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手写板

时间:2023-09-11 19:57:25 文档下载 投诉 投稿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精选7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 篇1

      【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的在于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在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就是要给知识注入生命,把学生领到美好的学科殿堂去遨

游。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讲台还给学生,创设一个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充分展现自我、施展创造才能、实施探究的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了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成为物理新课改下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手段。我认为在物理的课堂教学应重视以下三个环节:

      1.创设情景。激发探究欲望情景,它是“引线”,旨在点燃学生的思维火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结合教材,可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如实验、史料、故事等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意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本节课中就利用实验的趣味创设情景来作“引线”,教学效果较好。2.渗透方法。注重科学探究物理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较为薄弱,这需要我们作老师适时的引导。例如在讲到“大气压强的测定”这一环节时,小组讨论交流为实验设计开启了思维,教师在学生的交流的基础上稍加引导分析:什么时候弹簧测力计的拉力能和大气压力相等,要获得大气压强的大小我们还需要知道哪些量等等,这样适当的点拨不仅为学生的设计带来思路,也为他们的思考问题提供了方法。

      3.注重应用。这一环节是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升华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通过新旧知识的整合,知识与方法的整合,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让学生感受们到知识的价值和奥妙,对激发其学习兴趣有着积极的作用。例如在本节课的知识整合中,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测量大气压强有哪些方法?原理分别是什么?两实验中都用到了哪种科学方法?等等这些问题旨在帮助学生自己来总结两实验的异同点,加深对实验的理解,巩固本节课的知识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知道大气压强测定的方法、实验的原理、实验过程和结论。(4)能利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的一些简单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客观存在的。

      (2)通过实验探究测定大气压强,使学生感受到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3)体会物理学的实验研究方法——提出问题、实验探索、猜想、实验验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实验在物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2)体验和分享探究的成功喜悦,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3)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提高他们物理学习兴趣。

      【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

      2.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测定大气压强。

      【教学资源】

      教师工具:多媒体课件,真空压缩泵,模拟马德堡半球,矿泉水瓶,水,玻璃杯。

      学生工具(学生4人1组):光滑玻璃板,弹簧测力计(量程为100N),小皮碗(25个)。【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实验一:在矿泉水瓶周围不同深度,不同方向扎有小孔,装入水后,观察实验现象,并让学生们思考此实验现象说明什么?

      实验二: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盖上瓶盖,拧紧后提醒学生们注意观察实验的现象并思考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通过演示实验一引导学生回顾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和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通过实验二拧紧瓶盖后,喷水现象停止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发小组内的激烈讨论和大胆的猜想,为本节课的课题顺利引入作以铺垫。二、学生探究新课教学

      (一)探究——大气压强的存在

      1.认识大气层

      课件展示:地球周围的大气层,简单介绍大气层可达上空几千千米,我们人类就生活在这厚厚的大气海洋的底层。

      思考问题:这厚厚的大气层受不受重力?对我们有没有压力?有没有压强?

      猜想:大气压强的特点?

      2.学生自主探究,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①启发思维引入问题:如何利用桌上所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说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们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素养。在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的这个环节,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小组团结协作的能力,培养小组的独立决策能力。

      ②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展示

      A.两个小吸盘对在一起挤压后难以分开。

      B.将一个小吸盘紧紧按在玻璃板上后难以拉开。

      C.将一个小吸盘紧紧按在桌面上后难以拉开。

      ③比较实验的共同点总结实验的结论

      由学生们自主发现三次实验的共同点有两个,其一是挤压和紧按的目的是将吸盘内的空气挤出,这样内部气体压强会减小;其二是最终的实验现象都是难以拉开,这则是由于吸盘外面有大气压力的作用。从而得出验证的结论:大气有压强。

      此环节是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环节,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也为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的能力提供机会。

      总结:通过以上这些实验证明:大气存在压强而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我们常把大气压强简称为大气压或气压。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能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历史上曾有一经典的实验,生动大胆的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大家看多媒体课件——马德堡半球实验。

      3.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①利用课件再现马德堡半球实验过程。

      说明:增强学生对物理历史的了解,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情感,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和价值观的养成。

      ②改进实验器材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如下图)

      说明:改进实验器材,增强演示实验的效果,让学生的理解更轻松,这是新课改为教师们所提出的要求。本次实验采用抽气效果非常好的真空压缩泵代替教学演示用的抽气机,真空压缩泵是冰箱内抽气泵,可到旧货市场采购,其抽气效果好,且没有噪声。改进后的实验,在壮实的六位男同学共同努力才能将两半球分开,生动的实验情景不仅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同时也让学生们深刻地意识到了大气压确实存在着,并且还很大,为接下来探究大气压强到底有多大开启了思维。总结:16匹马都没能将马德堡半球分开,大气压到底有多大呢?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关压强的知识,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大气压强的大小呢?说出你的想法和理由。

      (二)探究 大气压强的值

      1.利用P=F/S的原理来测定大气压强的值

      ①启发思维,引入问题:大气压有多大呢?如何利用桌上所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来测出大气压的值?(友情提示:实验时应测出哪些物理量?如何来测这些物理量?)小组讨论交流后可利用实验器材尝试着来完成实验。

      实验改进:由于教学所用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太小,不能完成大气压力的测定,将市场购买的量程为10kg的小弹簧称改制成100N的弹簧测力计,器材准确性高,为得到的准确实验结论提供了保证。(如下图)

      说明:小组尝试后,首先提出实验所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困惑,如实验中利用弹簧测力计测拉力时什么时候读数,怎样测小皮碗和玻璃板接触的面积等等,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对待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自己能够解答的老师决不参与,在学生们讲解不到位的老师才给予补充,这也是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实验中小皮碗与玻璃板接触的有效面积为35cm2,老师只是简单的作以说明,这样可适当降低实验的难度。

      ②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展示

      说明:通过小组的共同努力很快地完成了实验,在交流展示中享受着实验的收获。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收获,更是学生自主成长的收获。课堂上能让学生人人参与,真正活动起来,课堂的教学才有意义,才有活力。

      2.利用P=ρgh的原理来测定大气压强的值

      录相:托里拆利实验的过程。

      思考:

      ①玻璃管内的水银为什么没有全部流下来?其上方的真空是如何形成的?

      ②玻璃管内高出来的这部分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如何计算?

      ③等压面的建立依据了液体压强的什么知识?科学家托里拆利是如何巧妙地测出大气压强的值?

      小组讨论交流后,老师规范问题的答案同时分析实验原理。

      说明:由于此实验的原理难度较大,在学生们自主交流后,老师要引导学生从力学角度分析,玻璃管内水银没有全部流下来的原因,要明确点出正是大气压强支撑着高出来这部分液柱,并且大气压强的大小决定着它所能支撑的液柱的高度,这样利用液柱所产生的压强就可计算出大气压强,这种科学方法被称为等效替代法。

      标准大气压的值:利用课本小组自主学习标准大气压的规定和大小。

      总结:上面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完成大气压的测定,得出的结果都近似为105pa,这也说明了同学们的实验的准确性,现在我们测定大气压也有专用的实验器材——气压计,关于气压计的学习我们下节课会详细研究。接下来同学们可思考一下生活中,哪些现象利用了大气压强的知识?

      (三)大气压强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课件展示:吸管吸饮料的过程,小组讨论交流吸取饮料的原理。

      谈谈生活或生产中还有哪些现象用到了大气压强?

      说明:大气压力和压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课从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习,又从物理学习走向社会应用,体现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在交流中学生们较了解生活中大气压的应用,而对生产中的相关应用了解较少,对此老师可适当准备一些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了解生产中是如何利用大气压来搬运大张的玻璃板,灯泡等实际问题。这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大气压的理解,还可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感悟意识物理知识的价值。

      三、课堂小结及检测

      说明:此环节分为两个过程,首先以组为单位将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确保每位同学清楚本节课所要达成的知识目标,再通过小组的交流展示,通过互评和互补,可帮助同学们进行查漏补缺。教师的提升总结不可少,学生交流的重点是知识,教师的作用是将知识系统和方法的总结。例如在本节课的知识整合中,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测量大气压强有哪些方法?原理分别是什么?实验中用到了哪种科学方法?等等这些问题旨在帮助学生自己来总结两实验的异同点,加深对实验的理解,巩固本节课的知识难点。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以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亲身体验探究过程,真正做到让学生“活”和“动”起来,同时在教学中结合了多媒体课件,对学生科学探究过程进行引导,以降低探究难度。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解决了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大气压知识比较抽象,因此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加强实验,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和随手可得的小实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既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更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弄清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发掘学生学习物理的潜能,把握物理知识内在的规律,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领悟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重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从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出发,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能灵活运用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的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知道什么是机械能及机械能的单位。

      (二)教具

      斜槽,钢球,木块,橡皮筋,压缩弹簧等。

      (三)教学过程

      1.复习鉴于能量和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怎样才算做了功"的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成效、功的两要素。

      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出示一木块,并将其置于水平桌面上。说明木块受重力的作用,但木块没有在重力方向上运动,所以重力对木块没有做功。继而用手推动木块,使木块运动一段距离。在此过程中,重力仍然没有做功,手的推力做了功。进而强调力和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功的两要素,且功的大小就等于两者的乘积。

      2.引入新课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3.进行新课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进而通过演示实验,概括出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演示课本图1-1实验,实验可分三步: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网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2)势能:物体由于运动的原因而具有动能,物体还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例如,同学们都玩过用橡皮筋弹射纸弹的游戏,拉长的橡皮筋能给纸弹一个力,并推动纸弹移一段距离,从而对纸弹做了功。同样拉弯的弓、压缩的弹簧也能够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变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解释弹性形变: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的形状变化,叫做形变。如果外力撤消,物体能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弹性形变。如:拉长的弹簧,压扁的皮球,弯曲的钢锯条,上紧的钟表发条等。利用课本图1-4的实验阐明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为节省课堂时间,课前将两个性质相同弹簧,按照课本图1-4压缩到不同的长度。先后将拉紧弹簧的绳烧断,两次砝码被弹起的高度不同。弹簧压得越紧,放松时它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弹性势能越大。

      被举高的重物,也能够做功。例如:举高的铅球,落地时能将地面砸个坑;举高的夯落下时能把木桩打入地里。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如:举起同样高度的铅球和乒乓球,铅球落下时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势能大。铅球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引导学生讨论树上结的苹果是否有重力势能?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能够做功只是说物体具有了做功的"本领",但不一定做了功。树上结的苹果虽然没有做功,但只要它从树上掉下来就能做功,所以我们说它具有重力势能。

      (3)机械能:让学生分析静止在桌面上的钢球是否具有能量?(具有重力势能)继而让学生分析在桌面上滚动的钢球具有什么能?通过分析得知滚动的钢球既有动能,又有势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一个物体既有动能,又有势能,那么动能和势能的和就是它的总机械能。

      (4)能量的单位:从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认识到能量是跟做功有密切联系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因此,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

      4.小结

      通过以下问题的讨论,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能量、动能、势能、机械能等概念及机械能的单位。

      (1)高山上有一块大石头,稳稳地待在那里,它有没有能量?有什么能量?

      (2)列举几个物体具有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事例。

      (3)在空中飞行的球,它具有的重力势能是5焦,具有的动能是4焦,这只球具有的总机械能是多少?

      (4)在同一高度铅球和棒球具有的重力势能不相等,若使它们的重力势能相等,可采取哪些方法?

      (5)从斜槽上端滚下的小球,它有没有重力势能?在它下滚的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大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在滚下的过程中有没有动能?它的动能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四)说明

      1.能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但它比较抽象。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认识它比较困难。应紧扣教材,从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来认识能量。这实际上是说"能是物体做功的本领"。尽管这种说法不甚严谨,但比较通俗、易懂。

      2.关于动能,应讲明运动的物体能够对其他物体施力,并推动物体做功,所以它具有能量。因为容易讲清弹性形变的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并做功,便于学生理解,所以将弹性势能提到重力势能之前讲。

      3.势能应是物体系统(有保守力作用的)所共有。举高的重锤能够做功,应当是重锤和地球组成的系统具有势能。而重力势能表现它做功本领时,通常有一个重力势能先转化为动能的过程。但在本节课中都不宜引入这些内容。只能让学生粗略地知道,举起的物体能够做功。

      4.势能的大小是相对的。对初中学生来说也不能引入势能的相对性。只能统一地用地面做为零势能面来分析问题。

      5.小结中的问题(5),暗含着势能和动能的转化,目的为下一节课作准备。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简单电路在生活中的运用实例、

      2、会根据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分析简单电路的结构、

      3、通过简单电路的设计和线路连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简单电路设计的思路和具体方法,设计电路是难点,实验中的难点是如何正确地连接电路。

      三、教学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和交流生活中采用简单电路的实例、

      四、教学仪器

      天鹅城堡电路模型学生实验电路元件(包括两节电池、两个单刀开关、一个灯泡和灯座、一个蜂鸣器、六根导线)

      五、教学程序设计

      1、引入

      迪斯尼城堡大家都听说过吧?!它的原型取自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新天鹅城堡,这是新天鹅城堡的模型。这么庞大的建筑,要看管起来相当困难,为此,我们今天就来为新天鹅城堡设计一个报警系统。

      2、主要内容:报警电路设计和学生连接实验电路图

      例题:设计报警电路

      闭合报警系统的开关S时,指示灯亮,报警铃不响;当不速之客进入大门时,报警铃响。

      以天鹅城堡报警电路为例,介绍简单电路设计的步骤分为五步:

      第一步是分析需要哪些电路元件;第二步是分析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

      第三步是判断开关和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

      第四步是画出电路图,再连接电路图;

      第五步是对照检查。

      在学生画出电路图后,对电路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对称性和对应性为原则,对学生电路图进行优选和评价。还应对例题的设计思路重新梳理,弥补学生设计电路时思维和认识上的不足。

      在学生实验前,应先强调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①这是一个蜂鸣器,红色导线这端是正极;

      ②连线的过程中开关要一直处于断开状态;

      ③接线时,先摆位,再顺次连接;若遇到并联时,先连接其中一条支路;要试触。

      在学生实验中应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指导,可以让已完成实验的同学去帮助实验未完成的同学完成实验,使学生课堂上的时间能够充分利用。

      3、课堂练习:安全带未系提醒电路

      45秒的公益广告《Heaven can wait, belt up!》讲述了安全带的重要作用,因此,安全带未系提醒电路具有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行驶时,驾驶员必须使用安全带,安全带未系提醒功能电路的原理是:①司机坐在座位上,相当于闭合开关S;

      ②系好安全带,相当于闭合开关S1;

      ③当司机坐上座位,若未系好安全带,指示灯亮;若系好安全带,指示灯熄灭。请根据以上要求画出电路图。

      六、小结

      对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和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结。

      七、思考题:

      车门未关提醒电路

      汽车仪表盘上都有一指示灯,用它提醒司机车门是否关好.四个车门中只要一个车门没有关好,该指示灯就会发光,请设计电路图。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沪科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物理八章第三节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压强的概念、压强的公式和单位、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公式之后,学习的又一压强方面的知识。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教材通过事例、实验引入课题,教材的编排符合初中生的学习特点,重视定性分析和实际应用,强调实验探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并且知道托里拆利实验说明了什么,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学好本节课,对学生理解大气压的成因、大小及其应用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进一步认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学研究方法具有指导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课的编排特点,结合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1)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能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和标准大气压的大小。

      (3)知道大气压强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大气压强的大小可以用气压计来测量。

      (4)知道沸点随气压减小而降低,增大而升高。

      2、能力目标

      (1)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2)能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

      (3)培养物理科学实验探究研究方法

      3、德育目标

      (1)学会与人合作,共同学习。(2)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三、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物理学习,对这门学科有了简单的了解,物理观察、实验探究、分析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也亲身体验到了物理知识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对物理有了一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希望教师能满足他们对新知识的好奇、渴求,希望在老师的引导下获得锻炼及施展自己能力的机会,同时更希望品尝到成功学习的快乐。教学中应注意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的同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勇气,教会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让学生成为探究式学习的主角。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选择生动、趣味性强、直观的实验,不但有力地说明大气压的存在,降低教学难度,同时还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

      2、观察托里拆利实验,说明原理和变化

      3、大气压的变化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与学法:

      (一)、说教法

      1、设计思想

      本节课总体采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的方法。

      全班分为六个学习小组,天才学生与需要帮助的学生搭配组成。课前布置预习任务,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如实验设想、相关网站等,要求学生最后能完成布置的相关的学习任务,

      在“空气的力量”的学习中,由各个学习小组展示各自准备的能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或事例,教师通过演示或利用网页动画课件设置悬念,用虚拟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判断真假。在后面“大气压强有多大”的学习中,主要由教师通过实验演示结合课件讲解分析,对教材的重点难点逐个突破。最后出示相关问题进一步拓展研究,达到巩固深化学习的目的。主要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2、教学过程

      有学生动手实验,在于防止虚拟的网络界面,过度的刺激学生,让学生体会物理的学习是研究客观事物的。安排机动的实验内容班帮助学生学习。

      3、托里拆利的实验学习

      以提供课件为主,学生通过课间的内容,小组讨论,自组学习,大大的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避开了实验操作的繁琐,同时也避开水银的危害。

      (二)、说学法

      学生围绕一个活动主题(即任务、问题),在老师的精心设计和安排下,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探究活动,收集相关的资料,去准备小实验,一切都是在充满激情、怀有极大的兴趣、带着强烈的求知欲的心态下进行,可以想象这时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在探究过程中解决每个问题,学生内心都会充满成功的喜悦,富有成就感,同时更进一步激发他们探求下一个答案的乐趣。这种探究型的学习模式不但使学生基本可以掌握所学的内容,达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了体现,学生实验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得到了发展。

      这种学习模式的显著特点,使学生置身于实验探究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由感性认识到实验探究,然后上升到理论分析,最后巩固拓展,回归生活,逐层推进,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体验了“从实验中来到实验中去”的方法论。

      六、主要教学程序设计

      (一)复习提问:

      1、如图(多媒体展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强?(受)

      2、液体内部向什么方向有压强?(各个方向)

      3、液体内部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液体受重力,具有流动性)

      (二)新课教学

      1、大气压强:问题: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所包围,即大气层,也有流动性,地球上的物体(包括人)都浸在其中。那么大气对浸它里面的物体是否有压强呢?说说你的猜想并用你日常所见一些现象来支持你的猜想。引导学生根据日常所见一些现象来支持他的猜想。如:

      (1)把一个小小的塑料挂衣钩紧贴在很平的墙上,就能用它挂衣服而挂衣钩却不掉下来

      (2)只有一个小孔时,饮料罐里的饮料不易倒出

      (3)吸饮料时,饮料罐纸盒会变扁

      初步分析讨论出结论:从以上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生活其中的大气对我们应该是有压强的?但是,纯讨论出的结论是否完全正确呢?所以我们还得从科学实验探究中验证是否有大气压强。

      科学实验探究:请用给出的仪器,设计一~二个验证是否有大气压强的实验,并解释现象实验1把浸过酒精的棉花用火柴点燃投入事先准备好的空瓶中,用剥了皮的熟鸡蛋堵住瓶口,稍后,鸡蛋被吸入瓶内.

      实验2给茶杯中装满水,盖上硬纸片,倒置过来发现水和硬纸片都不下落.

      实验3拿一空铁皮罐,放少许水,罐口打开,放在火上将水烧开。水烧开后,注意观察铁皮罐的形状,然后将铁皮罐罐口用盖子盖紧,小心放入盆内,然后用冷水浇铁皮罐,再仔细观察铁皮罐是否有变化?实验4取两个挂东西的小吸盘对接,挤出吸盘内部的空气,然后试图拉开吸盘,注意体验拉开吸盘容易吗?

      实验5马德堡半球实验---它第一次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正确结论:由以上的众多实验证明,我们生活其中的大气对我们确确实实有压强。那么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解释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地球周围被厚厚的气体包围着。地球周围被厚厚的气体包围着,这厚厚的气体人们通常称之为大气层。

      大气层的厚度大约有几百千米,主要由氮气、氧气等多种气体组成。其中,大部分气体分布在距离地球表面几十千米厚度的范围内。交流与讨论:空气有质量吗?

      我们在上一章里已经知道空气的密度是/m3,可见空气是有质量的,空气体积很大时,其质量也是相当大的。同学们试计算充满我们这间教室的空气的质量有多大。计算:

      ∵ρ=m/v、v=10m×6m×4m=240m3∴m=ρv=kg/m3×240m3=kg

      我们周围的大气既有质量,同时又要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而且具有流动性,这几个原因就产生了大气压强。

      2、大气压强的测量

      (1)托里拆利实验

      根据奥托·格里克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不仅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还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

      我们先看看,历史上人们是怎样测量大气压强的?

      1644年,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及其同伴通过实验第一次测出了大气压强的大小。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托里拆利是怎样测出大气压强的?

      ①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②演示:托里拆利实验(课件演示)

      ③分析:

      玻璃管内水银面上方是真空,而管外水银面受到大气压强,正是大气压强支持着管内760mm高的水银柱,就是大气压强跟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相等。

      p=ρgh=×103kg/m3×10N/kg×=×105Pa

      ④应用:人的头顶面积约为m2,请计算大气压对头顶的压力为多少?

      (2)测量大气压强的工具:

      ①水银气压计:优点:精确缺点:不方便携带

      ②金属盒气压计:原理:优点:使用方便缺点:不精确

      3、大气压强的变化:

      (1)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大气压强不断减小。

      海拔3000M以内,每上升10M,大气压强减小100Pa。

      (2)1个标准大气压=760mm高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

      4、思考:

      1、学过本节后,你对马德堡半球实验,有什么新的推论?

      2、抽水机是靠大气压把水压上去的,抽水机能否一次把水从地面抽上地王大厦的顶楼?

      3、西藏的人们为什么习惯吃烧烤的东西而不习惯汤煮的东西?(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所学的内容(用多媒体给出)

      1、空气受重力的作用且具有流动性所以空气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有压强;

      2、托里拆利实验测出大气压的值等于760mm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即×105帕;

      3、大气压强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

      (四)、布置作业

      1、复习课文,预习第四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课本第159页,作业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②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③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能力目标

      观察实验,认识物体变化,形成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及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察实验,认识物体变化,形成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及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物态变化?发生这些物态变化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思考想一想,然后填写下列空白。教师:培养复习的好习惯且可以“温故知新”

      二、引入课题

      教师:除了以上四个物态变化,还有没有其它变化吗?

      学生:讨论:还有没有其它物态物态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培养学生的联系实际和探索思维。

      学生:观看新旧灯泡的实物投影,观察、对比灯丝的粗细。

      教师: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质疑。

      提出问题:为什么用久的灯丝会变细?学生:思考、分析、小组讨论,回答:物体不需要经过液华过程,直接变成了气体和固体。

      教师:直接引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物体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的过程叫升华;物体由气体直接变成固体的过程叫凝华。

      三、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教师:通过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让学生想想“升华和凝华”过程需要什么条件?是要放热还是要吸热?引导学生观察物态变化条件。培养学生的联系对比思维。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互逆过程现象,回答:升华过程中需要吸热;凝华过程需要放热。

      四、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师:播放雾松、冰箱内结霜的图片及冰冻的衣服变干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物态变化现象和过程。

      学生:观察、思考、判断,进一步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教师: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升华凝华提出实例。

      想一想: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属“升华和凝华”,同学们可根据课前收集的信息回答。

      学生:感受、思考、分析、讨论收集到的信息并综合应用联系发散思维,回答:“樟脑丸”变小、“干冰”制冷、灯丝变细等是升华;霜的形成、灯泡发黑、玻璃窗的冰花等是凝华。

      教师: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感受物理来源于生活。加深对“升华凝华”的认识。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科学世界》。让学生阅读“科学世界”的内容,学生根据所学的“物态变化”知识来对此现象做出解释。

      学生:分析、小组讨论。教师:培养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中的物理学道理,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五、小结

      教师:请学生对照板书进行小结。

      学生:思考,总结归纳本课的主要内容,谈谈学生学习感受。

      教师: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通过实验与观察,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身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观察声音发生时的振动现象,体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在探究活动中,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身边的声现象,对物理有亲近感。

      二、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的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条件是本节的知识重点。

      三、教学器材:

      扬声器在外的录音机、纸屑、小鼓、音叉与小槌、盛有水的大烧杯、铁板琴、带塞子的试管、注射器、音乐芯片(能放进试管里)、细线、装有金鱼的鱼缸。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你们还在教室外快乐的活动,是什么信号使大家都不约而同的走进教室准备上课呢?(学生回答:铃声)许多科学家都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学们对刚刚响过的铃声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提问题,教师选取其中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板书:“提出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声音是怎么传播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学习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新课教学

      (1)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下面我们就来探究第一个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①进行猜想:

      让学生把手指放在自己的喉部并说话,体会手指的感觉。并进行猜测:物体的发声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并板书:“进行猜想:物体的发声似乎与振动有关。”

      ②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想通过什么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学生汇报后教师对正确的实验进行充分肯定并让学生进行实验:

      (自己没有器材的学生利用教师准备的器材,其中1/3的学生分组做实验一,1/3的学生分组做实验二、1/3的学生分组做实验三)实验一、把小纸片放在正在发音的扬声器上,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

      实验二、把敲响的音叉快速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

      实验三、将小纸片放在鼓面上,用力敲击鼓面,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分组汇报,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总结:小纸片在发生的扬声器里“跳舞”是因为发声的扬声器在震动;发生的音叉激起水花是因为发声的扬声器在震动;小纸片在鼓面上做“自由体操”是因为发声的鼓面在震动。

      ③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师:在这些不同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④学生活动:

      举出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发声时振动的事例,如:二胡、提琴等乐器的发声是靠弓和弦的相互摩擦产生振动发出声音的,笛子是靠管内的空气柱的振动发出声音的。

      师敲击铁板琴并提问:你听到了什么声音?铁板琴是怎样发出声音的?铁板琴发生时并不是直接贴着你们的耳朵,为什么你们还能听到声音呢?(学生回答)

      下面我们就来解决本节课的第二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①进行猜想:

      教师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 ②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想通过什么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学生汇报后,教师对正确的实验进行充分肯定并进行实验:

      实验一:(演示试验)教师把音乐芯片用细线吊在软木塞下,塞入试管中,芯片不能与试管壁接触。先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到管底,再将针管插入软木塞内。缓缓向外抽出活塞,听到音乐声有什么变化?设想,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我们还能听见声音吗?

      这个实验能说明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实验二:(演示试验)将装有金鱼的鱼缸放在讲桌上,在一边拍手,观察金鱼的运动。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实验三:两个学生合作,一个学生把耳朵靠在课桌的一端。另一个同学用手轻轻敲击课桌的另一端,感觉声音的传播。(学生如果有更方便易行的实验方案更好)

      这个实验能说明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思想渗透:据说,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用牙咬住木棒的一段,另一端定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命运》等一系列名曲就是这时候创作出来的。他这样做有什么道理?(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因为木、骨都是固体、都能传声。)

      师:同学们要学习贝多芬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优秀品质。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肯定有鲜花也有荆棘,不论何时何地,希望同学们都能坚定、坚强的面对生活。

      ③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师:在这些不同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④学生活动:

      同学们之间互相讨论。举出自己知道的一些有关声音传播的事例。

      (3)相关知识介绍:

      ①人耳的结构与听力的关系。

      ②声音传播的速度与压强,温度的关系。

      ③天坛回音壁的介绍。

      3、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由学生自己小结)

      ①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②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③声音的传播速度与压强和温度有关。

      4、课堂练习

      (1)指出下列发声现象是什么振动的结果:悠扬的钟声——;

      海浪的波涛声——;

      气球破裂时的爆裂声——‘

      水沸腾时发出的声音——;

      下雨天听到的雷声——;

      用嘴贴着空瓶口吹气发出声音——。

      (2)把正在走动的闹钟放在密闭的玻璃罩中,用抽气机抽去罩内的空气,在抽气过程中,听到闹钟的“滴答”声是( )。

      A越来越响

      B越来越弱

      C没有变化

      D都有可能

      (3)古代的人在旷野里常用“伏地听声”的办法来判断有无军队、马群到来,这是应用了的知识。

      (4)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的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这段描写符合科学道理吗?为什么?(5)有一个足够长的钢管(两端开口),一个人在钢管的一段用铁锤敲击一下。另一个人在另一端听到几次声音?为什么?如果知道声速,再给计时器,能知道声音在钢管中的传播速度吗?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36、37页1,2、3题。

      六、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一节“探究型的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相信学生的思维能力,相信学生集体智慧,决不能将教师思考的结果强加给学生,剥夺学生动脑的权利。本节重点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采用了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及小试验,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通过这一节的教学使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接收有了一个全面的理解。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 篇7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②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③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②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

      ③经历探究功的原理的过程,感知使用机械不能省功的事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②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对“功的原理”的探究与理解。

      教学方法

      讲授与实验演示,师生互动理解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说出下列词语中“功”的含义:

      功劳、立功xx贡献大功告成、事半功倍xx成效师:在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

      板书:功

      二、新课教学

      1

      (一)物理学中的功

      师: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作了功。

      多媒体:投影教材插图

      师:两组实验中,分别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生:观察并总结共同点和不同点师: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

      生: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师:如何判断是否做功?

      生: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

      师:有哪些情况看似做功,但实际上并不做功?

      生:

      1、有力F的作用,但距离S=0(如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生:

      2、有距离S,但力F=0(如惯性运动)

      生:

      3、有力F也有距离S,但F ⊥ S(如提一桶水,水平前进)练习(投影):

      1、起重机将货物从地面A点提升到B点,又从B点平移到C点,在这一过程中起重机一直都在做功吗?为什么?

      2、在下列几种情况中,力对物体做功的是()

      A、冰球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滑动B、小孩用力推箱子,箱子未被推动

      C、学生背着书包站在水平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上

      D、清洁工把一桶水从地上提起

      (二)功的计算

      师:做功是有大小的,做功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投影:

      由图甲可知,用力把一木板提升1米做了一定的功,图乙把同样三块木板提升1米高,拉力做的功与甲

      2相比有什么关系?把一块木板提升3米呢?

      师:讲述物理学中对功的规定,以及公式、单位。功的公式:W = F S W—功—焦耳(J)F—力—牛顿(N)S—距离—米(m)

      功的单位是:“牛·米”专业名称为:“焦耳” 1J=1N·m关于公式的几点说明:

      1、公式中的各个量W、F、s均用国际单位

      2、在功的单位中,“牛·米”才能写成“焦”。而力x力臂单位是牛·米,不能写成焦。投影反馈练习题:

      1、推铅球时,是否做了功?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应是哪个距离?2、你爬楼梯时,你是否做了功?力移动的距离应是多少?

      3、用重50N的水平拉力拉重为100N的物体,使该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前进了20m,拉力和重力各做了多少功?

      (三)功的原理

      师:我们已经知道使用简单机械可省力、省距离、改变力的方向,那么能省功呢?启发引导学生猜想。

      投影:用杠杆、定滑轮和动滑轮提升物体的图示。

      师:要得到不用机械提升物体和利用机械提升物体所做的功,分别要知道什么?怎么得到?通过图示加以说明。可通过哪些方法获得这些数据?最简便的方法是什么?

      生:思考讨论,在图上指出要测的量。讨论用怎样的方法最简便。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计算收集证据。生:进行计算、说操作步骤,协助教师完成实验。教师总结强调。

      投影练习题:使用自重可以忽略的动滑轮提起50N的重物,人对绳做的功是100J,求动滑轮把物体提起的高度。

      三、课堂小结:

      在学生自我归纳小结后,教师投影小结内容力学中的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功的计算公式: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即W=F×s注意:F≠0,S=0时不做“功”;F=0,S≠0时不做“功”;F⊥s时不做功。3、功单位:1焦=1牛×1米,即1J=1N·m

      4、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四、布置作业

      P107动手动脑学物理1 2 3 4 5板书设计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功的计算公式: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即W=F×s

      3、功单位:1焦=1牛×1米,即1J=1N·m

      4、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教学反思

      1、“功”的含义很多,有“贡献”的意思,还有“成效”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包含有“成效”的意思,但它具有更确切的含义。“功”新概念引入,学生比较难理解。

      2、在力学中功的概念是怎么定义的?怎样才叫做功?又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区分日常功的认识和物理学中功的概念。

      3、功的计算,和日常功的计算的差别认识,是难点。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手写板】相关文章:

《小毛虫》教学反思 《小毛虫》教学反思与评价09-11

在打磨中成长,在历练中化蝶 ——小毛虫的教学反思09-11

小学语文下册《小毛虫》第一课时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小毛虫第一课时教学实录09-11

关于初中物理的教学设计范文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09-11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一等奖09-11

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压强备课09-11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手写板09-11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09-11

初中物理学科教学设计 中学物理学科教学设计09-11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一等奖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09-11

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力优秀教案09-11

初中物理《作图专题》大单元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作图专题》大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09-11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