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七年级(人教版)下册
【教材分析】
这是个名人单元。《邓稼先》是这个单元的第一篇文章。从体裁看是传记,但由于作者的眼界和大手笔,又使它区别于一般的传记。
《邓稼先》这篇课文以平实的语言、连缀结构的小标题、变化的句式,表现了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名利、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和激励。因此,本着陶冶学生的情操,引导他们探寻邓稼先的足迹,学习他的精神成为本课的教学要点。
《邓稼先》这篇课文比较长,以小标题为标志,分
为六个部分,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密。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第二、三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在对比中突出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侧面表现邓稼先的杰出贡献,是对前两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重点写出了邓稼先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第二部分内容的具体化;第六部分,总结全文。文章自始至终以对邓稼先的高度赞扬为主旋律,将其事迹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在历史与民族的大背景上展示其形象,使其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在记叙邓稼先身负重任领导其他科学家努力工作时,作者将邓稼先忠厚朴实、坚忍不拔、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与悠久的中国文化和民族传统联系起来,尤其是将其性格与“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性格进行对比描写,这就将人物置于更广阔的时空中,使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内涵更丰富,更有高度。正因为如此,我认为从对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对比入手来分析人物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这样能更好地突出邓稼先深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民族品格的影响所形成的优秀品质,有利于学生对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的体悟,这就形成了又一个教学要点。整个教学设计突出了这两个教学要点。由于第二个要点牵涉的内容较为复杂,又是重点突破口,教学方法的应用要反复斟酌。
【学情分析】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初一的学生年龄比较小,对“两弹一星”的历史也知之甚少,加上本文的语言富有张力,所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感受邓稼先的爱国热情显得尤为重要。本人认为课堂教学应尽量轻松,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从而更好地走进课本,受到多元的教育和熏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难点】
1、杨振宁对邓稼先的高度评价语言。
2 、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6分钟)
(一)边放映:“甲午海战”、“被带上枷锁的中国人”、“八国联军攻陷背景”的图片;边叙述:一百多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那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吧最悲惨的时代,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但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人物创造出来的胜利。(放映原子弹和氢弹爆炸的图片)对这一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一位科学家就是——邓稼先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这位名人的足迹,去深入他的灵魂,去感悟他的精神;同时,让我们认识一下写了这篇传记的作者——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林教授。
放映关于邓稼先的PPT.学生朗读文字介绍: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放映关于杨振宁的PPT.学生朗读文字介绍:杨振林,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二)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确朗读下列词语。(2分钟)
热泪盈眶kuàng 可歌可泣qì 鞠jū躬尽瘁cuì 选聘pìn
无垠yíng 殷红yān
二:整体感知
(一)整体了解课文的内容:(14分钟)
1、速读课文,然后同桌交流。
师问:作者和邓稼先是什么样的关系?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最敬爱的挚友,对邓稼先的由衷地赞叹、钦佩和深深地怀念之情)
2、师问:写邓稼先,却为何要从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写起?
(明确:先概述我国近100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师问:你从文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邓稼先?请用课文中的语句或词语归纳(让学生到黑板写下自己的收获)最后将以下词语留在黑板上。
明确: “巨大贡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两弹’元勋”
“最不引人瞩目” “最具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忠诚纯正”等
(二)阅读探究(15分钟)
1、在初读课文后,我们同学已经初步了解邓稼先的为人了。现在,让我们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走进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心灵。
师提示:同学们刚才已经对邓稼先的为人进行了初步归纳,现在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寻找根据吧!大家要紧紧抓住自己的理解,设法从文中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并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出来。(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明确:
第一点:“巨大贡献”
百年耻辱,得以洗雪,“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两弹元勋”,说服工宣队继续工作等
第二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两弹’元勋”
学成立即归国,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67年、85年、86年三次手术……
第三、四点:“最不引人瞩目” “最具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忠诚纯正”从不骄人,宽容谦虚,忠厚平实,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祖国至上,不为名利等(即第三部分)
2、指名朗读文章第三部分,思考:
文章为什么将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明确: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从地位、成就、个性、为人等方面进行对比,用以表现主人公的个性和品格。通过对比,作者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这就点明了主人公个性形成和取得成就的原因。
这部分文字集中表现了作者对邓稼先的敬佩之情,请举例说明。
明确:两个“最”、一个“绝对”、两个“竟”
有感情地品读这些句子。
3、自由朗读,寻找美点(如用小圆圈标示出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来,然后按照“我发现 词语用得好,它好在 ”的句式组织好语言,然后发言讨论,教师补充完善。;或用波浪线标示出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闪亮登场发言。)
(以下为补充材料,分析不必面面俱到,择其中一二来讲。)
如:――我发现“任人宰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压迫而不图反抗的现状,读来让人悲痛、伤心,更为当时中国的处境担忧。
――我发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作者用相当凝练的语言,对邓稼先兢兢业业、不辞辛劳,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让我们在敬佩中受到了教育。
――我发现“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句话在本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手法,逐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开启下文。
――我发现“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我发现“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段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两句话分两段陈述,起突出、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读完这两句,不由得使人在内心深处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我发现“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自己走过的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这一段写得特美妙。它的美妙在于作者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对邓稼先进行高度的评价。邓稼先把献身祖国的国防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来没有彷徨、没有矛盾过,至死不渝,无怨无悔,他执著追求、竭力奋斗的辉煌的一生将在历史长河中成为永恒,永不磨灭。这样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他是我们永恒的骄傲。
——角度新。一般的传记作品习惯上以时代为序,描写主人公一生经历或相关重要事件,表现人物个性和精神。但本文却把人物形象的刻画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之下,将人物命运和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强弱联系起来,不仅刻画人物性格、赞颂人物精神,而且还去探寻其缘由。这是本文一大特点。
——手法新。作者为了突出邓稼先个性特征除使用行为描写、语言描写之外,还使用了对比手法(如第三部分)和间接描写(如第五部分)。把邓稼先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中,抓住他忠厚平实,诚真坦白的性格特点,回忆了他为中国的“两弹”事业所做出的贡献。赞颂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并挖掘出这种性格和精神产生的根源: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
四、拓展延伸,表达感受(5分钟)
1、用一句话谈谈邓稼先带给你怎样的心灵的震撼,你打算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2、学习了本文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谈一下自己的感受,谈一下自己的理想。 提示:祖国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没有强大的国防实力作基础,没有国家的强盛作后盾,那有小家的和平与安宁,那有个人的幸福与温馨。让我们胸怀祖国与人民,时刻以祖国的强盛为念,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舍小家顾大家,树立崇高的理想,为祖国的繁荣与富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吧。
五、布置作业(1分钟)
阅读其他“两弹一星”科学家传记,感受他们炽热的爱国情怀。教学反思:
本文是邓稼先的一篇传记,由于作者的世界视角和深厚的爱国情愫,使文章又不同于一般的传记。故在教学中,本人就不再将传记的特点列为教学要点,而是着力呈现邓稼先高尚的爱国情怀和为祖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本文篇幅较长,要用一节课完成教学内容,难免挂一漏万,通过再三斟酌,决定以一个大问题贯穿始终,再层层挖掘,达到不断丰满人物形象的目的。事实上,这样的设计便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把握,也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本人认为,这种课堂虽然是有缺陷的,但却是以生为本的,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的,是容易让学生走近、走进这些伟大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本教案最为令人满意的是“你从文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邓稼先?”这个问题让学生较快地进入文本,较好地把握了邓稼先的优良品德,让课堂呈现出一种令人欣慰的爱国主义色彩。本教案在教学中发现的最大不足是对语言文字的品味,特别是对重点语句的品味稍显不足。
板书设计:
忠厚平实 真诚坦白
邓稼先 敬佩 怀念(杨振林)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一课《邓稼先》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邓稼先》笔记】相关文章:
2023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教学反思09-15
邓稼先优质教案 邓稼先优质课教案09-15
两弹元勋邓稼先优秀教案设计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学反思09-15
邓稼先教学反思 邓稼先教学反思成功之处09-15
邓稼先教学反思 邓稼先教学反思第一课时09-15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一课《邓稼先》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邓稼先》笔记09-15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与反思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堂教学反思09-15
初中语文_邓稼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邓稼先课文优秀教案09-15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09-15
五年级下册三首古诗教学反思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