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与千克应用教案 克与千克的教学

时间:2023-09-08 21:54:16 文档下载 投诉 投稿

      克与千克应用教案

      【篇一:克与千克 教案】

       克和千克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

       二、教材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量的计量应用越来越广泛。本节课学习的就是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节课的内容是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所以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各种实际操作活动,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4、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实际观念)

       三、学生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四、设计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教育的价值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数学教育已经从原来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关注学生发展为主要目标。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依据数学课程标准,设计了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立足于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不仅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同时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在遵循教材编写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提供现实背景,改变呈现方式,让学生在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游戏导入,背一背。

       大家喜欢做游戏吗?请学生互相背一背,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大家。(找三位学生,其中两位体重对比明显。这三名学生互相背一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初步感知轻重。)(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2、课件演示,请学生观察两幅图片,说一说哪边轻,哪边重?

       3、联系生活实际,掂一掂。 请学生在自己的桌上找出两样物品,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它们的轻重,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这样为学生提供人人参与的机会,力求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欲望。)

       4、设疑,导入新课。

       看来物体有轻有重,那么怎样来表示物体的轻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克和千克。(用设疑来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二)操作探究,感悟新知。

       1、构建克的概念。

       (1)、认识秤。

       要想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怎么办?先说说在生活中看到过哪些秤,相机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磅秤、电子秤、弹簧秤、台秤、盘秤、杆秤、天平、人体秤、)接下来让学生认识这些工具,练习读取秤上的数值,教师要做必要的指导。其中重点认识天平、盘秤、人体秤,以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2)秤一秤。

       用天平称出1克的2分币。

       (3)掂一掂。

       体验1克到底有多重。

       (4)找一找。

       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 (在克的认识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通过“秤、掂、找、说”四个层次,让学生认知克是用来秤比较轻的物体的质量单位,通过用天平称出1克,再用手掂一掂2分币,以及让学生举出身边的例子来加深对克的感受,明确克在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重要的作用。) 2、构建千克的概念。

       (1)掂一掂。

       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质量。

       (2)称一称。

       让学生用手称一称两袋盐的质量,感知1千克到底有多重。

      (3)小组合作秤出质量为1千克的物品,如大约几个苹果的质量是1千克等。再掂一掂。 (4)猜一猜。

       为每组都准备了1号包,猜一猜有几千克?再称一称,拎一拎。也可以称称体重:先猜一猜老师的体重,找同学帮忙称一称,再称称其他同学的体重。(可以先让其他学生猜一猜体重,然后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是体重)

       (通过称一称、掂一掂、猜一猜等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亲身经历和体验,来感受新知。)

       (5)联系生活说一说以千克为单位的物品的质量。

       (这样通过称体重的游戏和联系生活实际,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几千克的质量,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沟通克与千克的内在联系。

       (1)利用前面的教学直接揭示,即从两袋盐的质量中巧妙地揭示出克与千克的内在联系,即1千克=1000克。

       (2)设计一些习题,解决克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接换算。如填空题:5千克=()克  3000克=(  )克等等。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基本练习:

       例如: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个乒乓球重1( )。 一袋洗衣粉重1( )。 一管牙膏重100( )。 一只鸡重2( )。一位小朋友重23()。 一个西瓜重3( )。 (学生通过填写单位,可以进一步明确质量单位的联系和区别,使认识更加准确。)

       2、深化练习:

       改错题:爷爷收到了明明写来的一封信,信的内容为:

       爷爷:

       您好!我已经9岁了,身体长得特别健壮,体重已达50克,每天早上吃一个60千克的蛋,一袋250克的牛奶,中午可以吃掉3个100千克的馒头,晚上吃的更多,和爸爸妈妈一起能把1克的米饭吃光。

       爷爷看完后,笑得直不起腰,为什么呢?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来找出文中的错误。看哪个小组找的又快又准!这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克和千克在生活中要准确使用。

       3、课外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回家与妈妈上街买一次莱或去超市购物)。  (将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远,而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以发展。)

       (四)回顾全课,畅谈感受。

      请学生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想,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又提出新的要求。

       让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引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依据新课标提出的两个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拓宽学生体验的自由空间

       在本节课中,学生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接着又分小组称了称超过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换物品,有的同学看指针,活生生的一幅“购物场面”得到了再现。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

      【篇二:《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六小学王利珍

       【教学设计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学科:数学

       2、《克与千克》的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p85-87“克和千克”。 【教材分析】:《克和千克》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教材在编排上力求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基础上,从具体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通过各种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知道轻和重,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教师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初步形成质量的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使学生了解用秤称物品的方法。

       ㈡过程与方法

       1、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自主选择合适的秤称物品。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品质量的意识。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

       2、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关键点】:

       重点: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

       难点: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关键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较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更好地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概念。 【教学方法】:

       调查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猜想验证法、多媒体辅助法等。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两袋糖各500克,盐1千克、500克各一袋,弹簧秤,电子秤,天平,鸡蛋等。

       (学生用)六人一组:调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的质量,一个2分硬币约1克、一个乒乓球、两袋糖各500克、一袋盐1千克等。

      【教学过程】:

       一、体验轻重,生成问题。

       1.指名抱一抱老师,抱一抱同学,说说有什么感受?(板书:轻重)我们把物体的轻重叫做物体的质量。(板书:质量)

       2.猜一猜,师出示一包盐,一包糖,猜猜是糖重,盐重,还是一样重?(生猜)有什么好办法?

       生:可以用手掂一掂,用秤称,看包装袋。出示包装袋上的质量。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表示物体质量轻重的单位克和千克(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知道克和千克是表示质量的单位

       师:同学们课前搜集的物品都带来了吗?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找出上面表示质量的数据和单位,再互相说一说。(小组汇报)

       师:同学们带的这些物品都是在哪买到的?(超市)那咱们就到超市去看看吧。(出示超市主题图)同学们认真看图,从这幅图里,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汇报数学信息)

       师:对于克和千克你还知道哪些?你还想了解哪些克和千克的知识?(学生汇报) 师:当咱们要表示物品有多重时,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克和千克)

       2、 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

       师:我们已经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时,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那什么物品的质量大约重1克呢,大家可以猜一猜(课件:猜一猜什么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 (学生汇报)

       师:咱们一起来看一下到底哪些物品约重1克。(课件:一枚二分的硬币约重1克,两个曲别针约重1克,两粒药丸约重1克,一颗纽扣约重1克。)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一枚二分硬币约重1克,想不想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质量,拿出桌面上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学生掂后说感受:很轻,非常轻,轻的几乎感受不到它的存在。)

       师:同学们在拿出桌面上的乒乓球,放在手上掂一掂,和硬币比较一下,比硬币轻还是重,那你估计一下,一个乒乓球大约重几克?

       师:一个乒乓球和3个2分硬币一样重,也就是说,一个乒乓球重几克?(3克)

       小结:当我们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时,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克) 师:现在请同学拿起桌面上的盐,站起来掂一掂,跟刚才的硬币比较怎么样?(生:重多了)。同学们再拿起桌子上的两袋糖掂一掂,糖和盐一样重吗?(一样重)咱们来看一下盐的质量是多少?(1千克),再看糖,每袋糖重多少克?(500克)那两袋呢?(500+500=1000克)那盐的1千克和糖的1000克的质量是怎么样的?(相等的)所以用等号连接起来(板书:1千克=1000克、1kg=1000g),生齐读。

       【设计意图】1克的质量比较微小,易被忽视。设计让学生掂一掂等环节,让学生感受到1克物体的轻重,并与1千克形成较大的对比。通过找一找、比一比、掂一掂等活动启发学生联想到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如几粒米、几颗豆、一颗纽扣等,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建立了正确的表象。建立了1克的质量观

      念后,循序渐进,通过掂一掂、看一看、想一想、比一比等感官活动,刺激肌肤与神经记忆,使具体的质量感不断内化,形成一定的经验。

       师:现在把盐和糖放在一起是几千克?(2千克)小组内的每个同学再掂一掂2千克的质量。

       师:你们小组内你最想知道谁的体重?现在你可以背一背他,估计一下他的体重,然后再到电子秤上称一下。(小组活动)(背完了估计出体重再称)

       师:当咱们表示比较重的物品质量时,用什么作单位?(千克)

       【设计意图】: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并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3、认识常见的秤

       师:除了刚才咱们用到电子秤,常见的秤还有哪些?(课件出示常见的秤),看看你认识其中的哪一个(师逐个出示,生说说在哪里见过)。

       4、比一比,看谁估的准

       师:先掂一掂你的数学草稿本,估计一下的质量,把它写下来,不要让别人看见。现在老师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用天平称一称,其他同学注意看,又需要提醒他注意的地方,可以告诉他。(学生在前面称,其他同学说,老师及时引导和纠正)

       (1、游标回零,指针指到刻度盘的中间。2、物体放左盘,砝码放右盘,用镊子取放砝码。3、先加砝码,再调节游码直到左右平衡,读取砝码加游码的质量就是数学草稿本的质量,)

       师:你还想打算称什么?用什么作单位?(抽生掂一掂估计一个鸡蛋的质量,再用天平来称)

       师:咱们来进行比赛好不好,看看谁估计的质量和称出的质量最接近,老师有奖励,同学们可以随意选,先掂一掂,把估计的质量写下来,再称。(及时奖励估计最准确的同学)

       师:咱们在生活中称物体的质量时,都可以先掂一掂,估计一下它有多重,再称出准确的质量。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掂一掂,使学生感受到物品的轻重,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先估测后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尝试使用天平的方法。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师:谁来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那些知识?(学生总结)下面就让我们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来完成练习,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1、 把质量单位送回家

       一个苹果重150( )一个南瓜重4( )  一个排球重450(  )一个西瓜重4( )方便面100( ) 一袋白糖500( ) 火腿肠250( )  一袋大米5() 一个鸡蛋重50()

       2、小小法官

       (1)小华今年8岁,约重30克。()

       (2)一袋洗衣粉约重280千克。  ()

      (3)一包感冒冲剂约重10克。()

       (4)1千克铁的重量比1千克棉花重。()

       (5)5000克=5千克。 ()

       3、比一比。(在(  )里填上“”、“”或“=”)

       3克(  )3千克  199克(  )200克  6千克(  )6000克 4、这是小东给爷爷写的信,大家看看,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爷爷您好:

       我已经8岁了,身体特别健康,体重已达32克,每天早晨能吃掉50千克的鸡蛋两个,250克的牛奶一杯,中午可以吃掉100千克的馒头3个,晚上吃得更多,我们一家三口能把将近1克的米饭吃光。

       您的孙子:小东 2012年3月

       5、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数学小精灵要送给大家一个有趣的小知识。

       1)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约有2克重。

       师:2克重,相当于什么呀?(两枚2分的硬币) 2)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约重100千克。

       师:100千克相当什么呢?(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它的一个蛋就约重1500克,1500克相当于什么呢?(三袋500克的盐)可真重呀!

       3)一头大象大约有5000千克那么重,而最大的蓝鲸大约相当于30头大象那么重。

       师:像这样的动物太重了,用千克来做单位都显得小了,它们要用比千克更大的质量单位了,我们以后会学到的。

       【设计意图】进一步强化所学知识,判断不同物体采用不同的质量单位。并强化了学生的估测能力。

       四、小结: 师:想一想,通过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板书设计】:

       克  和  千克

       质量:轻  较重

       克  千克

       1千克=1000克

       1kg=1000g

       【教学反思】:

      【篇三:克与千克教案】

       篇一: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公开课用)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西宁市五四小学 薛  刚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

       p85-86练习十八1、2、3题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建立物体有轻有重的客观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对于“克和千克”已经有所了解,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过程与方法:

       通过直观感觉,动手操作让学生逐步感知克和千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入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 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2、 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实际表象,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 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师:(出示主题图)前几天,这几位小朋友陪家长去超市买了一些物品,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6个苹果重1千克;一盒饼干重110克;一桶豆油重5千克; 师:老师还调查收集了一些同样的数据:一盒牙膏是30克,火腿肠一根45克,小明的体重是31千克。一袋茶叶450克,一袋大米是10千克。(ppt出示)

       师: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表示物品有多重时,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表示物体质量轻重的单位克和千克【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感受1克有多重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我们发的小正方体,用手掂一掂,感觉一下。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生:很轻,非常轻,几乎感受不到它的存在。

       师:我们可以用天平来称出这个小正方体有多重。当天平两端的物体一样重时,天平就会保持平衡。

       (经过用天平称,使学生知道手中的小正方体质量约1克,并初步了解天平的原理)  师:我们刚才称得了一个小正方体的质量大约是一克。请同学们再掂一掂,感觉一下一克有多重。

      生:一克很轻

       师:一克真的很轻。我们表示比较轻的物体的质量时一般用克作单位。

       【板书:克】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

       2、感受1千克有多重,知道1千克=1000克

       师:老师这里有1000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它们大约有多重呢? 生:1000克,也就是1000个1g 师:这里的1000克我们也可以写成1千克。所以1000克=1千克

       【板书:1千克=1000克】

       师:现在每个同学再掂一掂1千克的质量,感觉一下

       师:同学们已经感觉了,1千克重还是1克重呢?(1千克) 师:当咱们表示比较重的物品质量时,用千克作单位?

       【板书:千克】千克还可以用kg表示

       师:除了我们今天学过的克和千克,你还听过其它的质量单位吗? 生:公斤、斤、两、吨

       师:1千克等于1公斤,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2斤。 师: 掂一掂你的数学课本,估计一下它的质量

       生估计????

       师:我们一起来用天平称一下吧,在天平的左边放上数学课本,在天平右边放一个200g的砝码,天平保持平衡,所以说数学书重200g。 师:5本数学书放在一起有多重呢?(1千克)同学们将5本数学书放在一起,再次感觉一下1千克有多重。

       师:咱们在生活中称物体的质量时,都可以先掂一掂,估计一下它有多重,再称出准确的质量。

       3、认识常见的秤

       师:怎么才能知道某个物品的轻重呢?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秤称。 师:你见过秤吗?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看看你认识其中的哪一个,并说说你在哪里见过?(课件逐个展示)

       了解古代的秤,进行文化熏陶教育

       师:你能用秤称出物品的轻重吗?老师这里有一个盘秤,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怎么读秤。

       师:(ppt出示盘秤表盘)你在表盘上看到了什么?

       生:数字、质量单位g

       师:指针指到多少,就表示是多少克。

       三、 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师:同学们觉得对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掌握的怎么样?我们一起来看几道习题。

       1、 把质量单位送回家

       一个苹果重150(g)一个南瓜重4(kg)

       一个排球重450( g)一个西瓜重5(kg)

       2、小小法官

       (1)一个乒乓球约重三克。( √ )

       (4)一包感冒冲剂约重10克。(  √ )

       3、知识拓展

       爷爷收到了明明写来的一封信,信的内容为:

      爷爷:

       您好!我已经9岁了,身体长得特别健壮,身高已经120千克(120厘米),体重已达30克(30千克), 每天早上吃一个60千克(60克)的蛋,一袋250克的牛奶,中午可以吃掉3个100千克(100克)的馒头,晚上吃的更多,和爸爸妈妈一起能把1克(1千克)的米饭吃光。

       爷爷看完后,笑得直不起腰,为什么呢?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同学们这节课学的开心吗?你学会了什么?

       1、我们学习了重量单位有(克)和(千克)。

       2、1千克=(1000)克,1千克又等于(1)公斤,也等于我们平时所说的2斤。

       3、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时,常用(克)做单位; 称一般物品的重

       篇二:2014年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教案

       篇三:克与千克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能根据物品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熟练掌握1千克=1000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感知1克和1千克物体的质量,掌握估计物体质量的方法。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盘秤、天平、黄豆、二分硬币、水果、500克食盐等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谈话导入

       教师: 同学们,准备好我们手中的铅笔盒和数学课本,大家掂一掂,然后把你的感受说一说。

       学生1:这两件物品一点都不重。

       学生2:我感觉数学课本比铅笔盒重一些(或铅笔盒比数学课本重一些)。 学生3:我感觉这两件物品差不多重,判断不出谁轻谁重。

       ??

       通过学生回答,教师问: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大家的发言,你们发现用的最多的词语是什么?

       学生:轻和重。 教师适时展示几件超市购买的物品。

       2.引导观察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物品的包装,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我发现这些包装上都写着净重多少?

       教师:观察的真仔细,那么你知道净重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净重就是指物品有多重。

       进而引导学生知道,物品有多重,就是指它的质量是多少。如,方便面净重100克,就是说它的质量是100克。

       展示100页主题图,教师:同学们,看看他们在超市都买了什么?分别是多重呢? 学生:洗衣液5千克,饼干110克,阿姨买的苹果,售货员用秤称的质量是1千克。 教师:真了不起,同学们知道这么多,都认识克和千克。今天我们一块来认识克和千克。

       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探究新知

       1. 例1出示例1主题图:

       教师:这些物品我们在超市经常见到,你看到它们标出的质量了吗?

       学生:分别标着3克、12克、100克。

       教师:用手掂一掂,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并回答:感觉都不重,很轻。

       教师:这些物品都比较轻,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

       根据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说一说:我知道“克”用字母“g”来表示。

       教师:我们认识克了,那么1克有多重,你知道吗?

       并提示学生1枚2分硬币质量是1克。

       教师:我们拿在手里掂一掂,感觉一下1克有多重。

       学生交流并回答:1克真是太轻了。

       2.认识天平。 教师:1克物品太轻了,用什么工具才能称出它的质量?

       学生:应该是很小的秤吧。

       教师指出: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平来称。

       出示天平,介绍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天平是由底座、托盘、指针、标尺、调节平衡螺母以及砝码构成的。使用前要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向标尺的零刻度,表示天平两边平衡,然后称物品,一般物品放左盘,砝码放右盘,增减砝码,或调节游码,使天平平衡(指针指向零刻度),然后读取砝码和游码的总克数,就是物品的质量。

       教师操作演示,学生仔细观察,掌握使用方法后,教师问:同学们,我们想知道1克黄豆有多少粒吗?(想知道)

       教师:那么我们就用天平来称一称吧,注意天平的使用步骤。

       学生自己操作,教师及时纠错。学生汇报:6粒或7、8粒(根据实际测出的结果汇报)。  教师:同学们做得真不错,下面我们把这几粒黄豆放在手中,掂一掂,感受一下吧。 3.例2 认识千克

       出示较重物品

       (1)问:图上都是什么物品,你发现了什么,说一说?

       学生讨论并汇报:洗衣液和苹果,包装上都标着净含量。洗衣液5千克,苹果25kg。 教师: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

       学生观察交流汇报:我知道“千克”用字母“kg”来表示。

       教师:包装上的净含量是什么意思?

       学生1:应该是指里面的物品有多重吧。

       学生2:除去包装后的物品的质量。

       教师总结:“净含量”指桶里、箱里的物品实际有多重。

       (2)出示两袋500克食盐

       教师:两袋盐,每袋重500克,两袋重多少克?(500+500=1000(克))教师:2袋盐重1000克,也可以说重1千克。(教师板书:1000克=1千克)

       教师(或学生质疑):称较重的物体,用天平可以吗?(天平一般称重范围在几百克之内,不适合称较重物品)

       学生:我们该用什么工具来称较重物品呢?

       4.认识用“千克”做单位的几种秤。

       课件展示:

       教师:这些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以“千克”为单位的秤,依次是磅秤、电子秤、盘秤、台秤和弹簧秤。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用千克做单位的秤?(体重秤、杆秤??)

       教师:下面我们用盘秤为例,说说现在一些常用秤的用法。

       教师:同学们认识盘秤吗?(超市经常看到)

       问:知道盘秤以什么为单位吗?(千克)

       问:表盘上的零刻度在哪里?(学生指出位置)接着问:“0”表示什么?(没有物品称重时指针的位置)

       教师:同学们能说一说表盘上的100、500、1、2各表示什么吗?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100表示100克、500表示500克,1和2分别表示1千克和2千克。

       教师:我们认识了盘秤,也会使用盘秤了,弹簧秤和体重秤跟盘秤使用方法差不多,我们试着称一称物品吧。

       学生分别用盘秤、弹簧秤称出1千克物品,用体重秤测一下自己的体重。交流汇报测出的结果。

       教师:简单总结一下这三种秤的使用方法吧。

       学生:表盘上指针指着几,就表示所称的物品有多重。

       5.例3

       出示例题: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教师:自己看题,说一说你知道了些什么?提出了什么问题?

       学生: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问题是让我们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教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题目中没告诉我们每个苹果有多重,我们需要称一称吧。 学生1:称的话,每个苹果不一样大,称一个苹果不合适。

       学生2:可以把20个苹果一起称一称啊。

       篇四: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克与千克教案

       教 案 内 容 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生谈话,了解起点 2、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课件呈现超市购物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这些物品有多重?分别用什么做单位呢?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两个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揭示课题。

       二、实践体验,建立观念 (一)感知1克的质量 1、猜一猜

       通过一袋牛奶糖18克,内装6颗,得知1颗奶糖是3克。每位学生拿出1颗掂一掂,感受3克牛奶糖有多重。在另一只手上放一枚2分硬币,与一颗牛奶糖的轻重比较,猜一猜这枚2分硬币可能有几克。(师:是不是一克呢?用秤来称验证)

       认识各种秤,指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秤。 2、称一称。

【克与千克应用教案 克与千克的教学】相关文章: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09-08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克和千克》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第二课时教案09-08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教案09-08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封面09-08

克和千克优秀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教学内容09-08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09-08

克与千克应用教案 克与千克的教学09-08

克和千克 省赛一等奖 公开课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比赛09-08

千克和克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的教学设计09-08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肥皂泡》教学设计及反思 《肥皂泡》第一课时教学反思09-08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肥皂泡》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肥皂泡》教案09-08

小学语文《肥皂泡》说课稿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肥皂泡公开课教学设计09-08

《肥皂泡》教学设计 《肥皂泡》教学设计的设计理念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