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学设计精选 师说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3-09-08 23:51:08 文档下载 投诉 投稿

      师说》教学设计精选 3 篇

      说》教学设计一

      1正确理解本文思想观点。

      2、体味理解正反对照的论证方法。

      3、背诵全文。

      1、本文思想观点。

      2、正反对照的论证。

      3 课时。

       1 课时

      文体及作者

      

1、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 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2、“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论说文范畴,普通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 的见解。“师”是本文要着重论述的论题。“师说”,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 道理”。

      韩愈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的,是他 35 岁时在长安当国子监四门 博士时写的。文章针对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痛加针砭。着重阐明 教师的作用和从事应采取的态度,有破有立,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作用。本文 韩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

      3、作者简介:(768~824),字退之。生三岁而孤,靠兄嫂抚养长大。幼年好学不  倦,到十七八岁,学问已有相当扎实的基础。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登上 仕途。以后历任地方上和中央的一些官职,此间有两次因上疏皇帝提意见,被 贬官,第二次差一点儿被处死。最后官至吏部侍郎 (相当于副部长),故亦称吏部。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又因死后谥

      

      “文”,称韩文公。韩愈、韩退之、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是同一人的许多 称。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绩,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 主张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美散文传统,坚决摒弃南北朝以来只讲究文章式, 不重文章内容,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文风,并提出要创造性地学习古文,反 摹仿因袭,人云亦云。  (观点“师其意不师其辞”、“唯陈言之务去”、  “文从字顺”)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 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经巩、王安石)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说为李蟠而作,实际上是抨击当时那些自恃门第高 贵,看不起别人,不肯从师学习,甚至对别人从师也进行讥笑的士大夫阶层。 初中课本选了他的《马说》一文,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知己, 难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愤懑之情发挥得无余,富有现实意义。

      二、实切入

      先给大家讲一件真正的故事。咱们学校有一位数老师,他辅导的学生多 在各种数学竞赛中获奖。有一回,一个获奖学生的家长很不客气地对他说: 你应该感谢我儿子,没有他你就不会出名。”

      三、分析第一

      同学们的发言说明了对教师的作用有不同的看法。现在我们先研读《师 说》的第一自然段,看看韩愈对这个问题有何高见,然后再请同学们深入讨 论。

      1、读课文

      2、韩愈的观点是什么?你怎么看?

      3、那个时候,老师传的什么道?授的什么业? (传的是儒家之道,讲授 六艺经传。 )4、儒家的鼻祖是谁?儒家之道是谁提炼总结出来的?

      5、后人学习孔子的发明,这说明师生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应该是一 承的关系。 )

      6、如果说,现在的老师的作用仍然是“传道、授业、解惑”,这种说法对

      

      不对呢?能不能解释一下? (现在的老师还是在做“传道、授业、解惑”的工 作,所不同的是“道”的含义、“业”的内容都发生了变化。韩愈所说的  道”指的是儒家之道。 )

      7儒家之道的核心是什么? (板书“仁”)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孟子也说过“舍生取义”“仁”是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境界。

      《礼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 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 明于天下的人,要先管理好他的国家;要管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 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 ……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 ; 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 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

      8、现在的“道”指的是什么? (所有的思想品德教育)既然当代教师仍旧担 “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那末老师的作用就不是可有可无的吧?

      韩愈在《师说》中开篇就说:“古之学者必有师。”我认为今之学者也一 定有老师,天才的浮现同样离不开老师,他与常人不同之处只是智商高些罢  了。用韩愈的话就是闻道在先者为师,对吧?

      这样看来,老师不一定都有职称,不一定都站在讲台上。凡在某一问题上 对我们有启示、有匡助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大家允许这个说法吗?那末,我 们可否得出这样的推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师?固然,“老师”这个概念的 外延在这里得到了拓展,可以是人生方面,可以是文化科学的,也可以是劳动 技术方面的。在我们中间,不是有大量的“一字之师”、“一题之师”、“一 之师”吗?

      8、现在我们讨论第二个问题:伟人和他的老师之间是什么关系?有同学 说,徐特立是靠才名扬天下的,这句话怎么理解呀?谁知道小鸡崽儿是怎样来 人间的?还有别的办法吗? (也可以用孵化器。 )就是说,先有鸡蛋,然后用 老母鸡或者孵化器,经过二十一天然后,小鸡崽儿就破壳而出了。如果把一堆鸡 蛋大的石头放进孵化器或者放在老母鸡身子下面,二十一天后能孵出小鸡来

      

      吗?时间再长一些,比如二百一十天……为什么?为什么小摊上卖的鸡蛋摆了 十多天,还是出不来小鸡崽儿? (因为缺少外部条件。 )缺少外部条件,鸡蛋 不会变成鸡崽儿?

      成才固然离不开个人奋斗,它和一个人的志向、品德、才干有直接关系这 是事物变化的内部根据,是第一位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成为一代伟人是因为 他具有伟人的素质,除此之外也和机遇、和他的老师的教诲等外部条件不无关 徐特立六十大寿的时候,特意给他写了一封贺信,开头就说“你是我 20 年 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然还是我的先生。”这说明十分 尊重自己的老师。这种尊重不是仅仅出于礼貌,出于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的, 认为在徐特立先生身上,不仅过去,就是现在乃至将来仍有不少值得自己学习 的东西。的贺信,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对恩师作用的充分肯定和真诚的感谢。现 我们回过头来思量:为什么说那位家长的观点是错误的呢?

      因为他错误地否认了老师在他儿子获奖中的重要作用。这就如同否认老母 鸡和孵化器的作用一样。“没有你们,我自己也会变成小鸡崽儿!”这可能  吗?这种否认既不符合客观现实,也抹杀了老师含辛茹苦的创造性劳动。这是 一种忘恩负义的行,是应该受到谴责和唾弃的。

      同学们,你现在有何感想?成为伟人离不开教师的培养,我们要成为跨世 纪人材同样需要老师的匡助!

      我们反对否定教师的观点。我们也不赞成过分夸大教师作用的主张。有些 学生和家长错误地认为老师有“点石成金”的本事,只要分进“好班”,就可 以高枕无忧了,从而放松了主观努力。刚才我们讨论了,主观努力是成才过程 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教师只是外部的一个条件,外因要通内因起作用。你明 明是一块石头,我怎么把你变成小鸡崽儿呀?就算你是个鸡蛋,可你不愿意变 成小鸡崽儿,我这老母鸡一爬上去,你就滚得远远的,宁可“淌黄儿”也不转 世,我也没有一点办法嘛!

      11、所以,我们要正确评估老师的作用,要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 固然,尊重老师并非唯师是从。 《论语》“当仁,不让于师。”这句话是什么 思呀?

      在真理面前,对老师也不让步。用一位科学家的话就是“我爱我师,我更 真理。”

      12、小结: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2 课时

      、分析第 2 段

      1、说说这一段与第 1 段是怎样联系的?

       1 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这一段以第 1 段为 立论据,批评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 1 段所提出的 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照的论证方法:

      一层:

      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

      二层:

      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照,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照:四个“圣”和四个“愚”的词 性有两种:一种是形容词,是“圣明”或者“愚昧”的意思;一种是名词,是“圣 人”或者“愚人”的意思。“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诘句,“此”指代“从师与 否”。作者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再以“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照:

      “句”指断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者师焉,或者不焉”,翻译: 的人不知道断句, (倒去)问老师;有的人不能解决(修身、治国的)疑难问题, (却)不向老师请教。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照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  并赋予直接的否定。

      

      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照:

      “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学问,“足”,是程度副词,“足以”, “很”的意思。“其可怪也欤”,是带讽刺语气的感叹句。作者在这组横向比 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本段运用 正反对照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并请学生填写课后思量与练习的表

      

      、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读准下列多音字或者形近字的读音

      句读(dòu) 或者不焉(fǒu) 经传(zhuàn) 从师(cóng) 读书(dù) 不能(bù) 传 道(chùan) 从容(cōng)

      2、找出下列合成的双音词。  “学者” “句读” “六艺

      3、出下列加粗词的古今义。

      古之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之不知”句子停顿的地方。

      :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

      :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校。

      三、背诵第 2

      、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3 课时

      1、第 3 段与第 1 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 1 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 (事例论证与引用论证。 )

      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干老聃的事  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 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干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 从孔子的事例中判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2、分析第 4 段: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 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评: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 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 当于“来”。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原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 道”的模范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 2 段,“能行古道”照应第 3 段。

      3、背诵第 3 段中的名句。

      4、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整句散句结合:

      的排偶句和灵便的散句交织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 2 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 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 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  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 句。

       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先后句子的头尾蝉又称连珠句式,上递下接,有如“连珠”。自然恰当运用这句句式,能反映了 物的连锁关系,表现了物的发展规律,在句子的结构上,紧接递承,冲流而  下,诵读起来,气势也是宏肆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

      

      矣。……师之所存也。”这段文章第二句的开头“师者,……”紧接第一句末 尾的“师”字。第三句中的“惑而不从师,……”紧接着上面的“……孰能无 惑”。第四、五两句中的“吾从而师之”紧接着上面的“……固先乎吾”和  “……亦先于吾”。象这样的承接句,有如“连珠”式滚转,流畅自然,很好 地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如一写马的对联 :

      马笼笼马马笼松,笼松马跑

      鸡罩罩鸡鸡罩破,罩破鸡飞

      此联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马笼”与“笼马”、“笼马”与“马笼”“鸡罩”与“罩鸡”、“罩鸡”与“鸡罩”,形成句内小回环;“笼松”、“笼 松”,“罩破”、“罩破”,是相对应的两组连珠;联中的叠字“笼笼”、“罩 罩”,前一个字为名词,后一个字为动词,又为转类。

      魏正伟先生有一副嵌四“马”的奇巧联

      紫竹园中赏紫竹,紫竹箫吹紫竹调

      马寺里看白马,白马驹啸白马图

      联调动了重复、顶真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联语工整,有情趣,有韵味。

      5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

      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 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 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 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 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 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蔑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4 课时(练习课)

      一、词解释

      1、师:

      中浮现 26 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如:古之学者必有

      
作“专门技艺人”讲。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作动词,有两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如:吾师道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作”从师“讲。如:或者师焉,或者不

      2、之:

      文中浮现 25 次,它的用法如下:

       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者事物。如: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种”、“这些”如:郯子

      巫医乐师百工之

       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语与中心词之间。如: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销句子独立性。如: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如: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者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如: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

       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如: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如:吾欲之南海

      3、其:

      文中浮现 17 次,用法如下:

       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二、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者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 还有少数表

      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妙“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为耻

      三、课后习题

      说》教学设计二

      1.了解韩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借鉴本文正反对照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 乎、所以”等词语的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解文章的整体思路。学习文正反对照论证的方法。

      3 教时

      

      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每节课都要喊“老师好”,用此表示心中对老师的尊重。古 人也曾经用“天、地、君、亲、师”来表达对老师的尊重。“天”和“地”都是 虚的,教师是排在国君和父母之后的,实际上名列第三位,可见其重要性。教 师是传播人类文明的使者,没有教师,人类的文明之火就无法传递下去。那  么,老师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从师学习?择师的标准又是什么呢?让我们 走进韩的《师说》来探个究竟吧!

      [互动设计 1]杏坛图导读

      “杏坛”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庄子的一则寓言。庄子在那则寓言里,说孔子 到处聚徒授业,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歇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后 来人们就根据庄子的这则寓言,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也泛指聚众 讲学的场所。后来,人们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为之筑坛、建亭、书碑、植 杏。北宋时,孔子后代又曲阜祖庙筑坛,球植杏树,遂以“杏坛”名子

      二、体感知

      [互动设计 2]走近作者

      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因为昌 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 吏部”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 25 岁中进 士, 29 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经 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 反对六朝以来浮华冷艳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 去”、“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互动设计 3]关于“说”

      “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文章辨体序说》指 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可见,“说”属于议论文 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普通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  。“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 《马说》 《爱莲说》都属

      

      “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于是对这种文体都可以按“解 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中学阶段出 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 《爱莲说》、《马说》等。

      [互动设计 4]探寻背景

      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 ,批评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 35 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末,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 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听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 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 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 著称。 《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 ”。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 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 柳示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  下,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 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 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 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

      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做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六朝以 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 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 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 一个集大成者。他无论在文学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成为了“古文 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互动设计 3]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  “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  “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 第 4 段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 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 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 础。

      三、合作探索

      [互动设计 3]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晰的地 作出标记。

      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

      (yú)句读(dòu)谀(yú)经传(zhuàn)

      郯(tán)苌(cháng)聃(dān)蟠(pán)巫(wū)

      3.请学生朗读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4.文言知识归纳

      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指代词“所”+介词“以”,相当于“用来……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今之众人古:普通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

      词多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道理

      道也道理

      道相似也道德学问

      师道之不传也矣风尚

      余嘉其能行古道风尚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类活用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

      学而大遗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位卑则足羞意动用法,以……为

      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该掌的虚词

      爱其子而教之代词,他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些

      师道之不传可知矣用在主谓间,取独

      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的标志

      六艺传皆通习之助词,凑足音节,不译。

      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的标

      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作主语。他们  14  页 共  21  页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复指,作主语。代词,他

      余嘉其能行古道代词,作兼语。他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作定语。他的

      其皆出于此乎作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作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 特殊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者师焉,或者不焉。宾语前置,“之”为宾语提前 标志。

      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动句式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道所存,师之所存也。

      宾短语后置句:

      而耻学于师。

      拘于时,学于余。

      师不必贤于弟子。

      略句: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人)问之, (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④(士大夫)则群居而笑之 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 …吗?”)

      5.细读课文,疏理结

      师的职责

      立论从师的必

      择师的标准

      

      反面论证批评耻于从师

      正面论证师生关系与师道关系

      [互动设计 4]研读第一段:

      1.理解分析: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教师的职责是什么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从理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 “生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

      ⑤从师的原则是什么

      ——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起下。

      “师道”指什么?

      —— “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 少,之所存,师之所存”。

      “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在对待老师上有什么不同?结果如何?——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果:“圣益圣,愚益愚。”

      2.讨论:

      我们今天所说的“自学成才”是不是与韩愈说的“必有师”相矛盾?韩愈 说的“道”指什么?我们今天要以什么为师?

      3.总结本段:

      
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 “师之所存也”):总说老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必性、重要性,指出择师的原则,推出“无贵无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

      第二层: (“嗟乎” ——结尾):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照 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结果。

      [互动设计 5]研读第二、三段:

      1.重点句子解释: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者师焉,或者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宾语前置句,之,提宾的标志)彼童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否定判断句,“非……也” 成否定判断)

      2.分析:

      说说这两段与第一段有什么联系的?

      ——这两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评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第二段说什么?

      —— 以“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照: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 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赋予直接的否定。

      第三段又说什么?

      — 以“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照: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 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3.小结:从“嗟乎”到第三段,从三方面对照,针对时弊,剖析“不从 师”的症结。运用正反对照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简表

      点士大夫之族耻师之风是错误的

      

      (三个对照)对照作者议论抒

      

      态度错误态度据(1)

      (纵比)古之圣人…

      且从师而问今之众人……

      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

      皆出于此乎

      据(2)

      (自相矛盾)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吾未见其明

      据(3)

      (横比)巫医乐师百工

      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位卑,官盛呜呼,师道之不复

      …其可怪也欤

      论点与总论点关系批评中阐明总论点

      4讨论: 《劝学》中有一句与本段中“圣人”、“愚人”的论述相仿,是 哪一句?你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之师有何区别?你认为韩愈对“君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看法是否符合现代观点?

      [互动设计 6]研读第四段

      1.提问:第四段与中心论点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耽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 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 善。样解释才干体现格言的警辟性。

      第三层: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判断出:“弟予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 ”的结论。

      

      2.总结:

      “圣人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 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模范 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故意义。

      [互动设计 6]研读第五段

      艺:经书: 《诗》《书》《礼》《易》《乐》《春秋》。

      能:礼、乐、射、御、书、数。

      1.问题探讨:

      ①李好的是什么样的“古文”?他不愿被什么样的“时”所束缚?

      ——韩愈反对浮靡的文风,倡导古文运动,而李蟠“好”的正是韩愈倡导 的“六艺经传”;当时社会风气不好,人们不肯从师而学,李蟠不受风气影  ,拜韩愈为师。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 师”的有力批评;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2.小结: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原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  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二、三段,“能行古道”照应第四  段。虽为附记性质,但是紧扣中心。作者赞扬李的“不拘于时”、“行古    道”,也是对士大夫的有力批评。既针砭了时弊,又通过李来倡导了从师。因 此结尾虽然简,但有力地照应了开头,环绕了中心。

      、整合评价

      [互动设计 7]思想的进步性

      :韩愈在《师说》中的创新,在内容上至少有三点:

      一是突破了普通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  “受(授)业”,扩大到“传道”、“解惑”,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 解惑也”这个对教师作用的全面而斩新的界定,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在

      

      天仍有现实意义。二是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 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全新的从师之道的观念:从师即是学道,惟  “道”是问,凡是闻道者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这是石破天惊的新观念,开 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

      三是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指导下,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 专攻”的客观事实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斩新 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 论的思想光辉。

      [互动设计 8]行文气势

      点拨:韩愈的论说文向以气势通畅著称。就本文而言其气势来自三个方 斩新理论本身的说服力,加之严密逻辑的论证力和语言上奇偶骈散结合的 表现力,形成文章的夺人气势。首段思路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师的作用 是“传道受业解惑”,惑则必从师,从师即学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也”,结句大有如截奔马之势;全段层层顶接,步步推进,逻辑严密,一气呵 成,更是势不可当。次段紧承首段对师道的论述,连用三个层层深入的对照, 从不同侧面批评当时士大夫中流行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批评的语气也一句 比一句加重,由“……其皆出于此乎”的疑问语气,发展到“吾未见其明也 的谴责的语气,再到“其可怪也欤”的带有强烈感情的讽刺语气。这种语气上 的层层递进,声势逼人。三段正面论述“圣人无常师”,以备受尊崇的圣人孔 子的无可辩驳的言论和实践为例,说服力极强。且为一段“古之学者必有    师”、二段“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提供有力左证,一石三鸟,精当 无比。结尾又从行古道、嘉今人的角度点明写作目的,贯通古今,继往开来, 有高屋建瓴之势。

      全文文势硬转直接,陡直峭绝:开篇“古之学者必有师”突兀而起,有如 横空出世,已见出奇;中间三个对照,如三峰插天,兀然峭立,直起直落,了 不相涉,更见其奇。营造这种雄直峭兀之势,最为韩愈所长。本文灵便多变的

      
散句,于流畅中含顿挫,参入对偶与排比(本文中指句中词语的排比),又于灵 活中见齐。奇偶骈散交织运用,自然配合,错落有致,亦增势不少。

      [互动设计 9]语言特点

      1.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便的散句交织运用,配合自然,错落 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 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  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 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照,结语都是批评士大夫 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 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 明也”,否定、谴责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 使先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  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五、展延伸

      [互动设计 10]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 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让学生畅所欲言)

      点拨: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  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 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  “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  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 反常,暴露了轻蔑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研讨练习

      纳本文

【《师说》教学设计精选 师说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说课的基本步骤 新课标说课的基本步骤09-08

怎样说课 怎样说课及说课稿范例09-08

小学教学说课稿范文 小学教师说课稿范文09-08

教学说课稿 体育教学说课稿09-08

说课稿说教法 说课稿说教法说学法09-08

师说优质课一等奖 师说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09-08

《师说》教学设计精选 师说优秀教案教学设计09-08

10.2《师说》教学设计 2023—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师说教学设计教案09-08

高教版中职语文下册第23课《师说》教学设计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09-08

《师说》教学设计详解 师说优秀教案教学设计09-08

《师说》教学设计 《师说》教学设计两课时09-08

课文《师说》教学设计 师说教学设计教案09-08

《师说》公开课教学设计 《师说》优秀教案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