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创新 教学创新点怎么写

时间:2023-09-11 21:46:49 文档下载 投诉 投稿

      教学创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实践,新的教育理念深深地扎根广大教育工作者心中.有全新的教学理念,就有全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如今学生成为新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如何组织全新的课堂,如何在单位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整合教材、教师自身、学生、环境四位一体的新课程资源,以全人教育的价值取向去着眼于学生——这个成长的个体呢?我认为有效率的课堂教学方式,势必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科学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

      “教学方式”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在新课

程改革的指导下,我们否定的都是教学研究中的“模式化”倾向,而不是反对方式结构本身,因为方式结构本身既打破了教学模式对师生活动的束傅,使师生间互动、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综合上述科学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感悟,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是当今课改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障基础。

      (一)在情景中体验,在体验中构建

      创设美丽活动的情境,可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体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也是改革后新型课堂教学的特点之一。无论是美丽优雅生态环境,还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表达的交际情境,引导学生瑕想飞飞的音乐情景,都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营造学生切身体验的氛围。如:教数学“圆的周长”一节可以先出示“自行车的车轮滚动一周有多长呢?”疑向,教师演示,引发学生自冥思若想。当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之后,教师再点明课题,这种情境的创设,诱发性不言而喻。

      (二)在体验中构建全新的知识结构

          在不断的研究中,我们强调小学语文和数学课堂教学要剔去繁锁教学程序,重视学生的感悟和训练学生的思维。学生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的感悟,与自身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体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开展“课堂结构与效率”研讨教学古诗《石灰吟》一文时,学生朗读了古诗,先让学生读读石灰的特点?学生概括为“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要留清白”。然而让学生讨论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石灰特点的人?学生分别举了变法英雄潭嗣同、抗日英雄扬靖宇、赵一曼、还有我们熟悉的英雄刘胡兰,江雪琴他们都是为祖国的解放和独立献身的英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感悟到象征英雄的物体:红梅、青松……等等,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不畏风雨,不怕牺牲,处逆境而不屈服。短短的四句诗,学生通过感悟心中构成了石灰特点→类比人物→类比物体→类比物体特点。互动的课堂,学生的体验,这样一个知识框架。对课堂动态生成的教育资源进行挖掘,在学生心灵中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知识结构。

          直观教学、通过演示。学生可以零距离地体验,如我教“圆的周长”一节,先让学生用一个圆在一定长度的物体上滚一圈,再量量圆的半径。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悟出求周长的公式。在教学中,教师提示性的点拨,用心良苦的演示,使学生的思维如水墨画般缓缓散开。

      (三)教学目标的明确呈现,让互动的课堂流放异彩

         叶圣陶 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教学生掌握这个工具,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著名教育家这一段精辟的论述,阐述了教者、学者、教材之间的辩论关系。既然教材只是受教育者的一个蓝本,那么教者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呈现明确的学习目标,这些学习目标的锁定,是教者根据教材,教学情境,教学对象等整合教学资源,去粗取精,从杂乱的知识点、能力点诸当中,提取的一节课或某一课的学习目标,它具有多元性,科学性。教师呈现出教学目标,能良好地让求知者凝聚思考的目光,嚼咀知识的蓝本,让“疑难问题”的飓风,卷过学生平静的心海,造成生生互动,合作探索的课堂局面。

      为深化课改,现在学校全体教师正探究践行小学课堂教学新的方式结构。即:创景导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目的,以结合授课内容为前提,采用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听音乐、看图画等多种形式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主动阅读(学生带着前面创设情景时留下的悬念饱含寻求答案的激情去主动阅读课文。)——呈现目标(教师让学生谈阅读后的收获和不懂的问题,然后教师有选择性的按顺序将学生提出的涉及本节课教学目标的问题进行板书。对学生提出的不涉及本课教学目标的问题教师用简短的话语给与答复,对学生不能提及到的本课教学目标,教师可用商讨的口吻以问题的形式提出。)——生生互动(围绕已呈现的目标教师组织学生互动探讨解答。)——师生互动(对学生互动探讨仍解答不出的学习目标教师可用商讨的口吻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小结(靠近学困生,让他们针对呈现的目标谈对本节课学习后的收获,然后指名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帮辅小结。)——品读欣赏(文科)——当堂训练(围绕目标,分层设题,拓展延伸。)这一宏观粗略的教学模式,崇尚“以人为本”,感悟创新的教育宗旨,提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原则,贯穿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转换角色的课改理念。这种教学模式,一堂课自始至终,非“师生、生生互动”才能完成教学目标不可。 

      过去的一堂课,要求的是“安静”,便于老师讲解,或便于老师逢场作秀,再加上偶尔几个学生的争论,全班学生的掌声的点缀,把课堂的表面敷衍得完完美美。如今的课改,是真改,是师生平等,相互探究,相互交流,从心灵的碰撞中达成共识,共同获取真知,如:一任语文教师教小学一年级,提出了“春天,冰雪融化了是什么?”标准答案是什么?小学生议论纷纷,可以是流水,也可以是花朵,也可是杨柳,小草,绿色……等等,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答案,它只有通过生生互动才能完成,而不是教师一手遮天。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时,小学生奇妙的想象,审美的情趣,不同的已有生活经验的结合,它们隐藏在答案背后,贯彻了多维目标的情景落实,这种互动的学习方式的构建,有力的促进了课堂的教学效率“质”的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并非旧课堂中的“热闹”罢了。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应注重正确的引导,让课堂教学得以升华 

      课改以后,人们特别关注一节课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也许有的人认为,只要把课桌椅排成一定的合作学习形式,如:丁字形、方形即可。再让学生去合作学习,教师可以高高地立在讲台上,一味把追求形式的变化,场面的热闹。可是教师要把握契机对正在学习的学生进行点拨。学生或概念模糊,或真知与谬误难分,或挖掘不出知识内涵,等等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感悟内容之前,教师可根据不同的知识点,采取不同组织形式,如网络法、集合法、表格法、列主题纲要、列符号纲要等等、想方设法使新知识纳入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中,使之网络化,结构的方式的明朗化,在师生互动中,学生的认识表达卡住了时,教师可以通过重读内容,评价点拨,语言鼓励,思维顺向或逆向牵引,对学生的思维来个推波助澜,让学生的认识,与表达再上一个新台阶。新的课堂解放了学生的空间。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时间更多了,留下的“疑点”也就更多了。如数学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应用题:某班共51人,男生人数的3/4等于女生人数的2/3,这个班男、女生名是多少人?这一题学生对题意一看便懂,就是列不出方程,教师可引导学生按比例分配的思路来解,也可利用倒数性质来解,转化条件,巧妙解题。“自主、合作、探究”的路学生走得辛苦,教师的引导下一阵“及时雨”,让孩子们洗去风尘,思路更开阔。使课堂教学得以升华。

      三、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应注重巧妙的课堂应变,抓住课堂教学关键 

      课堂应变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情景,迅速、灵活、准确地做出判断处理,保持课堂平衡的一种心理能力。巧妙的课堂应变是课堂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巧妙的课堂应变有这样几种表现形式。

      (一)因势利导、借题发挥

      我在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时,指名学生读第三节,由于读课文的同学胆小害羞声音特小,引发了同学们的一片笑声,以至使这名学生尴尬难堪。我马上制止了同学们的讥笑,发表自己的观点说:“我认为这名同学读得特好!”我的话引来了全班同学一片疑惑惊愕的眼神。我接着说:“这名同学对课文的理解很深,已将自己朗读的感情融入到了课文之中,我为什么这样说呢?请同学们拿出笔,划出这一段中的窃窃私语这一个词,然后结合课文说说它的意思。”接下来的效果可想而知,既缓解了这名同学的尴尬难堪树立了他的自信心,又让全班同学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媚眼暗示、抚摸质疑

      在教《荔枝》一文时,老师质疑,荔枝生长在什么地方?你品赏过吗?这时学生能够很容易回答,但是有的学生开始说说笑笑,议论自己吃龙眼的体会,与主题无关。这时教师以眼神暗示学生,并走到跟前摸摸学生的头,点他发言,回答正确,巧妙地纠正了学生思考中的偏差。

      (三)借机发挥、化解尴尬

      教师常常会交家庭作业,一次大多数同学不能完成,要是批评打击了一大片,势必激发师生之间的矛盾,这时,教师心生一计,要没完成作业的同学,写一篇题为《我尝到了贪玩的苦头》的作文,老师声明并非惩罚,交者评奖,结果佳作不少。

      (四)巧妙纠错、缓解窘态再优秀的教师也有失误的时候,如:板书失误,语言失误等等,这时老师很尴尬,处理不好,会给学生留下谈论的话柄。有一次,我在黑板上板书:“罗嗦”一词,结果写成了“哆嗦”,有学生指出。老师又心生一计,让一名学生改这个错别字,老师质疑,这是一个形声字叫Х形Х声,巧妙纠错,既显老师虚心,又加深了学生印象。

      巧妙的课堂应变一般在突发,始料未及之中,教师的应变能力就在于把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因素转化于有利于,服务于课堂教学的契机,继而转入正常,它既是教师的高明之处,也是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要发挥师生的情感作用,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是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心和热情,对教育对象一视同仁,在给优生“锦上添花”时,一定要注意为中间生和暂时差生“雪中送炭”,使其向优生转化。教师在关注知识复习的同时,往往会忽略学生学习的欲望。在复习时,更应关注课的内容和学生学的效果,要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快感,才会有信心和动力再次出击。在复习时,课堂上,根据问题的难易让不同的学生来回答。让学习能力最弱的学生来背诵,还对他们提出表扬和肯定,激起他们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兴趣。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求比一比、赛一赛,谁全部口诀正确就可以得到一颗星并贴上墙。如发现胆小的学生也举手发言时,及时鼓励他:“你今天的表现真棒!明天能更大胆吗?”等。我们知道教师的期望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这些方式都让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快乐,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就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主动去发现探索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要恰当的使用多媒体,运用好微课教学

      多媒体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和欢迎,它带来了教学式、教学过程的变革。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上,是极为有效的手段。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开发微课教学,实现翻转课堂,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第一手感性材料,使学生储备丰富的表象信息,为他们实现信息重组、进行“再发现、再创造”打下基础,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分层教学也极为有利。但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一定要有“度”,否则将达不到目标,得不到效果。

      七、创新型课堂教学方式

      (一)多维性教学方式    多维性教学模式要注重学习方式个性化,要改变传统的接受性教学的“一锅煮”、“齐步走”、“一刀切”格局,通过现代教学技术开辟学生个性化的教学途径,充分地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爱好、兴趣,变教师单向传授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维性活动,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二)主体性教学方式

              主体性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作用。教师要彻底改变知识权威思想,更新知识垄断做法,要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为学生传递广泛的知识信息,积极帮助学生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创立丰富多彩的知识情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主动探索研究,自觉地发现问题,挖掘问题,解决问题,使每一位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均有所得,均有所获。(三)活动性教学方式

      活动性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最佳教学模式。不同学科的知识信息都可以通过学生做游戏,扮演角色,对话、表演、操作、讨论、竞赛等方式使之相互交叉、融合、互衬和泛化。

      (四)探究性教学方式

        根据“过程性教学原则”,探究性教学要立足于文化知识的创立过程去发现问题,立足于知识的发展过程去分析问题,立足于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去解决问题。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交流体会,长叹感受,促使大家从未知到已知,从正面到反面,从运动到静止,从直观到抽象,从一般到特殊等探究过程去寻找事物的发展规律,形成规律。从中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获得运用知识的技能。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要得法”。课堂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是教学活动的生命力。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我们教师选择运用恰当的教学方进行教学,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就会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课堂效率。

                                                   

【教学创新 教学创新点怎么写】相关文章:

创新教学总结六篇 创新教学心得09-11

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教学方式09-11

课堂创新的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创新方法09-11

有关教学创新的心得体会 教师教学创新心得体会09-11

创新教育的教学方法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注重09-11

教育教学创新心得体会范文 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心得体会09-11

教学创新 教学创新点怎么写09-11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与妻书》教学设计 《与妻书》教材分析09-11

高一语文 第6课《与妻书》教案 高一语文 第6课《与妻书》教案及反思09-11

《与妻书》教学反思 与妻书课后反思09-11

《与妻书》说课稿 《与妻书》说课稿学情分析09-11

《与妻书》名师教案教学设计 《与妻书》教材分析09-11

《与妻书》的教学反思 与妻书课后反思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