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 《礼记》二则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目录

时间:2023-09-15 15:01:02 文档下载 投诉 投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22 《礼记》二则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有嘉yáo),弗食,不知其旨也

      B.《yuè命》“学学半”

      C.选贤)能,讲信修睦

      D.力è)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D 项,注音错误,“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中“恶”应读作“”。

      2.下列句子与原文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D.虽有至道,不学,不知其善也

      【答案】D

      【解析】课文原文为“弗学”,故D项不正确。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弗食,不知其味美)

      B.知不足,然后能自反思)

      C.、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老而无夫)

      D.故外户而不闭从外面把门带上)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C项,“矜”是通假字,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B.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C.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D.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通假字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A项,通假字是“与”;B项,通假字是“矜”;C项,通假字是“甫”;D项,没有通假字。故选D。

      5.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此之谓乎

      B.何陋之有

      C.大道之行也

      D.宋何罪之有

      【答案】C【解析】C项,“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其余三句中的“之”均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弗学,不知其

      B.故曰教学相

      C.故人不独其亲

      D.使有所终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B项,“长”是动词,“增长”的意思,没有词类活用现象。

      7.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故人/不独亲其亲

      B.货/恶其弃于地也

      C.是故/谋闭而不兴   

      D.是谓/大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A项应该:故/人不独亲其亲。BCD三项正确。

      8.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译文:对于财货,人们憎恶它,把它扔在地上,自己不会私藏。

      B.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C.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D.《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答案】A

      【解析】A项,“货恶其弃于地也,必藏于己”正确的翻译应是:财货,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

      9.综合性学习。

      在我国“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请你参加“‘仁’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

      (源流追踪)

      (1)“仁”为会意字甲骨文写作“”,从“人”从“二”“均嫡庶仁亲戚则族业生旺之端也”中的“仁”便是用其本义:_______________;“(陛下有仁民爱物之意”中“仁”义则引申为:________________

      (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仁”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焚。子退朝:“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百姓疾苦声。郑燮《墨竹图题诗》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孟子·梁惠王上》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仁”行世间)

      (3)在9月28日“孔子文化节”到来之际班级举办“‘仁’行世间”文化传承活动请你提出一项倡议。

      【答案】人人平等(或君民同视,平等对待)    博爱、仁爱(或慈善、体恤)    示例:a.爱亲人 b.爱他人 c.爱民众 d.爱万物(或 a.亲亲 b.仁民 c.爱物;或 a.血缘之爱 b.人际之爱 c.物我之爱)    示例:开展“仁”文化思想宣讲活动(或开展讲述古代“仁”人逸闻逸事活动,开展关于“仁”脉相承小论文征集活动,举办“‘仁’在身边”故事会,举行“仁”文化经典朗诵活动等)。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从人,从二。《说文解字》说凡是属于人的都从人,意思是人人平等。《说文解字》说,“仁,亲也。”人与人相互亲切关爱。《春初•元命苞》说,“仁者,情志好生爱人,故立字二人为仁。” 仁者是对有仁德者之称。(2)本题属于图文转换中的表格题,①句意思是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体现对亲人的爱。②句的意思是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伤了人吗?”体现了对别人的关心。③句的意思是一个凄风冷雨的夜晚,我在县衙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金石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体现了对百姓的关心。④句的意思是“没有关系。大王这种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现,只因为您当时亲眼见到了牛而没有见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⑤句的意思是对人亲善,进而对生物爱护。都体现了对动物的爱。(3)本题属于谈感受的综合性学习题目。解答此类试题要围绕主题,写出如何能发扬“仁、爱”的建议即可。

      二、课内类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在下列各句后面的括号内给加点字注音,在横线上释义。

      (1)弗食,不知其也(  )_______________   

      (2)教学相也(  )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zhǐ  味美(2)zhǎng  促进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字音和字义的掌握。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其中“旨”意思是“味美”。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故曰:教学相长也。

      【答案】(1)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之处。(2)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其中“困”是“困惑”的意思,“长”是“增长”的意思。

      3.用一个成语概括选段的中心意思,这个成语可以是___________。

      【答案】相辅相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积累和理解能力。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从这个文段可以概括出成语“相辅相成”,意思是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

      4.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答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这类开放性题目要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表达要准确。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围绕“教学相长”来谈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文中所描述的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用原句回答)

      【答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提炼作答。围绕“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来作答即可。

      2.文中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相照应的语句是什么?

      【答案】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解析】照应是谋篇的重要手段。周密的照应,对贯通文脉、突出中心、渲染气氛起一定作用。照应的特点是“前呼后应”,它的形式基本有两种:(1)前后照应,包括内容对文题的照应;(2)反复照应,这种照应在形式上也属前后照应,不过它与前后照应略有不同,它是在一篇文章中对重要问题或内容采用多次相互照应的手法,从而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题起加强作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中心句,与之相照应的句子是“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怎样的?

      【答案】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家家户户都用不着关闭大门。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文中“”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描述了大同社会的景象,即: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3、外拓展阅(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释】中(zhòng)绳:合乎拉直的墨线。輮(róu):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③暴:通“曝”,晒干。④参:通“叁”,多次。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知其

      (2)然后能自也 

      (3)学不可以   

      (4)木受绳则直

      【答案】(1)味美。(2)勉励。(3)停止。(4)所以,因此。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句意: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旨:甘美。②句意: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勉励。强,勉励。③句意:学习不可以停止。已:停止。④句意: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困:所以,因此。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答案】(1)《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2)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①句中重点的词有:曰:说;学:第一个为“教”,第二个为“学习”。其:大概,表示推测。句子翻译为:《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②句中重点的词有:为:变成,凝成;于:比。句子翻译为: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冷。

      3.【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点____________;【乙】文则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已”,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

      【答案】教学相长(也)  比喻论证或举例论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写作方法及其作用的把握以及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结合实际,谈出自己的理解。“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运用了:类比;观点是教学相长;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这两个比喻,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不过,要能“青于蓝”“寒于水”,决不是“今日学,明日辍”所能办到的,必须不断地学,也就是说:“学不可以已”。所以,这两个比喻深刻有力地说明了中心论点,催人奋进。

      4.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感受。

      【答案】提出观点、看法;阐述理由;联系学习生活,紧扣文章内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感悟启示。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来谈感悟即可,做到言之有理。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凡事都要实践才能知道事情的真相。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

      【乙】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

      (节选自荀子《礼论》)

      【注释】①穷:困境。②分:区分、辨别。③屈:竭尽。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天下

      (2)矜、寡、、独、废疾者(3)制礼义以分之

      (4)养人之欲

      【答案】(1)是。(2)幼而无父。(3)所以。(4)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意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注意识记“为、故、以”这些常在文言文中出现的词语的意思。

      2.翻译下列句子。

      (1)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2)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答案】(1)使老年人能够善终,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够顺利地成长。

      (2)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记漏翻关键词语。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老”,“幼”,“壮”,“穷”,“屈”。

      3.【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 __________ ,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而【乙】文则主要阐述了_______________。

      【答案】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意思对即可),而乙文则主要阐述了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4.根据【乙】文,说说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阐释礼制产生的原因的。

      【答案】避免天下混乱;确定名分;平衡人的欲望;使物资和欲望相互制约。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根据“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可以概括:避免天下混乱;确定人们的名分;平衡人的欲望;使物资和欲望相互制约进行阐释的。

      【参考译文】

      礼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回答说:人生本来就有欲望;如果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就不能没有追求;如果一味追求而没有个标准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夺;一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一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古代的圣王厌恶那祸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确定人们的名分,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使物资和欲望两者在互相制约中增长。这就是礼的起源。

      (三)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

      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休为人峭直,不干荣利。及为相,甚允时望。上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差,辄谓左右曰:“韩休知否?”言终,谏疏已至。上常临镜,默默不乐。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上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选自《涉史随笔》)

      【注】①门下侍郎:官职名,为皇帝近侍。②同平章事: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之意。③允:符合。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不独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常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以……为亲。(2)面对。

      【解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亲”是意动用法,“以……为亲”;“临”是古今异义词,“面对”的意思。

      2.翻译下列语句。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答案】(1)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2)我任用韩休,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我自己啊。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中的“故、独、亲其亲、子其子”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用、为、身”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 “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3.实现大同社会是每个人的愿望。请你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谈谈如何才能实现大同社会。

      【答案】提示:围绕“善于纳谏,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中的任意一点来谈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及个性化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在结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来谈论主观认知,一般没有固定答案。本题作答时,可围绕着【甲】文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和【乙】文的“知人善用”“心系国家”等方面来谈。可以选择一点分析,也可以多点结合。言之成理即可。【参考译文】

      【甲】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乙】

      唐玄宗任用韩休担任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韩休为人严峻刚直,不涉及名誉权势。等到担任宰相后,所做所为很得当时民心。唐玄宗有时在宫中宴饮欢乐或在苑中打猎游玩,偶尔玩得过度,就对左右的人说:“韩休知道不知道?”话刚说完,劝谏的文书就递上来了。唐玄宗常常对着镜子默不作声,左右的人说:“韩休担任宰相以后,陛下的容貌和以前相比清瘦多了,为什么不罢免他。”唐玄宗叹息说:“我的容貌虽然清瘦,天下一定丰饶了许多。萧嵩禀报事情常常顺从旨意,他退下以后,我无法安睡。韩休经常据理力争,辞别以后,我睡得很安稳。我任用韩休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我自己啊。”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 《礼记》二则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目录】相关文章: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意见及建议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09-15

高考字音复习之多音字专题练习附详细答案 高中多音字大全600009-15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 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及套路09-15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2《礼记二则》课时练习试题 初二语文礼记二则09-15

2023年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专题7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 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09-15

教字的读音 教字的读音和组词09-15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 《礼记》二则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目录09-15

2023山西语文中考试卷 2023山西语文中考试卷电子版09-15

1978—1999年间的中国宗教研究09-15

宗 教 学 研 究 理 论 与 方 法09-15

宗教学考研真题汇总09-15

伊利亚德的宗教现象学之研究 伊利亚德 萨满教09-15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壶口瀑布优秀教学设计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