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壶口瀑布》教学设计++2023—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壶口瀑布教学参考

时间:2023-09-15 15:13:30 文档下载 投诉 投稿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7课《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壶口瀑布》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游记中的“所至”和“所见”,感受壶口瀑布的特点。

      2.理解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感受文章精妙的结构。

      【教学重点】

      把握游记中的“所至”和“所见”,感受壶口瀑布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感受文章精妙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瀑布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一道美丽的风景,历来受到文人画士的青睐,以之为歌咏的题材。“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脍炙人口,千古流传。梁衡的佳作《壶口瀑布》挟雷裹电,震撼人心,含义隽永,耐人寻味。

      过渡:在走进文本之前,我们首先欣赏一段视频,请大家看完后用四字词语,分享一下你觉得壶口瀑布有着怎样的魅力!

      预设:气势磅礴、震撼人心、雄伟壮观。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视频给学生一个直观印象,让学生谈感受,让学生畅所欲言,既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也为引出壶口瀑布的教学做铺垫。二、夯实基础

      1.字词检测

      sǎng  shàchěnɡxuá

      n  jìn  ɡǔ

      推搡霎时驰骋漩涡

      寒噤汩汩

      lùǎi  zháy

      ūchán  è

      湿漉

      漉雾霭出轧迂回潺潺怒不可遏

      2.作者简介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著名的新闻理论家、作家和学者。著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人杰鬼雄》《名山大川感思录》等。

      3.文学常识

      游记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

      1.“所至”,即作者的游踪。

      2.“所见”,即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现实生活等。

      3.“所感”,即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

      “所至”是游记的线索,是骨骼。“所见”是游记的主体,是着力描写的对象,是血肉。“所感”是游记的灵魂。无骨不立,无肉不丰,无魂不活,三者缺一不可,构成一个完整的格局。

      设计意图:本文是一篇游记,所以除了积累字词外,要让学生把握游记特点,了解游记要素。

      三、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作者几次游览了壶口瀑布?分别在什么季节,有哪

      些不一样的地方?

      2.探究方法

      (1)快速浏览读课文,圈画关键词。

      (3)根据圈画的关键词组织语言,进行概括。

      3.成果展示作者先后两次游览了壶口瀑布。

      第一次是雨季,第二次是枯水季节。

      观景位置不同、观景视角、瀑布呈现的特点不同、观景体验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速读浏览课文,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内容,培养学生筛选、

      提取信息,整合内容的能力。

      (二)合作探究一

      过渡:作者为什么要去两次?为什么又要把两次所见都写进文章里?不

      嫌多余吗?请速读课文,查明原因。

      1.探究任务

      精读课文第二至五段,圈画重要信息,完成出示的表格。

      第一次第二次观景时间雨季枯水季节

      观景位置

      观景视角

      景观特点

      观景体验

      2.过程安排

      (1)根据示例,从文中圈画关键词句,提取信息。

      (2)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3)小组内选择一名同学作为代表,在班级内为大家分享讲解小组成果。3.成果展示

      预设:

      第一次第二次观景时间雨季枯水季节观景位置河滩河心

      观景视角俯视(单一视角)

      俯视——仰观——视线

      由上至下,又由下而上——

      平视——俯视(定点观景,视

      角变换)

      景观特点

      像一锅正沸着的水,水汽

      扑面、涛声震耳

      大水,如泉,成溪,如丝如缕……所有水的形态;河底巨石

      观景体验可怕、急慌慌、心不住地跳从从容容、陷入沉思设计意图:通过补充表格,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明晰两次观瀑

      在作者书笔下的独具匠心。

      (三)合作探究二

      过渡:作者第一次在雨季观瀑,不但没有找到“想象中的飞瀑”而且“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最后只能“匆匆逃离”。可以说,这是一次很煞风景的观景经历。为什么还要把它写出来呢?

      1.探究任务

      比较阅读,体会两次观瀑的情感变化。2.探究过程

      (1)自由朗读“我在雾中……心还在不住地跳……”思考作者此时的情感。

      (2)小组讨论:第二次枯水季节观瀑,作者得以“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并且还“陷人沉思”。此时,他对壶口瀑布的情感态度又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3)浏览最后两段,找到抒情、议论的语句,朗读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4)小组内分享交流,形成小组结论。

      3.成果展示

      预设:

      本来想要“寻找想象中的飞瀑”可是“突然”产生的“可怕的警觉”,让他“匆匆逃离”。“急慌慌”“逃离”“心还在不住地跳”等语,表明雨季观瀑时,除了模糊地感受到水势浩大以外,作者对壶口瀑布的情感态度是相当疏离的。

      第二次枯水季节观瀑,作者赞美了黄河的伟大。

      从“匆匆逃离”到“看见伟大”,两次观瀑,文章实现了思想情感上的巨大转折与升华。由此可见,作者写雨季是为了引出枯水季节的描写,略写

      是为详写蓄势。没有前者的铺垫与反衬,后者的情感震荡之力可能削弱很多。

      4.活动小结

      像这种写景咏物的短文,最后一段,往往用于升华的,用于抒情议论的,所以作为整篇文章的收束它有重要的作用。而写雨季是为了引出枯水季节的描写。这叫“铺垫”,用略写把详写的内容展开,这叫巧妙的构思。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两次观瀑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学习详略的裁剪及铺垫、反衬等写作技巧的运用。

      四、课堂小结

      如果黄河是中华民族一部读不完的史诗,壶口就是这部长诗的惊叹号!这节课我们跟随梁衡的脚步,领略了“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奇特景观,这篇文章之所以给我们带来如此震撼,除了谋篇布局的精巧还有什么特点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进行探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设置悬念,引起学生对新知的期待。

      五、拓展延伸

      过渡:有这么一位作家,也将壶口瀑布收入笔下,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黄河魂(节选)宗璞

      来到壶口,我一下子惊呆了。壶口瀑布那惊天动地的磅礴气势,仿佛把我给吞没了。方才还萦绕脑际的那一切疑虑,顷刻间烟消云散。

      放眼北望,只见铺天盖地滚滚而来的,分明是千万条张牙舞爪的黄鳞巨龙。它们翻滚着,缠绕着,拥挤着,厮咬着,昂首甩尾,一路挟雷裹电,咆哮而来。倏而,腾空而起;猛然,俯冲而下。如同百米冲刺一般,它们各不相让,非要在壶口“冲线”的一霎那,争个你低我高。来了!来了!呼啸着、拥挤着冲锋在前的惊涛,如千军万马,以排山倒海之势压向壶口。就在前面的一排巨浪刚刚冲来的一瞬间,后面的一排早已接踵而至。雷霆万均的冲击力,足以所向披靡,那紧随其后的更是势不可挡。说是迟,那是快,只听得“轰隆”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前呼后拥的千万条巨龙,齐刷刷地跌进深渊……

      震耳欲聋的雷声还在轰鸣,紧接着撼天动地的霹雳又已炸响。跌落深渊的巨龙,拼命挣扎着、蜿蜒着,企图跃出深渊。可跟踪而至的后来者,又以泰山压顶之势猛冲下来。在山呼海啸般的轰鸣中,无数的断鳞残甲,化作腥风血雨,从深渊中升腾,如同一股强劲的龙卷风,冲天而起,扶摇直上……伫立在壶口瀑布前,不知不觉一小时过去了,又一个小时过去了。目睹瞬息万变的奇观,耳闻震耳欲聋的轰鸣,我深深地被壶口瀑布那动人心魄的力量所震撼,为她那前赴后继的献身壮举所感染,为她那无坚不摧所向无敌的气概所感动……我的整个身心已经融化进壶口瀑布中去了。引导语:读一读,比较一下,写景有什么异同?

      预设:

      (1)同:黄河的气势磅礴。

      (2)异:梁文还写出了壶口瀑布的柔和秀美、神秘朦胧、柔中带刚的特性。景物意象特征更加丰满蕴藉。

      设计意图:巩固旧知的同时,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增加阅读量,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六、布置作业

      1.课堂练习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感受作者强烈的赞美之情,注意停顿和重音,感情充沛。

      2.课后作业

      (1)基础作业:阅读课文,完成思考探究三。

      (2)拓展作业:收集有关黄河的诗句和名言,为下节课学习做准备。

      设计意图:借助多样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学习本课内容,在了解“所知所见”的基础上,思考作者的“所思所感”,为下节课教学打下基础。

      【板书设计】

      两次观瀑详略得当

      壶口瀑布构思精妙铺垫反衬

      梁衡所至所见触景生

      情所感(伟大)

      《壶口瀑布》教学方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反复品读文章的语言,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体会课文的风格特点。

      2.领会文中所写黄河的精神内涵,激发热爱黄河、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感。【教学重点】

      反复品读文章的语言,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体会课文的风格特点。【教学难点】

      领会文中所写黄河的精神内涵,激发热爱黄河、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感受了壶口瀑布雨季和枯水季节不同的特色,学习了游记谋篇布局的技巧,今天我们一起来借助文章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细品梁衡笔下“美哉,壮哉”的胜景。

      设计意图:回顾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温故知新。

      二、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自由朗读课文3—5段,用简洁的语言把自己朗读时的心情或感受描述出来。

      2.探究方法

      (1)自由朗读课文,朗读时注意感情充沛,读出重音、停连。

      (2)勾画出自己感受颇深的句子。

      (3)结合相关句子概括自己阅读时的心情或感受。

      3.技法回顾

      (1)重音:对一句话中需要强调的词语加以重读,以引起听者的注意。

      符号:. 标示在字词下。

      (2)停连:指朗读语流的停顿和连接。

      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不限于标点处,句中有时也有小停顿。

      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要一口气连贯地读下来,有标点也不停顿。

      4.探究示范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5.成果展示

      (1)阅读感受:激动,振奋,雄壮深沉,富有诗情画意,等等。

      (2)感受颇深的语句:

      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

      6.活动小结

      《壶口瀑布》用诸多精彩的语句打动了你,也打动了许多读者,梁衡曾说“我每在提笔写作时,脑子里就不由自主地闪过许多文学巨人的影子,自觉不自觉地向他们借词、借字、借意、借境,然后再汇拢到一起,从自己的笔管里流了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明确并在朗读中反复品味壶口瀑布的特点,获得感受的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这些感受通过哪些语句获得的,为下一个环节铺垫。

      (二)合作探究一

      1.探究任务

      品味语句,体会这些语句在语言形式上具有哪些特征?

      2.过程安排

      (1)品读课文3—5段,围绕圈画的语句,小组讨论:从词语、句式、修辞等不同角度进行交流。

      ①采用原文与改文比较鉴赏的方式,品读文中的动词、叠词和色彩词,品味用词之精准。

      ②将文中一组同一本体(河水)而喻体不同的比喻整合在一起,通过质疑探究,体会喻体选择的准确与精妙。

      (2)整合小组成果,选一名同学在班级内进行汇报。

      3.探究示范

      原文: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改文1: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搡着,前呼后拥,撞向石壁,黄浪霎时碎成白雪。明确:叠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也可以增加景物的厚重感。

      改文2: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撞向石壁,黄浪霎时碎成白雪。

      明确:动词的拟人化,使瀑布具有人的动作特点与力量“互相挤着、撞着”突出水量大,“推推搡搡”是用力地推来推去,可以看出水流快、流量大、河道窄等特点。色彩词的变化带来的视觉冲击,传达出瀑布的速度与力量。如:黄浪、白雪。

      4.成果展示

      (1)比较鉴赏的方式

      ①原文:

      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

      改文:

      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撞下去,撞出一道深沟。

      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去掉。

      切:用刀把物品分成若干部分。剁:用刀向下砍。

      动词的运用富有力度,以及叠词与动词的关联,如“齐齐”对应“切”,“寸寸”呼应“剁”,并由此体会作者写被河水侵蚀的石头,正是为了展现河水的力量。

      ②原文:

      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改文:

      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四散而去,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有的汩汩如泉钻石觅缝,有的潺潺成溪淌过石板,有的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预设:

      这段文字中运用了两组结构相似的短语或句子。三个常用于写人的四字短语带一个“的”字,句式短促急骤,既具有人的情态,又突出了画面的动态。

      三个短句,分别描写泉、溪、漩涡三种细小的水的情态。每句均由两个结构相同的短语组合而成,句式匀称,语言典雅,表现出细流的多姿多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里除了有气势磅礴的瀑布,还有纤细、柔和、优美的支流。使得整个瀑布的形态更加完美起来,柔中带刚,刚柔并济。

      (2)将文中一组同一本体(河水)而喻体不同的比喻整合在一起质疑探究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预设:

      先将洪流比作“一卷飞毯”只写出洪流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的特点,而“钢板出轧”是炽热的、烟雾弥漫的,更显出瀑布的猛烈。同时传达出作者的赞叹之情。

      5.活动小结

      梁衡是作品入选教材最多的当代作家之一,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的文章比较适合中学生模仿学习。读这篇散文,我们可以通过词语、句式、修辞,向作者学习如何精心打磨自己的语言。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诵读、辨析,引导学生从词语、句式、修辞等不同角度,反复品读文章语言,以体会作者的体物之细、绘景之精。同时,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以提高自身语言运用能力。

      (三)合作探究二

      过渡:罗丹说,“美丽的风景之所以让人感动,不是由于它给人或多或少舒适的感觉,而是由于它引起人们的思想。”

      1.探究任务

      请找出作者在游览壶口瀑布时的感想,谈谈这些感想是从哪些景象中悟出来的。

      2.探究过程

      (1)跳读课文4—6段找出表现作者在游览壶口瀑布时的感想的语句。

      (2)小组交流,根据具体语言谈谈这些感想是从哪些景象中悟出来的。(3)小组选择一到两名组内分享较好的同学,在班级进行分享。

      3.成果展示

      (1)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

      预设:壶口石壁的急剧收束,迫使河水在奔腾而下的过程中变换出各种形态。河水的多种形态,又使作者联想到人生的五味杂陈。这样,作者思想情感的触角就由“河”延伸到“人”。

      (2)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预设:

      此处改用人称代词“她”,可以理解这里的河水已经从“水”转向“人”。作者借用人对环境压迫的抗争本能,来展示黄河的伟大性格。

      (3)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预设: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她面对层层障碍,挟而不服,压而不弯,面对艰难,不平则呼,遇强则抗,不屈不挠,勇往直前,这是黄河的精神,这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探究,体会作者是如何借水的各种形态、借水与石的对立统一关系来生发联想的,感悟梁衡游记散文形中有情、情中有理的哲理之美。同时学习通过形象思维从景和物中抽出情和理的写作方法。

      三、课堂小结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在千百年的伟大历程里,中华民族的形象亦是如此,宽厚忍耐、负重前行,但是在遭遇压迫时,她也会展现出以力抗争、金刚

      怒目的一面。至此,作者将思考由“人”延伸到了中华民族,激情飞越而意境壮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四、拓展延伸

      过渡:梁衡说,“我写过许多山水文章,对象都是万年旧物,前人咏过何止千遍,但仍觉有可激动之处。”请同学们阅读梁衡的作品《长岛读海》,循着他的文字去感受那些可激动之处。

      长岛读海(节选)

      梁衡

      下午看九丈崖。这是北长山岛的一段海岸,虽名九丈实则百丈不止。从崖下走一遍可以感受海山相吻、相接、相拼、相搏的气魄。我们从南面下海,贴着山脚蹭着崖壁走了一圈。右边是水天相连的大海,海上迎风而起的白浪像草原上奔驰的马群,翻腾着,嘶鸣着,直扑身旁。左边是冰冷的石壁,犬牙交错,刀丛剑树,几无退路。那浪头仿佛正是要把人拍扁在这个砧板上,我们就在这样的夹缝中觅路而行。但是脚下何曾有什么路,只是一些散乱的踏石和在崖上凿出的石阶。行人如履薄冰地探路,一边又提心吊胆地看着侧面飞来的海浪。老林走在前面,他喊着:“数一、二、三!三个浪头过后有一个小空档,快过!”我们就像穿越炮火封锁线一样,弓腰塌背,走走停停。尽管非常小心,还是会有浪头打来,淋一身咸汤。这时最好的享受就是到悬崖下,仰着脖子去接几滴从天而降的甘露。原来与海的苦涩成对比,九丈崖顶上不断飘落下甜甜的水珠。这些从石缝里渗出来的水,如断线的珍珠,逆着阳光折射出美丽的色彩。我们仰着脸,目光紧追定一颗五色流星,然后一口咬住,在嘴里咂出甜甜的味道。在仰望悬崖的一霎间,我又突然体会到了山的伟大。它横空出世,托云踏海,崖壁连绵曲折尽收人间风景。半山常有巨石与山体只一线相连,如危楼将倾;

      山下礁石则乱抛海滩,若败军之阵。惟半山腰一条数米宽的浅红色石层,依山势奔突蜿蜒,如海风吹来一条彩虹挂在山前。背后海浪从天边澎湃而来,在脚下炸出一阵阵的惊雷,山就越发伟岸,崖就越发险绝。我转身饱吸一口山海之气,顿觉生命充盈天地,物我两忘,神人不分。……

      引导语:课下读读看,作者笔下的景物有何可激动之处?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更多地了解梁衡的散文。

      五、布置作业

      1.课堂练习

      诵读全文,体悟情感。

      2.课后练习

      仿写小诗:从文中集句,尝试组成一首诗《望壶口瀑布》。

      设计意图:借助读让学生更好地入情入境,通过从文中集句,可以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再次体会文章语言之精妙,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壶口瀑布梁衡

      壶口黄

      河中华民族

      气势磅礴博大宽

      厚压而不弯

      多姿多彩柔中有刚勇往直前

【第17课《壶口瀑布》教学设计++2023—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壶口瀑布教学参考】相关文章:

宗教学考研真题汇总09-15

伊利亚德的宗教现象学之研究 伊利亚德 萨满教09-15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壶口瀑布优秀教学设计09-15

《壶口瀑布》教案 《壶口瀑布》教案第一课时09-15

《壶口瀑布》优秀教案 壶口瀑布优秀教案一等奖09-15

《壶口瀑布》教案 壶口瀑布公开课教案09-15

第17课《壶口瀑布》教学设计++2023—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壶口瀑布教学参考09-15

壶口瀑布教案一等奖公开课 壶口瀑布教案第一课时09-15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英文09-15

《壶口瀑布》优秀教案一等奖 壶口瀑布优秀公开课教案09-15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壶口瀑布》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09-15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范文 壶口瀑布的优秀教案09-15

职高高一英语基础模块1单词 职高英语基础模块下册单词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