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一等奖
关于初中的物理课程,教师可以为学生的授课进行一次主题教学活动班会展开。对于主题班会,需要准备哪些内容呢?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一等奖5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一等奖篇1
【设计思路】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的策略,不在于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进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进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换合作的能力。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在知识方面,知道少许浅显的物理道理,知道一些较简单的物理现象,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物理规律;在能力方面,初步具有了一定的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一定的和谐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情感方面,他们有较浓厚的学习爱好和强烈的求知愿望;在物理方法上,知道科学探究的一样进程。本节探究课学生面临着许多困难,第一实验探究触及到的物理名词多,物距(u)、像距(v)、焦距(f)、实像、虚像;还有,要找到各种像应调剂什么,如何调剂,学生感到盲目;再有,从数据中要得出结论也不易,因此老师必须重视在探究进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导,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样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进程与方法
(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进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乐于参加视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进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小组讨论、多媒体演示。
【教学准备】
学生: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教师:多媒体课件。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一等奖篇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2.认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能用物体的.惯性说明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二)进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并确认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进程。
2.能通过生活体会和大量事实认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进程学习科学思维方法。
2.通过惯性现象的认识,建立交通安全意识。3.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由“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三部分内容组成。“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是研究力与运动关系的重要实验,做好这个实验并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公道的料想是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关键。
运动和力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常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开始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直到伽利略和牛立刻代,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不仅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而且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人类思维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指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力不是坚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它是全部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要让学生完成对它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揭示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思维进程,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物体有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与生活联系紧密,人们有时可以利用惯性,有时应注意避免惯性给人们带来危害。
重点: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难点: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进程
三、教学策略
第一以水平方向只受阻力作用逐渐停下来的日常生活实际为基础引出两种对峙的观点,进一步用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两个伟人来强化这种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为核心,在基本的实验事实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结论。
通过惯性实验展现运动物体由于惯性而表现出来的现象,以突出惯性坚持其原有运动状态的实质。最后运用所学习的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教学资源准备
斜面、小车、毛巾、棉布、木板、惯性演示仪、多媒体、实物投影等。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一等奖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电压表使用步骤及注意事项,正确使用电压表进行测量,知道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的电压相等。
2、通过测量电压,掌控电压表使用方法,提高动手操作及实践能力。
3、体会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研究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难点】正确使用电压表进行测量。三、教学进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上课,同学们好!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回想一下电路中电压的大小应当利用什么仪器进行测量?举手最快这名同学你请来说。他说测量电压要用电压表。请坐,看来你对于之前的知识掌控得很坚固。同学们,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电压和电源两端电压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能否利用电压表测量并得出结论?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走进今天的新课《用电压表测电压》。
环节二:新课讲授
同学们我们先来从连接电路的角度摸索,需要哪些实验仪器?老师听到有的同学说要用到电源、开关、导线,还有的同学说需要小灯泡、电压表等仪器。
我们已经知道了要用到的实验仪器,那么再来想一想,怎样正确使用电压表?第二排这名男同学你请来说。很好,请坐,他说使用前,要预估待测电压,挑选电压表中恰当的量程,使用中电压表要注意正接线柱电流流入,负接线柱电流流出,且电压表要与被测用电器并联。还有哪位同学能来补充?同桌请来补充。她说如有需要,可以直接与电源进行串连,此时测量的是电源电压。待示数稳固后读数,认清所选量程所对应的分度值,进行正确读数。使用后要将仪器整理放回。请坐,看来同学们对于上节课的知识已经完全掌控了。要用电压表进行测量电压,具体步骤是什么呢?老师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现了一张实验仪器图,同学们试着结合图片说一说测量的具体步骤应当是什么?靠窗的这名女同学你请说。她说先将电压表接在小灯泡的两端,接通电路,读取电压表的示数;再将电压表接在电源两端,接通电路,读取电压表的示数。视察两次测量电压表的示数。很好,请坐,总结得十分全面。
那么同学们,测量进程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老师在这里告知大家实验的注意事项。第一一定要先连接电路,检查无误后再闭合开关进行测量。每次想要更换电路,需要先将开关断开,再进行操作。
现在同学们相邻四人为一小组,老师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结合桌上准备的实验仪器进行测量吧。好,时间到,老师通过巡查发觉同学们都参与其中,并且分工明确。现在我们找一组同学说一说,他们组的测量结果?第三小组代表请说。第三小组说通过实验发觉,两次测量数据是一样的,都是3V。那么通过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他说,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的电压相等。很好,请坐,看来你们视察得很仔细,总结得也很正确。
环节三:巩固提高
同学们,我们现在更换电阻,再次测量,看一看上述实验结果是否正确。老师看到很多同学都已经展现了他们的测量结果,并且得出的结论与上述实验相同。
环节四:小结作业
这节课立刻接近尾声了,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掌控了哪些知识?我们重温了电压表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并通过实验,知道了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的电压相等这一结论。
下课后,同学们试着想一想为何电压表使用时要与被测用电器并联?
同学们,下课!
四、板书设计
(略)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一等奖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进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视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控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二、重点难点重点:什么是弹力,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三、教学方法:
探究实验法,对照法。
四、教学仪器:
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纸,弹簧测力计
五、教学进程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学生实验,注意视察所产生的现象:
(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产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复原原状;
(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复原本来的长度。
(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持变形后的形状。
(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展开,纸不会复原本来形状。
让学生交换实验视察到的现象上,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各类再举些类似的例子。(按物体受力变形后能否复原本来的形状这一特性进行分类)
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产生形变,不受力时又复原到本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自动复原本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
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遭到它们对于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并且任何物体只要产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而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实质上都是弹力。
3、弹性限度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完全复原了。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破坏。
(二)弹簧测力计
1、测量原理
它是根据弹簧遭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
2、让学生自己归纳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使用测力计应当注意下面几点:
(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破坏测力计
(2)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当调解指针的位置使其指在零点(3)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4)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看看是否灵活。
5、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四)课堂小结:1、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塑性?什么是弹力?
2、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五)巩固练习:
1、乒乓球掉在地上立刻会弹起来,使乒乓球自下而上运动的力是 ,它是由于乒乓球产生了 而产生的。
2、弹簧遭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 。它有一个条件条件,该条件是 , 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制作的。
3、关于弹力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只有弹簧、橡皮筋等这类物体才可能产生弹力
B、只要物体产生形变就会产生弹力
C、任何物体的弹性都有一定的限度,因此弹力不可能无穷大
D、弹力的大小只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
4、下列哪个力不属于弹力( )
A、绳子对重物的拉力 B、万有引力 C、地面对人的支持力 D、人对墙的推力
5、两个同学同时用4.2N的力,向两边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和提纽,此时弹簧测力计显示的示数是 。
(六)布置作业:
六、课后反思:
1、成功的地方:
2、不足的地方:
3、改进措施:
附:板书设计: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2、弹力:物体由于产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弹性限度
二、弹簧测力计:
1、测量原理:弹簧遭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2、使用方法:(1)认清量程、分度值
(2)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点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一等奖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率的公式。(2)知道功率的单位。
2、进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归纳,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动身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功率的概念,物理意义。
W
(2)能用公式P=t解答相干的问题。
2、难点:知道功率实际上是表示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
(三)教学进程一、复习引入
1、功的概念是什么?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3、不做功的三种情形
4、说出功的公式及单位二、新课教学
一、复习
1、功的概念:
2、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功:W=Fs单位:J焦耳二、新课导入
1、建筑工地上要把几百块砖送到楼顶,不论是人工搬运还是起重机搬运,对砖块做的功是相同的,但是时间不同,可见做功有快慢之分。
2、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
(1)完成相同的功,比较所以时间
(2)相同时间内比较做功的多少
5、功率的概念: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6、功率的公式及单位
WP=t
P——功率W——功t——时间功率的单位:J/s,即瓦特,简称瓦,用符号W表示。其它功率单位:1kW=103W7、例题讲授P668、推导式P=Fv注意:(1)力大小不变(2)速度不变
三、练习
略(四)小结(五)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附板书
2、功率
1、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
(1)做功相同,比较时间大小
(2)时间相同,比较做功多少2、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3、概念:功与时间之比4、定义式:P=W/t
W—功—Jt—时间—s5、推导式:P=Fv注意:
(1)力大小不变
(2)速度不变
P—功率—W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一等奖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关于初中物理的教学设计范文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09-11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09-11
初中物理《作图专题》大单元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作图专题》大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09-11
初中物理教案优秀 初中物理教案模板范文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