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三课时

时间:2023-09-08 08:01:55 文档下载 投诉 投稿

      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是东晋时期王羲之的一篇书法作品,文笔很美,但思想略显消沉,其中以学生现有知识积累和阅历,很难深层次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学习中往往觉得枯燥无味,加之要求全文背诵,学生不得不囫囵吞枣地背,兴趣索然。我设计的这节课是在认真学习魏书生教育教学模式之后的大胆尝试探索,意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采取的具体方法有:

      1、用文学语言讲授美文。为学生营造一种文学氛围,使学生入情入景,走入文中,走到作者内心中去。

      2、引导学生美读。诵读训练中采用教师范背、男女生赛读、个人朗读、学生齐读和听读相结合的方法。真正做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3、知识点的讲解采用师生互相提问的方式构建开放式课

堂,培养学生质疑、析疑、解疑的能力。

      4、力求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5、不失时机地给予学生鼓励和信心,尤其注意给学生个人提供表演的机会,使其获得成功感,从而激发他们自我表现的欲望,提高其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教学流程

      一逐层铺垫,创设情境

      1、课前交流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知道大家是**中学哪个班的同学?

      生;**班。

      师:听说**班的同学都非常聪明,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生:(笑)是真的。

      师:那大家今天有没有信心在各位专家老师面前展现一下我们**班的风采呢?

      生:有。

      师:好,那我们大声齐喊三遍“我有信心”,好不好?

      生:(声音洪亮地喊)“我有信心,我有信心,我有信心。”

      石:今天老师还要给在座的同学提个要求,那就是——所有的同学都要动脑、动嘴,你可以想错,但是不能不想;你也可以说错,但是不能不说,能不能做到?

      生:能。

      师:好,我们正式上课。起立!

      2、导入课文师:(以轻柔的钢琴曲为背景音乐,淡雅的古典画面为背景画面)

      浙江绍兴的兰渚山是个美丽的地方,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许多兰花。虽然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自从有了王羲之和41位名士在这里的集合,于是兰渚之亭就流芳千古,大大超过了兰花的清香。当年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纷纷记下了各自的千古风流,而王羲之为这些诗所写的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按下来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幅书画作品。(多媒体展示书法作品)

      生:(集中精力仔细看)

      师:这幅书法作品精美吗?好在哪里?

      生:从这幅作品中我读出了中国象形文学的古雅与优美。

      生:我看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师:然而今天我们不仅要欣赏其书法的美,更要欣赏其文章的美。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走

      入《兰亭集序》这篇美文。(展示课题)

      师:这篇文章是要求全篇背诵的。是不是难了点?

      生:(齐声)嗯。

      师:那好,今天老师就给大家示范背全文

      (配古筝音乐,配相关画面,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生:(鼓掌)

      师:老师今年都三十多岁了,尚且能够完整地将全文背下来,大家说,同学们应不应该背下来?

      生:(齐声)应该。

      师:有没有信心背下来?生:(齐声)有。

      师:那么背诵的基础是什么?

      生:多读生:理解

      师:今天我们就以朗读和理解为准则学习这篇文章。

      请同学们齐读全文。

      生:(齐读)

      3、解题

      师:到这里,老师就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了:

      …………

      二(精彩片段)师生互动疏通文意

      1、学生朗读

      师:文言文的学习离不了朗读,今天老师今天想给大家组织一次男女生朗读比赛,看看咱们班究竟是男生实力强还是女生实力强。

      师:全体男生起立,齐读第一自然段

      男生:(精神十足,大声朗读)

      女生:(鼓掌)

      师:非常棒!同学们在自学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难懂的字词句?请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

      2、学生自由提问

      生:(默然)

      师:同学们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要敢想、敢说、敢做,敢于提问题,我们只有具备了质疑的能力,才会培养出答疑的能力。如果能提出把老师难倒的问题,你可就太了不起了,谁来?生:(迟疑,站立)老师,“茂林修竹”的“修”字如何理解?

      师:哪位同学帮他解释一下“修”的意思?

      生;老师,我认为“修”在这里是“长“的意思。

      师:很好,那么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有没有见到过这种用法?

      生:(思考)

      师:上学期我们学过——《邹忌讽齐王纳谏》

      生:(七嘴八舌)“邹忌修八尺有余”。

      师:对,这两个“修”是同一个用法。大家还有不会的字词句吗?

      师;抓紧时间提问,如果你没有问题,老师可有问题要问大家呀。生:纷纷提问。

      师:(同学给予解答或教师解答)

      3、教师提问

      师:同学问完了,老师也有几处处疑问,需要向同学们请教,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就重点字词设计的问题)

      生:(有人跃跃欲试)

      师:(鼓励)不要怕出错,今天老师就是要给大家一个说错话的机会,想想看,从小到大,有谁给过你这种机会?好,有同学勇敢地站起来了。

      生:我想“所以游目骋怀”的“所以”是“用来……”的意思。

      师:对,以前我们也学过这个用法,想想看——

      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很好,那么哪位同学试着为我们翻译“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这句话。

      生:(默然)

      师:试试看,答错没关系。

      生:(犹豫)“强大的秦国不敢对赵国出兵的原因是我们两个人在。”

      师:(赞叹地)你好厉害,要知道这可是高中语文第六册的内容呀

      师:(补充)这就是我们在高中阶段要学习的“所以”的第二种用法——表示原因。找找看,本文中还有没有这种用法?

      生:(认真找)“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师:非常好,一定要记住这两种用法。下一个问题……生:(抢答)

      师:(适当点拨补充)……

      (对高中生来讲,文言文的知识点既难懂又枯燥,所以如何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环境中自主的探究学习就显得很重要了。这个教学片段采用了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质疑、析疑、解疑的能力。课堂中,既有学生向学生提问,又有老师向学生提问;既有学生回答学生,又有老师回答学生;既有解决新问题,又有复习旧知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知识点的,并且教给了学生学习文言字词的一般方法。)

      三(精彩片段)精雕细琢赏析课文

      1、鉴赏第一段

      师:请全体女生起立,齐读第一段,我们一定要超过前面男生的朗读。

      女生:(大声齐读)

      男生:(鼓掌)

      师:我想先请一位同学概括第一段的主要内容。

      生:记叙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相关情况。

      师:(板书)简练点,就是“记叙集会盛况”。

      师: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是一个怎样的集会?

      师:首先写了时间,几个四字短语?

      生:三个。师:齐读。

      生: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师:接下来写什么?

      生:地点。师:怎么写?生:会稽山阴之兰亭。

      师:在遍地兰花的兰亭集会真是让人兴奋的一件事情,那么集会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修禊事也。

      师:对,举行消灾祈福的仪式,那么来者均为何人?

      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师:来者都是高雅之士,接下来如何描写集合的环境?

      生:“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师:(出示相关画面)作者仅仅用了16个铿锵悦耳的字眼就写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流小,飞花溅玉。

      想一想,这些美景给我们怎样的感觉?生:赏心悦目

      生:心旷神怡

      生:神清气爽…………

      师:如果你是诗人,置身于如此美景中,你会做什么?

      生:做诗。师:还有呢?

      生;饮酒。

      师:所以接下来写到的是——

      生:(齐声)活动。

      生:(齐读)流觞曲水,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师:(出示“流觞曲水”画面)请大家描绘此情景。

      生:(沉思)

      师:(引导)文人都是高雅之士,他们的聚会自然免不了酒与诗……

      生:他们流觞曲水,诗兴大发,纷纷临流赋诗,虽然没有丝竹管弦之胜,仍然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生:看到这幅图,似乎时光倒流,回到了当年的兰亭盛会上,我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们儒雅的风度和其诗意人生。

      师:(忘情地)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的三月三日,还会有许多书法家、文学家、画家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师:如此美的环境,如此美的聚会,还有如此美的——

      生:天气。

      师:怎么写的?

      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师:接下来,作者定会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仰看,天地是如此的广阔,宇宙是如此的浩淼;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得繁茂昌盛,生机盎然。王羲之纵展眼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于是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

      生:“信可乐也”

      师: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也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大家说,文章写的美不美?

      生:美。

      师:美在哪里?生:景色写得美。

      生:天气写得美。师:还有呢?生:人物美。生:活动美,也就是风流美。

      师:语言美不美?生:美。

      师:哪位同学概括一下语言的特点?

      生:优美。生:节奏感强。

      生:清新。生:朴素易懂。

      师:这一段写的信息多不多?生:多

      师:字数多不多?生:不多。

      师:语言的什么特点?

      生:简练。

      师:所以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概括语言特点:精练优美,朴素清新。师:接下来就请一位同学化身为集会的诗人,为我们有感情地诵读第一段。生:(自告奋勇)抑扬顿挫地读。师生共同鼓掌。

      师: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按照上面的思路试着背这一段。

      生:(齐背)

      (大屏幕展示全段写作思路:)

      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乐

      目的:修禊事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活动:一觞一咏,畅叙幽情精练优美

      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朴素清新

      (赏析美文,就要营造一种学习美文的氛围。本教学片段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和文学性语言将学生带到了兰亭集会的场地,让学生入情入景,幻化为集会主人,设想当时的情景,谈论自己的看法,从而顺理成章地理清了文章的行文思路,并深切地感受到了文章的语言魅力和作者蕴涵于其中的思想感情,同时在赏析的基础上加强诵读,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2、鉴赏第二段(略)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悟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静)

      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躁)欣于所遇,曾不知老之将至

      情随事迁,令人感慨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死生亦大矣

      

      人生短暂

      世事无常

      四:授之以渔,学以致用

      1、学法指导

      师:如果说文章第一段可以用一个“乐”字概括,第二段可以用一个“痛”字概括,那么第三段又可以用哪一个字概括呢?生:(在段落中找)“悲”。

      师:那么作者么悲的是什么,又因何而悲呢?请同学们课下自学第三段。注意自学古文的方法,概括一下有几个步骤?

      生:(七嘴八舌)

      兰亭集序教案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兰亭集序》的课文内容,掌握有关本文重要的词语和句式的意思,懂得作者写作此文的缘由,进而理解有关作者的人生逸事和《兰亭序》在书法文学史上的地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美文的能力,尤其是鉴赏能力,同时打通文学与绘画书法音乐的联系,充分展示审美教育,让学生在“美”中学。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懂得作者在行文中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挖掘学生珍视经典美文的潜在情感,为培养阅读经典的习惯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兰亭集序》的课文内容,掌握有关本文重要的词语和句式的意思,懂得作者写作此文的缘由,进而理解有关作者的人生轶事和《兰亭序》在书法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美文的能力,尤其是鉴赏能力,同时打通文学与绘画书法音乐的联系,充分展示审美教育,让学生在“美”中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那幅书法作品吗?板书(兰亭集序,王羲之)今天我就带来了此幅作品的摹本。出示冯承素的摹本。

      实际上,《兰亭序》的真本已经由唐太宗带入昭陵,唐太宗在世时,唐代就有过好几种摹本和临本(摹本是完全遵照原作的摹写,而临本实际上已经掺入了书写者的自我风格特征的临写),流传到今天,像初唐的几位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他们都进行过《兰亭集序》的临写,而专门在皇宫里面做摹本的是冯承素,现在我们通行的就是冯承素的摹本,都一致认为此摹本是非常接近原作的。那么关于临本后代也有赵孟頫、董其昌等比较著名。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篇“文风清闲,字字珠玑”,被称为历代序跋样板中的妙品;一起走近这幅书法艺术登峰造极,被推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对后世在文学上、书法上以及文化上有深远影响的千古杰作。

      二、检查预习

      根据我们对本文的预习,我来考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出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让学生疏通文意。1、夫人之相与(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夫,句首发语词,实际是人相与(人与人相交往)。

      2、修禊事也(动词,做、举行)

      进行修禊活动(一种驱邪的活动,到河边搞祭祀,沐浴,目的是为了驱除不祥,祈福)。

      3、其致一也(一致)

      他们的情致是一样的。

      4、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人与人相交往,转瞬间就度过一生。

      今义:低头或抬头,泛指一举一动5、死生亦大矣。(判断句)

      译文:死和生也是人生的大事呀。

      6、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句)

      译文: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聚会。

      7、当其欣于所遇。(状语后置句)

      译文: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

      8、亦将有感于斯文。(状语后置句)

      译文:也将对这篇文章有所感受吧。

      三、分析文本

      (一)、抽一学生朗读。

      1、思考:本文中能体现作者心情变化的词语分别是哪些?教师明确:乐、痛、悲(板书)

      2、那么作者的乐之由?痛之因?悲之源?分别是什么呢?

      落实:问题一:兰亭聚会,俯仰之间,“乐”在何处?

      教师提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曾发出这样的感叹:“四美具,二难并”,“四美具”指的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二难并”指主客难得在一起,指人才聚集。

      那么我们在这里套用这句话,分别指出“乐”之由。

      教师明确:

      (1)、良辰:暮春之初。

      暮春是三月。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也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幡然悔悟。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又因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又是一个多么吉祥美好的日子啊!具体落实在句子上表现这一天的天气状况的句子:板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体现什么之美?板书:气候宜人。

      (2)、美景:

      兰亭地处“会稽山阴”,即当时的会稽郡山阴县距离城西二十余里有个名兰渚的胜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教师板书。

      A、“修”指的是“高”,茂密的树林,高高的翠竹。

      B、(译文: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省略句)

      主体是山水,这里体现的是环境之美。

      (3)、赏心:此情此景,作者感到赏心悦目,如何表达?

      原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A、译文:(我们)抬头纵观天地的广大无边,低头俯察万物的兴盛繁茂。当然:照定语后置的正常语序应该译成:(我们)抬头纵观广大无边的天地,低头俯察兴盛繁茂的万物。

      B、所以: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C、所以游目骋怀(动作使动,使……放纵,使……奔驰)

      用来放开眼界,开阔胸怀。

      D、足以极视听之娱(副词作动词,尽享)之:的尽情地享受观赏和倾听的乐趣。

      E、译文:用来放开眼界,开阔胸怀,尽情地享受观赏和倾听的乐趣。(苏东坡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锝之为声,目遇之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F、信可乐也:实在是快乐啊!

      板书: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这实际上体现了生活的美好。板书:生活美好。

      (4)、乐事:

      当然更乐的事不在修禊,而在于作曲水流觞之饮。将他们的赋诗的一句找出:

      “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我们来看这句话:

      A、引以为流觞曲水。

      译文:汲引(清流急湍),把(它)作为流动酒杯的曲折水道。(省略句)

      B、其次:古义:它(曲水)的旁边的地方。大家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

      今义:次第较后;第二(用于列举事项);次要的地位

      C、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译文:虽然没有热闹的管弦音乐。(定语后置)

      D、一觞一咏(名作动,喝酒)

      一边喝酒,一边赋诗。

      F、也足够尽情地抒发内心的情思了。板书: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众人陶醉在自然美景之中,尽情尽意,欢声笑语,久久不绝,以致感到人为的管弦之声亦属多余了。这体现了相聚诗酒之乐。板书:相聚诗酒。

      (5) 那么还有“二难并”,我们不知道这些名士谁是主人,但大家相聚在一起,那真是开心得不得了。板书: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A、群贤毕至(形作名,贤士)众多的贤士都聚在这里。

      B、少长贤集(形作名,年轻的人,年长的人)年轻的、年长的人都聚集在一起。

      在这些人中,除王羲之外,还有像谢安、孙绰、支遁等人,这些人就是所谓的魏晋风度,名士风流,像王羲之、谢安不用说,孙绰、许洵是著名的玄学家,支遁是和尚,这些人聚在一起,他们忘记了年龄,尽情享受着乐景、美事。

      这是“名士相聚”之乐。(板书)

      总体板书:

      气候宜人(良辰):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环境优美(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生活美好(赏心):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相聚诗酒(乐事):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名士相聚(二难并):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问题二: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第二段中,作者表现了人生俯仰的哪些“痛”?

      提示:作者由乐一转,本来是今天游宴的快乐,作者由此感慨,人啊!其实生死,万物的生和灭,其实是非常迅速的。作者由乐转悲有一个过渡,他先写两种人,一种人好静,这种好静的人就“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在家里(室内)和朋友面对面交谈。(畅谈)

      就是说:我们这些好朋友,我们是好静的,我们在屋里,谈谈人生啊,谈谈抱负啊,谈谈理想啊,还有一种人啊,好动,他就可以“放浪形骸之外”这种人是可以到处形迹天涯。可是作者说,无论是好静也罢,好动也罢,这两类人,其实他们的快乐都不能永保,那么这样一来呢,厌倦了之后,“痛”由此产生了。

      教师明确:

      首先:“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A、及其所之既倦(动词,达到、得到)

      B、译文:等到对于自己已经对得到的东西感到厌倦,情绪随着事物和环境的变迁而改变,感慨就会随之而生。

      板书:所之既倦

      这是永不满足的欲望使然。我用“生命本体永难满足的内在欲望”来概括。(板书)

      其次:“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A、向之所欣,这里的“向”,古义:过去、以前,原先感到高兴的事。

      今义:方向B、俯仰: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或抬头,泛指一举一动

      C、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还不能不因此(因为这)而激起心中的感触。

      D、译文:原先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已经成为陈迹,还不能不因此而激起心中的感触。

      实际上是“所遇已陈”,生命状态在不断变化,无法把握,我用“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停无法掌控”来概括。(板书)

      最后:“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A、何况寿命长短,完全听凭造化的(大自然的,唐代画家张璪曾经提出了一条艺术创作理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

      B、终归要走到尽头。

      生命的消逝“无法抗拒”,我用“个体生命的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来概括。(板书)

      总体板书:1、生命本体永难满足的内在欲望(所之既倦)

      2、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停无法掌控(所遇已陈)

      3、个体生命的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无法抗拒)

      问题三:第三段中俯仰古今,其“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作者悲什么?教师明确:如果说“痛”是感性的,是浅表的情感表现,那么“悲”则是理性的,内在的情感体验,只有足够大的“痛”感,才能上升为“悲”之境地。因此,这两种情感体验是不同的。

      A、“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说明作者“悲叹古今同为生死无常”板书。表达生命无常的观点是一样。B、“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实际上是作者“悲叹后人慨叹今人之慨叹”(板书),实乃“悲哀”之极。(我们后来在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胜地不常,盛宴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得到印证。

      总体板书:

      1、悲叹古今同为生死无常

      2、悲叹后人慨叹今人之概叹

      (二)、体悟本文的思想情感

      1、教师进一步明确:悲叹之余,作者用“故”把话题引到诗集的编著及其意义上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既然人生如此短暂,此次聚会的有关情形就应记录下来,使后人了解今人的兴怀,也感触我的情志。文章情感虽以“悲”字作结,但这是作者超越了人生无常之痛的理性思考,让我们从感伤的背后,发现作者对短暂生命的珍惜,对人生、自然的热爱和执著。2、古文观止:“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死生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慨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由此可见,悲哀不等于悲观,忧患也不必然导致消极,《兰亭集序》在忧生叹逝中包含着对美的幻灭的悼惜。解读它时,我们要从感伤的背后,发现作者对人生、自然之美的执著和热爱。正因为人生、自然是美的,有价值的,它们的消亡才让人痛苦。毫无价值的东西消亡了,没有人会感到伤心。因此,《兰亭集序》是消极其表,执著其里;悲感弥漫于外,深情激动于中;一往情深,恻然动人。它对老庄“一死生”、“齐彭殇”的否定,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

      (三)、全班同学朗读课文一遍,教师指导朗读情感如何抒发。

      四、王羲之兰亭雅集图介绍主要出示:

      (一)、出示傅抱石等人的《兰亭雅集图》。

      傅抱石《兰亭修禊图(一)》傅抱石《兰亭修禊图(二)》

      这位以继承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美学思想的大师,以浪漫主义的情怀反复创作了以《兰亭集序》为题材内容的画作,你看他笔下的人物表现全继承顾恺之的“以形写神”手法,表现得活灵活现。

      (二)、作者王羲之简介(包括其书法代表作)

      1、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字逸少,汉族,祖籍山东琅琊,后迁居会稽(绍兴),写下《兰亭集序》,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草书《十七帖》、《初月帖》行书《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等。他的书法作品后人通常用:“清风出袖,明月入怀”来概括。

      2、《兰亭序》书法史上的杰出地位:《天下第一行书研究片言只语》

      书法作品《兰亭集序》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来作比。后来我们概括出此作总体风格特征: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教师针对摹本进行逐一解说之。(1)、文章书法互为生发,兴之所至神采飞动;

      《兰亭》是长卷文稿自右向左凡28行,共324字。竖成行,横不成列。首行首字不空格,通篇格式是头齐脚不齐,但长短错落有致,不觉散乱;头齐也不是呆板一线,通篇看来极具和谐自然。

      前两行记叙的是修禊的时间、地点和集会的缘由。书写得稳重、肃穆,行距与字距均略大。给人以平缓安详之感,犹如朗诵的开篇,交响乐的序曲。从第3行至11行的“信可乐也”,书写时用笔流畅优雅,字势疏朗明快,疏密动静相同,能很好地吻合雅士们的心情,如歌德行板。从第11行“夫人之相与”至最后,作者书法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怀抱,情绪渐至高潮,笔势也变得奔放酣畅。如天马行空,随心所欲。总之,随着文意的不同,书写者的心情也自然宣泄于点画之间,情感不断变化,最后两行由激烈、活跃逐渐复归沉稳,末行八个字大小相同、动静跳跃,最后一个“文”字写得最大,全文戛然而止,雄浑有力。一个压轴的惊叹号。

      (2)、气脉贯通流畅不断,S型律动优雅自然;

      《兰亭》的行气是竖着流动的,是气脉贯通有机联系的整体。表现在自第一个“永”字至末字:文“,笔意呼应连贯,上下左右相生,笔笔有起止,字字有顾盼,一行之中首尾呼应,行行之间相互揖让,通篇起承转合,一气贯注,神完气足。若把纸上的墨迹和笔在空中运动的轨迹连接起来,就可以得到一条起伏跌宕回转万千的奇异之线。由于《兰亭》的气脉一贯到底,如果我们将字的感觉重心点按照行进的轨迹连接起来,就会得到一条条优美的“S”形曲线,其状如行云流水,优雅自然。不同的“S”形曲线犹如音乐之和弦,悬泻之瀑布,既有浩大之气势,又得和谐之韵律,不论远观近玩,往往使人产生情绪上的律动,若饮甘泉,如闻仙乐,沉浸在精神飞跃的艺术美感的享受之中。

      (3)、点画狼藉使转纵横,字形变化自然天全。《兰亭》的每个字自成独立单位,互不粘连,点画的使转有的藏于完整独立的点画之内。即藏于隐处,如“水”、“也”、“夫”、“有”、“此”等字,具有楷书的特点。也有的使转显于点画之外露在实处、显处,以一笔使转简化多笔点画,如“咏”、“俯”、“能”等字,具有草书的特点,用笔则是方圆互用,横有俯仰,竖有向背,可见作者思想之活跃,才华之横溢。

      《兰亭》的字形、取势具有自然质朴的特点,可谓浑然天成。这也许是作者借酒助兴,一气呵成之故。据说作者又写了十几本,可是他总觉得,这些后写的怎么也比不上当时借酒助兴的那篇。

      3、世说新语:王羲之逸事

      针对王羲之的故事亦可以出示刘旦宅《羲之换鹅图》《右军书扇图》等图片。

      我们来看这幅图:刘旦宅《换鹅图》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从这里可以看出王羲之很人性化,也是忠于自己的心活得非常潇洒的人。

      刘旦宅《右军书扇图》

      羲之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老姥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耶?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王羲之后来老是遭到老姥的纠缠,他最后达到了躲避和丢笔的程度,就是不再为她题扇了,艺术家都是极其个性化的特征,兴致所致,性情中人也。

      六、让学生谈感想:

      练习:每人写一句话总结自己读此文后的感悟,一起交流。

      示例:因为短暂,人生中一切欢乐和美好的东西更显得珍贵。

      周国平:一个人主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管是否获得使自己满意的结果,他都好像是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生命和限度,如此他就会形成一种豁达的胸怀,在沉浮尘世的同时也能跳出来加以审视,他固然纵有自己的追求,但不会把成功和失败看得太重要。他清楚:一切幸福和苦痛的相对性质,因而快乐时不会忘形,痛苦时也不致失态。

      七、作业:请将你写的一句话扩展为一篇以“与王羲之对话”为话题的随笔。

      附:板书设计:

      气候宜人(良辰):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环境优美(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生活美好(赏心):仰观俯察游目骋怀乐

      相聚诗酒(乐事):流觞曲水一觞一咏名士相聚(二难并):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生命本体永难满足的内在欲望(所之既倦)

      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停无法掌控(所遇已陈)痛

      个体生命的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无法抗拒)

      悲叹古今同为生死无常

      悲叹后人慨叹今人之概叹悲

      附:公开课《兰亭集序》教学反思

      本月7日,我在高二(1)班开了《兰亭集序》的公开课,由于事先不接头,学生由于做操不规范被叫停罚跑,足足迟到有五分钟之多。

      这堂课感觉上得飞快,也许是由于抽问太多又太杂,没有重心,纷乱无章造成的,学生的预习工作也没有做好,问题回答不出来,大大地浪费了时间,等我分析完第一部分,一看时间只有可怜的15分钟,我于是急速讲解,这次连重要的句子“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意动用法都没有讲,真失败,讲完二、三两部分,我只剩下5分钟,于是我的语速更快乐,我匆匆讲了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后讲了书法鉴赏和作者逸事,匆匆地匆匆,作业只有出示了一下,一个字都没讲。总之,这是一堂失败之课,教训如下:

      一、抽问太泛,又极其类似无聊,毫无意义。我在这堂课中前后估计抽了十余位同学。在学生一起一坐中时间浪费不少,问题机械而又类似,只是简单抽问,没有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和分析能力,失去了抽问的本真意义,实在不可取也。

      二、检查作业设计不精,没有落实重点检测。

      我这次检查作业的设计,都是些随文而教外遗留的题目,这些题目中尤其是涉及句式,共四句,检查状语后置就有三句,没有任何的代表性,大大浪费了时间,重点把握不准。

      三、讲解过程中,板书过繁,浪费时间。

      这次我把五点“乐”之由,连都重要反映的原句都在黑板上进行板书,实际上毫无必要。因为我面对的已经是高二的学生,这样层次的学生已经能做笔记,不需要老师这样简单的语句作板书,大大浪费时间的,只是在幻灯中一放即可落实,不但能节省时间,也避免在讲解中“冷场”,等待。

      四、讲解不均匀,重点不明显,指导不到位。

      这次公开课说实话是我第一次在五中课堂开课,不免有些顾虑,一是自己并不自信,因为高中语文课听得不多,况教材并不熟悉,尽管是天下第一行书,文本鉴赏还是第一次接触。因此讲解起来还是不能融会贯通,加上平时上课抽问太少,学生一下子并不能融入我的课堂,教师光记得自己的讲,导致指导不得力。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三课时】相关文章: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的作者是谁09-08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09-08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 兰亭集序精品教案09-08

高中语文_《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兰亭集序教学重难点09-08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一等奖09-08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三课时09-08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三课时09-08

兰亭序》书法教学设计 兰亭序美术鉴赏教案09-08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09-08

幼儿园中班教学反思 幼儿园中班教学反思万能模板简短09-08

幼儿园中班教学反思 幼儿园中班教学反思万能模板09-08

中班教学反思 为什么长高长大中班教学反思09-08

中班教学反思简短 幼儿园教学反思 中班幼儿教学反思范文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