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剧本独特的“卷轴画式”的结构,指导学生理清课文情节并归纳概括剧情。
2.理解台词的动作性和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欣赏具有北平地方特色的风俗图画和浓厚的京腔京味。鉴赏剧本通过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来展开情节、表现人物与时代的矛盾冲突的方法。
3.领会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了解旧社会国弱民贫、政治黑暗的现实,揭示旧中国必然走向灭亡的客观规律。
4.注意台词的动作性。找出一些典型的语句,让学生体会它们表达了说话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
怎样牵动舞台上其他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的。
5.注意体味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课文中许多语言都不限于它们字面上的意思,应引导学生认真体会。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一则去年的海报:话剧《茶馆》 时间:2004年5月19日-2004年5月29日 场馆:首都剧场 票价:80/100/120/150/200/
二、简介作家作品
1.2004年5月27日,是北京人艺的节日。中国民族话剧的彪炳之作《茶馆》,迎来了它第500场演出的辉煌之日。曾经在上一版《茶馆》中参与演出的老艺术家郑榕、蓝天野、黄宗洛、胡宗温、朱旭、吕中等二十余人,和观众一同在裕泰大茶馆的茶香中重温了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茶馆》是中国话剧的丰碑。它1958年3月首演于首都剧场,其第一幕被誉为“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1980年,该剧应邀赴法国、瑞士等国进行访问演出,开创了中国话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新篇章。1992年7月,随着老一代艺术家逐渐退出舞台,《茶馆》举行了最后一场告别演出,历史将它定格在374场。1999年10月,北京人艺以全新阵容重排《茶馆》。从焦菊隐、夏淳到林兆华,从于是之、蓝天野、郑榕到梁冠华、杨立新、濮存昕,《茶馆》成就了一代代艺术家。2.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民堂》《火葬》等,中篇小说《月芽儿》《我这一辈子》。剧本有《龙须沟》《茶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三、整体感知
《茶馆》共三幕,各写一个时代。
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此处:信洋教的小恶霸,依仗洋人,神气十足,连官府也怕他三分;有钱有势的人家为了一只鸽子,可以请来官方的打手和差人打群架;吃朝廷钱粮的旗人整日游手好闲;朝中的太监总管不仅家中人生活奢华,而且还可以用高价买来妻子;农民和城市贫民却卖儿卖女;常四爷谈国事被抓;秦仲义雄心勃勃兴办工厂,工业救国。这种剪影式的描写,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的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
第二幕(节选部分):军阀混战时期,茶馆生意艰难,尽管王利发苦心改良,但也只能惨淡经营。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裕泰茶馆已经破烂不堪,无论主人怎样改良也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意;有名的厨师只能在监狱里蒸窝窝头;身怀绝技的艺人无法维持生计,民间艺术濒于失传。与此对照,恶势力却异常活跃,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老一代人更加衰颓,其后代登场。刘麻子、唐铁嘴、二德子等流氓打手更无耻;沈处长比以前的马五爷更仗洋人势力向中国人施威;庞太监的侄子们则组织复辟活动,百姓更难以生活。最后茶馆掌柜王利法在茶馆被人霸占之后悬梁自尽。作者怀着强烈的激情批判和诅咒了这样一个黑暗的时代,表明了旧中国注定灭亡。剧中通过康大力等投奔西山解放区一笔亮色,暗示出黑暗就要过去,光明即将到来。四、听录音,概括情节
1.李三向王淑芬发牢骚反映茶馆为生存而进行了改良,王利法苦心经营,在动荡局势中努力挣扎,下层人民生活愈加困苦,生活难以维系。
2.王利法和王淑芬拌嘴 王利法生意的难做,战乱对人们生活的威胁。
3.巡警和大兵的压榨与掠夺 黑暗势力横行霸道,小商人委曲求全。
4.唐铁嘴要租房屋 社会更动荡,军阀混战使得病态与丑恶进一步滋生。
5.常四爷、松二爷来贺喜开张 旗人失去了铁杆庄稼,倔强的常四爷自食其力,而懒散的松二爷难以维生。6.吴祥子、宋恩子来抓人、敲诈 常四爷身上表现出中国人的不甘受奴役的反抗情绪,两个特务的敲诈行为表现出反动势力的猖獗和人民的欺诈。
7.康顺子求工 下层人民的不幸遭遇和困苦生活。
8.刘麻子和老陈、老林的交易 病态与丑恶进一步滋生。
9.王利法与崔久峰 旧民主主义革命者悲观绝望的情绪,也反映中国难以救治的黑暗事实。
10.老陈、老林被抢,刘麻子被抓 黑暗势力蛮横、霸道、社会秩序混乱。
第二课时一、分析人物形象
《茶馆》中出现的人物众多,前后三幕中出场的共有30多个,我们不可能一一分析,这节课我们主要分析一下课文节选部分出现或涉及到的一些重要人物,包括: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宋恩子、吴祥子、刘麻子、唐铁嘴及课文中提到的秦二爷几位。
(一)王利发
1.对不同人采取不同态度。
(1).对难民、李三等人:“别耽误功夫!”“咱们的事,有功夫再研究!”
对难民强硬、冷漠,对李三虽同情,却有限度,表现他自私。(2).对大兵、警察、特务:“您圣明。”“你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老总们在对不起,还没开张,要不然,诸位住在这儿,一定欢迎!”“您甭看,准保都是靠得住的人!”
对他们的态度则是讨好,巧应付,怕得罪。表现王利发的圆滑世故。
(3).对唐铁嘴之流:“你混得不错呀!穿上绸子啦!”“可是,我这儿已经住满了人,什么时候有了空房,我准给你留着!”
对唐铁嘴厌恶仍笑脸相迎,表现王利发的精于处世。
2.善于经营,不断改良。
“allright?”“yes,也有这么一说!”体现王利发言语上的改良。
“西直门的德泰,……全先后脚儿关了门,只有咱们裕泰还开着,……”
“大茶馆全关了,就是你有心路,能随机应变地改良!”
通过王淑芬和常四爷之口表现王利发善于改良,是茶馆业中的佼佼者。
3.对现实不满,含蓄表达:
“这年月还值得感谢!”“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 表现王利发的胆小怕事。
总结: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二)常四爷
1.“我卖菜呢!自食其力,不含糊!……听说你明天开张,也许用得着,特意给你送来了!”
表现常四爷的自食其力,乐于助人。
2.“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 表现常四爷的爱国、敢作敢为。
3.“要是洋人给饭吃呢?”“盼着你们快快升官发财!” 表现常四爷的正直、倔强。
总结:旗人。正直,爱国;倔强,敢作敢为;自食其力,乐于助人。
(三)松二爷
1.“看见我这身衣裳没有?我还像个人吗?”“可是到了民国,我挨了饿!”“我饿着,也不能叫鸟儿饿着!”
表现松二爷的游手好闲、懒散无能,不愿自食其力。2.“我看见您两位的灰大褂,就想起前清的事儿!不能不请安!”“你说得对!嗻!四爷,走吧!”
表现松二爷的胆小怕事。
总结:旗人。胆小怕事,懒散无能,游手好闲,喝茶玩鸟,不愿自食其力。最终饿死。
(四)秦二爷 民族资本家。一心实业救国,最终破产。
(五)刘麻子
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痞无赖。
(六)唐铁嘴
“我感谢这个年月!”“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侯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算命看相的江湖骗子。无耻。
(七)宋恩子、吴祥子
1.“王掌柜不愿意咱们看,王掌柜必会给咱们想办法!咱们得给王掌柜留点面子!”“对啦!坐下谈谈吧!你们是要命呢?还是要现大洋?”“别动!君子一言:把现大洋分给我们一半,保你们俩没事!咱们是自己人!”
2.“有皇上的时候,我们给皇上效力,有袁大总统的时候,我们给袁大总统效力……”“谁给饭吃,咱们给谁效力!”
宋、吴二人的贪婪、蛮横、霸道,有奶便是娘的走狗。二、戏剧主题分析
《茶馆》展现了三个可诅咒的时代: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晚清末年、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前夕的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描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三个黑暗、病态、荒诞的社会发展片断,揭示了旧社会的必然灭亡。
第三课时
一、与《雷雨》比较,鉴赏《茶馆》特殊的戏剧结构及矛盾冲突。
1.《雷》严格按照“三一律”创作,有尖锐的矛盾冲突的人物性格的冲撞,闪耀出烁目的火花;《茶》则没有完整的情节贯穿和尖锐的矛盾冲突,而是分散穿插若干个生活画面,有生动鲜明的人物肖像(非形象),这些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步展开。“画卷式”的结构,点面结合,每一幕体现一个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矛盾,从广阔的生活横断面上把纷繁复杂的矛盾接触点构成舞台形象,若续若断,从平凡的生活入戏,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既有宏大的场面,也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雷》以周朴园为中心,围绕他与鲁侍萍、鲁大海等人的矛盾展开戏剧冲突,反映社会生活。而《茶》第二幕出场人物30多人,但并非以一个人为中心,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事,说自己的话,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确、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作者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时代的冲突。道是“莫谈国事”,却没有一个画面不和国家联系。
小结:
卷轴式的平面结构 人物生活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
特殊的戏剧冲突 小茶馆影射大时代
二、品味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人物语言个性化是本剧的一大特色。老舍善于从人物的身份、思想、性格出发,让他们说出符合自己个性的语言。每个人物的语言都是自己的,表达着自己的思想,显示着自己的性格。如王利发谦恭,周到,善于与各种人物打交道,对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语言,与他的掌柜的生涯非常吻合。常四爷豪爽耿直,带有闯荡江湖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宋恩子、吴祥子狡诈奸滑,傲慢无礼,一看就是老牌的特务。刘麻子、唐铁嘴则满嘴流气,是典型的地痞无赖。出场的人物很多,台词有多有少,但都活灵活现,具有鲜明的个性。如课文开头李三的抱怨,抱怨“越改越凉,冰凉”,抱怨“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这些抱怨的话非常符合在茶馆已干了二十多年的老伙计的身份。三、巧妙的衔接与穿插
每一个情节的发展既是单一的,又与下一个情节衔接,使整个戏浑然一体。如开场,李三向王淑芬抱怨工钱不长,可话越来越多,王淑芬同情李三,引出她与王利发的口角,李三抱怨的时候提到要关城门可菜还没买,又给常四爷送菜作了铺垫,就这样环环相扣,每一个情节既清楚又连贯。
利用人物特定身份和特殊特殊情节造成交错穿插。如刘麻子与逃兵在茶馆做人口交易,这种见不得人的事使有人出现不得不停止,王利发与崔峰的出现,作为茶馆中迎来送往的生意是完全正常的,因此,自然打断刘麻子的戏,等崔久峰下场后,宋恩子、吴祥子又上场敲诈逃兵。这种穿插使一个情节恰到好处终止,又使剧情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二
解题指导:剧本中的语言往往有丰富的潜台词,阅读时应该能够透过语言的表层含义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层意义。
(1)“硕果”一般比喻巨大的成绩。把一个在社会中微不足道的茶馆的存在说成“硕果”,是大词小用,暗示当时社会有价值的东西已经不多了,透露出黑暗的现实。
(2)帝制虽然改了,但“国事”却如潮水无情地涌来:军阀开战、饥民逃难、兵警横行,等等,这一切使得王利发的茶馆日益陷入窘境。他把“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越来越大,透露出他对社会的不满,也反映了他不想因茶客谈国事而受牵连、影响茶馆生存的心理。
(3)是通过谐音双关构成的。用“凉”谐“良”,表明了李三内心的困苦、凄凉和对王利发的不满。
(4)松二爷是个旗人,虽然已经没有了“铁杆庄稼”,已经挨了饿,但是一提到鸟儿,他就来了精神,有了活力。他把鸟儿看得比自己还重,宁可自己饿着,也不让鸟儿饿着;一见着鸟儿,就舍不得死。让人听了觉得很可笑。但是在这可笑的后面,却使人感到心酸:一个能写能算的人,自己养活不了自己,还要靠鸟儿来维系自己的生命。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使然。
(5)同样是“意思”,但前后含义不同:“那点意思”是要钱的委婉说法,“不好意思”是指钱太少,说不过去;实际是暗示王利发不要给得太少,否则就会跟他过不去。表现了说话者无耻、无赖的流氓本性。
2.课后练习四
结合有关对话和情节,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茶馆来反映社会的。也可与鲁迅小说《药》对茶馆中茶客的描写作比较分析,看看不同的作者是怎样通过相似的情节来反映不同的社会的。
附:
五光十色的“茶馆世界”
──老舍《茶馆》老舍解放后以戏剧创作为主,从1950年到1966年,他先后写了《方珍珠》《龙须沟》《春华秋实》《茶馆》《女店员》等。《龙须沟》和《茶馆》是老舍剧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龙须沟》写于1951年,是当代第一部成功的革命现实主义剧作。作品通过解放初期北京人民生活的变迁,满腔热情地歌颂了新社会。1957年,老舍完成了他最成功的名作《茶馆》。这部剧充分发挥了老舍的创作个性,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意义,不但在国内引起强烈的反响,而且以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国际上赢得了极大声誉。1980年,《茶馆》在西德、法国、瑞士等国演出时,轰动了欧洲,称它是“带着中国民族风味的艺术”,是远东的戏剧奇迹。
老舍在谈到他写作《茶馆》的构思时说,在文艺创作要百花齐放的号召下,“我写了《茶馆》……从内容上看,《茶馆》写的是旧社会”,“从形式上看,我大胆地把戏曲与曲艺的某些技巧运用到话剧中来,略新耳目。”老舍还说他写《茶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参预埋葬旧时代的战斗”(《〈老舍剧作选〉自序》)。《茶馆》一共三幕,三幕刻画了三个可诅咒的时代。第一幕的时间是1898年,即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晚清末年;第二幕写的是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第三幕写的是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前夕的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三幕戏犹如三帧风俗画卷,描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三个黑暗、病态、荒诞的社会发展片断,从历史的纵向和横向概括了50年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和种种人物命运的变迁。它深刻地揭示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一切所谓的改良主义、个人奋斗、“实业救国”的道路都是行不通的。在《茶馆》的背后,一场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新生与腐朽,正在进行着反复的较量,新的时代正在旧时代的没落中孕育着,发展着。
《茶馆》描绘了一个五光十色的“茶馆世界”,老舍说:“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剧中一共写了70多个人物,出场人物就有50多个。有的是贯穿全剧的人物,有的是过场人物,有的是映衬人物,有的是情节发展需要而设置的人物。剧作家描写的重点是放在五花八门的市民阶层人物上的。裕泰茶馆的掌柜王利发善于经营、谨小慎微,虽然有着买卖人的自私,为人却还本分。为了在那个社会里求得自己的一席生存之地,他苦心改革自己的经营方式,使之跟得上社会风气的流变。他“作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但最后他还是没能争得自己的生存,被那个社会逼上了绝路。常四爷是一个“旗人”,是属于享有“铁杆庄稼”(吃皇粮)特权的一类人。他性格耿直、刚强,富于强烈的正义感和爱国心。面对清朝的腐败,他激愤地说:“大清国要完!”因而坐了牢。他参加过义和团的反帝战斗,后来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卖菜人。和“作了一辈子顺民”的王利发不同,他“一辈子不服软,敢作敢当,专打抱不平”。他“只盼国家像个样儿”,但结果是“一事无成”!最后他说的一句充满感愤的话,对他的性格作了生动的总结:“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王利发的房东秦仲义,原是一个掌握着相当家产的血气方刚的阔少,后来主张“实业救国”,成了一个立志维新的资本家。但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反动统治,尽管他惨淡经营几十年,最后还是彻底破产。他在“事业”失败后自我嘲讽地说:“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告诉他们哪,秦某人七十多岁了才明白这点大道理!他是天生来的笨蛋!”在老舍笔下进入茶馆这个“小社会”的,还有当时各种各样的人物:狠毒奸诈的清宫太监、吃洋教摆威风的教士、旧军阀的官兵和警察,以及那些从清朝一直混到国民党统治时代的侦探、打手、流氓、人贩子、相面的等种种社会渣滓,经受着生活熬煎的旧艺人、小摊贩、厨师、小学教员等下层市民。此外,还有流入城市的破产农民,他们在农村被逼得走投无路,而流入城里后的命运更加悲惨,如贫农的女儿康顺子被卖给太监为妻,那个不合理的社会残忍地埋葬了她的青春。总之,众多的人物形象,活现出一个叫人窒息、激人愤怒的黑暗社会。与解放前那些暴露黑暗的作品相比较,《茶馆》增加了一些新的东西,比如写了学生运动的兴起,康大力到北京西山参加了游击队,透出未来的一线光明。全剧结尾,三个老头撒纸钱“祭奠自己”,既是对他们各自悲惨身世的感叹,也是象征性地为旧社会送终。剧本在埋葬黑暗的同时,也蕴含着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潜台词。
《茶馆》采用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剧本以茶馆为舞台,在三个历史断面上对社会世态进行展览性的描绘。全剧不是以一人一事为主要线索构成贯穿始终的情节,而是以人物带动故事,把众多人物的生活片断巧妙地同作品的主题罗织在一起,组成若干幅时代的剪影,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反映了纷纭复杂的阶级关系和社会风貌,表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心理。全剧的整体冲突是人民与旧时代的矛盾,因此剧情发展的动力不在舞台上的戏剧冲突,而在茶馆外大社会的风云变幻。剧中的每个人物都成为独立的故事线。主要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等从青年写到老年,次要人物刘麻子、唐铁嘴、吴祥子等则采用两代相承的写法,每个人都说自己的话,做自己的事,而又都与时代发生深刻的联系。所以,以刻画人物取胜是《茶馆》艺术结构的生命所在。
(选自《中国文学名作欣赏》,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茶馆》的语言特点
《茶馆》在艺术风格上,把悲剧和喜剧有机地揉合融会起来,以喜剧的形式表现了最为悲切的内容,形成了悲喜结合的特色。因此,人们称《茶馆》是一曲含泪带笑的旧时代的哀歌,是一个亦庄亦谐的社会的葬礼。
反映旧社会人吃人的黑暗现实,埋葬三个旧时代,构成了《茶馆》的悲剧基调,但是老舍却为这出人间的悲剧编织了一套喜剧的外衣。这喜剧外衣的材料不是别的,乃是旧社会的畸形和病态:吃人者张狂无耻、可憎可笑的嘴脸;弱小者被人吃掉的那一瞬间的奇异的情景,以及一些小人物的“人生零碎”。在阶级社会里,人吃人的现象是普遍存在、平平常常的,并没有什么可笑之处。但这些平凡普通的社会现象,一经老舍的概括提炼、生发改造,就达到了化平凡为殊异、化腐朽为神奇的境界,升华为戏剧行动中“奇”“巧”“怪”“异”的东西,就能使人发出含泪的笑声,达到对旧社会强烈讽刺的艺术效果。剧中那个半男不女、行将就木的老太监,竟还要买个15岁的姑娘当老婆;有钱人无所事事,为了一只鸽子雇佣大批流氓打群架;马五爷对常四爷大为藐视、不屑理睬,可是一听见教堂的钟声就立刻肃立正冠,学着洋大人的样子画十字;刘麻子拐卖妇女,还说为她们“分心”;小刘麻子在谈到他包揽买卖妇女的缺德计划时是那样眉飞色舞、恬不知耻,甚至把他老子被“大令”杀头也当作吹牛的本钱……,这些丑恶的现象有多么可憎、可恶、可鄙、可笑!老舍用喜剧的手法,把人世间这些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就取得了成功的喜剧效果。
旧社会的畸形和病态,不独包括吃人者的丑恶与无耻,还包括被吃者的愚昧和可怜,这也是老舍编织喜剧外衣的材料之一。这本来是悲剧性的,一旦成为艺术上的“奇”“巧”“怪”“异”的东西时,也就带上了喜剧色彩。逃兵老林和老陈,想二人合伙娶一个媳妇,搞个“小三口”,不但没实现,还被特务抢走了现大洋;安分老实的松二爷自己正“瞪着眼挨饿呢”,可一提起喂黄鸟就顿时来了精神,说什么“我饿着,也不能叫鸟饿着!……一看见它呀,我就舍不得死啦”;能包办“满汉全席”的有名厨师明师傅,因为“这年头就是监狱里人多”而落得卖掉家什,去大牢里蒸窝窝头;聪明伶俐的小丁宝,明明知道“干这一行,活着身上就烂了”,可还是得参加沈处长主办的“花花公司”……这些都是可悲可咒的社会畸形与病态,也是可怜而可笑的人生命运。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王利发等三位老人自我祭奠,在台上扔着拾来的纸钱,用凄楚的、似哭似笑的声音自我解嘲的场面。所有这些,都形成了《茶馆》别具一格的悲喜剧色彩:这是悲中有喜,笑中带泪。人们在大笑一场之后,品尝到黑暗年代人世间的苦涩辛酸,在含泪的笑声中送别那可诅咒的旧社会。
《茶馆》在语言方面的成就也是十分突出的。这个戏里没有政治标语和口号,也没有一般的话剧腔,人物说的全是北京大白话。可是大白话说得有特色,既有地方的、时代的色彩,又有幽默与讽刺的风格;既符合人物的身份,做到了语言性格化,又说得那么简练、流利、形象、生动。王利发的台词不但符合其茶馆老板的身份,而且表现了他性格的发展变化。剧的第一幕,王利发正当青年时期,雄心勃勃,精明干练,一心要使祖传的大茶馆发达兴旺起来。他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上下应酬,左右逢源。这时他语言的特点是由精明带来的风趣圆滑。秦仲义到茶馆里来说要涨房租,王利发推托、应付说:“二爷,您说得对,太对了!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涨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是!!”秦仲义说:“你这小子,比你爸爸还滑!哼,等着吧,早晚我把房子收回去!”王利发则说:“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是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人们听到这些圆熟风趣、油嘴滑舌的对话,无不发出会心的笑声。第二幕是王利发的中年时期,由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裕泰茶馆风雨飘摇,王利发苦心改良,惨淡经营,此时他语言的特点是由苦闷徨带来的满腹牢骚。幕启时,茶馆正准备重新开张,而他却说:“我要是会干别的,可是还开茶馆,我是孙子!”当听见远处有隐隐的炮声,他就冲着妻子王淑芬说:“听听,又他妈的开炮了!你闹,闹!明天开得了张才怪!”王淑芬说:“明白人别说糊涂话,开炮是我闹的?”其实王利发并非糊涂,而是因为心烦意乱、怨天尤人,才发牢骚讲怪话。第三幕是王利发的老年时期,大茶馆已经完全衰落并面临被霸占的危险,王利发彻底泄了气。此时他语言的特点是由绝望而带来愤世嫉俗的嘲讽和反抗。小丁宝向他问候:“老掌柜,你硬朗啊?”他不说身体好坏,而是说:“要有炸酱面的话,我还能吃三大碗呢,可惜没有!”小唐铁嘴奉庞四奶奶之命前来威逼他交出康妈妈:“王掌柜,我晚上还来,听你的回话!”王利发根本不正面回答,而是话中带刺、愤然反抗说:“万一我下半天死了呢?”随着三幕戏的发展,王利发的语言色彩发生了有层次的变化:从风趣圆滑,到牢骚不平,最后变为冷嘲热骂。老舍正是这样通过王利发语言的变化,揭示了他性格、命运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化。这种运用语言的功力,若非大师,是很难做到的。除了性格变化之外,《茶馆》的语言还具有幽默与讽刺、简练与流畅的特点。老舍写东西从无虚华或故作惊人之笔,然而那种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精粹语句,却常常含有惊人之处,令人拍案叫绝。他能一笔两笔就勾勒出一个人物,也能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人物的灵魂。他用不多的笔墨,就把唐铁嘴这个江湖骗子的油滑、无耻和满身的奴性,描绘得淋漓尽致。唐铁嘴是个大烟鬼,第二场出场时,王利发谈起他这个嗜好,他说:“我已经不吃大烟了!”“我改抽‘白面儿’啦,你看……,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几句对话,一个油嘴滑舌的江湖骗子,就活脱脱勾画出来了。当人们听他说“我已经不吃大烟了”,以为他改邪归正了,然而他出人意料地接一句:“我改抽‘白面儿’了”,人们不禁轰然大笑。老舍先生在剧本的台词里,巧妙地吸收曲艺相声的语言技巧,不时地“甩包袱”,把一些合乎情理但出人意外的“笑料”一甩出来,就产生了强烈的幽默效果。 (周春刚《〈茶馆〉分析》
编辑短评:本教案深入、准确地抓住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并提供了适用的背景材料,对课文语言的品味非常重视,这是它的优点;不足之处是没有呈现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说课
1957年发表并演出的《茶馆》,代表了老舍先生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刻画和描写,反映了清末、民国初年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近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动荡、黑暗与罪恶,对世人宣告了旧中国必将走向灭亡的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这样说:《茶馆》是老舍以自己丰富的阅历,凭借对北京市民社会的熟悉,带着对旧社会的满腔憎恨,为它唱出的一曲挽歌。全剧共五幕,课文节选的是第二幕。
学习《茶馆》,主要应领会剧本独特的结构和戏剧冲突。
《茶馆》不是以一个主要人物和事件贯穿全剧的纵式结构,而是用截取横断面的手法,把众多的人物和事件展示出来。剧中人物的活动,只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构成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步展开。这些人物没有特别突出的主次之分,每一个人的台词都不多,在茶馆中也是一闪而过,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故事,这些故事或相互交织,或平行发展,共同构成了茶馆这样一个大时代的缩影。整个一幕剧就是由一个个发生在茶馆中的小情节、小故事连成的,是平面展开的,是我们称之为卷轴式的平面结构。
《茶馆》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采用了特殊的戏剧冲突方式——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剧中虽然集中了三教九流人物,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剧中的人物仿佛是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轨迹必然地在运行。正直、善良的人们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那些异常活跃的社会渣滓,各自遵循着自己的道德准则行事,作者也没有去追究他们个人品质上的某种邪恶之处,而是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如第二幕中李三的抱怨、巡警的勒索、难民的哀告、逃兵的蛮横,都表现了帝国主义指使的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黑暗,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而刘麻子、唐铁嘴等人,也正是那个黑暗社会的产物。这种近乎“无事的悲剧”更能激起人们对旧时代的强烈憎恨。
学习本课,可运用诵读法和归纳法(学生自己归纳)来进行,尽量让课堂出现师生互动的场面,以便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
2.掌握《茶馆》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及其独特的戏剧冲突。
3.学习本剧对剧情巧妙的衔接与穿插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
1.能通过剧情与人物语言掌握有关戏剧冲突,并能认识主要矛盾冲突及其实质。
2.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把握作品的语言特色。
3.仔细揣摩潜台词的深刻含意,理解其言外之意。
4.通过剧本提供的多方面信息剖析重要人物的内心世界,能够随着剧情的发展变化分析人物的性格发展变化,进而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
德育目标
老舍先生说:“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学习剧本,应通过茶馆这个特殊的舞台了解更广阔的背景上所反映的纷纭复杂的阶级关系和社会风貌,认识全剧的冲突实际上是人民与旧时代的矛盾,进而认清那个时代的腐朽性。
●教学重点
1.学习老舍先生的语言艺术,品味剧本独特的语言风格。 2.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分析《茶馆》的矛盾冲突,揭示《茶馆》的主题思想。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品味《茶馆》中人物对话的北京方言特点。
2.分析、讨论法。对难理解的问题通过分析、讨论达到认识和理解的目的。
3.比较鉴赏法。对《雷雨》和《茶馆》的结构特点等进行比较鉴赏,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茶馆》电影VCD光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家、作品。 2.理解剧本的情节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老舍先生是杰出的人民艺术家。他在文学领域的许多方面都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他的小说好,我们在初中已经学过了选自《骆驼祥子》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他的戏剧更好,20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剧坛,他的作品独树一帜。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茶馆》,再次走近老舍,领略老舍戏剧创作的特殊魅力。
二、解题多媒体显示:
1.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他对于多种文艺体裁都进行过广泛的实践。小说作品中短篇与中篇不乏佳作,而尤以长篇小说最有影响,与茅盾、巴金齐名,同为现代长篇小说大家。此外,还写过杂文、鼓词、新诗、旧剧、民歌……解放后,他考虑到“以一部分劳动人民现有的文化水平来讲,阅读小说也许多少还有困难。可是,看戏就不那么麻烦。”(《老舍剧作选·序》)“剧本排演出来,就连不识字的人也能看明白。”(《我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感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深入群众,写了一批话剧作品,因而蜚声文坛。1951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他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骆驼祥子》《牛王踢传》《离婚》《四世同堂》等,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月牙儿》等,话剧有《龙须沟》《方珍珠》《茶馆》等。
2.《茶馆》简介
1957年发表并演出的《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动荡、黑暗和罪恶,达到了作者预想的写作意图,即埋葬这三个可诅咒的时代,宣告旧中国必将走向灭亡。
《茶馆》全剧共三幕,各写了一个时代。第一幕的时间是1898年初秋,正是戊戌变法刚刚失败,谭嗣同被问斩后不久。那时的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的人物都把这里作为一个相互交流的场所。作者在这一幕里向我们展示了腐朽的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向末路。剧中描写了信洋教的小恶霸,依仗洋人,神气十足,连官府也怕他三分;有钱有势的人家为了一只鸽子,可以请来官方的打手和差人打群架;吃朝廷钱粮的旗人整日游手好闲;朝中的太监总管不仅生活奢华,而且还可用高价买来妻子;农民和城市贫民却卖儿卖女。这种剪影式的描写,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地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这一切都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第二幕即课文节选部分。
第三幕写的是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裕泰茶馆已破烂不堪,王利发无论怎样改良也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意;有名的厨师只能在监狱里蒸窝头;身怀绝技的艺人无法维持生计。与此相对照的是恶势力异常活跃,地痞、特务如鱼得水。最后茶馆被人霸占,掌柜的悬梁自尽。作者怀着强烈的激情批判和诅咒了这样一个黑暗的时代,表明了旧中国注定要灭亡。剧中通过康大力等人投奔西山解放区的描写,暗示出黑暗就要过去,光明即将到来。
三、梳理剧情脉络
1.播放电影片断,使学生感性了解剧情。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角色朗读。
(解说:分角色朗读的要求:①台词较多的角色,各选一名学生担任。台词少的角色,一人可兼几个。②本文语言特色为角色对话运用北京方言,朗读时应尽量读出京味来。③朗读时应声情并茂,可适当地运用一些手势。)
3.叫一名学生起来简要复述情节,师生共同梳理。
①李三向王淑芬发牢骚;
②王利发和王淑芬拌嘴;
③巡警和大兵的压榨与掠夺;
④唐铁嘴要租房;
⑤常四爷、松二爷来为王利发的开张贺喜;
⑥吴祥子、宋恩子来茶馆抓人、敲诈;
⑦康顺子求工;
⑧刘麻子和老陈、老林的交易;
⑨崔久峰对局势的不满;
⑩老陈、老林被抢,刘麻子被抓。
这些人物可归纳为掌柜、下层人民、兵痞、封建遗民、旧民主主义者等,情节结构可概括为:以主要人物——王利发的悲惨命运和茶馆的变迁为线索贯穿全剧。
板书:
四、课堂练习1.填空
《茶馆》的作者是_________,原名_________,字_________。1951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_________”的称号。主要作品还有剧本《_________》《_________》,小说《_________》《_________》。
2.《茶馆》一剧中的台词,有的词语不止一个意思,请把不止一个意思的词句的台词找出来( )
A.你们的铁杆庄稼不行了,我们的灰色大褂反倒成了铁杆庄稼。
B.我们给皇上效力,有袁大总统的时候,我们给袁大总统效力。
C.二十多年了,他们可给我长过工钱?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
D.多年的交情,你看着办!你聪明,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
参考答案:
1.老舍舒庆春舍予人民艺术家龙须沟方珍珠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2.D
五、课堂小结
《茶馆》写的是裕泰茶馆所经历的半个世纪,即从清末、军阀混战到国民党统治时期共三个时代由盛到衰的变化,下层人物的悲惨结局。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社会面貌,深刻地表明旧制度的反动腐朽,揭示了旧中国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应在梳理情节的基础上初步了解作品的主题。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品味关键对话。
2.《茶馆》第二幕中出场的人物有多少位,如何划分他们的类型?
3.剧本中舞台说明的特点和作用各是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究性学习:卷轴式的平面结构[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指定2~3名学生读各自欣赏的人物对话,特别是具有京味的对话。师生共同评论,看哪位同学读得好。
2.学生主动起来读自己欣赏的语句。
(解说:通过第一阶段的读对话,激发大家的品读兴趣,课堂上出现人人跃跃欲试的气氛。)3.指定学生概括舞台说明的作用。
明确:《茶馆》的舞台说明所反映的是1916年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连年内战、民不聊生的社会面貌。裕泰茶馆是北京城内“硕果仅存”的一家,可见军阀混战时期北京街市的冷落与萧条。茶馆内设置的时装美人广告画及“莫谈国事”的纸条,可以让人联想到帝国主义的侵入和渗透,也看到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从茶馆的修理门面、预备开张,足见主人王利发的审时度势、随俗为变、善于经营的特点。
二、研究性学习
1.卷轴式的平面结构
提问:本文是如何运用卷轴式的平面结构特点的?学生分析后明确:
《茶馆》有众多的人物(本幕中有30多人)和分散的情节,这些人物没有特别突出的主次之分,每个人的台词也都不多,只在茶馆中一闪而过,口中说着他们自己的事情。唐铁嘴只是想来蹭茶喝和算命;崔久峰只表现他理想破灭后的沮丧和失望;松二爷只表现他封建遗老的没落。就连贯穿始终的王利发,也没有什么重要剧情。由此看来,剧中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步展开。
人物及其主要性格为:
王利发:精明干练、见机应变、胆小怕事、圆滑世故,是一个自私的商人。王淑芬:王利发的妻子,虽然是老板娘,却是十足的劳动人民。
李三:虽然勤劳善良,但为了糊口,不得不长期以打工为生。
巡警、大兵:敲诈勒索、欺压百姓的兵痞。
唐铁嘴:抽大烟、油嘴滑舌的流氓。
常四爷:正直倔强、敢作敢为、乐于助人的旗人。
松二爷:游手好闲、不能适应社会、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
宋恩子、吴祥子:老牌特务,告密捕杀革命者的统治阶级的爪牙。
刘麻子:说媒拉纤、拐卖人口的地痞。
康顺子:曾被人骗、卖的下层劳动人民。
康大力:康顺子买来的儿子,靠力气吃饭的年轻人。
老陈、老林:想合买妻子的逃兵。
崔久峰:对时局不满的旧民主主义者。
主要人物形象:
(1)提问:结合剧本的人物对话,分析王利发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从文中找出有关王利发的内容,分析、讨论,教师巡回点拨。
明确:《茶馆》众多的艺术形象中,王利发是一个富有光彩的艺术典型。在他身上生动地再现了一个旧社会精明、干练、富有处世经验的小商人形象。他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继承了父业,也继承了父亲待人接物的信条,“我接着我父亲遗留下来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客,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他谨小慎微,委曲求全,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接待方式。他不仅在权大势大的太监、官僚、地痞流氓面前表现出买卖人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的姿态,就是对一些江湖流浪汉、身价较低的人,如算命先生唐铁嘴,尽管心里厌恶他,还是宁愿送他“一碗茶喝”。这些可以看出他谨小慎微的小商人的人生态度。这是他性格的一方面。他性格的另一方面是对强者的逢迎和对弱者的冷漠。他在有权势的人面前点头称是,甚至忍气吞声。当秦仲义要提高房价时(第三幕剧情),他明知于己不利,仍旧显得毫无怨言的样子。可是,他对李三的苦处、康顺子的处境和难民的哀告虽然也同情,但很有限度。他对旧中国的黑暗现实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却十分含蓄,比如当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的时候,他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这句话中蕴含了他的愁苦和愤恨。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也没有逃脱破产的命运,当茶馆被人霸占后,他悬梁自尽了。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这一形象的意义就在于,他揭露了旧制度吃人的本质,反映了旧时代的不合理。
(2)提问:常四爷是个旗人,可他却反对大清帝国,这是为什么?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明确:常四爷是个旗人,在清朝时能吃官家钱粮。但他对腐败的清政府不满,对帝国主义更加痛恨。他敢于在“莫谈国事”的环境中大发牢骚,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的监狱(第一幕中剧情)。出狱后曾参加义和团,后靠卖菜为生。他正直、倔强,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乐于助人。课文中他对抓过他的特务仍不服软。当王利发正愁要关城门了,还没买菜时,是他送来了咸菜和鸡。第三幕中他还为松二爷化缘买棺材。但最后自己也穷困潦倒,拣来别人撒剩的纸钱,作为对自己将来的祭奠。他绝望地喊到:“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反抗情绪。
(3)松二爷、刘麻子又各是怎样的人物?他们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教师点拨后学生明确:松二爷也是旗人,胆小而懒散。清朝灭亡前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整日喝茶玩鸟。民国时“铁杆庄稼”的待遇没有了,但又不愿自食其力,仍旧留恋过去的生活,宁愿自己挨饿,也要喂鸟,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刘麻子是个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痞无赖。第一幕中他用十两银子买来康顺子,又以二百两银子卖给太监庞总管。课文中他又同两位逃兵谈生意,还没谈成就被当作逃兵枪毙了。这个人物形象表现了当时社会的病态和畸形。
比较《茶馆》与《雷雨》的结构:
师生共同讨论后明确:《雷雨》和《茶馆》同属戏剧,所展示的都是几十年间的事情,但二者在结构安排上却截然不同。《雷雨》所讲的故事跨越三十年,作者是把时间集中在一天的午后到夜里两点钟,而以前的情节通过人物的回忆来展现,符合戏剧的一般要求,即“时间一致”“地点一致”等原则,同时戏剧的矛盾冲突也更显尖锐和激烈。《茶馆》则是用一种独特的结构——卷轴式结构来展现的。作者打破了戏剧“三一律”的规律,仅地点一致,时间跨越长达五十年,这是一般戏剧所没有的,故事情节也没有一个集中的矛盾冲突,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并自成一条独立的情节线索。(解说:这两部戏剧所反映的年代一致,揭示的矛盾也相近,但不同的作家在写作风格上的不同,使它们各自以独特的形式出现。我们可以通过比较阅读来了解两位作家不同的创作特色,也可多方面了解戏剧,激发同学们思考。)
2.浓郁的地方性语言风格
思考:老舍是语言大师,《茶馆》的语言有独特的风格。试分析《茶馆》的语言特色。
学生思考后明确:
(1)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老舍是语言大师,他对戏剧人物语言的要求是“话到人到”,即要求作者始终把眼睛盯在人物的性格和生活上,以期开口就响,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两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茶馆》中几十个人物,绝大多数人物性格鲜明,其原因就在于这些人物的语言富于个性。王利发的语言谦恭周到,与各种人物应酬反应机敏,对答如流,很能显示他茶馆掌柜的身份。常四爷的语言则豪爽耿直,带有闯荡多年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宋恩子、吴祥子的语言奸诈傲慢。所有剧中人物都说出了符合自己身份和性格的语言。
(2)寓庄于谐、幽默风趣。老舍谈《茶馆》时说,作品写了“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作品是一部悲剧,但作者往往在喜剧语言中蕴含悲剧成分。他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幽默风格。如唐铁嘴“两个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李三的“改良、改良,越改越凉”,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等妙语都是寓庄于谐、悲喜交织,令观众含泪而笑的。
(3)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茶馆》中的人物对话,较多采用了纯熟地道的北京方言。这与作者的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这样写使作品更具地方色彩,也更有真实性。
三、课堂总结
《茶馆》分别写了三个不同的时代,而我们节选的只是中间一幕,所以能够完整地阅读剧本显得尤为重要。读了全部剧情,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大茶馆,小社会”的独特的艺术构思,才能更加明白本剧看似无戏实则展示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这一特点;读了全剧,才能对剧中主要人物王利发性格形成的渊源,性格的发展有更为明确的了解;也只有读了全部剧情,才能对作家笔中含泪的语言风格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因此,学习本文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通过阅读或观看电影了解整个剧情。
四、布置作业
1.课下阅读老舍的戏剧《茶馆》。
2.写一篇阅读《茶馆》的剧评。
教学目标:
1.了解剧本独特的、被人称为“卷轴画式”的结构,指导学生理清课文情节并归纳概括剧情。
2.理解台词的动作性和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欣赏具有北平地方特色的风俗图画和浓厚的京腔京味。鉴赏剧本通过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来展开情节、表现人物与时代的矛盾冲突的方法。
3.领会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了解旧社会国弱民贫、政治黑暗的现实,揭示旧中国必然走向灭亡的客观规律。
4.要注意台词的动作性。找出一些典型的语句,让学生体会它表达了说话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怎样牵动舞台上其他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的。
5.要注意体味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课文中许多语言都不限于它们字面上的意思,应引导学生认真体会。 课时安排:3 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家作品
(1)、2004年5月27日,是北京人艺的节日。中国民族话剧的彪炳之作《茶馆》,迎来了它第500场演出的辉煌之日。曾经在上一版《茶馆》中参与演出的老艺术家郑榕、蓝天野、黄宗洛、胡宗温、朱旭、吕中等二十余人,和观众一同在裕泰大茶馆的茶香中重温了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 《茶馆》是中国话剧的丰碑。它1958年3月首演于首都剧场,其第一幕被誉为“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1980年,该剧应邀赴法国、瑞士等国进行访问演出,开创了中国话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新篇章。1992年7月,随着老一代艺术家逐渐退出舞台,《茶馆》举行了最后一场告别演出,历史将它定格在374场。1999年10月,北京人艺以全新阵容重排《茶馆》。从焦菊隐、夏淳到林兆华,从于是之、蓝天野、郑榕到梁冠华、杨立新、濮存昕,《茶馆》成就了一代代艺术家。
(2)、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民堂》《火葬》等,中篇小说《月芽儿》《我这一辈子》。剧本有《龙须沟》《茶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三、整体感知
《茶馆》共三幕,各写一个时代。
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此处:信洋教的小恶霸,依仗洋人,神气十足,连官府也怕他三分;有钱有势的人家为了一只鸽子,可以请来官方的打手和差人打群架;吃朝廷钱粮的旗人整日游手好闲;朝中的太监总管不仅家中人生活奢华,而且还可以用高价买来妻子;农民和城市贫民却卖儿卖女;常四爷谈国事被抓;秦仲义雄心勃勃兴办工厂,工业救国。这种剪影式的描写,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的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 第二幕(节选部分):军阀混战时期,茶馆生意艰难,尽管王利发苦心改良,但也只能惨淡经营。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裕泰茶馆已经破烂不堪,无论主人怎样改良也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意;有名的厨师只能在监狱里蒸窝窝头;身怀绝技的艺人无法维持生计,民间艺术濒于失传。与此对照,恶势力却异常活跃,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老一代人更加衰颓,其后代登场。刘麻子、唐铁嘴、二德子等流氓打手更无耻;沈处长比以前的马五爷更仗洋人势力向中国人施威;庞太监的侄子们则组织复辟活动,百姓更难以生活。最后茶馆掌柜王利法在茶馆被人霸占之后悬梁自尽。作者怀着强烈的激情批判和诅咒了这样一个黑暗的时代,表明了旧中国注定灭亡。剧中通过康大力等投奔西山解放区一笔亮色,暗示出黑暗就要过去,光明即将到来。
四、听录音,概括情节。
1、李三向王淑芬发牢骚
反映茶馆为生存而进行了改良,王利法苦心经营,在动荡局势中努力挣扎,下层人民生活愈加困苦,生活难以维系。
2、王利法和王淑芬拌嘴 王利法生意的难做,战乱对人们生活的威胁。
3、巡警和大兵的压榨与掠夺 黑暗势力横行霸道,小商人委曲求全。4、唐铁嘴要租房屋 社会更动荡,军阀混战使得病态与丑恶进一步滋生。
5、常四爷、松二爷来贺喜开张 旗人失去了铁杆庄稼,倔强的常四爷自食其力,而懒散的松二爷难以维生。
6、吴祥子、宋恩子来抓人、敲诈
常四爷身上表现出中国人的不甘受奴役的反抗情绪,两个特务的敲诈行为表现出反动势力的猖獗和人民的欺诈。
7、康顺子求工 下层人民的不幸遭遇和困苦生活。
8、刘麻子和老陈、老林的交易 病态与丑恶进一步滋生。9、王利法与崔久峰 旧民主主义革命者悲观绝望的情绪,也反映中国难以救治的黑暗事实。
10、老陈、老林被抢,刘麻子被抓 黑暗势力蛮横、霸道、社会秩序混乱。
第二课时
一、 分析人物形象
《茶馆》中出现的人物众多,前后三幕中出场的共有30多个,我们不可能一一分析,这节课我们主要分析一下课文节选部分出现或涉及到的一些重要人物,包括: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宋恩子、吴祥子、刘麻子、唐铁嘴及课文中提到的秦二爷几位。
(投影显示八位人物姓名,点击王利发人名进入相关链接)
(一)、王利发。
1、对不同人采取不同态度。
(1)、对难民、李三等人:“别耽误功夫!”“咱们的事,有功夫再研究!”
对难民强硬、冷漠,对李三虽同情,却有限度,表现他自私。
(2)、对大兵、警察、特务:“您圣明。”“你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老总们在对不起,还没开张,要不然,诸位住在这儿,一定欢迎!”“您甭看,准保都是靠得住的人!”
对他们的态度则是讨好,巧应付,怕得罪。表现王利发的圆滑世故。 (3)、对唐铁嘴之流:“你混得不错呀!穿上绸子啦!”“可是,我这儿已经住满了人,什么时候有了空房,我准给你留着!”
对唐铁嘴厌恶仍笑脸相迎,表现王利发的精于处世。
2、善于经营,不断改良。
“all right?”“yes,也有这么一说!”
体现王利发言语上的改良。
“西直门的德泰,……全先后脚儿关了门,只有咱们裕泰还开着,……”
“大茶馆全关了,就是你有心路,能随机应变地改良!”
通过王淑芬和常四爷之口表现王利发善于改良,是茶馆业中的佼佼者。
3、对现实不满,含蓄表达:
“这年月还值得感谢!”“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
表现王利发的胆小怕事。
总结: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二)常四爷。
1、“我卖菜呢!自食其力,不含糊!……听说你明天开张,也许用得着,特意给你送来了!”
表现常四爷的自食其力,乐于助人。
2、“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
表现常四爷的爱国、敢作敢为。
3、“要是洋人给饭吃呢?”“盼着你们快快升官发财!”
表现常四爷的正直、倔强。
总结:旗人。正直,爱国;倔强,敢作敢为;自食其力,乐于助人。
(三)松二爷。
1、“看见我这身衣裳没有?我还像个人吗?”“可是到了民国,我挨了饿!”“我饿着,也不能叫鸟儿饿着!”
表现松二爷的游手好闲、懒散无能,不愿自食其力。
2、“我看见您两位的灰大褂,就想起前清的事儿!不能不请安!”“你说得对!嗻!四爷,走吧!”
表现松二爷的胆小怕事。 总结:旗人。胆小怕事,懒散无能,游手好闲,喝茶玩鸟,不愿自食其力。最终饿死。
(四)秦二爷。
民族资本家。一心实业救国,最终破产。
(五)刘麻子。
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痞无赖。
(六)唐铁嘴。
“我感谢这个年月!”“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侯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算命看相的江湖骗子。无耻。
(七)宋恩子、吴祥子。 1、“王掌柜不愿意咱们看,王掌柜必会给咱们想办法!咱们得给王掌柜留点面子!”“对啦!坐下谈谈吧!你们是要命呢?还是要现大洋?”“别动!君子一言:把现大洋分给我们一半,保你们俩没事!咱们是自己人!”
2、“有皇上的时候,我们给皇上效力,有袁大总统的时候,我们给袁大总统效力……”“谁给饭吃,咱们给谁效力!”
宋、吴二人的贪婪、蛮横、霸道。有奶便是娘的走狗。
二、 戏剧主题分析:
《茶馆》展现了三个可诅咒的时代: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晚清末年、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前夕的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描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三个黑暗、病态、荒诞的社会发展片断,揭示了旧社会的必然灭亡。
第三课时
一、与《雷雨》比较,鉴赏《茶馆》特殊的戏剧结构及矛盾冲突。
1、《雷》严格按照“三一律”创作,有尖锐的矛盾冲突的人物性格的冲撞,闪耀出烁目的火花;《茶》则没有完整的情节贯穿和尖锐的矛盾冲突,而是分散穿插若干个生活画面,有生动鲜明的人物肖像(非形象),这些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步展开。“画卷式”的结构,点面结合,每一幕体现一个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矛盾,从广阔的生活横断面上把纷繁复杂的矛盾接触点构成舞台形象,若续若断,从平凡的生活入戏,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既有雄伟的场面,也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雷》以周朴园为中心,围绕他与鲁侍萍、鲁大海等人的矛盾展开戏剧冲突,反映社会生活。而《茶》第二幕出场人物30多人,但并非以一个人为中心,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事,说自己的话,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确、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作者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时代的冲突。道是“莫谈国事”,却没有一个画面不和国家联系。
小结:
卷轴式的平面结构 人物生活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
特殊的戏剧冲突 小茶馆影射大时代
二、品味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人物语言个性化是本剧的一大特色。老舍善于从人物的身份、思想、性格出发,让他们说出符合自己个性的语言。每个人物的语言都是自己的,表达着自己的思想,显示着自己的性格。如王利发谦恭,周到,善于与各种人物打交道,对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语言,与他的掌柜的生涯非常吻合。常四爷豪爽耿直,带有闯荡江湖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宋恩子、吴祥子狡诈奸滑,傲慢无礼,一看就是老牌的特务。刘麻子、唐铁嘴则满嘴流气,是典型的地痞无赖。出场的人物很多,台词有多有少,但都活灵活现,具有鲜明的个性。如课文开头李三的抱怨,抱怨“越改越凉,冰凉”,抱怨“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这些抱怨的话非常符合在茶馆已干了二十多年的老伙计的身份。
三、 巧妙的衔接与穿插:
每一个情节的发展既是单一的,又与下一个情节衔接,使整个戏浑然一体。 如开场,李三向王淑芬抱怨工钱不长,可话越来越多,王淑芬同情李三,引出她与王利发的口角,李三抱怨的时候提到要关城门可菜还没买,又给常四爷送菜作了铺垫,就这样环环相扣,每一个情节既清楚又连贯。
利用人物特定身份和特殊特殊情节造成交错穿插。如刘麻子与逃兵在茶馆做人口交易,这种见不得人的事使有人出现不得不停止,王利发与崔峰的出现,作为茶馆中迎来送往的生意是完全正常的,因此,自然打断刘麻子的戏,等崔久峰下场后,宋恩子、吴祥子又上场敲诈逃兵。这种穿插使一个情节恰到好处终止,又使剧情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二
解题指导:剧本中的语言往往有丰富的潜台词,阅读时应该能够透过语言的表层含义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层意义。
1.“硕果”一般比喻巨大的成绩。把一个在社会中微不足道的茶馆的存在说成“硕果”,是大词小用,暗示当时社会有价值的东西已经不多了,透露出黑暗的现实。
2.帝制虽然改了,但“国事”却如潮水无情地涌来:军阀开战、饥民逃难、兵警横行,等等,这一切使得王利发的茶馆日益陷入窘境。他把“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越来越大,透露出他对社会的不满,也反映了他不想因茶客谈国事而受牵连、影响茶馆生存的心理。
3.是通过谐音双关构成的。用“凉”谐“良”,表明了李三内心的困苦、凄凉和对王利发的不满。 4.松二爷是个旗人,虽然已经没有了“铁杆庄稼”,已经挨了饿,但是一提到鸟儿,他就来了精神,有了活力。他把鸟儿看得比自己还重,宁可自己饿着,也不让鸟儿饿着;一见着鸟儿,就舍不得死。让人听了觉得很可笑。但是在这可笑的后面,却使人感到心酸:一个能写能算的人,自己养活不了自己,还要靠鸟儿来维系自己的生命。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使然。
5.同样是“意思”,但前后含义不同:“那点意思”是要钱的委婉说法,“不好意思”是指钱太少,说不过去;实际是暗示王利发不要给得太少,否则就会跟他过不去。表现了说话者无耻、无赖的流氓本性。 2.课后练习四
结合有关对话和情节,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茶馆来反映社会的。也可与鲁迅小说《药》对茶馆中茶客的描写作比较分析,看看不同的作者是怎样通过相似的情节来反映不同的社会的。
附:
五光十色的“茶馆世界”
──老舍《茶馆》(谢昭新)
老舍解放后以戏剧创作为主,从1950年到1966年,他先后写了《方珍珠》《龙须沟》《春华秋实》《茶馆》《女店员》等。《龙须沟》和《茶馆》是老舍剧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龙须沟》写于1951年,是当代第一部成功的革命现实主义剧作。作品通过解放初期北京人民生活的变迁,满腔热情地歌颂了新社会。1957年,老舍完成了他最成功的名作《茶馆》。这部剧充分发挥了老舍的创作个性,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意义,不但在国内引起强烈的反响,而且以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国际上赢得了极大声誉。1980年,《茶馆》在西德、法国、瑞士等国演出时,轰动了欧洲,称它是“带着中国民族风味的艺术”,是远东的戏剧奇迹。
老舍在谈到他写作《茶馆》的构思时说,在文艺创作要百花齐放的号召下,“我写了《茶馆》……从内容上看,《茶馆》写的是旧社会”,“从形式上看,我大胆地把戏曲与曲艺的某些技巧运用到话剧中来,略新耳目。”老舍还说他写《茶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参预埋葬旧时代的战斗”(《〈老舍剧作选〉自序》)。《茶馆》一共三幕,三幕刻画了三个可诅咒的时代。第一幕的时间是1898年,即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晚清末年;第二幕写的是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第三幕写的是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前夕的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三幕戏犹如三帧风俗画卷,描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三个黑暗、病态、荒诞的社会发展片断,从历史的纵向和横向概括了50年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和种种人物命运的变迁。它深刻地揭示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一切所谓的改良主义、个人奋斗、“实业救国”的道路都是行不通的。在《茶馆》的背后,一场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新生与腐朽,正在进行着反复的较量,新的时代正在旧时代的没落中孕育着,发展着。
《茶馆》描绘了一个五光十色的“茶馆世界”,老舍说:“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剧中一共写了70多个人物,出场人物就有50多个。有的是贯穿全剧的人物,有的是过场人物,有的是映衬人物,有的是情节发展需要而设置的人物。剧作家描写的重点是放在五花八门的市民阶层人物上的。裕泰茶馆的掌柜王利发善于经营、谨小慎微,虽然有着买卖人的自私,为人却还本分。为了在那个社会里求得自己的一席生存之地,他苦心改革自己的经营方式,使之跟得上社会风气的流变。他“作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但最后他还是没能争得自己的生存,被那个社会逼上了绝路。常四爷是一个“旗人”,是属于享有“铁杆庄稼”(吃皇粮)特权的一类人。他性格耿直、刚强,富于强烈的正义感和爱国心。面对清朝的腐败,他激愤地说:“大清国要完!”因而坐了牢。他参加过义和团的反帝战斗,后来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卖菜人。和“作了一辈子顺民”的王利发不同,他“一辈子不服软,敢作敢当,专打抱不平”。他“只盼国家像个样儿”,但结果是“一事无成”!最后他说的一句充满感愤的话,对他的性格作了生动的总结:“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王利发的房东秦仲义,原是一个掌握着相当家产的血气方刚的阔少,后来主张“实业救国”,成了一个立志维新的资本家。但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反动统治,尽管他惨淡经营几十年,最后还是彻底破产。他在“事业”失败后自我嘲讽地说:“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告诉他们哪,秦某人七十多岁了才明白这点大道理!他是天生来的笨蛋!”在老舍笔下进入茶馆这个“小社会”的,还有当时各种各样的人物:狠毒奸诈的清宫太监、吃洋教摆威风的教士、旧军阀的官兵和警察,以及那些从清朝一直混到国民党统治时代的侦探、打手、流氓、人贩子、相面的等种种社会渣滓,经受着生活熬煎的旧艺人、小摊贩、厨师、小学教员等下层市民。此外,还有流入城市的破产农民,他们在农村被逼得走投无路,而流入城里后的命运更加悲惨,如贫农的女儿康顺子被卖给太监为妻,那个不合理的社会残忍地埋葬了她的青春。总之,众多的人物形象,活现出一个叫人窒息、激人愤怒的黑暗社会。与解放前那些暴露黑暗的作品相比较,《茶馆》增加了一些新的东西,比如写了学生运动的兴起,康大力到北京西山参加了游击队,透出未来的一线光明。全剧结尾,三个老头撒纸钱“祭奠自己”,既是对他们各自悲惨身世的感叹,也是象征性地为旧社会送终。剧本在埋葬黑暗的同时,也蕴含着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潜台词。
《茶馆》采用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剧本以茶馆为舞台,在三个历史断面上对社会世态进行展览性的描绘。全剧不是以一人一事为主要线索构成贯穿始终的情节,而是以人物带动故事,把众多人物的生活片断巧妙地同作品的主题罗织在一起,组成若干幅时代的剪影,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反映了纷纭复杂的阶级关系和社会风貌,表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心理。全剧的整体冲突是人民与旧时代的矛盾,因此剧情发展的动力不在舞台上的戏剧冲突,而在茶馆外大社会的风云变幻。剧中的每个人物都成为独立的故事线。主要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等从青年写到老年,次要人物刘麻子、唐铁嘴、吴祥子等则采用两代相承的写法,每个人都说自己的话,做自己的事,而又都与时代发生深刻的联系。所以,以刻画人物取胜是《茶馆》艺术结构的生命所在。
(选自《中国文学名作欣赏》,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茶馆》的语言特点
《茶馆》在艺术风格上,把悲剧和喜剧有机地糅合融会起来,以喜剧的形式表现了最为悲切的内容,形成了悲喜结合的特色。因此,人们称《茶馆》是一曲含泪带笑的旧时代的哀歌,是一个亦庄亦谐的社会的葬礼。
反映旧社会人吃人的黑暗现实,埋葬三个旧时代,构成了《茶馆》的悲剧基调,但是老舍却为这出人间的悲剧编织了一套喜剧的外衣。这喜剧外衣的材料不是别的,乃是旧社会的畸形和病态:吃人者张狂无耻、可憎可笑的嘴脸;弱小者被人吃掉的那一瞬间的奇异的情景,以及一些小人物的“人生零碎”。在阶级社会里,人吃人的现象是普遍存在、平平常常的,并没有什么可笑之处。但这些平凡普通的社会现象,一经老舍的概括提炼、生发改造,就达到了化平凡为殊异、化腐朽为神奇的境界,升华为戏剧行动中“奇”“巧”“怪”“异”的东西,就能使人发出含泪的笑声,达到对旧社会强烈讽刺的艺术效果。剧中那个半男不女、行将就木的老太监,竟还要买个15岁的姑娘当老婆;有钱人无所事事,为了一只鸽子雇佣大批流氓打群架;马五爷对常四爷大为藐视、不屑理睬,可是一听见教堂的钟声就立刻肃立正冠,学着洋大人的样子画十字;刘麻子拐卖妇女,还说为她们“分心”;小刘麻子在谈到他包揽买卖妇女的缺德计划时是那样眉飞色舞、恬不知耻,甚至把他老子被“大令”杀头也当作吹牛的本钱……,这些丑恶的现象有多么可憎、可恶、可鄙、可笑!老舍用喜剧的手法,把人世间这些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就取得了成功的喜剧效果。
旧社会的畸形和病态,不独包括吃人者的丑恶与无耻,还包括被吃者的愚昧和可怜,这也是老舍编织喜剧外衣的材料之一。这本来是悲剧性的,一旦成为艺术上的“奇”“巧”“怪”“异”的东西时,也就带上了喜剧色彩。逃兵老林和老陈,想二人合伙娶一个媳妇,搞个“小三口”,不但没实现,还被特务抢走了现大洋;安分老实的松二爷自己正“瞪着眼挨饿呢”,可一提起喂黄鸟就顿时来了精神,说什么“我饿着,也不能叫鸟饿着!……一看见它呀,我就舍不得死啦”;能包办“满汉全席”的有名厨师明师傅,因为“这年头就是监狱里人多”而落得卖掉家什,去大牢里蒸窝窝头;聪明伶俐的小丁宝,明明知道“干这一行,活着身上就烂了”,可还是得参加沈处长主办的“花花公司”……这些都是可悲可咒的社会畸形与病态,也是可怜而可笑的人生命运。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王利发等三位老人自我祭奠,在台上扔着拾来的纸钱,用凄楚的、似哭似笑的声音自我解嘲的场面。所有这些,都形成了《茶馆》别具一格的悲喜剧色彩:这是悲中有喜,笑中带泪。人们在大笑一场之后,品尝到黑暗年代人世间的苦涩辛酸,在含泪的笑声中送别那可诅咒的旧社会。
《茶馆》在语言方面的成就也是十分突出的。这个戏里没有政治标语和口号,也没有一般的话剧腔,人物说的全是北京大白话。可是大白话说得有特色,既有地方的、时代的色彩,又有幽默与讽刺的风格;既符合人物的身份,做到了语言性格化,又说得那么简练、流利、形象、生动。王利发的台词不但符合其茶馆老板的身份,而且表现了他性格的发展变化。剧的第一幕,王利发正当青年时期,雄心勃勃,精明干练,一心要使祖传的大茶馆发达兴旺起来。他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上下应酬,左右逢源。这时他语言的特点是由精明带来的风趣圆滑。秦仲义到茶馆里来说要涨房租,王利发推托、应付说:“二爷,您说得对,太对了!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涨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是!!”秦仲义说:“你这小子,比你爸爸还滑!哼,等着吧,早晚我把房子收回去!”王利发则说:“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是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人们听到这些圆熟风趣、油嘴滑舌的对话,无不发出会心的笑声。第二幕是王利发的中年时期,由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裕泰茶馆风雨飘摇,王利发苦心改良,惨淡经营,此时他语言的特点是由苦闷徨带来的满腹牢骚。幕启时,茶馆正准备重新开张,而他却说:“我要是会干别的,可是还开茶馆,我是孙子!”当听见远处有隐隐的炮声,他就冲着妻子王淑芬说:“听听,又他妈的开炮了!你闹,闹!明天开得了张才怪!”王淑芬说:“明白人别说糊涂话,开炮是我闹的?”其实王利发并非糊涂,而是因为心烦意乱、怨天尤人,才发牢骚讲怪话。第三幕是王利发的老年时期,大茶馆已经完全衰落并面临被霸占的危险,王利发彻底泄了气。此时他语言的特点是由绝望而带来愤世嫉俗的嘲讽和反抗。小丁宝向他问候:“老掌柜,你硬朗啊?”他不说身体好坏,而是说:“要有炸酱面的话,我还能吃三大碗呢,可惜没有!”小唐铁嘴奉庞四奶奶之命前来威逼他交出康妈妈:“王掌柜,我晚上还来,听你的回话!”王利发根本不正面回答,而是话中带刺、愤然反抗说:“万一我下半天死了呢?”随着三幕戏的发展,王利发的语言色彩发生了有层次的变化:从风趣圆滑,到牢骚不平,最后变为冷嘲热骂。老舍正是这样通过王利发语言的变化,揭示了他性格、命运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化。这种运用语言的功力,若非大师,是很难做到的。
除了性格变化之外,《茶馆》的语言还具有幽默与讽刺、简练与流畅的特点。老舍写东西从无虚华或故作惊人之笔,然而那种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精粹语句,却常常含有惊人之处,令人拍案叫绝。他能一笔两笔就勾勒出一个人物,也能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人物的灵魂。他用不多的笔墨,就把唐铁嘴这个江湖骗子的油滑、无耻和满身的奴性,描绘得淋漓尽致。唐铁嘴是个大烟鬼,第二场出场时,王利发谈起他这个嗜好,他说:“我已经不吃大烟了!”“我改抽‘白面儿’啦,你看……,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几句对话,一个油嘴滑舌的江湖骗子,就活脱脱勾画出来了。当人们听他说“我已经不吃大烟了”,以为他改邪归正了,然而他出人意料地接一句:“我改抽‘白面儿’了”,人们不禁轰然大笑。老舍先生在剧本的台词里,巧妙地吸收曲艺相声的语言技巧,不时地“甩包袱”,把一些合乎情理但出人意外的“笑料”一甩出来,就产生了强烈的幽默效果。
教学目标
1. 通读课文,与曹禺的《雷雨》作比较,了解《茶馆》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把握作者以特殊的戏剧冲突表现主题的方法;
2. 鉴赏鲜明、生动的语言,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这一特点,把握人物的个性特征和丰富内涵。
教材分析 《茶馆》共三幕,依次截取清代末年、民国初年和抗战胜利后三个时期的横断面,采用人物带故事的写法,通过裕泰茶馆由盛而衰的变迁,以及在茶馆中活动的各种各样人物的生活变迁,反映了前后半个世纪的社会风貌,展示了人们与旧时代之间的矛盾冲突。课文节选的是第二幕,写的是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时期,裕泰茶馆渐趋衰落,茶馆主人王利发积极迎合潮流实行改良却仍难以为继的情景。
教学重点 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简介老舍及其《茶馆》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1899年2月3日生在北京一个贫民家庭里。老舍7岁上私塾,10岁进市立小学,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受古典文学熏陶,开始用文言学习作诗和散文。“五四”运动后,用白话文试作短篇小说。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陆续写出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3部具有讽刺、幽默、滑稽特色的长篇小说,提供了现代小说史上最早的讽刺性的长篇体制。1930年春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6年夏,老舍辞去教职,从事专业写作,完成了著名的小说《骆驼祥子》,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七七”事变,他离别妻子儿女,辗转武汉、重庆,勇敢地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 老舍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现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享有世界声誉的爱国主义作家,人民艺术家。他以小说、剧作和曲艺著称于世,在散文、诗歌、杂文方面也取得了卓越成就;一生写下10多部长篇小说,70多部(篇)中短篇小说,30多部剧作,一部4000行的长诗和近300首短诗,近20部译著等,共800多万字。他的作品丰富了世界进步文学的宝库。其中著名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龙须沟》和《茶馆》。
二 简介剧情
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一个初秋的上午,裕泰茶馆开始营业,掌柜王利发兴致勃勃 地坐在柜台上。三三两两的旗人,遛够了鸟儿,走进茶馆来歇腿、喝茶。有两位茶客唱着京戏,另外几个围着桌子观赏瓦罐中的蟋蟀。茶馆中到处贴着“莫谈国事” 的纸条。可是年轻力壮、为人正直的常四爷偏要谈谈国事。他说他痛恨洋人,痛恨那些吃洋饭、讲洋话的人,也看不起二德子之流在营里当差的。他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两个特务吴恩子和宋祥子抓去,送进了监狱。相面骗人的唐铁嘴来讨碗茶喝,说媒拉纤的刘麻子也来了,要把康六15岁的女儿康顺子卖给70多岁的庞 太监当老婆。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走进来,说什么要办工厂,搞维新。顽固派的代表庞太监则杀气腾腾地说:“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 程,谁就掉脑袋!”这表明了当时政治的黑暗。
第二幕剧情梗概 第1节 开头—“忿忿地往后走” 李三向王淑芬抱怨
第2节 —“我给三爷拿菜钱去” 王利发和王淑芬拌嘴
第3节 —“难民散去” 王利发打发难民
第4节 —“明天还不定是风是雨呢” 巡警大兵压榨
第5节 —“报童追唐铁嘴下” 超级骗子唐铁嘴要租房
第6节 —“同松二爷下” “铁杆庄稼”幻灭、怀念
第7节 —“同宋恩子下” “混世魔王” 敲诈
第8节 —“你们到底有多少块现大洋” 刘麻子与老陈老林交易
第9节 —“我只会念经,不会干别的” 崔九峰绝望
第10节 —结尾 老陈老林被抢,刘麻子被抓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这时的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写得更大。几个主要人物都已老态龙钟并且有了子孙;老地痞流氓不见了,代替他们的是他们的下一代。这些小辈干起坏事 来,比他们的父辈更加无耻。幕启,康妈妈正在商量去西山找康大力,由小刘麻子介绍来当女招待的小丁宝,也走进茶馆与老掌柜的攀谈。这个时候,黑暗势力更加 猖獗,百姓生活更加困苦。小刘麻子向小唐铁嘴炫耀着他那一套拐骗妇女的缺德计划,被国民党党部雇用的打手小二德子跑到茶馆来抓人,庞四奶奶则来恐吓王利 发,让他交出康顺子。普通百姓呢,包办满汉全席的有名厨师被迫到监狱去蒸窝头,出名的评书艺人一次挣不上三个杂合面饼子钱,常四爷的生活更加艰苦,秦仲义 的工厂被抢走,王利发的茶馆也将被人霸占。对此,王利发已失去生活的信心,他让儿子、儿媳、孙女都跟着康妈妈到西山去逃命。这时,常四爷、秦仲义相继来到 茶馆,找阔别多年的老掌柜谈心。他们互诉不幸,含着眼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这时,茶馆里的灯光渐渐暗下去了,而大街上的阳光却渐渐明亮起来。
三、讨论问题 1、从戏剧内容看时代。
(1)从第二幕开头的舞台说明看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舞台说明所反映的是1916年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连年内战,民不聊生的社会面貌。“裕泰”茶馆是北京城内硕果仅存的一家,可见军阀混战时期街市人冷落萧条,茶馆内设置的时装美人广告画和“莫谈国事”四个大字,可以联想到帝国主义的侵入和渗透,也看到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从茶馆的修理门面,预备开张,足见主人王利发的审时度势,随俗为变,善于经营的特点。
(2)从戏剧语言反映的时代特征。
①“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满清覆灭。 ②“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政局动荡。
① 大兵:屌!谁要钞票?要现大洋!——通货膨胀。
② “告诉你,常四爷,要我们效力的都仗着洋人撑腰!没有洋枪洋炮,怎能够打起仗来呢?”——半殖民时代。
③ “现在,人家总长次长,团长师长,要娶姨太太讲究要唱落子的坤角,戏班里的女名角,一花就三千五千现大洋!”——官僚生活腐化堕落。
四.归纳思想内容
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哀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绘,反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从动荡、黑暗和罪恶。
五、理解和把握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和特殊的戏剧冲突
1.与曹禺的《雷雨》作比较,《茶馆》的结构上有什么样的独特性?
——《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称为“图卷戏”。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众多人物的活动带动情节的发展。《雷雨》、《茶馆》反映的社会时代接近,都是话剧形式,但结构特点却截然不同。《雷雨》采用的是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作者巧妙运用了“回顾”和“穿插”的方法,把“现在的戏剧”和“过去的戏剧”交织在一起,充分表现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尖锐集中,剧情发展紧张激烈。
《茶馆》第二幕出场的人物有30多个,有台词的近20人,但这些人物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每个人的台词都不多,在茶馆中一闪而过,各自说着自己的事情。剧中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步展开。《雷雨》人物不多,却关系复杂,有主有次,人物的语言动作都围绕着同一个矛盾展开。30多年间周鲁两家的矛盾始终交织在一起,贯穿全剧。人物形象也在情节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再看情节。这一幕没有统一的剧情,人物虽多,但关系并不复杂。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人物之间的联系也基本上是单线的、小范围的。整个一幕剧就是由一个个发生在茶馆中的小情节、小故事联成的,是平面展开的。《雷雨》第二幕中(课文部分)有台词的仅有5人却有夫妻、父子、母子、兄弟、主仆等多种复杂的血缘关系,具有这些关系的人物又都溶在一个大的矛盾漩涡之中,结构密如蛛网,戏剧性极强。
2.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茶馆》虽然集中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那么,《茶馆》的戏剧冲突是什么呢?主题又是怎样体现的呢?
——《茶馆》所采用的是特殊的戏剧冲突。剧中人物仿佛是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轨迹必然地运行,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那些异常活跃的社会渣滓,各自遵循着自己的道德准则行事。作者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如李三的抱怨,巡警的勒索,难民的哀告,逃兵的蛮横,都表现了帝国主义指使的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黑暗,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这种“剪影式”的新尝试,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地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 ,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日即将 来临
小结 1.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
没有完整的情节贯穿和尖锐的矛盾冲突,而是分散穿插若干个生活画面,有生动鲜明的人物肖像(非形象),这些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截面,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
2、特殊的戏剧冲突
(1)用人物生活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
(2)小茶馆影射大社会
并非以一个人为中心,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事,说自己的话,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没有直接关系,但作者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时代的冲突。道是“莫谈国事”,却没有一个画面不和国事联系。
第2课时
一、朗读,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特点,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和时代特征
1、王利发
①“哟!你这是什么话呀?咱们的买卖要是越作越好,能不给你长工钱吗?……All right?”
(提示:既表现了当时社会经济的萧条,这表现了王利发自私的一面,从自己利益出发不“长工资”。) ②“您等等,……我感恩不尽!”
(提示:这表现了他委曲求全而又处世圆滑的一面。)
③“福气不小!……我准给你留着!”
(提示:这表现了他顺应奉承,却又不上当的处世技巧,真是处世绝招。)
④“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听着有点不搭调!”
(提示:这表现了他对自己处境的愁苦,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恨。)
⑤“我也那样!我觉得请安比鞠躬更过瘾!”
(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接待方式,此为处世精明之处。) ⑥“常四爷老是那么又倔又硬,别计较他!”
(为别人排解麻烦,这是他善良的一面。)
⑦“咱们可把话说开了,从今以后,你不能再在之这儿作你的生意,这儿现在改了良,文明啦!”
(提示:精明干练,谨小慎微。)
⑧“好吧,我慢慢给你打听着!你看,十多年前那回事,我到今天还没忘,想起来心里就不痛快!”
(提示:想把别人支开,因为有两张嘴吃饭,这又是自私的表现。)
⑨“那么,你几不想想主意,卖卖力气,别叫大家作亡奴?”
(提示:这并不表明他有了觉悟,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表现了他深谙处世之道。)
归纳王利发的形象:
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对逃难饥民 强硬、不屑,无怜悯 王利发 对巡警大兵 极力讨好,巧于应付
对刘麻子等 心里厌恶,笑脸相迎
2、常四爷
“瞧着给,该给多少给多少!”
“戊戌年我就在这儿说了句‘大清国要完’,叫你二位给抓了走,坐了一年多的牢!”
“凭力气挣饭吃,我的身上更有劲了!”
“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
常四爷是旗人,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起来,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以后又凭力气靠卖菜为生。他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
这个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
3、松二爷
“怎么样?我想大哭一场!看见我这身衣裳没有?我还像个人吗?”
“我饿着,也不能叫鸟儿饿着!”
“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前清的事儿!不能不请安!”
松二爷也是个旗人,心眼好,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他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4、李三的抱怨,明着是在抱怨“改良”、抱怨王利发,实际上是社会使然,因为“改良”本身就暗示着社会对茶馆生存的巨大影响。
5、报童来卖报,王利发问:“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这一问,正折射出社会的动荡和不安,而作为茶馆掌柜的王利发是多么盼望社会太平,自己能安安稳稳地赚钱发家 呀!
6、唐铁嘴的改抽“白面儿”的一席话,恰好透露出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其对中国人民的毒害。因此,作者虽然没有直接写那个时代发生的重大事件,但那 个时代的黑暗与罪恶又无处不在,这正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果。
7、崔久峰:“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者—“中国非亡国不可”的失败主义者 。 8、吴祥子、宋恩子:顺风倒的奸邪小人,靠坑害别人钻营偷生。
9、刘麻子、唐铁嘴等:一群地痞无赖。一个说媒拉纤、拐卖人口,一个是麻农相士,算命骗人。这样一类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畸形和病态。
总之,茶馆中出场的人物很多,但是他们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具体的矛盾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他们各自按着自己的身份、自己的性格在说话、在活动,但这些话、这些活动无不带有时代的烙印。 、
二、品读重要语句,鉴赏语言特色 (一)欣赏重要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意义
1.“硕果”一般比喻巨大的成绩。把一个在社会中微不足道的茶馆的存在说成“硕果”是大词小用,暗示当时社会有价值的东西已经不多了,透露出黑暗的现实。
2.帝制虽然改了,但“国事”却如潮水无情地涌来:军阀开战、饥民逃难、兵警横行,等等,这一切使得王利发的茶馆日益陷入窘境。他把“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越来越大,透露出他对社会的不满,也反映了他不想因茶客谈国事而受牵连、影响茶馆生存的心理。
3.这里是谐音双关。用“凉”谐“良”,表明了李三内心的困苦、凄凉和对王利发的不满。 4.松二爷是旗人,在他心里,鸟比他自己还重要,让人觉得又可笑又可怜。但在可笑的背后,却又使人感到心酸:一个能写会算的人,却自己养活不了自己,还要靠鸟儿作为自己活下去的寄托。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使然。
5.同样是“意思”,但前后含义不同:“那点意思”是要钱的委婉说法,“不好意思”是指钱太少,说不过去;实际是暗示王利发不要给得太少,否则就会跟他过不去。表现了说话者无耻、无赖的流氓本性。
(二)鉴赏语言的幽默风格。
——作品写了“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作者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这和寓庄于谐的幽默风格,给读者留下了深长的回味和思考。
如唐铁嘴夸耀自己抽白面的对话,看起来滑稽可笑,却会激起人们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也像一句玩笑话,都表现出人民对动荡时局的不满;又如松二爷看见宋恩子和吴祥子仍穿着灰色大衫,外罩青布马褂说:“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了前清的事儿!”。表现出松二爷的怀旧情绪,也讽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茶馆教案 茶馆教案优秀详细教案】相关文章:
《茶馆》 教案教学设计 茶馆课堂教学实录09-08
《茶馆》教学设计 《茶馆》读后感09-08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茶馆》精品教案 语文版 茶馆语文课本09-08
茶馆 教案教学设计 茶馆读书笔记摘抄09-08
茶馆 教学设计 茶馆教学设计说课09-08
茶馆教案 茶馆教案优秀详细教案09-08
茶馆教案设计 茶馆教案设计活动09-08
17茶馆公开课获奖教案 茶馆课堂教学实录09-08
《茶馆》教学设计 茶馆教学课件ppt09-08
《茶馆》教学设计 茶馆公开课教案09-08
茶馆教学设计优秀 《茶馆》教学设计09-08
《茶馆》教案 茶馆公开课教案09-08