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

时间:2023-09-08 08:08:07 文档下载 投诉 投稿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

      能力: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

      2.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情感: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以书法艺术名扬百世的《兰亭集序》。作者是谁?王羲之(请一位同学板书作者:王羲之).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兰亭,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了书序《兰亭集序》。《兰亭集》中的诗,到了现在,除了搞专门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这篇序却声名远播,流传千古,除了它书法上的极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内容上的原因。那么这篇作品的文学内蕴如何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探究一下。

      二、课堂检测:重点字词句(小组竞赛形式)

      1、重点实词

      2、虚词

      3、句式

      4、翻译

      三、(听录音)或全班朗读。注意朗读节奏,把握感情.(纠正读音)

      四、整体感知

      1、全文共可分为三段,试从每段中找出一个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

      明确:乐——痛——悲    (板书)

      【过渡】: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王羲之的情感世界。

      2、思考:为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

         
五、研习文本

      (一)研习第一段

      1、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2、在这一段中作者说“信可乐也”,那么作者到底乐什么? 结合文中的语句来分析一下。

      (学生在书中划出相关语句,学生分析,老师点拨并引导概括.)  明确: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人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美景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乐事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良辰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赏心

      【过渡】:第一段主要是记叙了兰亭宴会的盛况,表达自己的快乐心情,俗话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面对即将散去的宴会,王羲之发出了无限的感慨,心情一下子转入痛中来。

      (二)研习第二段

      1、请同学们在第二段中找出能体现作者“痛”的语句来体会作者内心的痛。

      (学生找谈感受老师点拨)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人生短暂

      欣之所遇,快然自足

      所之既倦,感慨系之————欲望永不能满足(世事无常)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世事变化之快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生命终归于毁灭。

      明确:  痛 ———--—  生命短暂,世事无常  (板书)

      【过渡】:作者由兰亭盛会的乐转入到人生的短暂,世事的无常之“痛"中来。是不是只有王羲之一人有“死生亦大矣”的痛惜呢?看看第三段,找出相关的语句思考这一问题.

      (三)研习第三段

      1、学生朗诵第四自然段。

      2、思考:找出和作者生死观有密切联系的一句话,说说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观?

      明确: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作者批判了时人的人生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视之.

      介绍背景:

      东晋时人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认为人生无常,生死等同。

      (先概括东晋时期的这种风尚,再谈为何会有这种思想。)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最黑暗的时代,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

      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思想虚无。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即所谓“一死生,齐彭殇”。

      3、思考:对于作者的人生观,还有哪些人与之相同?

      昔人

            时人        同痛“生命短暂,世事无常”

            后人     

      六、总结: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会,都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结束语:

      今天,我和同学们在这样一个时刻,一起聆听了王羲之面对生命的悲叹。王羲之虽然逝去了,但他的书法艺术却永远散发着魅力。他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兰亭集序》,我们,又该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什么呢?这是这节课我留给大家思考的问题。

      再诵读一遍课文,体味王羲之的人生态度.
  (师生齐读最后一段)

      七、作业:课外思考拓展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已经是后之览者,应该有许多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的,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悟?

          人生苦短,人之共叹。但大多数却经受了人生的考验,创造了瑰丽的人生。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抒发的恰恰是建功立业的决心。

      苏轼:人生如梦,却表达的恰恰是建功立业的渴望。

      李白虽“人生在世不称意”,却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

      毛泽东叹“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板书设计】

                                   

      乐    集会盛况          良辰美景,乐事赏心

                 

               痛    人生感慨          生命短暂,世事无常

                 

               悲  写序缘由“        生死问题,古今同慨

                 

      附: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生命的短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儒家: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儒家重视人的社会存在和现世存在,认为道德仁义远较个体生命重要,思考现世生活远较思考死亡重要,对死亡采取的是视而不见的态度,从而忽视了个体生命面对死亡时所应有的态度。西汉以后,经过统治阶级改造的儒家思想一统天下,士大夫将以仁义道德为核心的伦理观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理想作为自我价值的最高实现,希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和人生价值,他们面对死亡所表现也是儒家那种视而不见的风范。

        道家:  “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

        “生死存亡为一体"(《庄子·大宗师》)

      道家的庄子对死亡则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大谈特谈死,“死生”一词在《庄子》一书中至少出现过24次。他意识到死亡的恐惧和生命存在的有限性,死与生的问题是庄子人生哲学的底层。与儒家对死亡的视而不见不同,庄子创立了“至人"、“真人”、“神人"的“游”的境界来作为他的人生理想,最终用虚幻的理想境界掩盖了现实人生的苦难,也掩盖了他对死亡的恐惧感。所以庄子说“生死存亡为一体”,他以自然天命作为生死的本体,主张将个体的人完全返回到自然状态,让人在混沌的世界中听从天命,取消生死差别,这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不反过来掩盖了他哲学中死亡意识的光芒.

        魏晋士人: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

        时至魏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长期分裂动荡时期,社会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混乱中,整个社会都在生死线上煎熬、挣扎上。浓厚的死亡意识笼罩着这一个时代,魏晋时代的人对死的恐惧和由之引发的对生的焦虑,这种感受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相关文章: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 兰亭集序精品教案09-08

高中语文_《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兰亭集序教学重难点09-08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一等奖09-08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三课时09-08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三课时09-08

兰亭序》书法教学设计 兰亭序美术鉴赏教案09-08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09-08

幼儿园中班教学反思 幼儿园中班教学反思万能模板简短09-08

幼儿园中班教学反思 幼儿园中班教学反思万能模板09-08

中班教学反思 为什么长高长大中班教学反思09-08

中班教学反思简短 幼儿园教学反思 中班幼儿教学反思范文09-08

中班教学反思范文 中班教学反思范文大全09-08

幼儿园中班教学反思 幼儿园中班教学反思短篇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