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专题7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 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时间:2023-09-15 14:59:31 文档下载 投诉 投稿

      2022年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专题7:文言文阅读(2022·山西)

      王某曰:古之学者,虽问以口而其传以心虽听以耳而其受以意。故为师者不烦,而学者有得也。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①不发,举一隅②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夫孔子岂敢爱其道,骜③天下之学者,而不使其蚤④有知乎!以谓其问之不切,则其听之不专;其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固。不专不固,而可以入者,口耳而已矣。吾所以教者,非将善其口耳也。

      [注释]①悱:想说而说不出来。②隅:角落。③骜:通“傲”,傲慢。④蚤:通“早”。

      1.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停顿处。(标3处)

      2.学习的时候专注,获取的知识牢固,是学习的理想状态。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学习上的“专”与“固”呢?请阅读选文,作出回答。

(2022·江西)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胡澹庵①见杨龟山,龟山举两肘示之曰:“吾此肘不离案三十年,然而于道有进。”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②,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泊③北归,窗下石上,双趺④之述隐然,至今犹存。前辈为学,勤苦如此。然龟山盖少年事,无垢乃晚年,尤难也。

      高适五十始为诗,为少陵⑤所推。老苏⑥三十始读书,为欧公⑦所许。功深力到,无早晚也。圣贤之学亦然,东坡诗云:“贫家净扫地,贫女巧梳头。下士晚闻道,聊以拙自修。”朱文公⑧每借此句作话头,接引穷乡晚学之.士。

      (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注]①胡澹庵:人名。后文杨龟山、张无垢均为人名。②昧爽:天将亮未亮时。③泊(jì):及。④趺(fū):同“附”,足背。这里指脚。⑤少陵:即杜甫。⑥老苏:指苏洵。⑦欧公:指欧阳修。⑧朱文公:即朱熹。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执( )

      (2)是( )

      (3)之( )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

      (2)老苏三十始读书,为欧公所许。

      5.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悟出的道理。

      (2022·河南)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算竹,闻水声,如鸣现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抵,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级,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

      ..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乙】

      翊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央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幕,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节选自柳开《游天平山记》)【注释】林虑:今河南省林州市。晡(bū):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

      6.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尤清冽”中的“清冽”是清凉的意思,写出了小石潭水的清澈寒凉。

      B.“斗折蛇行”中的“斗”“蛇”指像北斗星、像蛇一样,表现溪流的曲折蜿蜒。

      C.“明灭可见”中的“明灭”指忽明忽暗,写出岸边树影斑驳、明暗交错的景象。

      D.“坐石弄泉”中的“弄”在这里有玩赏的意思,表现了作者的闲适愉悦之情。

      7.把甲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8.甲文段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由“乐”到“忧”的变化,“乐”和“忧”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9.游记一般采用“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的写法。请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甲文段以“定点观察”为主,作者立足小石潭,对潭中景物和_________进行了描绘。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早上从林虑出发,_______,后来途径槐林,_________,_________夜宿于连云阁。(2022·山西)在班级举办的“善学精思”交流会上,启慧小组以下面的阅读材料为例,带领大家学习古诗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选自《论语》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学记》

      10.辨其音·走进文本: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中“好”的读音和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好.语似珠B.好.学不倦

      11.明其义·理解内容:请完成下面语句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翻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悟其理·丰富思想:《礼记》中说:“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请摘抄下面诗中告诉了我们“至道”的诗句,并将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批注在相应位置。13.取其精·学以致用:《论语》中有不少格言警句,如果要选择其中一句作座右铭,你会选择哪句?为什么?温馨提示:①座右铭泛指激励、警醒自己的格言;②可以选自以上材料,也可以是《论语》中的其他语句。(2022·河北)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苟堪励志勤读、自能循序渐进,惟单读时文①,无裨实益,宜加以看书功夫,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但须看全一种,再易他种,切不可东抓西拉,任意翻阅,徒耗光阴,毫无一得。阅书时见有切②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若能分门别类,集成巨册,则作文时可作材料,利益无穷也。

      [乙]读书宜勤恳勿懈,看书宜细心有恒。现看《史记》,颇切实用,每日规定看十页,必须自首之尾,逐句看下,有紧要处,摘录读书日记簿。有费解③处,另纸摘出,求解于先生。今年若能看完《史记》,明年更换他书。惟无益之小说与弹词④,不宜寓目⑤。观之非徒无益,并有害处也。

      (均节选自《郑板桥家书·潍县署中谕麟儿⑥》①时文:时下流行的文体。多指科举应试之文。②切:切合。③费解:不好理解。①弹词:一种把故事编成韵语,有白有曲,以弦索乐器伴唱的说唱文学。⑤寓目:过目,观看。高学教育。⑥这是郑板桥在潍县官署中写给儿子的家书。谕,告诉、使人知道,瞬儿,郑板桥之子。

      14.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苟.堪励志勤读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

      B.无裨.实益必能裨.补缺漏(《出师表》)

      C.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D.若.能分门别类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15.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阅书时见有切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

      (2)观之非徒无益,并有害处也。

      16.从选文中你学到了哪些读书的方法?请列举其中的三种。

      17.选文中郑板桥多次使用“宜”字,你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

      (2022·新疆)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选自《出师表》)18.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躬.耕于南阳躬:鞠躬

      B.当奖.率三军奖:鼓励

      C.至于斟酌损益.益:增加

      D.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慢:缓慢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20.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寓情于事,追述三段回忆:先帝当初三顾茅庐,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自己临危受命,与先帝患难与共;先帝临终托孤,寄以兴复汉室的大业。

      B.诸葛亮上表的用语极为得体,语言率真质朴,情感恳切忠贞,令人感动,时时不忘先帝,处处为后主着想,既不失臣子的身份,也符合长辈的口吻。

      C.“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本文是诸葛亮呈给后主刘禅的表,抒发对先帝的感激,对刘备父子的忠心,以及收复汉室的决心。

      D.这篇表文被视为表的代表作,受到高度赞扬。其高明之处在于用先帝的权威形象支持自己的观点,在轻描淡写的文字中流露出自矜自持、自我否定。

      【乙】

      先主病笃,召亮,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选自《三国志·蜀志》)21.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B.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C.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D.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22.结合两篇选文,说说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2022·陕西)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

      亭以雨名,志喜也。……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①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②。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③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注释】①雨麦:下麦雨。②有年:丰年。③忭(biàn):喜乐,欢欣。

      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是.进亦忧,退亦忧( )

      (2)先.天下之忧而忧( )

      (3)始治.官舍( )

      (4)引流.种树( )

      2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或异二者之.为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予至扶风之.明年D.以为休息之.所

      25.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斯人,吾谁与归?(2)亭以雨名,志喜也。

      26.两位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忧乐观”,有何不同?

      (2022·安徽)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乙】陕西因洪水下大石塞.山涧中,水遂横流为害。石之大有如屋者,人力不能去.,州县患之。雷简夫为县令,乃使人各于石下穿一穴,度如石大,挽石入穴窖之,水患遂息也。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27.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转转不已.已_____(2)求之下流,固.颠固_____

      (3)陕西因洪水下大石塞.山涧中塞_____(4)人力不能去.去_____

      28.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水遂横流为害。

      29.【甲】【乙】两个语段都体现了古人的智慧,请结合语段相关内容分析其具体表现。

      2022年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专题7:文言文阅读(2022·山西)王某曰:古之学者,虽问以口而其传以心虽听以耳而其受以意。故为师者不烦,而学者有得也。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①不发,举一隅②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夫孔子岂敢爱其道,骜③天下之学者,而不使其蚤④有知乎!以谓其问之不切,则其听之不专;其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固。不专不固,而可以入者,口耳而已矣。吾所以教者,非将善其口耳也。

      [注释]①悱:想说而说不出来。②隅:角落。③骜:通“傲”,傲慢。④蚤:通“早”。

      1.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停顿处。(标3处)

      2.学习的时候专注,获取的知识牢固,是学习的理想状态。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学习上的“专”与“固”呢?请阅读选文,作出回答。

      【答案】1.虽问以口/而其传以心/虽听以耳/而其受以意2.只有问得恳切,思考得深入,才能做到学习上的“专”与“固”。

      【解析】

      1.

      考查断句。句意为:学生们虽然用嘴来提问,但他的传授却是通过心进行的;学生们虽然用耳朵来聆听,但他要让学生能够接受,一定要通过意会的办法。“虽问以口而其传以心”与“虽听以耳而其受以意”在语义上构成了并列关系,中间应断开。“而”是表转折的连词,字前应断开。故断句为:虽问以口/而其传以心/虽听以耳/而其受以意。

      2.

      考查筛选信息。“以谓其问之不切,则其听之不专;其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固”意为:我认为,孔子的意思是说,因为他们问得不恳切,听得就不专注,他们思考得不深入,得到的知识也就不牢固。由此可知,只有问得恳切,思考的深入,才能到学习上的“专”与“固”。

      【点睛】

      参考译文:

      王某人说:古代的学者,学生们虽然用嘴来提问,但他的传授却是通过心进行的;学生们虽然用耳朵来聆听,但他要让学生能够接受,一定要通过意会的办法。所以说,作为老师要不厌烦,学生们才能有所收获。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要说出来却不知怎么说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的知识,却不知道通过这一点来推想其他的方面,这样的学生也就可以不必再教他了。”孔子难道敢于专爱他的道理,就在天下的学生面前摆架子,不愿他们早一点儿觉悟吗?我认为,孔子的意思是说,因为他们问得不恳切,听得就不专注,他们思考得不深入,得到的知识也就不牢固,不专注又不牢固,那么知识只是进入了他们的口、耳而已。而我所要教的并不只是要求他们会说、会听啊。

      (2022·江西)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胡澹庵①见杨龟山,龟山举两肘示之曰:“吾此肘不离案三十年,然而于道有进。”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②,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泊③北归,窗下石上,双趺④之述隐然,至今犹存。前辈为学,勤苦如此。然龟山盖少年事,无垢乃晚年,尤难也。

      高适五十始为诗,为少陵⑤所推。老苏⑥三十始读书,为欧公⑦所许。功深力到,无早晚也。圣贤之学亦然,东坡诗云:“贫家净扫地,贫女巧梳头。下士晚闻道,聊以拙自修。”朱文公⑧每借此句作话头,接引穷乡晚学之.士。

      (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注]①胡澹庵:人名。后文杨龟山、张无垢均为人名。②昧爽:天将亮未亮时。③泊(jì):及。④趺(fū):同“附”,足背。这里指脚。⑤少陵:即杜甫。⑥老苏:指苏洵。⑦欧公:指欧阳修。⑧朱文公:即朱熹。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执( )

      (2)是( )

      (3)之( )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

      (2)老苏三十始读书,为欧公所许。5.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悟出的道理。

      【答案】3.拿这样的

      4.(1)张无垢被贬谪到横浦,寄宿在城西的宝界寺。

      (2)苏洵三十岁才开始读书,被欧阳修赞许。

      5.(1)学习贵在坚持,(2)学习没有开始(起步)早晚。

      【解析】

      3.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句意为:他就拿着书站在窗下,就着亮光学习。执:拿;

      (2)“如是者十四年”句意为:像这样做坚持了十四年。是:这样;

      (3)“接引穷乡晚学之士”句意为:鼓励贫穷的学习起步晚的读书人。之:的。

      4.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谪:被贬谪。横浦:地名,寓:寄宿。

      (2)重点词语:始:才。为……所:被。许:赞许。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杨龟山“吾此肘不离案三十年,然而于道有进”和张无垢“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和“前

      辈为学,勤苦如此。然龟山盖少年事,无垢乃晚年,尤难也”,可知学习应勤奋并且坚持(或学习贵在坚持);根据“功深力到,无早晚也”和“朱文公每借此句作话头,接引穷乡晚学之士”,可知,学习起步没有早晚之别。【点睛】

      参考译文

      胡澹庵拜见杨龟山,龟山举起两肘给胡澹庵看,说道:“我的两肘三十年不离桌案,然后才在学业上有所精进。”张无垢被贬谪到横浦,寄宿在城西的宝界寺。在他的寝室里有一扇小窗,每天天刚亮,他就拿着书站在窗下,就着亮光学习,像这样做坚持了十四年。等到他回京城就职后,窗下的石板上,双脚鞋印的痕迹隐约可见,到现在还留存着。前辈们做学问,就勤恳刻苦到这样的程度。然而,龟山勤学是年少时的事,而无垢是年长之后,更加艰难罢了。

      高适五十岁时才开始作诗,被杜甫推崇。苏洵三十岁才开始读书,被欧阳修赞许。功夫到了就会有提高,至于力到,则因人而异了,没有学习早晚的区别。有才学的人也是这样,苏东坡说:“贫家净扫地,贫女巧梳头。下士晚闻道,聊以拙自修。”朱熹常常借用这句话作为谈论的话题,鼓励贫穷的学习起步晚的读书人。

      (2022·河南)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算竹,闻水声,如鸣现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抵,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级,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

      ..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乙】

      翊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央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幕,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节选自柳开《游天平山记》)【注释】林虑:今河南省林州市。晡(bū):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

      6.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尤清冽”中的“清冽”是清凉的意思,写出了小石潭水的清澈寒凉。

      B.“斗折蛇行”中的“斗”“蛇”指像北斗星、像蛇一样,表现溪流的曲折蜿蜒。

      C.“明灭可见”中的“明灭”指忽明忽暗,写出岸边树影斑驳、明暗交错的景象。

      D.“坐石弄泉”中的“弄”在这里有玩赏的意思,表现了作者的闲适愉悦之情。

      7.把甲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8.甲文段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由“乐”到“忧”的变化,“乐”和“忧”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9.游记一般采用“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的写法。请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甲文段以“定点观察”为主,作者立足小石潭,对潭中景物和_________进行了描绘。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早上从林虑出发,_______,后来途径槐林,_________,_________夜宿于连云阁。【答案】6.C

      7.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8.“乐”的原因是:小石潭的美景;

      “忧”的原因是:环境凄清,不能久留。

      9.潭周围环境到桃林村环翠亭明教院

      【解析】

      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C.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根据“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可知,“明灭可见”的是流入小石潭的溪水的身影,而非表现“岸边树影斑驳、明暗交错的景象”。故选C。

      7.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下,向下照射。澈:透过。布:照映,分布。

      8.

      本题考查内容和理解。根据【甲】“隔算竹,闻水声,如鸣现环,心乐之”“青树翠蔓,蒙络摇级,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等景物描写可知,作者“乐”的原因是:小石潭的美景;

      根据【甲】“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等景物描写可知,作者“忧”的原因是:环境凄清,不能久留;结合作者经历可知,引发了作者的贬谪之忧。

      9.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

      (1)根据题干“甲文段以‘点观察’为主,作者立足小石潭,对潭中景物”,找到“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幽邃”可知,此处应填:潭周围环境;

      (2)根据题干“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和“早上从林虑出发”,找到“亭午抵桃林村”,可提

      炼出游踪是:桃林村;

      (3)根据题干“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和“早上从林虑出发”,以及上一游踪是“桃林村”,找到“憩环翠亭”可提炼出游踪是:环翠亭

      (4)根据题干“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和“早上从林虑出发”,以及上一游踪是“环翠亭”,找到“薄幕,至明教院”可提炼出游踪是:明教院。

      【点睛】

      参考译文

      【甲】从小土丘往西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道路,下面显现出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像各种各样的石头和小岛。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似的。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坐在石潭旁边,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空无一人,(这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待下去,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乙】

      第二天,在林虑吃早饭,正午是抵达桃林村,原来这里才是山脚。山泉声在道路两旁叮咚作响,路边奇形怪状的石头和珍奇花草,数不胜数。山回路转,有一块几丈大的平地,叫槐林。我坐在石头上,摆弄着山泉,不知不觉到了下午申时,在环翠亭上休息,环顾四周,景色清新脱俗,忽然怀疑自己在人世之外,我留连美景,慢慢前行。傍晚时,到了明教院,当晚住宿在连云阁。

      (2022·山西)在班级举办的“善学精思”交流会上,启慧小组以下面的阅读材料为例,带领大家学习古诗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选自《论语》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学记》10.辨其音·走进文本: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中“好”的读音和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好.语似珠B.好.学不倦

      11.明其义·理解内容:请完成下面语句的翻译。(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翻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悟其理·丰富思想:《礼记》中说:“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请摘抄下面诗中告诉了我们“至道”的诗句,并将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批注在相应位置。

      13.取其精·学以致用:《论语》中有不少格言警句,如果要选择其中一句作座右铭,你会选择哪句?为什么?温馨提示:①座右铭泛指激励、警醒自己的格言;②可以选自以上材料,也可以是《论语》中的其他语句。【答案】10.B

      11.不也很快乐吗?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12.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批注: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要用乐观的精神看待社会人生。

      13.示例一:座右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理由:我以此句为座右铭是为了警醒自己学习时要边读书边思考。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只有将“学”和“思”结合起来,才能学得扎实深刻。

      示例二:座右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理由: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我以此句为座右铭是为了激励自己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考验,都要坚守气节,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

      【解析】

      10.

      考查字音字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意为:知道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好”读作hào,意为:爱好。A.意为:指诗文中警句妙语很多。“好”读作hǎo,意为:美好;

      B.意为:爱好学习,不知疲倦。“好”读作hào,意为:爱好;

      故选B。

      11.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

      注意:(1)亦,也;乐,快乐;乎,吗;(2)是故,因此;困,困惑。

      12.

      考查诗句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了哲理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天地之间万物新陈代谢乃是常理,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13.

      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如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为座右铭。这句话的意思是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这句话体现出一种谦虚的学习态度。它会激励着我随时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向身边的人学习,取长补短,得到进步与提升。

      【点睛】

      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022·河北)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苟堪励志勤读、自能循序渐进,惟单读时文①,无裨实益,宜加以看书功夫,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

      但须看全一种,再易他种,切不可东抓西拉,任意翻阅,徒耗光阴,毫无一得。阅书时见有切②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若能分门别类,集成巨册,则作文时可作材料,利益无穷也。

      [乙]读书宜勤恳勿懈,看书宜细心有恒。现看《史记》,颇切实用,每日规定看十页,必须自首之尾,逐句看下,有紧要处,摘录读书日记簿。有费解③处,另纸摘出,求解于先生。今年若能看完《史记》,明年更换他书。惟无益之小说与弹词④,不宜寓目⑤。观之非徒无益,并有害处也。

      (均节选自《郑板桥家书·潍县署中谕麟儿⑥》①时文:时下流行的文体。多指科举应试之文。②切:切合。③费解:不好理解。①弹词:一种把故事编成韵语,有白有曲,以弦索乐器伴唱的说唱文学。⑤寓目:过目,观看。高学教育。⑥这是郑板桥在潍县官署中写给儿子的家书。谕,告诉、使人知道,瞬儿,郑板桥之子。

      14.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苟.堪励志勤读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

      B.无裨.实益必能裨.补缺漏(《出师表》)

      C.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

      ..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D.若.能分门别类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15.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阅书时见有切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

      (2)观之非徒无益,并有害处也。

      16.从选文中你学到了哪些读书的方法?请列举其中的三种。

      17.选文中郑板桥多次使用“宜”字,你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14.D

      15.(1)读书的时候看到有切合实用的句子,应当随手摘录下来。

      (2)看这些东西,非但徒劳没有什么益处,而且还有害处啊。

      16.各种书籍都应当阅读;一种书籍读透彻,再更换其他种类;读书的时候看到有切合实用的句子,应当随手摘录下来;

      看书要从头至尾逐句去看,看到特别关键的地方,摘录到读书笔记本上;有不好理解的地方,另外拿纸摘录出来,及时求教。(任举三点即可)17.我从中感受到了郑板桥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中,语气恳切,饱含期望。

      【解析】

      14.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相同,都是如果,假如的意思;

      B.相同,都是增添的意思;

      C.相同,都是粗略地阅读的意思;

      D.不同,如果/好像;

      故选D。

      15.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见,看见、看到;之,的;宜,应该、应当。

      (2)徒,徒劳;益,好处。

      16.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由甲文“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可知,凡是经史子集都应当有所粗略地阅读、浏览,即各种书籍都应当阅读;由甲文“但须看全一种,再易他种”可知,一种书籍读透彻,再更换其他种类;

      由甲文“阅书时见有切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可知,读书的时候看到有切合句子,应当随手摘录下来;由乙文“必须自首至尾,逐句看下。有紧要处,摘录读书日记簿”可知,看书要从头至尾逐句去看,看到特别关键的地方,摘录到读书笔记本上;

      由乙文“有费解处,另纸摘出,求解于先生”可知,有不好理解的地方,分拿纸摘录出来,及时求教。17.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宜”为应当的意思,由甲文“宜加以看书功夫”“皆宜涉猎”“宜随手摘录”,乙文“读书宜勤恳勿懈,看书宜细心有恒”可知,多处使用表达了郑板桥对于孩子的要求严格、真挚的教导以及对于儿子的关爱,希望他可以严于律己,认真学习,同时也表达了对儿子的期冀。

      【点睛】

      参考译文:

      (甲)如果确实立志勤读,自然能够循序渐进,只是如果仅仅读时下流行的文体,不能增添什么益处,应当提升自己看书的功夫,凡是经史子集都应当有所粗略地阅读、浏览。只是需要看全其中的一种,再更换其他的种类,切不可东抓西拉,随意翻看白白浪费时光,没有任何收获,读书的时候看到有切合实用的句子,应当随手摘录下来,如果能够分门别类积累成厚重的册子,那么写文章的时候可以作为材料,收获无穷啊!

      (乙)读书应当勤恳,不要懈怠,看书应当仔细,有恒心,现在看《史记》特别契合实际,每天规定自己看十页,必须从头至尾逐句去看,看到特别关键的地方,摘录到读书笔记本上,有不好理解的地方,另外拿纸摘录出来,向先生求解,今年如果能看完史记,明年再换别的书。只是没有什么益处的小说和弹词,不应当过目,看这些东西,非但徒劳没有什么益处,而且还有害处啊。

      (2022·新疆)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选自《出师表》)18.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躬.耕于南阳躬:鞠躬

      B.当奖.率三军奖:鼓励

      C.至于斟酌损益.益:增加

      D.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慢:缓慢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20.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寓情于事,追述三段回忆:先帝当初三顾茅庐,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自己临危受命,与先帝患难与共;先帝临终托孤,寄以兴复汉室的大业。

      B.诸葛亮上表的用语极为得体,语言率真质朴,情感恳切忠贞,令人感动,时时不忘先帝,处处为后主着想,既不失臣子的身份,也符合长辈的口吻。

      C.“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本文是诸葛亮呈给后主刘禅的表,抒发对先帝的感激,对刘备父子的忠心,以及收复汉室的决心。

      D.这篇表文被视为表的代表作,受到高度赞扬。其高明之处在于用先帝的权威形象支持自己的观点,在轻描淡写的文字中流露出自矜自持、自我否定。

      【乙】

      先主病笃,召亮,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选自《三国志·蜀志》)

      21.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B.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C.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D.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22.结合两篇选文,说说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18.B

      19.(1)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那以来二十一年了。

      (2)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20.D

      21.C

      22.①知恩图报:为报答先帝之恩,贡献了自己的一生;②尽职尽责:接受遗命后,夙夜忧叹,鞠躬尽瘁;

      ③深谋远虑:出师北伐前把朝廷内外大事交代的非常清楚。

      【解析】

      18.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辨析。

      A.句意:在南阳务农亲耕。躬:亲自;

      C.句意: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益:好处;

      D.句意: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慢:怠慢;

      故选B。

      19.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受任,接受任命;于,在;际,时;奉命,奉行使命;尔来,从那时以来;有,又。

      (2)临,面对;涕零,流泪;言,说。

      20.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由文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等句子可知,诸葛亮是在轻描淡写的文字中流露出自我肯定,并非选项所说“自我否定”。

      故选D。

      21.

      本题考查停顿划分辨析。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本句句意为:我当用尽自己辅助的能力,献出忠君不二的气节,一直到死。“臣”作“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的主语,“继之以死”是一直到死的意思,应独立断开。故

      断句为: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故选C。

      22.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评价。

      评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由甲文“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可知,他对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心存感激,可见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由甲文“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和乙文“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可知,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尽智,仍一如既往,可见其忠心耿耿;从平定南方后,意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中,看到他既有一个政治家的眼光,又有军事家的头脑,可见其雄才大略,深谋远虑;向后主请求“讨贼兴复之效”时,可见其忠贞死节之心;向后主“进尽忠言”时,作为人臣下属的殷殷之心。

      【点睛】

      参考译文:

      【甲】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乙】先主刘备病重,传命召见诸葛亮,将后事嘱托给他,对诸葛亮说:“您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一定能使国家安定,最后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事。如果我的继承人刘禅能够辅助的话,就辅助他;如果他不具备君主的才干,你可以自己取代他的帝位。”诸葛亮哭泣着说:“我当用尽自己辅助的能力,献出忠君不二的气节,一直到死!”刘备又下诏书命令刘禅:“你和丞相一起处理事务,要像对待父亲—样侍奉他。”

      (2022·陕西)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

      亭以雨名,志喜也。……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①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②。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③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注释】①雨麦:下麦雨。②有年:丰年。③忭(biàn):喜乐,欢欣。

      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是.进亦忧,退亦忧( )

      (2)先.天下之忧而忧( )

      (3)始治.官舍( )

      (4)引流.种树( )

      2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或异二者之.为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予至扶风之.明年D.以为休息之.所

      25.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斯人,吾谁与归?(2)亭以雨名,志喜也。

      26.两位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忧乐观”,有何不同?

      【答案】

      23.这在……之前修建水,水流

      24.B

      25.(1)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2)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记载这件喜事。

      26.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苏轼:“与民同乐”。

      【解析】

      23.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理解。(1)句意为:这(他)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是,这。

      (2)句意为: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先,在……之前。

      (3)句意为:开始修建官邸。治,修建。

      (4)句意为: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流,水,水流。

      24.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理解。

      例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为:助词,的。

      A.助词,的。

      B.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C.助词,的。D.助词,的。

      故选B。

      25.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重点词语为:

      (1)微,如果没有;谁与归,就是“与谁归”。

      (2)以,用;名,命名;喜,喜庆,值得欢喜。

      26.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甲】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知,范仲淹想表现的是做官之人应该尽到的责任与使命;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知,范仲淹的认为应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的乐之后去乐,所以他的忧乐观是先忧后乐根据【乙】文“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林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可知,百姓因整整一个月不下雨而忧愁,后来终于天降大雨,百姓和乐,苏轼在修建亭子时也不忘百姓,可见苏轼是关心百姓疾苦,处处思虑百姓的,表现苏轼的“与民同乐”的忧乐观。

      【点睛】

      参考译文:

      【甲】

      哎呀!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他进也忧虑,退也忧愁。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古仁人必定说:“先于天下人的忧去忧,晚于天下人的乐去乐。”呀。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写于为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

      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下此事,认为今年会是丰年。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2022·安徽)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乙】陕西因洪水下大石塞.山涧中,水遂横流为害。石之大有如屋者,人力不能去.,州县患之。雷简夫为县令,乃使人各于石下穿一穴,度如石大,挽石入穴窖之,水患遂息也。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27.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转转不已.已_____(2)求之下流,固.颠固_____

      (3)陕西因洪水下大石塞.山涧中塞_____(4)人力不能去.去_____

      28.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水遂横流为害。

      29.【甲】【乙】两个语段都体现了古人的智慧,请结合语段相关内容分析其具体表现。

      【答案】27.停止固然阻塞移开、搬开、搬离

      28.(1)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那石兽。

      (2)涧水于是四处流溢造成祸患。

      29.【甲】文老河兵的智慧表现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多角度思考问题,从“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等文字中看出老河兵了解到石性的坚重,沙性的松浮和水的反冲击力,精准地掌握了三者的相互关系。

      【乙】文雷简夫的智慧表现在善于动脑筋,懂得迂回行事,从“乃使人各于石下穿一穴,度如石大,挽石入穴窖之”中看出雷简夫没有直接与巨石硬碰硬,而是另辟蹊径解决了问题。

      【解析】

      27.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不停地转动。已:停止;

      (2)句意: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颠倒了(寻找石兽的位置)。固:固然;

      (3)句意:陕西因洪水冲下巨石,堵塞到山涧中。塞:阻塞;

      (4)句意:靠人力不能移开。去:移开、搬开、搬离。

      28.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如:按照;果:果然;数:几;(2)遂:于是、就;横流:指四处流溢;为:造成;害:祸患。

      29.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可知,老河兵依据实际经验得出河中石兽的位置,老河兵综合考虑,准确分析了石、沙、水三者间的关系(了解到石性的坚重,沙性的松浮和水的反冲击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符合实际的推论,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根据【乙】文“陕西因洪水下大石塞山涧中,水遂横流为害。石之大有如屋者,人力不能去”“乃使人各于石下穿一穴,度如石大,挽石入穴窖之,水患遂息也”可知,巨石像房子一样大,堵塞到山涧中,导致水到处流溢而成为祸患,但是仅凭人力难以将巨石移开,雷简夫没有直接与巨石硬碰硬,而是转换思路(另辟蹊径),在巨石下挖巨石大小的坑穴,将巨石拉入坑穴,平息水患;雷简夫善于动脑,懂得迂回行事,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甲】参考译文: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了(寻找石兽的位置);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颠倒了吗?”。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那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参考译文:

      陕西因洪水冲下巨石,堵塞到山涧中,涧水于是四处流溢造成祸患。巨石有像房子那么大的,靠人力不能

      移开,州县都为此忧虑。雷简夫为县令,于是让人各在巨石下挖一坑穴,估计坑穴已像巨石那样大,就拉动巨石填入坑穴而窖起来,水患遂平息。

【2023年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专题7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 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相关文章:

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09-15

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表现形式09-15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意见及建议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09-15

高考字音复习之多音字专题练习附详细答案 高中多音字大全600009-15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 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及套路09-15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2《礼记二则》课时练习试题 初二语文礼记二则09-15

2023年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专题7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 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09-15

教字的读音 教字的读音和组词09-15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 《礼记》二则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目录09-15

2023山西语文中考试卷 2023山西语文中考试卷电子版09-15

1978—1999年间的中国宗教研究09-15

宗 教 学 研 究 理 论 与 方 法09-15

宗教学考研真题汇总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