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公开课教学设计 《师说》优秀教案

时间:2023-09-08 23:59:04 文档下载 投诉 投稿

      《师说》公开课教学设计3篇

      《师说》公开课教学设计3篇

      《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师说》公开课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师说》公开课教学设计篇1

      ·课程难点与解析

      ·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识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职能、作用以及择师标准等方面的观点,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掌握古汉语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学习本文正反对比,有破有立,反复论证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学习内容

      一、背景及作者简介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自谓郡望昌黎,也称韩昌黎。曾任监察御史、国子监博士、刑部付郎等职。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世称韩文公。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

      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中国古代的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唐代仍在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果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作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无论在文学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代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

      3.“说”这种文体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二、字词解释

      1.通假字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2)生乎吾前                “乎”通“于”

      (3)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词句解释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代的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学者:求学的人。这里所说的“古之学者”,不仅指古代作学生的青少年,也包括古时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夫:发语词,无实义。庸:岂,哪。知:管,过问。“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作“知”的宾语,这个宾语是个带“之”字的主谓结构,“之”的作用在于取消这个主谓结构的独立性。年:生年。于:比。“于吾”作“生”的补语,可提至谓语“先后生”前理解,即“于吾先后生”,比我早生还是晚生。

      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第一个“圣”“愚”是名词,第二个“圣”“愚”是形容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有人倒去从师,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人却不从师。之:结构助词,用作宾语提前的标志,“句读之不知”即“不知句读”,“惑之不解”即“不解惑”。或:有人,无定指代词。不,通“否”。这几个分句运用了“合叙”手法实际上应当分开解释,即“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不焉”。

      好古文:喜欢古文。古文,指先秦两汉言之有物的散文,与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骊文章相对。韩愈、柳宗元大力倡导古文运动,不但用自己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3.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      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      耻,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

      (3)则耻师焉        同上

      (4)不耻相师        同上

      (5)孔子师郯子      同(1)

      4.多义词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指有专门技艺的人

      吾师道也            学习

      或师焉,或否焉      从师

      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十年春,齐师伐我    军队

      (2)传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传递,读    下同。

      朔气传金                  传送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传授

      此世所以不传也              流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阐述儒家经义的文字,读zhuàn,下同《张衡传》                  记载个人事迹的文字,传记

      舍相如广成传舍              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3)道

      会天大雨,道不通            道路

      伐无道,诛暴秦              道义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道理

      策之不以其道                法则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学问、修养

      何可胜道也哉                讲,说

      道芷阳间行                  取道(4)受

      项王则受璧,置之座上        接受

      故木受绳则直                经受

      恐前后受其敌                遭受

      (5)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通“授”,传授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疑惑,疑难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糊涂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疑难问题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                迷乱,迷惑以非当世,惑乱黔首          蒙蔽,欺骗

      (6)贱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地位卑下,卑贱

      心忧炭贱愿天寒                  物价低,便宜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石          轻视,贬低

      又迫贱事                        谦称自己

      (7)圣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聪明贤哲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有智慧的人,或特指具有最高封建道德的人,即圣人

      圣君治国                      圣明、贤能诚宜开张圣听                  君王

      三、结构分析

      《师说》是一篇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有着卓越见解的议论文。在本篇议论文中,作者运用流利畅达的笔触,通过反复论辩,申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途径,批评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不重师道的不良习俗;推动了乐于从师善于学习的社会风气。

      第一段,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本段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句),阐述教师的作用。作者用六个字概括了教师的三个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第二层(第2、3句),阐述从师的必要。作者从反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说明有惑必须从师。

      第三层(第4—6句),阐述择师的标准,第6句是本段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概括地提出了择师的标准。

      第二段,运用对比的方法,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本段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1、2句),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

      第二层(第3—5句),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第三层(第6—8句),把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师的现象对比,批评“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的不明智的作法。

      第四层(第9—13句),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对比,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习。

      第三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第二段和第三段,分别从反面和正面阐明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中心论点。

      第四段,说明作《师说》的原因。继第三段引“古之圣人”孔子从师的范例之后,以李蟠作为当时后生晚辈从师求学的范例,对李蟠是勉励,对当时求学的人是号召。

      《师说》公开课教学设计篇2

      【教学设想】

      读通(搬字音、查字音),读懂(搬词义、问老师),耐心(要勇于研究注释),决心(树立学好文言文的决心)。本课拟采用目标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的优点是既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也让学生便于总结他们掌握了什么。作为文言文的整体理解,要力求把它当作现代文来上,把重点词义的解释放在理解课文中去进行。文章整体结构的理解放在背诵前进行。理解文言文的内容,牵引学生进入文本采用问读法进行。

      【教学过程】一、预习安排

      利用词典和课下的注释,把课文读通,读畅。并且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

      二、课堂进程

      1、老师介绍文学常识。抓住如下中心词介绍:

      韩愈、古文运动、写作背景、解题。

      2、老师出示案例,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引入文章。

      有一位数学老师,他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各种数学竞赛中获奖。有一回,一个获奖学生的家长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感谢我儿子,没有他你就不会出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对这位家长的观点作何评价?(老师引导学生明确:老师的宽泛定义,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

      3、齐读文章,学生活动:你能大致地说一说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吗?

      明确:本文主要讲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陋习。

      4、学习第一段:

      ⑴ 朗读:点读第一段──老师纠音,并指明朗读中的缺陷──学生齐读。⑵ 老师出示三个问题,请同学们进入文本,利用课下注释理解文本,然后参与三个问题的讨论。理解与翻译中要注意下列词的.用法与意义:必、受、师(6个)、是故。

      ① 老师是干什么的?

      ② 人为什么需要老师?

      ③ 选择老师需不需要考虑他的年龄大小?

      ⑶ 各自背诵第一段──点背──齐背。

      ⑷ 老师总结: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接着指出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总之,这一段提出全文的论点:人们从师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并阐明了择师的态度和标准。

      5、学习第二段:

      ⑴ 朗读:点读──师正音──齐读。

      ⑵ 理解文本: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弄懂这一段所写的内容,参与下面问题的讨论,并且在理解与翻译的过程中掌握下列几个词的意义:出、下、耻师、句读、不、族、相若。

      ①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在从师学习的态度上有何区别?为什么“圣益圣,愚益愚”?

      ② 今之众人对自己和对孩子在从师的态度上有何区别?③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在从师的态度上有何不同?

      ④ 本段文字所写的内容是?(抨击了“耻学于师”的陋习。)

      ⑤ 本段文字论证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对比。)

      ⑶ 熟读──背诵──齐背。

      ⑷ 老师总结:本段运用了三个对比,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陋习,这是结合当时的现象从反面进行批判。文段上是首尾照应的,前面提出师道之不传,欲人之无惑的现实,然后通过三个对比来说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尾两句与首句照应,再次说明了师道之不复的原因。

      6、学习第三段:⑴ 朗读:点读──齐读。

      ⑵ 理解文本:对照课下注释理解内容,掌握重点词语有:常、师、之徒、专攻。讨论下列问题:

      ① 作者列举孔子拜师一事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 孔子为什么我们要拜这些人为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⑶ 各自背──齐背。

      ⑷ 老师总结:这一段,举当时备受尊崇的大“圣人”、大学者孔子的例子,说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也说明了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而且还为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提供佐证,一石三鸟,事例选得非常精当。

      7、学习第四段:

      ⑴ 朗读:点读──齐读。

      ⑵ 理解文本:

      对照课下注释理解内容,应掌握的重点词语有:传、拘、嘉、贻。并参与讨论一个问题:

      作者写《师说》这篇文章的直接动因是什么?

      ⑶ 各自背──齐背。

      ⑷ 老师总结:这一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但作者并没有把它作为附记来写,而是围绕中心论点来写:他赞扬李蟠“不拘于时”(与上层“士大夫之族”相反),“学于余(从师学习),“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就是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论点。

      8、理解全文结构:

      (这是为学生背诵课文作准备。)

      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并形成如下板书:

      三、段意

      论点

      一、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二、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感也难矣三、用具体事实进一步阐明谁可为师的道理 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四、说明写本文的原因 结论:向后学号召。

      1、不拘于时;

      2、能行古道。照应以上两个分点

      8、背诵全文:

      在学生理解了全文写作的结构之后,要求学生快速地背下全文。

      9、课后拓展:

      ⑴ 学了本文你思想上得到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⑵ 现在我们还需不需要老师?请谈谈你的见解。

      《师说》公开课教学设计篇3

      一、教学目标

      本课为第2课时,之前学生已经进行了预习,并消除了字词对理解的障碍,且已进行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把握本文文体特点。

      2.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重点学习对比的论证方法。

      3.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对比论证的方法。

      难点: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现实思想意义。

      三、教学方法

      1.以读促感悟品评。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正确、优美的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也是深刻品味作者感情的重要途径。

      2.采用问题教学法。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四、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课文,那么这些文章从文体的角度上讲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些文章都是议论类文章,“说”是其文体的标志。那么“说”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文体呢?

      “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也。”“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可以理解为:“(作者)对××的见解”或“说说××的道理”。那么韩愈在《师说》中又要表达怎样的见解呢?

      【设计意图】可以让学生感知本文的文体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学习氛围。

      ㈡研习文本

      ⒈整体感知全文

      学生散读课文,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

      方法提示:可以先找出带有作者的观点的句子,然后分析其关系。

      【设计意图】可以使学生有目的的读书,并积极思考,从而把握文章结构。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⒉细部内容研习

      ⑴探究写作目的

      ①文下注释说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文中有没有相关信息?

      明确:从课文的最后一段中“(余)作《师说》以贻之”可以看出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17岁小伙子的。

      ②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

      明确: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他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

      ③那么上述的几个原因哪个是最根本的原因?

      明确: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学于余”,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过渡到对“古道”的思考。

      ⑵了解时代背景

      ①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古道”指什么?

      明确:古人的从师之道。

      ②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课文体现在哪里?

      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且无常师。

      分析:课文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它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古代的知识渊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同时古代的圣人不仅向老师学习,还“无常师”,还可以向各种人甚至一些远不如他的人请教和学习。

      ③前面说过,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明确:当时存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

      分析: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刻理解韩愈写作本文的用意,并过渡到对当时的风气进行分析。

      ⑶探究论证方法

      ①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对比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

      明确:作者通过三组正反对比——摆出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从师态度迥然不同的事实,进行纵向对比,揭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原因;提出人们为子择师与自己耻于从师的事实,进行自身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后果;提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从师态度完全相反的事实,进行横向对比,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现象劝诱世人——有力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②所用的三组对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经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语意上形成了一个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反而“耻学于师”。请用“反而”作为连接词,写另外两个句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文章第二段的结构,并体会对比论证的好处。仿写环节意在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㈢思维延展

      韩愈的《师说》其实就是自己的师道观,即韩愈对于“师”和“道”的理解,对此你有何看法?并试着说说《师说》中的观点在今天对国家社会和我们个人有什么借鉴意义?

      明确:学生结合课文自由作答,不要求面面俱到。具体内容可参考2005年3月25日《考试报》高一语文新课标版第36期《从<师说>看韩愈的师道观》一文。对于局限性应该指出,并要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去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探究韩愈写作本文的深层用意。“结合现实谈自己看法”意在使学生树立谦虚好学和尊师重教的思想。

      ㈣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了解了韩愈写作《师说》的目的,那就是批判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确立了自己的观点:人应当从师学习。我们重点探究了第2段的内容,分析了本段中的三组对比,体会了对比论证“可以使正确与错误对比分明,是非曲直更加明确,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的作用,也联系实际谈了自己对从师及学习的看法。同学们,行动是最响亮的语言,让我们在实践中落实。

【《师说》公开课教学设计 《师说》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师说》教学设计精选 师说优秀教案教学设计09-08

10.2《师说》教学设计 2023—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师说教学设计教案09-08

高教版中职语文下册第23课《师说》教学设计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09-08

《师说》教学设计详解 师说优秀教案教学设计09-08

《师说》教学设计 《师说》教学设计两课时09-08

课文《师说》教学设计 师说教学设计教案09-08

《师说》公开课教学设计 《师说》优秀教案09-08

《师说》教学设计_师说优质课一等奖 师说一等奖公开课教学实录09-08

《师说》教学设计范文 师说教案优秀教案09-09

语文《师说》优秀教学设计 师说优秀教案设计3课时09-09

《师说》优秀教学设计 《师说》教学设计一等奖09-09

《师说》教学设计 师说教案两课时09-09

《师说》公开课教学设计 师说 公开课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