湖泊的形成与裂谷带一样,也是板块运动的结果)[补充]还有一个地方需要介绍,这就是好望角,请大家在图上找到它,这是非洲的最南端,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称他为好望角吗?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资料,了解一下好望角名字的由来]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第十三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一、位置和范围

      二、“高原大陆”

      1.高原为主2.东非大裂谷:范围、成因

      3.刚果盆地

      4.主要的河流和湖泊

      >教案点评:

      本节课的教学较好的贯彻了初中地理新大纲的教学要求,>教案设计注意从改革教学方法入手,采用“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提高本节课的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剖析,得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问题的精神和能力得到提高,并注意培养和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地理教学设计2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寓教于乐;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

      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求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

      地理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育心理学、传播学、地理学、建构主义、教学媒体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地理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长期以来,我们的地理教学设计,只重视了以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教”,而忽视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所以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就经常会出现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为学习而设计教学”,应做好以下几点:

      1、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在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出因人而异的教学目标,使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教学内容的设计既要符合学科内在的逻辑关系,又要合乎学生学习的逻辑顺序。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地理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地梳理,分析各部分内容在全部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锁定知识的”生长点”,对选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和合理地组织与安排,使教学内容的设计更科学、更合理。

      3、教学过程设计凸现“动与导”。在教学进程的编排和教学环节的组织上,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好

      奇心和求知欲,并为学生提供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线索,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获得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基本技能。

      4、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探索适应学生差异的、开放的教学方法,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5、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要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为他们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我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

      对策: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暗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地理教学设计3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美国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移民国情。

      2、美国农业生产的布局和特点。

      3、美国的工业布局和高科技的特点。

      4、美国对世界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二)能力目标

      1、运用美国的地形图、气候图和农业带的分布图,揭示地形、气候两个要素对美国农业分布的影响。2、运用美国的矿产资源图以及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揭示矿产资源对美国工业区的影响。

      3、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进一步丰富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学习美国对世界资源的掠夺和对环境的破坏,培养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二、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一)教学重点

      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特点、工业

      特点以及种族构成等。(二)难点

      1、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3、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三)教学突破

      1、利用地图说明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状况。

      2、利用图表等资料,说明美国的工、农业生产特点以及种族的构成。

      3

      、使用美国的地形图和气候图,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4、利用数字等资料,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5、使用柱状图和有关数字资料,引导学生讨论、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世界政区图、美国的地形图、美国的气候图、美国的农业带(区)图、美国的工业区与主要城市图、美国的矿产资源图、相关图片、课件等。

      (二)学生准备

      地理填充图册、地理图册,收集华人对美国的贡献的材料和美国工业品的品牌等。

      四、教学过程(一)移民国家

      1.导人新课。

      导语: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踏上西半球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透过美国和巴西,了解美洲的自然风貌、经济特点和人们的生活风俗等。

      创设情景:请大家先看一段录像(播放美国街头游行队伍录像片段),看看在美国的普通居民中,都有哪些肤色的人?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说明美国是一个由各种人种构成的移民国家。)

      总结:美国建国只有200多年,居民都是由各大洲移入的,所以说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板书:移民国家

      2.你所熟悉的美国名人中,哪些人是其他国家或大洲移民的后裔?(华盛顿:美国人。爱因斯坦:德国犹太人。杨振宁、李政道:中国人。乔丹:非洲人。)

      3.阅读教材81页图9、2”美国的人种构成饼状图”,看看在美国什么种族的人口最多?

      (白种人占84%,最多;其次黑种人占13%;其他占3%。)4.阅读教材81页2题中印第安人、黑人和华人的对话,组织学生讨论:这些对话反映了美国社会存在着一个什么问

      题?对此谈谈你自己的感想?(在美国社会中,黑人、印第安人和华人在政治、工作、生活中受到不公平待遇,即美国存在种族歧视问题。美国政府总是以人权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而自己国内的种族歧视问题却始终解决不了。)板书:种族歧视

      5.情景教学。(1)展示唐人街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2)展示华人在美国工作、生活的资料。

      问:华人对美国的建设都有哪些贡献?

      (西部开发,修筑铁路;科学界获诺贝尔奖的有: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航空领域有第一位华裔太空人:王赣骏。)

      板书:华人的贡献

      6.过渡:有众多的中国人生活在美国,那么美国的气候条件和其他自然环境与中国相比有哪些异同?

      (二)农业地区专业化

      1.导语:要了解美国的农业状况,首先来了解美国的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其中决定气候条件的因素主要是纬度位置。2.展示世界政区图。

      观察地图,说说美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邻国位置。(美国位于西半球的北温带,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西南与墨西哥相邻,北临加拿大,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3.除了本土外,美国海外的两个州分别位于什么位置?属什么温度带?(阿拉斯加,位于北极圈附近,大部分属北温带,少部分属寒带。夏威夷,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太平洋地区,属热带。)

      4.展示美国国旗。

      问:你知道美国国旗的含义吗?(美国国旗的左上角蓝色星区内,一共有50颗白色五角星,他们分别代表美国的50个州;星区以外还有13道红色白色相间的条纹,他们又代表美国最初独立时的13块英国殖民地。)5.展示美国的气候图。

      引导:美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三面环海,对气候影响非常大。大家观察图,看看美国有哪些气候类型?最主要的是哪种?(温带大陆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温带海洋气候、高山气候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温带大陆气候。)6.展示美国的地形图。

      同学们,从图上找出阿巴拉契亚山脉、洛杉矶、科迪勒拉山系、中央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圣劳伦斯河和五大湖。

      提问:美国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哪种地形面积最大?(美国的地形东西高,中间低,即西部为山地,中间为平原,东部为低矮的高原。其中,平原面积最大,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

      7.引导。

      由纬度位置可以推测到光热资源。由平原面积可以推测到耕地资源。

      由海陆位置和河、湖布局,可以推测出水资源。

      试按以上思路,分析、归纳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美国本土大部分位于北纬30°~50°之间,光热资源丰富。美国平原面积广大,占全国总面积的—半;耕地面积广大,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0%。美国主体部分位于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大西洋和墨西哥湾的水汽可以深达内陆,降水充沛;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纵贯南北,为灌溉和航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8.过渡。

      美国作为农业大国,除了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外,还有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

      展示材料1:反映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图片。

      展示材料2:美国从事农业的人口不到全国总人口的3%,却耕种了世界10%的耕地。在美国,一个农业劳动力可以养活76个人,比世界每个劳动力供养5人的平均水平要高出10多倍。

      提问:以上资料说明了什么问题?(美国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效率高,产量大。)

      板书:生产过程的机械化。

      9.美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具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地区生产专业化,形成了一些农业带(区)。好处是:能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便于推广农业技术。)板书:地区生产的专业化。

      10.展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图。问:大家观察图,看看美国主要形成哪些农业带(区)?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乳畜带:位置偏北,气候冷湿,适宜牧草生长,城市和人口密集。

      玉米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春夏气温较高。

      小麦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

      畜牧和灌溉农业区:多山地,降水少,有大片的半干旱草原和高山冰雪溶水。

      棉花带:地形平坦,土地肥沃,纬度低,夏季气候湿热。

      11.展示“美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和出口量占世界的百分比及位次”图表。

      提问:美国有哪些农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首位?(玉米、小麦、大豆、棉花)12.小结:美国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小结

      通过阅读图表,查阅资料,合作讨论,我们理解了美国的移民国情,了解了美国的位置范围、农业生产中优越的自然条件。专业、高效的生产特点,值得我们借鉴。

      地理教学设计4设计理念: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转变角色,要变教师为教练,变讲师为导师。关注学生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力争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益于终身发展的能力。

      近年来,笔者在地理教学中特别关注这一问题,处处留

      意少讲精讲,时时注意留机会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本文就是笔者“转变角色,关注学生知识生成过程”观念实践的一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②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认识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③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阅读“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一组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信息,丰富对宇宙环境的认识。②通过阅读“天体系统”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③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归纳八大行星公转运动的共同特点,从而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④互动探究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⑤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条件、大气成分和水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并以此推论火星等其他大行星,以及太阳系范围之外的天体是否有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确定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方向的见星人的方向的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②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

      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③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通过运用资料探讨地理问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课标分解:课标: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即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运用

      资料

      说明

      说出

      分析

      普通和特殊的原因

      迁移应用找寻其他星体上的生命物质条件分析

      知道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用资料说明上,要求学生先熟练掌握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然后迁移应用到在其他星体上寻找生命物质。

      重难点:

      重点:地球上为什么有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的环境。

      难点:认识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教学方式:

      (1)应用“互动探究—问题引领”的探究性学习课型。

      (2)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对疑难问题进行探究、归纳。

      (3)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引导学生学会应用资料、分析资料,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学法指导:通过合作和交流,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力求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具体如下:

      (1)本讲内容比较抽象,空间范围大,需要充分发挥想像力。宇宙中天体及天体系统主要说明宇宙的物质性和运动性,这需要建立空间概念,培养和发挥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2)本讲基础性知识多,要善于运用图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复习时要充分运用太阳模式图,认识太阳系中的主要成员,通过八大行星的数据比较分析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进而综合分析地球上具有生命物质存在和发展的原因。

      (3)利用比较法理解太阳辐射与太阳活动。太阳辐射是正常的长时期的太阳状况,而太阳活动是短时间的激烈显示。两者的相同之处都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射能量,不同之处是强弱的差异。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1)设计、制作教师上课使用的多媒体课件。

      (2)编写好提供给学生的学案资料。

      (3)由学生自由组合,确定课堂讨论的学生分组。

      教学流程:

      环节一:自学质疑

      本环节要求学生先对教材内容进行细致的阅读和分析,并在小组讨论和完成学案的基础上,找出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具体环节分为五个步骤(见学案的自主探究一至自主探究五)。具体教学中教师可提出下列问题,供学生讨论、反思:

      ◆自主探究一:你知道天体、天体系统的含义吗?飞行的民航飞机是天体吗?为什么?地球和火星可以构成天体系统吗?为什么?

      阅读教材P2-4,说出天体含义及其类型,天体系统含义及其级别。

      (1)天体类型:①自然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及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等。人造天体有:。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③和④。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

      (2)填写下表,完成对天体系统级别的判断:

      总星系(宇宙)

      (3)如何确定某一物体是否是天体?如何辨析两颗星体能否构成天体系统?

      ◆自主探究二:你知道太阳系的家族成员有哪些吗?阅读P6图1-1-11“太阳系模式图”。说出太阳系的组成成员主要有哪几类?

      、、、等。太阳是的中心天体,它的质量占整个太阳系的%。

      ◆自主探究三:如何理解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读P6图1-1-11“太阳系模式图”完成:

      (1)八大行星的运动方向有何共同特征?。

      (2)八大行星的公转轨道有何共同特征?。

      ◆自主探究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对地球的影响。

      (1)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学生分析我国太阳辐射的分布特征。

      点拨:影响地面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主要有纬度、气候、地形等。一般地说,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天气晴好,云量少,太阳辐射强;地势高,空气稀薄,空气中水汽、尘埃少,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强。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主要类型

      名称

      概念

      特点

      周期与影响

      ◆自主探究五:地球为什么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1)外部条件:①地球在与其它行星绕日公转时,轨道近似,轨道面几乎在同一上,绕日公转方向都是,使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球处于一种比较的宇宙环境中。

      ②讨论:如果太阳光照时强时弱,变化明显,对地球上生命有何影响?

      小结:自生命诞生以来,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相对,使地球上的生物。

      (2)自身条件:

      讨论:生命存在必须具备的条件有那些?这些条件分别是什么因素形成的?

      、、等。

      环节二:交流展示

      1.天体的辨析方法2.天体系统的辨析方法

      3.区别“太阳辐射的影响和太阳活动的影响”的方法

      4.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的差异性

      5.探究后,你的收获是什么?你还有哪些疑惑的地方?

      环节三:互动探究

      1.恒星有20xx多亿颗,为什么课文介绍太阳,而不是牛郎星、织女星、比邻星等?

      2.20xx年11月13日,美国天文学家发表了一组太阳系外四颗新发现行星的照片,这是人类首次直接拍摄到太阳系外行星图片。它们被称为HR8799星系和北落师门星b。

      研究人员至今已发现300多颗可能存在于太阳系外的行星,但都是通过测量它们的重力、速度和亮度变化等方式发现的。这次,人类首次直接捕捉到了行星的“真迹”。据此判断科学家要了解所发现的行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现象,应该注意观测该行星的哪些特征?

      ◆教师说明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探究思维过程:

      (1)假设——选择分析问题的角度

      (2)证据——读图或资料寻找相关的信息

      (3)论证——应用信息解决相应问题

      (4)观点——形成相关的看法和认识

      ◆教师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探究的一般方法,同时提供了探究工具,指引了探究的方向,帮助学生或自主或合作探究以便得出结论,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然后引导学生读图和提供的各种资料(包括教材、案例呈现、课件呈现等),运用探究思维过程,进行探究分析。

      自己设想:

      同伴交流:

      推出结论:

      学生自主探究后,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结论。

      环节四:精讲点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反映了天体系统由低到高的级别顺序

      B.“嫦娥一号”卫星绕月球运行,和月球之间也能形成天体系统C.任何天体间都可以形成天体系统

      D.天体是宇宙中各种形态的物质的统称,因此民航飞机在飞行中也属于天体

      20xx年4月15日,太阳出现特大耀斑爆发()

      A.爆发后两三天内,短波通讯受到强烈干扰

      B.使到达地球的可见光增强,紫外线有所减少

      C.爆发几分钟后极光变得格外绚丽多彩

      D.对人造卫星的运行没有影响

      地球为什么会成为生命的摇篮?试分析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理环境的特点与生命物质存在条件的关系,并用直线相连。

      地球磁场①A.地球表面存在大气层

      地球的质量与体积②B.水经常能处于液体状态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③C.具有安全的宇宙环境

      太阳光照条件稳定④D.削弱宇宙射线对生命的伤害

      大小行星的运行特征⑤E.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

      环节五:矫正反馈

      1.对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不清晰,出现答题失误。比如对是否是天体,是否是天体系统的判断出现错误的频率很高。

      2.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分不清。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四大影响途径不清晰。

      4.地球的特殊性内外因分辨不清。

      1.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所有的天体中,最基本的是恒星与星云,但夜空中用肉眼观察到的主要是恒星。

      B.任何两个位置上相近的天体都可构成一级天体系统C.任何一个天体处在地球这个位置,都会有生命的生存和发展。

      D.任何一个天气系统,其内部的各天体都存在相互吸引、相互绕转的关系。

      2.下列现象主要是由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产生的有()

      A.两极地区出现极昼极夜现象B.航海过程中指南针突然失灵

      C.地球上气候的变化D.无线电长波通信中断

      3.有关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A.会引起地球电离层的扰动,使无线电长波通讯受到影响

      B.使地球电离层突然出现“磁暴”现象

      C.太阳活动会对两极地球地区的高空大气产生影响,还会出现极光

      D.太阳活动与地球气候没有任何关系

      ◆矫正反馈的设计,意在帮助学生重新回顾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融会贯通的运用本节所有重点知识去解决问题,以实现温故知新的教学目的。然后在加上巩固案的设计,教师

      能够更为全面的检测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利于从知识和能力两个维度上来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为高效教学提供了实践反思的宝贵经验。

      环节六:迁移应用(见学案和巩固案)

      思维拓展

      第一步,课堂上围绕课本提供的思考线索讨论;再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和理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见解。

      第二步,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查阅杂志、资料。根据条件许可,参加校天文馆的相关活动或利用相关网站了解更多的信息,采用网上讨论、撰写小论文等形式深入探究。

      板书设计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宇宙

      1.什么是宇宙

      2.宇宙的特征:物质性(天体)

      运动性(天体系统)

      二、太阳:

      1.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三、地球:

      1.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从运动特征看

      从结构特征看

      2.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存在生命物质

      教学反思

      本节课程是新课标教材模块Ⅰ(必修)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即高中地理的开篇章节。教学中,需要教师运用图表信息,以及相关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分析、探讨、认识宇宙中的地球。本节教学设计,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能力。老师的引导启发,有助于学生全面、正确认识地球;老师的鼓励帮助,使学生从多角度展示自己的见解。以小组活动形式提出并寻找外星人的方向,更使学生“异想天开”,勤于思考、富有创意。

      但在教学中仍然发现下列几个问题亟待解决:①小组内活跃分子偏少,沉默分子偏多,如何引导这些沉默学生积极参与到自主探究活动来,值得思考;②提供的资料较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尚显不足,急需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锻炼;③对于地球的宇宙环境,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课外知识偏少,较少需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籍。

      地理教学设计5教材分析

      1、本章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介绍了我国地形的总体特点和宏观分布情况,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地形对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2、本节教材主要包括3个内容: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多样。

      3、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有严重的影响着别的要素,如气候、水文、植被、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习以后各章节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

      对中学生的心理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从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习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列表比较法,空白图指认法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确认几条重要的山脉走

      向和位置。

      (3)知道中国的名山。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习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的整体特征和我国的主要山脉,因此中国地形的特点和山脉分布是本课的重点。

      而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地理教学设计6

      1.运用案例理解理解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三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因素。

      2.了解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的主要表现形式、原因和优势以及工业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1.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及原因。

      2.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分散的关系及原因。

      充分预习、互相探讨、答疑解惑、合作探究。

      探究一

      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1.山东省鄄城县是我国最大的人发原料购销集散地,是全国第二大人发加工出口基地。发

      制品的加工生产由家庭作坊走入了现代化的工厂,产品也由原料型的档发,发展到人发和化纤发两大系列,包括了假发、曲发、发帘、发条、发块、色发等6大类500多个品种。假发生产大约需要整毛、分量、双针机制、机卷造型、蒸汽定型、造型处理、烘干、帽网制作、头皮仿制、手工织发、修补、发型修剪、产品包装等20多道生产工序,专业化生产愈来愈明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假发生产过程,结合教材相关内容,请说出各人发工艺品生产厂家之间存在的工业联系。各生产工厂之间有何特点?

      (2)在鄄城,几百家发制品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布局在以郑营乡、富春乡为中心的村镇,这些发制品厂近距离集聚有

      何优势?

      (3)在鄄城工业园区内,除了人发加工企业外,还有食品加工、机械加工、化工、纺织、服装加工、木材加工、建筑装饰材料、塑料制品等众多企业,这些工业企业之间存在怎样的工业联系?各类工业企业在工业园大量集聚有何优势?

      2.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工业地域按形成分为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和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按发育程度分为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和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回答下列问题。

      (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填写下表。

      类型

      差异

      目的

      工业联系

      举例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上的工业联系

      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上的工业联系

      上的工业联系

      (2)世界上有很多“钢城”“汽车城”,但很少听说有“糕点城”“糖果城”,这是什么原因?

      探究二

      工业分散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手机主要零部件包括显示屏、芯片、电路板、照相模组、摄像头、电池、电池材料、天线、指示灯、充电器、内存条、滤光片、特殊显示模块、被动元件、五金件、开关器件、按键、连接器、SIM卡座、扬声器、蜂鸣器、受话器、振动马达。材料二

      美国新一代波音737飞机在中国的零部件生产地说明图

      (1)诺基亚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成功的制造企业之一,在全球共有十家生产制造点,分别设在中国、印度、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英国、巴西和墨西哥。试结合材料一,分析诺基亚可以在全球各地建立手机生产基地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试分析美国波音737飞机可以布局在多个地方的原因。

      (3)诺基亚手机和波音飞机分散布局的优势有哪些?

      (4)实现跨国公司总部与加工基地、销售部门、研发部门之间联系的方式有哪些?

      地理教学设计7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的观念;了解收集地理信息的各种途径,知道收集地理信息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对获得的地理信息,通过对比、进行分析、综合、探究其特征与成因,思考其相互关系;通过实例了解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的重要性,尝试组织筹划一次地理野外旅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交流精神。

      教学重点:初步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的观念

      教学课时课时2

      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三疑四学一悟”教学模式

      课前准备培训学生、小组分组及明确组内发言顺序

      教学要求评价标准互动对象教师学生

      一、设疑自学

      1、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

      2、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解决问题。

      3、要求学生把不懂得问题列出来

      1、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感兴趣的知识。

      2、找出什么是自己以前知道的。

      3、找出什么是自己以前不知道的。

      4、学生自己举出不同的地图种类、类型。

      5、地图的意义

      6、地图对人们的生活与生产关系非常密切,谁知道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都需要些什么?二、解疑合学

      1、教师巡视,引导。

      2、针对不同组的讨论进行分析。

      3、指出学生活学中的不足。

      1、学生小组讨论学习

      2、通过互助解决问题

      三、质疑再学

      1、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想要获取地理信息有很多途径,书刊、杂志、报纸、电视、图书馆、互联网以及日常生活等都可以成为信息来源,而你所看到的,听到的地理知识不可能一次完全记住,也不能说过耳就忘,还必须学会思考,如何将这些信息综合,怎样让这些信息真正成为自己的,真正得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或是解释自然界、社会中的一些现象,或者是发现一些新的问题,现象。要考虑各种自然、社会要素,各种现象的分布,联系、对比,要找到其中的规律,一些相辅相成的因果关系等各个方面。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收集,勤动脑,细思考,大胆问,多假设,还可以借机鼓励有潜力,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

      1、除了会看地图以外,要学好地理还需要有哪些方法

      四、拓展所学

      1、教师展示旅游图,简单介绍有关地方的景点,让学生设计游览景点的路线。通过地图,我们可以找到我们想去的地方,我们可以知道怎样才能到达,不管是简单、还是复杂,

      不管是纸质的,还是挂在墙上的,都是地图

      1、假期中我们经常要到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旅游。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要准确知道每一个景点的位置,设计一条既经济,又实用的路线,最好有一份什么?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改进让我深深体会到,细微的改进在教学效果上能出现巨大的差别。虽然一个很小的改变对于老师来说没有多大差异,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另外一种思维方式,所以通过这次的反思,使我更加清楚地看到,在教学中不容忽视的是每一个细节。“细节决定成效”,特别在教学上,每一个细节都能够改变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重视每一个细节的设计,全面、多方位考虑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把握好每一个细节,才能最好的利用好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提高教学效果。

      从本节课的实施情况来看,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反映还算积极,对提出的问题能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但有些拓展知识可能对初一年级的学生还不太适合。

      这堂课虽然做了较充分的准备,但仍有很多地方不足,还有待于提高。

      板书设计

      1.地图类型:自然地图、经济地图

      2.地图的制作

      3.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地图上方向: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

      北八个方向

      比例尺形式: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4.收集地理信息的各种途径,

      5.收集地理信息的重要性地理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各种示意图、图表,记住当前世界人口总数,了解当前世界人口有不断加快的趋势,掌握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别;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主要形式;学会计算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掌握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世界个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图》、《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世界人口分布图》和《世界地形图》等地图培养学生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初步学会从图表上获得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计算,培养计算能力。

      4.提高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和人地观。

      教学建议1、“人口密度”和“世界人口的分布”的教材分析

      关于人口的密度问题,首先,教材给出一道计算题,甲、乙两城市,面积20xx平方千米。甲城市人口500万,乙市人口250万,要学生算出甲、乙两市平均每平方千米各多少人?引出人口密度的概念,即算出两城市的人口密度。配上

      甲乙两城市的人口密度比较图,有助于学生深刻、直观的理解人口密度的概念。通过列表计算中国和加拿大两国的人口密度,使学生对人口密度分布的差异之大有了更深的认识。为学习世界人口分布图,理解图例上的人口密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世界的人口的分布的情况,主要是通过阅读世界的人口分布图获得。从图中可以看出,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东部地区人口最稠密,进一步参考“世界地形图”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人口集中分布在这些地方,这些地区从自然条件上和社会经济发展上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世界人口的分布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开发时间长短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不能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布。

      2、“世界人口的迁移”的教材分析

      人口的迁移,主要从三方面讲述,一、人口为什么会迁移?(为了生存和发展)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的主要人口迁移方向?(美洲大陆发现之前,古希腊和古罗马征服并移民欧洲和地中海;阿拉伯人移民北非;美洲大陆发现后,主要从欧洲向美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移民;非洲向美洲移民和亚洲向外移民)三、第二次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技术移民、劳动力输出、国际难民移动。通过“想一想”提出问题,(大批科技人才流向发达国家的原因?会对人才输出国产生什么影响?劳动力输出对发展中国来说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各有什么特点?

      3、“世界的人口”的教法建议

      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

      引导学生积极活动,读课文转载的一篇报道,了解什么时候地球上的人口突破60亿。通过读图计算,“世界人口从1830年的10亿到1999年的60亿,每增加10亿用了多少年?用读出的数据,说明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如何?量化人口增长的速度?引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读世界各大洲口增长率图,哪个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哪个洲的自然增长率最低。通过以上的读图计算,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人口增长和分布现状。人口的迁移,可用通过提问、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形式讲授。对于科技移民和劳动力输出对我国经济和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这部分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最后,通过计算题,算出甲乙两城市的每平方千米的人数,引出人口密度的概念。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读出哪些地方人口的密度最大?哪些地方人口的密度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结合世界地形图,做对比,展开讨论,找到影响他们分布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

      4、“世界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增长”的教材分析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人是自然的

      产物,人类活动不断改造自然;人是社会的产物,人口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同时它对社会发展起促进和延缓的作用。本节中讲述了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人口的增长、人口的迁移和人口的分布。人口增长是认识人口数量动态的重要指标,人口增长的快慢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塑造着人口分布的面貌;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是为了定量说明热口增长状况和人口分布情况。

      人口的增长,教材先用1999年10月13日《某报》的一段报道,点明世界的人口数量。用“世界人口的增长示意图”显示,每增加10亿人所用的时间。使学生通过阅读这个示意图明确,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人,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也就是说,人口的增长速度是逐渐加快的。然后提出人口增长是如何算出来的,提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出生率减去死亡率,最后用“世界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各大洲的柱状图,说明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各洲的差异,非洲最高,拉丁美洲次之,欧洲的人口增长速度最慢。用“读一读”的形式,说明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和极限。

      教学设计示例11)世界人口的地区差异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

      幻灯片:〈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图〉、

      〈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

      (导入)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上刊登的报道,请回答:1999年几月几日,世界人口达到多少亿?(1999年10月12日,60亿)

      (板书)人口的数量

      请同学们计算世界人口从50亿增加到60亿用了多少年?(12年)

      (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请同学们计算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

      根据计算结果,提问: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是怎样变化的?说明了什么问题?(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说明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加快的。)(板书并总结)人口的增长1)缓慢---加快

      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特别是1930年以后,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更快。

      (过渡)人口增长的速度有快有慢,应如何量化呢?用人口自然增长率表示。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千分之多少)

      (展示)《世界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柱状图》请大家把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排列起来,(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州、北美洲、欧洲)说明世界人口的增长地区差异存在

      (板书)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哪个大洲人口增长的最快?哪个大洲人口增长的最慢?

      (非洲是增长速度最快的大洲,欧洲是人口增长速度最

      慢的大洲)

      (讲述)目前许多大家熟悉的明星是混血人种,比如球星萨尔瓦多、影星金城武等。混血人种是不同种族融合的结果,他的前提是不同种族之间存在着迁移。(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世界人口的迁移”部分内容中的第二、三自然段,思考

      1、人口为什么会迁移?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有哪些主要的人口迁移?

      3、第二次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总结)科技移民、劳动力输出

      输出的特点: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学生讨论)课本“想一想”,由学生回答,再由其它学生评判。(原因:科技移民较好的工作条件,较高的工资,较好的教育、医疗条件。劳动力输出更高的工资)(教师总结)人口迁移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也受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是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六章世界的居民第一节世界的人口

      一、人口的数量和增长

      1、人口的数量:60亿

      2、人口的增长:速度:缓慢→加快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非洲最快、欧洲最慢

      二、世界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的定义

      2、二战前的人口迁移:

      3、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技术移民

      劳动力输出

      国际难民移动

      教学设计示例2

      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影响人口的分布因素

      幻灯片:〈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地形图〉

      (导入)目前,世界有60多亿人口,60多亿人是否平均分布?怎样来定量描述一个地区人口的疏密?

      (板书)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的密度

      (计算)有甲、乙两城市,面积大约都是20xx平方千米,甲市人口500万,乙市人口250万,算算两市平均每平方千米个有多少人?

      根据计算结果,得出人口密度的概念。

      人口密度不同,在图上有什么区别呢?看甲、乙两城市人口密度的比较图(教材)。

      可看出:甲市人口稠密,乙市人口稀疏。

      (计算)“做一做”算出中国和加拿大的人口密度(中国:约121/平方千米;加拿大25/平方千米)

      (总结)人口密度能准确地说明世界各国、各地区人口

      分布很不均,有的地区稠密,有的地区稀疏。

      (展示)〈世界人口的分布〉读图:世界人口稠密地区在哪些大洲的哪一部分?

      (板书)2、世界人口的分布

      四大稠密区:亚洲东部

      亚洲南部

      欧洲

      北美洲东部

      这些地区为什么人口稠密?我们用所学过的知识对这些地区进行分析

      首先,从自然条件看这里有什么优越性?

      (展示)〈世界地形图〉和〈世界人口分布图〉对照比较,

      提问:1、它们都处于什么纬度?(中纬度)

      2、它们的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近海地带)

      3、它们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平原为主)

      4、它们在气候上有什么特点?(温暖湿润)(总结)可以看出,人口稠密的地区,一般自然条件比较优越,所以在人类历史农业发展较早,现在也是工业、交通发达、城市集中的地区。

      (学生活动)对比上述四个问题,结合已学过的陆地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知识,分析人口稀疏区的自然条件有什么特点?

      在海陆位置上:内陆地区

      在地形上:地势高峻的高山高原地区

      在气候上:干旱的沙漠和湿热为开发的热带雨林地区

      在纬度上:高纬度地区的苔原带、冰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学生讨论):“想一想”第二题能不能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世界各地的人口平均分布,说出能或不能的理由。根据讨论的结果,教师总结:世界人口的分布是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开发时间长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不能用迁移的办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布。

      (总结)这一节主要讲了人口地理的两个知识点:世界的人口增长、迁移和世界人口分布。这两个知识点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人口的增长和人口的迁移是认识人口的动态变化,它们的动态变化,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塑造着人口分布的面貌。而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是为了定量说明人口增长的状况和人口的分布情况。

      (练习)在世界大洲的空白图上,找出世界四个人口稠密区的具体位置,要求形式用红笔在课本图上勾画出人口稠密区的位置。

      三、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的密度

      2、世界人口的分布:

      四大稠密区:亚洲东部

      亚洲南部

      欧洲西部

      北美洲东部

      四大稀疏区:高纬度地区

      高山高原地区

      干旱沙漠地带

      湿热未开发的热带雨林带

      教学设计示例3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

      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教学手段: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之一,人口问题是怎样产生的?人口的多少是怎样对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等产生影响的?

      (展示)1987年7月13日某报记载:

      本报萨格勒布7月11日电7月11日上午8时35分,从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彼特洛瓦医院的产房里传出了今天第一声婴儿啼哭的声音,南斯拉夫一个新的公民,世界上第五十亿个人终于诞生在地球上。

      1999年10月13日某报记载:

      据新华社萨格勒布10月12日电波黑时间12日凌晨零时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婴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诞生,成为地球上的第六十亿位居民。

      (提问)世界人口从50亿增加到60亿用了多少年?(大约12年)

      (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

      (提问)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是怎样变化的?说明了什么问题?(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说明人口增长速度是逐渐加快的。)

      (讲述)18世界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18世界以后,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特别是1930年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更快。

      (过渡)人口增长的速度有快有慢,应如何加以量化呢?

      (讲述)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练习)某一地区在一年中平均每1000人当中,出生并成活了25个婴儿,死亡10人,这个地区在这一年中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各是多少?(出生率:千分之二十五;死亡率:千分之十;自然增长率:千分之十五)(展示)世界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图

      (提问)请把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讲述)这样的结论说明世界人口的增长存在着地区差异。非洲是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大洲,欧洲的人口增长速度最慢。

      (展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增长表

      请学生粗略计算:1950年、1990年、20xx年发展中国

      家人口总数分别是发达国家的多少倍,加深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差异的理解。此时教师可以设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越来越明显,会带来什么问题?学生思考但不必回答,为下节课讲人口问题埋下伏笔。

      (过渡)大家都听过《橄榄树》这首歌吧,歌中唱到“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从歌词中我们可以知道,歌中的人是从其他地方移居到另一个地方的,这种人口从一个地区移居到另一个地区的社会现象,就是人口迁移。

      (提问)请大家读教材“人口的迁移”这部分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人口为什么会迁移?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有哪些主要的人口迁移?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回答并评判。最后展示“16~20世纪世界人口大迁移示意图”,教师总结。特别强调目前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即:科技移民;劳动力输出;国际难民移动)(讨论)1.大批的科技人才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的原因是什么,会对人才输出国产生哪些影响?

      2.你认为劳动力输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为什么?

      (过渡)世界各地区人口的增长是不一样的,那么世界各地区人口的分布是否均匀呢?首先,我们学习一个反映人口分布特点的指标——人口密度。

      (计算)有甲、乙两城市,面积大约都是20xx平方千米,甲市人口500万,乙市人口250万,算算两市平均每平方千米各有多少人?(甲市:2500人/平方千米;乙市:1250人/平方千米)

      (讲述)根据计算结果,得出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密度一般是指每平方千米内的居民人数(人/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

      (计算)算出中国和加拿大的人口密度(1998年)

      国家

      人口数(人)

      面积(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

      中国

      1248100000

      9600000

      加拿大

      303000009970000

      (中国:121人/平方千米;加拿大:25人/平方千米)(讲述)人口密度能准确的说明世界各国、各地区人口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区稠密,有的地区稀疏。

      (展示)世界人口的分布图

      (提问)世界人口稠密区在哪些大洲的哪一部分?

      (总结)

      (讨论)结合世界人口分布图和世界地形图,分析人口分布的规律及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

      (讨论)能不能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世界各地的人口平均分布?说出能或不能的理由。

      (不能,因为世界人口的分布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开发时间长短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不能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布。)

      (练习)选择题

      探究活动

      我家的人口

      要求:

      1.周末对自己的爷爷和奶奶进行一次采访,问一问:从你的曾祖父母开始,经过四代人,你家增加了多少口人?哪一代生的孩子最多?是因为什么原因?现在的家庭人口是处于增长的趋势还是呈下降的趋势?为什么?

      2.通过你家的情况,你能否理解虽然我们已在实施计划生育的政策,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口的总数还在继续增长,这是为什么?

      目的:

      1.通过了解自己家的人口增加和变化过程,印证课本上关于人口增长的结论和数据,即理论联系实际。

      2.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

      能力。

      3.通过这一实践活动,使学生增强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加深理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增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

      家乡的人口分布情况调查

      要求:查找资料(可上网查找)。

      看看你们所在的城市或所在的县(省)的人口分布情况,哪个区(县)或乡的人口密度大,为什么?分析是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目的:

      1.通过查找自己所在的城市或所在的县(省)的人口分布情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这一实践活动,把书本的理论用在实际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学习运用这些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如通过调查得出人口分布的差异后,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这种差异的影响因素。

      3.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调查,对家乡有更多的了解,激发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地理教学设计9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区域的含义。

      2.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

      3.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4.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文字、图片资料进行总结归纳、比较的能力。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地图、文字和图片材料归纳总结分组讨论解决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和变化的。

      一、模拟旅游激趣导课

      课前准备整理资料、图片及音像制品等。

      (让学生亲身体验ビ造轻松的学习氛围パ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ゴ悠温差异プ匀痪肮,ソㄖ物甚至会有学生联想到南方人与北方人的性格差异フ庋既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ビ侄土读搜生的语言表达能力ネ时也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激发了学习兴趣。)多媒体显示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自主学习探究竞争

      师首先学们先回忆在《必修1》和《必修2》中习了哪

【地理教学设计 地理教学设计的意义】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一等奖09-15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稿范文 中学地理教案模板范文09-15

初中优秀地理教案设计 初中地理教案模版09-15

初中地理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设计09-15

初中地理教案教学设计范文 初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09-15

《地理教学设计概述》试卷及答案 地理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和思路09-15

地理教学设计 地理教学设计的意义09-15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范文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模板与流程09-15

初中地理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优质课教案09-15

关于初中地理的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教学活动设计09-15

小学二年级语文《太空生活趣事多》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太空生活趣事多二年级下册课文教案09-15

《太空生活趣事多》教学反思_4 《太空生活趣事多》教学反思09-15

太空生活趣事多教案及教学反思 太空生活趣事多教案板书设计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