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 调研报告(共3篇)
内部控制 调研报告(共3篇)
者,也就是企业是否应该提供内部控制报告在会计界和实务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内部控制报告是管理当局解除受托责任的一种方式。它可以提高企业管理当局内部控制的意识,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估并对外报告,可以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舞弊的发生。同时,内部控制报告可以向报表使用者提供单纯的财务报告所不能提供的信息,有助于报表使用者进行决策。此外,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减少注册会计师的工作量。基于上述理由,上市公司提供的内部控制报告对于增进企业内部控制,减少财务报告舞弊现象.促进与注册会计师的交流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表明了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保障公司财产安全的责任和履行。因此,上市公司应当对其内部控制做出报告,以帮助投资者进行决策。二.内部控制报告的发展概况从20世纪50年代起,学术研究就表明,年度财务报告并不是债务和权益投资的全部决策因素,季度会计信息.内部控制.预测信息等逐步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考虑因素。195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出版的注册会计师手册中提出了一个新建议“在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的意见中应包括一个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意见。”这个想法引起了强烈关注。20世纪60年代,审计程序说明书层对公司会计系统及其控制的评估,包括对控制系统固有限制及公司对独立审计师认定的重大缺陷所做出的反应和态度。”1980年,审计准则公告对公司提供内部控制报告及注册会计师对其进行评价并表示意见提供指导1995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表了审计准则公告渡期的做法,并征求意见。年3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又发表了关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和报告征求意见稿,征求关于
根据萨班斯奥克斯利法404条款实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意见。年6月,证券交易委员会
根据征求意见的结果形成最终规范,颁布了最终规则管理层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报告和证券交易法定期报告披露的证明,旨在对管理层内部控制评估及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鉴证报告进行规范。半个世纪以来,法律和条例的不断更新和修正告诉我们,内部控制的评价及报告是因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是经济健康发展的保证,是对公司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全面.透明的披露和监管。
三.内部控制报告的内容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在对其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价后,则可出具报告,向投资者宣布其内部控制不存在重大缺陷或除某些方面外,不存在重大缺陷。内部控制报告应包括
1.表明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的责任。管理当局应在内部控制报告中明确声明建立.健全.实施和维护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管理当局的责任,内部控制的目标在于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符合适用的法律.法规。
2.企业已经确定内部控制的设计和实施是否有效的标准,并按照标准设计并颁布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如宣布“本公司已
根据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定的原则.标准,制定并颁布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可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前者的目的是保护企业资产,检查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后者的目的是提高经营效率,促使有关人员遵守既定的管理方针。我国目前只制定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但是,由于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很难绝对地划清界限,所以,内部控制报告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内部会计控制,还应包括内部管理控制。因此,在内部控制报告中不仅应指出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还应包括有无有效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但这应建立在成本效益和重要性原则之上。
3.声明本公司已按有关标准.程序对本企业的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发现无重大缺陷。如果发现重大缺陷,应指出该缺陷。
4.声明公司内部控制有效,不会发生对公司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对公司财产的安全.完整有重大不利影响的情况。如发现某些缺陷,应指出这些缺陷,并声明,相信除上述情况外,公司内部控制有效。
5.承认内部控制具有固有限制。存在由于错误或舞弊而导致错报发生和未被发现的可能性,因此,只能对财务报告的编制及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提供合理保证。并且,随着环境和情况的变化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可能发生变化,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遵循程度可能会降低。
根据内部控制制度评价结果推测未来内部控制有效性具有一定风险。
6.管理层签名,包括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等,以表示对内部控制和控制报告负责。四.内部控制报告的作用
1.内部控制报告可以提高管理当局内部控制的意识,从而重视企业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报告必须由总经理和财务总监签名。总经理签名将提高其对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的责任感,类似地,财务总监的签名将强调他们对财务报告的作用和责任。
2.内部控制报告表明了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的义务,从而传递出企业控制环境的信号。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一项重要要素,对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有着极其重大影响。是否提供内部控制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也反映了其管理哲学。
3.内部控制报告是管理当局解脱受托责任的一种方式。内部控制报告的目的在于表明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资源提供者将资源提供给企业,交由经理人员进行经营管理。管理当局必须尽心尽责地完成受托责任,保护资产安全完整,并向资源提供者提供财务报告以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管理当局应对内部控制负责,如果企业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或内部控制制度失败,导致财务报告虚假而对投资者形成误导,将承担责任。因此,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保证其有效执行,是管理当局的责任。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估并将结果报告给投资者,实际上是向投资者表明已经履行管理职责。
4.内部控制报告可以向外部使用者提供单纯的财务报告所不能提供的信息,从而帮助用户作出决策。通过内部控制报告,用户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企业管理控制是否有效。如果企业有着良好的控制制度,则企业的经营有序而有效,能够防范经营活动中的风险。巴林银行就是因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而因一个交易员的失误倒闭。
5.可以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舞弊的发生。一方面,在内部控制报告中,管理当局应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是否有效作出评价,并表明其对财务报告和资产的安全完整无重大不利影响,这实际上表明了管理当局的一种合理保证,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舞弊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通过自我评估,可发现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可改善企业的内部控制。
五.内部控制报告的意义1可以更好的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主要是依靠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的向社会公布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等会计报表。但是,披露的这些信息仅仅是财务会计信息,对于在证券市场久经磨练的逐渐成熟的投资者来讲,都越来越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需要了解公司更多的信息,特别是公司内部控制的信息。对于上市公司来讲,除了披露几经审计的会计报表外,还必须披露公司的内部控制情况。2可以促进管理当局更加重视企业的内部控制建立一套完善并有效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管理当局的职责,如果企业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或内部控制制度失效,导致财务报告虚假而对投资者形成误导,或企业的资产受到损失,将承担民事或刑事责任。也正因为如此,管理当局出于减轻自身责任及企业长远利益的考虑,不得不在审计人员的协助下真正关注内部控制的缺陷,实实在在的不断健全与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3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公司舞弊的发生公司对外提供内部控制报告,一方面,管理当局应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是否有效做出评估,并表明其对财务报告和资产的安全完整无重大不利影响,这实际上表明了管理当局的一种合理保证,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舞弊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通过自我评估,可以发现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因此,可以改善企业的内部控制。4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注册会计师的工作量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是由注册会计师来审查的,在经济和市场激烈竞争的条件下,注册会计师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即在较短的时间内把会计报表中披露的信息.报表中的各项目都审查清楚,这是一件很难做好的工作。如果上市公司对外报送内部控制报告,并且内部控制健全.完善.有效,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报表的真实性.正确性的审查,将不是一件难事。一.准确把握部门内控机制建设的概念和内涵内控机制是由各级国税部门的领导班子.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共同参与,通过明确权责分配.规范权力运行程序.强化风险管理.健全规章制度,使权力运行实现分权制衡.流程制约.风险管理.信息化运行,从而在税收管理.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各项权力运行中,形成内生的制约力的管理机制。在推进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内控机制建设的四个内涵。建设基础是明晰的权责体系。“明确权责分配.正确行使职权”是内控机制的核心思想。内控机制建设的关键在于权力和责任是否匹配。内控机制建设要求各级国税部门分解细化工作职责,通过对岗位职责的规范和完善,明确各岗位在处理有关业务时所具有的权力和责任,实现权力.岗位.责任.制度的有机结合,形成完备的权责体系。主要内容是规范权力运行。内控机制建设强调以权力运行为主线,通过内部控制,使税收管理权.税收执法权.行政管理权的运行,以及重点部门.重点岗位.重大事项.重要环节的权力运行都有章可循.有律可依,保证权力运行不出轨.干部队伍不出事。本质要求是促生内在的制约力。推进内控机制建设,要准确把握监督与制约的关系。监督是对特定主体的监视和督促,制约是对权力的控制和约束。内控机制建设强调以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和责任的落实度为重点,通过规范权力的运行,使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内部行为主体之间,由于分工和责任的不同而相互约束和牵制,形成内生的制约力。表现形式是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通过内控理念培育.岗位责任机制.风险排查机制和评价考核机制等,对权力行使实施有效制约.规范.约束和评价,引导部门之间.部门内部之间各个行为主体的互动,使对权力制约的要求与税收征管.内部管理的各种制度规范相适应.相融合,形成有效制约.全程监控.高效运行.超前防范的管理机制。
二.当前国税执法内部监控存在的主要问题今年来,市国税系统严格按照省局提出的找准税收执法“风险点”和加强内控机制建设的要求,结合当前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需要和干部队伍的实际,树立预警在先.防范在前的理念,认真排查税收执法风险点,规范税收征管执法行为,防范税收执法风险,在保障全市国税系统队伍的平安.和谐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通过全市国税系统的税收执法检查和内控机制执行情况检查发现,当前税收执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内控机制的建立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集中体现在以下三方面执行与控制难对称,执法行为的复杂性.广泛性.时效性与监督控制的局限性和滞后性之间不对称从执法内容来看,税收执法涉及很多个业务流程,适用税收法律.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更是纷繁复杂;从执法客体来看,每个县区局管辖的纳税人成千上万,每个纳税人的经营纳税情况千差万别;从执法主体上看,除了综合管理部门和信息技术部门,其他人员均具有一定的执法权,均是执法的主体。因此,不论从执法的主体.客体和内容上看,税收执法贯穿于税收管理实践的自始至终,具有显着的复杂性.广泛性和时效性,它客观要求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手段对其进行全覆盖.全过程监督,但从目前税收执法内部监控的运行情况来看,监控存在着局限性和滞后性问题。一方面是计算机监控的局限性。目前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的监控点多为逾期办理.应办未办等程序容易监控的点进行了监控,并未全面涵盖每项业务各个环节的执法监控点,尤其信息系统无法对虚假信息进行识别,只能对执法行为进行表面和形式上的控制,难于对执法行为进行深层次控制;另一方面是人工监控的滞后性,目前执法检查是对税收执法进行人工监督的重要手段,但这种手段主要为事后检查,并且多采用抽查,只检查了既成事实的结果,且监控面窄.不深入,对税收执法行为的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难以执行到位。监控难统筹,税收执法内部监控工作职责不清.要求不一随着税收执法责任制的推行和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的上线运行,初步形成了科学化.精细化的“人机结合”监控新模式,但在工作实践中,税收执法内部监控却因各种原因难于统筹,主要表现在一是监控职责不明晰,监控职能难统筹。从目前部门职责定位上看,对税收执法进行监督控制的职责主要定位于政策法规部门,其他部门虽然对职责范围内的税收执法行为进行了监控,但在日常工作中,各业务部门执法监控处于各自为政状态,难于实施统筹管理,不能形成监控合力;二是管理要求不统一,执法监控难操作。各业务部门之间在平时缺乏及时有效沟通,在任务下达.标准设定.业务衔接.资料流转等方面未能及时进行统筹规范,致使基层执法人员难于操作,执法监控也难于实施。内控制度未能得到全方位的贯彻落实市局在前期深入调研,全面收集相关材料,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关于印发加强税收执法监督若干意见的通知,分别对加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税收管理.加强出口退税管理.加强稽查系列管理和加强发票管理等五方面提出了防范制约措施,从各环节存在的风险点.可能引发的问题.加强管理和防范的措施.责任追究等方面作了规定;同时,还出台了关于在税收管理和组织收入工作中实施干部问责的意见,以确保上述五项措施的落实。但在执法检查中发现,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制度执行不到位,图形式.走过场等问题,特别是在“两权”运行过程中的某些岗位.某些环节还存在某些风险隐患,内部控制监管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内部控制 调研报告 内部控制调查表】相关文章:
单位内部控制报告文本 单位内部控制报告哪个部门负责08-16
内部控制报告 2023年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08-16
内部控制报告1 内部控制报告的规范性08-16
内部控制管理情况报告 内部控制和管理情况08-16
内部控制 调研报告 内部控制调查表08-16
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和审计报告的区别08-16
内部控制报告 内部控制报告材料的规范性08-16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编报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