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优秀教学设计

时间:2023-09-15 04:47:31 文档下载 投诉 投稿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苹果落到了地上,引起牛顿的注意,经过深入研究和大量的实验,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溅上盐酸的花瓣奇迹般地变红了,英国化学家波义耳经过反复实验,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海带黄瓜汤的味道无比鲜美,日本化学教授池田菊苗经过半年的研究实验,发明了风靡全球的味精……这些伟大成就都离不开实验的身影。

      实验如此重要,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寻找答案。

【学习目标】

      1、浏览课文,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几种常见的论证方法。

      3、掌握议论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4、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的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作者简介】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1936年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69年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粒子),使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

      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背景链接】

      1990年5月,《瞭望》周刊等单位组织“情系中华”征文活动,历时一年四个月,收到来稿近千篇。《瞭望》周刊海外版对部分来稿进行了刊登,在海内外产生热烈的反响。征文评委会评出两篇特别荣誉奖,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的《怀念》是其中一篇。1991年10月18日,征文活动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丁肇中在会上发表了这篇演讲。

      【文体知识】

      议论文知识

      ①议论文的主要表达方式:议论。②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③论据的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④常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⑤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⑥论证的方式:立论、驳论。

      论证方法作用:

      (1)举例论证:使论证具体,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使论证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3)比喻论证:使说理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的……观点。议论文的语言:准确、严密。

      【字词积累】

      1、字音字形

      缅.怀(miǎn)埋没.(mò)彷徨

      ..(páng hung)

      瞭.望(liào)测量.(liáng)不知所措.(cuò)

      2、词语释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获得知识。

      诚意:使自己的心意、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使自己的心不妄动,不生邪念。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帮助别人。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整体把握】

      1、浏览课文,说说本文主要探讨了什么问题。

      明确: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2、作者在文中指出中国学生应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明确: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3、是什么让作者认为有必要强调“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用原文回答。

      明确:(1)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

      (3)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4)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4、作者在结尾表达了什么希望?

      明确: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5、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明确:一(1-2)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论点)二(3-12)分析问题:

      ①(3-5)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证明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己,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②(6-10)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③(11-12)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

      三(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合作探究】

      1、“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格物致知”出自《四书·大学》,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2、《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不是一样的?为什么?

      明确:《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不一样。丁先生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4、第4自然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举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语言幽默,通俗易懂。

      5、传统儒家“格物”“致知”的途径或态度是什么?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传统儒家“格物”以“致知”的途径是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 这样做的依据是:真理是由圣人领悟并传给一般人,研究圣人之经书即可得到真理。

      6、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明确: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7、科学的格物致知应该是怎样做的?明确:实验过程和要求:①积极的而非消极的;②有计划有目标。

      通过这种科学的格物方式才能得到竹子的有关知识,从而强调了格物致知(实验)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8、“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明确:原因是大多数人缺少完成一个成功的实验所需要的眼光、勇气和毅力。

      9、“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中“眼光”“勇气”“毅力”这三个词语的位置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因为一个成功的实验首先要有眼光,选择正确的目标,当选好目

      标后,要想使实验取得成功,勇气和毅力是必不可少的。这三个词语之间存着逻辑上的先后关系,因此它们的位置不能互换。

      10、作者认为:“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其具体表现是什么?

      明确: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11、第12自然段作者以自己起初在美国的求学经验为例,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举个人的求学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从反面论证了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

      属于举例论证。使论证具体有说服力。

      12、第12自然段中的“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这样”指什么内容?

      明确:“这样”指“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

      13、从第13自然段来看,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有什么重要性?

      明确: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个人行动,不可缺少;应付世界环境也不可缺少。

      14、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15、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1)引证法: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第3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条目。

      引证法使论证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2)例证法:从反面举了古代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现代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很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作者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事例。从正面举了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阐述了试验的过程不是消极地观察,而是积极地、有计划地探测。

      例证法使论证具体、有说服力。

      (3)对比法: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与科学发展的历史说明新知识只能通过试验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

      对比论证,使自己的观点更突出。

      作者运用这些论证方法,使说理透彻,道理充分,更令人信服。

      16、简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明确:本文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从传统教育里引出“格物致知”,阐述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作者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三个方面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发出号召。逐层深入说理,思路十分清晰。

      17、归纳主旨明确:本文由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为依据,论证了格物致知的意义,号召中国学生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才能对世界有所贡献。

      18、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举自己的亲身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

      明确:我们一般写议论文时,不太可能举自己的经验为证,但这里的情况不太一样。一来这并不是一篇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而是一篇演讲,演讲注重沟通、交流,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真实而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演讲效果。二来演讲者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学子来说,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示范和参考意义。

      【语言品析】

      1、“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中“真正的”能否删掉?为什么?明确:不能。传统的中国教育不是不重视格物和致知,而是埋没了格物和致知的真正意义,如果去掉“真正的”,表达就不准确,就没有说服力。“真正的”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2、“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中“可能”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去。“可能”表示推测,并不十分肯定,去掉后就变得十分绝对了,与事实不符。“可能”一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3、“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往往”“常常”“近”这三个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掉。“往往”“常常”表示一般规律,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近”是接近,但不到一百分,去掉后就成了一百分。这三个词语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

      【课堂小结】

      实验在科学,特别是在自然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毋庸置疑。可以说,没有实验,就不会有现代科学技术,在某种意义上也就不可能有现代社会。哥白尼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创立了“日心说”,改变了人类的宇宙观;弗莱明观察培养葡萄球细菌的玻璃罐,发现里面的绿色的霉,经过试验发现了青霉素,挽救了无数的生命。希望同学们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积极培养实验的精神,不断探索,为人类造福。

      【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提出问题)

      具体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分析问题)

      提出希望,发出号召(解决问题)

      论证方法:引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

      【拓展延伸】

      1、课文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讨论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

      明确:符合实际。有些同学之所以高分低能,是由于在传统教育的背景下,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因此考试得高分,要搞研究或者需要动手时,就不知所措了。

      我们要转变观念,对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实验精神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关于实验的名言警句。

      明确:(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2)任何人都承认实验是科学之母,这是确定不移的真理,谁也不会否认。—

      —米丘林

      (3)除了实验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识别错误。——狄德罗

      (4)物体的属性只能由实验而知晓,所以在实验上普遍一致的必被看作是普遍的属性,而决不能背弃实验而从事于空想。——牛顿

      【课堂检测】

      1、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A.“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B.《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C.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D.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答案:D

      2、下列各句中,没有蕴含“实践出真知”这一哲理的一项是()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D.山居者知山,林居者知林,耕者知原,渔者知泽。

      答案:B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优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_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后记09-15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一等奖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实录09-15

关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导入语09-15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两课时09-15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一等奖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两课时09-15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1课时 一等奖创新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教学实录09-15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优秀教学设计09-15

八年级语文上册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鲁教版五四制 八下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09-15

2023年《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名师教案09-15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学设计09-15

初三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课件09-15

《台阶》教案 体育跳台阶教案09-15

《台阶》教学设计 《台阶》教案两课时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